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畢業論文 > 論文格式

學位論文評審及答辯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是確保研究生學位授予質量的重要步驟。《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碩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碩士學位:

學位論文評審及答辯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二)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的人員通過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博士學位:

(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二)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雖然《學位條例》對學位授予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如何評判研究生是否達到上述要求,以及達到上述要求的程度如何並非易事。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保證學位授予的質量。最近我們抓住研究生學位授予工作中的兩個關鍵環節——論文評閲和答辯,大力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碩士和博士論文評閲的量化改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前,學位授予單位應聘請幾位與論文有關學科的專家評閲論文。我校過去的做法一直是依據學位條例規定對碩士、博士論文的學術水平加以衡量,讓專家寫出“論文評議書”。這樣做存在顯着的弊病,一是專家必須根據論文的內容長篇累牘地書寫,二是專家大都採用“水平較高”、“十分優秀”、“國內領先”、“有創造性”等模糊的詞彙,因而很難比較論文的優劣。

我們選取的指標充分考慮了學位條例中對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所提出的要求。對各項指標賦以權重值,權重的確定對於評估的科學與正確至關重要。我們採用了層次分析法與專家主觀評議相結合的做法,並對最後的結果做了統計修正,所得權值基本上能夠反映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考慮到一般的思考習慣,我們採用了“百分制”評分方法,並將所得分值劃分為優[90~100]、良[75~89]、合格[60~74]、不合格[0~59]四個檔次。只有達到合格以上標準才能建議提交論文答辯。由於對論文的總體評價是由最後的加權值來衡量的,因此便於進行橫向比較與排序。在上述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仍留出一欄供專家簡單寫明打分的理由,專家也可附頁詳細闡明對論文的評價,以使定性分析與定量打分相結合,使評閲結果更具科學性。

二、碩士和博士論文答辯的量化改革

論文答辯也是研究生學位授予中的重要一環,是全面、細緻地檢查論文撰寫者對論文的選題目的、理解深度與應變能力的一個過程。論文答辯與論文評閲的目的是不同的,它不僅是對論文本身質量的檢驗,更主要的是通過答辯,使學位評定委員會從學位申請人提交的書面申請材料中獲得尚未反映的必要信息。

過去我校的碩士、博士“答辯表決票”上只設A、B、C、D四個檔次,由答辯委員會根據學生答辯的情況進行選擇。它一方面因A、B、C、D四個檔次的區分比較模糊,不易把握;另一方面由於教師的評分標準不一,或打得低,或打得高,有的甚至給學生全A通過,在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討論時,對全A通過的研究生一般不會提出疑問,而對有B或C的研究生則會提出異議。實際上他們的學位論文水平可能比全A通過的還高。這種僅以A、B、C、D劃分學生檔次的做法顯然欠科學性。另外都是全A或全B通過的學位論文間的水平也缺乏可比性。鑑於此,我們將答辯表決也改為打分制,滿分100分。其中完成培養計劃(0~25分)、學位論文水平(0~50分)、論文答辯的表達(0~25分)。所得總分值劃分為優(90~100)、良(75~89)、合格(60~74)、不合格(<60)四個檔次。這樣做不僅能較全面地衡量學生的答辯水平,克服評判的模糊性,又便於進行橫向比較,使對研究生的論文答辯的評價更加科學化。

三、“捆綁式”論文評閲和答辯的實施

過去我校碩士、博士論文評閲、答辯都是分散、單獨進行的,一年到頭幾乎都有學生答辯。這種無序狀態,既影響了各系及我們自身的日常工作,又不便於管理。鑑於此,我們在以上論文量化評閲法的基礎上,採取碩士論文“捆綁式”評閲,即每年分兩次將同一學科專業或同一研究方向的碩士生的學位論文集中寄送給兩位專家評審,專家不僅給論文量化打分,而且給被評論文排序,以供答辯委員會參考。同時為了提高評閲的保密性,我們隱去了學位論文的作者姓名和導師姓名。碩士論文答辯我們也要求相對集中,同一學科專業或研究方向的學生答辯由同一答辯委員會進行。這樣做不僅可使答辯委員會在同一尺度下對學生進行評判,利於優劣比較,還便於進行規範化管理。

四、初步實施的效果

我們這種評分制論文評閲方式自試用以來,各方面反映良好,效果也頗佳。利用該評閲方式,對我校97年度授予學位的83位博士生的論文得分情況進行了統計:

(1)總的評分結果

每份學位論文的總分按9位評閲專家的打分計算,83份論文的得分情況是95分以上的有1個,90~94分的有64個,85~89分的有18個。可以看出,我校博士生學位論文的總體水平較高,最後得分均在85~100分之間。

(2)分要素指標評分結果

博士生學位論文分要素指標得分均在90分左右,結果見下表。其中“專門知識”和“科研能力”二項加權評分略高於其它項,而“英文摘要”加權評分較其他為低,説明我校博士生的科研素質較佳,而英文水平有待提高。這也與我校博士生的實際水平相符。事實證明,量化評閲法便於進行分析和比較,大大提高了論文間的可比性,有助於及時發現論文存在的問題。然而該方法在操作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有些專家對打分不習慣,只在相應檔內打勾,有些專家嫌加權平均計算總分值太繁瑣;所用評價過份強調各分要素指標,忽視了對論文水平的總體評價;隱去作者、導師姓名常常成了“掩耳盜鈴”之舉,並不能有效地保密等。

五、學位授予改革的深化探索。

鑑於以上量化評閲法的不足,我們又進一步對其加以改進完善,從而形成了新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閲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閲書”,該評閲書摒棄了過去打分並計算加權值的做法,而只要求專家對指標進行“優”、“良”、“中”、“差”四檔選擇。這既符合人們一般的思維習慣,也大為簡化。同時我們對原評價指標體系也進行了縮減,改為:文獻綜述、論文選題、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創新性、論文工作科研成果、從論文看作者的學風、中英文表達水平這幾個指標,同時要求專家對論文的總體學術水平進行評價。“評閲書”中還保留了評審意見欄,使專家能充分地表達對論文的看法。這樣做不僅使分析與綜合相結合,還使定量(我們可以根據專家評價的結果進行非線性分析處理)與定性相結合。

我們現在正在建立、完善評審專家庫。今後送審專家的確定將由我們從庫中隨機選取,這樣就可以杜絕過去論文評審中“人情”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提高公正性,合理性。由於我們嚴格按照“同行專家”的標準選取,因此可以適當減少評閲人數(如從過去的9人減至5人),從而節約費用,減少工作量。我們的另一重大舉措將是加大學位評定分委員會的把關力度,爭取在一級學科的基礎上建立分委員會,在分委員會人員的選取上也將有所改變,以進一步增加其監督、約束的功能。這樣碩士學位的授予權可以下放到分委員會一級,而博士生和同等學力在職申請者的學位則重點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把關,從而形成兩級管理體制,嚴格確保學位授予質量。

改革和創新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目標,在學位授予改革方面我們已邁出了一步,那今後將繼續總結經驗,不斷探索,使我校的研究生培養質量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