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通用12篇)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

看完《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僅在專業上經歷共鳴檢討交流與提升的過程,也深受"麗蓮。凱茲"大師特有的學術品質與專業精神的影響與激勵。使我對"幼教事業"有了更強的歸宿感和責任感!體會本書結合實際工作崗位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與啟發: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通用12篇)

一,培養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勵自戀

回想過去的一些學習記錄單,仔細分析,發現存在着養成兒童自戀的例子,並未鼓勵兒童想外探詢以求瞭解或者引導兒童探究價值得研究的現象。如調查表中的標題"我喜歡的小動物""我喜歡的顏色""我喜愛的玩具""我最想旅遊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這些記錄單將兒童的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而忽視了要求兒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決想清楚的事情""我想製造的東西"等。也就是缺少讓兒童扮演製造者創始者困惑者試驗者的角色。

有益於兒童的自尊應是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判斷,鼓勵兒童間相互支持與合作的教學。從麗蓮。凱茲淺顯易懂的例子中最能體會。如四個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時間製造風速船。第一次嘗試時,他們用了很多的'膠帶,把四個風標粘起來,結果需要很強的風速才能讓他們設計的風速級計轉動。雖然失敗了,但老師不打擊也不忙於告訴答案,反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孩子們也不肯放棄。顯然他們的堅持會影響老師的計劃。最後這四個孩子成功了,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與技巧。同伴們都非常欣賞羨慕他們的設計,老師也投去讚賞的目光。相信他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自尊!

二,學習氣質對與幼兒教育的啟示

反覆閲讀麗蓮。凱茲大師的觀點:"至少有7個理由,我們應該將培養想要的氣質列為教育的目標",覺得不無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兒教育四大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感"反覆強調幼兒"氣質"目標的重要性。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學習氣質代表着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係"其中第7條理由:"兒童不太可能從直接的教導中心學習氣質,而是從目睹身邊的人所展示出的氣質中模仿學習而來,因此老師與父母可以想像'孩子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氣質?'如果老師希望幼兒養成探究假設試驗推論的氣質,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這些表現得更明顯,讓孩子看到。"這一條強調了教師對幼兒學習氣質的重要影響,因此值得我們在課程設計與師資培養過程中認真思考,哪些氣質值得培養,哪些氣質需要消弱。

三,行為改變技術背後的問題分析

其實"行為改變技術"是教師在實踐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種制約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只是"行為改變技術這個詞是一種專業説法。我所理解的行為改變技術就是"糾正和制約孩子的不良行為,試圖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過去針對孩子攪亂無理行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強化手段。但針對產生攪亂行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經過麗蓮。凱茲大師的指點,原來要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採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如"制約型"的幼兒攪亂行為一般是學來的,大部分情況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撫就可停止。記得2年前的一次區域活動莽撞行事時,毛毛哭着找老師告狀,原來豆豆打了他。一問豆豆,是毛毛沒有徵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兩人都有錯,當時氣憤之餘只好停止他們的玩具。現在想來,應該告訴他們或協助他們澄清他們問題的所在,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如何應付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因為這即是針對"社會型"幼兒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還比較模糊難以分辨和應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兒,由於他們的行為不易察覺,就很難消除他們內心素承受的壓力和傷害,經過書中的描述,我認為此類幼兒多為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應該根據眼神情緒來判斷,多提供機會讓幼兒宣泄和表達自己不能控制的緊張敢和恐懼感。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2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小説,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眾,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着羅切斯特。但簡愛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説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人的心靈。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3

我在高中時讀的《了凡四訓》,當時就對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觀點有深深的認同感。長期以來,我總是對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平很深的厭惡,因為我自己也因為户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種.種我自認為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願意承認這些不公平與生俱來。對不公平的思慮使我成天神魂顛倒。因而《了凡四訓》給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命運雖有定數,但是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改變命運的辦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佈施。

也許你會不同意這個説法。很多惡人也是家財萬貫啊,對吧。但是我想説,即使這是不對的,我信它至少沒有壞處:一旦我相信了這個觀點,那麼我便不會再作惡。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惡果會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會會少一些作惡的人。

然而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人懷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行善,你的良知也會告訴你這樣做。這時,就有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説法,行善,即佈施,有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三種。法佈施是將善知識傳授給他人,讓他人心生歡喜。財佈施,顯而易見,就是將自己的財富貢獻給他人。最後的`無畏佈施,是安慰眾生,是他們脱離對事物的恐懼。

行善看似很簡單,分類也的的確確很簡單。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我對行善踐行卻告訴我,行善並不是那麼容易。原來我總是以為,給別人講講題,幫他們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佈施,而且還是果報最多的法佈施。作為學習比較好的我來説,這也不難。但是隨着學習負擔的加重,加上進入清華後排名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我找不到行善的機會了。

真的沒有了麼?

還是,我的我執心讓我必須要比別人強,才有時間,才有心情,去佈施?

然而佈施不是居高臨下的。

進入清華以後,我的我執嚴重到連和他人交流都有問題的地步。我經常獨自一人,經常在腦海裏翻山倒海一樣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羣優秀的人裏,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願意識到會加速問題的解決吧。

最後我想引用我們高中化學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以一個平凡人的心態去做事情,那麼你什麼事情都能做好。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4

20__年冬,我企圖啃完一本大部頭著作,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歷史哲學》,很宏大的一個名字,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這本書的人並不多,而且似乎沒什麼人重視這本書。那時候,我很是懷疑作者的觀點是不是太扯淡了。因為如果他説得很有道理,他應該很出名才對。那時候,我判斷一樣東西好不好,依然會受到身邊的人的影響。那本書是真的太厚了。比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還厚。《存在與虛無》已經夠難啃了,這本書更難啃。讀這本書,你得了解很多科學常識。我最後還是沒能把這本書讀完。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觀。我説我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不是因為我讀了《聖經》,而是因為讀了這本書。這本書用推理的方法論證了上帝的存在。但這種方法不像《百年孤獨》裏的用照相機照出上帝的驗證方法,這種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寫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記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屬於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説皈依不是主觀的事情,是客觀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問題,而是你本來就屬於上帝。去年,我和武總、謝總吃飯,我們一起探討信仰的問題。我把我的這種奇怪的信仰説出來,然後他們就聯合起來攻擊我。他們覺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説出個子午卯酉來,不僅如此,你還得有一定的戒律儀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麼都沒有。

我們辯論得非常激烈。謝總有事先走,臨走前丟下一句話:小李,在這件事情上,我堅決站在你的對立面。

我估計我到今天也依然無法説服他們。我也不想説服他們。

他們可能以為我經常讀佛經和聖經,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但其實我們説的`完全是兩碼事。

寫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認為的上帝是什麼樣子作過多闡述。我是想説,人這種動物,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思路跳得有點遠。

前幾天,聽羅胖子説,認知越進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來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達爾文説人其實就是眾多動物中的一種,是由其他動物進化來的。於是人降格成了動物。到了凱文。凱利那裏,他覺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進化,機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機器也差不多。我贊同凱文。凱利的觀點。不然我也不會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對生命的描寫。和莊子的齊物論非常非常像。

宇宙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誕生。這三者,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以上的胡言亂語,算是我讀《人類簡史》的一點點聯想。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5

童年,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應該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天真無邪,充滿樂趣、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無盡的歡樂。當我拿起這本書就捨不得放下了,巴學園是每個孩子個夢想中的學校。小豆豆在熱愛自由的校長的愛護下,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體驗着多彩的人生。更使我流淌心頭便是那隨和的教學方式,使我更加感動。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徹子的作品,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她小時候就是小豆豆,是一個被一所國小退了學的怪孩子,她的媽媽為了不讓她心裏留下自卑的情緒,給她隱瞞了退學的事,到處給小豆豆找一所有個性,能容納她的學校。讓小豆豆退學的老師和很多家長一樣,他們認為規規矩矩才是個好孩子,而小豆豆上課不遵守紀律,上課總愛觀望教室外面的街頭藝人表演,然後對他們大叫"宣傳藝人"引得班裏的小同學都擠到窗邊,小豆豆喜歡把帶有抽屜的課桌拉出來又拉出去,不停的弄出響聲,以致老師不停的告誡她,總之,小豆豆隨心所欲的滿足她好奇心,全然不在乎學校的相關規定,在老師眼中這樣的孩子不是麻煩就是很怪。

其實小豆豆不是不在乎老師和家長這樣評價她,而是她小小心靈裏不知道什麼是"約束自己,規範自己,遵守秩序"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成長無憂無慮,身體,情感無法分辨是非,孩子不守規矩,有者議論為多半是大人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也許有些父母聽起來有錯愕的感覺,但是真的是{只有問題的父母或師長,沒有問題的孩子}嗎?孩子天性純潔,沒有所謂的問不問題,孩子是被父母或老師安排着過生活,孩子在從現在環境中成長,模仿,學習……因此,我覺得豆豆的行為不是自己不能約束自己,她的違反常規,身為大人的我們,身為老師,不論是小豆豆還是其他幼兒,我們應該儘可能儲備兒童發展與需求的知識,以便更好的與孩子相處,共同成長。

讀過這本書後,覺得小豆豆是一個性格開朗,喜愛和同伴們一起玩的孩子,不僅這樣,小豆豆不喜歡嘲笑他人,在小豆豆第一天讀的"巴學園"裏認識很多新朋友,唯一一個小男孩山本泰明,他患了小兒麻痺症。所以走路不方便,有一次小豆豆帶泰明一同來到她自己的那棵樹下,然後泰明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小豆豆先去校共叔叔房間拿來梯子,很快爬上了樹,然後讓泰明爬上來,經過泰明自己的努力和小豆豆的幫助,他終於爬上了樹,與小豆豆一起放眼看世界,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豆豆不但不嘲笑一個患了小兒麻痺症的同齡孩子,而且還很樂意幫助他,很喜歡喝泰明玩。小豆豆這種不嘲笑別人的品格,適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相反,有的小朋友以着自己家裏富有,就經常買一些名牌衣服或玩具,拿到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炫耀,我記得那是在匯佳實習,曾經有個孩子每天都會有新的玩具玩,他就和我説"老師你看這是我爸爸在某某地給我買的玩具,您喜歡嗎?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他為什麼,他就説自己的東西很好,瞧不起其他小朋友。書中小豆豆就做的很好,她的純樸善良,她的天真浪漫,在林校長的帶領下保持自然的性格,看到林校長這種教學理念對小豆豆成長有了新的變化。

我認為我們作為老師,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書中境界,但是我們更需要走進孩子,像林校長那樣進入兒童內心深處。不斷髮現孩子特有的品質,給他們充分的空間探索,觀察,創造。把大自然給孩子當天然的教室去創造。而且還應像小林先生那樣尊重孩子,用愛心與信任給我們身邊的"小豆豆"們貼上永遠撕不壞的好孩子的標籤,使他們擁有光明的未來!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6

《城南舊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説,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裏,住着英子温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着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着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羣、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着爸爸媽媽從中國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衚衕裏。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着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悽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裏,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着我。看《城南英子在她的心中默唸着,在她得到自己父親離去的時候。驪歌的樂音在耳畔縈迴着,一縷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去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太年輕的時候,為何卻早已體驗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惠安會館的瘋女秀貞,飽受養父虐待的夥伴妞兒,為供弟弟上學而偷竊的無名青年,從小在悽風苦雨中生長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孃宋媽和沉痾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緒,久久縈繞在時光與命運的變遷之中。夾竹桃零落滿地,她在懵懂與靜默之中送別了自己的童年……讀《城南舊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雜念,因為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心緒是淡然而平和的。感動着我的,只是這文字之間盪漾的一種淡泊與純淨。海音先生以兒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訴説她對城南舊事的情意繾綣。半個世紀的別離,城南的落花依舊,然而零落的,只是人們記憶的碎片。

"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悦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林先生寫道。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從容淡定之間,多少悲歡離合,掠過生命的軌跡。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愁苦又有何用?"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童年去了,留下無窮思戀與懷想……驀然回首,滿地零落的花瓣兒,訴説着盛夏的情懷……落寞之後,驪歌那清越悠揚、古樸深婉的樂音仍在耳畔縈迴着,淡淡的愁緒,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絲懵懂,多了一點緬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落花下,一個女孩,在夕陽的餘輝裏靜默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夾竹桃。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温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説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樣地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7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曆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52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於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

從中我瞭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説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於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説,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並沒有絕望,她並沒有自我摧毀,並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個體現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小説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説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説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誌着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8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哲學的深刻意義。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説,"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看此書與其説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説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説,"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説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為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為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9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裏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説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幹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説,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並不相同。文章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聖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説,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於一點愛,有些人等着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為愛人,實為害人。總之,不"誠其意"、"致其知"者,鑽營計較於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眾矣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0

也不能説:魯迅是偉大的,然而談者太眾,以至失了新鮮感;又不能説:我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説些不一樣的。所以,確乎是個困難的話題。然而,一本《吶喊》,薄而沉重,中國的學生們,無論如何算是讀了大半的,年來歲去,誰人讀起開篇自序裏的字句能不唏噓自歎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聲歎息,連吐落的第一口氣裏都有着疲憊的痕跡,於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有時候惟有魯迅。一個民族文化的着落點,有失便就有重構,倘若説舊文化隳於五四,則新文化的構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説是從《吶喊》而起,這之間,有着總體與個人差異的説法,所公認的,是魯迅作為旗手,舉的標誌物明白而輝煌。

在自序中,魯迅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最審慎的態度,得來的回答不夠令人滿意,卻現實功利且無可奈何。

一個問題浮現:究竟是誰人的吶喊聲?——關於吶喊者,關於吶喊本身。困惑首先在於魯迅的身份定位:知識分子否?還是作家?抑或學界同聲呼喚的啟蒙者?最切實際、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們意願讀懂《吶喊》,嚮往理解作者,因而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內好眼中的魯迅,是個孤獨的知識分子,之所以説"作為啟蒙者的魯迅和近似於兒童的、相信純粹的文學的魯迅這種二律背反同時存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於看出了魯迅形象註定無法單一的歷史文化定位。

郜元寶有言,"在現代中國,純粹觀念形態的思想很難生根,能在現代中國生根的思想必須像魯迅的文學那樣,帶有個體生命的氣息,就是説,必須具有文學的形態。文學之外無思想"——能不能這樣説呢?正是由於魯迅身上既承傳了古士大夫們的風騷之骨,又顯露出新的社會階層敏鋭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時代啟蒙者的特殊方法論意義,其難得的完整性和客觀性決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建國前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歸類於資產階級,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眾多作家誓言與知識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決裂,如沈從文所宣稱的那樣。我們會發現,一旦歷史政治形勢與時代命運非正常的密切起來,此一現象便絕不單一。這種令人尷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作家層與知識分子階層的剝離,縱然作為時代豐富性的標誌之一,但卻造就了同時代文學最大的暗傷:鬥爭無所不在,且都侷限於當下和表層,無法深化作品主題,亦不能超脱自身於時代之外。

就知識分子、作家以及啟蒙者三個身份所涉及的範圍來説,知識分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於其作品的公眾性,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大眾和普世原則;而啟蒙者這一身份,則反映出整個時代乃至超越時代的需要和寬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個詩人或作家必然與其整個民族的歷史發生某種聯繫,他們一面創出新的歷史份額,一面將自己添加進歷史,成為整體的一環——這是作為詩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為啟蒙者的作家或者説知識分子,他本身可能並不能非常清楚的反映出這一點,但他的身上定然有着集結整個時代最典型、最清晰且最能與歷史相協調的樣貌特質。而之於近現代的中國無可置辯的是,能夠超越時代,將進步的作家身份與知識分子的傳統近乎完美的結合,並創造性的賦予其難能的啟蒙者角色定位的,現代作家中,只有魯迅一人。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1

拿起這本厚厚的《穆斯林的葬禮》時手上沉甸甸的,然而,合上此書時,卻有一絲淡淡的憂傷以及壓抑久久的難過在心頭盪漾。霍達這位偉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一家三代人的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玉與月向世人展現一幕幕哀傷的愛情悲劇。

質樸無華的葬禮讓我認識了穆斯林,從未了解過的宗教與信仰也在這本書中緩緩展開在我的眼前,宗教的傳統,政治的交鋒,愛恨的交織。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匯與分歧構成了這個宏大又哀傷的故事。

故事的開端從一個虔誠的穆斯林老人帶着年幼的韓子奇引出,墓地裏楚雁潮緩緩的琴聲與天上的新月相交輝映着讓這命運的舞台緩緩落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場終結了,而當我靜靜回首書中的一幕幕,‘玉王’韓子奇艱辛的創業,對玉的執着,對感情的無奈,直至死前含淚而終;有着不同觀念的姐妹,迂腐樑君璧為信仰毀掉了兒女的婚姻和愛情,帶着新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樑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徵,卻漂泊他鄉;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媽終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韓天星和陳淑彥這對被命運硬拼成的夫妻帶着悲傷活着;而那個十九歲的花季聰穎美麗的少女韓新月卻因先天性心臟病早早凋謝了生命之花,那一輪新月之下,楚雁潮緩緩的拉着提親……

起初讀完這本書,我心底對伊斯蘭教升起一股難言的厭惡感,説到底那是對這場悲劇的主人公的憐惜與那個時代封建守舊思想的鄙夷和無奈,後來瞭解到伊斯蘭教從未禁止過民族間的通婚,而造成一切悲劇,影響伊斯蘭聲譽的民族主義、神祕主義和宗派主義並非伊斯蘭思想,也就對故事有了一種釋然。穆斯林將伊斯蘭教視為一種自豪,讓讀者對它肅然起敬。

在文章的最後:‘樑冰玉輕輕地走過去,心裏只想着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留於我心底的是對未來的一個憧憬,一個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與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個熱愛生活的早逝少女。

讀課外書有感1200字 篇12

這學期,學校推薦給我門班主任一本書——《完美教室——中國百合班的故事》。初拿到書,以為是關於教學案例或教學設計方面的書。讀後才知,俞玉萍老師著的《完美教室》為了孩子、老師、家長,為了每一個開花的生命,記錄了她在百合班與孩子成長經歷,為大家留下了美好的瞬間。而我感觸最大的莫過於以下三方面:

相信是最好的開始

和孩子們一起,喚醒、激勵、鼓舞,是最大的幸福。相信是最好的開始,從相信出發,你就能讓孩子逐漸享受關愛,享受“當下”,享受生命,享受成長,享受學習,你就能享受孩子們人性的豐盈與完美,你就能和孩子們一起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育生活。“這是俞玉萍在她的新著《完美教室》自序中的一段話。

喜歡俞玉萍的《完美教室》,沒有炫耀的字眼,沒有華麗的詞藻,更沒有高深難懂的理論與説理,一個個教育故事娓娓道來,像一條條小溪慢慢流入心田,發人深思、令人警醒。

在清風中讀書

在許多精彩片段中,給我影響最大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何學會讀書“。清風中的早讀,每天的晨讀幾乎成為學生的早晨必做的事情。學生每天早早來到教室,交作業,搞衞生,吃早飯,呆坐在,閒聊着等等,早讀成為這些事情過後被老師逼迫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老師常常為了防止這類事情的惡性發展採取來的比學生早,喊得比學生響,催得比鈴聲急。老師們喊累了,學生們聽煩了。結果還是那樣,甚至更糟糕。《完美教室》裏沒有批評,沒有呵斥,當一個個不同的讀書鏡頭在教室的屏幕上穿越時空回放在每個同學的眼前時,同學們明白了”專注產生美“的真諦。眼神的特寫出現了睿智、懵懂、呆滯等不同類型分類。一個無聲的教育竟然就這樣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他們羨慕地看着睿智的同伴,默默設定着接下來早讀的目標與任務。

讀書的空間不需要找,我們很多時候都因為課緊、事多等苦惱着找不到讀書的時間空間。《完美教室》通過哈佛另類圖書館的故事告訴同學們怎樣讀書。哈佛是最高智慧的象徵,人得意志,理想為什麼能在哈佛兑現。哈佛的餐廳很難聽到説話的聲音,沒見過哪個學生光吃不讀的。一個個具有喚起人們內心靈魂的生活實例,一封封來自已經走向成功者的真誠告誡信件,都在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讀書,如何學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