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精選23篇)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

在本次與三小的連片教研活動的數學新課標培訓中,使我受益匪淺,我從王校長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數學20xx版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精選23篇)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2

通過兩天緊張的學習,雖然時間短暫,沒有全面領會新課標的精髓,但點滴聆聽,學習中,感悟頗深。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國小生學習要從以獲得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對於國小數學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的轉變是不可能的。下面談談本次培訓學習的一些體會:

一、要重視數學思想史的介紹。

教學中要儘可能多地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功能,使學生學習到數學家們探索和研究數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感受到的巨大價值。如國小階段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圓周率的推導、素數理論的建立等等。

二、要倡導“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

未來的數課程將力求形成“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現代數學觀念和。“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為引導學生學習某個問題,必須精心設計出關於教學內容的問題系列,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性的思維活動,設置的問題,要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分析並解決。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成功地學到知識,而且學到統攝知識的,從中讓他們發現數學真理的奧妙和體驗成功的愉悦。

三、重點突出基本的的介紹和滲透。

我已有近三十年的教學經驗,較詳細地瞭解義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深感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滲透以下幾種類型的:

1、宏觀型的如抽象概括、化歸、數學模型、數形結合、方程與函數、歸納猜想等;

2、邏輯型的如分類、類比、完全歸納、反證法、演繹法、特殊化等;

3、技巧型的如換元法、配方法、待定係數法等。

在過去十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們不斷在摸索,不斷在反思,在新課標的學習與實踐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衝擊着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教師們。我們曾經困惑,不知所措,但通過學習,我們又會新的姿態站在教育前沿。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我們緊跟着新課標、新理念,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總之,面對新課標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想辦法,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3

8月25日,我參加國小數學新課標新教材培訓學習,在這個活動中,我的`體會頗多,20xx數學課程標準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都更加準確、規範、明瞭和全面。有如下幾點重要的變化:

新課標修改後最大的變化是:雙基變四基,雙能變四能。

1.《課標》修訂中在繼承數學教育注重"雙基"傳統的同時,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強調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課程目標。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新教材無論是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教材都沒有明顯的算法傾向,主張各種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3.教材重新整合知識內容,體現數學學習內容之間、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以及學科之間的聯繫。

過去的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減法的關係,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內的加減法是分開安排的,6到10的加減法是合起來安排的,這樣的“合”有助於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加減問題,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繫。又如:學生生活在三維空間,所以新教材幾何內容從“認識物體”開始,而不是先認識“平面圖形”,這也有利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建立空間觀念。再如:統計的重心放在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繫。

我們能感受到現代數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的靈魂,它是伴隨學生知識、思維的發展逐漸被理解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學生數學活動中積累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最終通過自身的學習轉化為創造能力。這對於學習數學、發展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新教材根據教材實驗結果和教師們的普遍意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如統計與概率等內容適當降低難度,第一學段統計與概率部分內容大幅減少,部分內容移到第二學段。如一年級上冊“時間”這一單元,將原來的“教學整時和半時”改為只教學“整時”。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還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現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完善,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輕愉快的學數學,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4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

變“備教材”為“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讓舉出生活中的圓柱有一個同學脱口而出電線杆。有68%的學生同意,32%的學生不同意。於是我讓他們下課後仔細觀察。課後學生們都跑到校園中電線杆旁紛紛爭論有的同學説出了不是圓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學也心服口服改變了認識。這個問題是不容易從學生的記憶中揮發掉的。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説”為“學生多説”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5

數學是什麼呢?對數學的理解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回答。《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對數學本質採用了描述性的定義。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標準》這種動態的數學觀,一方面為深刻認識數學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它是對傳統數學觀的一種超越;另一方面,這些觀點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不同的數學觀。如果把數學理解成一種科學語言,那教師就會注重數學語言的形成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如果把認為數學是一種工具,那麼教學就會側重於對學習的記憶和訓練,或者將數學應用於解題和生活實際的問題中;如果是一種模型的數學觀,就會注重數學模型的發生、抽象過程;如果認為數學是一種文化,那教學就會把數學納入到廣闊的社會文化中去,讓學生理解數學的理性精神、創新內涵和思想方法。由此可見,不同的數學觀,會折射出不同的教學思想和行為。我們需要怎樣的數學觀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如何建構這樣的數學觀呢?

一、動態、多元、發展的數學觀

數學觀是人們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形成的對什麼是數學問題以及數學的基本特徵的根本看法和認識。社會建構主義承認人類知識、規則和約定對數學真理的確定起着關鍵性作用,它汲取了擬經驗主義與可誤主義的認識論,即數學知識和概念是發展變化的思想。社會建構主義的核心是數學知識的生成。關於數學本質的認識,皮亞傑指出,數學並非是關於物質對象的,而是關係到人類施加於物質對象之上的活動,即數學的根源不是對現實客體對象的分析綜合,而是人類主體的基本實踐活動。社會建構主義的數學觀認識數學是一種活動,數學知識是被創造的。

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看的數學的本質。問題解決的數學觀把數學看成是一個動態的,由問題推動而發展的學科。數學體現着人類發明與創造,它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成品,它的結果是開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之中。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發現平常事物中的數學問題,發現問題更強調了主體的主動性的需求。

什麼才是正確的數學觀呢?有認將正確的數學觀理解為:一種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種理解結構和結構關係的偏好。對於多元的數學觀而言,應強調數學觀的多種形式,也就是不能完全排斥工具主義和絕對主義的數學觀,他們也有其優點和對教學有利的一面,我們更多的是着眼於對教育教學的貢獻。同時,數學觀也是發展的,歷史的印記已經足以説明這一點,將來的數學觀也將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對於個人的數學觀也在自我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地完善,發展。

二、系統數學觀的建構

1、知識+實踐+反思+共同體的形式建構數學觀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而對於教師的數學觀,由於每位老師的知識背景,教學經驗,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層次的不同;因此,也需要經歷一個自我,富有個性的建構過程。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就是:學習並非是對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以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説建構主義突出強調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作用。知識+實踐+反思的形式是很好促進個人數學觀的建構的。首先,是對數學觀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將其納入到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當中去,做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接着就是關鍵的做數學的過程;從本質上,體驗、實踐、感悟自我的數學觀,實踐和反思的交互進行將使更加健全自我的數學觀。

從社會建構主義觀點看,數學被看作是人類的一項創造性的活動。該活動就應由事實性結論、問題、語言、方法、數學研究的一些主體對象等內容組成。這些主體對象就成為共同體,那麼他們對數學觀認識形成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作為數學共同體的交流和討論,將極大地促進對數學觀地系統建構。

2、多元的數學觀帶來的多樣的啟發

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每種數學觀,對於任何一種的數學觀,既有對教育教學促進的一面,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我們更多地討論的使某種數學觀積極的一面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更多地減少它地消極影響。數學的教學是個複雜的系統,它受學習材料,學生對象,學習情景,教師的`數學觀,師生的心理和情緒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就需要教師靈活地運用某種數學觀的積極面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一個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多種的學習方式,包括:理解接受、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等。具有的是動態的、易謬主義的數學觀的老師,他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大力提倡學生的參與,包括問題解決、合作學習、批判性討論等,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的數學活動,學生通過猜測、發現、驗證、交流等活動,不斷修正對知識的已有認識,學生以主動積極的狀態參與數學的學習;與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比較,顯得更加人性化。但是動態的、易謬主義的數學觀花時比較多,對教師對課堂生成的把握要求比較高,一般比較適合於單元起始課,概念課的初步認識,對數學模型探究課的教學。

形式主義的數學觀,教師無疑更加強調順序概念間的內在聯繫,將數學的各個部分進行聯繫,以形成一個高度統一和十分嚴密的結構系統;對知識的教學是放在一個大的知識背景下進行討論和學習,更易於知識間的聯繫和遷移。現在國小教師中大部分是屬於這種類型的數學觀,原因其一是這樣更容易把握對數學課堂的教學,其二是現在應試教育影響所導致的結果。學生所採用的學習方式是討論交流和理解接受的學習。但形式主義的數學觀指導下的教學,一般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進行學習的,把數學知識當作一種純客觀的真理,缺乏主動性與創新性。一般適合於文本解讀式,知識結構圖複習整理課,知識講授環節等教學。

工具主義的數學觀的教學,教師認為數學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則、記憶、練習等,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數學題,為了應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採用知識的灌輸、教師的示範,學生職責就是記憶和模仿,缺乏了知識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識間的聯繫性。工具主義的數學觀下的教學會使數學變得艱深難懂、枯燥無味,從而導致學生迴避數學、害怕數學、不願接觸數學的情緒反應。但是,它也有它的積極面;對於一些最重要的與必背的數學公式、定理和法則,必須要熟練地記憶,當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題時,達到信手拈來的自動化程度,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建構數學觀的結構

不同的歷史階段強調和發展某種數學觀,這是對數學本質的不斷認識和數學發展所決定的。作為國小數學教師如何取捨這些不同歷史階段或不同流派的數學觀呢?我認為應強調某種數學觀的主調作用,其他的數學觀為輔,以達到主次的平衡。按照自己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將社會建構主義的數學觀,擬經驗的數學觀,問題解決的數學觀作為核心的數學觀,或者某兩種數學觀的結合點作為主要的數學觀,將其他的數學觀作為次要的。從數學觀的角度來分析,老師精心設計的課是以社會建構主義數學觀和問題解決式地數學觀為主的,倡導數學是學生再創造,知識再建構的一個活動;而對於家常課和練習課,更多的是多元數學觀的交錯和融合,如何在這樣的課中把握和滲透多元的數學觀,主要依仗的是教師的教學功力和對數學觀的實踐和理解。如果把握不夠,就很容易將一種數學觀進行強調或突顯,從而走上了一個極端。

數學教師必須更新數學觀念,深入認識數學本質和歷史演進過程,不僅有科學的數學觀,還應從數學哲學層面形成數學文化觀念、數學價值觀念和數學應用觀念,逐步從靜態的、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數學觀轉向到動態的、多元的、發展的辯證數學觀。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6

科技發展迅速的新時代,知識發展也日新月異,現階段的人才,必須善於學習、實踐和創造。現代教育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僅是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近幾年來,旨在教會學生會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學法指導的研究和實踐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課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之所以成績優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學習方法比較科學;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學習困難,也往往是由於學習方法不當。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快速發展,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

一、更新觀念、改變教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而教學的本質是教與學的相統一關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要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首先必須從教師的“教”開始。

1、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二、活躍思維、改變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如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學生的智慧得不到發揮。所以,如果我們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學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時積累的幾點方法羅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學習習慣

避免機械性學習,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有的同學在學習中重視對知識的機械性、生硬性記憶,其結果是一方面導致對知識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將嚴重影響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揮。現代教學論強調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調理解對知識保持和應用的作用,即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不是為了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而學習,而是為了實現對知識點間的貫通性理解而學習,這些均需要我們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關鍵。

2、要多説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説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説話是否完整,説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3、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求異精神和發散思維能力

“定勢”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性兩種表現,我們應該利用“定勢”的積極性作用,克服“定勢”的消極性影響。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培養解決類似問題的“定勢”,形成知識遷移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習慣方法難以解決的有關問題時能夠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形成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這也是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識的遷移要求對知識呈現的情境和知識轉換要靈活處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變換的問題樣式和情境無法被吸納人認知結構或已建構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這個問題,便要求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再處理,再變換或嘗試與另一認知結構對接,形成從不同角度分析、遷移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聽課

不是上幼兒園就開始聽課了嗎?誰不會聽課呢?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方法聽課,這就導致學習效率差。

首先、做好課前準備,包括心理上的準備、知識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身體上的準備等;

其次、要專心聽講,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不要只背結論,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這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三、學生還要及時做好各種標記、批語,有選擇地記好筆記。

第四、要指導學生一定要養成先看書後做作業的良好習慣。現在學生的通病是僅僅把教材當做一個習題簿子,做作業用到它,而後就放置一邊。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要指導學生在做作業之前一定要認真地閲讀例題,結合教師課堂講授,把知識梳理一遍,之後再去做作業,就會少走彎路,既保證了作業質量,又做到了充分的鞏固、複習。

5、課外學習

課外學習能有效地使課內所學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繫起來,幫助同學們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文化科學知識的眼界,拓寬思路,激發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增長工作才幹。這也就是常説的:“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但課外閲讀要有教師的正確指導,才能避免濫讀,費力不討好。

另外,還要教會學生一些數學方法。如,比較法、線段圖法、分析法、歸類法等等。指導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除了上課的潛移默化外,還有如,講授式、交流式、輔導式等等。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通過教材培訓,我對教學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穫,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感想。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點就在於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並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題材,設計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並符合兒童年特徵。這些內容;藴涵着許多奇妙的知識,首先採用適當的呈現手段。輔之言語引導,激發學生所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例如教學“打規律”時,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舉行聯歡會的主題圖,我引導説:小朋友"六.一"就要到來,你會怎樣度過呢?想知道我們學校一年級小朋友上怎樣過的嗎?學生一下子激動起來,興致高昂地進入了新內容的學習.

二、留給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創新、發現。

新教材倡導的解題策略的多樣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學生儘快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探究、發現從而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教學“兩位數豎式加減法”時,我為學生提供學生材料,確定例題——給出學習建議——小組活動、試着算一算——動用所提供的學具方法——組際交流——全班交流。採用分層教學、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在小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種解答方法,培養了學生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奧祕。

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地一些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學習“再創造”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實踐體驗直接經驗,例如,教學動手做一做”時,在實踐中發覺,不管學生的疑問就迎刃而解。

總之,通過本次培訓我不管是從教材的把握,還是從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穫很大。愛因斯坦曾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着手培養學生興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學生的興趣作為主體,創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教材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到位之處,但我還將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反思,邊改進,新教材給我們的是高密度,高強度的壓力,是全新的嘗試,同時也增加了我們學習業務的機會,我將和學生一道伴隨着課改成長。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1、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説:“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驗學習是在新課改理念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參與思維的形成過程、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精彩、探究的快樂、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課改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所以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3、把握特點,活用教材。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活用教材。

總之,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學生的一切發展而去教學,真正做到知識與育人相結合,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通過參加《國小數學新課標》學習,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國小數學的“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 “國小數學新課標(一至六年級)”的部分內容。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感受到新課程洋溢着時代的氣息,體現着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對於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它不僅讓我們對學生的基礎性學習、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抓好加強外,最終讓學生享受學習,自主性終身學習。

“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利用圖文並茂,詳實例子説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幫助我們瞭解和記下了,“四基”就是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十個核心詞”就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概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專家們對新課標的進一步解釋,是我們瞭解到新舊教材的產生對比,新課標完成實施一輪改革的總結情況,以及新一輪的新課標教學理念。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衝擊着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教師們。我們曾經困惑,不知所措,但通過學習,我們又以新的姿態站在教育前沿。通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因此,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以下的認識:

一、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

二、對比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例如,原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後的標準: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但後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展。

三、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以前我們經常提到雙基的落實情況,現在可要説四基了,新加進來的兩基我覺得很有時代氣息。我覺得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繫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7

實踐表明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着數學,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滿數學。平時能讓學生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超市的價格標籤,銀行的利率,校園面積的估計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源素材,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數學問題迴歸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對國小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要教學完《相遇問題》例題後,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一種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的國小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遞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難道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課堂魅力嗎?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8

今天有幸聽了馬雲鵬教授的新課標解讀,感受頗深。雖然我走上三尺講台僅3年有餘,但聽完還是頗有感受的,感覺對於這些變化,我們一線教師還是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改變。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注意“生成性課堂”,不能一味地照着教案教。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法預知”的場景發,尤其當師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好即時成性因素,展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的“教案”。

總之新課標的出台也是對我們一線教師教學的一次改革,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活的聯繫,使學從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享受“快樂數學”!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9

近段時間,我們學校全體數學教師通過各種形式自己翻閲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展了認真的研討與交流活動。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標準(修訂稿)》強調 “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理念能讓我認識到義務教育是“普及教育”,不同於“精英教育”。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並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尤其是那些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同樣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非岐視,要因材施教,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學習,達到相應的水平。同時,這種尊重客觀事實,認同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的理念,卸下了教師沉重的“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的思想負擔,鼓舞了教師的自信心,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容易看出,這裏的“人人”和“不同的人”是學數學的主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性格不同,所處環境也不同,因此造就的人格也不同,而現在大課堂式的教學並不能因人而異,不可能50個人就要設計出50種不同的教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有很強的掌控課堂的能力,對於課堂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雖然教學設計不能隨機應變,但是我們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表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狀況卻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每一個學生我們都應做到公平對待,從他們的性格特點出發,使他們人人都受到應有的教育。

二、《標準(修訂稿)》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使我認識到《標準(修訂稿)》在本次數課程改革中的主導地位和《標準(修訂稿)》對教師教育教學行為指導的權威性。在認真學習《標準(修訂稿)》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我們有根據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改編的權利,我們還可以對制定的考試命題提出質疑和建議。

三、《標準(修訂稿)》重新提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並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同時又肯定了“接受性學習”、啟發式教學以及教師的講授式教學。但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要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也就是説教學除了知識傳授之外,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從整體上闡述數學教學過程的特徵,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四、《標準(修訂稿)》闡述了數學的定義,對於什麼是“數學”?將原來“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改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恢復了它本質的數學定義,數學還是原來的數學。

五、《標準(修訂稿)》在“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對於問題解決能力方面,在原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六、研讀《標準(修訂稿)》後的疑問與困惑:數學思想是指人們對數學理論與內容的本質認識,是從某些具體數學認識過程中提煉出的一些觀點,它揭示了數學發展中普遍的規律,它直接支配着數學的實踐活動,這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課標(修訂稿)》指出,把“雙基”改變“四基”,即改為關於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我明顯能感覺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但是走進我們的教學,由於長期以來,許多老師數學教學只是單純的“解題教學”,只講步驟與結果,不去探尋來龍去脈。如計算教學中,雖然已經重視了算法的多樣化,但是卻忽視了算法多樣性背後的不變性——算法所藴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那麼,這麼多的數學思想方法,哪些是要在國小階段滲透的呢?什麼時候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呢?又該怎樣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呢?一系列的疑問與困惑使我無法思量。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0

本次培訓對我來説是個難得的機遇。藉助這個平台我們能與專家教授、優秀教師零距離接觸,經歷了高層次的理論學習。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更新。楊老師對教學的理解、清晰的思路和靈活的教法。讓我感受到了他紮實的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技巧。

楊老師説深度學習首先“深”在人們的心靈裏,“深”在人們的精神上,還“深”在系統結構中,“深”在教學規律中。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了,覺得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並沒有認真做到這一點。並沒有真正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我們要學會思考,顧志能老師指出,數學知識,往往就是一種規定,思考規定背後的道理,那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

通過本次學習,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楊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和鑽研,對數學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數學知識背後的思考都是讓我深深感慨的。我會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繼續好好研究教材,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數學課,讓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裏快樂的學習,幸福的成長。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1

近幾天終於靜下心來把20__年版的數學新課程標準認真地讀了一遍,回想起再上一次認真看課標,應該是在20__年的時候,那時為了參加數學教師基本功比賽而把它通讀了一遍。課標是什麼?有什麼用?就為了比賽而看的複習資料嗎?我在反思。

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不是教師的複習資料,它是我們讀懂教材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師不瞭解課程編寫的理念,就無法正確地瞭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也無法在教學中實現“新課標”的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特別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總有類似的疑惑:現在的教材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新教材改來改去還不如舊版教材好用?我們讀書的時候就簡單幾個公式能搞定的內容,現在為什麼要弄得那麼複雜呢?現在的教材裏什麼概念都沒有,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教什麼,學生也説不清自己學了什麼?為什麼考試的方向總與教學方向脱軌……當遇到各種各樣的疑問時,老師們會相互討論、相互請教,也會打開教學參考書,反覆斟酌教參上的要求和建議,但我們很少會想到去看看課標怎麼説,因為在我們心裏課標更像是一本“珍藏的寶典”,而不是教學的“實用工具書”。這次再讀新課標,我發現在我們教學中的很多疑團,其實都能在課標裏面找到根源。

1、為什麼現在的數學教材總缺少概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強調要逐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是具有階段性的,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表現,我對比了在國小階段和國中階段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發現了在國小中,核心素養表現為數感、量感和符號意識,在國中階段就把這三點轉換為抽象能力。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數感、量感和符號意識都是屬於直觀感知、直觀感悟,看不到、摸不着但又真實的存在,而數學概念是屬於一種抽象的思維。在國小階段,我們一般不必用概念對數學知識進行陳述和定性,當在國小課本里滲入了概念,往往會造成過多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在國小數學課堂裏,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探究活動、操作活動,讓學生用手觸摸數學、用眼睛觀察數學、用心感受數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數學,這就是國小生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建立的重要過程,也是國中階段培養學生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數學教材中幾乎看不到一些傳統的、規範的概念,即便有一些,但這些概念的表述都是很直觀化,與國小生的思維方式是相符合的,如百分數的概念在教科書上是這樣表達的:像84%,28%,90%,117.5%…這樣的數叫作百分數。所以,老師們不用再去糾結要不要在課堂上把數學概念歸納出來,要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各種概念,我們要的是讓國小數學帶有一點“懸念”,給孩子們留下發掘的空間。

2、為什麼期末考試的題目經常與課本練習不對應?

近幾年六年級期末考試的出題方向確定讓不少六年級的數學老師“驚喜連連”、“心有餘悸”…甚至懷疑出這樣的題目,期末還有複習的必要嗎?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在課標中的關於學業水平考試的部分就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命題原則堅持素養立意,突顯育人導向。適當提高應用性、探究性和綜合性試題的比例,題目設置要注重創設真實情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實現對核心素養導向的義務教育教學課程學業質量的全面考查。在這我覺得有一個詞在閃亮着——育人,我們是要“育人”而不是“育分”,“育分”體現在結果,“育人”則體現在過程。我認為這樣的考試導向,更加體現了核心素養的整體性的和一致性。以前有些老師可能總會加快進度把每個學期的新課完成,儘可能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希望通過刷題刷出考試分數的“最高記錄”,實現教師教學的“最高價值”。而這種命題方向的改變正好敲醒我們要改變錯誤的教學觀念、考試觀念,光靠刷題是刷不出學生的核心素養,自然就應付不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考試命題,想讓學生考得好,唯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上下苦功,真正實施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活動。

3、為什麼數學課的課時安排那麼少,而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卻那麼多?

我們正處於大數據年代、智能化時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信息、技術都是日新月異的,我們不可能回到“慢慢來”、“逐一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改變自己適應社會。如何實現“大容量”教學呢?在新一版的數學課標中就有明確的提示,我們發現新課標更加強調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也新增了關於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新興的教學方式,還有提出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等。從幾這方面可以看出,以後學生的數學學習無論形式也好、內容也好都不會是在“單獨”存在和發展,更不能將數學的學習困在一週5節的時空上,學習內容擴充——學習形式擴充——學習空間擴充這是未來數學教學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現在需要不斷更新我們的教學技能,將最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能、教學方式融合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

課標是縱向、橫向結合分析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是從教材編寫者、一線老師、學生等多維度去研究數學。看似離教師們很遠的“新課標”就藏在每一個例題、每一個練習的背後,就展現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所以深入學習“新課標”,從課程的理念上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對於我們教學工作有着重要的意義。我深信在我們教學生涯的不同階段研讀課標,都會獲得不一樣的感悟,受到不一樣的啟發。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2

通過20xx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標的學習,我明白了數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三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在國中階段核心素養的內涵和階段表現為:抽象能力、推理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四基”、“四能”是形成數學核心素養的載體,核心素養的形成促進“四基”、“四能”的發展,因此今後教學中要注重四基的培養,四能的訓練,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3

課程理念約1250字中9次出現“核心素養”一詞,這也意味這教育理念要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更加關注“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養是什麼?

如果把閲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作是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那麼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品格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就數學學科而言,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為:數據意識或數據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

怎樣在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一種綜合素質,它主要表現在觀念、能力、語言、思維、心理等方面。包括數學意識、解決問題、數學推理、信息交流、數學心理素質幾個部分。

1、從觀念層面考慮,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指用數學的觀點和態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關係、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課標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將核心關鍵詞進行了階段的區分:在國小要強調推理意識、模型意識、數據意識,在國中強調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數據觀念。尤其在低年級學段數學核心素養表現的更加具體,更側重意識;到了高年級學段,則傾向於一般,更側重能力。

因此,國小階段的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重點落實學生的“用數學”意識的培養,做到“學以致用”。如,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可以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用數學的知識來説明,用數學的方式來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來處理,真正讓數學學習跳出“學校數學”的圈子。

2、從能力層面考慮,應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數學素養。

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並用於現實。數學教學的大眾化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能力和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其它問題。簡言之,就是運用“數學化”的思維習慣去描述、分析、解決問題。如,計算家裏的水電費、存款利息、裝修所用的地磚塊數等。凡有適宜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這也是新課標在綜合與實踐領域增設“主題活動”和“項目學習”的目的。

3、從語言層面考慮,應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數學素質。

數學既是科學的語言,也是日常生活語言。數學語言是以精確、簡約、抽象為特點。它可以使人在表達思想時做到清晰、準確、簡潔,在處理問題時能將問題中的複雜關係表述的條理清楚、結構分明。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利用交流這一手段有助於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一是那些積極參加討論的學生,在不同的爭議中將對數學知識獲得更好的理解;二是在數學課堂上給學生聽、説、讀、寫數學的機會,他們在數學的交流中獲得更多來自同伴的學習互助。

4、從思維層面考慮,應發展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

《數學課標(20__版)》對推理意識表述為:“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推理意識有助於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習慣,增強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經驗基礎。”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掌握比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和主要標誌,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認真的“看”,培養觀察能力;讓學生自信的“説”,培養表達能力;讓學生大膽的“想”,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活潑的“動”,培養操作能力;讓學生勇敢的“做”,培養探索能力,潛移默化地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

當然,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4

最近,學習了《學數學新課程標準》。這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通過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個新的認識,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些寶貴經驗。其中感觸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別關注學的全發展。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形成轉變為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理解教材標,明把握教材編排的特點,選恰當的教學段,努為學創造個良好的有利益學全發展的教學情境。從達到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就根據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師。”興趣是學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動有趣的情境,如運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等,激發學的學習興趣,讓學在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的靈,充分調動學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把學習作為種樂趣、種享受、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熟悉的活背景引,讓學感受到數學處不在,使學對數學產親切感,激發他們到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學具,讓學多動操作,腦並,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的創造性。數學源於活。因此我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在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在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動實踐、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式”實踐證明,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學會與他合作的法,進認識我、發展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學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法。不但確了學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主學習的能,滿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讓學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對新課程改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活的聯繫,使學從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5

從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來看,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發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為新時代的有用人才,必須善於學習、實踐和創造。現代教育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僅是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近幾年來,旨在教會學生會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學法指導的研究和實踐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課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之所以成績優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學習方法比較科學;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學習困難,也往往是由於學習方法不當。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快速發展,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

一、更新觀念、改變教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而教學的本質是教與學的對立統一關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要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首先必須從教師的“教”開始。

1、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二、活躍思維、改變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如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學生的智慧得不到發揮。所以,如果我們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學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時積累的幾點方法羅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學習習慣

避免機械性學習,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有的同學在學習中重視對知識的機械性、生硬性記憶,其結果是一方面導致對知識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將嚴重影響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揮。現代教學論強調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調理解對知識保持和應用的作用,即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不是為了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而學習,而是為了實現對知識點間的貫通性理解而學習,這些均需要我們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關鍵。

2、要多説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説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説話是否完整,説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3、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求異精神和發散思維能力

“定勢”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性兩種表現,我們應該利用“定勢”的積極性作用,克服“定勢”的消極性影響。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培養解決類似問題的“定勢”,形成知識遷移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習慣方法難以解決的有關問題時能夠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形成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這也是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識的遷移要求對知識呈現的情境和知識轉換要靈活處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變換的問題樣式和情境無法被吸納人認知結構或已建構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這個問題,便要求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再處理,再變換或嘗試與另一認知結構對接,形成從不同角度分析、遷移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聽課

不是上幼兒園就開始聽課了嗎?誰不會聽課呢?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方法聽課,這就導致學習效率差。

首先、做好課前準備,包括心理上的準備、知識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身體上的準備等;

其次、要專心聽講,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不要只背結論,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這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三、學生還要及時做好各種標記、批語,有選擇地記好筆記。

第四、要指導學生一定要養成先看書後做作業的良好習慣。現在學生的通病是僅僅把教材當做一個習題簿子,做作業用到它,而後就放置一邊。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要指導學生在做作業之前一定要認真地閲讀例題,結合教師課堂講授,把知識梳理一遍,之後再去做作業,就會少走彎路,既保證了作業質量,又做到了充分的鞏固、複習。

5、課外學習

課外學習能有效地使課內所學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繫起來,幫助同學們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文化科學知識的眼界,拓寬思路,激發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增長工作才幹。這也就是常説的:“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但課外閲讀要有教師的正確指導,才能避免濫讀,費力不討好。

另外,還要教會學生一些數學方法。如,比較法、線段圖法、分析法、歸類法等等。指導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除了上課的潛移默化外,還有如,講授式、交流式、輔導式等等。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6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

變“備教材”為“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讓舉出生活中的圓柱有一個同學脱口而出電線杆。有68%的學生同意,32%的學生不同意。於是我讓他們下課後仔細觀察。課後學生們都跑到校園中電線杆旁紛紛爭論有的同學説出了不是圓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學也心服口服改變了認識。這個問題是不容易從學生的記憶中揮發掉的。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説”為“學生多説”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

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7

通過教材培訓,我對教學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穫,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感想。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點就在於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並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題材,設計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並符合兒童年特徵。這些內容;藴涵着許多奇妙的知識,首先採用適當的呈現手段。輔之言語引導,激發學生所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例如教學“打規律”時,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舉行聯歡會的主題圖,我引導説:小朋友"六.一"就要到來,你會怎樣度過呢?想知道我們學校一年級小朋友上怎樣過的嗎?學生一下子激動起來,興致高昂地進入了新內容的學習.

二、留給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創新、發現。

新教材倡導的解題策略的多樣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學生儘快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探究、發現從而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教學“兩位數豎式加減法”時,我為學生提供學生材料,確定例題——給出學習建議——小組活動、試着算一算——動用所提供的學具方法——組際交流——全班交流。採用分層教學、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在小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種解答方法,培養了學生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奧祕。

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地一些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學習“再創造”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實踐體驗直接經驗,例如,教學動手做一做”時,在實踐中發覺,不管學生的疑問就迎刃而解。

總之,通過本次培訓我不管是從教材的把握,還是從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穫很大。愛因斯坦曾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着手培養學生興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學生的興趣作為主體,創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教材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到位之處,但我還將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反思,邊改進,新教材給我們的是高密度,高強度的壓力,是全新的嘗試,同時也增加了我們學習業務的機會,我將和學生一道伴隨着課改成長。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1、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説:“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驗學習是在新課改理念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參與思維的形成過程、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精彩、探究的快樂、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課改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所以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3、把握特點,活用教材。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活用教材。

總之,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學生的一切發展而去教學,真正做到知識與育人相結合,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通過參加《國小數學新課標》學習,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國小數學的“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 “國小數學新課標(一至六年級)”的部分內容。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感受到新課程洋溢着時代的氣息,體現着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對於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它不僅讓我們對學生的基礎性學習、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抓好加強外,最終讓學生享受學習,自主性終身學習。

“兩基”變“四基”,“六個核心詞”變“十個核心詞”。利用圖文並茂,詳實例子説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幫助我們瞭解和記下了,“四基”就是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十個核心詞”就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概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專家們對新課標的進一步解釋,是我們瞭解到新舊教材的產生對比,新課標完成實施一輪改革的總結情況,以及新一輪的新課標教學理念。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衝擊着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教師們。我們曾經困惑,不知所措,但通過學習,我們又以新的姿態站在教育前沿。通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因此,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以下的認識:

一、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

二、對比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例如,原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後的標準: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但後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展。

三、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以前我們經常提到雙基的落實情況,現在可要説四基了,新加進來的兩基我覺得很有時代氣息。我覺得抓好“四基”是發展學生數學的關鍵。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繫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8

史寧中教授對課標的解讀猶如燈塔,讓我們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為我們今後數學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康校長温馨提示近期區裏還推薦了許多關於新課標的專題培訓,這麼多優秀的資源,希望老師們把握機會,認真學習,在學習、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開闊教育視野,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科融合教育要求,基於數學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線上教學多時,隨着疫情形式好轉,復課在望,老師們要做好隨時切換線下教學的準備,有問題共探討,發揮集體的力量。最後,調研了三所學校各個年級的教學進度,禮軒國小張邈馨主任和宅科國小丁輝老師也交流了本學校下一步的教研安排和教學準備。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19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對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國小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其次,教學要有新方法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還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説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3、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因為運用信息技術,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第四、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

如:説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會動腦筋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體會到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要注意做到:既重視科學精神,又充滿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紮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鋭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經歷"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善於傾聽他人發言,樂於陳述自己的想法,敢於修正他人的觀點,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這些都有利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於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20

今年5月20日,我參加了牙克石市教育局教研室舉辦的“牙克石市踐行新課程國小數學階段性交流與研討活動”。其中聽了四節觀摩課,當天下午又聽了由呼倫貝爾數學教研員樊老師的評課及對新課程改革以來從教材的編排、課型、教法等方面的講解。可以説對於我受益匪淺,對我今後開展教學工作給予了很多的幫助,指引了方向。

這四節數學課可以説都是任課教師精心準備的,從課的安排、準備等環節的處理都是非常合理的,充分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這四節課都創設了情境,整堂課都儘量聯繫生活編排。如牙三小的教師陶蕾老師講的《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出示同學們到超市買東西的畫面,讓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本堂課所學內容,再如牙民小張穎老師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中教師不是單一的教授算理,枯燥乏味,而是在導課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分蛋糕來讓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及算法。還有牙林四小的李維亮老師所講的知識廣角《識次品》的那節課,是通過學生吃的口香糖來導課的。導課聯繫生活,給學生創造了一種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缺少不了數學的氛圍。

通過樊老師的評課讓我更進一步的明確了我們的教學與新課改存在着差距,對於本校的數學教學方面存在的幾點不足我説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我們的教師對於新課標、新理念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沒有能真正理解其內在的含義,也就是精髓所在。在今後工作中要加強我們教師對於理論的學習以及與實際工作的聯繫與應用。如小組合作學習,是不是每一節課都適合;也是不是以前的所有教法我們都否定,該用講授法時就要把基礎的理論教給學生,教明白,教透徹,該放手時就要大膽放手,不要拖拉,掌握好度;還有學生自主學習也要掌握好,從時間上學生課堂環節的安排上都要合理安排。

其次,我認為我們的教師對教材把握不好,就象樊老師所講的數學課要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論解決新知識、新問題。我們的教師大多數對於教材的連貫性把握不好,很少有教師能把新教材從一年到六年通覽一遍,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把握的不好,不拿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就拿牙民小張穎老師所講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來説,這個知識點要用到以前的知識,整數加減法的意義來引申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此外,還有用到低年級學過的分數的認識,也就是説 這個問題學生在以往知識中就學會了,教師只要在新課中舉出幾組生活實例來,讓學生找出相同的,就很容易讓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的結論。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應該在專研教材上下功夫,最少要熟悉三個年段的教材(1—3,4—6),在今後的業餘時間裏應該加大教師教材熟悉的力度安排。

最後,教育局崔鶯鶯副局長做了重要講話,崔局長對我們所有聽課教師提出了幾點不足:

1、教師對教材掌握不好。

2、教與學不夠透徹。

3、校本教研做的不夠。

同時,崔局長又對全體聽課人員提出了幾點要求:

1、回去後深入學習教材,理解新理念。

2、把這幾節觀摩課及樊老師的評課認真學習好,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

3、探索教學上的.高招,研究教法,研究學生,研究教材,使自己的教學有特色。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21

一、課堂展現,領略名師的風采。

教師們都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翔實的課內外資料,充分發掘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在講授中充分利用動態語言和身體語言,使學生在課堂中生動而活潑,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了學生的潛力。這些有名的教師們都表現出的新思路、新設計、新觀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環節設計,欣賞名師的藝術。

教師們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做到了新課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點撥規律條理化、練習形式多樣化、選題難度層次化、教學方法靈活化、教學技巧藝術化。真正體現出我們教師的角色是“導演”、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情境教學是名師們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上課伊始,名師們一般都首先和學生們進行交流溝通或創設情境。然後,名師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剛才腦海中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緊跟着,名師讓學生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啟發學生把想到的問題和相關學科學習相聯繫,嘗試去解決剛才的問題,這樣,就把生活和相應的學科緊緊相連了,不僅拉近了學科與生活的距離,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引發的情境,帶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興趣油然而生,興致高漲。學生學得有趣,教師課上得流利、連貫、自然。這也正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

三、善用教法,感悟名師的靈感。

課堂教學,忌教師和學生背道而馳。名師的課堂,讓我體會到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靈動性,教師自上課至課終,老師始終圍繞學生運轉,學生一直環繞老師運行。教師對學生並沒有過多的限制和束縛,學生的想象、討論、聯繫是自由進行的,學生佔據了課堂的主陣地,但是,學生沒有脱離軌道,沒有脱離教師精妙設計的運行軌道,教師充分“放”了學生,學生充分“離”了老師,而結果是圓滿的,成功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教師達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四、通過這次聽課活動我對新課改有了更深的認識。

教學改革就要創新,觀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在將來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當前的教育教學先進經驗,以指導自己的教學,使自己的教學上一個新的台階。

2.鑽研新課標,轉變教學觀念,認真備課,研究教學方法,課前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案。

3.努力開發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4.上課時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5.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師的學科功底要紮實,自身素養要高,深入研讀教材。

6.駕馭課堂教學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這次觀摩活動聽課學習,是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作為一個沒有經驗教師,想要把課上好,把教學搞好,把學生的成績搞上去,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花更多的時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我們這些教師而言,教書育人這條路還很長。在將來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22

今天下午通過對新課標的內容認真學習,我有以下收穫:

1、新課標的修訂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育人導向。最終是要引導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關於課程標準主要的變化有: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做”的具體指導。

3、新課標明確界定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指向了三個維度: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表述為“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

4、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上提出了教學建議:要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思考的教學方式,加強綜合與實踐教學,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其中要重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數學教學改革推動作用,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就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課標提出評價建議: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評價方式要豐富、維度多元、主體多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着重應用。

對新課標的內容需要反覆學習和思考,以至真正能夠理解並在教學中貫徹落實。

2023年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 篇23

近期,《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以下稱新課標)公佈,各地均通過不同形式開展學習新課標的活動。經過對新課標的線上學習和線下研讀,我收穫頗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課標新舊交替,鞏固認知

通過學習,我不僅夯實和重温了課程標準的老內容,更是解讀了20xx版新課標的新增內容和導向。最新出版的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結構特徵,與20__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內容上的變化。在基本理念中體現了“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求的核心素養”,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重點對內容進行結構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中,新課標要求通過學業質量的標準的構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

二、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

我發現新課標並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標準,史寧中教授把專業理論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為我們講解內容結構化的教學變革。結合實踐來解釋主題結構化的意義。“教”是學校和老師的基本職責,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會”。聽了史寧中教授的講座,我明白了課程內容結構化就是對學習內容的整體理解,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把握,從基於單元的整體分析,對關鍵內容的深度探究,然後再通過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逐步形成核心素養。我們整體把握了教材,我們就把握瞭如何去“教”,我們把握瞭如何去“教”,學生才能更好的去“學”。

三、在課程標準引領下落實核心素養

提到“數學核心素養”其實我們並不陌生,近幾年“核心素養”一直是各類教研培訓的熱門話題。在此之前我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數據分析”這六個方面以及10個關鍵詞。“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我頭腦中還是很空泛的。今天聽了史寧中教授的解讀,我才明白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學生本人蔘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這就完全顛覆了傳統課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節計算課的集訓就能提升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應用。核心素養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要求老師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展開。這次新課標的修訂就是要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

四、對未來數學課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課標修訂的兩大要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這説明未來數學課程將會聚焦於學科育人和跨學科教學,也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應當致力於研究的大方向。

通過本次學習,我更加明確了要堅持育人導向。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功能,數學作為基礎類學科作用重要,它的應用可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數學素養在其中極為重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特別要注意素養的形成,即在潛移默化中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針對國小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國小階段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側重於經驗的感悟等。

本次學習,讓我充分認識在以後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應該吃透課標,提高專業素養,為培養國家所需的新時代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