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文秘 > 规章制度

“宏观政策要稳”关键要稳货币 货币政策更重精准灵活

导读:就眼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最需要“稳”的,还是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因为,过度的货币投放,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留下风险隐患。以下是由本站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货币政策更重精准灵活,欢迎参考阅读。

“宏观政策要稳”关键要稳货币 货币政策更重精准灵活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召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情况看,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控制方面,稳定性是不够强的,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多。

尤其在货币发行、资金供应方面,不仅出现失控现象,而且出现调控失灵问题。这一点,在实体经济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发行的货币越来越多,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短短几年间,就翻了接近两番;另一方面,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过去的融资难单一矛盾,也演化成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双重矛盾,且融资贵已经演进成比融资难还要复杂的问题。

在去年股灾没有发生前,外界还一直以为央行释放的货币尤其是信贷资金,都进入了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以及少数国有企业的口袋,从而造成货币投放得越多,实体企业的资金矛盾越突出。

但是,股灾后农行和中信银行票据违规贴现案曝光后,才知道相当一部分银行资金流向了股市。而最新的数据则显示,通过票据贴现转出去的资金,总额可能超过8万亿。

这么多资金体外循环,实体经济怎么可能不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而股市、地下金融市场 又怎么可能不出现失控现象?

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2.51万亿。而分析则认为,2月份新增信贷仍可能维持高位。虽然不能因此认为货币供应进入“放水期”,但是,如此迅猛的货币供应,货币政策仍然处于宽松状态。这么多资金投放出去,流向了哪里,显然又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虽然说“宏观政策要稳”的要求,并不单指货币政策、货币供应,财政、物价、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在宏观层面,也都需要突出“稳”字。

但是,就眼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最需要“稳”的,还是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因为,过度的货币投放,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留下风险隐患。

别看现在表现出通货紧缩,一旦经济步入正常轨道,通货膨胀将成为最难应对的问题之一。毕竟,大规模的货币投放,需要有消化的地方。更重要的,相当一部分货币是在体外循环的,其造成的冲击更大。

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支撑,特别是货币政策不能过紧。但是,要想减少政策宽松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还是应当更加注重货币的流向,注重对货币的去向予以有效监管。

股灾之后引发的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或许是货币政策和供应能否企“稳”的最核心问题。因为,从这两年来货币资金的供应和走向来看,不少资金没有按照政策所确定的方向运行,相当一部分资金成为体外循环资金或者违规运行,应该是货币政策作用和效率打折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央要反复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

接下来,除了强调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外,也要强调确保货币政策不走调、不变形,并进一步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不然,货币政策和供应很难保持“稳定”状态,货币政策不“稳”,经济就难以“稳”得住。

拓展阅读:货币政策更重精准灵活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何稳增长?一提到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降息降准。出乎意料的是,2019年农历新年前,降准并未如市场预期而至,央行释放跨年流动性的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一系列工具。如何理解货币政策调控的思路转变?

结合近期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来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正逐步完善,调控思路也在发生转变。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方面,财政政策应该是主战场,因为财政政策是天然的结构性政策;而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如果过度宽松,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人民币的贬值。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货币政策需要站在更加开放的全球格局来进行考虑,政策制定需要有国际视野:一方面需要考虑汇率因素,降准等总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体现在汇率上,会导致人民币汇率承压,引发资本外流和外汇储备下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结合SLF、MLF、PSL等工具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实现稳定货币流动性的目标。

日期,央行宣布公开市场操作由每周二、四两次改为每日均可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提高,不但有利于抚平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对于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促进利率走廊的培育和建设,进而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同时面临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的形势下做出的政策转型,是更加倾向于使用多元化、结构化、灵活性强的工具进行精准操作的体现。

今年1月,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1.07万亿元,同时搭配使用SLF、MLF和PSL,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几乎等同于一次降准,既应对了即期的流动性风险,又舒缓中期的流动性压力。

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需要解决,这需要突破传统货币政策的范畴,把总量调控与定向调控结合起来,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近日,央行公布了对2019年度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情况的考核结果:绝大多数银行信贷支农支小情况良好,满足定向降准标准,可以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少数银行不再满足定向降准标准,不能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一些此前未享受定向降准的银行通过主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达到了定向降准标准,可以在新年度享受优惠准备金率。实施定向降准并进行考核,有利于将金融活水引导至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这是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重要举措。

正如《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指出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适度,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要综合运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那么,降准降息是否还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内呢?市场普遍认为,未来央行使用降准、降息等传统工具的可能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SLO、 SLF、MLF以及再贷款等更为精准、更具针对性、更能引导市场利率的各类公开市场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降准降息等工具就不再使用。连平认为,需要通过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综合运用,更有效、更精准、更直接地实现政策目标,并达到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工具的优势互补,推动融资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