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福建導遊詞

福建著名三坊七巷導遊詞

福建著名三坊七巷導遊詞

福建著名三坊七巷導遊詞1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_年)陸藴、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藴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裏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裏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台”,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台”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福建著名三坊七巷導遊詞2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着豐富的文物古蹟,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裏,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説,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福建著名三坊七巷導遊詞3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裏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第一街——“三坊七巷”參觀遊覽。在20_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20_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治者是勾踐的後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三坊七巷源於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築起“羅城”,據説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着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築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台、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建築結構佈局、建築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濕温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佈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緻,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福建著名三坊七巷導遊詞4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除明清時代的建築外,更令人驚歎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藴。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裏湧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台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説,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着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項目。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於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遊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區,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説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台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福建著名三坊七巷導遊詞5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着豐富的文物古蹟,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