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廣西導遊詞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精選19篇)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

七星公園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佔地面積100餘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峯,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峯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佔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遊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灕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峯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峯組成,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佈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巖、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峯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餘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上刻“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築有小亭。東南茂樹葱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峯下,有“天柱峯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於“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於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於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牀,後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後雨水長期沿巖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巖, 並不斷在洞內結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緻。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普陀山

位於七星公園內, 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峯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眾生的觀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洞, 數九寒天, 外冒暖氣;盛夏酷暑, 涼風習習。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濃郁, 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 蟬噪鳥鳴, 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飛檐門拱, 琉璃朱飾,素負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 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 往右繼續登山, 則有為抗日捐軀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餘件,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

在普陀南麓, 建於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築, 由一堵通花矮牆分隔着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個圓形拱門, 上面是硬脊翹檐坡頂,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着“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分掛兩側,整個山門掩映於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摘星亭

位於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峯頂, 單檐、8柱8角, 混凝土結構, 長寬各5.2米, 高6.5米, 面積27.04平方米,建於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峯唯一的高亭, 立於亭上, 可以曠觀。東可眺堯山、天聖、屏風、貓兒山; 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老人諸山及清澈的灕江;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 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1974年興建, 以保護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珍貴石刻,故名護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大家手筆, 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30.6平方米,為鋼筋水泥結構的4柱、單檐、綠瓦仿古建築, 簡樸、典雅, 不與名碑爭勝, 兼有護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賞書法藝術, 瀏覽方誌資料, 兼得園林勝景之趣,實在是賞心的樂事。亭內原來還有明包裕《重修廣西城碑記》, 現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淨境”右側, 名取文運昌盛之意, 因處濃蔭聳翠之間, 又名“擁翠亭”, 為重檐、尖頂8角亭。原建於明, 有樓,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長寬各5.7米, 面積32.4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 東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牆欄杆,是憑眺佳處。

元風洞

古稱玄風洞, 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寬2~15米, 深250米,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洞與普陀山其它洞佔相通, 形成空氣對流, 洞口有一股強勁氣流, 洞內空氣清新。由於日照, 山體熱量的聚散,山洞的氣温終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達39℃,冬天最低-5℃。洞內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內題刻的“温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遊記》中“冬時温如火, 蓋陽伏之徵也”的記載,準確地概括了元風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及其原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亭”, 明呂調陽曾築“七星庵”, 清改為“大賢庵”, 現已無存。

憶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土墓旁, 1946年建。以紀念抗日陣亡將士, 撫今憶昔, 吸取血的教訓, 亦名紀忠亭。高7.5米, 寬5.3米, 長4.2米,面積22.26平方米, 為磚柱、單檐、尖頂、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憑弔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淨境”後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 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築, 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牆、硬脊、翹檐、坡頂、綠瓦的2層樓閣式建築。1層長17.3米, 深12米, 2層長度略小,總建築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 樓上四面開窗, 上有觀景廳。普陀巖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塵淨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築,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 登樓觀賞, 城市風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機。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 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 唐代地方官員在這裏選石進貢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視為“瑞石”, 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於其上, 錢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 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地, 得悉產於普陀山, 敕命建慶林觀,並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 林峯嶙峋, 突兀崢嶸, 最為奇美, 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萊

園林建築。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側, 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為亭閣式長廊, 紅柱、坡頂、青瓦, 長16米, 寬6米,頂高6.5米, 建築面積96平方米。廊西有矮圍牆, 可憑欄眺望城東佳景。山牆上有“小蓬萊”匾額, 亭柱分懸著名教育家馬君武聯句: “城中佳境, 常繞夢魂,歎半世飄零, 遂與名山成久別; 嶺表舊都, 屢經離亂, 望故鄉英俊, 共籌長策致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璣峯半山坳上, 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8柱、單檐、翹角、綠瓦、長方形仿古亭, 寬約4米, 長10餘米, 面積40平方米左右。亭建於山脊,與米, 深180米, 面積20_平方米。宋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曾布, 性喜訪奇, 元豐二年(1079)發現並開發,闢為景點。宋劉誼《曾公巖記》詳載其事。曾公巖是個迷人的山體地勢配合, 宜於近觀遠眺山前山後景物, 俯仰顧盼, 處處入畫。

棲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巖口。始建於宋, 名“簪帶”, 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 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後易名“倚嵐”, 後改“碧虛亭”,毀於抗日戰火。抗戰勝利後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 上層為觀景亭。遊人上下, 若穿雲步月,與碧虛閣對應。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連。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寬2~15米, 深21米, 面積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後小。洞中有全真觀,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閣, 後因避諱又改為玄武閣,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廢, 抗戰勝利後重蓋,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分別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結構, 飛角、單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閣西向, 均有“玄武閣”匾額。從偏閣登10數級石階, 達正閣, 為8柱大廳,前可憑欄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後通白鶴洞,經四仙巖, 達名聞遐邇的七星巖。透過閣樓南窗, 可以看見明代浮雕《龜蛇合一》。

玄武,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水神, 後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 其形象為龜或龜蛇相纏。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巖石的天然色澤,雕成青灰色的龜、淡紅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龜, 水母類, 披甲, 有防禦水火刀兵之意, 表達了人民羣眾追求安定吉祥的願望。

白鶴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間, 與四仙巖、玄武洞相連。洞高3~4米, 寬6~7米, 深23米, 面積150平方米, 呈圓管形。洞壁石紋如白鶴飛翔, 洞中一石柱,如鶴腿, 故有白鶴洞之稱。白鶴洞是從普陀巖、玄武洞進入七星巖的必由之路, 地勢較高而曲折, 且洞內幽暗, 通過時自卑而高、由明轉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巖,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神祕感。

四仙巖

位於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接, 高7.3米, 寬4~13米, 深32米, 面積約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圓下平,北連七星巖。洞口開闊、敝亮, 鐫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巖內有4個石筍, 傳説是日華、月華、星華與好事者開懷暢飲, 給巖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時, 巖口建有“簪帶亭”,早廢。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棲霞亭。

普陀巖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側, 高4~10米, 寬6~9米, 深15米, 面積約120平方米。普陀巖南北對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為斜坡,有25級石階, 分3級坡降, 中設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虛樓, 曾稱碧虛洞, 樓早廢。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個像米臼一樣的天然石穴, 深約30釐米, 裏面有積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與地下水源相通,用以沏茶, 清甜適口。

飛來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壽佛洞南側, 原聽月亭故址旁, 因石無根, 傳為飛來之石。高6.4米, 呈倒圓錐形, 上大下小。頂平, 四周凹凸不平,上有“堪語”二字, 為清人餘心孺所刻。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2

廣西藥用植物園坐落在距南寧市區8公里的東郊山巒,佔地200多萬平方米,是我國及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藥用植物園之一。園內林木蒼翠,藤蔓縱橫,加上棚架點綴其間,小橋流水更添雅趣。綠樹成蔭,鮮花爛漫,芳草萋萋,曲徑通幽,溪水潺潺,古藤纏繞,美食飄香,好一幅人間仙境!這就是廣西藥用植物園。現在,它已成為廣西十大風景區之一,成為南寧市民的一個旅遊休閒勝地。

藥物園劃分為7個藥物區:廣西特產區、藥物療效區、廕生植物區、木本藥物區、草本藥物區、藤本藥物區和藥用動物區。它集南藥、北藥、本區特產藥物和區外、國外藥物於一園。藥物有灌木、喬木、藤木、草木等,藥用動物園還飼養黑葉猴、恆河猴、梅花鹿和飛虎等一些珍貴藥用動物。藥用植物園,既是遊樂休閒的好地方,也是增長見識的好去處。

藥用植物園重新對該園作了總體規劃,並開發多項旅遊項目,利用園內的藥物作為原材料,開發了藥膳粥、藥膳湯、保健茶、燒烤等項目,並在溪上設鐵索橋、浮橋等探險類項目,還在園內設有垂釣、卡拉OK、麻將、撲克、棋類、氣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休閒類項目。顧客到這裏遊玩,不僅能休閒、娛樂,而且還能學到很多中草藥的科普知識。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3

靖江王城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峯下,廣西師範大學內。為明代靖藩府城,又因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蒙塵曾駐蹕在此,故又稱“皇城”。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任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就藩於此。五年始建王府,二十六年築府城。府第建築悉依藩王規制。主體佈局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宗廟、右社壇。主體兩側有眾多的廳堂樓閣、書屋軒室。獨秀峯東北麓的月牙池還辟作亭台橋榭相連的御花園。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端禮、遵義、廣智,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築系大式歇山頂,紅牆碧瓦。靖江王室在這裏繁衍子孫11代,襲王14人,歷 270餘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燬自歿。現保存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台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1988年起修復城埃及馬道。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后,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xx年才完工。它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建宗廟,右築社壇,亭台閣軒,堂室樓榭,無所不備,紅牆黃瓦,雲階玉壁,輝煌壯觀。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恆,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代靖江王,後來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佔而成為定南

靖江王城(16張)王府。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0,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為焦土。現在王城尚完好,還有承運門、承運殿的台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供人遊覽。 靖江王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據明代黃佐《廣西藩封志》記載, 王城闢有四門, 南日端禮(後改正陽), 北迴廣智(後稱後貢); 東日體仁(後謂東華); 四日遵義(後改西華)。城垣左為宗廟, 右為社稷。城內有承運門, 承運殿。圍繞宮殿主體建築, 還廣建樓堂廳院, 亭閣軒室, 構成一個舍碧輝煌、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獨秀峯挺拔俊秀, 矗立城中。山上建有玄武閣, 觀音堂, 三客廟、三神祠等。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4

我叫,是本船的導遊員,我的左邊是我們的船長,右邊是乘務長。我們在此,對各位遊客,表示熱烈的歡迎!

灕江是全國文明的示範景區,大家如果有什麼困難和要求,可以隨時向我們提出來,我們一定會認真處理。好了,我們的船就要開了,我在此預祝大家一路順風,一切如意。

灕江綠的像一塊巨大的碧玉,靜得像一面鏡子。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美麗的灕江,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船上不能吸煙,小孩不能到船邊上去。

各位遊客,我們的船順江而下,不久就會看到黃牛巖景觀,這是中國第一批AAAA級景區。黃牛巖在灕江兩岸,磨盤山南,與碧崖隔江相峙,距離桂林約30公里。峽上多奇石,如碧蓮、獅虎、蝙蝠、黃牛羣,因得名。灕江清流至此,急轉90度大彎,水流分為二,拍擊了各州渚,滾滾南去,民謠謂:“九牛對三洲,河水兩連流;五馬攔江過,雙獅滾繡球。”

現在請大家看我左手邊,這就是“大拇指山”,傳説是如來佛祖的大拇指變成的,大家可以在此隨意拍照。我們的船再走一會兒,就到了名不虛傳的“猴子吃仙桃”山了。好了,現在你們都看到前方有一塊巨石了嗎?是不是像一隻小猴子,巨石旁邊還有一塊比較小的石頭,是不是像個桃子呀?這個猴子就是孫悟空,桃子就是王母娘娘的仙桃,所以這座山叫做“猴子吃仙桃山”。

灕江的景色也特別優美。春天,冰雪融化,山泉叮咚,夏天樹木茂盛,秋天瓜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現在我們到了駱駝山,大家看到我的右手邊,遠處的山峯像一排排駱駝,大家可以到船頂上拍照,小孩注意,小心別掉進水裏。

終點站到了,謝謝你們的合作。讓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一天。灕江隨時歡迎你們,再見!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5

廣西,是一年四季美麗的地方;廣西,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廣西,是一個環境優美的首府;廣西,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家園。

春天,美麗的柳樹姑娘長出了翠綠的“頭髮”,一陣陣柔和的風吹過,她輕輕地拂過柳樹姑娘的頭髮,又悄悄地飛走了。她飛到草坪上,頑強的小草又長高了一釐米,風姑娘“刷……”的一聲飛過去,小草翻起了一波又一波歡樂的‘海浪’,草坪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花兒們就像一個樂隊,牽牛花和喇叭花吹起來美妙的喇叭聲;風鈴花用力的搖晃着身子,發出清脆的鈴聲;風姑娘也來演奏,她用手輕輕的搖擺着枝葉;小蜜蜂是這裏的熱力主打,也是這裏的主唱和演員,時不時的發出“翁…翁…”的聲音,然後跳起優美的擺尾舞,果真天衣無縫的組合呀!

夏天,天氣多麼酷熱,火辣辣的太陽用那無情的刺眼的陽光照射在大地,大地似乎冒着一層白煙。小雞熱得耷拉着翅膀,趴在那裏一動也不動,狗熱得吐出了舌頭,沒精打采的躺着,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唱着‘知了,知了’的成名曲,音調一聲高過一聲,一浪高過一浪。這時候,孩子們迫不及待地來到游泳池旁,興高采烈地跳進游泳池裏,痛痛快快地玩起打水仗。池塘裏的荷花爭奇鬥豔,開得那麼的嫵媚,開得是多麼的燦爛,多麼的水晶晶。孩子們在水裏欣賞着眼前的景物,忘記了夏天的炎熱。

秋天,是一個瓜果飄香的季節。她有一盒五彩繽紛的原料。她用金黃色畫了一片稻穀,一層層稻穀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她用黃色畫了許許多多的玉米,一個個玉米像帶着金牙齒的老爺爺。她用紅色畫了高粱,一棵棵高粱像一位位披着紅頭髮的外國人。她用紫色、黃色、白色……畫許多美麗的菊花,美麗的菊花在秋風中頻頻點頭。

冬天,雖然廣西不會下雪,但還像春天那樣美麗。梅花們競相開放,松樹堅持不懈地站在那裏。樹木把樹上的最後一片枯葉毫不留情地搖了下來,滿地都是枯葉。西北風呼呼地吹過,把地上的落葉帶走了,那是給遠方的朋友送上真誠的祝福。

廣西,美在那一年四季;廣西,美在風景獨特;廣西,更美在那一草一木……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6

龍脊梯田位於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龍脊梯田距離龍勝縣城17公里,龍脊梯田距桂林市80公里。龍脊梯田從廣義上説叫龍勝梯田,從狹義上稱為龍脊梯田,但廣大攝影和旅行愛好者更喜歡龍脊梯田的稱呼,似乎這樣更具氣勢。

龍脊梯田有1號和2號兩個觀景點,1號觀景點在村子東側上方,較遠,2號相對近一些。1、2號觀景點之間有平路相連,兩處都可看見當地最為著名的龍脊梯田中的“七星伴月”,“七星伴月”是龍脊梯田的精華,是七個小山頂梯田和一個大的山頂梯田。整個山都是窄窄的梯田,而田埂則像是劃等高線。龍脊梯田往上還有一個金坑梯田.那裏有四個瑤族村落,從平安1號景點住上走需要3到4小時.住宿條件比不上平安,梯田的規模比此前稍大,民風更為淳厚。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羣。

龍脊梯田景區內居住着壯族、瑤族兩種民族,以壯族為主,龍脊的壯族是北壯的代表,服飾獨特,風情獨具,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古樸的壯族民間舞蹈和保護完美的壯族服飾,可聽到優美的壯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傳統習俗壯鄉民居,香純味美的龍脊銅鼓舞,師公舞,打扁擔令人耳目一新,此外,還有古樸的壯鄉民居,香純味美的龍脊茶和龍脊辣椒,沁人心肺的“東方魔水”——龍脊水酒。

龍脊梯田只是一個景區統稱,包含龍脊寨(壯族)、平安寨(壯族)、中六寨(瑤族)、大寨(瑤族)、田頭寨(瑤族)、小寨(瑤族)等若干村寨。就梯田本身而言,最壯觀的是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央視12台的片頭以及大家經常看見的龍脊梯田宣傳圖片和影視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出自金坑梯田。平安寨的七星伴月也非常不錯,就是通常大家以前説的龍脊梯田了。龍脊梯田常規來説有3個入口,一個是平安村,一個是大寨村,還有一個是龍脊村(龍脊古壯寨)。

龍脊梯田包括平安北壯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兩個景區。兩處梯田既有大刀闊斧的砍削,又有絲絲入扣的精雕細啄;既顯得氣勢磅礴,又含着清秀的藝術情調。由於山行各異,呈現兩種互不雷同的詩域畫境。兩者一南一北如雙壁輝映,分別構成北壯和紅瑤兩個文化空間,可謂組合巧妙,相互輝映。平安梯田橫跨平安和龍脊兩個行政村,宛如一條行進中的巨龍,騰越在一個四五里長的坡面上,騰越出一種叱吒風雲的野性力量。

平安梯田內有“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兩個獨特的景觀。“九龍”指龍脊主脈在這裏分出來的九條小山樑,“五虎”指這裏五個略微凸起的小山頭。“九龍”、“五虎”全部為梯田所盤繞。“七星”指當初開天時特意留下來的七個小山包,七個小山包分別疊立在七塊田的中央,遠遠望去像七顆閃爍的星星,守護着龍脊那塊彎彎的月亮田。因為“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的存在,使得平安梯田像掃帚田園一樣景中有景,平田許多情趣和意味。

金坑梯田在大寨村境內,這裏因出產金子得名。金坑的地形既箱一個巨大的“天坑”,又似宮廬般圓圓地籠蓋着的小盤地。站在坑底仰望四周,千米高的“坑沿”上一坡連着一坡,坡跑都是重重疊疊直奔雲天的梯田。那綿亙四五里的環形山體,圈起來活似一條虯屈的巨龍。與平安梯田不同,它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粗擴的美,另人震撼。

金坑梯田景區內除了傳説中的“雙龍搶寶”和“雙獅跳槓”兩個景觀外,還有新命名的“千層天梯”、“金佛頂”和“西山韶樂”三個景觀,構成夢幻龍脊上另一個遠離世俗的洞天福地。平安梯田是廣西北部壯族文化的載體,金坑梯田則是紅瑤風情的搖籃。龍脊壯、瑤人民像修築梯田,保持水土一樣精心保護這裏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這裏有被梯田擁在懷裏、被水光映照、被雲影拂弄、被空靈成天上空闋的吊角木樓,有似梯田一般延綿不絕、飲唱不熄的山歌,有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有奇特的風俗,有釀香的水酒。所以這一切,都和高山、森林、雲海在一起,構成龍脊梯田深厚的文化內涵。正是這兩個巨大的梯形舞台,向世界展示着龍脊人戰天鬥地的壯美情懷。雄渾秀麗的龍脊梯田上,處處閃耀着壯、瑤兩族文化的靈光。

龍脊的美麗令絡繹而至的遊客折眼。毛澤東的兒媳邵華將軍是著名的作家、攝影家,她一登上龍脊就稱這裏是攝影勝地,一邊頻頻按下快門,一邊對龍脊梯田壯美的風光和奇異的民族風情讚不絕口,年過花甲的她快樂得像個小孩。僑居美國的馮文真是馮玉祥將軍的孫女,這些年每次回國,她都要到龍脊造訪她的“第二故鄉”。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7

桂林王城位於市中心的獨秀峯下,是明代靖江王府,宋代時這裏是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國寺,後又稱萬壽殿。

靖江王城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峯下,廣西師範大學內,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后,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_年才完工。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佔地19.78公頃,規模宏大。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築系大式歇山頂,紅牆碧瓦。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裏住過12代14位藩王。歷270餘年,是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燬自歿。現保存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台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

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明代靖江王府,規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莊嚴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稱王城。城中有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峯,平地拔起,眾山環繞,孤峯獨秀,為我獨尊,有天然的王者氣勢。

靖江王城中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建築物——靖江王城景區。在中國4A新定評選中,桂林靖江王城被評為中國4A景區。無論從景區規模還是歷史層面來看,桂林靖江王城獲此殊榮是當之無愧的。因為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大學院校、風景名勝區(獨秀峯)、完整歷史建築物、歷史背景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龍脊梯田景區,那麼在這之前,大家知道哪些關於龍脊梯田的信息呢?恩,沒錯,它確實是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稱。

在遊覽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脊梯田吧。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成形於明朝,完工於清朝,距今已有近7XX年的歷史。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2公里,距桂林市區103公里,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主要是以平安壯族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為主體向周邊村寨輻射的梯田羣體。梯田分佈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梯田羣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集壯美與秀麗為一體,堪稱天下一絕。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美曲線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雲塔,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肯定沒有想到,他們為了生存用血汗和生命開闢出來的梯田,竟變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世界曲線。其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宏,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譽,比起精緻的巴厘島德格拉朗梯田壯麗許多,是中國南方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

雖然它的規模磅礴壯觀,但有趣的是,在這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裏,最大的一塊田不過一畝,大多數是隻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有個笑話這樣形容每塊田的小:有個地主要農夫耕完山腳的206塊田,農夫把地耕完後,數來數去一共只有205塊田,怎麼也找不到那最後一塊,無奈之下,農夫準備回家,可是當他拾起了地上的蓑衣,這才發現原來還有一塊田被蓋住了,因此,這裏還有“蓑衣蓋過田”的説法。而且啊,龍脊梯田的景色還會隨着一年四個季節的更替而變幻無窮,各顯神韻,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山間掛;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隆冬,雪兆豐年,若環環白玉砌雲端。這種景象可以稱得上是人間的一大奇觀,告訴您一個小祕密,領略龍脊梯田魅力的最佳時機是農曆“芒種”和“中秋”兩個時節的前後。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對,沒錯,因為“芒種”為當地村民的春耕時節,但見雲霧瀰漫於閣樓梯田間,如鏡的梯田中點綴着耕牛、衣着火紅的耕者、碧綠的秧苗,絕對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寫意畫境;而在“中秋”時的秋收時節,漫山鋪金,層層梯田若級級金階,梯田環繞的山峯又似座座金塔,那綿延起伏的山,一級一級蜿蜒的梯田,像天與地之間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看見這種景色,遊客的心靈都會被深深地震撼,他們敬畏於人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也折服於人們在認識自然和建設家園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力量。

龍脊梯田包括平安北壯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兩個景區。兩處梯田既有大刀闊斧的砍削,又有絲絲入扣的精雕細啄;既顯得氣勢磅礴,又含着清秀的藝術情調。由於山行各異,呈現兩種互不雷同的詩域畫境。兩者一南一北如雙壁輝映,分別構成北壯和紅瑤兩個文化空間,可謂組合巧妙,相互輝映。

平安梯田橫跨平安和龍脊兩個行政村,宛如一條行進中的巨龍,騰越在一個四五里長的坡面上,騰越出一種叱吒風雲的野性力量。平安梯田內有“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兩個獨特的景觀。“九龍”指龍脊主脈在這裏分出來的九條小山樑,“五虎”指這裏五個略微凸起的小山頭。“九龍”、“五虎”全部被梯田所盤繞。“七星”指當初開田時特意留下來的七個小山包,7個小山包分別疊立在7塊田的中央,遠遠望去像七顆閃爍的星星,守護着龍脊那塊彎彎的月亮田。因為“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的存在,使得平安梯田像田園一樣景中有景,平添許多情趣和意味。

平安梯田是廣西北部壯族文化的載體,金坑梯田則是紅瑤風情的搖籃。龍脊壯、瑤人民像修築梯田,保持水土一樣精心保護這裏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這裏有被梯田擁在懷裏、被水光映照、被雲影拂弄、被空靈成天上空闋的吊角木樓,有似梯田一般延綿不絕、飲唱不熄的山歌,有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有奇特的風俗,有釀香的水酒。所以這一切,都和高山、森林、雲海在一起,構成龍脊梯田深厚的文化內涵。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們,看了龍脊的自然風光,現在小雷為大家介紹一下龍脊四寶吧,這一寶呢,就是龍脊香糯,它也是釀造龍脊水酒的主材,是隻有在龍脊才吃得到的哦;這二寶呢,就是有着“東方魔水”美譽的龍脊水酒,它是用土製酒藥釀造密封后兑衝甘泉而成,芳醇爽口,潤脾生津,營養豐富。人説龍脊十三寨人,肌膚紅潤,健康長壽,是常年飲食佳釀之故;三寶就是龍脊辣椒,它產於龍脊景區海拔800米以上的雲霧山中 ,椒呈牛角形,顏色鮮豔、肉厚籽少、辣味濃、香味獨特誘人,除富含辣椒素和揮發性芳香油外,還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食後開胃提神,驅寒除濕,增進食慾,是獨特的佐料佳品;第四寶就是龍脊雲霧茶了,龍脊雲霧茶品質優良,是中國28大名茶之一,在乾隆年間曾為貢品,各位遊客朋友們知道原因嗎?這是因為呀,雲霧茶茶園有着獨特的地理環境,茶園海拔高度在八百米以上,屬亞熱帶季風區,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機物含量高,日照短,終年流水潺潺,雲霧繚繞,無任何污染,這可是形成優質茶的理想之地。所以啊,有很多人十分羨慕此地極得老天之眷顧。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們,今天對龍脊梯田的講解就此結束了,大家現在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景區,1個小時候我們在此集合,謝謝!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9

獨秀峯位於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內, 孤峯突起, 陡峭高峻, 氣勢雄偉, 素有“南天一柱”之稱。山東麓有南朝劉宋時文學家顏延元讀書巖, 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蹟。顏曾寫下“未若獨秀者, 峨峨郛吧間”的佳句, 獨秀峯因此得名。假當晨曦輝映或晚霞夕照, 孤峯似披紫袍金衣, 故又名紫舍山。

太平巖 在獨秀峯西麓, 原名西巖, 高2.9米, 寬 4.25米, 長31.5米, 面積140平方米。北達雪洞。巖洞賅有恭惠王朱邦寧繪劉海蟾像, 俗稱劉海洞。明嘉靖間(1522-1566)重新開發時, 挖出一枚“太平通寶”錢幣, 靖江王認為“此惟兆哉, 山靈告予”, “遂以太平名巖”。太平巖的名稱就沿用下來。太平巖有自己的特色, 巖體像一間寬敝的房子, 地面十分平整, 巖頂重懸的鐘乳石, 有的像梳得整整齊齊的少女鬟發, 有的像色彩斑斕的龍鱗, 還有形狀態怪異、閃耀着金光銀光的砂石, 令人眼花繚亂。明藩王在巖前栽種花木, 修建寶塔、庵院, 在洞中塑立神像, 親自寫《獨秀巖記》, 還邀集地方官員遊宴賦詩, 洞壁鐫刻宗室詩多首。

月牙池 位於市區獨秀峯東麓。此外原有獨秀泉, 以初因泉鑿池, 形如月牙。池上曲模水榭, 池畔重柳依依, 景色十分優美。月牙東聖母、春濤、白龍並稱桂林四大名池。

雪洞 位於獨秀峯西北麓, 洞口向月牙池, 高約3米, 寬5.6米, 深32米, 面積約180平方米。明户露《赤雅》載: “雪洞乳石最奇。”洞壁呈白色, 所懸乳石潔白如雪。洞口刻有“雪洞”二字, 旁有雙鳳石。原有唐人詩刻, 今泯滅無存。

中山紀念塔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王城內獨秀峯東麓月牙池畔。1920xx年9月, 當時在廣西的國民黨著名人士白崇禧、劉為章、李耀軒、李維仁、裘邦燾等, 為紀念廣州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廣西統一, 特在孫中山先生1920xx年誓師北伐駐足華處, 興建此塔。

獨秀亭 在獨秀峯頂, 為2層、紅柱、6角、重檐、瓦頂的仿古亭。高7米, 長寬各4.8米, 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 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 高6米, 長寬各4.7米, 面積22平方米, 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 周有欄, 高踞懸崖之巔。登臨四望, 雲生足下, 星列胸前, 千山萬户, 盡在眼中。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0

大家早上中午晚上好!我從一大早就期待着與大家見面了,所以這問候就得從早晨就開始説起了。

首先隆重代表某某國旅歡迎大家參加我們的陽朔遊,提前預祝大家有一個開心的浪漫的美妙的有趣的有故事的陽朔之旅!

接下來該報一下家門了,省略若干。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偶有雙美麗的小眼睛,未來保護它偶裝了兩扇窗户。

我們的司機師傅姓名,我們安排了兩位司機,這樣可以保證咱們旅途的安全順利。提前對兩位師傅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謝!

我們汽車的明顯標誌有,所以大家中途下車去噓噓的時候記得還是要回到自家車上來,可以讓別車上的美女帥哥把心勾走,人呢還是留在咱車上比較穩妥。

言歸正傳前,偶先插播兩條廣告:

第一、 人生就象一場旅行,我們在意得不僅是目的地,還有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得心情。利羣,讓心靈去旅行!

第二、 時間就像一灣流水,不經意間的流走不變的生活,重複的軌跡,一天24小時,你有多少時間留給自己;停下來,享受美麗 美即面膜

備註:此廣告為黃金時段播出,

我們此行是旅行,所以給大家講講旅行三境界: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人生三境界:王國維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籠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峨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陽朔是怎樣一個地方呢?

一、陽朔是一座美麗的山水之城,是深圳和廣州的後花園。

陽朔位於廣西東北部,隸屬廣西桂林市,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人口30萬。縣治轄6鎮3鄉,縣城距桂林市區僅65公里,有二級水泥公路(屬321國道線)相連,交通依託桂林與國內外 大中城市相通。

陽朔境內,巖溶地貌景觀秀麗奇特,開成了山秀,水媚,峯巧,洞奇的碧蓮玉筍世界。陽朔羣山環抱,峯巒聳立,像是一朵盛開的碧蓮花,縣城位於碧蓮峯之心,真是碧蓮峯裏住人家。 這裏的遇龍河近三年來才有遊人光顧,還保有毫無污染的清澈河水,可徒步、騎自行車、乘坐竹筏漂流,享受無限的逍遙。

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天上人間旅遊鄉”。20世紀80年代,西方一本被揹包旅行者奉為“聖經”的《Lonely Planet》裏面介紹了陽朔西街獨特的風情。漸漸地,這裏便成了國外揹包旅行者的聚集地。

二、陽朔是豔遇高發地帶。必須鄭重聲明一下,所謂的豔遇的含義是

在新華字典裏是:與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期而遇

在牛津字典裏是:與一切beautiful事物的不期而遇

所以,也許我們會與生命中的期待許久的她或他豔遇,也或者和一段美好的心情豔遇,也或者只和哪裏的山水豔遇。

提到豔遇就必須提西街了,它的意義相當於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廣州的北京路,深圳的華強北。西街又叫洋人街,位於縣城中心, 全長1180米,寬8米的街道。西街的房屋古樸典雅,桂北明清時期風格,小青瓦、坡屋面、白色粉牆,吊陽台。街中有眾多的工藝品店、書畫店、旅館、咖啡廳、酒巴、中國功夫館,這裏也是洋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其中外國人在此開店就有20多家。由於西街男女老少都能説外語,故又把西街喻為“地球村”。

三、陽朔也是動感之城。因為這裏盛行徒步運動、自行車運動、攀巖還有熱氣球等等。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1

桂林王城位於市中心的獨秀峯下,是明代靖江王府,宋代時這裏是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國寺,後又稱萬壽殿。

靖江王城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峯下,廣西師範大學內,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后,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xx年才完工。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佔地19.78公頃,規模宏大。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築系大式歇山頂,紅牆碧瓦。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裏住過12代14位藩王。歷 270餘年,是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燬自歿。現保存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台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

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明代靖江王府,規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莊嚴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稱王城。城中有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峯,平地拔起,眾山環繞,孤峯獨秀,為我獨尊,有天然的王者氣勢。

靖江王城中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建築物——靖江王城景區。在中國4A新定評選中,桂林靖江王城被評為中國4A景區。無論從景區規模還是歷史層面來看,桂林靖江王城獲此殊榮是當之無愧的。因為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大學院校、風景名勝區(獨秀峯)、完整歷史建築物、歷史背景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獨秀峯王城景區位於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 --獨秀峯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歷史文化體系,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歷史文化之門。

獨秀峯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譽,史稱桂林第一峯。山峯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圍

眾山環繞,孤峯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登山306級可達峯頂,是鳥瞰桂林全景的最佳觀景台。峯壁摩崖石刻星羅棋佈,縱橫出世,更有太平巖內的世界文化奇觀--"太歲"摩崖石刻。南麓南朝文學家顏延之的讀書巖,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蹟。桂林四大名池之一的月牙池盪漾于山腳,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為桂林古八景之一。

自古以來,王城景區被奉為桂林的風水寶地,更是整個桂林城市的發祥地。這裏曾經走出了二位皇帝、11代14位靖江王;清代,這裏是廣西貢院,屢出狀元;民國時期,孫中山曾駐蹕於此,為北伐大本營運,籌北伐大計;後為廣西政府,廣西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都曾在此辦公。1996年,景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間傳頌"北有北京故宮,南有桂林王城"。

靖江王城也叫桂林王城,位於桂林市中心,著名的獨秀峯就屹立在王城的正中位置。遠順帝妥懽帖睦爾繼位前曾在獨秀峯前的大圓寺修行。朱元璋稱帝封藩時,將其侄孫朱守謙封藩於桂林,稱靖江王。王城就是靖江王的王府。

王城景區由明靖江王城和獨秀峯組成。王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故桂林王城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30多年。王城南北長557.5米,東西寬336米,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城牆高7.92米,厚5.5米。並闢有端禮、廣智、體仁、遵義4門,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城內建築及風景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月牙池、後花園等。寶善堂、清越亭、凌虛台、可心軒、玄武閣、三神祠等各類建築齊備。御園中的月牙池可泛舟。清順治九年(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抵抗不住義軍的進攻,火焚王府,城內建築化為殘垣。現城牆及四門依然完好,城內建築為抗日戰爭結束後,在原基礎上仿古重建。

清朝時期,孔有德火焚王府後,王城遺址被闢為廣西貢院,有號舍5500餘間,因屢出狀元而聞名全國。如今,王城內仍保留有乾隆皇帝題書的《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便閲貢院詩四首》,王城的正陽門(端禮門)、東華門(體仁門)及西華門(遵義門)上還留有當時人們稱讚學子們的巨書牌坊。其中,兩廣總督、清朝著名學者阮元所書的“三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學子陳繼昌獲三元及第殊榮的,“狀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學子張建勛和劉福姚在三科會考殿試中勇奪兩個狀元席位的,“榜眼及第”則是表彰桂林人於建章獲得榜眼(殿試第一甲第二名)。遊人可到貢院陳列館瞭解古代科舉制度及桂林科舉成就。鄉試號舍可使遊人親身體會當年學子們科舉之不易。

中山駐蹕處及中山不死紀念塔 1920xx年,孫中山率北伐軍駐桂林,以王城為北伐大本營。孫中山在這裏的重要活動有: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接受了馬林關於“聯合蘇俄”和建立革命軍校的建議;發表了他的著名哲學演講《知易行難》;檢閲了北伐軍;確立了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並於1920xx年元旦在王城舉行了首次升旗儀式。孫中山去世後,桂林人民為紀念孫中山,將王城闢為中山公園。王城內現存孫中山駐蹕處遺址碑和“中山不死紀念塔”,紀念塔呈三角形,築五級台階,喻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精神和五權憲法。塔的三面分別有題辭:“中山不死”為謝順慈書;“總理遺囑”為張猛書;“主義常新”為莫乃羣書。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聯由譚延闓書,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為廖承志書。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2

各位友人、各位來賓:

歡送大家乘船旅行漂亮的灕江。

灕江屬於珠江水系,發祥地在桂林北面興安縣境內的貓兒山。貓兒山是史稱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峯,海拔2238米,號稱中南最頂峯,灕江由貓兒山下的涓涓細流會集而成興安縣境內至今還保存着秦始皇時代建築的“靈渠”,它是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史稱“興安靈渠”,它把灕江的水和湘江的水銜接起來。湘江在湖南境內,屬於長江水系。大做作賦予了它特定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世上無水不東流”是由於地球西部地形高,東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灕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謂“湘漓分流”、“相離而去”,灕江故此得名,大略就是這個意思吧。另外灕江的“漓”字,在字典裏面是明澈、透明的意思,或許也是灕江名稱最佳的含意。灕江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起過重大作用,靈渠開鑿之後,它溝通了嶺南與中原的接洽,對秦王朝同一中國的大業,以及對桂林乃至西南地域政治、經濟、文明、軍事都有深入的影響。

竹江景區

(羣龍戲水)

在前面右側臨水的山壁,有幾根懸垂倒掛的鐘乳石柱,它們狀態嵯峨,形神兼備,好像像幾條飲江的巨龍,它們的身子,暗藏在山壁內,只有龍頭向着水面。第當春夏水漲,龍頭便會吐出雨露。傳説這幾條龍是天帝派它們到灕江邊來採集桂花香精的。良久以前這些山坡上長滿了桂花,那沖天的香氣直貫天宮,引得嫦娥也想偷偷下凡,天帝為之盛怒,於是派來了這多少條神龍,要把這桂花的香氣全體吸盡帶回了天宮。誰曉得神龍到了這時本相被這裏的風景迷住了,它們不僅不帶走世間的桂花,反而引來了天庭的雨露,它們把雨露傾瀉在崖壁下的潭裏,從此這個潭就叫沉香潭。沉香潭的水澆灌了灕江兩崖的四方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的桂花樹枝葉長得更加茂盛了,灕江八月兩岸到處都是桂花香,怪不得人們都把這片處所叫桂林呢!

草坪景區

(鑼鼓鴛鴦灘)

曲曲折折的灕江,有一個灣就有一個灘,有人數了一下,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的水程,共360.5個灘。灘頭灘尾水比擬淺,灕江從灘頭上流過,發出淙淙的響聲,這響聲似乎是天宮中的仙樂,聽了叫人飄飄欲仙。實在這哪裏是仙樂,這是灕江的音樂,請大家看,左岸邊有兩塊大石頭,一個像圓鼓,一個像金鑼,當地的村民們都叫它們鑼鼓石。右岸邊兩座拔秀的小山柱,儼然是一對鑼錘和鼓棍,大家細心聽,恍如還有一對鴛鴦在唱歌呢。

楊堤景區

(八仙遊江)

右前方,山到了這裏突兀而起,雲到了這裏撲朔迷離,給人以幻境的感到。這一帶山巒疊嶂,氣概宏偉,前面一組8個山頭,很像我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8個神仙,*近江邊頭光光的是鐵枴李,旁邊的是曹國舅,下面戴帽子的是河仙姑,接下來的是張果老、韓湘子、呂洞賓、藍采和、鍾漢離,正好8個。據説有一天,8位仙人各顯神通,飄洋過海,結伴而行,他們來到了灕江邊上,看到了俏麗的灕江景色,這裏碧水青峯,田園似錦,於是他們決議留下來,這個景點取名叫“八仙遊江”。

興坪景區

(溯江鯉魚)

前邊有一個山峯又長又大,橫亙在灕江邊,全部山形很像鯉魚,魚頭朝右,魚尾朝左,魚嘴跟右邊的這座山峯相連,在高高的魚背上有一組小山峯形成了魚鰭,真是一條惟妙惟肖的大鯉魚,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條鯉魚,誰也沒有措施稱它的分量。那鰭魚又像一隻小哈巴狗,也就是我們通常説的獅子狗,它的頭部、眼睛、四肢都很明白,真是可惡極了。第~範文網收拾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地方有。

桂林山水有四大特色: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麼灕江除此之外還有瀑布、流泉、險灘、竹林四絕。有人説:灕江不僅僅有這睦,而且還有怪、迷、奇、絕四大特點,那就是古榕之怪,畫山之奇,冠巖之迷,半邊渡之絕。凡此種種,所在多有,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陽塑景區

(“帶”字石刻)

碧蓮峯上碑文石刻良多,特殊是山腰石壁上刻有清代光緒年間一個草書“帶”子更是令碧蓮生逃。其字形構造象徵深長,人稱一字詩,竟包括了“一帶江山,少年盡力”八個字的韻味跟筆意。從觀賞這個“帶”字,最後咱們應當總結灕江的精力就是一個“妙”字,灕江景緻的天然美,妙不可言。

各位朋友,今天的灕江遊行將停止,歡迎你及您的朋友下次再來遊覽灕江。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桂平西山!我是你們的導遊,叫我小韓就好了!大家在旅途中要注意安全哦!我們先了解一下桂平西山的基本情況吧!

今天我們來到的桂平西山,是座落於北迴歸線上的佛教名山,又名思靈山,因在桂平縣城西約1公里處而得名。桂平西山主景區總面積約有13.47平方公里,海拔678米,是全國七大著名西山之一,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十佳景區。西山,被子譽為“南天第一秀山”、“秀蓋南天”,從南樑王朝設桂平郡治於西山起,逐漸成為遊覽勝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西山風景秀南天”之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聖”五絕而著稱。西山古樹參天、濃廕庇日;流泉飛瀑、怪石嶙峋;寺廟樓閣、錯落其間;摩崖石刻、相映成趣;名庵古寺、高僧駐錫。其中老八景“官橋秋柳、雲台曲水、忠勇松濤、碧雲石徑、龍華晚眺、乳泉琴韻、古洞仙蹤、飛閣月明”久富盛名。新八景:"靈湖疊翠、險峯朝陽、哄橋鼎泉、長峽會仙、龍亭觀日、棧道懸碧、鬆海聽濤、濂溪飛瀑”聞名遐邇,西山腳下,黔、鬱雙江交匯,東塔回瀾,南屹荔鄉白石青峯,西羅叢福地,西北大藤峽谷江流,綠色明珠,北豎金田起義豐碑,瑤山風情,處處詩境如畫,是“遊蹤來絕頂”的旅遊勝地和佛教聖地。

現在我們見到的就是西山的正大門了。看,它是如此的端莊典雅,千百年來始終如一地迎接着國內外的遊客。其實,西山有三個門,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第一個而已。讓我們繼續走下去見證其中的神奇吧!

大家看看旁邊的風景,知道為什麼西山被譽為“南天第一秀山”“秀蓋南天”嗎?這是因為它的第一個特點——林秀。人們都説西山的樹有“兩多”:一是數量多,光是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1500多株,植被覆蓋率98%以上;二是種類多,西山上的樹種多達300多種,其中高大長壽的龍鱗鬆是西山特有的樹種,除了安徽的黃山就只有我們桂平西山有。

很快,我們就走過了另外兩個門了。看見那裏的洗石庵了嗎?我們過去瞧瞧吧!西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佛靈。桂平西山是廣西最完整的佛教聖地,是全國十三大佛教聖地之一。廟宇“洗石庵”,又稱下寺。佛家認為,西山之石,身居瘴鄉,需雨露洗刷,因名洗石庵。歷代文人墨客讚賞西山詩詞對聯四千餘首,內塑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神像,三帝殿供彌勒大佛、關公和山牆線刻神佛菩薩像88幅。清順治三年(1576年)建。依山構築,自東南而西北,依次為山門、三帝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闊3間,進深3間,台樑式構架,硬山頂,脊飾回字紋雕花,黃琉璃瓦蓋。這裏的佛當然要比別的地方“靈”了。所以,到了西山,如果大家願意,就多拜拜這裏的佛吧,它將使你得嘗所願,心想事成!相信大家都聽説過舍利子吧?大家坐下來了解一下西山的舍利子的神奇吧!

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巨贊法會,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駐錫西山龍華寺,曾撰文讚美西山許多佛緣故事,預言西山僧尼日後可名揚天下,奇事出。法師預言,果然應驗。桂平西山真的出了一個蜚聲中外的女活佛。俗稱為龍姑,法號為妙虛的釋寬能的大師。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4

1998年國土資源部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樂業縣進行土地資源調查時,發現一種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 — 喀斯特漏斗羣,又稱樂業天坑羣。該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巖溶地貌)。降水量大,為地下洞穴的發育提供了良好條件。

樂業縣擁有以大石圍天坑羣為代表的世界級品牌的旅遊資源,經過中、美、英、日、法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科考論證,在20平方公里範圍內已發現有天坑28個,其天坑數量和天坑分佈密度世界絕無僅有。其中,在全世界13個超大型天坑中,分佈在樂業的就有7個,因此樂業縣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館”。

奇特的地貌造就了樂業縣獨特的氣候資源,全縣處在亞熱帶濕潤氣候區,但全年平均氣温僅為16.3℃,景區內空氣質量優良,素有"天然空調"、"天然氧吧"之美稱。還有神祕的母里亞母系氏族文化、把吉古老造紙術、火賣文化生態旅遊村、布柳河壯族風情、高山漢族唱燈藝術等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使樂業成為集觀賞天坑奇觀、生態旅遊、科考探險、民俗採風、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已把樂業大石圍天坑羣作為繼桂林山水、北海銀灘之後的廣西旅遊業發展新的一極來規劃和開發,是廣西旅遊發展"十五"計劃中的重點項目和開發的重點景區,樂業旅遊業具有廣闊而美好的發展前景。此外樂業縣還是革命老區,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0年10月中央工農紅軍第七、第八軍在樂業縣勝利會師,現還完整保存有紅七、紅八軍會師紀念館。

樂業縣資源十分豐富,且獨具特色。中共樂業縣委、縣人民政府和全縣15萬人民真誠地歡迎您來樂業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在這裏,你們將領略到樂業縣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風。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5

灕江位於華南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屬珠江水系。

灕江發源於“華南第一峯”桂北越城嶺 灕江見聞貓兒山,那是個林豐木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極佳的地方。

灕江上游主流稱六峒河;南流至興安縣司門前附近,東納黃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稱溶江;由溶江鎮匯靈渠水,流經靈川、桂林、陽朔,至平樂,匯入西江,全長437公里。

從桂林到陽朔約83公里的水程,稱灕江。

桂林山水以其獨特,秀麗而被世人稱頌。

而桂林的山水美最美是灕江。

灕江是世界上最美的畫廊,是中國風景線上的一顆明珠,是桂林旅遊的高潮所在。

如詩如畫的灕江發源於興安縣的貓兒山,流經桂林、陽朔,至平樂縣恭城河口。

由桂林至陽朔的83公里灕江,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千峯巒之間。

奇峯夾岸,碧水縈迴,景色十分秀美。

沿江田園錯落分佈,也是觀賞人文民風的佳處。

遊覽灕江、有一個絕妙之處,就是不愁天氣變化,因為不同天氣灕江景色有不同特點:晴天,看青峯倒影;陰天,看漫山雲霧;雨天,看灕江煙雨。

甚至是陰雨天,但見江上煙波浩渺,羣山若隱若現,浮雲穿行於奇峯之間,雨幕似輕紗籠罩江山之上,活像一幅幅千姿百態的潑墨水彩畫。

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灕江泛秋圖”。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桂林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靖江王城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峯下,廣西師範大學內,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后,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xx年才完工。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佔地19.78公頃,規模宏大。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築系大式歇山頂,紅牆碧瓦。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裏住過12代14位藩王。歷 270餘年,是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燬自歿。現保存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台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

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明代靖江王府,規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莊嚴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稱王城。城中有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峯,平地拔起,眾山環繞,孤峯獨秀,為我獨尊,有天然的王者氣勢。

靖江王城中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建築物——靖江王城景區。在中國4A新定評選中,桂林靖江王城被評為中國4A景區。無論從景區規模還是歷史層面來看,桂林靖江王城獲此殊榮是當之無愧的。因為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大學院校、風景名勝區(獨秀峯)、完整歷史建築物、歷史背景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獨秀峯王城景區位於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 --獨秀峯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歷史文化體系,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歷史文化之門。

獨秀峯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譽,史稱桂林第一峯。山峯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圍

眾山環繞,孤峯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登山306級可達峯頂,是鳥瞰桂林全景的最佳觀景台。峯壁摩崖石刻星羅棋佈,縱橫出世,更有太平巖內的世界文化奇觀--"太歲"摩崖石刻。南麓南朝文學家顏延之的讀書巖,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蹟。桂林四大名池之一的月牙池盪漾于山腳,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為桂林古八景之一。

自古以來,王城景區被奉為桂林的風水寶地,更是整個桂林城市的發祥地。這裏曾經走出了二位皇帝、11代14位靖江王;清代,這裏是廣西貢院,屢出狀元;民國時期,孫中山曾駐蹕於此,為北伐大本營運,籌北伐大計;後為廣西政府,廣西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都曾在此辦公。1996年,景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間傳頌"北有北京故宮,南有桂林王城"。

靖江王城也叫桂林王城,位於桂林市中心,著名的獨秀峯就屹立在王城的正中位置。遠順帝妥懽帖睦爾繼位前曾在獨秀峯前的大圓寺修行。朱元璋稱帝封藩時,將其侄孫朱守謙封藩於桂林,稱靖江王。王城就是靖江王的王府。

王城景區由明靖江王城和獨秀峯組成。王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故桂林王城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30多年。王城南北長557.5米,東西寬336米,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城牆高7.92米,厚5.5米。並闢有端禮、廣智、體仁、遵義4門,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城內建築及風景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月牙池、後花園等。寶善堂、清越亭、凌虛台、可心軒、玄武閣、三神祠等各類建築齊備。御園中的月牙池可泛舟。清順治九年(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抵抗不住義軍的進攻,火焚王府,城內建築化為殘垣。現城牆及四門依然完好,城內建築為抗日戰爭結束後,在原基礎上仿古重建。

清朝時期,孔有德火焚王府後,王城遺址被闢為廣西貢院,有號舍5500餘間,因屢出狀元而聞名全國。如今,王城內仍保留有乾隆皇帝題書的《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便閲貢院詩四首》,王城的正陽門(端禮門)、東華門(體仁門)及西華門(遵義門)上還留有當時人們稱讚學子們的巨書牌坊。其中,兩廣總督、清朝著名學者阮元所書的“三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學子陳繼昌獲三元及第殊榮的,“狀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學子張建勛和劉福姚在三科會考殿試中勇奪兩個狀元席位的,“榜眼及第”則是表彰桂林人於建章獲得榜眼(殿試第一甲第二名)。遊人可到貢院陳列館瞭解古代科舉制度及桂林科舉成就。鄉試號舍可使遊人親身體會當年學子們科舉之不易。

中山駐蹕處及中山不死紀念塔 1920xx年,孫中山率北伐軍駐桂林,以王城為北伐大本營。孫中山在這裏的重要活動有: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接受了馬林關於“聯合蘇俄”和建立革命軍校的建議;發表了他的著名哲學演講《知易行難》;檢閲了北伐軍;確立了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並於1920xx年元旦在王城舉行了首次升旗儀式。孫中山去世後,桂林人民為紀念孫中山,將王城闢為中山公園。王城內現存孫中山駐蹕處遺址碑和“中山不死紀念塔”,紀念塔呈三角形,築五級台階,喻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精神和五權憲法。塔的三面分別有題辭:“中山不死”為謝順慈書;“總理遺囑”為張猛書;“主義常新”為莫乃羣書。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聯由譚延闓書,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為廖承志書。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7

灕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傳統意義上的灕江起點為桂江源頭越城嶺貓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縣溶江鎮靈渠口,終點為平樂三江口。灕江上游河段為大溶江,下游河段為傳統名稱的桂江。靈渠河口為桂江大溶江段和灕江段的分界點,荔浦河、恭城河口為灕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點。灕江段全長164公里。沿江河牀多為水質卵石,泥沙量小,水質清澈,兩岸多為巖溶地貌。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灕江上。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8

陽朔位於桂林市南面63公里,是最早確定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之一,是一座有20xx多年曆史的灕江邊最美的城鎮,媲美桂林,遊人如雲。不到一公里的陽朔西街,位於縣城中心,全長517米,寬8米,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薈翠各種旅遊紀念品、小吃於街市。其充滿了異國情調的夜景更是風情萬種,風俗濃郁。

“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岳河陽一縣花。兩處怎如陽朔好,碧蓮峯裏住人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沈彬便對住在碧蓮峯裏的居民羨慕不已。

陽朔不僅田園風光如詩如畫,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古建築、古橋樑、名人紀念地摩崖石刻等,點綴于山水間。最有名的要數陽朔古老的石板街--西街,街中有眾多的工藝品店、書畫店、旅館、咖啡廳、酒巴、中國功夫館,這裏也是洋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其中外國人在此開店就有20多家,被稱為洋人街。由於西街男女老少都能説外語,故又把西街喻為"地球村",而且是中外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每年接待的中外遊客達150萬人次之多。總之,處處是景的自然風光,古樸清秀的田園景緻,驚絕天下的溶巖奇觀,難以忘懷的“洋人”西街,陽朔之行絕對讓你別有一番驚喜!

古風猶存卻充滿活力的西街,其另一道特別吸引人的風景是中外語言、文化的學習與交流。人們可在街上專門的商務外語學校學習,也可在酒吧、畫店中交流。中國人教外國朋友學習中文、書法、太極、烹任、象棋等中國文化,外國朋友在與中國人交流中,也把其本國的語言、文化傳給了中國朋友,從而彼此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了“留學”。

那些外國遊客,來到桂林,遊罷灕江,在陽朔登岸,馬上就會被西街吸引住了,與他們在北京的長安街、上海的南京路表現不同,他們來到這裏,解下行囊,和一杯啤酒或咖啡之後,竟然捨不得走了。就有人在這裏學習中國功夫中國話,就有人進入民辦的“巴克蘭”學校當外語老師,還有許多人與西街上的姑娘、小夥子談戀愛結婚。據説,以當地人口為基數來計算,西街的涉外婚姻比例之高,為全國之最。

洋人越來越多。到1998年,發展到每天竟有1000多人在此逗留。他們在西街上悠然踱步,悠然吃中餐或西餐,悠然與中國人或外國人聊天,租一輛自行車,信“馬”遊韁,悠悠然遊覽山光水色……洋人們悠悠然得如同在自己家鄉的庭院裏或田野上一樣,西街上的人便也悠悠然的把他們當成了自家人。今年夏天,西街搞了個“啤酒節”,竟有那法蘭西的一個爵士樂隊,穿着燕尾服,不遠萬里而來,在朗朗的月光下,撥絃揮弓及鼓吹管,為晚會助興。還有為法國先生,不見其妻,卻只見他和他的四個孩子,最小的一個還背在背上,父子五人,悠悠然地在西街轉悠了好幾天。西街人戲稱之為“國際超生游擊隊”。

西街是陽朔最有歷史的街道。西街始建於1674年,它東臨灕江,直對東嶺,西對膏澤峯,旁靠碧蓮峯,寬約8米,長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着嶺南建築的古樸典雅。陽朔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陽朔最早的接觸和融合地。現在的西街,雖然已經成了陽朔主要的旅遊服務街,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樸的品格。

西街是陽朔最有歷史的街道。西街始建於1674年,它東臨灕江,直對東嶺,西對膏澤峯,旁靠碧蓮峯,寬約8米,長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着嶺南建築的古樸典雅。

當年的十字街部分是縣城繁華的商業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這裏有經營日雜煙酒的萬利祥,有經營南貨土產出名的陳公興,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號,都是實力雄厚的粵商,是陽朔商界中的大款。另外本地商家劉來興等,他們對陽朔的經濟生活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抗戰勝利後,十字街商業中心逐步走向衰落。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於城牆圍住,並不像今天這樣直通公路邊的膏澤峯下。要從西街出城須經過江西會館對面一段小街叫西橫街的折向正西門才行,所以説西橫街實際上也是西街的組成部分。

後來,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後,為從西街方便出城便將城牆拆開一段直接公路,並在旁邊修建有最早的汽車站。當時,為適應潮流,遂把從東邊直到西城邊的一段改稱西馬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間因避忌“西”字而改稱東風路,取其“東風壓倒西風”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舊名。

陽朔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陽朔最早的接觸和融合地。1920xx年左右基督教傳入陽朔,由李紹庚夫婦主持傳教,地點在西街東段一帶租一間民房進行,有數十人入教。當時負責桂柳區段的英藉傳教士陳法言等(系使用中文名)經常路過陽朔,均到李先生家探訪,並在西街江西會館大門處拉手風琴唱詩以吸引羣眾,進行佈道,引得一街羣眾圍觀。所以説陽朔西街的羣眾是最早接觸洋人的。

李紹庚夫婦早年就讀於梧州建道學堂(香港建道神學院在梧州設立的學校),畢業後到各地傳教和教書為業,30年代始定居陽朔,“七七事變”後,全國抗日戰爭爆發,淪陷區難民紛紛南逃,當時廣西政府成立了“難民賑濟委員會”,陽朔也相應設立了分支機構。李先生出於教義博愛之心,積極參與賑濟工作,負責難民收容事宜。一天,在難民登記冊上發現有來自上海商務印書館的英文校對馬澤生,李先生念及國難之際,有用人才淪為難民,實為可悲可惜。通過面談,請其為家庭老師,為自己子女教些英語,解決其生活問題。當時西街一些商號老闆聞訊後也將子女送來學習。因求教人數逐步增多,家中容納不下,馬先生遂將課堂遷往廣東會館(馬澤生系廣東番禺人)繼續教學。使用的課本為正中書局出版,當時桂林中學普遍採用此書。這就是陽朔有史以來第一個英語學習班。學習班一個叫李春茂的英文進步很快,不久便用英文為西街上的“西林照相館”設計了中英文的廣告牌,受到稱讚,可以算得上是西街的第一塊英文招牌了。

國民政府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機構也南遷到達陽朔,大部分入駐西街盡頭體育場後的中山紀念堂,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其中有歷史及生物所的研究人員,他們的文化層次很高,也非常愛好體育運動,經常與當地羣眾舉行籃球、足球演練和比賽。

另一南遷到達陽朔的羣體是國民政府軍官外語補習班。該班為國民政府培訓駐外武官和軍事代表及翻譯人員而設,有英、法、德、日、俄五個語種。老師以中國人為主,也聘有部分外籍人員任教。我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竺可禎都曾到外語班作演講和授課。一時間碧蓮峯下、西街處處外語聲聲,另有一番景象。

外語班在陽朔開辦約半年,後遷往重慶,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

除此之外,隨遷到陽朔的尚有“敵國人民收容所”,他們是德、日、意等國僑民。駐桂林的美英盟軍人員也經常到陽朔來,西街成了多國人員的集散地。當時的陽朔縣城由2500多人猛增至一萬多人,人員紛雜,語言南腔北調、中西合璧。這是陽朔西街在歷史上曾經最輝煌的時期。

當時到陽朔的各界名人有何香凝女士、宋哲元將軍、柳亞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人士及文化名人。藝術大師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都在西街住過,他們都創作了以陽朔和灕江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到陽朔遊覽時,在西街與一叫陳家晃的小學生親切交談併合影留念,當時傳媒譽為“愛國華僑與祖國同胞相聚,陳陳一家巧遇朔城相親”,為西街增添了一段佳話。

新中國成立後,中蘇關係處於良好階段。50年代中期,一些援華的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專家不時也到陽朔遊覽,這是解放後最早到陽朔的外國人。當時蘇聯的著名油畫家馬克西莫夫以及一些攝影家都到過陽朔。蘇聯的《鱷魚》畫報及《蘇聯畫報》等刊物都發表有陽朔水東門碼頭及西街街景的美術作品和照片。

60年代到陽朔的外國人比較少,但作為貴賓的代表團遊覽陽朔還是有的,重要的有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丹麥女王伊麗莎白、尼泊爾首相比斯塔及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一批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他們在陽朔碼頭上岸以後大都步行遊覽西街,陽朔人民都自覺地在西街兩旁夾道歡迎。到訪次數最多的要算西哈努克親王。

70年代以後至90年代有將近4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到西街參觀遊覽。議會領袖、副總統、副總理及內閣部長級的外賓更是不計其數。曾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卡特、布什曾到陽朔並在西街上漫步遊覽,卡特與夫人更是在街上騎自行車觀光,他們都對陽朔的風光和民風稱讚不已。1998年7月2日克林頓總統訪問陽朔漁村和西街後,在國內外更是掀起一股陽朔西街熱。

西街是中西文化完美的結合。歷史上西街除了幾家店鋪外,居民大多數是農民,相當長一段時期保持着“半是鄉村半是店,可為生意可為耕”的半商半農狀態,使西街人形成了城裏人豁達和鄉里人忠厚的雙重性格。現在的西街,雖然已經成了陽朔主要的旅遊服務街,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樸的品格。西街仍然較好地保持着樸實無華的迷人古貌:一條暗青色石板路,兩排清代遺留下來的低矮的磚瓦房,翹角飛檐、雕樑畫棟的江西會館,展示着幽幽古色,散發着濃濃的古香。走進西街,就像走進了一座整潔的農家大院,你會受到熱情的款待,你會買到中國味十足且價廉物美的物品,你會品嚐到可口的中、西餐點,你會感受到在家裏一樣的適意。在西街,不用擔心被“宰客”。人們説,西街,充滿着優秀的中華古風。

70年代初,陽朔縣正式對外開放,許多西方遊人在飽覽了灕江風光以後,來到陽朔,無意中走進西街,發現在這奇山秀水之中,竟還有一條這麼迷人的小街。這些西方人像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紛紛把對西街新奇而粗淺的印象寫在了西方各國出版的旅遊指導書上。到了80年代,自助旅遊興盛,西方的自助旅遊者到了西街。這些被西方鬧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工作攪得身心疲憊的西方人,似乎在這裏找到了休憩的港灣。許多西方遊客因對西街痴迷而流連忘返。有在這裏住幾天的,有住十天一個月的,甚至有住半年或幾年的;近兩年來,每年來西街的自助旅遊者都超過十萬人次。西街的名聲也越來越響,成了名副其實的既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又有鮮明西方特色氛圍獨特的街道。

西街是中國最大的英語角。儘管西街學外語已有60多年曆史,但真正興起學外語熱是80年代,隨着外賓的增多,西街人為了與西方遊客做生意、打交道,又自發地學起了英語,而且是男女老少全體參加。1993年,一位叫歐文的青年人獨自來到陽朔謀求發展,被這裏的外語氛圍迷住了,認為是天下辦外語教學的最佳場所。經過不懈努力,他辦起了一所民間的巴克蘭商務外語學校。六年過後,該校已初具規模,擁有包括外籍教師在內的師生500多人,培養了大批外語實用人才,同時也為外國人學中文及東方傳統文化藝術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地方,受到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認同。巴克蘭的口語訓練營地及電腦室均設在西街。美國亞西國際教育顧問公司也在陽朔安營紮寨,這些學校和單位為陽朔和桂林提供外教和培訓商務英語人才。

1999年暑假,陽朔縣政府特邀“瘋狂英語”教學法的創始人李陽先生到陽朔興辦“英語夏令營”活動,600多人聞訊蜂擁而至報名參加,由於名額限制,很多人想來都沒有辦法。當時整個西街的餐廳、酒吧、咖啡館人滿為患,他們與陽朔的外國遊客互相學習語言,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與共同。在此期間,專門為此前來觀光的國內遊客達萬人,令以往寧靜的西街着實火爆了一陣。

在西街,大多數經營者懂英語,經常可以看到西街人用英語流利地與西方遊客們談生意或聊天,甚至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或十來歲的小孩,都能用英語跟“老外”們拉呱幾句。許多西方遊客都説,來到西街沒有異域感,不用比手畫腳就能與當地人交流。西街的英語環境,還吸引了我國許多外語院校的學生和一些準備出國的人員,紛紛來西街實習英語,享受這不用出國的英語環境。一些專業權威人士來西街考察以後,都認定西街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天然“英語角”。

西街是孕育跨國婚戀的温牀。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街人逐步地改變了保守的傳統觀念,尤為突出的是婚戀觀。許多街的年輕人都接受了“愛是沒有國界的”觀念。也由於西方人來的多了,接觸多了,街人似乎已經逐漸淡化了“土人”與“洋人”的分別。更主要的是,許多西方人經常來西街或長住西街,使西街的姑娘小夥們與西方的小夥姑娘們有了接觸和了解的機會,有培養感情的條件,以致頻頻產生了跨國婚戀的故事。在90年代的20xx年間,西街的或在西街工作的小夥子娶外國妻子、姑娘嫁外國郎的跨國鴛鴦就有百餘對,其中有幾對是西方小夥來西街當上門女婿的。現在,不少的西街人稍有空閒,便忙於出國走親戚,而且很豪邁地説,現在交通、通信都很方便,到歐洲走趟親戚比過去農村來趟縣城還容易。一些沒有條件來西街當女婿當媳婦的西方人士,乾脆舉家搬到西街長住。現在,在西街落户或做生意的境外人士已有2 0多户,西街上的西餐館相當多是“老外”當老闆。因此,人們又給西街起了個雅號“地球村”。

西街成了陽朔新的人文景觀。近幾年,西街的“洋現象”成了媒體追蹤的熱點。中央電視台及各級各地甚至西方一些有影響的媒體,都大量地向人們介紹西街,弄得人們心癢癢的,都想來一睹西街的風采。許多人利用節假日扶老攜幼來“看西街”;許多外地學校組織英語“夏令營”、“冬令營”,一批一批的學生湧進西街。西街人以自己的淳樸和忠厚,像接待外賓一樣地接待這些來自近的遠的、鄉下的城裏的“老鄉”們。一些難得見到外國人的人們,第一次往往是懷着忐忑的心情來西街的。其實,你要到西街去,任何顧慮都是多餘的。西街人為“老鄉們”想得很周到,凡是用外文註明的地方,都附有中文;如果你想跟老外們搭個話試試自己的外語水平,只要你跟店主或服務員説明,他們會熱情地為你“牽線搭橋”;如果你想要個西餐開開“洋葷”,服務員也會告訴你刀叉怎麼拿,牛排怎麼切。一位初次來西街的東北姑娘説得好:“外國人來這裏都跟在自己家裏一樣,咱們中國人還扭捏個啥勁呵!”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9

獨秀峯王城景區位於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 --獨秀峯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歷史文化體系,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歷史文化之門。

獨秀峯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譽,史稱桂林第一峯。山峯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圍

眾山環繞,孤峯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登山306級可達峯頂,是鳥瞰桂林全景的最佳觀景台。峯壁摩崖石刻星羅棋佈,縱橫出世,更有太平巖內的世界文化奇觀--"太歲"摩崖石刻。南麓南朝文學家顏延之的讀書巖,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蹟。桂林四大名池之一的月牙池盪漾于山腳,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為桂林古八景之一。

自古以來,王城景區被奉為桂林的風水寶地,更是整個桂林城市的發祥地。這裏曾經走出了二位皇帝、11代14位靖江王;清代,這裏是廣西貢院,屢出狀元;民國時期,孫中山曾駐蹕於此,為北伐大本營運,籌北伐大計;後為廣西政府,廣西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都曾在此辦公。1996年,景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間傳頌"北有北京故宮,南有桂林王城"。

靖江王城也叫桂林王城,位於桂林市中心,著名的獨秀峯就屹立在王城的正中位置。遠順帝妥懽帖睦爾繼位前曾在獨秀峯前的大圓寺修行。朱元璋稱帝封藩時,將其侄孫朱守謙封藩於桂林,稱靖江王。王城就是靖江王的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