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大學生黨課考試重點

黨課結業考試就要到了,可是對考試內容有點摸不清套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蒐集的20xx大學生黨課考試重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學生黨課考試重點
20xx大學生黨課考試重點篇一

1.如何正確認識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

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着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

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學風,開拓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2.怎樣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説,就是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3.怎樣正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⑴毛澤東思想:時代背景: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戰爭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主題

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

⑵鄧小平理論:時代背景:時代主題的轉換

實踐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是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根據。

⑶“三個代表”:時代背景:當今國際局勢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

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

4.怎樣正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⑴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在許多方面以其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科學思想體系。它有着堅實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其核心就是實事求是。它緊緊圍繞着中國革命和建設這個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關聯的重要的理論觀點,成為一個科學體系。

內容: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②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③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論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 ⑥黨的建設的理論 ⑦關於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論、關於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等等。⑧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串於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羣眾路線,獨立自主。

⑵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聯繫的基本觀點,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些基本觀點的真理性已經被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所證明。

內容:①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③改革開放的理論 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⑥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理論 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 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關於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略的理論、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

⑶“三個代表”: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緊密結合新的實踐,把治黨和治國、執政和為民結合起來,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都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內容:②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關於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思想;關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思想;關於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關於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關於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關於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關於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羣眾基礎的思想;等等。】

5.怎樣正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⑴毛澤東思想:①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②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

③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⑵鄧小平理論:①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

②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③鄧小平理論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⑶“三個代表”: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②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

③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6.如何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和重大意義?

思想內涵: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使統籌兼顧。(每一點做適當解釋)

意義:①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②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③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7.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係?

⑴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 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於不同歷史時期,面對着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羣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它們的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史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8、如何科學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什麼説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第一個問號的答案為下述五點內容,第二個問號的答案為後四點的內容)

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⑶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它們分析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實際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概括。

⑷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植根於人民的政治立場,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羣眾觀點,對人民羣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昇華。

⑸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巨大勇氣。

【這充分表明,這一理論體系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範。

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20xx大學生黨課考試重點篇二

辨析題: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不是一黨制而是多黨制。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多黨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證。這種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所謂的多黨制,是指在一個國家中,通常由不確定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黨聯合執政的政治制度。民主黨派在政治生活中是參政議政的職能,並沒有執政。所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既不是一黨制,也不是多黨制。

2.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港澳台特別行政區的所有各民族公民,以及海外華僑,華裔公民的共同利益、最高利益、長遠利益。也就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生存、發展、繁榮、受人尊重的權利!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對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一,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富有愛國主義傳統。 第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國家的完全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第三,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

3.對外開放不利於精神文明建設。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對外開放作為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不僅有利於物質文明建設,也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的精神文明,同其他它社會的精神文明有着本質的區別,但他不是離開人類社會文明的大道發展起來的,而必須批判地吸收,借鑑外國的某些先進的文明成果。實踐證明,對外開放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物質文明的建設,而且也推進了精神文明的建設。

4.一國兩制就是在中國的領土上,都可以實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一國兩制指和平解決港澳台問題,實行祖國統一的方式。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大陸主體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港澳台作為特別行政區,允許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

5.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所以,中國革命實質上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答:這個觀點是片面的。1、“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觀點正確。理由:中國進入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而這兩個時期最大的不同是;領導階級的不同,舊民主由資產階級領導,而新民主由無產階級領導。2、“中國革命實質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觀點錯誤。理由:革命的性質是由革命的對象來決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而無產階級革命的對象是資產階級。

6.所有制的實現形式不具有“公”與“私”,“社”與“資” 的區別。

答:此觀點是正確的。這一觀點混淆了所有制和所有制實現形式兩個不同的概念。所有制作為生產關係的基礎、有公有制與私有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而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採取怎樣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問題,它不具有“公”與“私”“社”與“資”的區分。

7.根據“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中國政府在澳門迴歸後將保持澳門的幾個“不變”,即澳門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法律基礎不變、外交事務不變。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持澳門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變,法律基本不變;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保留澳門國際自由港、低關税制和自行制定有利於澳門長期穩定發展的各項政策等。積極支持澳門對外交往,但是他們沒有外交事務的權力,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澳門事務。

8.能否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直接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

答: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人民羣眾,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脱離人民羣眾。1、為了羣眾、相信羣眾、依靠羣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2、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是黨能否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3、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是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立黨之基、執政之本,是馬列主義的集中體現。

9.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經濟的比重有所減少,這勢必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1、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改變了我國所有制結構不合理的狀況,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經濟成果之一;2、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所有制結構中仍然佔據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髮展和壯大自己,增強自身的競爭力;3、國有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主要代表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仍然控制着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4、公有制經濟的比重有所減少並不代表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生變化,也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

10.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指社會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必須經歷的起始階段。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必須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歷史階段.

1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佈局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佈局,已經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四位一體”指的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和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相比,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新發展,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12.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兩個部分。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第一,在我國現階段,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而且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第二,公有制與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兩個層次的問題。公有制反映的是生產資料的公有性質,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資產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同一種所有制經濟,可以有不同的實現形式;反之,同一種具體的實現形式,可以為不同的所有制經濟所採用。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了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賃等。

13.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內容是發展生產力

答: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有三個方面內容: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三個部分內容是一個有機統一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條件;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前兩者的最終目標。它們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缺一不可。

14.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答: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改革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雖然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但是作為它的實現形式的是具體體制,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成為嚴重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必須對它進行根本性改革。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種非對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通過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完善和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説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把改革看作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那是完全錯誤的。

15.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區 域、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答:錯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經 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種種矛盾。在這些矛盾中,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其它各種社會矛盾,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是由社會生產落後造成的。

20xx大學生黨課考試重點篇三

1.試述建立廣泛的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中國無產階級人數較少,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中國的無產階級能否領導革命到達勝利,關鍵在於能否團結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能否處理好同民族資產階級等中間階級、階層的關係,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們建立並保持革命的統一戰線。

(2)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的現實可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矛盾極其尖鋭複雜,廣大人民羣眾長期處於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的深重災難之中。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佔了全國人口的多數,革命要求強烈,是統一戰線的主要力量;民族資產階級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但又缺乏革命的徹底性,是統一戰線中的中間派;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中某一個集團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統一戰線中的暫時的同盟者。 因此,在中國革命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2.試述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1)國民革命聯合戰線。1920xx年1月,改組後的國民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內部,由於共產黨犯了右的錯誤,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導致了統一戰線的破裂和國民革命的失敗。 (2)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基本上是由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35年以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正式確定,促成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轉變。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執行了一整套正確的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堅持了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根本保證。

(4)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全體中國人民在內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最基本的政治條件。

3.簡述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本方針原則。

(1)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

(2)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利用矛盾、團結多數的原則。

(3)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4.簡速統一戰線的主要經驗。

(1)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

(2)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

(3)在同資產階級聯盟中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

5.為什麼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領導權問題,是革命統一戰線的最根本的問題。統一戰線必須由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領導。

首先,這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五四運動之後的中國革命,是新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上述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統一戰線。

其次,是由中國無產階級的優點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近現代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就決定了中國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把全體勞動者和一切愛國者團結在自己周圍,組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為實現革命的綱領和任務而奮鬥。 第三,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發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革命和中國統一戰線的倡導者、組織者和領導者的地位。

實現無產階級對統一戰線領導權的基本條件是:①制定正確的政治綱領,作為一致行動的具體目標;②對同盟者進行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鬥爭水平;③率領同盟者進行堅決的對敵鬥爭並取得勝利;④照顧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⑤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6.為什麼説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

工農聯盟在統一戰線中的重要地位,是由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決定的。

(1)中國是落後的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

(2)農民階級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

(3)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是土地革命,農民無疑是主力軍;

(4)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沒有農民的支持和參加,革命戰爭就無法進行。

鞏固和加強工農聯盟的主要條件,一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二是對農民進行教育引導。

7.闡述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與資產階級又聯合又鬥爭的必要性。(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應如何處理與資產階級的關係?)

(1)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的又聯合又鬥爭的關係,對中國革命統一戰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義。如果黨不在一定時期中同資產階級聯合,黨就不能前進,革命就不能發展;如果黨不在聯合資產階級時又同它進行堅決的、嚴肅的“和平”鬥爭,黨就會瓦解,革命就會失敗;如果黨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分裂時,不進行堅決的、嚴

肅的武裝鬥爭,黨也會瓦解,革命也會失敗。總之,黨的正確方針,既不是一切聯合否認鬥爭,又不是一切鬥爭否認聯合,而是綜合聯合和鬥爭兩方面的政策。

(2)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同他們結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同時,對他們的動搖性和不徹底性保持警惕,並進行必要的鬥爭。在一部分大資產階級推行兩面政策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也應與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暫時的聯盟,同時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對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頑固勢力作鬥爭時,必須採取“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

8.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必須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1)“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是毛澤東首倡、中國共產黨確定的處理與民主黨派關係的基本方針,是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的一項重要政策。

(2)中國共產黨認為:①凡屬一切確實致力於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都應對其採取長期共存的方針;②共產黨在加強自我批評和依靠羣眾監督來改正缺點錯誤的同時,也應善於從民主黨派的監督批評中得到幫助,這就必須實行互相監督。

(3)“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既是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歷史經驗的生動概括和總結,又是黨與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事的一貫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合乎邏輯的發展。

9.簡述人民政協的主要特點和作用。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形式。這是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等代表參加的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

(2)人民政協作為包括全國各民族、階級、階層、黨派、團體的統一戰線的最高組織形式,其主要特點是:首先,廣泛的代表性。其次,存在時間的長期性。

(3)正是因為人民政協具有上述廣泛的代表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所以它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有着獨特的地位,這就是最廣泛地聯繫、團結各方面人士,進行政治協商,實行民主監督,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發揮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簡述抗戰勝利後各主要政治派別的建國主張。

(1)國民黨堅持獨裁、內戰、賣國的方針,要在戰後恢復其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

(2)共產黨堅持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主張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3)中間黨派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希望實現其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

10.簡述社會改造勝利完成的深遠歷史意義。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黨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