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节日习俗

那些与三月三有关的故事

歌仙刘三姐与三月三

那些与三月三有关的故事

壮族儿女爱唱歌,无论男女,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的来历,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以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九年级唱歌致哀。

另一说,在唐代壮族聚居地出了一个歌仙,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在一年的三月九年级这天,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骆越龙母与三月三

壮族是古骆越人后裔,而位于大明山西南麓的武鸣据说曾是骆越古国最早的国都,壮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骆越历史文化。

武鸣县有个罗波镇,罗波镇的罗波庙是天下龙母第一庙。有史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骆越人就在被史学界称为“骆越水”的郁江流域生活,夏商之间,骆越人建立了骆越古国,并创造出了灿烂的骆越文化。因为骆越人最早的祖居地在南宁市的大明山下,所以骆越后裔民族把大明山叫做“岜虽”,意为祖山。在汉朝前,珠江上游的西江流域每一条支流的河口处,几乎都建有骆越祖母王庙,而且都按照武鸣祖庙的名称叫做“罗波庙”或“蒲庙”。后来兴业县的罗波神被南汉皇帝封为“龙母夫人”,此后,西江流域的罗波神庙又多改称龙母庙。

骆越人是最早居住在骆越地以鸟为图腾种植水稻的族群,传说有一只鸟不小心将嘴里叼的稻粒掉在泥土里,结果泥土里长出了稻穗,惠及了大江南北。于是,一群以鸟为图腾,种植水稻的族群,以大明山为中心区域,沿着武鸣河、右江、郁江分别向北、向南、向东发展生息。

为了纪念开疆拓土的伟大始祖,每到骆越祖母王诞辰的农历三月三,人们都会举行祖祭活动。一般在祭典举行之后,传统的唱戏、抢花炮、唱山歌等娱乐活动才能开始。因此,祖神祭是歌圩最首要的活动。

骆越人信奉被称为“娅蒲”或“佬蒲”(意为祖母)的祖先神,因而凡是离开祖山都要祭祀祖母神,请出祖母神灵检阅兵马,并把祖母神位带到新开辟的家园立庙安置。这一古典祭祀舞蹈后来成为壮族等骆越后裔民族举办歌圩庙会的驱邪祈福仪式,称为“娅蒲巡兵”舞或“龙母点兵”舞。

“龙母点兵”这一民俗在岭南影响深远,许多风水宝地都被称为“龙母点兵地”。可惜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岁月风雨的吹打,如今只在武鸣县的少数山村中流传,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XX年,骆越点兵舞被大明山管理局组织的文化调查专家在武鸣县锣圩镇玉泉村发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宗教文化专家把它誉为中国民族宗教祭祀舞蹈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舞蹈之一。

在南宁市民委的支持下,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文艺专家对古老的《骆越点兵舞》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创新。创新的《骆越点兵舞》提炼了古骆越祭祀舞中的请祖母神、祖母神梳妆和祖母神点兵三个经典场面,再现了古骆越人绚丽的民族风情,表现了古骆越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标签: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