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山行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检讨书3.09W

山行教学反思 篇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山行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山行教学反思 篇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3、4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 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 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反思 篇3

年组“聚焦课堂”我讲了《山行》一课。通过讲这一课,关于国小诗歌教学我有了新的理解。

国小生学诗歌不必讲诗歌背景,不需要详细分析诗歌内涵。把时间大多用在讲述作者也是浪费。最重要的是读。初读诗文,带着生字读,感受节奏韵律,大致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诵,背。这样讲才会条理清晰,步步明确。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虽然存在问题。但较上学期比,我的教态更自然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长大了。20xx年9月我播种下“一盆小鱼”,一年后我收获了53条滑不溜丢的“小泥鳅”。谁知道再过一年还会发生什么呢?不怕有错误,就怕发现不了。不论怎样,我爱我班,我爱我的职业,我会努力,会越来越好!

山行教学反思 篇4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 篇5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国小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 篇6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3、4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 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 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反思 篇7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国小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 篇8

古诗又是国小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山行教学反思 篇9

“聚焦课堂”我讲了《山行》一课。通过讲这一课,关于国小诗歌教学我有了新的理解。

国小生学诗歌不必讲诗歌背景,不需要详细分析诗歌内涵。把时间大多用在讲述作者也是浪费。最重要的是读。初读诗文,带着生字读,感受节奏韵律,大致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诵,背。这样讲才会条理清晰,步步明确。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山行》教学反思《山行》教学反思。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虽然存在问题。但较上学期比,我的教态更自然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长大了。20____年9月我播种下“一盆小鱼”,一年后我收获了53条滑不溜丢的“小泥鳅”。谁知道再过一年还会发生什么呢?不怕有错误,就怕发现不了。不论怎样,我爱我班,我爱我的职业,我会努力,会越来越好!

山行教学反思 篇10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古代绘画作品。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则设计以下两大教学环节:

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古画的内容。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张扬祖国灿烂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其中。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然后,我以"古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呢"这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二,三,四节。然后以朗读的形式反馈自学情况。在反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

2,抓住课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了解古画的价值。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读了一遍课文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谈到了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他们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教学过程在充分关注学生个体读书感受的基上,真正了解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山行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 了致关的 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 (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 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 方 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 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 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 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 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 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 没 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 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山行教学反思 篇12

《北京老人》是一篇略读课文,虽是略读,却是非常有嚼头的。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回忆了北京老人帮助自己的两件事,字里行间透着温暖与感动。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在细微之处做文章。以下是我在执教后的几点感悟。

虽然整堂课下来,每个环节都很清晰:从排除字词的障碍到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两件事,再到深入文本品析文章中感受深的词句,进而感悟人物性格与作者情感,最后学写法,层层递进。然而整堂课中教师是在不断地引领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略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得的阅读能力和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当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做到敢于足够的放手,敢于要求学生,敢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山行教学反思 篇13

反思整个课堂设计,在创设情境环节颇费功夫,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体现本课的主题呢?经过多次试讲、研讨后,最终 确定从送学生精美礼物入手,然后让学生尝试包装导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调动起来,纷纷加入“包装”的行列,体会到“包装”里面还有学问,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一小“细节”的处理得当,使得学生在下面的各环节中都处于高度集中、高度兴奋的状态,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合 理安排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显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学生在探究包装4个奶盒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 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法,但思维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进行研究, 同伴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另外,多数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如包装3个奶盒,由于 有了包装2个奶盒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想到给3个奶盒包装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只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 思考时间,学生完全可以自行独立解决。

每一次试讲学生都会给我不同的惊喜,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潜力之大。本课在探究包装四盒牛奶哪种方法最 节省包装纸这一环节时,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产生了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另一部分学生认为“4个大面、4个中面 重叠”的方法最节约。面对学生的争论,我没有制止,而是让他们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认为“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的理由是前面包装2 盒奶、3盒奶都是重叠大面最省包装纸,依次类推包装4盒奶也是如此。这时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反驳道:“6个大面”中抽出4个大面和“4大4中”中的4个大 面抵消了,剩余的4个中面大于2个大面,那就说明重叠4个大面4个中面最节约包装纸。他这样一解释所有的同学都不禁点起了头,这时我顺势问道:其他同学还 有疑问吗?(生:没有)你怎么知道这4个中面大于2个大面呢?这位同学马上拿出奶盒,边比较边解释道:2个中面大于1个大面,那4个中面就大于2个大面。 听到这使我感到振奋,真为这位学生感到骄傲,他清晰的数学思路、完整的表达都让人不禁喝彩。但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再对包装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应 该还有很多数学内容是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学生是可以表达他们的想法的,如果课堂时间再长一些,让他们把话说完,让学生的精彩完全呈现出来,让有些问题再 暴露出来,学生一定会从问题中进一步感受包装中所蕴涵的学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