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事蹟材料

創業脱貧之星事蹟材料範文(通用5篇)

創業脱貧之星事蹟材料範文 篇1

在陽城縣河北鎮槐莊村,有一個人在脱貧致富道路上敢想、敢幹、敢拼,憑自己的韌勁和不言棄精神,成為帶頭創業的脱貧之星,他就是槐莊村民潘國太。

創業脱貧之星事蹟材料範文(通用5篇)

自20__年開始養豬以來,潘國太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豬圈逐步擴建至600平方米,生豬存欄已發展到120頭,可謂是從無到有,基本實現脱貧,走上致富的道路。“過幾天賣掉一批豬,又可以有一筆收入,我打算用這錢把豬場再擴建一下”,他充滿幹勁,始終信心滿滿,對未來有着自己的規劃。

回顧自己創業脱貧的經歷,潘國太感慨萬千。在養豬之前,他以外出打工為主,以在家務農耕作為輔,基本無穩定工作及收入來源。打工的時間雖長,家裏卻一直沒有什麼存款。20__年下半年,他在工地幹活期間發生意外,住院數月,在家休養長達一年,加重了家庭負擔,其他家庭成員基本無收入能力,入不敷出,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只能勉強維持生計。20__年又趕上孩子考上大學,學費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壓得老潘喘不過氣來。這時,潘國太一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户,孩子上學問題和生活保障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潘國太一家渡過了難關。

“自被確定為貧困户以來,得到了黨和國家政府的政策幫扶,作為基層貧困羣眾,響應國家號召,自主創業,努力脱貧。”一輩子不服軟的潘國太思來想去打算創業,自謀出路,甩掉貧困的“帽子”。在充分的調研後,20__年潘國太有了養豬的初步構想,並於20__年正式付諸行動,開啟了自主創業養豬之路。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當真正做起來的時候,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是一個接着一個,資金、經驗和技術樣樣缺,一切都是從零開始。20__年上半年,潘國太夫妻倆向親朋好友借錢修建了300平方米的豬舍,買了8頭母豬。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養豬第一年就遇上了價格低谷期,加上規模小,前期投入大,第一年就是負收入。但他沒有氣餒,也沒有因此而放棄創業,而是調整心態,穩紮穩打,積極參加縣裏養殖户培訓,觀摩規範化養殖場,在實踐中學習並積累經驗,盡力減少成本和損失。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夫妻倆的細心照料下,母豬順利生產了幾批生豬,且成活率也在提升,再加上豬肉的價格逐漸回升,育肥出欄後終於有了淨利潤。在之後的日子裏,夫妻倆一邊還債一邊繼續擴大規模,每天餵食、磨飼料、打掃豬舍,絲毫不懈怠,養豬的技術越來越專業,創業也步入了正軌。

20__年初,潘國太又投資擴建了300平方米豬舍,隨着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日常運營也要隨之正規化,他申請了營業執照,引入了更為先進的設備,完善了化糞池等排污通道的建設,發展產業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的責任

談到未來的規劃,潘國太表示今後將進一步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高質量發展養豬產業,到20__年出欄數約400頭,並帶動周邊羣眾自主創業,以自身行動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日前,中共晉城市委網信辦和晉城市扶貧辦組織開展了脱貧攻堅網上集中宣傳。通過講扶貧故事、秀村播帶貨、展扶貧成效等專欄,講述我市脱貧攻堅工作中湧現出來的感人故事,展示我市各地特優農產品,展現我市脱貧攻堅取得的重大成就,進一步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弘揚脱貧攻堅精神,增添持續奮進動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

創業脱貧之星事蹟材料範文 篇2

從過去的貧困户到現如今的養牛專業户,他的身份來了一次完美轉變,他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既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條件,同時也帶動了村裏其他村民的養殖熱情,當地羣眾談到他都會豎起大拇指稱其“牛人”。他就是鉛山縣陳坊鄉福田村的脱貧致富典型呂良忠。

呂良忠現年46歲,全家6口人,父親多年前患上了高血壓等病,不能勞動,母親20__年又患腦癱,至今沒有痊癒,自己的腸胃不好,家裏近年來3人需要高額的醫療費,小孩正在讀書。當時同妻子土裏刨食一年的收成都不夠看病,家裏因此負債不少,連過好今後美好生活的信心都沒了。

隨着脱貧攻堅政策的實施,這個家有了新的出路 。 20__年8月,呂良忠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户,家裏從此享受到了醫保與教育等扶貧政策。幫扶幹部針對他家的實際情況和福田村草木豐茂的生態環境,計劃通過養牛產業脱貧,幫助他重新樹立生活信心。併為他爭取了5萬元無息貸款,有了政府的幫扶,他自己對發展養牛也信心滿滿,底氣十足。

説幹就幹,20__年5月就建起養牛場,6月份考察、買牛,7月份正式牛場運營。他每天上午在養牛場“伺候”牛,聯絡飼料、研究防疫,學習養殖技術。下午就同妻子忙着打理40多畝的水稻和紅芽芋的管理。 現在,兩年半的時間,他家的牛已經從七八頭髮展到現在的'四十多頭,年收入也達到了6萬多元,呂良忠也在養牛當年順利實現了脱貧。如今,他已經成為了陳坊鄉的養殖大户。

依山而建的養牛場不算寬敞,40餘頭肉牛養得膘肥體壯,產值近60萬元。

“通過自己的勤奮,種植和養牛的收入非常可觀,政府扶持我的5萬元貨款資金也還清了。如今我們家不僅脱貧了,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説起養殖產業帶來的高收益,呂良忠夫妻臉上總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脱貧要靠自己,要靠勞動,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不然一輩子也富不起來。”

20__年冬季,靠養牛和種植水稻、紅芽芋致富的呂良忠來到村委會,主動提出申請退出建檔貧困户的行列,並請求政府終止他家的低保政策,提出請將扶貧政策讓需要幫扶的其他困難羣眾享受。

呂良忠夫妻感慨的説,現在脱貧了,日子過的越來越好了,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好好幹,用實際行動影響更多的人,幫助周邊需要幫扶的困難羣眾參與養殖,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把日子過的越來越好。在他的帶動下,福田村近年又有三户農户加入了養牛的隊伍。

在當地,呂良忠人窮志不窮的脱貧故事一直被村民津津樂道,為其他貧困户樹立了榜樣,也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户轉變思想,堅定了他們依靠辛勤勞作實現脱貧致富的決心!

創業脱貧之星事蹟材料範文 篇3

今年39歲的周志堅是臨高南寶鎮博廉村人,被納入貧困户後,他不等不靠,自主創業,在南寶鎮上開起了早餐店,如今脱了貧過上了好日子。

周志堅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辛苦將他和四個哥哥撫養成人,成家後他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因生活清貧被納入了貧困户。20__年,他們曾經去海口與親戚一起開早餐店,但經營了幾個月就幹不下去,虧了錢。

周志堅愛人薛小歡:海口房租太貴了,我們掛念了老母親,無心在城裏面呆。

20__年6月,周志堅利用國家扶貧利好政策,在幫扶幹部的建議和幫助下,開起來早餐店,周志堅的愛人在前店賣臨高粉,後院周志堅忙着煮麪和炒粉。

幫扶責任人姜軍周:我先了解他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他個人掌握的技能,知道他有做早餐這個技能之後,然後,我就引導他,利用政府下發的產業扶貧資金,在南寶鎮政府開了個早餐店。

得知貧困户在鎮上開了早餐店,南寶鎮、村幹部和幫扶單位幹部經常光顧。周志堅不僅有做菜的經驗,他在調料方面也加強研究,夫妻倆每天凌晨3點起來備料,5點鐘就開始營業,早餐一直賣到中午12點半。如今,早餐店生意紅火,客源穩定。周志堅的早餐店營業僅一年,周志堅一家就實現了脱貧。

周志堅愛人薛小歡:現在我們過得很好了,經營問題不愁了。非常感謝政府,感謝鎮、村裏面幹部和幫扶責任人。

創業脱貧之星事蹟材料範文 篇4

國中學歷的袁碼頭村村民李祖清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着一家人的生活。20__年,妻子黃芹身患鼻咽癌,女兒李瑞考上大學,家中原本不多的積蓄很快被花光,這個家庭在風雨飄渺中搖搖欲墜。

20__年,李祖清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户,駐村工作隊充分了解情況之後制定了“解其困、扶其志”的總體幫扶計劃:一方面,幫助黃芹申請健康扶貧政策,幫助李瑞申請助學貸款政策;另一方面,扶貧先扶志,駐村工作隊定期入户與三人面對面深入交談,分析其困境,探求其出路,激發其鬥志,振奮其精神。

情況慢慢開始有了好轉,正為5000元醫療費四處求人卻屢次碰壁的李祖清得知醫療費幾乎全免之時,頓時感動得泣不成聲。李祖清對駐村工作隊説,20__年至今,我妻子黃芹治療癌症基本上沒出多少錢。在黃芹病情穩定之後,駐村工作隊為其介紹了一份同心花海服務員的工作。助學貸款讓曾經一度想放棄繼續上大學從而減少家庭開支的李瑞又重新開始追逐夢想。李瑞一頭扎進學業,並在學習之餘兼職做家教掙取生活費。如今,李瑞在武漢光谷第一國小謀得一份穩定工作。在駐村工作隊的鼓勵下,户主李祖清也主動扛起沉重的責任,足跡踏遍宜昌建築工地,風裏來雨裏去,最終還清了助學貸款,購置了小轎車,還翻新了住宅。

李祖清逢人便説:“我家在最困難的時候,是黨和政府、是駐村單位與工作隊幫助我家度過了難關”。其實,我們想説,也是你們自己幫助了你們自己,是黃芹樂觀面對病魔、自力更生,是李瑞鑽研學業、自立自強,是李祖清風雨兼程、勇擔重任,這才有了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袁碼頭村脱貧攻堅的路上,外力幫扶與自力更生猶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失一輪,則車不能致遠,折一翼,則鳥不能飛翔。

創業脱貧之星事蹟材料範文 篇5

五年前的今天,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西縣苗嶺,黨員李建兵成立了一家省級龍頭企業,專門從事椪柑的種植、加工、營銷和開發。公司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為依託,以產業扶貧為己任,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户扶貧”和緊密扶貧利益聯動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黨員李建兵一路奮鬥到了魯戈。他不忘回報黨在湘西大山深處極度貧困的瀘西縣致富。他沒有忘記致富前的鄉親,寫下了一首帶領窮人致富的幫扶讚歌。

建設椪柑產業園區 夯實扶貧濟困基礎

作為魯西蓬坎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建兵敏鋭地抓住了脱貧攻堅的有利時機,積極參與脱貧攻堅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肩負起發展柑橘產業促進脱貧攻堅的責任,把柑橘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為貧困羣眾發展柑橘產業脱貧致富貢獻力量。”李建兵信心滿滿地説道。

瀘西縣位於湘西州的東南端,是武陵山區一個極度貧困的縣。屬於山地丘陵地貌,非常適合柑橘生長。當地人種植柑橘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椪柑是瀘西的農業支柱產業,被譽為“中國柑橘之鄉”。

產業發展是脱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工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前提。為此,近年來公司積極爭取資金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在無錫鎮上堡建設了1萬畝綠色食品基地和7300畝認證柑橘出口基地。

特別是20__年以來,李建兵流轉普市鎮馬溪口村1000多畝撂荒地建設農業產業綜合示範園區,20年向農民一次性支付流轉費120萬元。產業園的輻射帶動周邊城鎮1000多名貧困村民在自家門口附近種植椪柑致富,人均月收入1800多元,貧困人口年增收3000多元,成功脱帽脱貧。

同時,20__年,李建兵依託東西部協同扶貧項目,進一步擴大公司產業園建設。該項目為興隆鎮彭宗關村、白洋溪鄉排口村400名貧困羣眾帶來了效益,實現了年人均分紅300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種植椪柑,它走上了脱貧致富的道路。

創新產業扶貧機制 加速貧困羣眾脱貧步伐

在決戰脱貧攻堅中,李建兵不斷推進扶貧機制創新,構建了經濟組織與貧困農民“利益共享”的利益聯動機制,走出了一條成功帶動周邊貧困農民致富的新路。

李建兵帶領公司創新扶貧機制,精準瞄準貧困村民的扶貧目標,即突出支持重點,明確帶動主體,通過建檔嚴格落實已精準識別的貧困人口,讓產業扶貧項目直達村莊、貧困户、貧困羣眾,確保貧困羣眾精準受益。

例如,在縣城無錫鎮,500畝拋荒果園,就把附近的285户貧困户1223人全部納入公司精準扶貧對象,進行產業幫扶和利益分紅。

李建兵構建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在積極探索產業扶貧直接幫扶、委託幫扶、股份合作等模式的同時,並就增加村集體經濟產業收入進行有益嘗試,如與浦市鎮麻溪口村簽了產業扶貧分紅協議,由公司負責前期投入,基地掛果受益後,按公司佔51%,村集體及貧困户佔49%的比例分紅,僅此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10萬元,貧困户人均分紅1300元以上,使村貧困村民真正獲得真金白銀乾貨滿。

此外,李建兵進一步完善貧困農户維權機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監事會,對產業發展和項目資金進行全面監管,確保貧困農户和公司雙方利潤分配合理,保障貧困農户的根本利益。“把貧困村民致富放在心上,把發展農特產業建小康責任扛在肩上”,李建兵的這一舉措,既富了別人,又充實了自己,既盤活了荒山荒地,種出了金山銀山,又帶富了一方貧困村民。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提升精準幫扶成效

企業作為法人公民,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應當擔負起社會責任,如今在瀘溪縣碰柑公司已成為全體員工的共識。李建兵帶領公司以發展柑橘產業為導向,助力當地貧困羣眾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脱貧摘帽,圓同步小康夢想,為當地其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做出了可複製推廣的成功示範。

近年來,李建兵聘用和積極引領貧困户從事產業扶貧。20__年以來,瀘溪縣碰柑公司與1800名貧困户簽訂了產業委託幫扶合同,在浦市鎮麻溪口村流轉1000畝荒地,聘用當地貧困户作為工作人員,人均月勞務報酬在20__元以上。幫助貧困户年銷售碰柑5000餘噸,貧困户在柑橘產業脱貧中人均年增收達1000元以上,大大提升了貧困羣眾在發展農特產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致力於柑橘擴大再生產。為了使基地獲得更好收益,李建兵經常深入基地,頂着烈日,親自勞作,足跡遍佈基地每個角落與山山水水。

為了解決年100多萬培管費用,李建兵把公司這幾年經營收入全部投入到柑橘擴大再生產中,自己籌錢一次性支付麻溪口村20年土地流轉費120萬元,為公司健康良性在高起點上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與村集體經濟簽了分紅協議,由公司負責前期投入,基地掛果受益,貧困村民人均年分到1000元以上紅利。在武溪鎮還流轉了500畝拋荒果園,把附近的貧困羣眾一併納入公司精準扶貧對象,僅榆坪村就有10位貧困户享受到了金融扶貧政策,公司年支付每户3000元的紅利,根據自身優勢,每年幫助貧困户銷售碰柑5000餘噸。

致力於為貧困村民增收。李建兵籌款150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與當地村委會與貧困户簽了分紅協議,由公司負責前期投入,基地掛果受益,貧困户人均年分紅1000元以上,20__年給貧困農户分紅15萬元。

李建兵帶領果農主動出擊,銷售椪柑,有力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僅20__年貧困户在柑橘產業脱貧中人均增收達800元以上。

發展產業是精準脱貧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瀘溪縣麻溪口村地廣人稀,基礎設施落後。李建兵緊緊把握這一脱貧思路大興特色產業,積極與省扶貧開發辦對接,爭取產業開項目扶貧支持,發展椪柑、臍橙800畝、油茶林3200畝、紅心獼猴桃400畝,採取“公司+基地+農户+幫扶”股份合作模式運營,收益按照“公司佔51%,貧困户佔39%,村集體佔10%”分配,貧困户在發展農特扶貧產業中鼓了錢袋子,走上了脱貧致富之路。

李建兵積極開展扶貧捐助獻愛心活動。 20__年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款5萬元;20__年響應州扶貧辦號召赴永順高坪捐助2萬元,20__年響應縣委縣政府號召,帶頭捐了4萬元給患大病慢病的貧困户,受益貧困百姓讚不絕口。

積跬步以至千里。李建兵勇當產業發展脱貧的排頭兵,腳踏實地把瀘溪傳統優勢產業——椪柑產業做大做強做優,以產業發展促進貧困羣眾脱貧和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無疑是對自己無悔青春的最好詮釋,更是人生旅途的美麗風景。

大愛無言,李建兵在艱辛的創新創業扶貧濟困歲月裏,以對黨的滿腔熱情和對貧困羣眾的無私奉獻,一步一個腳印,幫助大山的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當下,李建兵正在率公司全體員工引領貧困村民走同步小康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