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通用29篇)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小説,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通用29篇)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眾,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着羅切斯特。但簡愛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説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人的心靈。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

看完《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僅在專業上經歷共鳴檢討交流與提升的過程,也深受"麗蓮。凱茲"大師特有的學術品質與專業精神的影響與激勵。使我對"幼教事業"有了更強的歸宿感和責任感!體會本書結合實際工作崗位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與啟發:

一,培養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勵自戀

回想過去的一些學習記錄單,仔細分析,發現存在着養成兒童自戀的例子,並未鼓勵兒童想外探詢以求瞭解或者引導兒童探究價值得研究的現象。如調查表中的標題"我喜歡的小動物""我喜歡的顏色""我喜愛的玩具""我最想旅遊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這些記錄單將兒童的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而忽視了要求兒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決想清楚的事情""我想製造的東西"等。也就是缺少讓兒童扮演製造者創始者困惑者試驗者的角色。

有益於兒童的自尊應是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判斷,鼓勵兒童間相互支持與合作的教學。從麗蓮。凱茲淺顯易懂的例子中最能體會。如四個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時間製造風速船。第一次嘗試時,他們用了很多的'膠帶,把四個風標粘起來,結果需要很強的風速才能讓他們設計的風速級計轉動。雖然失敗了,但老師不打擊也不忙於告訴答案,反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孩子們也不肯放棄。顯然他們的堅持會影響老師的計劃。最後這四個孩子成功了,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與技巧。同伴們都非常欣賞羨慕他們的設計,老師也投去讚賞的目光。相信他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自尊!

二,學習氣質對與幼兒教育的啟示

反覆閲讀麗蓮。凱茲大師的觀點:"至少有7個理由,我們應該將培養想要的氣質列為教育的目標",覺得不無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兒教育四大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感"反覆強調幼兒"氣質"目標的重要性。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學習氣質代表着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係"其中第7條理由:"兒童不太可能從直接的教導中心學習氣質,而是從目睹身邊的人所展示出的氣質中模仿學習而來,因此老師與父母可以想像'孩子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氣質?'如果老師希望幼兒養成探究假設試驗推論的氣質,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這些表現得更明顯,讓孩子看到。"這一條強調了教師對幼兒學習氣質的重要影響,因此值得我們在課程設計與師資培養過程中認真思考,哪些氣質值得培養,哪些氣質需要消弱。

三,行為改變技術背後的問題分析

其實"行為改變技術"是教師在實踐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種制約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只是"行為改變技術這個詞是一種專業説法。我所理解的行為改變技術就是"糾正和制約孩子的不良行為,試圖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過去針對孩子攪亂無理行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強化手段。但針對產生攪亂行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經過麗蓮。凱茲大師的指點,原來要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採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如"制約型"的幼兒攪亂行為一般是學來的,大部分情況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撫就可停止。記得2年前的一次區域活動莽撞行事時,毛毛哭着找老師告狀,原來豆豆打了他。一問豆豆,是毛毛沒有徵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兩人都有錯,當時氣憤之餘只好停止他們的玩具。現在想來,應該告訴他們或協助他們澄清他們問題的所在,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如何應付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因為這即是針對"社會型"幼兒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還比較模糊難以分辨和應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兒,由於他們的行為不易察覺,就很難消除他們內心素承受的壓力和傷害,經過書中的描述,我認為此類幼兒多為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應該根據眼神情緒來判斷,多提供機會讓幼兒宣泄和表達自己不能控制的緊張敢和恐懼感。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3

我在高中時讀的《了凡四訓》,當時就對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觀點有深深的認同感。長期以來,我總是對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平很深的厭惡,因為我自己也因為户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種.種我自認為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願意承認這些不公平與生俱來。對不公平的思慮使我成天神魂顛倒。因而《了凡四訓》給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命運雖有定數,但是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改變命運的辦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佈施。

也許你會不同意這個説法。很多惡人也是家財萬貫啊,對吧。但是我想説,即使這是不對的,我信它至少沒有壞處:一旦我相信了這個觀點,那麼我便不會再作惡。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惡果會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會會少一些作惡的人。

然而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人懷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行善,你的良知也會告訴你這樣做。這時,就有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説法,行善,即佈施,有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三種。法佈施是將善知識傳授給他人,讓他人心生歡喜。財佈施,顯而易見,就是將自己的財富貢獻給他人。最後的`無畏佈施,是安慰眾生,是他們脱離對事物的恐懼。

行善看似很簡單,分類也的的確確很簡單。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我對行善踐行卻告訴我,行善並不是那麼容易。原來我總是以為,給別人講講題,幫他們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佈施,而且還是果報最多的法佈施。作為學習比較好的我來説,這也不難。但是隨着學習負擔的加重,加上進入清華後排名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我找不到行善的機會了。

真的沒有了麼?

還是,我的我執心讓我必須要比別人強,才有時間,才有心情,去佈施?

然而佈施不是居高臨下的。

進入清華以後,我的我執嚴重到連和他人交流都有問題的地步。我經常獨自一人,經常在腦海裏翻山倒海一樣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羣優秀的人裏,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願意識到會加速問題的解決吧。

最後我想引用我們高中化學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以一個平凡人的心態去做事情,那麼你什麼事情都能做好。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4

童年,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應該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天真無邪,充滿樂趣、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無盡的歡樂。當我拿起這本書就捨不得放下了,巴學園是每個孩子個夢想中的學校。小豆豆在熱愛自由的校長的愛護下,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體驗着多彩的人生。更使我流淌心頭便是那隨和的教學方式,使我更加感動。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徹子的作品,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她小時候就是小豆豆,是一個被一所國小退了學的怪孩子,她的媽媽為了不讓她心裏留下自卑的情緒,給她隱瞞了退學的事,到處給小豆豆找一所有個性,能容納她的學校。讓小豆豆退學的老師和很多家長一樣,他們認為規規矩矩才是個好孩子,而小豆豆上課不遵守紀律,上課總愛觀望教室外面的街頭藝人表演,然後對他們大叫"宣傳藝人"引得班裏的小同學都擠到窗邊,小豆豆喜歡把帶有抽屜的課桌拉出來又拉出去,不停的弄出響聲,以致老師不停的告誡她,總之,小豆豆隨心所欲的滿足她好奇心,全然不在乎學校的相關規定,在老師眼中這樣的孩子不是麻煩就是很怪。

其實小豆豆不是不在乎老師和家長這樣評價她,而是她小小心靈裏不知道什麼是"約束自己,規範自己,遵守秩序"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成長無憂無慮,身體,情感無法分辨是非,孩子不守規矩,有者議論為多半是大人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也許有些父母聽起來有錯愕的感覺,但是真的是{只有問題的父母或師長,沒有問題的孩子}嗎?孩子天性純潔,沒有所謂的問不問題,孩子是被父母或老師安排着過生活,孩子在從現在環境中成長,模仿,學習……因此,我覺得豆豆的行為不是自己不能約束自己,她的違反常規,身為大人的我們,身為老師,不論是小豆豆還是其他幼兒,我們應該儘可能儲備兒童發展與需求的知識,以便更好的與孩子相處,共同成長。

讀過這本書後,覺得小豆豆是一個性格開朗,喜愛和同伴們一起玩的孩子,不僅這樣,小豆豆不喜歡嘲笑他人,在小豆豆第一天讀的"巴學園"裏認識很多新朋友,唯一一個小男孩山本泰明,他患了小兒麻痺症。所以走路不方便,有一次小豆豆帶泰明一同來到她自己的那棵樹下,然後泰明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小豆豆先去校共叔叔房間拿來梯子,很快爬上了樹,然後讓泰明爬上來,經過泰明自己的努力和小豆豆的幫助,他終於爬上了樹,與小豆豆一起放眼看世界,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豆豆不但不嘲笑一個患了小兒麻痺症的同齡孩子,而且還很樂意幫助他,很喜歡喝泰明玩。小豆豆這種不嘲笑別人的品格,適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相反,有的小朋友以着自己家裏富有,就經常買一些名牌衣服或玩具,拿到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炫耀,我記得那是在匯佳實習,曾經有個孩子每天都會有新的玩具玩,他就和我説"老師你看這是我爸爸在某某地給我買的玩具,您喜歡嗎?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他為什麼,他就説自己的東西很好,瞧不起其他小朋友。書中小豆豆就做的很好,她的純樸善良,她的天真浪漫,在林校長的帶領下保持自然的性格,看到林校長這種教學理念對小豆豆成長有了新的變化。

我認為我們作為老師,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書中境界,但是我們更需要走進孩子,像林校長那樣進入兒童內心深處。不斷髮現孩子特有的品質,給他們充分的空間探索,觀察,創造。把大自然給孩子當天然的教室去創造。而且還應像小林先生那樣尊重孩子,用愛心與信任給我們身邊的"小豆豆"們貼上永遠撕不壞的好孩子的標籤,使他們擁有光明的未來!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5

20__年冬,我企圖啃完一本大部頭著作,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歷史哲學》,很宏大的一個名字,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這本書的人並不多,而且似乎沒什麼人重視這本書。那時候,我很是懷疑作者的觀點是不是太扯淡了。因為如果他説得很有道理,他應該很出名才對。那時候,我判斷一樣東西好不好,依然會受到身邊的人的影響。那本書是真的太厚了。比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還厚。《存在與虛無》已經夠難啃了,這本書更難啃。讀這本書,你得了解很多科學常識。我最後還是沒能把這本書讀完。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觀。我説我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不是因為我讀了《聖經》,而是因為讀了這本書。這本書用推理的方法論證了上帝的存在。但這種方法不像《百年孤獨》裏的用照相機照出上帝的驗證方法,這種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寫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記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屬於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説皈依不是主觀的事情,是客觀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問題,而是你本來就屬於上帝。去年,我和武總、謝總吃飯,我們一起探討信仰的問題。我把我的這種奇怪的信仰説出來,然後他們就聯合起來攻擊我。他們覺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説出個子午卯酉來,不僅如此,你還得有一定的戒律儀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麼都沒有。

我們辯論得非常激烈。謝總有事先走,臨走前丟下一句話:小李,在這件事情上,我堅決站在你的對立面。

我估計我到今天也依然無法説服他們。我也不想説服他們。

他們可能以為我經常讀佛經和聖經,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但其實我們説的`完全是兩碼事。

寫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認為的上帝是什麼樣子作過多闡述。我是想説,人這種動物,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思路跳得有點遠。

前幾天,聽羅胖子説,認知越進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來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達爾文説人其實就是眾多動物中的一種,是由其他動物進化來的。於是人降格成了動物。到了凱文。凱利那裏,他覺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進化,機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機器也差不多。我贊同凱文。凱利的觀點。不然我也不會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對生命的描寫。和莊子的齊物論非常非常像。

宇宙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誕生。這三者,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以上的胡言亂語,算是我讀《人類簡史》的一點點聯想。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6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曆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52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於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

從中我瞭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説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於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説,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並沒有絕望,她並沒有自我摧毀,並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個體現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小説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説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説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誌着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7

《城南舊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説,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裏,住着英子温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着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着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羣、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着爸爸媽媽從中國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衚衕裏。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着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悽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裏,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着我。看《城南英子在她的心中默唸着,在她得到自己父親離去的時候。驪歌的樂音在耳畔縈迴着,一縷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去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太年輕的時候,為何卻早已體驗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惠安會館的瘋女秀貞,飽受養父虐待的夥伴妞兒,為供弟弟上學而偷竊的無名青年,從小在悽風苦雨中生長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孃宋媽和沉痾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緒,久久縈繞在時光與命運的變遷之中。夾竹桃零落滿地,她在懵懂與靜默之中送別了自己的童年……讀《城南舊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雜念,因為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心緒是淡然而平和的。感動着我的,只是這文字之間盪漾的一種淡泊與純淨。海音先生以兒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訴説她對城南舊事的情意繾綣。半個世紀的別離,城南的落花依舊,然而零落的,只是人們記憶的碎片。

"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悦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林先生寫道。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從容淡定之間,多少悲歡離合,掠過生命的軌跡。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愁苦又有何用?"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童年去了,留下無窮思戀與懷想……驀然回首,滿地零落的花瓣兒,訴説着盛夏的情懷……落寞之後,驪歌那清越悠揚、古樸深婉的樂音仍在耳畔縈迴着,淡淡的愁緒,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絲懵懂,多了一點緬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落花下,一個女孩,在夕陽的餘輝裏靜默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夾竹桃。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温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説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樣地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8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哲學的深刻意義。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説,"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看此書與其説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説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説,"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説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為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為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9

拿起這本厚厚的《穆斯林的葬禮》時手上沉甸甸的,然而,合上此書時,卻有一絲淡淡的憂傷以及壓抑久久的難過在心頭盪漾。霍達這位偉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一家三代人的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玉與月向世人展現一幕幕哀傷的愛情悲劇。

質樸無華的葬禮讓我認識了穆斯林,從未了解過的宗教與信仰也在這本書中緩緩展開在我的眼前,宗教的傳統,政治的交鋒,愛恨的交織。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匯與分歧構成了這個宏大又哀傷的故事。

故事的開端從一個虔誠的穆斯林老人帶着年幼的韓子奇引出,墓地裏楚雁潮緩緩的琴聲與天上的新月相交輝映着讓這命運的舞台緩緩落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場終結了,而當我靜靜回首書中的一幕幕,‘玉王’韓子奇艱辛的創業,對玉的執着,對感情的無奈,直至死前含淚而終;有着不同觀念的姐妹,迂腐樑君璧為信仰毀掉了兒女的婚姻和愛情,帶着新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樑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徵,卻漂泊他鄉;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媽終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韓天星和陳淑彥這對被命運硬拼成的夫妻帶着悲傷活着;而那個十九歲的花季聰穎美麗的少女韓新月卻因先天性心臟病早早凋謝了生命之花,那一輪新月之下,楚雁潮緩緩的拉着提親……

起初讀完這本書,我心底對伊斯蘭教升起一股難言的厭惡感,説到底那是對這場悲劇的主人公的憐惜與那個時代封建守舊思想的鄙夷和無奈,後來瞭解到伊斯蘭教從未禁止過民族間的通婚,而造成一切悲劇,影響伊斯蘭聲譽的民族主義、神祕主義和宗派主義並非伊斯蘭思想,也就對故事有了一種釋然。穆斯林將伊斯蘭教視為一種自豪,讓讀者對它肅然起敬。

在文章的最後:‘樑冰玉輕輕地走過去,心裏只想着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留於我心底的是對未來的一個憧憬,一個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與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個熱愛生活的早逝少女。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0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裏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説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幹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説,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並不相同。文章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聖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説,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於一點愛,有些人等着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為愛人,實為害人。總之,不"誠其意"、"致其知"者,鑽營計較於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眾矣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1

也不能説:魯迅是偉大的,然而談者太眾,以至失了新鮮感;又不能説:我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説些不一樣的。所以,確乎是個困難的話題。然而,一本《吶喊》,薄而沉重,中國的學生們,無論如何算是讀了大半的,年來歲去,誰人讀起開篇自序裏的字句能不唏噓自歎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聲歎息,連吐落的第一口氣裏都有着疲憊的痕跡,於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有時候惟有魯迅。一個民族文化的着落點,有失便就有重構,倘若説舊文化隳於五四,則新文化的構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説是從《吶喊》而起,這之間,有着總體與個人差異的説法,所公認的,是魯迅作為旗手,舉的標誌物明白而輝煌。

在自序中,魯迅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最審慎的態度,得來的回答不夠令人滿意,卻現實功利且無可奈何。

一個問題浮現:究竟是誰人的吶喊聲?——關於吶喊者,關於吶喊本身。困惑首先在於魯迅的身份定位:知識分子否?還是作家?抑或學界同聲呼喚的啟蒙者?最切實際、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們意願讀懂《吶喊》,嚮往理解作者,因而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內好眼中的魯迅,是個孤獨的知識分子,之所以説"作為啟蒙者的魯迅和近似於兒童的、相信純粹的文學的魯迅這種二律背反同時存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於看出了魯迅形象註定無法單一的歷史文化定位。

郜元寶有言,"在現代中國,純粹觀念形態的思想很難生根,能在現代中國生根的思想必須像魯迅的文學那樣,帶有個體生命的氣息,就是説,必須具有文學的形態。文學之外無思想"——能不能這樣説呢?正是由於魯迅身上既承傳了古士大夫們的風騷之骨,又顯露出新的社會階層敏鋭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時代啟蒙者的特殊方法論意義,其難得的完整性和客觀性決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建國前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歸類於資產階級,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眾多作家誓言與知識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決裂,如沈從文所宣稱的那樣。我們會發現,一旦歷史政治形勢與時代命運非正常的密切起來,此一現象便絕不單一。這種令人尷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作家層與知識分子階層的剝離,縱然作為時代豐富性的標誌之一,但卻造就了同時代文學最大的暗傷:鬥爭無所不在,且都侷限於當下和表層,無法深化作品主題,亦不能超脱自身於時代之外。

就知識分子、作家以及啟蒙者三個身份所涉及的範圍來説,知識分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於其作品的公眾性,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大眾和普世原則;而啟蒙者這一身份,則反映出整個時代乃至超越時代的需要和寬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個詩人或作家必然與其整個民族的歷史發生某種聯繫,他們一面創出新的歷史份額,一面將自己添加進歷史,成為整體的一環——這是作為詩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為啟蒙者的作家或者説知識分子,他本身可能並不能非常清楚的反映出這一點,但他的身上定然有着集結整個時代最典型、最清晰且最能與歷史相協調的樣貌特質。而之於近現代的中國無可置辯的是,能夠超越時代,將進步的作家身份與知識分子的傳統近乎完美的結合,並創造性的賦予其難能的啟蒙者角色定位的,現代作家中,只有魯迅一人。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2

看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帶着一絲附和熱望的心情閲讀它,所以只能隱隱約約瞥見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題,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緒是以何種決然的姿勢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鬆弛的文筆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轉綽約,燃到盡頭的温存化做濃濃密密的欣喜。我們都是害怕孤單的孩子,提着昏暗的燈籠尋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麗,不禁讓我們產生種.種對生命理性思考的“動盪性”。這是一種大而神聖的境地,是任何脱離私心脱離狹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靈魂寫作,用靈魂舞出生命的曲線。同樣,靈魂是兼併了私心,兼併了狹隘的。否則,思想與寫作,將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對生命,對人類存在的廣闊的空間的有針對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這些無限幽靜卻時時閃碩着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這裏,思想上作者抨擊“虛無”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們費神。可是隻有經歷瞭如此痛苦的費神時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廣度範圍之內產生它的榮耀式自身結晶。

他試圖探清這種“虛無”與“實在”的存在性,對人類的精神進行層層剝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裏行間的一覽無餘的“憐憫”。憐憫很多種——對“掙扎”的概括,對“死亡”的傾心,對不完滿情節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歡的人物是薩比娜。那個獨立的,有豐富的“內涵”的女子。輾轉於兩個男人或完滿或不完滿的愛情之中,流離於本性或孤獨或幸福的狀態之中。

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個性,個性包裹着那具尋找獨特尋找自由的靈魂之身。所以當讀到她戴着一頂與她美麗而冷漠的外表極不相稱的圓禮帽出現在鏡中時,不禁被她的神祕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筆描述鏡中的影象:她手牽着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着領帶的男人。

理所當然的,這段全情節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愛本書的三大支點之一。另外兩處則是特蕾莎託着她笨重的行李捂緊傷口逃離那個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離她曾以為可以棲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誘,她本着這樣難以讓人猜測的心情離開。還有關於小狗卡列寧的微笑的完整敍述,是整本書顯的最為清新,最為感性的章節。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輕”這一主題思想更為深刻生動,也在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靈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無奈的幸福之光。在這裏,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這一高層隱喻反覆地踐踏。同時,所有的低俗又被反覆的引申和強調。人性受到了它存在為此最顛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譴責,不留餘地。

引用弗朗索瓦。裏卡爾的思考來結束我清淺的閲讀吧——“大使,這種對”被遺棄的世界的憐憫“,也是透過或進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義和直説,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顯然時的眩目。”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3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韓寒和郭敬明。有人説,他們兩個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喜歡韓寒就不會喜歡郭敬明,喜歡郭敬明就不會喜歡韓寒。但我卻不一樣,我兩個都喜歡。兩個人,兩種風格,也許因為我是雙子座吧。

如果説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義的話,韓寒新出版的《1988我想跟這個世界談談》將會在中國創造一個歷史事件。文章開頭“空氣越來越差,我必須上路了。我開着一台1988年出廠的旅行車,在説不清是迷霧還是毒氣的夜色裏拐上了318國道。”用一部旅行車為載體,通過在路上的見聞、過去的回憶、撲朔迷離的人物關係等各種現實場景,以韓寒本人對路上所見、所聞引發自己的觀點,這場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層面;如果説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韓寒是“叛逆的”,他“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他認為這一切通過文學都可以實現,產生了要創造一種批判現有一切社會習俗的“新幻象”的念頭。於是,《1988我想跟這個世界談談》就此問世。

看韓寒的作品,一直是很high的,也許是因為他的叛逆,也許是因為他的尖鋭。很多東西他都是一針見血的,很多東西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究。或者説,去反思。書中寫道:“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我們的道路不是自己規劃出來的,而是別人規劃出來的時候把我們圈進去了”……很多時候,我們像是在走着別人為我們鋪好的路,照着設定的程序,毫無意義地走下去。這樣,我們的人生算是人生嗎?我們都已經20歲了,是個成年人,是個大學生。現在很多大學生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不會讀書,不會思考。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準確方向,不知道將來自己要幹嘛。有很多人只是來混大學,而不是來讀大學。他們以為混一張大學文憑就好了,就可以去外面找份工作,然後過着他們所謂的“生活”。但其實這有意義嗎?相比之下,另一部分大學生就真的是來讀大學的,他們認真讀書,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目標,並且肯為之努力奮鬥。失敗了不要緊,至少我們獲得經驗。犯錯誤不要緊,大學就是給我們犯錯的。在大學我們在工作中怎麼犯錯都可以,但走出社會去工作的時候,老闆會給我們多少犯錯的機會?一個人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失敗。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如果我們不能坦然面對失敗,不能勇敢正視失敗,那我們怎麼能成功?怎麼能走好自己的路?

一輛1988,一條路,一個故事。我也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4

一年級的拼音教學結束後,我便開始着手引導孩子們讀一些課外的拼音讀物。我參考了一位教育專家所撰寫的教育文章《如何讓孩子愛上讀課外書》,深受啟發,並借鑑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各種的嘗試,收效明顯。一年以來,孩子們讀的課外書一本接着一本,從不中斷。因為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把電視機關上了,因為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的玩樂時間減少了,然而也正是由於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的閲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迅速提高,期末考試,他們閲讀題的滿分率達98%。總結這一學年以來在培養孩子閲讀課外讀物的經驗,本人認為以下幾點做法,也許可以帶給大家一點啟發:

一、一心一意,持之以恆。

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其他新奇事物的吸引和誘惑是小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什麼總是難以定下心來認認真真地看完一本書,為什麼他們明明手裏拿着一本書,眼睛卻又盯着別人手上的讀物。三心兩意是讀書的大忌。因此在引導孩子讀課外書以前,必須給小孩們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每人每天只能到圖書管理員處借取一本課外書籍,在借取新書以前,必須把你上回讀書的內容講給同桌聽,同桌向管理員表示聽懂了你讀書的內容時,你方能借到新書。規矩出台後,孩子們為了看到更多有趣的讀物,他們都一心一意,堅持把書讀完,然後把自己看到的告訴同桌。有時同桌會提出一些問題,當孩子們不能立即想到答案時,他們就會發現原來他們還沒有真正把書讀完,為了儘快通過同桌的這一關,他們會迅速回到原書裏找答案,一直到同桌滿意為止。慢慢地,他們都習慣了把一本書從頭到尾仔細讀完,然後才換另一本書的好習慣了。

二、眼、口、腦、耳各器官並用。

一年級的小孩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小孩眼睛明明看着書,但是隻要有一點聲音,他的注意力立即就被帶走了。為了提高孩子們讀書的效率,預防“走神”現象的出現,我要求孩子閲讀書本時,不但要認真“看”,大聲“讀”,還要仔細“聽”,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放到讀書裏,讀物的內容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小腦袋裏。

三、採百花之蜜才能釀出最優質的花蜜。

小孩喜歡新奇有趣的讀物,如:童話大王、寓言小故事、卡通故事等,而史地知識、科學知識、日常知識等稍缺趣味性的書籍,則少人問津。正如小蜜蜂只有採百花之蜜方可釀出最優質的花蜜一樣,處於學知識長才幹階段的小孩子只有吸取了各門知識營養才可能讓自己的小腦袋健康成長。因此我的第三條借書要求是:一本故事一本科普。把故事書與科普讀物錯開來讀,逐步培養孩子讀科普讀物的習慣。

四、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良好健康的讀書習慣應該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要求孩子們一邊讀書一邊用筆把書本上的好詞好句記在累詞本上(因為放在教室裏的課外書都是同學們從家裏帶回來的,因此不能直接在書上做記號)。讀得越多,積的詞句便越多,孩子們組詞造句的能力也明顯提高了。

要培養孩子養成讀課外書的好習慣是長期而艱鉅的工作,我會繼續在這方面做更全面深入的探索。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5

最近,我看完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本文學著作——《昆蟲記》。法布爾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觀察、研究,寫成了厚厚的《昆蟲記》。我在閲讀它時,總是感覺自己已置身於這個多姿多彩的昆蟲王國,與昆蟲們一起生活 、捕食……

《昆蟲記》以充滿趣味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奇妙無比的昆蟲世界——勤苦的蟬、粗暴的螞蟻、温柔的恩布沙、愛家的蟋蟀、天才的紡織家蜘蛛……各種昆蟲的習性、叫聲、住所也都非常細緻地描寫出來了。細膩的筆法,再融入作者的情感,真不愧是一本不朽的著作!

作者以他二十多年的經驗為我們介紹了昆蟲的一生,生動而富有趣味。我印象最深的是蟋蟀幼蟲從泥土裏奮力鑽出來的`過程。“戰鬥”、“踢”、“弱小”等詞語體現出蟋蟀幼蟲的弱小以及它對能在土面上享受陽光的無限渴望。它們從剛出生起就在與周圍的事物、環境 作鬥爭,努力 地生存 着。讀完這一段,我的感觸很深。蟋蟀幼蟲們如此幼小,毫不起眼,在困難面前都不放棄 ,儘管無法克服,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生存,成長 ,繁衍下一代。想想這些小昆蟲,再想想我們,這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從剛生下來就可以得到父母、親人無微不至的愛和照顧。無論什麼事父母都會在身旁關注着我們,不讓我們受半點委屈。可這些可憐的小蟲卻不行。在它生長的過程中,只能靠自己去利用自己的本能,積累生活的經驗,頑強地生存着。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寶貴的生命 。昆蟲雖渺小,但它們卻知道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我們比它們大那麼多,則更應該如此。在有限的生命長河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令我很有感觸的還有一點,就是作者自身的探索精神。比如作者在寫《兩種稀奇的蚱蜢<一、恩布沙>》時,寫到恩布沙的外表與螳螂很像,以至於人們錯誤的認為這兩種昆蟲的習性也是完全相同的,都十分殘暴,兇狠。作者完全可以相信人們的話,可他一定要自己觀察後才得出正確的結論。經過他的觀察,他發現恩布沙是温柔的,同伴與同伴在一起時從不會鬧矛盾,“互相體諒,互相謙讓,互不侵犯的”,這是作者對這類昆蟲的評價。從這段短短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精神——真理是要靠探索、發現、觀察得來的。法布爾始終堅信,勇於探索,再進行科學 求證所得出來的結果,是最正確,最權威的。

我已經看過好幾遍《昆蟲記》了,但是我每一次看完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希望我下一次看時感受會更深一層。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6

最近剛剛看完了曾經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這部作品《塵埃落定》。其實早在 20__年,這部小説的同名電視劇就在播出,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沒有跟着這劇看。等於這部優秀的作品,我現在剛剛補上功課。

作家阿來以第一人稱,也就是麥其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爺的口吻,給大家講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在藏區土司家的故事。從麥其土司家族的強盛到最終的消亡,故事緊扣歷史發展背景,詳細刻畫描繪了土司的生活形態和在歷史變革下每個人從內心到外在變化。感慨時代的車輪一直向前,藏區農奴制的社會形態也在逐漸發生着改變。

最最觸動我內心的,正是這位被人人稱之為傻子的二少爺。他總是在不經意間做出讓周邊人都很驚詫的舉動,説出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話語。其實,何謂聰明何謂傻呢?被大家公認為聰明的大少爺,最終結局很悽慘。反倒是二少爺贏得了更多的民心和擁戴。在自己不看重的權利和財富上,反倒收穫了最多。這其實隱含着人生真正的哲理。與世無爭,擁有善心的人,反倒是人生最大的贏家。傻子總能跳出當下的環境去看自己。正像他每天早晨從睡夢中醒來,都要反覆求證自己的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裏。他這種自問自答,不斷求證自己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意義的不停追問。所以,他這一生,活得輕鬆,通透,活得沒有負累和沉重。他在跟茸貢土司和拉雪巴土司的交往中,更是顯示出了他的聰慧和才幹。其實,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和他那個英勇善戰,同時喜歡女人的哥哥相比,反差很大。哥哥代表了舊時代的土司人品性。一切權利和地位,需要通過戰爭去奪取和捍衞。而傻子二少爺通過在邊界做貿易,沒有動用一槍子彈,反而積攢下更多的財富,和娶得最美麗的女人做妻子。

在他獲得這些財富之後,他的哥哥開始對他產生了提防和反感。兄弟情誼也在此刻消失殆盡。傻子很明白,愛情,親情,都是強求不來的。他很心痛。但是他也很堅強。他有消解自己痛苦的方法,他並不會以怨報怨,其實這正是參透了佛祖的慈悲為懷的處事理念和人生哲學。即使故事的結局,傻子少爺最終死於父親仇人兒子的刀下,但是,他在精神層面上,獲得了徹底的解脱。雖然,故事以土司家族的最終消亡而畫上了句號,但是留給我的並不是悲慼感慨,而是讓我更加徹底領悟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什麼才是真正的所謂聰明。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7

幾年前,我讀到木心的小説和散文,印象一般。我私下以為木心有過去文人的某些特點,然而具體是哪一些我一時也沒能想到。就整體來説,木心的作品還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優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種文化斷層的焊接點。我以為他似乎焊接的還是有些過。

當木心《文學回憶錄》出版後,我還是相當關注,雖然,我之前就看到書的目錄和部分章節,感覺可能有點泛。看完書,才看到陳丹青在浙江大學的演講視頻,陳丹青説,木心的談話方式讓他想到江浙一帶人談話總是“跳”着説。他喜歡木心説説了就跑題的談話方式。他説就是從木心的談話中他才真的喜歡去讀中國文學的書,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經的書籍、評論都不知道他們要説什麼,根本看不下去。陳丹青説像他這樣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這個人的談話方式,他怎麼談……陳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定位得很清楚。而,我個人讀完可能還是跟陳丹青的目見耳聞不太一樣。木心講稿很出色的地方當然包括“跳”着説,他跳出了四平八穩的講義和考綱,跳出了正兒八經的文學定論,以及關於文學的種.種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實,震撼我的是木心對文學的情感,這話聽起來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對文學是沒有感情的,他們不會想到雪萊、拜倫的意義,以為後現代的某個作家遠遠比超越他們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們的好和他們不好的地方,並且主要是站在整個文學歷史來看,看到他們對今天創作的意義。只有對文學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這一點,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這一點。在三下兩下就可以打倒一個人一個作家的語境中,很少有人真正發現列夫·托爾斯泰的偉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樓拜生氣地説,都別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我讀完《文學回憶錄》後對木心有了不少的好感。這好感並不是説木心給我指明瞭什麼文學創作之路,而是木心一以貫之的對創作的慎重。木心不但不迴避一般人眼中的所謂老派作家,也不拒絕大家所不熟悉的所謂二三流作家,這些名單在他的羅列中有了讓人激動人心的想象可能,正是這份名單讓我們的寫作變得慎重、艱難而有意義。木心説,當代人不斷地剔除一些老牌的作家,動不動就要打倒誰,彷彿某某作家一再地過時了,這是幼稚、無知的表現,這幼稚、無知也是薄情的體現(大意如此)。木心的這一番話於我頗有感觸。幾年前,恩師朝華先生也對我説,當代作家好像都不太願意談論雪萊、巴爾扎克,連奧威爾都很少人談。朝華先生在古代文學課堂上也生氣地説,如今的人連閲讀都變得勢利、薄情。老實説,讀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我不時地想起朝華先生給我上課以及平時一起散步的時光,朝華先生也喜歡“跳”着説,按陳丹青的意思是年輕時候真是傻逼,什麼都聽不懂,年紀大了才覺得那真是了不起的談話。這談話讓我們真正認識到文學。我讀木心的講課稿,我能感受到他的肺腑之感以及他對文學有很高的鑑賞水平。朝華先生説,有水平才能談上有真的熱愛。——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間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談到喬治·桑勸福樓拜不要一直那麼辛苦寫着,應該找個時間去談個情人,放鬆放鬆然後再來寫。那時的喬治·桑已經七十多歲了。屠格涅夫把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寄給福樓拜,福樓拜大為讚歎,屠格涅夫非常激動地説,這下好了,福樓拜説好,那就好了,福樓拜説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談話中,我們不時地讀到這些細節,這些足夠喚醒我們對文學敬意的細節,也許,這就是談話的部分意義,他恢復了一種傳統,對人與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試圖從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學獨特的意義,木心一再強調類似米蘭·昆德拉所倡導的,文學不是社會學、哲學、歷史、自然……文學是另一種可能,關於人關於存在關於命運……書寫的命運和書籍的命運。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談話中儘可能地迴歸平實,他一再傳達對耍花招的厭惡,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厭惡所謂的流派,他説,在人類的歷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認識和記住。而木心所認為的天才就是那些從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來的人,是那些越來越內斂安靜地尋找心靈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為真正的作家其實就是一個上帝,他既創造世界,又給予這個世界於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説的能力。作家筆下的世界和我們的現實世界一樣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環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們創造的世界來抗衡我們日暮途窮的現實,或者來糾正我們現實境遇中的可怕的遲鈍。從這個意義上説,我私下以為列入·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樓拜筆下的愛瑪以及奧茲筆下的特工約珥比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要得親切。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談中所暗含的意義。

然而,我讀《文學回憶錄》多少還是有些失望。木心經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應該深入進去的話題被遠遠地丟棄了。木心對很多作家的談論有流於表面,或者因為自己的不欣賞而被輕易剔除了。在骨子裏,木心既看不上契訶夫也看不上馬爾克斯,他以為魯迅的努力是有限的……這些話題也僅是一家之言,不過,我多少有些意外,一個喜歡福樓拜的作家怎麼會不喜歡契訶夫呢。當然,福樓拜顯得更為剋制,更為激情。其實,我對木心喜歡的幾個作家也有些吃驚,他羅列的一些作家偏向於理性,偏向於大局……他對唐詩宋詞的理解也讓我有些吃驚。雖然,他一再聲稱偉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樣那麼從容緩慢地進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這次出版的文學回憶錄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歡看的也許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8

《完美教室——中國百合班的故事》是新教育榜樣教師、海門市完美教室工作室領銜人俞玉萍老師的工作手記,這是一個曾經把班歌唱到中央電視台的班級,一個令無數家庭嚮往的班級。“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我自己有美麗的花。”百合班的孩子們渴望像百合一樣綻放生命的美麗。俞玉萍和她的孩子們締造着一間完美教室,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與幸福。

從物理視角講,一所學校,是由一間間教室組成的。而從社會學角度看,每一間教室都是一所國小校,一個小社會。一所學校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間間教室的品質決定的,新教育實驗的最終成就與品質,也取決於每一間教室裏的故事與成就。然而,一間完美教室,既是傳統意義上教學場所的無限擴容,又是現實生活的適當微縮。這是一間可以無限長大的教室。締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讓教室裏的每個孩子穿越課程與歲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識,有個性,能審美,在各方面訓練有素又和諧發展的生命,而一天天地豐盈着、成長着。

“孩子感受着我的愛,於是,眸子漸漸變得明亮;家長感受着我的愛,眸子裏是滿滿的信賴。”這是出自《完美教室》“愛的功課”一節的一句話,從讀到它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顫動了,因為它幸福的讓人陶醉。孩子明亮的眸子和家長滿滿的信賴正是我,作為一個人民教師想要追求的。我久久地品讀着這句讓我羨慕又嫉妒的話,一霎那,我猶如茅塞頓開,得到那個原本就在表面卻容易被人忽視的答案——源自“愛”。締造一間完美教室,是要用我們為人師的愛心來做地基,用孩子們的愛心搭建的。

A同學在國慶放假前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胳膊摔骨折了。我聽聞,便和班裏的孩子説了這件事,並跟他們説可以去醫院看望他。沒想到,孩子們聽到這話,馬上一個個爭着要去看A同學,好多人都拿出他們的零花錢,説是要給他買水果。我看到這情景,心裏十分感動,開學沒多久,這些孩子們卻已有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們用最純真的心來對待家人,老師,甚至是陌生人,這份愛一定能讓他們以後的人生都籠罩着温暖的陽光!我們班雖然成績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們40位同學40顆心都是完美的,都是有愛的。在我的心裏,在我們所有同學的心裏,我們七(12)班就是一間獨一無二的完美教室!因為“完美”只是一種朝向,而“幸福”才是目的。

在教室裏,信任兒童是教育幸福的種子;理解兒童是教育幸福的萌芽;閲讀經典是師生精神富有與精神成長的不竭源泉;創造美好的當下生活是師生幸福生活的奧祕;傳播幸福是教室價值的最高體現。教室與生命聯繫在一起,是為生命而存在。教室一頭挑着課程,一頭挑着生命。沒有生命綻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生命,是新教育最重要的一個詞彙。

締造完美教室,就是要求我們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一間小小的教室,一個大大的夢想。居里夫人説:“我們要把人生變成一個金色的夢,然後再把這個夢變成現實。”締造完美教室,讓莘莘學子的未來更精彩,;締造完美教室,享受教育生活!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9

關於孝,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百善孝為先”,在生活、工作中,我也一直推行孝道。除了身體力行,盡己所能;在工作中,也通過各種感恩活動,引力推推孝行孝道。但對於《孝經》一書,曾有耳聞,卻不曾細讀。最近工作清閒,選讀幾本經書,《孝經》便是其一。粗粗通讀兩遍,卻是心愧顏紅汗涔涔。

一為如此經典,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而我今日才讀,枉為我大學本科文科專業畢業生的稱謂。特別是耳熟能詳的這些話語:“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竟然不知道是出自此書。汗顏!

二為自己孤陋寡聞,讀之前片面而主觀地以為此書只講孝道,卻不知從孝出發,書中更多講述了立身理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孝”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延續。當然,對於“孝”的要求和方法,書裏也有詳盡論述,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書中分別提出各階層人士“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而今,雖然時代變化,社會大環境與當時有了很大差別,但這些訟述仍是值得深思,值得修為……

三為自己行為差距之大。書中講”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比照自己,實在無語汗顏。

讀《孝經》,才知古人早把道德規範與法律聯繫起來,”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古人已知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道德秩序和宗法關係,而今我們常回家看看卻也需立法規定,實不知是法治進步還是悲哀?昨夜聽新聞一男子將其母殺死並分屍三段,真可謂窮兇極惡良知點無;再想到現如今社會上眾多拋父棄母、悖行逆德之徒,心生寒意和憤慨!或許我們真的該更多地學習一些古人之言之行了!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0

在沒有接觸李希貴這個人之前,我就已經聽過他的“語錄”,比如“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裏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等等。這個暑假裏,我從《面向個體的教育》裏真真切切地領略了李希貴博大的教育思想,並從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啟發。

李希貴是現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歷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同時也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等等。他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其中《語文實驗室計劃》被列為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劃”,並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但縱使頭頂着這麼多閃光的頭銜,卻反而使得他的師生觀和教育觀更加矚目。

一、師生觀

北京十一學校裏,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為了創建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班主任成為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指導。而教師在學校的辦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處於第一位,才會協助校長落實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認為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課堂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

二、教育觀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錄取中面臨着一個兩難選擇,一位在馬術方面已經很有造詣但會考成績差距很大的學生報考了十一學校。是錄取還是放棄?學校校務會經過討論,打破常規錄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們的想法就是寧肯放棄百分之百的重點率,也要為各類不同個性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要為老師們的教學創造更加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校真正建設成一所屬於孩子們的學校。“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的話。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也應該從關注孩子本身開始。我們要用一雙慧眼發現那棵樹,那棵樹一定與這棵樹不太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於雲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發現那顆樹,需要我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份、氣候、養料,需要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的教育情懷。“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切身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為方向而奮鬥!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1

陳丹青願意為了木心奔走:出兩本和他相關的書——《文學回憶錄》與《木心談木心》,在木心死後為他舉辦哀悼會,各類場合如果可以總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烏鎮木心美術館也即將落成開業……如此賣力的“宣傳”,讓木心的影響不斷擴大。

陳丹青以自身的價值和地位,足以被稱為當世大師,而今花甲的身軀,為老師當“推銷員”,何苦?為什麼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峯,卻肯勞心勞力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潑冷水,認為木心的造詣並沒有陳丹青所宣揚的那麼優秀偉大,認為陳將其捧得太高,言過其實。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優秀,便能生生不息,歷史自會擇取,何必辛苦樹碑立像,勸世人瞻仰?

記得韓寒有篇文章,説他喜歡賽車勝於文學,理由是賽車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學無標準。似乎有理。文學的好壞,不可能有像漢謨拉比法典那樣的鐵律讓所有人遵從。有些作品被絕大多數人視為名著經典,在有些人眼裏可能不過爾爾。《詩經》原只是一本民間詩歌集,但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將它提升至經典地位,故稱“詩經”。但或許在有些人眼裏,那可能不過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問題,答案就是問題本身。你問陳丹青為何願意為木心辛苦奔走,出書立説?只因為陳覺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認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為什麼,而在他看來一切都自然而然。

這些讓我想起《大長今》裏的一段情景:鄭尚宮做了一道涼菜,問大家裏面加了哪些調料。今英自信滿滿回答:“有醬油、醋、白糖、芝麻鹽和水。”鄭尚宮並未表示認同,讓眾人都嘗一嘗,猜猜放了哪些調料。大家品嚐過後,似乎都贊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紅柿,不是白糖,是紅柿。”説話者是長今。鄭尚宮露出愉悦神色問:“你為什麼認為是紅柿?”長今為難的回答:“我因為吃到紅柿,所以説裏面加了紅柿。”鄭尚宮大笑。

因為有紅柿,所以嚐到了紅柿的味道,這難道是件讓人困惑的事情嗎?陳丹青理解他的老師木心是“天之木鐸”,希望為老師出些汗水之勞,這難道是件讓人困惑的事情嗎?至於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紅柿,每個人的味覺不同,該如何解釋呢?所以,陳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嚐到裏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難的事啊。

《文學回憶錄》中刊印陳丹青上課時的筆記照片。我仔細看,在試圖認清筆記中每一個字的時候,不禁想,木心於陳丹青究竟意味什麼?意味着,從木心嘴中所説出的每句話,陳都要把它們全部記下來,因為太珍貴。我之前將木心比作蘇格拉底,陳丹青是柏拉圖。今天將木心比為耶穌,陳丹青是約翰。下筆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許指責我是褻瀆,其餘的人可能説我比陳丹青更“言過其實”。我看來,不過是味覺不同。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2

首先,我想問大家,您愛讀書嗎?相信多數人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因為,我也愛讀書。書籍--這一座智慧的殿堂,這一片思想的森林,這一片文明的沃野,包羅萬象,藏珍藴奇,怎能不使人心醉神迷,留連忘返?無論是朝霞燦爛的早晨,還是炊煙裊裊的黃昏;無論是月光如水的良宵,還是風雨大作的暗夜,打開書,我就忘記了一切悲傷與孤寂,心頭充滿了愉悦與寧靜。從而,綴飲知識的瓊漿慢慢成長。

是的,是讀書,讓我由一個懵然無知的孩子,變成一個對世界有初步瞭解、開始懂得思考的中學生。讀童話,我走入一個純淨美麗的世界。當看到小人魚為了所愛的王子,毅然放棄了三百年的生命,化為海中的泡沫時,我忍不住潸然淚下。那天,我一整個下午在小溪邊徘徊,看着澄澈的流水,想着小人魚的善良與美麗,一種難言的憂傷與真誠的感動,佔據了我幼小的心靈。而當看到童話中的主人公憑着勇敢與智慧戰勝邪惡時,我又為之高興不已,拍手稱快,就這樣,我開始懂得了真、善、美。

有人説“優秀的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的確,讀傳記,讀翩翩風度、錚錚鐵骨;讀詩歌,看蒹葭蒼蒼、楊柳依依;讀哲學,解心靈之惑、悟蒼穹之遠……我的世界因此而遼闊,我的生活因此而充實。

不過,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史書。翻開近代史,書中有南湖紅船迎着迷茫煙雨艱難地起航,有抗日戰士直衝雲天的熱血,有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悲愴,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氣象,也有千里躍進萬馬奔騰的豪壯,書中更有一曲曲直沖霄漢、光照九州的正氣歌!一段段歷史,一頁頁記載着苦難與輝煌的文字裏,我看到了先輩前賢們雖九死猶未悔的艱難探索,我看到了人們對公平、自由與正義的不懈追求!我看到尋求幸福的道路百轉千回荊棘密佈,我更看到人們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一往無前的勇敢!這一切,都讓我明白肩上的責任,讓我看清前方的路,更使我明白,該怎樣煅造一個潔白而美麗的靈魂!

各位朋友們,同學們,我想對你們説,享受閲讀吧,這會讓你享受到陽光的明媚,空氣的清新,享受到心靈的愉悦和生命的奇妙!享受閲讀吧!讓思想的火炬飛越亂雲飛渡,雨腳如麻的歲月,穿行在漫漫長夜亙古荒原,在坎坷中前行,在低谷中攀升,照亮你前行的長路。享受閲讀吧!乘着書的翅膀,掠過千山萬水,走近自然,期盼幸福,收藏陽光!

讓我們都來打開書,打開神奇的世界,打開無窮無盡的希望。讓文明之火薪火相傳,讓智慧之聲響徹美麗人間!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3

一本32塊錢的書,用了三個小時便看完了。説實話,腦袋很亂,這本書是要告訴我們,愛情都是有殘缺的,只要擁有過就足矣嗎?那麼,我是不是該同情身為小三的周蕊,惋惜她和森之間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悽美愛情故事?還是支持徐玉為了滿足男友不切實際想要開出版社的幻想去拍裸照掙錢?還是鼓勵遊穎重新接受和她在一起七年卻最終出軌的律師男友?我想,我一個都不贊成,她們無非也是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就算周蕊在森結婚之前遇到他,十八年之後,當週蕊變成和森妻子一樣身材的時候,他還會每天抱着她説我不會離開你嗎?

誰都會被突如其來的新鮮感衝昏頭腦,尤其是男人。然而,書中的周蕊和森最終沒能結為連理卻看似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因為他們兩個是真愛(本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只不過因為時間不對、因為森太過於有責任感,所以,周蕊註定只能做地下情人,卻毫無怨言,不是因為森的身份、地位、財產,單純的是因為她愛他。我不知該怎麼評價,我甚至對這個小三有了一絲憐憫的念頭,尤其是當森死後他的妻子來挖苦她的時候,我竟然覺得他的妻子有那麼一絲可惡。但是用理智想想,這是她作為小三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她不僅最終什麼都沒得到,或者説只得到一身瘡疤,反而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五年青春,真的一點都不值得,但是這或許就是愛情的魔力。我不想對這種行為再多説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只知道,我不會成為周蕊這樣的人,想到這兒我不禁冷笑,因為我覺得我對愛情的態度,已經徹底絕望,因為我不再相信小三也是會有愛的,這也挺可悲的吧。有時候我們説女人是世界上最精於計算的動物,但是有時候最傻的也是她們。周蕊、徐玉、遊穎,這三個女人的愛情裏雖然都各自有遺憾、有痛苦,但她們都不曾後悔,因為她們注重的是過程,而有些人卻更注重結果,譬如我。

不過還是很喜歡序言中的一段話:雖然這一生這一世不可能圓滿,甚至最後一切也會成空,但我這輩子有過你。我有過你,有過你的歡喜、微笑和哭泣。我曾經深深地哺育過的愛,將永遠留在我心裏,就像故事裏那隻世上唯一可以倒着飛的蜂鳥,時刻叼着幸福的往事翩然回來,飛落在我曾經年輕的花蕾上,直到死別,是光陰抹不去的。此生此世終須一別,愛情也會如同青春般老去,但是,請讓我相信,有一種愛,是信念,從未向時間屈服。有些希望總是好的。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4

作者在寫作技巧上值得學習的一點:如果想要催淚,不能讓故事主人公離讀者太遠。在篇幅和文字功力同樣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儘快讓故事主人公和讀者混個臉熟呢?必殺技就是——我有一個朋友。

於是作者的這些朋友都極品,因為作者所到之處愛情簡直就屍橫遍野,而這些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不但對此視而不見,反而令人齣戲地另闢蹊徑對作者頌揚道“張嘉佳,你的文字真好”、“張嘉佳,我很喜歡你的一句話”……這簡直就是史上第一本自帶彈幕的書啊!——還是主角自己上線發的彈幕,而且是用來捧導演的!這就好像你在路邊看見一乞丐在破碗旁邊擺了一張父母遺照説可憐可憐我吧於是路人紛紛慷慨解囊,然後你走近一看發現尼瑪慷概解囊的路人不就是照片上那兩張臉麼!!!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無知少女都會去走近一看,於是你會相信這些故事的真實性,進而相信這些故事或許就發生在離你不遠的地方,然後流淚——就像為素不相識的地震遇難者一樣,彷彿這些故事的主角遭遇的都是天災。雞湯下肚,產生的一個實際效果是可以半感恩半慶幸地自我安慰,活着真好,我的愛情活着真好。摘錄一位網友的留言:“我看完就是哭,然後什麼感覺都沒有。”

眼淚有時候就是這麼廉價。

本書的目標受眾就是那些有“被感動”需要的人們,有哭一場的需求的人們。這些人的生活要麼太苦,急待一個發泄的窗口,要麼太閒,只要有一些情緒即使是負面的也比啥都沒有強。所謂的睡前讀物也就是滿足一下這些受眾在一整天的一事無成之後一點點可憐的情感需要,特別是多數單身狗都體驗過在深夜入睡前找不到人説話時的寂寞,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樂於見到有人比自己更慘。這時,當一個“文字真好”的人以朋友的面目來把這樣的故事講出來,把劇中人的距離與讀者拉近,會受到追捧也是順理成章,王小波説的嘛“周圍有一種熱哄哄的氣氛,好像每個人都在關心我”。

所以,很不幸的一點——喜歡這本書的讀者,你缺愛。

稍微能起到安慰作用的是,聽説書裏的這些爛故事要被拍成電影了,還不止一部,可見這年頭缺愛人羣市場巨大。也是,人人都有初戀,導致愛情故事即使再爛,人們的容忍度還是比其他故事要低一些,只要肯把一生一次的愛情拿出來賣,順帶加上抖機靈的微博段子,在這一面吃快餐一面營養不良的年代,一點都不用擔心收不回投資。

我本該在看副標題的時候就不再讀下去。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5

這學期,學校推薦給我門班主任一本書——《完美教室——中國百合班的故事》。初拿到書,以為是關於教學案例或教學設計方面的書。讀後才知,俞玉萍老師著的《完美教室》為了孩子、老師、家長,為了每一個開花的生命,記錄了她在百合班與孩子成長經歷,為大家留下了美好的瞬間。而我感觸最大的莫過於以下三方面:

相信是最好的開始

和孩子們一起,喚醒、激勵、鼓舞,是最大的幸福。相信是最好的開始,從相信出發,你就能讓孩子逐漸享受關愛,享受“當下”,享受生命,享受成長,享受學習,你就能享受孩子們人性的豐盈與完美,你就能和孩子們一起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育生活。“這是俞玉萍在她的新著《完美教室》自序中的一段話。

喜歡俞玉萍的《完美教室》,沒有炫耀的字眼,沒有華麗的詞藻,更沒有高深難懂的理論與説理,一個個教育故事娓娓道來,像一條條小溪慢慢流入心田,發人深思、令人警醒。

在清風中讀書

在許多精彩片段中,給我影響最大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何學會讀書“。清風中的早讀,每天的晨讀幾乎成為學生的早晨必做的事情。學生每天早早來到教室,交作業,搞衞生,吃早飯,呆坐在,閒聊着等等,早讀成為這些事情過後被老師逼迫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老師常常為了防止這類事情的惡性發展採取來的比學生早,喊得比學生響,催得比鈴聲急。老師們喊累了,學生們聽煩了。結果還是那樣,甚至更糟糕。《完美教室》裏沒有批評,沒有呵斥,當一個個不同的讀書鏡頭在教室的屏幕上穿越時空回放在每個同學的眼前時,同學們明白了”專注產生美“的真諦。眼神的特寫出現了睿智、懵懂、呆滯等不同類型分類。一個無聲的教育竟然就這樣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他們羨慕地看着睿智的同伴,默默設定着接下來早讀的目標與任務。

讀書的空間不需要找,我們很多時候都因為課緊、事多等苦惱着找不到讀書的時間空間。《完美教室》通過哈佛另類圖書館的故事告訴同學們怎樣讀書。哈佛是最高智慧的象徵,人得意志,理想為什麼能在哈佛兑現。哈佛的餐廳很難聽到説話的聲音,沒見過哪個學生光吃不讀的。一個個具有喚起人們內心靈魂的生活實例,一封封來自已經走向成功者的真誠告誡信件,都在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讀書,如何學會讀書。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6

本學期我有幸讀了俞敏洪的《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這本書,其中有這樣五句話分享給大家。

優秀是一種習慣

生命是一種過程

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並不一定是直線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能知道如何加速

放棄是一種智慧,缺點是一種恩惠

一 激勵自己,設定目標

讀了這五句話,我被深深的吸引了。我要用這五句話不斷的激勵自己,不斷的與時俱進。就好像書中提到的,每條河流都有一個夢想:奔向大海。長江、黃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樣。長江劈山開路,黃河迂迴曲折,軌跡不一樣,但都有一種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過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澱,就永遠見不到陽光了。我也要想河流一樣帶着這種奔向大海的精神,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去做。要先分析自己的現狀,分析自己現在處於什麼位置,到底具備什麼樣的能力,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給自己定目標,還要知道怎麼樣去一步一步地實現這個目標。我想樹立具體目標和腳踏實地地去做同等重要。

我要本着目標不要太大,認準了一件事情,投入興趣與熱情堅持去做。我要堅持讀書,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必須對自己要講的內容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給觀察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否則就容易顧此失彼。因此,不斷積累,把自己的經驗和學習到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因為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就越內容生動有趣、海闊天空,而學生的思維就是適應生動有趣、海闊天空的;不僅如此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我要在不斷學習中親身體驗學習過程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實際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鬆學習。

同時,我還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去讀書,讀好書。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孩子形成讀書的習慣,也能做到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閲讀的東西很多是不需要識記的,而是用來作為識記那些最重要的內容的“背景”的。但絕不能對擁有這種“背景”知識持一點點忽視態度。正是這些大量閲讀過的並且不需要識記的東西“支撐”了那些必須識記的東西。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堂中的知識,更好地發掘學生的潛力,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

二 學習做人 學會做事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永遠是先做人後做事。人做不好,事就做不好。做人做事的原則有:專心致志,盡善盡美;學習榜樣,提高境界;建立標準,就高避低;善待生命,珍惜時光。因此,我意識到自己在做人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在充分講究團隊精神的今天,我要做到誠信、互助、協作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我們在以後的學業研究和科技創作方面的協調分工、互幫互助做好準備!

首先,我要擺正自己做人的理念。擺正了自己做人的理念,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與同學、老師融洽相處,工作上和學習上的事情經常交流、相互幫助,推己及人。不在背後議論別人的缺陷和不足,待人接物有理有節,不驕不躁,與大家一起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創作氛圍,使每一個人心情愉快,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互學習對方的長處並不斷提升綜合能力體現個人的價值。

其次,在大環境中培養自己做人做事的個性。不管做什麼首先不是惡意的,對有些事情要能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更要主義培養自己的上進心和競爭理念,有了上進心就會不斷髮現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更多知識,汲取別人的優點。有了競爭理念就會在工作中力爭做得更好,因為比較的尺度就是參照物的選擇,沒有了競爭對手,研究和創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談。

最後,用俞敏洪的七句話介紹這次讀書體會:用理想和信念來支撐自己的精神;用和平與寬容來看待周圍的人事;用知識和技能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和判斷來避免人生的危機;用主動和關懷來贏得別人的友愛;用激情和毅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用嚴厲和冷酷來改正自己的缺點。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7

人一直都有一個心願那就是長生不老,秦始皇嬴政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惜三次長途跋涉地東巡,最後死在途中。唐太宗為了尋求長生不老,天天吃貢含量超標的仙丹,致使英年早逝。明世宗為了煉丹,二十年不上朝,致使貪贓枉法的首輔嚴嵩橫行亂政20年。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生不老的願望,可是當這個願望擺在面前,只要喝上一口有些髒污的泉水便能實現時,你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是不顧一切地飲下泉水,還是極力地破壞那口泉,甚或是告訴眾人來一起分享?

11歲的小女孩子温妮天真可愛,她不相信奶奶口中的精靈,也不相信童話世界,直到遇見了傑西一家,讓她不得不在生命面前做出選擇。那個身材瘦削,有着古銅膚色,長着一頭濃密的褐色捲髮的男孩——傑西,温妮本以為自己遇到了一個俊秀的年輕人,連愛慕之情還沒來得及萌發,便捲入了一個祕密之中。

偶然中,傑西一家喝了那個泉水,童話中的結局應該是過上了快樂的生活,因為容顏不變,身體無論遇到什麼外力的破壞都不會死去,這將是多麼美好的事情。然而,對於傑西一家來説,這卻像是一場災難。為了不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他們常常要換地方去購買東西,而在一個地方從來不過多停留。一生中,他們需要不停地換地方來居住,而又不能與他人有過密的來往,因為擔心被人發現這個祕密。

可以説傑西一家是明智的,若是將這個祕密公之於眾,那麼大批的民眾將會不遠萬里地尋找不老泉,為了爭奪泉水又會發生令人難以想象的流血,而得到泉水的人,擁有不老的容顏,不死的身體。這個世界是在不停地運轉,而人類卻這樣長生下去,這對於世界來説也是一場災難。

11歲本是無憂無慮的時候,卻要面對這麼艱難的選擇,這對温妮來説,可謂難比登天。

若干年後,當傑西一家懷着忐忑的心情再次回到那片樹林時,發現一切都變了,而在尋找到温妮的墓地後,他們終於可以安心地繼續下一個旅程了。

娜塔莉 ·巴比特是美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和插圖畫家,《紐約時報》評價她”毫無疑問是我們一位最有天賦和抱負的兒童文學作家。“《不老泉》獲獎無數,並且在1981年和20__年兩度被改編成電影。

《不老泉》文字流暢,語言通俗,故事精彩,非常適合孩子閲讀。100多頁的篇幅既不會讓閲讀成為負擔,又能在故事中體會作者的用心良苦。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8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温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説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為前提。

做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為,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9

得也好,失也罷,富也好,貧也罷,天才也好,傻瓜也罷,不管茫茫人海中的你曾經多麼輝煌,也不管你曾經多麼慘敗,總有一天,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化作浮雲,一切都會塵埃落定。

沒有誰會想到一個世人眼中的由漢人和麥其土司醉酒後生下的兒子——傻子,每天起牀總會問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裏”,卻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什麼都看得見,不僅今天,明天也看到了”,常常道破天機。而他的父親——麥其土司,是皇帝冊封的轄制數萬人眾的土司,是一個貪戀、佔有慾強的王者,為了不讓其他的土司發展壯大,不顧喇嘛們的阻止,靠黃師爺引進的鴉片致富,成為最強的土王,為了一個漂亮的女人,不顧後果,殺了他那世世代代忠誠如一的頭人查查,還放過他的家人,引來他的孩子的復仇……他的哥哥,因為他傻,所以愛他,憐他,當然,也因為他傻,所以沒有像別的土司家庭一樣,為了繼承土司之位而不顧兄弟之情,殘殺同脈骨血,但,他始終為了繼承土司之位而奮鬥。土司們的官寨是一個個濃縮相連的世界,貪慾、陰謀、爭奪、猜忌在其間糾積瀰漫,處於政治漩渦的權貴們始終無法從盛世之夢中清醒過來,更有一些自作聰明的權貴們為了毫無意義的事而用那“傻呼呼的勁頭”費盡心機。而作為傻子的他,心底一片光明,早早地明白金錢、勢力,不過過眼雲煙,老一輩源用的制度早已不再適用,因此,他的思想脱去了矯情與虛偽,比其他的藏民更加超前,更加純淨,如同高空中的流雲,沒有一絲雜質。

簡單地説,他是活在自己的那一片星空,帶着真誠、親善、大度,一種説傻又不傻,説不傻有非常傻的方式在無數權謀、殘忍的藏民家庭中理所當然、優哉遊哉地活着。即使偶爾手下故意以下犯上,他也不會怪他,因為他認為,即使是奴隸,也有權更被寵溺一點,就連當因為父親的緣故,仇家找上門,誓要殺他的父親和哥哥、甚至是在哥哥、父親沒了以後,仇人來殺他時,他還是那麼理所當然、那麼坦然地接受了,沒有一絲的幽怨,沒有一絲的後悔,“你該動手了”、“來吧”……説得那麼自然,彷彿那人不是要殺他,而是他的好朋友,在幫助他而已。這是多麼的不可理喻、出乎意料的思維與舉止?可他確確實實是這樣的一個人!知道他的父母、兄弟、朋友、對手的所有心計,也知道土司制度的最終走向,更用大部分的生命,安心地等待着失去雙親的復仇者的傻子。可他真的傻嗎?我懵了,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如果他傻,那他為何又似熟知一切,只把一切都看做塵埃?如果他不傻,為何他又有傻得不能再傻的樣子,甘願做一個傻子?

也許他就是這麼一個又傻又不傻的人吧!隨着刀子的深入,他走了,靈魂掙脱了流血的肉體,“飛昇起來了,直到陽光一晃,靈魂也飄散,一片白光,就什麼也沒有了。”就這樣子,一切都塵埃落定,一切都順其自然……又還有什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