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精选3篇)

检讨书4.1K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篇1

我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 有些学生就说了,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我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屏示“陶弘景”的介绍以及他自己写的两首诗,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精选3篇)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篇2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一直是活泼灵动的,他们常常是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表现的却沉闷异常,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调动他们,后半节课他们才渐渐活跃起来。下课后,我一直问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气特别的阴沉,我上课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吧。另外,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等,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思维变得倦怠了,兴奋点或者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到来,而当时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预想的设计进行了导入,结果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阻碍。

我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从阴晦萧索的景色入手导入,就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点,使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这需要智慧需要细心需要对学情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收获。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篇3

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夜归鹿门歌》,这篇课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在备课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找不到一个切入口,最后,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这个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以李白《赠孟浩然》诗中的前四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导入,先入为主,让学生对孟夫子及其隐居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讲“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后围绕此方法设计了四个问题。自我感觉不错,一气呵成,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但是等我讲完这篇课文,发现问题多多。

第一,问题设计有点概括化,第三个问题“展开联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山中的画面,江边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的特点”,在展示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好多同学仅仅是将课文内容翻译了一篇,并没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含义。我在此也没有提示学生对意象添加适合的形容词修饰,感觉这个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第二,老师的讲解太感性,第四个问题“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喜欢哪一个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但是总感觉空落落的,原来老师在这里缺少具体的补充,比如“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中的“忽”字的解释不到位,一句带过,应该重点讲讲,“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应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话中读出了孟浩然看似洒脱隐逸生活背后的无奈与失落。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感情,除了提供几则关于孟浩然求仕的轶事外,还应该联系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这样一联系,同学们对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来的初衷也并非做一名隐士,而是积极博取功名利禄。在唐朝,文人们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得不到功名利禄时,往往选择了隐居。一种隐居是真隐居,过着与山林禽鸟为伴的生活,与世无争;另一种隐居是假隐居,即希望通过隐居这样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赞赏,皇帝的认可,然后图谋一官半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南捷径”。孟浩然的隐居应该属于后一种。他想得到官职却得不到,他想受到当局者的关注于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迫不得已,并非是一种自然率性。这样我们就越能理解孟诗这一句“惟有幽人自来去”背后的辛酸、落寞与孤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环节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好好地备课,而且还要备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