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論鋼琴教育中民族風格作品的意義

第一,在鋼琴教育中使用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可以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論鋼琴教育中民族風格作品的意義

經過歷史洗禮的優秀民族音樂,同時具有形式美和內容美,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展現了風土人情,表達了社會觀念,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有別與其它的民族樂器教育,作為西方樂器之王的鋼琴傳入我國時間不長,而國內有體系的鋼琴教育時間則為更短,很多人誤認為鋼琴教育中沒有民族鋼琴音樂。我們暫且不論這種説法正確與否,但是在幾十年的沉積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而正是這些作品讓民族文化在鋼琴這種樂器上得以繼承和發揚。鋼琴作為西方的樂器,一直被認為不能很好地展現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樂曲,其實不然,例如1934年,歐洲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來我國徵集《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時,賀綠汀老師的《牧童短笛》就榮獲了頭獎。此後,齊爾品把這首中國鋼琴作品帶回了歐洲、並演奏,同時在日本出版,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國民族風格鋼琴曲的魅力。可見,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針對鋼琴這種樂器經過改編後,不但延承了本來的民族內容,而且在一個新的領域中擴展了自己的表現形式,也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中國的民族文化。

20世紀下半葉至今,中國鋼琴教育事業無論是從教學或是演奏水平來看,整體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近年中國年輕鋼琴家不斷在世界大舞台上嶄露頭角,讓國外同仁對中國的鋼琴教育事業取得的成就大加稱讚。隨着學習鋼琴的人越來越多,中國的鋼琴普及率越來越高,一批鋼琴教育家也越來越多地關心具有中國民族風格作品在教學中的運用。中國具有濃厚的民族歷史文化底藴,可是如何突破原有的限制,在新的方向上有所創新一直困擾着中國的音樂人,其中也包括從事鋼琴創作、演奏、教育的人們。

第二,在鋼琴教育中使用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可以促進中國的鋼琴教育。

中國鋼琴教學現狀令人堪憂:一方面雖然一些老一輩的鋼琴教育家及一些非常專業的鋼琴老師在大量推廣使用中國風格鋼琴作品,但大部分從事基礎教育的鋼琴老師還是單一的沿用國外作品。對於一個一直生長在自己民族氛圍中的孩子來説,如果在認知一個新事物的時候,是自己從未任何接觸的事物時,那麼他很可能會喪失原有的興趣、動力。但是,如果換成是和自己所掌握瞭解的事物有着聯繫的新事物時,孩子在認知性、連貫性等方面都會增強,對孩子在鋼琴教育的起步上開了一個好頭,促進鋼琴的教育學習。在筆者的教學經歷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例如:筆者一個學生年齡較小,是家長要求其學習鋼琴的,孩子自身並沒有什麼興趣,在開始的幾節課上孩子總是不能好好地學習。後來分別與家長、孩子進行了溝通,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改編的曲耳熟能詳的中國兒童歌曲,孩子竟然產生了興趣,主動的要求學習。

針對以上兩點,筆者認為,在鋼琴教育中應用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意義重大,可以從三方面去實踐、總結和歸納。

1.教師必須注重自己在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修養,以及加強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的積累。古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作為老師,自己本身知識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學習到的知識量,所以作為鋼琴老師應該注重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的修養,這樣在教學中才有廣泛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教師們可以多聽一些其它樂器的民族音樂,可以多看一些相關的文章等來增加自己的內涵。比如説用電腦把這些曲目收集起來,並且編製成冊,以方便以後的使用。在蒐集時,也可以自己改編一些相對簡單的民族音樂,尤其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

2.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成長環境不同,理念、喜好也有差異,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給學生?答案是:沒有固定的曲目,要根據學生的一些特質來選擇相應的曲目。有個成語故事叫《南橘北枳》,大意就是説南方香甜的橘子移植到北方就變成苦澀的枳了,原因就是盲目的引用,而不去了解兩個地方土地、氣候的差異,結果適得其反。比如,有個稍大些的學生喜歡港台明星,特別崇拜周杰倫,在瞭解到這個情況後,一次課後的交談中問他是否願意聽周杰倫在《不能説的祕密》這部電影中演奏的一段鋼琴曲。在筆者彈奏後,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奮,後來在上課間又彈了周杰倫極具中國風格的歌曲《東風破》《菊花台》等等。此後,這名學生學習鋼琴的主動性越來越大,並且慢慢喜歡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有時自己還會改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