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通用18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通用18篇)

1、知識目標:

瞭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標: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方法:

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 學 過 程 :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生齊背)這是一首思鄉詩。

現代還有一些歌也是表達思念之情,讓我們先聽一首歌(師播放幻燈片)明確: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願人長久》,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一句,歌詞也與本課的內容有關。(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宋詞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於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了豪放詞派,其詞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敍、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這是相對於柳永的婉約派來説的,他的詞少了一份纏綿緋惻,多了一份豪邁與豁達。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師生朗讀,理清行文思路。

(1)簡介作者

師:蘇軾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請哪位同學先來介紹一下蘇軾?

明確:

①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文、畫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

②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

④學過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遊》等。

(2)介紹寫作背景:

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並閲讀註解。教師適當補充,讓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思念親人而生髮感想的文章(板書:思念親人)。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貶官,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就是他在貶官時所作,而且當時他與他弟弟已有七年沒見 .

(3)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結合註釋弄清詞作大意,初步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該如何處理。

(4) 請一同學把這首詞讀一下,注意語速、語氣、語調等問題。

(5) 下面請同學們聽我來讀一下(教師配樂範讀),思考:本詞以什麼為線索?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相互討論再回答)

明確:

本詞通篇詠月,明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和紅線,它以“明月”開端,以“嬋娟”收尾。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脱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可以説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書),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可以説是用圓月來襯托別離、昇華為美好的祝願(板書)

(3)學生齊讀全文(配以音樂)

2.小組互動,質疑解難,突出重點難點。

師導:

這首詞是古往今來最為著名的中秋詞,就詞的內容來説,有一定難度。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作者的詞的風格、寫作背景,就這首詞的大致意思討論一下,討論中的疑問等會在大組交流中提出來,並且在討論過程中,告訴同組的人,你最喜歡哪句詞句,為什麼?好,下面請以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

同學們可能會有這些問題: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讓學生相互之間先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着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自比神仙,一個“欲”,一個“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一進一退,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這裏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處於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①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真令詞人陶醉。這句寫出了他對着自己的影子,説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詞人覺得在人間乘着皎潔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間,但較獨處瓊樓玉宇又更富有意興和情趣。有了這樣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擺脱了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為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為這裏“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於現狀。

師導:你們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好詞好句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呢?

(4)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明確:詞人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地發問:明月不應有什麼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間離別相思之時,又亮又圓,使人更加愁情難遣,真是有“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

(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明確:這是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明確:這句話表達對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願,是關於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總結:好。大家剛才很積極地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生齊讀)

三、能力遷移

1、師導:同學們,我們讀前人的古詩詞文,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我們的文化積澱,感悟前人在古詩詞文中的意韻,感受古人的遣詞造句;另一方面,我們背誦積累的目的在於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們所積累的古詩文,增加文章的語言色彩,併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務。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語段,請同學們根據語境,填入《水調歌頭》中的詞句,並思考概括這樣的詞句可用於怎樣的語境中。(學生讀讀議議,開始練習)

語段一:

李意民還是那樣,極度的表現欲,史見他將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們,來,幹了它,雖説我們已經五六年沒見了,但我仍時常懷念當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與浪漫。” 説完他咕咚咕咚三口並作二口地將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曉羊《友情》)

語段二:

我將去送姚華,三年來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將被她帶到美國去,雖然三年前我已經知道終會有這麼一天的,但覺得不會來得這麼快,走進候機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別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淚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淚最終還是背叛了我自己。……

語段三:

今天是農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湛藍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輪”。白天發生的事仍然歷歷在目,一個人躺在牀上,只要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展現她那蒼老蹣跚的身影,月光從東窗移向了前窗,復而又移向西窗,此時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蘇軾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輾轉反側……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明確:

語段一中應填“把酒問青天”,因為語境中提示豪情與浪漫,所以這句最合適,我認為這句可用於表現極有豪情與氣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確:

語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為這裏姚華將與我分別,我認為這句話還可用於人物失意時、分別時自我安慰。

明確:

語段三中填入了“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因為這裏的我顯然為白天的事輾轉反側睡不着,説明我內心有矛盾、有鬥爭,所以填上這句。

2、師導: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當好。下面我們請同學自己創設情境,用上這首詞裏的詞句,其它的當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當,符合人物的情感或當時的情境,並準備作簡短的交流。<讓學生經過思考,紛紛下筆>

①學生交流

②時間允許的話,提供參考情境:

a:又是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沒錯,特別是對那些海外遊子們,能夠回來與家人團聚,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或許是一種奢求,也是一種幸福,而每一箇中秋節,她都獨自一個人過,望着那皎潔的圓月,她臉上總會浮現出幾絲傷感,她想家了,想親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學業有成時,她才有勇氣回國,因為她要報效祖國,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頭苦惱,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沒與親人見面了,她終於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對着那輪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想故鄉,想爸媽,想朋友,明月啊,請肥我五年來的思念帶給我的祖國,帶給我的親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她此時此刻的感歎。

b: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軾發自內心的感慨。我卻想把這句話送給去年跟“非典”作鬥爭的醫務人員,他們的行為使我為之一振,他們多麼高尚啊!他們是我們永遠的守護神,讓我們為他們祝福、祈禱,感謝他們擊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c: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與我最好的朋友已分開了三年,然而,今天,我驚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當作世間無價之寶,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開,然而讓我出乎意料的是信裏只有王勃的一句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夜裏,涼風徐徐,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早已熟睡,只有一輪皎潔的月光目不轉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來臨,一剎那,一個念頭如流星般從我的腦子裏閃過,我提起筆,在回信上也寫了蘇軾的一句詩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窗外仍然萬籟寂靜……。

d:倚在窗前,望着此時的圓月,皎潔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顯得格外美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樣努力,它也是難以兩全的。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月的陰睛圓缺,都是一首永恆的樂曲,散發着它的獨特的魅力。悲,是對心靈的磨練;歡,是在無聊與緊張中得到的慰藉;離,是讓我們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讓我們感受團聚時的激勵動萬分。不管怎樣,它們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雖然説,我們沒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情與浪漫,但我們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

f:我終於嚐到了“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的滋味。“乾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鄉明”這句話説的一點也不錯。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絲織的衣服。讓人看上去朦朦朧朧的,而此時的我卻無心欣喜這美景。腦子裏時常想起與好友離別的情景。“當我懷着無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機場時,而你卻回過一個灑脱的微笑説:“記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時,好不容易抑制的淚水也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落下來”。我回過神來,望着那圓月,輕聲吟誦起來:“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月的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我還是希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對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課小結:

人文素養的提升和文化內涵的積澱關鍵在於平時不斷積累,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多關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歡的古詩文加以積累,同時學以致用,培養自己運用自身已積累古詩詞的能力。

讓我們再一次傾聽王菲的《但願人長久》,領略關於本課的幾幅畫面,來結束今天的課吧!讓我們再一次用掌聲感謝各位領導、老師的光臨!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並寫一篇賞析文章

2.收集有關月亮的詩句,背誦這首詞 。

板書設計:

天 上

瓊樓玉宇 起舞弄清影

高處不勝寒

人間 人間

鬱悶 惆悵 釋懷 超脱

賞月----怨月----釋懷-----祝願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品味描寫月光的語句,牢記並運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詩中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感情,背誦默寫這首詩。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講練結合。

【教學重點】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難點】

結合生命細節,感受作者情懷,感悟人生規律,懂得得失與取捨。

【教學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配樂朗讀錄音讓學生欣賞,導入正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的萬物在作家筆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麗的詩。團圓之中秋佳節、浩瀚深藍天空中那輪明月本就牽動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懷。賞月玩月便成了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時喜中秋。為何人們獨獨鍾情於中秋賞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蘇軾的懷秋思緒吧。

二、誦讀詞作,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學生代表反覆朗讀後,各組代表進行比拼,老師點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理解詞作的主要內容

(一)課堂上,給學生時間對照課文註釋書面翻譯全文,讓他們交流,教師提供譯文參考校對:

【翻譯一】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着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翻譯二】

丙辰年中秋之夜,歡暢痛飲到天亮,大醉,寫了這首詞,並以之懷念弟弟蘇轍。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着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我想乘着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説“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説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裏比得上在人間!

月光從硃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四、理解詞作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探究

1、詞前小序有什麼作用?

2、 開頭兩句有何意藴?

3、“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只是讚美月夜嗎?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寫出了詩人怎樣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如何理解?

6、蘇軾原在朝廷做官,由於黨派相爭受到排擠,背貶為地方官,加上與其弟分別六年之久,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

7、作者多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他的思想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標誌蘇軾思想起伏變化的關鍵詞有那些?

【老師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於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鬱之情。翩翩起舞。

8、哪幾句由望月過渡到懷人?

9、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10、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胸坦蕩,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11、結尾兩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思想?

12、全班齊讀:歸納作者心理變化的過程。

討論明確:(苦悶——矛盾——豁達——祝願)

(二)【賞析上闕】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足見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和飄飄欲仙的感覺。

蘇軾此詞作於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於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鬱之情。翩翩起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複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中秋月景,人們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還有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説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提示注意】我們可以抓住“不知”“歸去”,才能讀懂詞人內心祈願;從“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後的愁苦與幽憤。

【板書】上闋:望月-思歸 (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賞析下闋】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裏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説:“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説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脱,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詞作主旨】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説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説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五、拓展探究

(1)與文本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該經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會詞人的情感,這就是與作者對話。這裏,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你通過時間旅行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説些什麼?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鬱悶,酒醉後幻想超脱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賞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並祝願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例3:我會這樣問東坡大師:既然政治生活讓你感到愁苦鬱悶,你為什麼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去官職,迴歸田園,過着快樂的隱居生活呢?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於,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與作者對話

讓我們第三次來朗讀這首詞,注意領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 (生齊讀全詞。)

問題(1)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着什麼來進行的?(明月)

“月下”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不知觸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懷!你能聯想一下,課文以外,還有哪些詠月抒懷的古詩文名句,你能對它們進行簡要的評析嗎?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遠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例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寫得很平實。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例(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裏。”用誇張的手法描寫滄海的壯美,表現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例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月下登樓所見表達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3)與環境對話

讓我們從古人筆下的優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現實環境中來。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與苦悶時,你是怎樣面對的,或你將怎樣面對?

讀東坡的詞,我總想到李白。李白説“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東坡則説“明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醉以後,東坡“欲乘風歸去”,李白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兩位大詩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還説:“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裏,老師斗膽將這兩句竄改為:“人生失意仍須歡,莫使年華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師的觀點嗎?生:同意!師:讓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誦一遍。 (生齊背全詞。)

六、閲讀方法小結。

師: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閲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大家對此都有一個基本的瞭解。讓我們共同欣賞有着首次演繹的歌曲。十年以後,你還會再讀這首詞嗎?二十年以後,若干年以後呢? 優秀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同暢飲陳年美酒,總讓人口齒留香,久而彌篤。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蕩,飄蕩……以後,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逢,我們都會從心底迸發出一個聲音:我愛東坡!

七、佈置作業:背誦默寫這首詞,明天檢測。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3

1教學目標

1、 通過“品讀、研讀、賞讀等一系類的活動,把握詩歌意象,進而瞭解詞中的意境。

2、聯繫作者身世處境,結合詞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並學習蘇軾對天下人的美好祝願,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2學情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望月懷人之詞,詞人形象的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藝術境界。詞人深掩內心的鬱憤,仕途上的失意悵惘,大醉之後的曠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或隱或現,藉助明月這一意象,表現出來,形成一種豪放灑脱的風格。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全體學生對本課的閲讀興趣,,然後指出大的探討方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並主動質疑,教師在其中擔導讀、歸納、點評的任務。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

3重點難點

1、通過“品讀、研讀、賞讀等一系類的活動把握詩歌意象,進而瞭解詞中的意境。

2、聯繫作者身世處境,結合詞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一,導入

1,放音樂,王菲翻唱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渲染氣氛,使學生沉浸在詞所創造優美意境中。

2, 學生齊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感受內容。並請學生描繪詞中畫面。整體把握

活動2【講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二、研讀詞前小序, 思考以下問題。{小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麼信息?

小序中哪個字最意藴豐富?讓我們窺見到詞的基本內容。

學生展示,教師指導

三。品讀上闋 ,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1、“我欲乘風歸去”中的“歸”字應該怎麼理解。

2、“寒”字怎樣理解?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冷嗎?

從“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顯示了此人怎樣的心理變化?

以上過程中學生展示,教師點撥、指導。

四、品讀下闋,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1、對“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這句話用藝術化的語言進行擴展再創作,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富有哲理,請你聯繫現實,結合事例。寫一段話進行解讀闡釋。

解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蘇軾一樣的心境呢。

以上過程中學生展示,教師點撥、指導。

五、賞讀全詞、把握全作者感情脈絡,小結全詞

詞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請用四個詞語依次描述。

苦悶——矛盾——豁達——祝願

這首望月懷人之詞。形象的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藝術境界。蘇軾官場的失意悵惘,深藏內心的鬱憤,大醉之後的曠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或隱或現。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讀來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所謂“餘詞盡廢”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活動3【作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六,佈置作業

把《水調歌頭》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詞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當的敍述,生動的描繪,很好的融入作者或顯或隱的情感。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體會敍事、寫景中抒發的感情。

2.瞭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3. 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忠而獲罪的憤慨。

2. 敍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教學設想:

1. 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藴含的感情。

2. 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注音並簡介作者

1. 給下列加點詞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①本詩作者是唐代人韓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導古文運動,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改變了當時的文風,推動了文學的發展。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寫出詩歌中描寫冬景的句子(雪擁藍關馬不前);為國家赤膽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將衰朽惜殘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於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二. 譯釋詩句,瞭解大意。

1.釋詞:

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裏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聖明:指天子。

惜殘年:愛惜殘年的生命。

藍關:即藍田關。

2.結構:

詩的前四句皆敍“左遷”,後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敍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 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譯詩: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裏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餘命。

陰雲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願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屍於瘴氣瀰漫的嶺南水濱。

三. 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總結歸納。

1.這首詩敍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瞭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內涵。

2.領會詞人的偉大胸襟、堅定的信念,讚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教學重點:詞的思想內容、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理解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雪嗎?你們知道有哪些描寫雪的詩句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今天我們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板書題目作者)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讀課文,糾正讀音

2. 接下來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a.這首詞描畫了一幅什麼圖畫?(通過初讀,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描寫了北國的雪景,展現了我們祖國的壯麗河山。)

b.那我們來進行具體問題以具體分析,大家看上闋寫了什麼內容?

上闋主要描寫北國雪景。

哪個字在上闋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內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闋各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領字。

那麼,“望”字在文中領起了哪幾句話?作者抓住哪些具體的事物來寫的?

從“長城內外”到“試比高”。長城、大河、羣山、高原。

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展開想象,最好是閉上眼睛想,把詩人所描繪的雪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然後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中説,然後再在全班描述。)

祖國的江山正因為如此的多嬌,才引得無數英雄競相為之傾倒,作者對他們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討論並歸納:

“惜秦皇漢武……射大雕”

作者在文中評論的歷代帝王中,你都瞭解他們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

(請幾位學生簡單介紹,其他同學和教師都可作補充。)

作者在評論這些帝王時又用了哪個領字?管到哪句?

討論並歸納:

“惜”。統領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結合原文與你自己的理解,體會一下這個“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組討論,請部分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學生的發言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字詞的方法全面的看問題。如:從“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還可以,但在“文學才華”方面就差一些。從“略輸”、“稍遜”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這些古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曾起過一定的作用。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傑。還包含着後來者必然居上的偉大氣概。

在下闋中,作者有沒有直接抒發這一觀點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作者是怎樣將上闋的寫景與下闋的議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的?(從文中找出)

討論並歸納:

“江山如此多嬌……折腰。”

這句話在文中其了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班齊讀全詞,讀出感情。

背誦比賽

《沁園春雪》詩意充沛,有聲有色。全詩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認真朗讀品味,會給人留下淳美的藝術享受。下面我們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熟課文。

總結全文

上闋寫景,句句都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下闋評論古代帝王和抒寫革命抱負相結合。

佈置作業:背誦全詩,理解詩中藴含的情感。

板書設計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上闕:寫景——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下闋:議論、抒情————論古英雄的不足

贊當代革命英雄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6

一、基本情況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上學期要結束一學年(上下兩冊)的新課任務。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九年級3、4共有100個學生左右,由於是重新分班,所以兩個班的水平應該沒有差距。另外,從上學期縣裏的水平測試來看,整體水平處在全縣的的前列,基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依據以前的慣例,語文視野狹窄,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閲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等等現象還是存在的。

3、教材分析: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為線索。全冊書分六個單元,包括五個現代文單元和一個文言文單元,它們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閲讀、綜合性學習和誦讀欣賞三部分。

4、自身方面:思想守舊,未能緊跟教改步伐,總是掌握着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忽視基礎知識的掌握。總是想偷閒,幻想讓學生不做題就能提高。

二、教學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閲讀和寫作兩個方面。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在畢業時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精心備課,上好課。

2、採用“整體教學法”、“單元教學法”、進行第一學期的教學。要求在第一學期內完成全年的教學任務,教師只引導學生學習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學

3、選好、用好有關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自己要精心篩選。

4、注重培養學生其它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質,表達能力的提高,每節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講台進行演説,舉行演講大賽等。

5、重視閲讀訓練,加強寫作訓練。

6、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思路決定出路,解決好學生學習語文的思想根源,要讓學生想學語文,愛學語文。

7、實施小組評價,激勵學生的上進心,積極性。把每一項活動都列入小組的評價之內,每週一公佈,每月一總結評比,獎勵先進,鞭策後進。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説《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孤獨,是生活給予人生成長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小説命名為“孤獨之旅”,藴含深刻意味。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文中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説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如鴨羣、蘆蕩、風雨)又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教讀課文。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環境、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重要作用。

為此,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自讀中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讀中進入情境,體會作品意藴;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初步把握鑑賞小説的一般原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厚實、嬉鬧、乖巧、驅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詞語。

2、理解小説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

3、品味小説精美傳神、意味深長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説意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小説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的文采修飾,符合少年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 教學中通過設置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合唱《陽光總在風雨後》)

同學們,歌詞意藴豐富。的確,人生旅途,並非時時一帆風順,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鍛造中成熟豐滿的。如果説這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麼“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人生題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段孤獨生活。(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説《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説《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疏解下列字詞。

投影:

(1)注音

軒(xuan1) 嬉鬧(xi1) 凹地(ao1) 雍(yong1) 摻雜(chan1)

膽怯(qie4) 撅(jue1) 給予(jj3 yu3) 覓食(mi4) 撩逗(1iao2)

(2)釋義

厚實:豐富、富裕。

嬉鬧:嬉笑打鬧。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樣子。②失意的樣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討人喜歡。②機靈。

驅除:趕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2、學生自由誦讀,用小説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並談談你閲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小説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1):小説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説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3、學生默讀文中有關杜小康的語段,體味有關的細節描寫,思考:

(1)在離家牧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

(2)請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詞句,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3)文題“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説,“孤獨”的含義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心理活動的發展:①想上學(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④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⑤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⑥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⑦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説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⑨望着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⑩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鴨的生活中,經歷了出發時的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的害怕、膽怯,安頓之後的感到孤獨,時間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的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走過了“孤獨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從未見過的面孔。“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 “寂寞”“已無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煙”“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於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內心的苦痛、迷惘與掙扎,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3)可以概括為兩點:①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説,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 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②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

四、品味語句

1、學生細讀全文,體會精美傳神的語言。請找出並點評你認為文中形象生動、富含深意的語句。

學生踴躍發言,教師歸結:

(1)“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寫出蘆蕩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2)“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3)寫暴風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4)“鴨羣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寫景狀物準確、細緻,描寫周到入微。

(5)“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少年杜小康戰勝孤獨,適應了環境。並在維繫着家庭生計繫於一身的鴨羣面臨滅頂之災時,不顧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羣,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力量、毅力與責任感,他長大成熟、堅強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內心翻湧着波濤,這是喜悦的淚。欣慰的淚,領會了成長真諦的淚。

(6)“鴨們也長大了”一段,描寫生動、形象,映襯出主人公成長曆程,具有超出語言層面的隱喻意義。

2、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請找出幾處,體會這樣的描寫對錶現杜小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説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2)有關蘆蕩的描寫。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説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較大的篇幅來寫他父親和鴨子的用意是什麼?

學生小組研討後回答,教師點撥:

寫父親和鴨子,對完成杜小康這個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襯托作用。如:寫父親拼命趕鴨子,“不肯給它們一點覓食或嬉鬧的可能。彷彿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寫鴨羣“十分乖巧”“它們把嘴插在翅膀裏,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作為成年人,經歷了生活滄桑的父親對前途未來都深感茫然和恐懼,何況小小少年杜小康?作為低等動物的鴨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尚且感覺孤獨害怕,何況是作為人的杜小康?因此對這二者的描寫,使得杜小康的孤獨感受顯得更為真切,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五、體驗拓寬

學生合作交流下列問題,聯繫生活實際,擴展語文學習。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課堂小結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悦.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祝願我們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七、佈置作業

請以“成熟”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八、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曹文軒

人物:杜小康(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

鴨羣

環境:蘆蕩 人物成長的廣闊背景

風雨

活動與探究

1、收集整理有關“磨難”的名人名言,並選擇其中的一二則作簡短的點評。

2、請以“成長的腳印”為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記敍文。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新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背誦和比較閲讀,激發學生閲讀新詩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驗新詩的意境及思想內容;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難點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本詩的思想內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歌在我國有着淵遠流長的歷史,它記載着中國悠久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詩經到“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尋找光明。”詩歌能撥動我們的心絃,讓我們品味過去的蕩氣迴腸與今朝的風花雪月。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現代詩的世界。

(二)簡介詩人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學過繪畫,現代著名詩人,被稱為“是繼郭沫若後中國新詩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詩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具有濃重的歷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詩排斥華麗的矯飾,拋棄空洞的説教語言,始終採用鮮活的有流動感和彈力的語言與語調,表現出一種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過《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等詩集。

(三)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本詩是一首現代詩歌史上廣為傳誦的名篇。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我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皆實行“三光”政策,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詩人艾青在這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情的愛,對侵略者的恨,寫下了這首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詩篇。

(四)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教師提示注意事項:

1詩歌的節奏。

2朗讀時語句的連貫性。

3增、減字的朗讀錯誤。

4請學生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薔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謳歌(ōu)敦厚( dūn)奼紫嫣紅(chà yān)

一瀉千里(xiè)

5學生自行評價與打分中的激勵性。

6詩歌中美的薰陶與感受的情景導向。

(五)在教師的帶動下熟讀詩歌,爭取達到成誦。

1抽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分小組朗讀課文及朗讀評價。

3抽學生背誦課文。

(六)學生齊讀課文。

(七)教師總結本節內容,並對學生的優異表現給予及時肯定的評價。

(八)教師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詩。

第2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作者的介紹、詩歌的節奏及朗讀的情感等導入課文。

(二)學生齊讀本詩,進一步熟悉詩的內容,並分析結構。

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愛。

第二節:運用設問,直抒胸臆。

(三)學生品讀詩歌,提出問題分析詩的形象。

問題情景設計如下:

1詩歌往往運用象徵等寫作手法來描繪其塑造的形象,詩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閲讀詩歌,要善於發現問題。誰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具有代表意義,誰對詩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現的問題:

(1)鳥是怎樣歌唱的?它歌唱的內容是什麼?

(2)土地為什麼被暴風雨所打擊?河流為什麼悲憤?風被什麼激怒?

(3)林間無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麼?

(4)詩人為什麼寫“我死了。”?

(5)詩的第一節有什麼特點?

(6)詩的第一節的破折號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詩的第二節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四)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落在詩歌的象徵意義和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上。教師以服務者身份參加,對學生鼓勵的方式要富有變化性。

教師明確:

1詩中的象徵意義:土地是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河流與風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精神的象徵;黎明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徵。

2詩的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為第二節作渲染鋪墊;第二節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眷念和為祖國獻身的願望。

(五)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與疑問(每小組選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傳誦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裏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六)請學生談本詩的特點

教師明確:1詩歌的意象及其內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虛擬成一隻鳥)。

3富有彈性的語言。

(七)佈置作業。

學會比較閲讀。做課後練習題四。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 歌 唱 -----------虛擬 黎明(土地 河流 風)

我--------------死(在土地)-----------羽毛(爛在地裏)

淚--------------愛(土 地)-----------眷戀土地獻身祖國

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轉變思想觀念,強化質量意識,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新課改為契機,以提高質量為主題。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一批有紮實、活潑、語感豐富、文化底藴深厚,語文能力強的現代中學生。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將進行全面的複習。對三年來所學語文知識進行系統複習。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技能和寫作水平。

三、具體工作及措施

(一)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新的教育形勢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文化知識,更需要教師有足夠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因此,本學期在教學工作時,要加強業務理論學習。學習新課改的有關理論知識,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適應新課改教學;有意識地加強自身業務能力訓練,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認真學習新課改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學之餘,有目的地學習新課改理論,以用於教學實踐。平時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積累與運用。有意識地學習優秀課的成功的教學方法。把握一些重要的複習方法,做好九年級語文複習工作。

2、認真備課

本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加大備課力度,結合複習材料,認真領會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使學生對當堂所練內容能當堂消化。保證複習課的質量。

3、認真學習新的好的輔助教學手段,盡力付之於實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真做好指導和批改工作

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太差,對語文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較差,但是大部分同學的語文學習能力還是很高的,並且有很大的積極性。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如有疑問要及時問教師,鼓勵學生多到教室問題,以求及時解決。指導學生多做題。指導正確的做題方法。本學期將有目標、有目的地加大對部分學生的課後輔導,尤其是作文的指導。這樣使他們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更快地進行語文複習。

認真做好作業批改和反饋工作。課後的作業能很好地反映學生課上的學習情況,因而本學期要精選課後作業,並且及時批改,認真記分析學生的作業中存在的優缺點,並及時反饋,杜絕學生作業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以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有目的地做好作文指導和批改工作。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更是九年級學生考學的關鍵。學生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他們感到無話可説,無事可寫,本學期將改變上學期的做法,認真指導學生作文,鼓勵他們多關注社會,觀察生活,注意從生活中搜集素材,要寫出自已的真情實感。平時多給學生創造寫作的氛圍和寫作的靈感,使他們真正地愛上作文。能寫出真正的內容。課後加大作文批改力度,分析好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在反饋時讓學生注意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上好作文批改課,讓學生相互批改,讓他們自己發現別人作文中的優缺點,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熱情和作文能力,也從而提高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作品以及寫作背景。

2、朗讀詩歌,積累生字生詞,把握朗讀節奏。

3、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感情。

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學習重點:目標2、3

學習難點:目標4

學習流程:

一、自主學習:

自學指導(一)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樑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説、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2、背景資料

這首詩發表於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關於這首詩有兩種説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悦。樑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説:“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悦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説起過這件事。”對於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樑先生説得很客觀。故這首詩有可能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着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為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絕對可能的。

自學指導(二)

1、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娉婷( )鮮妍( )冠冕( )呢喃( )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豔。

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朗讀課文:

1. 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朗讀指導:(1)停頓要得當;(2)朗讀的節奏要緩急適當;(3)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4)注意重讀的詞語;(5)讀準字音,讀出情感。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着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整體感知:

1、 詩中的“你”指代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

3、詩中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帶給你怎樣的閲讀感受?

二、合作探究。

1、 副標題“一句愛的讚頌”有什麼作用?

2.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很美,你認為它美在哪裏?

3.詩人為我們呈現出了什麼樣的人間四月天圖景?結合詩句分析。

4.詩歌為什麼運用第二人稱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三、展示質疑。

學生展示以上內容,發現疑難,討論解決,老師點撥。

四、 總結提升:

1、再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2、 歸納本文的主旨:

五、當堂反饋: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幅輕líng( )的翅膀,擺脱這沉重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2)被雨洗滌過的花兒,更顯得鮮yán( )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麗動人。

(3)荷花們都沉醉在月色當中,娉( )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氣,那優美的姿態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當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樣衝破命運的苛刻設定,艱難地走出恆久的死寂,從而擁有飛翔的快樂時,你就一定會覺得那一頂“帝王”的冠冕( )真的是非它莫屬。

(5)燕語呢喃( ),蝴蝶翩躚,風箏高飛,濃濃春意瀰漫在潔白的雲朵間。

2.填空。

(1)《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作者是( ),是我國當代著名的( )、( )、( ),新月派詩人之一。

(2)《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的“你”指代“( )”“( )”

“( )”“( )”“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呢喃”

“( )”,突出了“你”嬌柔、( )、靜雅的特點。

(3)在這首詩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鮮妍、鵝黃、綠、白,這些詞語給人一種( )、( )的感覺。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寫兩個句子,使整個語段構成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親必是那重重夜幕裏一盞温柔的燈光,遠遠的為我亮着,輕喚我遲疑的腳步;【示例】倘若我是自怨自艾的蹩腳演員,母親必是那冷清舞台下一陣熱烈的掌聲,久久的為我響着,撫慰我自卑的心靈;倘若我是

, 母親必是 ,

, 。……

3、 林徽因是“新月派”詩人,請你課外蒐集其他新月派詩人的詩歌誦讀,並説説“新月派”詩歌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參考閲讀: 徐志摩《再別康橋》,卞之琳《半島》等。“新月派”詩歌提倡新格律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會考鏈接:

課外拓展題:

一、詩人紀伯倫曾經説過:“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麗的呼喚就是媽媽。”是呀,母親如花,裝點着我們的生命;母愛如陽光,讓我 們的世界倍增温暖。班級為此開展了以“感受母愛”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踴躍參加吧!

(1)在開展此次活動前,班上做了一次調查,仔細閲讀表 格,談談你的發現。

問題 願意陪媽媽一起逛街 一天見不到媽媽會想她 媽媽累的時候會為她揉揉肩、捏捏腿 媽媽批評時會頂嘴 當媽媽沒準備你需要的東西時會發脾氣

我的發現:

(2)為了讚美深深的母愛,有同學擬了一副對聯。請你根據上聯寫出下聯。

上聯:兩鬢白髮嚐盡人間疾苦

下聯:

(3)老師要求每位同學蒐集一篇反映母愛的散文,並編輯成書。請你給本書擬定一個書名並闡釋理由。

例如:

書名:《母親的心》

理由:俗話説“言由心生”,母親對子女的點滴關愛,無論是語言還是行動,都是母親內心對孩子愛的表現,用“母親的心”做書名概括性更強。

答案: 書名:

理由: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1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九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課。這兩個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好有差,且距離較大。

如何在這一學期當中,使學生的語文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是我所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二、教學目標

1、內容

講完九年級上冊和九年級下冊部分內容。

2、目標

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國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②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閲讀聽話説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説,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閲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③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三、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

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8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 認識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村衰敗、農民日益貧困的痛苦情況,加深對新社會的熱愛。學習魯迅反帝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

2. 學習運用對照的方法刻畫人物,領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數】

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解題

本篇文章寫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後編入小説集《吶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後我國農村的凋敝和農民遭受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情景。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及其勢力範圍的劃分,給人民造成種.種苦難。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軍閥連年混戰,釀成橫徵暴斂,農業凋敝,農民破產。1911年辛亥革命,雖推翻了皇帝的專制政權,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兵(軍閥混戰)、匪(盜賊橫行)、官(官僚統治)、紳(地主盤剝)相互勾結。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是苦難之源。

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魯迅很是不滿,一度陷入孤獨和苦悶之中。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運動”的爆發,使他受到極大鼓舞。這時他在北京,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舉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説和雜文解剖舊社會,向反動勢力鬥爭,支持學生愛國運動。

1919年12月,他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赴北京,目睹故鄉殘破景象,農民日益貧困,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後以這次經歷為題材創作了小説《故鄉》。

二、 邊聽錄音邊理清故事情節

1. 聽錄音要求:

(1) 識字、積詞。

(2) 體會語氣。

2. 理清故事情節,要求:

(1) 用一兩句話概括全文的內容。

以“我”的活動為線索,記敍“我”回故鄉賣屋接母赴北京的事。

(2) 按時間、地點的轉換列情節提綱。

情節安排:

故事情節就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結構而成。回故鄉一段稍寫景色;在故鄉一段簡記人物;離故鄉一段則略抒情懷。小説的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就是藉助此故事情節來精心描繪的。

三、 典型人物

1. 作品從社會現實出發,經過藝術提煉,塑造了令人難忘的典型藝術形象,請學生在第86段中尋找三個詞組來表明三種人物的形象。(三個典型人物)

辛苦輾轉——“我”

辛苦麻木——閏土

辛苦恣睢——楊二嫂

2. 少年閏土是怎樣一個人?中年閏土又是怎樣一個人?從他的前後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外形、語言、動作)

(1) 讀第12~30段,讀第54~76段。

(2) 少年閏土:

健康、純樸、熱情、聰明、活潑,農村生活知識豐富。農村的廣闊天地,是他生活的場所;開朗樂觀,“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小少爺相比,更顯得活潑動人。生氣勃勃,少年英雄。

出現時的背景,那“瓜田月下刺猹圖”的美好形象,珍藏在“我”的記憶中,20年來,沒有褪色。

(3) 中年閏土:

自卑、衰老、迷信,像個木偶人了。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腫,手開裂如松樹皮,臉上全然不動,如石像一般,只覺得苦,又形容不出。生活艱辛,處境窮困。

他從舊物中揀出來的東西中,不僅有日用的長桌、椅子、抬秤,而且還有一副香爐和燭台。見“我”時,不再是天真幼稚,友誼真摯;而是“動着嘴脣”(儘管有“歡喜”的衝動),“卻沒有作聲”(“淒涼”的處境造成)。神態是“終於恭敬起來了”,叫道:“老爺……”

(4) 反映怎樣的社會現實?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潑的少年英雄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純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花;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與燭台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賜福,擺脱貧困與苦難。封建統治者藉助宗教對農民實行愚民政策,利用神權把廣大農民牢牢束縛在迷信思想的囚籠內。通過這樣的描繪可以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但又無可奈何;憧憬未來,卻不懂得靠自己及階級弟兄共同反抗來奪取,而是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痛斥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農民的日益貧困,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絕路。

(抓住表現力強的詞句閲讀、領會)

3. 楊二嫂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麼?(外形、語言、行動、性格)

(1) 讀第39~52段。

(2) 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象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形。

(3) 年輕時,以塗脂抹粉增添姿色招徠主顧,得以謀生;人老珠黃,每況愈下。她的説話和動作表明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4) 楊二嫂的前後變化,説明這個人在舊社會還是受損害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官僚地主統治下農村的急劇破產,也是故鄉衰敗的一種標記。

(5) 恣睢:放縱行為。楊二嫂是舊中國病態社會的產物,在舊社會嚴重腐蝕下,一面辛苦勞動,一面放縱自己,從招徠生意到連偷帶摸,鞭撻了那個黑暗的時代環境和罪惡的社會制度,希望下一代不要走這一條路。

4. “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思想、情感有怎樣曲折複雜的變化?

作品中的第一人稱“我”,是藝術形象,作者雖運用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材料,但“我”是個虛構人物。

“我”是小説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對故鄉和故鄉人的變化,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描寫出來的。

(1) 讀第1~5段,讀第78~88段。

(2) “我”是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由於辛苦輾轉,他回故鄉的心情是怎樣的?

“心情悲涼”。

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感到非常失望與悲涼,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這句話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

關鍵在“改變”。

懷着壓抑的情感,用淡淡的抒情筆觸,傳出悲涼激憤的心情。

(3) 老屋的殘破寂靜,母親淒涼的神情,故鄉的蕭索景象與“我”的悲涼心情一致。

(4)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階級隔閡刺痛“我”的心,思想上有極大的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5) 楊二嫂的變化,“我”討厭。

(6)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

氣悶悲哀——從碗碟比較閏土與楊二嫂兩種人物的不同,深感舊社會在物質上、精神上對人們的損害。

展開對未來新生活的希望——“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否定三個“辛苦”,明確指出要追求一種新生活。從失望到希望,反映了作者要求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革命精神。

“忽然害怕起來了”,因為想到希望,就會想到希望的實現,並想到當時社會有無實現的可能。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極端不滿,認識改造它的艱鉅複雜。

閏土崇拜的是神的偶象,只想眼前生活好一些,故“切近”;“我自己手製的偶像”是希望後一代過新的生活,這不是輕而易舉的,須經長期艱苦的實踐,故“茫然”。這樣寫,表現了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決心。

最後以“路”作比喻,充滿了希望和理想必然實現的信心。這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鬥爭的信心,把小説的主題思想引上一個新高度。

感情曲折複雜,通過“我”的感想,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極度憤慨,表示對農民的深厚同情和焦慮,提出“新的生活”的偉大理想,並表達了實現理想的決心。(熱切向往)

小結: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充分運用了對比手法,抒沉重壓抑的哀愁,揭社會的病根,收鬼斧神工之效。

(1) 故鄉前後情況的對比,描繪了日趨破產的慘景,揭示導致破產的根源。

(2) 少年閏土與成年閏土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和絕路。

(3) “我”和閏土之間關係前後變化的對比,揭示了在不同階級之間存在着深深的隔閡。

(4) “我”和閏土之間的關係與宏兒和水生之間的關係的對比,反映了對未來生活前景的熱切向往。

四、 主題思想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後變化的描繪,深刻揭露了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層層壓榨下農村破產、農民日益貧困的社會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社會制度在物質上、精神上損害農民無比憤怒;對閏土精神上的麻木狀態充滿同情和焦慮,並表現了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體現了魯迅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魯迅先生説:“選材要嚴,開掘要深。”

文章的主題思想十分深邃:(1) 揭露社會黑暗;(2) 指出貧窮的社會根源;(3) 批判三種態度;(4) 探索新的出路。

五、 作業

1. 練習(二),練習(五)。

2. 練筆參考題:《故鄉新貌》《我可愛的故鄉》《故鄉瑣事》。

【教後】

1. 學生聽錄音全神貫注。聽、讀、看,對課文前前後後比較熟悉,綜合分析時就大為方便。

2. 教學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把有關段落對照起來讀,加強對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和寫作方法的理解。

3. 加強朗讀,發揮文章的感染力。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3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説的巔峯之作,在這部鉅著中,有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她看似與賈府毫不相干,卻又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她用她的視野見證了賈府的榮辱興衰,這個人就是劉姥姥。這節課讓我們跟隨曹雪芹的妙筆,看一看劉姥姥在大觀園裏,上演了一場怎樣的好戲。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小説家,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

(2)背景鏈接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活躍在人們口頭的俗語。凡讀過《紅樓夢》,沒有不知道大觀園的。它“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的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真不愧“芳園應錫大觀名”。現存的曹雪芹寫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觀園作為背景的。它是全書主要人物活躍的舞台,重要情節展開的場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襯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現。如果説《紅樓夢》展現了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經歷的興衰,那麼大觀園本身就是個有力的見證,它是《紅樓夢》整個藝術構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創造的一個煥發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園林建築的藝術形象。我們今天從現實主義創作角度來考察,它也是構成“典型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

2.生難字詞

(1)字音

蓼漵(liǎo xù)    撮弄(cuō)

發怔(zhèng) 岔氣(chà)

促狹(cù xiá) 筵席(yán xí)

(2)詞義

【調停】安排處理。

【撮弄】戲弄。

【岔氣】指呼吸時兩肋覺得不舒服或疼痛。

【發怔】發呆。

【促狹】愛捉弄人,刁鑽。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本文的結構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寫鳳姐、鴛鴦等人設局取笑劉姥姥。

第二部分:寫劉姥姥上演“笑”劇的過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了一場“笑”劇。這場“笑”劇是誰導演的?

明確: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的這場“笑”劇,是由鳳姐、鴛鴦導演的。

2.她們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

明確:她們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開涮,取笑。

3.這場笑劇背後包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着作者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描寫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温飽的市井小民;同時,作者也透過了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1.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説説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 (1)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2)探春、史湘雲、薛姨媽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3)林黛玉的笑又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特點;(4)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裏,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的性格特點;(5)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姆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的性格特點;(6)賈母笑得眼淚流了出來,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點。

2.結合劉姥姥的言談舉止,分析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嚴,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譜,變成一個引人發笑的對象。劉姥姥是丑角,但她絕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賈母開心,所以,劉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此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社會底層的一個農家老婦,來到京城貴族之家,與上流社會的賈母、王熙鳳等人一起進餐,鬧出了很多笑話。作者通過雅與俗、莊與諧的對比,營造出強烈的喜劇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位來自農村的善良純樸、言談風趣、飽有見識,又趨炎附勢、不失勞動人民本色的劉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過劉姥姥這位形象,體現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明確:這一普通的農村窮老婆子形象襯托了一些像寶玉、鳳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對於昇華小説主題,拓展其思想內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劉姥姥這樣一個小人物身上還體現了一種文化意義——俗文化。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相應的練習題。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劉姥姥進大觀園

曹雪芹

鳳姐、鴛鴦設局取笑

劉姥姥裝傻上演笑劇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本文的教學,學生們初步明白了在寫人物時,要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這種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按教學規律辦事之謂也,語文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重視語言的教學和訓練。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4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説説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放錄音範讀全文。

2、指名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説一説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麼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思考:從這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5

1.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本人物形象,學習設置矛盾衝突刻畫人物的方法。

2.瞭解作品雙線敍事線索的結構藝術。

3.感受文本“白話”語言特徵,簡要了解《水滸傳》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

4.感受中國古典小説的豐富底藴,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興趣,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北宋年間,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涼之地黃泥岡,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重特大搶劫詐騙事件。當時北京大名府樑中書為了給遠在首都東京的岳父大人蔡太師送生日禮物,派楊志帶領一批訓練有素的“特警”護送十萬生辰綱,結果卻被以晁蓋、吳用等為首的一批犯罪分子中途劫走!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八九百年過去了,人們不僅不痛恨這夥“詐騙搶劫團伙”,反而對他們十分崇拜,津津樂道,尊稱他們為英雄!這是為什麼呢?欲知曉答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智取生辰綱》一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與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説家,本名彥端,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羣經諸子,辭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後棄官歸裏,蒐集整理關於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閉門著述,最終寫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是否只是施耐庵一人,學界尚有爭議。明嘉靖時人高儒的《百川書志》雲:“《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因此,也有人認為《水滸傳》為施耐庵與羅貫中的合著。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極高的地位,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説。全書前半部寫“官逼民反”,好漢林沖、魯智深等一個個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後,寫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爭;後半部寫宋江被招安,攻遼,打方臘,最後以悲劇結局。小説真實地描寫了起義鬥爭的發展過程:從個人發展到集體反抗,從分散鬥爭到有組織的鬥爭,以及起義失敗的結局。

目標導學二:梳理情節,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大體把握故事內容,並在瀏覽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文題中的“生辰綱”是什麼東西?“智取”的人是誰?為何稱作是“智取”?

明確:生辰綱是為太師蔡京祝壽而進獻的大批財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錢的不義之財;智取的人是晁蓋、吳用等八條好漢;因取生辰綱的過程中巧用計謀,故稱智取。

2.梳理情節,給文章劃分結構。

明確:按小説故事情節發展,可將文章分為六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發生(開頭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楊志押送生辰綱。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楊志卻待再要回言”至“唱道:……樓上王孫把扇搖”)七雄販棗蒙楊志。

第三部分:故事進一步發展(“那漢子口裏唱着”至“也這般囉唣”)白勝設計誘官軍。

第四部分:高潮(“那對過眾軍漢見了”至“自下岡子去了”)楊志無奈買白酒。

第五部分:結局(“只見那七個販棗子的客人”至“掙不動,説不的”)楊志誤失生辰綱。

第六部分:尾聲(最後一段)吳用智取生辰綱。

概括性梳理,可將全文劃分為兩部分。

前一部分:寫楊志與老都管、虞候及眾軍士的矛盾。楊志為了應付不測處處小心,事事留意。行路策略由趁涼行路至“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的天熱行路。期間對下屬不講究方式方法,“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軍漢們“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與兵士、老督管、虞候的矛盾層層升級。

第二部分:該部分為全文的高潮,寫楊志、晁蓋等人的智取生辰綱。吳用利用酷熱難耐的天氣以及楊志一行口渴的現狀,於是設計在酒中下蒙汗藥,通過多種手段誘使楊志放鬆警惕,進而中計飲酒失了生辰綱。

目標導學三:探究文本雙線結構藝術

1.由前面對文本內容的概括性把握,請説説本文的結構線索是什麼。

明確:楊志押運生辰綱。上路——中計——失綱。

2.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線索也穿插其中,結合題目,説説這條線索是什麼。

明確:晁吳智取生辰綱。定計——施計——劫綱。

【學法指導】

雙線結構是記敍類文章中常見的一種組合形式,同時存在和發展的兩條線索便於拓展作品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現豐富而複雜的社會生活。

探究:為什麼本文會同時擁有兩條線索?請説説這兩條線索之間的關係及如此安排的理由。

明確:文本所採用的是最常見的“包容式”雙線結構。故事的發展以一條線索為明線,另一條包容在其中的為暗線。楊志押運生辰綱的全過程便是本文的明線,明線中特別突出了楊志的小心謹慎,楊志與軍漢的矛盾,以及失綱的全過程,明線構成文章的整體脈絡。對晁蓋、吳用等人的行動則採取暗線寫法,讓讀者猜不透,造成懸念,直到最後由暗線轉到明線,讀者才恍然大悟。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勝,從而增強藝術效果。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時,我們大致梳理了故事情節,明確了本文行文的兩條線索,一條是楊志失綱的明線,一條晁蓋、吳用等人設計取綱的暗線,那麼到底雙方是怎樣的人才導致了這個結果呢?雙方的鬥智又如何體現?讓我們進入今天的課文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精讀文段,分析吳用之智

探究:仔細閲讀智取生辰綱部分,説説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其“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一、智用天時。

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正是六月初四日時節,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日十分大熱”,天氣的特徵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鬆陰樹下睡倒了”。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勞,可以説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

晁蓋等人選擇了山岡和樹林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黃泥岡可以作為掩護,松林既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又可模糊敵人的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內的真切情況。小説中“只見對面松林裏影着一個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説明問題。這前兩“智”充分説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他們斷定在近正午時分,楊志一行人將抵達黃泥岡,而且軍漢們將急於進入松林避暑歇息。晁蓋、吳用等人為楊志一行人畫好了他們情願也好,不情願也好都將進入的“伏擊圈”。

三、智用矛盾。

同樣通過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晁蓋等人發現了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並且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擔心生辰綱出事,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着百餘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楊志一行內部矛盾已經激化,這就註定在松林中休息,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矛盾致使內部分裂,給了晁蓋等人可乘之機。此智更能説明晁蓋等人運用一、二兩智的高明、得當,此智亦與前兩智密切相關。

四、智用計謀。

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等人喝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着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不能不説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

目標導學二:分析人物形象與環境,探究楊志“失綱”原因

1.文中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刻畫楊志這一人物,結合文中關於楊志的言行,説説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這與他丟失生辰綱有怎樣的關係。

明確:(1)對路途的兇險有着清醒的認識,根據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時間。開始是趁涼行路,後來到了“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為安全起見,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天正熱時趕路,而且不允許大家在黃泥岡的松林裏休息。為防止遭劫,兵士要買酒喝,他又千方百計阻攔。這都充分體現了楊志的精明、小心謹慎的性格特徵。(2)楊志對待下屬,“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軍漢們“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又體現了楊志粗暴蠻橫、剛愎自用的性格特徵。

楊志的精明謹慎原本不應該產生“失綱”的結果,但是正是因為這份謹慎,才促使他將他的粗暴蠻橫、剛愎自用發揮到了極點,以至於內部失和,最後軍漢們非要在黃泥岡停住,並買酒中計,從而導致了他的“失綱”。

2.對自然環境的詳細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大藝術特色。請你結合文本説説,作者是如何描寫環境的,這樣描寫起到了何種效果。

明確:主要表現為對天氣炎熱的描寫。從楊志一夥開始上路起,到楊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幾處着力寫天氣,寫太陽,寫樹林。直接寫“熱”的近二十處之多,通過寫“涼”來間接寫“熱”的也不下十餘處。而且寫“熱”又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覆描述,不斷點染的:有的通過作者的介紹來寫,有的通過八條好漢之口來寫,有的通過楊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來寫,更多的是通過軍漢的語言和行動來寫。這種對典型環境的描繪,不僅能烘托氣氛,有助於刻畫人物性格,同時能推動故事情節的開展,也就是説天熱成為矛盾衝突發生、發展、激化的重要客觀原因之一。例如軍漢們挑着重擔走不動,一再要求楊志趁早涼行路,遇到樹林就要歇涼,看到賣酒就急於要買來解渴,最後連楊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無一不是由於天氣酷熱引起的。從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吳用的巧計之所以能在黃泥岡松林裏得以實現,就天時而言,也正是得力於天氣炎熱。所以作品對天氣炎熱的着意描寫完全是為“智取”服務的。

目標導學三:感受文本“白話”語言特徵,深刻理解《水滸傳》地位

探究:《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它為何著名?有人説,因為它是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有人説,它創造出了一部英雄傳奇;還有人説,僅以它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就擔得起名著二字了。同學們,請就本文所得,説説你們的意見。

明確: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本文中諸多文句,與現在的白話無異,如“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時那熱不可當”;或夾雜着一些方言詞,如“這畜生不嘔死俺,只是打便了”中的“嘔”字,這都標誌了白話語體的熟練運用。而本小説的意義卻在於,它以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傳世,可謂開闢古今。

人物形象鮮明的英雄傳奇。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楊志粗暴蠻橫卻又謹慎的雙面形象,吳用、晁蓋的機智形象,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水滸傳》作為一部英雄傳奇小説的典範,就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倫絕羣而又神態各異的英雄形象。

拓展:《水滸傳》能列入四大名著之一不無其道理,但窺一斑還未必見得全豹,請同學們課後蒐集《水滸傳》相關素材,閲讀《水滸傳》相關選段乃至全書,更加深刻地體會中國古典白話小説的魅力。

【教學提示】

課外閲讀素材見光盤,可複印給學生使用。

三、課後小結

《智取生辰綱》故事情節波瀾迭起,扣人心絃,人物刻畫細膩入微,形象生動,環境描寫逼真簡練,恰到好處。它是以晁蓋、吳用為核心的好漢羣體第一次向貪官“出手”,與“官家”衝突,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奏。生辰綱被奪對於楊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此落草為寇,最終歸梁山。

可取之處

知識點覆蓋全面,有利於深化學生對中國古典白話小説的認識。

不足之處

文中所體現的智取情節,在現代來看屬於違法行為,是極不可取之行為,因此,需要向學生闡述大量背景知識。由於受教學課時限制,此部分尚不完善。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6

一、基本情況分析:

九年級5、6共有110個學生,兩個班差距較大。六班秩序較好,學習認真,但潛力較小。五班落後面廣,課堂紀律較差,學生缺乏學習得動力,授課極為困難。少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目的性上不夠明確,態度不是很端正,認為語文的學習可有可無,考試時成績拉不出什麼差距,因而不重視語文的學習。有一半左右的學生通過教師近兩年的語文自學能力教學的培養,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總體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甚至還有考不及格的學生存在。優生的比例太小。

九年級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為線索。全冊書分六個單元,包括五個現代文單元和一個文言文單元,它們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閲讀、綜合性學習和誦讀欣賞三部分。

二、教學目標分類

1、思想品德目標: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到自然是人類之友,並從自然界中得到感悟,發現自我,提升人格精神和審美能力;瞭解前輩讀書治學的經驗;瞭解古代文人的社會理想、憂樂觀、淡泊名利和與民同樂的思想。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2、知識目標:瞭解一些應用文、會議記錄、總結;瞭解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説明書的寫法;瞭解一些修辭,如對偶、反覆、設問、反問的知識。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掌握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及構思方式;學習和運用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學習不同的論述方法,並能模仿一定的論述方式。掌握簡單的文學評論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設想

1、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2、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4、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脱出來,去領略課堂裏的精彩世界,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5、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本學期時間緊,任務重,學生語文能力差異大,有必要研究現階段學生最缺什麼知識與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區分出主要差異與次要差異,有選擇、有重點地突破性地分層教學。這是我們有效開展本學期教學與複習工作的第1個前提條件。

1、選好、用好有關資料,追蹤會考考點趨向。

領悟了課標的內涵,鑽研了《考試説明》,明確了學生最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僅僅是開展本學年教學與複習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學,高效複習,還需要選好、用好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是自己精心篩選,不用外面的資料。根據學生實際自己出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不搞提海戰術,下攔河網。

2、精心備課,上好課。

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得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每一節課,老師必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要求。並且要擇其重點進行教學,不能面面俱到。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教讀課文的學習,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己學習。

3、重視閲讀訓練。閲讀是考試的“半壁河山”,也是社會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語文知識。抓好閲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閲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閲讀一些課外書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自讀第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因此,要求學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我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課外書籍拿來借給學生看,原來沒有開放過的學校圖書室,請求管理員開放,也要求學生跟其它老師藉着看。有條件的買一些來互相傳閲。總之,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看一些課外書。看了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名言警句,注意歸類收集,如寫人的和寫物的分開,與四季的分開等等;二是體會文章的時代意義、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時代的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文章是作者心靈世界的反映,從文章內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閲讀文章,一定要求學生能體會出這些內容;三是注意學習各篇的寫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內容,而且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技巧,閲讀文章要求學生注意吸取這些好處,以便“遷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來。

4、加強寫作訓練。要加強寫作訓練,從三點入手:第一點是多觀察,多積累(多積累前面己談到)。多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第二點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悟得深,才發得快,發得猛。第三點是多練。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訓練系列進行一次全面的訓練,全面地儘可能地提升學生作文的質量。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梳理情節,理解人物鬥智鬥謀的過程。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學重點:

楊志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楊志命運的悲劇實質是性格悲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6分鐘)

聽説最近同學們正在閲讀《水滸傳》,我想考考大家,這個人認識嗎?同時出示楊志圖片。學生異口同聲説:“楊志。”你瞭解他多少?點明請學生回答,可能答不全,也不要緊,知道多少説多少。(2分鐘)

看來同學們對楊志還了解不少,楊志一出場,賣刀時是這樣自我介紹的:“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PPT出示這句話)從這句自我介紹中看出了什麼?點名請學生回答,學生可能會答到楊志很在意自己名門望族身份。

當林沖與楊志同上梁山,王倫勸二人入夥時,楊志有一段心理活動描寫:“只為灑家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廷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光。”(PPT出示這句話)這段話你讀出了楊志怎樣的心理?學生答楊志不願落草為寇,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得到功名,光宗耀祖。

本來隨着一系列變故,楊志博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夢想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時候,柳暗花明,上帝給楊志送來了一個絕妙的機會,一個讓他絕處縫生的機會,樑中書讓楊志押運生辰綱,並特地休書一封,向蔡太師舉薦楊志。這一次,楊志會怎麼做呢?請大家打開課本137頁《智取生辰綱》。PPT出示原小説回目: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首先我們來看楊志押送生辰綱。(4分鐘)

二、梳理故事情節

1、楊志押送生辰綱(7分鐘)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1——4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楊志押送生辰綱的做法的句子,讀一讀。(PPT顯示)(找句子3分鐘)

學生瀏覽課文,找語句,請兩至三名學生回答。學生能從文中找到的句子可能有:(1)自離了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涼便行,日中熱時便歇。五七日後,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2)“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3)楊志道:“都管,你不知。這裏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地名叫黃泥岡,閒常太平時節,白日裏兀自出來劫人,休道是這般光景。誰敢在這裏停腳!”(PPT)

交流。(3分鐘)

從剛才的這些語句中,我們看到了楊志是怎樣押送生辰綱的?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學生答:謹慎。師:是的,他一路小心謹慎,生怕出一點兒差錯。同時板書:謹慎。(1分鐘)

2、吳用智取生辰綱(12分鐘)

應該説楊志如此小心謹慎,一路比較順利,哪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半路殺出了晁蓋、吳用等人。楊志傾盡心血保護的生辰綱還是被劫走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吳用等人是怎樣劫走生辰綱的?默讀課文5——11段,小組合作,在紙上補充完整下面的故事情節:(PPT顯示)(5分鐘)

隱身松林,販棗蒙志

白勝賣酒,引誘軍漢

饒酒下藥,智激楊志

都管求情,買酒被麻

請兩至三名同學回答。(蒙、誘、激、麻用不同顏色的字)(4分鐘)

如果説我們用一個“慎”字來概括楊志押送生辰綱的做法的話,那麼用一個什麼字來概括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答“智”。請同學們再細看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對他的“智”加以説明。請兩名同學回答。學生答出(1)巧用天氣炎熱,軍漢們口渴,想喝酒解渴。(2)利用黃泥岡的地形。周圍七八里沒人家,是個強人出沒的地方,有一片松林,可以讓楊志他們停下來歇息,又可以隱藏自己。(3)找準時機,完成計謀。(注意追問,根據學生回答的過程板書)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環環相扣,滴水不漏。我們看到了吳用等人的足智多謀、團結一心。(板書:足智多謀)

三、探討楊志性格悲劇的原因(13分鐘)

儘管楊志小心謹慎,但事關身家性命和前途夢想的生辰綱還是被智謀超羣的吳用等人劫走了。你認為楊志丟掉生辰綱的原因是什麼?跳讀課文,小組討論,談談你的看法。(PPT顯示)(在課文中尋讀3分鐘,討論2分鐘,體會句子並指導朗讀5分鐘)

學生可能會意識到楊志失敗,除了吳用等人計高一籌外,更多的是因為他的性格原因。他蠻橫粗暴、急功近利,不會與人溝通。會從這些方面來入手,將生辰綱平安押送到京城。

PPT出示:(1)楊志跳起來喝道:“那裏去!且睡了,卻理會!”(2)楊志罵道:“這畜生不慪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條,劈臉又打去。(3)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麼!”拿了藤條要打。板書:蠻橫粗暴、急功近利、不善溝通。

有時間的話品讀老都管對楊志説的那段話。體悟到為人處世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

假如你是楊志,你有辦法將生辰綱平安的運到東京嗎?(PPT顯示)(3分鐘)

同學們替楊志想了許多辦法,讓生辰綱平安運送到了京城。但施耐庵為什麼不讓他送到呢?學生估計能答到生辰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是不義之財。所以作者要讓它被劫富濟貧的好漢們劫走。

四、師總結:(送學生兩句話,關於做人方面的,結合課文內容,並且PPT出示,全班朗讀)

原來楊志敗就敗在性格上,如果他能沒有那麼急功近利,懂得與人溝通,善待部下,也許他的命運就又不一樣。他的悲劇命運實際上源於他的性格。(出示兩句話,學生齊讀)

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薩克雷)

性格決定命運,好性格決定好未來。好的性格是熱愛同學,熱愛生活,熱愛一切。

在《水滸傳》中還有人不少人的悲劇命運也是源於性格,比如林沖、武松,課外請大家從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人物,仔細研讀,近一步體會性格決定命運。

九年級語文上冊《水調歌頭》教案 篇18

教材解讀:

《論教養》是一篇議論文。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深入淺出,富有現實意義。作者不泛泛而談,而是從對眾多事例的比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論。文章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

本文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是值得中學生一讀的,也值得師生共同探究。這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較好的範文。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反覆咀嚼、品味本文中精闢的論斷和格言式的語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並學習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3.明確作者的觀點,學會做一個真正有教養和優雅風度的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作者的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難點:學習本文舉例論證時舉例加分析的具體論證思路。

教法與學法:

教法:鑑賞品味法:在教學中,要藉助於學生世界觀剛要形成的良好契機,引導學生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並用文章的觀點指導學生的言行。

學法:對比閲讀鑑賞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許多前後對比之處,如先列舉無教養的例子,再説什麼是真正的教養,這樣引導學生對比閲讀,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含有預習檢測、問題引領、板書設計、課堂檢測等內容的課件。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蒐集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解決“讀讀寫寫”中的生字讀音和生詞意思。

課時安排:

1課時

探究新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策略 設計意圖 教師隨筆

一、導入課文,激趣引思。(約3分鐘) 導入法一:(主題導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她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樸的、最美麗的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教養。”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説過:“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呢?獲得教養的途徑又有哪些?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利哈喬夫的《論教養》一文,一同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教養。

導入法二:(背景導入)

曾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是當代最卓越的學者、作家。首先,讓老師來介紹他的著作《善與美書簡》。這些“書簡”沒有具體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讀者。這本書是寫給年輕人的,旨在告訴他們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個唯一正確的道路。讀完這本書,讀者就知道他的勸告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人從中受益。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信集,是高尚導師的傾心話語,其才華在於循循善誘,擅長跟學生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論教養》就選自利哈喬夫的《善與美書簡》。 引述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引出課題,有助於學生直接進入課堂學習環節,有助於學生精力的儘快集中。

通過簡介《善與美書簡》,讓學生大致瞭解了該書的主要內容,同時瞭解了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的內容傾向和讀者羣體,為學生更好地瞭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礎。

二、初讀課文,暢談感受。(約15分鐘) (一)檢查預習,瞭解常識。

(教師課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詞,注音處留白,重點詞語的意思處留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邊討論邊解決。教師最後點撥,明確。)

1. 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恪守(kè)允諾(nuò)自持(chí)

汲取(jí)扭捏(niē)箴言(zhēn)

貿然(mào)尷尬(gān)涵養(hán)

矯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附庸風雅(yōng)

大發雷霆(tíng)彬彬有禮(bīn)

自吹自擂(léi)

2. 解釋下列詞語。

(1)貿然:輕率地,不加考慮地。

(2)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

(3)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

(4)隨心所欲: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隨,任憑;欲,想要。

(5)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擂,打鼓。

(7)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8)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多含貶義)。

(9)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實在。

(10)隨機應變:隨着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形勢。

(11)扭捏作態:具有矯揉造作或誇張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組內交流蒐集的相關作者的情況,教師補充。

(課件出示)

作者簡介: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他生於聖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格勒保衞戰。從1946年至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解體後其地位相當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徵。

(二)整體感知,初識文本。

(學生初讀課文,圍繞着如下問題,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1.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哪裏?

明確: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家裏。

2.第5—10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這幾段的論述有什麼共同點?

明確:第5—10段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一個人沒有教養的表現。這幾段的論述都是先假設一個人在外面表現得彬彬有禮,但是在家裏卻表現得不尊重家人。在對比中反映了一個人怎樣做才算有教養。

3.怎樣理解本文的題目?

“論教養”中,“論”這個字,確定了文章的議論性質;“教養”是本文的論題,也隱含着文章的論點即“有教養”“真正的教養”等。 檢查預習的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成效,為教師及時瞭解學情、調整教學重點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這樣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約20分鐘) (一)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層意。

(組內合作完成,教師巡視點撥,交流後明確。)

明確: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一層(3—10):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事例。

第二層(11、12):從正面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二)研讀文本,深層探究。

(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圍繞如下問題展開討論,深度研究文本。)

1.第二部分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這樣對比起來寫,有利於突顯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尤其在列舉了大量事例和現象後,讓讀者在對比中瞭解了“有教養”是一個怎樣的表現。

2.文中作者由論述“教養”轉向論述“風度”,它們二者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明確:教養是風度的基礎,風度是教養的外在表現形式。

3.作者在論述“風度”時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首先由談論“風度”的書籍談起,提出待人接物的問題,然後批駁錯誤的觀點。接着解説風度的緣起。接着列舉有風度的現象,論述養成優雅風度應遵循的準則。最後得出結論: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才能保持優雅的舉止。

(三)賞析語句,重點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下面的語句,然後結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後語句的關係理解重點詞語或語句的表達效果。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品味亮點詞語:

(1)品味“切記不要互相妨礙”中加線詞語的作用。

明確:“切記”是務必牢記的意思。這裏既是一種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觀點。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這一點,再加上幾分隨機應變的智慧,那麼風度就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中加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明確:“如果……再加上……那麼……”這一組關聯詞語表明了句子前後的邏輯關係,也恰當地論述了“風度”怎樣才會得來。

(3)“假如一個人已經進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關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與此同時卻看不到父母也需要關愛和幫助,那麼同樣不能説他是個有教養的人。”這一句中的關聯詞語起着怎樣的作用?

明確:“假如……那麼……”構成了一組假設複句。這裏表明這種現象是假設的,不一定真實存在;通過假設起因,推理得出假設的結論,符合人們的思維;映射某種社會現象,讓個別有類似現象的人覺醒。 此環節的三個步驟是層層深入的,即由整體到局部認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補,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表達見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對照梳理,積累運用。(約7分鐘) (一)探究主旨

1. 舉例説明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

明確:(1)舉例論證。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第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舉了“優雅風度”的具體表現。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表現,體現了沒有教養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前兩層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真正的教養。

2.説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對眾多事例進行了比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讓我們瞭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指導我們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二)拓展延伸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小組內交流,講時需結合自己的例子。一名學生講完後,其他學生再評價、補充。)

(三)師生總結

(學生先談收穫,教師再補充。)

本文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文中既有探討問題的邏輯和推論,又有大量生動的事例。加上精闢的觀點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覆咀嚼、品味。尤其本文所闡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學生學習,從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與別人的交往中做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 此環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並引導學生談談對“有教養”的認知,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8.論教養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