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精選範文五篇

【導語】:努力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的黨建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精選範文五篇

【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一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吳門橋街道“親水吳門”黨羣服務中心是蘇州首批“海棠花紅”先鋒陣地,現在服務中心裏面氣氛莊嚴,幾排年過花甲的老黨員列着整齊的隊伍,面對着黨旗莊嚴地舉起右手,重温入黨誓詞。雖然聲音有點沙啞,有些還帶着濃濃的鄉音,但是看到他們堅毅的眼神和莊重的表情,依然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熱血沸騰、激情澎湃,彷彿回到了幾十年前正式入黨的那一刻。

這是吳門橋街道南二社區黨支部為60歲以上老黨員過集體政治生日的一幕。作為本次重温誓詞的領誓人,南二社區黨支部的老黨員王建棟顯得有點激動:“以前黨組織辦活動都是在社區的會議室裏開展,今年開始街道黨羣服務中心裏給我們佈置了專門的場所。在這裏,黨組織為我們過政治生日,組織大家一起重温入黨誓詞,這樣的儀式教育,既讓我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又讓我想起了作為一名黨員的榮譽和責任。”

在“海棠花紅”先鋒陣地羣建設中,蘇州在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黨羣服務中心全面打造“政治信仰空間”,突出鮮明時代感,增強歷史厚重感,通過設置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精心設計黨旗、黨徽、入黨誓詞等黨建元素,綜合設置黨建成就和黨史知識展示,創新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提升展示和教育效果,使黨員在場館內能強烈感受到神聖的紅色氛圍。依託“政治信仰空間”,大力開展黨員儀式教育,針對新黨員入黨宣誓、黨員接轉黨組織關係、日常組織生活、重大節日紀念、黨員政治生日等多種場景,規範設置儀式教育流程,創新運用現代化的方式手段和直抵人心的教育形式,使黨員在其中感受精神洗禮、盪滌心靈,形成個體自覺、集體記憶。

【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二

八月驕陽似火。在千年古城蘇州,有一朵“花”在烈日下格外鮮豔,一朵結合了黨徽與蘇州園林文化的“海棠花”開遍古城的大街小巷,“海棠花紅”正在成為這座千年古城的紅色文化新名片。

紅色文化 黨建元素潤物無聲

家住桂花公園附近的老黨員陳大爺,自退休後每天晚上都會沿環護城河健身步道跑上小半圈。最近,他發現以往熟悉的步道上添了幾處別樣景色,沿途出現了許多帶有海棠花標識的黨建宣傳欄,特別是蘇州獨立支部系列展示欄,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再現了支部成立以來帶領蘇州人民走過的風雨歷程,引來了不少遊客和市民的駐足觀看。

去年底,蘇州在建成環護城河健身步道的基礎上,植入豐富的黨建元素,並依託環古城河,開設古城門碼頭間的紅色遊船專線,與黨的“一大”在南湖遊船召開遙相呼應。通過“兩路(健身步道和環古城河)、兩基地(蘇州狀元博物館和城牆博物館)、一載體(黨員志願者隊伍)”等創建舉措,以點成線,打造了具有文化旅遊特色的黨員教育學習路線。讓廣大市民和遊客在健身休閒的同時,學習黨建知識,感受紅色文化,使黨的政策、黨的工作、黨的聲音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廣大黨員幹部和羣眾的生活。建成以來,蘇州紅色步道已累計服務市民羣眾約50萬人次。這是蘇州拓展和延伸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的新嘗試。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綠色生態優勢明顯,環太湖、環護城河、環運河等地區環境優美,沿線廣場、公園、健身步道人流密集,在市民羣眾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今年以來,蘇州緊緊抓住這類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場所,打造了一批“海棠花紅”主題公園與紅色步道,構建了一條“三環黨建文化帶”,使紅色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迸發力量,讓“黨建紅”與“生態綠”交相輝映,構建蘇州黨建文化大格局。

【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三

秋天的黎光村,河裏多魚,山上養蜂,田間長豆,掩映在翠綠和赭紅交替的色彩裏——滿眼青山綠水,峭立的巖壁是丹霞地貌。

黎光村地處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黎明傈僳族鄉,在金沙江和瀾滄江的分水嶺上,村裏幾乎沒有平地,有山林17萬畝。黎光村黨總支書記蜂金龍是黎光河保護責任人,“鄉里決心不讓一塊垃圾進金沙江,村裏16公里河道,光靠我一個不吃不喝也做不到!”他説。

説起以前非法狩獵濫砍濫伐帶來的生態破壞,村民喬成記憶猶新:小時候河水大到能推磨,後來山泉水少了,村裏吃水都困難!“最近三五年,猿猴又回來了,油鋸聲變成鳥叫聲,村裏的生態越來越好。”喬成説。

黎光之變源自一個項目。20xx年,當地黨委和政府引入“村寨銀行”:村民以小組為單位,開會商量每家自願拿出一筆錢,和其他扶持資金合起來,每年發放給小組內1/3的農户,鼓勵村民自己立規矩做好山林保護。項目負責人鄧儀介紹,錢怎麼花、環境咋保護都由村民商定,村三委班子不包辦代替。

河上村小組有30户人,為這事3個月開了6次會。小組長李海雲回憶,前幾次吵成一團,第五次會上商定每家拿出500元錢,第六次會上把怎麼還款、山林怎麼修枝打杈作薪柴、河裏炸魚毒魚罰多少款等事項都確定出來了。到第二年還錢時,10户人家挨個並排把錢擺桌上,介紹自家借款幹了啥、虧了沒,另10户人家依次現場取錢。老上組為“村寨銀行”的事磨合了3年才達成一致,小組長馮麗光解釋:以前村民一直持觀望態度,如今達成共識,是因為看到別的組嚐到甜頭了。

村民自己立規矩,效果出乎意料。各小組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村民之間也更和睦。大家一起商量垃圾焚燒爐怎麼建、建哪裏,“一事一議”落到了實處。蜂金龍幹了近20xx年村幹部,他説現在黎光村“制度最管用、自己最省心”。

20xx年9月,黎光村舉辦首次“項目競爭會”,各小組討論商定發展環保兩相宜的事,隨後6個小組加上村婦女聯合會共7個項目入圍。最終5個項目得到資金支持,其中恨都組的“重樓鋼架遮陽棚”得分第一——以前大棚用竹子搭架,兩三年就朽爛,一畝大棚得砍上千根竹子。

幾年下來,黎光村環境好了,村民的心也攏在了一起。據介紹,“村寨銀行”還在玉龍縣的河源、蘭香等7個行政村實施,共投入資金180多萬元,涉及生態保護面積25000多畝。

【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四

虎丘景區北門遊客中心,入口處擺了一排雨傘,旁邊的海報上印有“愛心雨傘,方便你我”字樣,十幾名遊客在這裏領取雨傘應急。“今天恰好沒帶傘,沒想到還沒進景區,就體驗到了景區的人性化服務。”來自山東的遊客魏女士説。

“遊客至上,服務第一。”在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景區,景區管理處黨總支構建了“黨建+旅遊”模式,以“黨旗更鮮豔、遊客更滿意”為追求,全面推行“黨員先鋒崗”“黨組織責任區”,打造極具辨識度的黨建陣地。在虎丘山重要景點、遊客密集區域,處處有堅定的黨員責任區;在重要節假日、黨員活動日,時時見流動的黨員服務隊,60餘名虎丘黨員所組成的志願服務隊,為遊客免費提供植綠護綠、旅遊諮詢、文明宣傳、醫療救護、旅遊講解等全方位的服務。

窗口單位、服務行業聯繫民生緊密、服務羣眾直接,其作風和形象直接影響城市形象和黨組織在人民羣眾心目中的形象。蘇州結合窗口單位、服務行業實際情況,廣泛推行黨員先鋒崗、黨組織責任區等制度,開展“亮身份、踐承諾、當先鋒、樹形象”等活動,不斷激發黨組織、黨員為民服務、幹事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展示了蘇州廣大黨員的先鋒形象。

海棠花紅,綻放姑蘇。一面面黨旗飄揚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枚枚黨徽閃耀在粉牆黛瓦之上,已成為千年古城一道美麗動人、催人奮進的風景線。

【開發紅色資源促進黨建】五

“嘀……”這是河南焦作市山陽區國税局第一黨支部組織的主題黨日活動中,一名黨員用身份證簽到的聲音;大家熟悉的“咔咔”聲也是一種簽到方式,專門為“手機一族”量身定做。

一年來,“嘀……”“咔咔”的聲音已經在焦作市響了約60萬次,該市各級黨組織已經組織各類活動37000餘次,參加黨員約60萬人次。這些數字是實時精準的,這就是焦作市委組織部傾力打造的“焦作黨建e家”雲平台的強大功效。

20xx年以來,焦作市委組織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建設了“焦作黨建e家”雲平台,為各級黨組織進行黨建工作大數據分析研判提供了強大工具,為黨務工作者開展各項黨務工作提供了基礎平台,為黨員參與黨組織生活提供了隨身助手。

黨建e家雲平台將全市基層組織建設、黨員管理、組織生活等工作納入平台管理,通過信息鏈接、融合和提取,形成龐大的黨建基礎數據庫。通過實時記錄和統計分析,為各級黨組織和相關領導提供高效詳實的黨建分析數據。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功能,對各基層黨組織在發展黨員、黨費收繳、“三會一課”以及組織生活會等工作中出現的不規範、不及時問題進行預警提醒。修武縣城關鎮黨委副書記周金鎖説:“哪個村開了沒有,什麼時候開的,哪些黨員參加,在雲平台上一目瞭然。對於沒有按時開展‘三會一課’的黨支部,我能第一時間督促落實。”

焦作市委辦公室黨務幹部何霞説:“以前發展黨員最害怕遺漏步驟,缺失材料。現在不用怕了,通關式發展黨員,前一個步驟進行完畢,才能進行下一個步驟,不怕程序不規範、不怕遺漏步驟,這是對組織負責,對黨員負責,對自己負責。”這只是黨建e家雲平台其中一項功能。像組織活動、黨費登記、黨員信息管理、黨組織關係轉接等納入黨建e家雲平台管理的工作有80餘項。同時,雲平台實現與全國黨員管理信息系統的無縫對接和同步更新,極大減輕了黨務工作量,提高了黨務工作效率。

“讓數據互聯互通、讓黨員溝通無限”是“焦作黨建e家”雲平台的重要目標。堅持方便黨員、服務黨員的理念,把全市8000餘個基層黨組織全部納入“焦作黨建e家”雲平台管理,全市21.9萬名黨員信息全部導入數據庫,通過“個人中心”“網絡投票”“志願服務”“有事找組織”“活動圈”等功能板塊,黨員可以看到自己的政治生日、活動記錄、積分等,可以在微信羣、活動圈發佈自己的活動動態、心得體會等,黨員與黨員之間、黨員與黨組織之間能夠進行實時溝通交流,使黨員找到了“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