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精选22篇)

检讨书2.45W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13)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精选22篇)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七年级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 “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2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国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七年级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4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国小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5

现就中学作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文的重要性。

对于语文,作文分数比例是让人不敢忽视的,在150分的总分中作文就占了1/3甚至更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真可谓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就算他们的基础和阅读比较差,但是却不会影响他们在作文方面拿多一些分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光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你基础再差都要去写作文,特别是在考试中,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差就胡乱完成甚至不写。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写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那就是现在生活,我们只有在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才能做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笔墨描绘下来。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仔细观察,认真寻找其中的素材,那么他们的习作一定会绚烂多彩。

第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但是,这样的要求却并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因为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且,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并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受到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最好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而不应面面俱到,希望学生能一次性地就写出一篇上好的作文来,对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妈妈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这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识字教学

1、读中识字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来,然后再把文章读通顺,这样,生字在学生找的时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读的时候又可以有意识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够经常再读中呈现,效果更好。

2、猜谜语识字

我先自己编了两个谜语给孩子们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学生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给生字编谜语给同学猜,评选出编谜语能手。同学们兴趣一下子来了,有的编“棉: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有的编“照: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编“晒:太阳西边照”等等。通过编谜语,学生不仅对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识字兴趣,从识字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阅读教学

1、从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情感。

为了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上我安排了较多读的时间。有学生自由读,学生分小节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等。在读中,适时抛砖引玉,比如:“小峰看到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奶奶盖着暖和的被子睡着了,他会怎么想呢?”“小峰为什么帮奶奶晒棉鞋呢?”等等。从文中的一些细节来体现小峰爱奶奶,孝敬奶奶的心。

2、联系实际,从自己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中使情感升华。

都说孩子是最真实的读者,也是最可爱的人。在今天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人是如何互相关心的。有的说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说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我们班同学的回答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其他同学。在说话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体贴长辈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更深地懂得了如何尊敬长辈,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7

我今天所上课的篇目是《夸父追日》,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 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

本课谈话导入引出学习的内容《夸父追日》,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接着,质疑“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指导朗读:“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让学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作好铺垫.再以三个词语贯穿着整篇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感悟夸父的精神。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复述课文,通过初读,熟读、感情朗读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复述课文打下良好基础。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8

《金子》这一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如在导课初读课文后,让同学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彼得有没有找到金子呢?学生答案有两种,一种找到了,一种是没找到。导课时老师的引导,这里所说的金子是指金属金子。为什么没找到,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彼得是一个吃大苦耐大牢,勤劳能干的人,为以后找到真金作好了铺奠。说找到金子的同学是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出的。这时教师出示该段,让学生品读,并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展开讨论:真金是什么意思?彼得怎么找到真金的?他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彼得说他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课文内容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繁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朗读出来。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花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最后对题目的理解也较到位,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深该含义。

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在挖掘教材上还需下大功夫。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9

《说声“对不起”》这一课主要讲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小的摩擦,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交际能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陈刚不小心划破陆叶下巴后向陆叶道歉的心理过程。上这一课之前刚好班上的一位男生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星期一下午是上选修课的时间,那天下午放学时,男孩烜的妈妈来教室里找我,看到她不满而略带气愤的神情,听完她的述说,我才明白,烜在上足球选修课时,因为不小心绊倒了篮球选修班上一位高年级的男生,那个大孩子事后在自由活动时找到烜威胁了一番后,把他的口风琴拿走了。烜妈妈一边在气自己的孩子不争气,遇事不主动和老师报告,一边气那个大男孩太欺负人。我看了一眼在一边默不作声的烜,再次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跟他说:“孩子,你看,今天妈妈来学校里很生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烜说:“因为我把口风琴搞丢了。”“还有呢?”我再问。“还有我没有把事及时跟老师说,没有及时处理这事情。”烜低头小声说。我摸摸他的头说:“对啊,看来你心里都明白呢!现在放学了,大家都回去了,你也找不到那位哥哥了。你和妈妈先回去吧,我们明天再找选修课的老师协助处理这事儿了。”

这事过后第二天正好上新课《说声“对不起”》,新课导入时,我对孩子们说:“上课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然后我把烜的选修课风波说了一遍,之后提了一个问题:“烜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不对,但是,你们想想吧,大哥哥为什么会在发生碰撞事件后拿走烜的口风琴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避免这件事的发生?”问题提出后,孩子思维很活跃,有说到应该及时和老师汇报,更多的孩子说到——事情发生时,应该及时和对方说声“对不起”。

听到孩子们思考的结果,我很满意,通过拿这件刚刚发生的身边的小事情作为新课的导入,达到以下几个好的效果:一、孩子们听得认真,思考很有现实意义,对他的今后的行动指导有参考价值。二、开门见山,直触学习课文要达到的最终教育效果。三、以“说声对不起”为重点词,展开了后续学习,对人物内心彷徨犹豫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友情帮助的认同提供了实际的事例,引导孩子从自身出发,感同身受地理解了“我”。在朗读课文时也能抓住人物内心,读出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0

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现将此课教学进行反思如下: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我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浓,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代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1

反思主题:主要内容的概括如何操作更合理。

1、主要内容的概括在本节课中是否需要具体地展开。

新教材中,关于主要内容如何概括的方法是没有具体阐述的,而老师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劲浑身解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方法不得当,训练不扎实,收效也是不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仍然是顺其自然地发展着。查看学生交上来的阅读记录,在主要内容这一栏的描述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出去听课,在概括主要这个内容卡壳的课堂也不在少数,这一切不得不让我感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他们自然发展提高的,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是,从五年级开始,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把握主要内容”的要求,因此,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必要之训练。今天,在我的课堂中,是不是也需要训练呢?我觉得要。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合理,如果要将这个训练落到实处的话,必须先将每一件事情的主要意思进行概括,而后串连成完整的一段话。

2、说主要内容前必须进行准备和铺垫。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或词组,并以此为基点,让学生去发现作者描写事例的详细和简单之别,领会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然后我要求学生抓住详写的事例来说说苏珊和“我”的交往过程。我的想法很美,但是想法和现实终究是有差距的,事实胜于雄辩。课堂上,学生都默不作声,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我反思后发现,一下子要说清好几件事,而且还要连起来说,确实是有些难度的。看来再连起来说之前,还需要作一定的铺垫才行。比如先说说详写事情的主要意思,再引导学生用上时间词或便是先后顺序的词语去说,难度就降低了。还有一位老师说苏珊对我的帮助可以从“生活、学习、心理”去概括,这样就无须一件一件的去概括了,避免了许多话语的重复,更加精炼。我觉得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但似乎和我的整个设计有些不配套。

3、主要内容和交往过程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

我发现,无论是课文还是我自己的教案学案,我其实用的一直是“交往过程”这个词汇,而不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严谨,让学生有点望而生畏。而交往过程可以是侃侃而谈,无须太过凝练简要,只须了解基本的过程,话语通顺即可。可是我在教学中,没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说着说着,交往过程就成了主要内容,使课堂的气氛显得凝重起来,学生也噤若寒蝉,不敢出声了。看来,教学任何一课,完成任何一项任务,教师自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问题概念都有自己既定的一个度,达到这个目标即可,不能随意偷换也不能随意加深难度。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2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也是个激励者。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教学中,我有过“这个小红军真是可怜啊!”“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小红军的满不在乎!”等激励性形象化的评价,因此调动起来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想、议、读”的教学过程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领悟。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3

《陶罐和铁罐》是学生所喜欢的搞笑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在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同学们欣赏小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紧之后提出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好处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透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潜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潜力及情感表达潜力。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我个性强化了“演一演”的教学环节。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的表演能够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我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简单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

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主角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这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能够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4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做得比较好的: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快乐鸟”考同学生字词;表演读,背诵;让学生随着《快乐的节日》歌曲唱歌、做动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等情景的创设,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会知识了,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自学自己喜欢的小节时,我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 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学生说了很多的好句子:我听见河水哗啦啦地流着。小树向我们招手。小草向我们点头。星星在眨眼睛。太阳向我们微笑。……在快乐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从知识、能力方面进行学习。我还设计了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也倾听到别人的想法。

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想怎样去读?你心情怎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摸索、体验。当学生说的不是老师认为的标准答案时,没有批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课上就出现了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求知的慧眼,一个个创新的答案……

当然,这节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阅读、感受、体验、学习课文时,还需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了快乐,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品词赏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升华感情!在学文时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幼儿园到现国小二年级的一些快乐生活体验,这样能更好地渲染快乐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5

《山米与白鹤》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第作品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沉动人的情节见长。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的相处的一段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的爱的东西。鉴于这是一篇自读小说,情节生动但较简单,所以教学重点以理解课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为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下突显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展开讨论,探究主题真爱生命,奉献爱心。

这篇小说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内容却很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当堂速读,完全可以理清故事的情节。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速读后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希望学生通过复述课文能快速理清故事情节,通过学生的复述和课堂上的表现看,这一环节把握的很好,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故事情节。我觉得这是本节课亮点之一。

预习检测是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手段。我在课前针对课文的生字、词语、有关作者作品等知识点布置了预习,通过当堂检测,效果较好。预习是学生学好课文的重要环节,抓预习在完成整个教学目标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本节课亮点之二。

为了突破以理解课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个教学重点,我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引导学生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较好的完成了这一目标。这是本节课亮点之三。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6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国小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7

由于分数是学生刚开始认识的一种新的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多联系实际,多举实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感性认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探索,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以后学生在分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打好基础。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首先创设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生活情景,分食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蛋糕”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二分之一,体会分数产生于实际生活,知道二分之一是分数。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 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认识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折一折,涂一涂,认一认,通过交流比较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在折一折的环节中,学生的不同的折法都能表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为什么这里面存在一个数学里面的求同的思想。求同存异,它有不同的地方,折法不同,那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同学们通过思考,他们给出答案,它们都是对折的,都是平均分成两份。

用不同的图形折出不同的分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联系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数,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群体中交流多种折法,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彰显了学生个性,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做完分数后,我拿了三个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不同图形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呢根据孩子们的经验,他们知道,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至少给同学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我想孩子们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这层层的活动和比较,对于分数的本质问题有所感悟的话,对孩子以后的分数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8

在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又如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从侧面轻轻的吹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的摆动情况。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地教学反思。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19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节课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事先准备一定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并选择一种云或光彩进行介绍。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一、收获与亮点:

导入选择了《竹枝词》和字谜,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是名句的积累。

其次,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从情境导入、课堂游戏、分析结构到课堂小结,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激励,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坚持、发现、改正的过程。

再次,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即运用“互教”、“班教”、“导教”的方法,即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对于个性的或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回答。

总之,本案例体现了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学做得到了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科学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开展课堂教学,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时间,从40分钟里要质量。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20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镰刀型的胞贫血症的实例,很多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观念,基因突变会产生不利变异。其实基因突出变有很多种:(1)碱基置换突变,一种碱基被另一种碱基取代。可能的结果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性状不变;DNA碱基改变,遗传密码改变,性状改变;碱基置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致使多肽链提前终止合成,所产生的蛋白质大都失去活性或丧失正常功能;置换发生在终止密码部位,会使肽链合成延长。(2)移码突变:DNA插入或缺失1个、2个甚至多个碱基,导致突变部位以后密码子顺序和组成都发生相应改变。(3)整码突变:DNA中插入或缺失3的整倍数个碱基,则合成肽链将减少或增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插入或缺失部位前后氨基酸顺不序。这些知识点常出现在的一些习题中,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难点度,教学中应予以拓展加深。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判别是常考点。精选近几年来大学联考试题,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好大学联考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做到和考试大纲的接轨。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当堂完成,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在本节内容小结时通过列表比较这两类变异的本质、发生时间、意义及可能性,给学生以系统和比较完的认识。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21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22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师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天气真热”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利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马克?吐温称她和拿破仑是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人物之一。

她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本书是对海伦?凯勒一生详细记述,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应该说在我小的时候,海伦凯勒曾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她是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准备这课书时自然就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放在了第一位。

课前我将海伦凯勒的资料印发给了学生,并且提了几个问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让海伦凯勒打动学生,从而为课堂做好铺垫。

课前为了让学生读好书,我将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

课上我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在这些事件中,作者表现出来的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这四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事件到中心,从人物到情感,从情节到语言,层层深入,由浅入深, 便于学生的理解。

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哪里,因此不仅要追求问题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意问题的梯次性,让学生像爬坡一样一点点的不知不觉中走到终点,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壁垒。

这些我懂,庆幸的是这节课我做到了,学生自然就表现的比较活跃。

遗憾的是在处理情节时有些拖沓,课没有完全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