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黨課前教育心得體會(通用3篇)

黨課前教育心得體會 篇1

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常態化、制度化,只有堅持到羣眾中去,心繫羣眾,貼近羣眾,服務羣眾,才能贏得羣眾信任,得到羣眾支持,我們各項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發展。查字典範文大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走羣眾路線心得體會範文的相關材料,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

黨課前教育心得體會(通用3篇)

解決黨羣關係,解決“四風”問題,實際最關鍵的是解決黨員幹部同羣眾的關係。修“官德”對黨員幹部非常重要。“官德”即為官之德,是做官者的品行修為。中國從古到今十分重視官德的培養。《論語》裏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思想,並用“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來形容官德的重要性。黨的幾代領導人對官德的內涵和加強官德修養進行了全面論述。當前,我們提倡為民務實清廉,“為民”是官德的核心,“務實”是官德的基礎,“清廉”是官德的內在要求。

以下,我就修煉“官德”着重談三個問題:

一是樹立牢固的“民心觀”。民心不可違,民心不可欺。一個政權或政黨,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於民心向背。回看歷史,無論是“貞觀之治”還是“康乾盛世”,都是統治者順應民心的結果。反之,歷朝歷代的政息人亡,主要原因都在於執政者沒有把握好民心。蘇聯共產黨是一個具有93年鬥爭歷史、74年執政歷史、擁有1900萬黨員的大黨,但由於黨內腐敗問題嚴重,既得利益集團橫生,再加上長期稱霸,經濟衰退,人民生活困難,逐步喪失民心,最終上演自身垮台、政權喪失、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事實證明,如果不自覺地放棄羣眾路線這一法寶,任由脱離羣眾的種種問題不斷髮生、不斷演變,會嚴重侵蝕黨的肌體,損害黨的執政根基,甚至會喪失民心、亡黨亡國。

我們要認真分析中外政權的興替並加以借鑑,高度關注黨與羣眾的關係,高度關注民心向背。牢固樹立“民心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敬民之心”。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黨員領導幹部,應當做以羣眾之心為心的“聖人”,而不是居高臨下、坐待羣眾感恩的“公卿”。首先要敬重羣眾,自覺拜羣眾為師,傾聽民聲、集中民智、關切民願,真心實意為羣眾為事;其次要敬畏羣眾,夙夜在公,兢兢業業,在對待羣眾的問題上不敢疏忽、不敢偷懶、不敢冷漠,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為人民羣眾謀福祉上。

二是樹立牢固的“務實觀”。當前在“官德”修養方面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幹部作風飄浮、“不務實”。我們黨對羣眾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措施是正確的、明確的。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黨同羣眾之間這樣、那樣的問題呢?唯一的原因就是沒有把黨制定的好政策、好辦法務實的落實下去。這裏面我分析有四種表現形式:一是説了不做,叫不作為;二是説的多做的少,叫部分作為;三是説一套做一套,叫亂作為;四是違背黨的要求去幹,叫胡作為。

要務實,就要真心實意地抓工作,腳踏實地的幹事,把黨的政策、措施完完全全的落實下去。唯此,才能做出實績。只説不幹,或靠花架子、表面文章塗抹出來的所謂政績,是虛假的經不起檢驗的東西,這種作風是違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對羣眾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要有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和“釘釘子”的精神,抓工作,辦事情,要有一抓到底的決心,要有扭住不放的韌勁。

三是樹立牢固的“長效觀”。習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要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建立長效機制關鍵是做到“要解決”、“善解決”和“制度化解決”。“要解決”,就是要對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件件有迴應,主動到基層、到一線,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實瞭解羣眾的訴求,認真聽取、總結、提煉羣眾的意見建議,決不能不聞不問、冷漠應對,更不能活動期間大包大攬,活動過後敷衍塞責。“善解決”,就是要對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事事有着落,不斷提高服務羣眾的能力,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一切有利於工作的手段,出實招、幹實事、求實效。“制度化解決”,就是建立健全貫徹羣眾路線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該是羣眾的責任和義務,交給羣眾。該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必須政府解決和擔當。在處理黨羣關係上,也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關鍵是對涉及眾多羣眾利益的長期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要放在發展中、改革中和民生改善中通盤考慮,始終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以羣眾的視角換位思考,以羣眾的感知檢驗工作,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羣眾的利益關切,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羣眾期盼的政策制度體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大多數人民羣眾的利益。

黨課前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暑假期間,我們學校領導組織教師個人進行了生本學習,在學習中,我學習到了關於生本的一些知識,也有許多感受。

我想不論是教師,還是校長,都應該是有理想的,都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境界和理想的生活境界,那就是快樂而積極,從容而富有熱情的工作和生活。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應該説生本教育對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闡述更清晰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更為具體化。

我們進行新課程改革已經七年了,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參加生本教育學習後,

我覺得是一方面在我們的教學中還過多的去研究了教師如何去教,對學生的學研究的不夠,可以説還很欠缺。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觀念落實不到位,學變成了服從和接受。

二是教學成果的短視行為還比較嚴重,為了一節目標迅速達成經常給孩子吃“壓縮餅乾”。結果造成學生的創造力喪失和對學習冷漠。

三、忽視了孩子情感世界的構建,在分數與排名評比中,讓孩子感受不到成長的快樂,成功的自信、期待的温暖。

我們在觀念轉的還不夠徹底,對新的觀念理解的不夠透徹,在行動的落實上也不夠紮實。當然教育不是萬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自然界中沒有兩樣東西是一樣的。我們無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事實上再高明的教育者也無法洞悉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但這不意味着我們教育者將無所作為。如果我們能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個開放的、多樣性的發展環境,那麼我們的學生獲取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進生本課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導的高度的尊重學生,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以學定教、小組和班級中的交流、討論、教師適時的引領等,無一不在體現這方面的努力。通過學習我把自己新的認識向大家做一彙報。

認識一:教學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而是依靠學生的學。

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教學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發現自己失敗了學生不領情,因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樹苗對學生進行外在的改造,我們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教育都要通過兒童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來達到,教育過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我們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而不是外在壓力的結果。

教育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這種需要,從而使他們內在的生命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應該上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前置性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思辨,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教師不做“拉動學生的縴夫”沉重而痛苦而應該做“生命的牧者”。

認識二: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張白紙讓我們塗抹最美的畫。

這告訴我們,一方面是學生對學習充滿了好奇和創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經歷中積累了學習的資源和學習的能力,而不是一張白紙。人的起點非零,在基礎教育階段,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僅僅是教材中。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孩子學習能力把脱離了生活、脱離了學生的實際感受的知識符號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讓學生自己去做、去發現、去研究去感悟。

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質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內在力量。教育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質,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

認識三:建立在美好學習生活上的德育才是的德育教育。

德育的重要內容就是養成教育,我們以前的德育過分注重外在的説教與德育活動促進學生的內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種“向善”的本能,他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樣讓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沖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發揚,讓孩子的生命中充滿着善帶來的積極情感。生本教育回答並在實踐者這一理念。生本的課堂上的學生的方式,都是在前置學習的基礎上以先以小組內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然後全班交流,老師對學生的觀點也是照單全收,學生處處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對學生不採取短期的評價考試而是採取評研保證學生整體地學習。正如郭教授所説的,孩子們的成長就像果樹成長一樣,只有等到他們的花期到來,才是有花可看的,你太急着要看,就會破壞他本身的成長節奏。即使看到了花開,也不是有生命活力、最本原的花。

當然,在目前,我們還停留在觀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層面,還沒有成為一個實踐者,隨着實踐研究一定有那種為“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這個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那個時候,我們的教師就會有一種“待到山花爛漫時,獨在叢中笑”幸福與成功感了。

雖然自己也拜讀了一些郭教授的教育論著,但因為學習時間較短,理論水平不夠,有些認識如有不當之處請給位領導專家批評指正。

黨課前教育心得體會 篇3

此次培訓考察,我們先是在省委組織部安排下在貴陽接受了相關專家教授的培訓。到比利時後,先後參觀訪問了世界著名的種牛“蘭白牛”基地、AppliTek環保監控設備公司、綠色農業再生能源企業和海諾省實驗教育農場、比利時聯邦食品鏈安全機構實驗室、瓦龍大區農業研究中心生物量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農場和學校,聽取了比利時農業大區的行政機構、農業工業化服務中心、環境生態保護系統、歐盟共同農業政策、農業支持與保護、農產品貿易政策、理體制和歐盟主要農產品質量控制和貿易政策等方面的介紹。與研發中心有關方面座談、聽取講座,開展討論等。整個培訓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比利時及歐盟在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均衡的一系列做法及經驗。通過系統培訓和考察,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新了發展理念,收穫頗豐。我感到,比利時及歐盟雖然與我國在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不同,但在促進農業發展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基本情況

比利時是西歐一個小國,人口1000萬左右,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其農業人口只佔總人口的3%,但是,該國農業作為社會經濟的基礎行業,在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馬鈴薯、肉類不僅能自給自足,並且還能出口加工。比利時對農業的重視程度較高,做到了服務完善,機制健全。主要體現在:一是為農業服務無處不在。該國環境監測、食品監測特別細緻,每條河都有監測機構進行監測,一旦發現超標農藥等污染,即查即處。該國完全禁止在種植作物時使用化肥和農藥,在飼養禽畜時禁用含添加劑的飼料,禁止在放牧的草場上使用除草劑等。家禽糞便等有機肥的使用也有明確的標準,一旦超標就要進行懲罰;二是農業補貼無處不在。政府實施多種補貼政策促進農業發展。廣泛開展農民培訓,讓農民有能力經營。該國對從事農業的人在年齡、學歷等方面要求較高。比利時一般農場最多不超過10人。每個農場面積在15-60公頃左右,要求管理經營業主年齡在35歲以下,擁有較高學歷,能夠管理經營農場。比利時農業政策支持來源於四個方面:(1)歐盟,主要負責農業公共政策、農產品進出口法律法規制定,農業生產補助政策制定,組織開展國家間合作研究和地區發展戰略研究;(2)比利時聯邦農業部,主要負責國際性談判,以保護農民利益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制定,公共健康關係、動植物健康關係的協調等;(3)地區級農業部,負責地區級農業支持政策的制定與執行;(4)省級農業部門,儘管農業在比利時各省的重要性不同,但每個省均有自己的農業支持政策和支持體系,以維護當地農業地位和保證農民利益。根據歐盟和比利時制定的鼓勵生態農業政策,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每年可以根據耕地面積和飼養佔地面積領取一定數量的生態農業補貼,部分彌補由於放棄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添加飼料等造成產量降低的損失;三是科研服務無處不在。科研機構注重生態農業進步方面的研究,及時組織在農民中推廣新技術和新經驗。在比利時,一些農學院和農業技術研究中心都肩負着農業科研推廣工作,涉及領域有基礎研究,也有技術服務。他們與政府的各研究機構、其他大專院校和種植業者都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經常召開各種會議進行討論交流,給予農民種植技術指導,以推廣其實用技術。如艾諾省農產品檢測中心建立土壤數據庫,對土壤發生變化進行實時觀察,並給農場主施肥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有些農業研究機構還幫助農場主做好土地種植規劃,以便獲得最大補貼效益和經濟效益。

業協會幫助從事生態農業的生產者建立和完善市場,使其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保證生態農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為培養和建立生態農業市場,除農協成員每年交納會費外,政府也為農協的日常運轉提供一定數量的經費,鼓勵農民自發聯合,積極開拓市場。由於擁有十分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從“菜籃子”到“現代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方式發展農業。

二、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必須加大農業投入,掌握國家產業扶持政策,正確把握經濟規律,立足自身實際,取得國家的大力支持,突出自身特色,走標準化、無公害化、產業化的路子,才能創出品牌,提升效益。

啟示之二,必須依靠現代科技,開發人力資源,提高工農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並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組織化程度,才能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啟示之三,必須科學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不能走彎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充分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生產方式,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