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事迹材料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精选20篇)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

xx县xx镇xx村民,今年45岁,他本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三级残疾。家庭7口人,父母年事已高,膝下育有两个儿子,哥哥齐康定智力残疾,和他在一起生活,自己身体残疾,加之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生活极度困难。20xx被识别为贫困户,艰难的生活与之以痛,他却以坚强的意志,自力更生报之以歌。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精选20篇)

前些年,为了生计,他和妻子在咸阳以跑摩的为生,生活勉强为继,近年来,随着父母年龄增加,交通政策影响,跑摩的生意已经行不通了,精准扶贫开始以后,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意识到借助国家好的政策,回乡发展产业一定可以脱贫致富,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到村中发展产业。

回到家乡的,一心想着发展产业致富,借着金融扶贫的好政策,他决定开始养牛,由于符合小额贷款政策支持对象,他成功的从信用社贷出了5万元,贷到钱后,他的干劲更足了,先在村上租了4亩的坡地和4孔窑洞,又购买了9头黄牛开始了养牛产业。

刚刚开始养牛,由于手里资金有限,他和哥哥轮流打理牛棚,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寒冬、酷暑,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背影。由于草料价格很贵,为了节约成本,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用牛粪换邻里不要的草料,现在村里许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经营种地,就积极帮他们清理麦秆,同时,还送去牛粪上地,省了不少事,村里人都愿意把麦秆送给,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草料的问题,随着养牛产业的不断发展,20xx年家庭总收入达到5.2万,成功实现脱贫,退出了贫困户的序列。

今年是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还有更大的想法,他想下半年扩大养殖规模,建立自己的养牛合作社,由现在的9头牛扩大到20头,目前,已经着手准备建设一栋72平米的新牛舍,到时他还准备鼓励村里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有养牛意愿的可以入股他的合作社,可以由他代养,给其他贫困户分红,并且还可以在他的合作社务工挣钱。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身残志坚的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怨天尤人,而是自强自立,敢于面对现实并不断努力奋斗,经常说“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在我看来,我只是比那些正常人腰弯了一点,但我和他们拥有一样的梦想,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他不仅说到而且也努力做到了。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2

,滦平县花楼沟村人,仅仅国中毕业,身有残疾,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并在联合国摄影比赛中,夺得大赛二等奖,被称为长城脚下的金牌摄影家。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上世纪80年代,他用一台二手的海鸥相机,刻苦钻研摄影艺术,30年来坚持不懈。作品越来越多,他成了拍长城专家。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老实巴交的,低着头,小声说:“我不懂构图,看着舒服就按快门。”在看来,长城如熟识的老友,是慈爱的长者,看起来像一条盘踞东方的巨龙,更是因为深邃的文化积淀。

用镜头,将长城的英姿记下,将自己对长城的爱恋记下,更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记下。如今依然用镜头丈量着历史的宽度,用镜头记录着民族的脊梁。他说:“长城最了解我的心事,我会一直拍下去”。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3

xx县“麟龙”挂面掌门人,自小身患先天性髋关节脱臼(俗称“跛足”),历经43载春夏秋冬,一瘸一拐,跛脚而行,身残志坚,自力更生,敢想敢干,百折不挠,不仅自己创业实现理想抱负,并且带动众多残疾人士脱贫致富,成为残疾人励志自强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

年少持家,身残志坚勇担当

1988年,家遭不幸,父母相继生病住院,家中负债累累,举步维艰。为了帮助家庭减轻负担,年仅13岁的忍痛放弃学业,随亲戚到广东打工。因身体残疾,四处碰壁,几经波折才在亲戚的帮助下进了一家毛纺厂当“缝盘”学徒。

返乡创业,自强不息展抱负

十年艰辛,十年付出。1997年,为了回家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揣着在外打工挣得的3万多元积蓄,从广东回到老家。

在亲戚帮助下,盘下县城繁华地段的一家干鲜店,初次经商,缺乏经验,不善经营,当年就亏损2万多元,门面租金都难以支付。但这并没有让她意志消沉,而是更加坚定了她干就干好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改进销售模式等方法,生意开始步入正轨,同时逐渐向经营广安特色农产品转型。

时至20xx年,特色农产品在市场长期供不应求,代理的手工挂面、手工空心面常常“断货”,决定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手工面加工厂。同年9月,她拿出多年经商的全部积蓄,租赁400余平方米的生产厂房,注册“麟龙”手工面认证商标,当年生产“麟龙”牌手工面20余吨,实现产值30余万元。20xx年又投资100余万元,新建1000余平方米的工厂大楼,全新升级生产设备。

20xx年8月,被四川省残联授予“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20xx年3月被xx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评为xx县残疾人自强模范。同时,因诚信经营,被县个协吸纳为会员,先后担任组长、理事等职务,被广安市个协评为优秀理事。

心怀感恩,致富不忘馈桑梓

在“麟龙”手工面厂成立之初,她积极与县残联、县就业局对接,主动联系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残疾人,并通过中介市场、张贴招聘广告、工友介绍工友等方式,广泛吸纳残疾人入厂就业。

每逢“全国助残日”期间,她都积极配合县残联工作,自发组织企业残疾人宣传队,每年都能募集资金近2万元,为县委县政府和县残联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了表率。

10年来,她先后帮助1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目前企业尚有常年务工残疾人23名,年均务工收入达3。5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全力投身公益事业,20xx年5月,她出资在九龙镇补巴桥村建造一座公路桥,解决了乡邻出行难题,并长期联系资助3名残疾学生。如今,已经成为xx县残疾人创业的一面旗帜,她的故事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守护梦想、砥砺前行。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4

,是“龙江好人”“省级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获得者。1972年出生在佳木斯抚远市,是肢体三级残疾人。他从事汽修行业30年,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工厂,发展成抚远市唯一拥有修理二类资质的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佳木斯市“星级维修企业”。他本人先后荣获“抚远统战抗疫特别贡献奖”“抗疫先锋卓越贡献奖”“抚远县先进生产者”“20xx年度龙江最美幸福家庭”“最美创业者”“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89年,接手了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修车厂,改名国强汽修,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这一干就是30年。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带领团队常年坚持学习汽修知识,不断钻研业务,及时了解和掌握领先的维修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一直保持在先进水平。常说:“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尽可能去帮助他们、真心付出。用心经营,用爱服务!”坚持着牢记初心、真诚服务的理念,将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30年艰苦创业,30年守信经营,国强汽修得到了迅速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深知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全国经济跨越发展的大环境,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爱支持。因此,致富后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凝心聚力,反哺社会。20__年,汶川地震,x个人捐款超x万元,组织员工捐款5000元,第一时间寄往灾区;20xx年,以个人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20xx年7月,对抚远市的4名大学联考学子,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助学金,直至大学毕业;20xx年初,带领企业员工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公务车辆的维修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他和企业员工的足迹遍布抚远市五乡五镇,义务维修车辆达600余台,保证了全市各单位抗疫工作车辆、物资运输车辆的正常运行。

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身残志坚求发展的深刻含义,用爱心善举和责任担当凝心聚力,谱写着奉献社会助力抚远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幸福之家——“残疾人就业基地”中,肢体残疾人正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手里的活儿,心神专注,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通过劳动,现在的他不仅为自己赚取了基本的收入,也让他收获了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但是两年前的他,却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发生这般变化。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5

,1963年11月29日出生在巴州区梁永镇寨门村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有过3年多的快乐童年,三岁时,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小儿麻痹症使他双下肢重度残疾,失去行走的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家人没有放弃他,在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家人也把他背到学校,让他读书识字,后因种种原因,他辍学了。

为了以后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1976年刚满12岁的他走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跟随一个补鞋师傅学习了三年补鞋,每天早出晚归,付出了超出正常人几倍的努力。期间,看到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还在读书求学,他消极过,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一切,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就这样,他用他那半截的身躯,从事过补鞋,养猪等多项工作,不但养活了自己,还接济了家人。

1994年,三十而立的他有了不满足,觉得不能就这样仅仅养活自己,而是要生活得更好,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仅仅只是读了1年书的他开始学习电器维修,其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懂电路知识就死记硬背,不认识字就向别人请教,别人都回家休息了,他还在修理铺看电路、认标识,不知烧坏了多少机器,赔了多少客户的机器。终于他熟练掌握了修理各种家用电器及电机的维修技术,目前已成为梁永镇家喻户晓的维修能手,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左右。

靠自身努力,不等不靠,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提高了家人及自己的生活品质。但他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深知在身边还有很多像他这样身残无助的人,他想到了帮助他们。20xx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在梁永镇街道开办塑料厂,聘用员工15人,其中残疾人有14人,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也树立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信心。虽然塑料厂后因市场等多种原因而关闭,但他帮助更多残疾人的想法一直没变。

20xx年春,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到梁永镇升平村考察,看到了大片撂荒的土地无人耕种,产生了利用撂荒土地开展农业养殖项目的念头。与升平村村民蒋新华取得联系,在该村租赁撂荒土地120亩,买了30头种牛、50头种羊、维修加固2口堰塘计70亩,放养鱼苗10万尾,新建巴山土鸡养殖场一个,存栏10000多只,累计投资达60多万元。当时,环境很艰苦,一是缺资金,这笔不小的资金除了自己历年的积蓄就是从亲朋好友处借;二是缺技术,当时在农业养殖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逐步走出困境,在20xx年底初见成效。靠着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改变了自身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同时他看到升平村有几个残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贫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脑海中又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再次帮助这些残疾人就业,目前在他种养殖基地有职工26人,其中残疾人24人。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未来,计划在20xx年再投入100万元,再建120亩的皂角园和70亩的葡萄园,同时加大对肉牛、肉羊养殖的投入,拓展市场,打造一个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更好地为当地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6

,男,汉族,国中文化,现年55岁,xx县柑子镇桅子村5组建档立卡贫困户。

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

幼年时的得了一场重病,然而几十年前的桅子村交通不便,未能及时得到治疗的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致右脚残疾,从此劳动力也基本丧失。

1988年,父亲离开了人世,留下母亲一人独力抚养带大兄弟四人。等到三个兄弟结婚独立生活后,因不愿打扰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负担,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决定在自家山周围摘野菜、采药材,用贩卖来的钱贴补家用。从那以后,无论天晴下雨,每天都是一瘸一瘸的上山,然而大多时候因地势陡峭、雨天湿滑等原因无功而返。得来的钱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也从未放弃过!

精准扶贫点燃致富梦想

20xx年对于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他被镇村评定为桅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为自己规划了一条脱贫致富路。他先是申请到了C级危房改造的项目,对年久破败老房子和泥泞的院坝进行整改,彻底改善了母子二人的居住环境,平日里在院子里种些花草树木,有空就到村图书室翻阅一些种植书籍学习,慢慢的积累了点苗木花卉栽种培育的经验,他决定向村上申请小额贷款,弄一个花卉培育地,他争取到了两万元小额扶贫信贷,并邀请县乡两级农技专员为自己规划花卉苗木培育项目,20xx年初种植花卉苗木200余株,他通过向县农业局技术专家学习苗木栽培技术和购买了许多花卉苗木培养专业书籍自学研究,很快他就掌握了营养钵调配、插苗、等专业技艺。

20xx年8月成功注册了xx县丰景苗木培养场,扩大种植花卉苗木,发展中药材种植。20xx年底他们家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自己成功脱贫了,事业也有了初步规模,能不能帮助村民一起致富呢”,他积极动员周边农户一起发展中药材种植,全村30余户村民共种植黄精100余亩,20xx年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400余元。其中有6个村民在吕建平的培育场务工,每人每月可收入1000余元,还参加了电商培训,在淘宝网开辟网上营销渠道,拓展花卉和中药材(黄精)销售市场,花卉和中药材通过线下销售到重庆、达县、广安等周边地区。说,他一定会坚持将花卉苗木和中药材(黄精)种植事业做下去,还要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脱贫奔康。

家庭和睦,微笑奔康

家庭和睦,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邻里眼中的“模范家庭”。他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构建和谐村庄。通过努力,他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是村民们眼中的“人生赢家”。

20xx年底,四川省作协创作办主任马平来桅子村写生,及其事迹激发了马平的创作灵感,以为引子创作了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中篇小说《高腔》。20xx年小说《高腔》被改编为同名话剧。20xx年在成都首演,作为特邀嘉宾出席首演式,并与作者、导演、演员合影留念。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7

,男,汉族,1986年出生,四川xx人,大学专科,中共党员,现任四川xx县黎家镇搭界寺村村支部书记。20xx年一次意外事故摔伤了左手手臂,造成左手关节坏死,经过长期的治疗,成了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当上了年薪20余万元的科技公司总经理,而且连续开设了三家品牌服装专卖店,然而,正当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为他事业上的成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时候,他却决定辞去高薪工作,跳回“农门”回家当农民。

返乡种植生态果蔬

刚回到老家的他,好不容易找到种植生态果蔬这一个好项目,却又缺乏技术和门路。虽然起步困难重重,他积极向县、乡的相关部门咨询发展政策、路子,向身边的种养殖业能人请教。

他发现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出来,集中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使用。为此,他首先将自己老家邻近的几个社作为目标,让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他集中统一管理使用。

20xx年5月,成功创建“黎家乡残疾人创业园”,并带头成立了“文唏果蔬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高山绿色生态瓜果蔬菜。

20xx年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众筹、土地入股,资产收益扶贫等模式,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许多问题,他在采取1+3+6(园区6成+贫困农户3成+村集体1成)的经营模式,在当地得到广泛相应。

带领全村脱贫攻坚

任职村支部书记后,为300多户贫困户解决增收难问题、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

截至目前,全村“一低五有”情况已全面达标,20xx年实现全村顺利脱贫。20xx年被评为广安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8

1993年12月,出生在xx县仓子乡马家营村,一周岁后,患有先天侏儒症,属于肢体类残疾。她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自幼就勤劳刻苦。国中毕业后,她不但能帮父母干农活,还坚持锻炼肢体力量。

20xx年她经市残联推荐为省残疾人运动队运动员。20xx年,她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获F40级女子铁饼、铅球第1名,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xx年,参加田径世锦赛获F40级铅球第4名,同年获全国第九届残运会F40级铅球第1名之后入选国家队。20xx年,在第__届夏季残奥会F40级女子铅球决赛中获第四名。20xx年,夺得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F40级女子铅球、铁饼两枚金牌。20xx年第十次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女子F40级铅球项目冠军。

凭着勇往直前的力量,奋勇拼搏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心和勇气,不懈坚持和努力,为家乡争光的同时,也为自己开拓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9

,男,1970年2月出生,xx县服装有限公司经理。在不到一岁的时候,一场疾病夺走了他健康的肢体,右腿从此失去行走能力。但他身残志坚,20xx年创办服装企业,现年产值已达5700多万元。他扶贫助残,创办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实行订单式培训,带动1000多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筑脱贫路,铸自强魂,他躬行不倦。x个人先后获得了“山东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山东省自主创业模范”、“临沂市振兴沂蒙劳动奖章”、“临沂市十大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身残志坚创办企业

1987年,被县残联推荐到县福利羽绒厂工作,从此,他与服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肯吃苦、爱钻研,很快从一名普通机工成长为班长、车间主任、技术科长,一直到销售经理。正当他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企业却出现严重亏损,1998年秋天,福利羽绒厂被迫停产改制,他也只好下岗。下岗那天,他独自走在县城大街上,心灵的空虚总感觉到无依无靠,尤其是看到高中的同学都陆续走上了优越的工作岗位,他却失业走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儿时的感受又一次降临到他的面前。但是他没有埋怨老天不公,也没有埋怨命运捉弄,“悲观失望,人生就没有路可走”,他鼓足勇气,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台缝纫机,在县城租赁了两间房屋,和妻子一起,办起了一个以自己名字为店名的中波制衣店,经营着服装加工生意,本着薄利、便民、服务的原则,他专心设计、精心经营,当年就实现收入1万多元,手艺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信赖。

20xx年,利用自己经营制衣店积攒下的积蓄,在县城南部租赁了两层沿街楼,购买了缝纫机、锁边机和定型机等16台服装加工机械,招聘了8名技术工人,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xx县服装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由于没有潜心研究市场需求,生产的服装花色品种单一,连续三个月没接到一份订单,公司见不到效益。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在爱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总结了县羽绒服装厂亏损倒闭的经验和教训,调整了加工思路和经营策略,先后五去青岛、三下江南,专程考察了10多家远近闻名的时装公司,潜心研究他们的设计理念和经营战略,并结合自己实际进行冷静分析,找出了不足和短处,调整了经营战略,坚持盯着市场干、围着市场转,走市场化的新路子。

为了打开市场销路,走出企业发展困境,他咬紧牙关,拖着残疾的右腿,多次带着样品和名片到青岛、苏州等地进行推介。功夫不负苦心人,青岛外纺公司给了他第一单生意,和他签订了420件防寒羽绒服。这样小的订单一般公司是不会做的,因为从运输原材料到加工完成后再运回青岛港,挣到的利润几乎不够来往的运费。但为了证明实力和信誉,他答应下来。接到样品之后,他亲自靠上,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从打板到生产,既当技术工人,又当质量检验员,直到420件产品全部完成。运送之前,青岛外纺公司专门安排质监人员登门验货,420件防寒服全部符合质量要求,外纺公司十分满意。从那以后,青岛外纺公司将更多的订单下放给他们公司生产,威海、济南、天津等多家外贸公司也纷纷前来洽谈业务,与他们公司签订生产加工合同。就这样,他们服装公司凭借着质量和诚信理念,很快打开了自己的市场,当年创利税7万元,实现了自主创业第一年开门红。

创业不忘残疾兄弟

致富不忘自己是残疾人,更想着还有很多困难残疾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有了公司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平台,开始实施他服务残疾人、造福残疾人的梦想。20xx年,在县残联、人社局、民政局的支持帮助下,针对有就业需求的广大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再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成立了xx县方正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服装设计、设备维修、服装缝纫、食用菌栽培、三车维修、公共礼仪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年培训就业需求人员达1000多人次,其中残疾人多达百分之三十。xx县方正职业技术学校20xx年被山东省残联表彰为“山东省优秀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20xx年被中残联命名为“国家级优秀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20xx年,他以公司为依托,创办了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把残疾人技能培训、劳动就业和残疾人脱贫致富放作为基地目标,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把残疾人就业和带动残疾人脱贫放在首位,注重人才技能培训教育,全方位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免费培训,每年免费培训残疾人达200余人次。目前,公司已安排36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人均年实现收入达2。3万元,按国家规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给职工购买了五险一金。在基地,在公司,残疾职工获得了和其他职工一样高的权益,残疾职工的生活不断改善。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

20xx年,正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很多主要依赖出口的服装公司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放假或关闭。当时,为了服装有限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省、市、县残疾人联合会的领导多次到公司和基地现场办公和调研工作,及时帮助公司解决基地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一年,公司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利润,让利给更多的客商,使得公司的服装加工和营销网络得以迅速扩张,打造“最大的服装航母”的创业梦想得以实现。服装有限公司自创建以来,一年一个台阶,一天一个变化,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不仅如此,公司还带动县内外周边卫星服装加工企业(点)17个,带动就业人数达600人之多,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xx年服装有限公司又投资近40万元,成立了冬日暖阳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专门致力于保障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中心现已接纳20名智力、肢体和精神残疾人员。

20xx年圆满完成中残联、住建部、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无障碍厂房建设研究课题,为制定国家残疾人集中就业无障碍多层工业厂房建设标准提供了大量先期实践依据,并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工业园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优化残疾人劳动环境及人权状况的窗口。20xx年8月4日,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调研了xx县服装有限公司多层无障碍厂房,对厂房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xx县服装有限公司成立十多年,先后安排36名残疾人就业,年免费培训残疾人400多人次,累计培训就业人员4000多人次,先后带动就业群众达600多人;累计筹集资金24万多元,为全县所有镇街敬老院五保老人购买了棉衣棉被。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自20xx年开始,x个人累计捐款捐物30余万元。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0

,男,1995年11月出生,先天性视力二级残疾,南浔经济开发区xx人

家中奶奶和父母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虽然如此,25岁的他仍坚持时刻用“身残志不残,不做生活的废人”这句话激励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勇敢面对生活,始终不忘“政府为我,我为人民”,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奉献社会。

身上有伤才知别人的痛

对家庭总是抱以爱心和信心,对家人不离不弃,从没有因为自己的先天残疾而抱怨父母,也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困而怨天尤人,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是抱以同情和鼓励。一个看起来阳光又腼腆的大男孩,用他瘦弱的肩膀,用他的大爱和善良,为家庭撑起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未来

用双手创造光明——

在南浔区残联的帮助下,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现在已经成为了湖州新东东盲人按摩有限公司的一名技师。从店里老师傅那里得知,工作的时候虚心向人请教,向书本学习,空闲下来就跟同事切磋技艺,每天拿着书仔细琢磨,细心观察穴位、经脉线图,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夸赞。一天下来不管多累,他始终面带笑容,他说自己还能模糊地看到这个世界,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愈发减退,但比起双目失明的人已经幸福的多,希望自己可以感染到身边的每一名残疾人,生活每天都在继续,还是要开心地过。对于生活,他说要加倍努力,决不能让人瞧不起,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

行孝道知感恩——

命运没有给他健康的身体,却用奋斗证明了自己顽强的灵魂。父母和奶奶都身体不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国中一毕业他就开始打工,挣到钱后就为家里添置生活必需品,有多余的钱就存起来给他们看病用。正值青春年少之际,他却缺少了同龄人的嬉笑玩耍,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

“等我长大了会挣很多钱,然后带你去环游世界。”这句话相信不少人都对家人说过,可最终也只是剩下了“等”。20xx年底,决定实现这个承诺。他提前做了大量的攻略,带上奶奶来了一场特别的旅行。这一趟20多天的旅程,他一路推着坐轮椅的奶奶,细心照顾,游览了首都北京、革命基地延安、古都西安、拉萨等多个地方,对于他和奶奶来说都留下了各自的“专属回忆”,也让奶奶在暮年感受到了“在路上”的曼妙,领略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在参观景点的时候,听奶奶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更让“感恩”这个词富有了灵动性,也让“孝道”有了更深的内涵

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使命投入到无限的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段历史的积淀,一种精神的升华。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它融入我们的血脉,走近我们的生活

20xx年,刚满18周岁的,第一次捐献了300毫升全血,此后便踏上了无偿献血的爱心之路。20xx年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xx年捐献了血小板。截止目前,累计捐献血小板19次,全血8次,献血总量达到了7100毫升。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他的父母开始理解他并支持他的做法,夫妻两人从20xx年也开始献血。不仅如此,全家人都登记了器官捐献,希望能帮到更多有需要的人。20xx年的一场意外,导致左腿骨折,需要手术用血。这场事故让他明白了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他说,政府在他家困难的时候给了他帮助,树立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现在他也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社会

在他得到第一份工作,领取第一份工资后,他没有去大街上挥霍或是下馆子庆祝,而是捐献了500元给南浔区慈善总会,帮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不仅如此,已经连续三年参与南浔区慈善一日捐捐款,从一开始捐款30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元,他表示想通过自己的做法,照亮他人的内心,让全社会对残疾人有新的认识。残疾人走出家门需要健全人的关怀,残疾人要比健全人更有爱心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爱心人士纷纷为疫情防控捐资捐物出力。深受各种爱心行为的感染和号召,他自发带头捐款并号召亲朋好友共同为疫情防控出力。他的脑海中又萌生出一个想法:要让全家人都加入慈善这个温馨大团队,用善行温暖这个世界。他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方式奉献爱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用行动诠释了那个朴素的真理: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是奉献。即使身有残疾,但仍然可以活出完整的人生

小小军人梦——

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很难走入军营,但很多的残疾人朋友都身残志坚,心系国防。从小就有个军人梦,看的最多的就是抗战片,因此对军人这个身份,有着一种不一般的向往和崇敬。他说,军人这个词对他来说,就是英雄和神圣的代名词。军人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为了国家的安全,时刻准备战斗,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20xx年的时候,他深知不可能还是在每年征兵季去报名,为的就是想感受下征兵体检时的那种氛围。每每看到身穿军装的人,心里就莫名的喜欢,也越发觉得遥不可及。他告诉自己,每个人可能都有个军人梦,或许无法实现,但永远放在心里,让他成为一种美好,也不失为一种甜蜜

20xx年,正式加入南浔区残联志愿者服务队,参与了趣味运动会、技能培训等活动中的志愿服务,热心帮助照顾其他残疾人,弘扬了“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的志愿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和带动更多的.人。每年区残联都会组织各类培训、比赛活动,他都是以参与者或志愿者的身份积极报名参加,休息日的时候还去参加一些社会组织的义工活动、阳光跑团等等

正是这样一个需要他人关爱帮助的人,做到了自强不息、奉献社会,不求回报,不求扬名,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温暖,也为自己未来的前行之路燃起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他的每一分努力、每一分收获都来之不易,因此尤其感谢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扶持。他说:“我是一个残疾人,只要做人有追求有信念,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1

,59岁,肢体三级残疾人,40年前因一次意外摔伤后摘除左侧膝盖骨,腿部落下残疾,左腿膝盖部位向后弯曲成一把弯刀的形状。前些年,他依靠修鞋维持基本生计,随着社会发展,居民修鞋需求日益减少,生意也明显不如从前,其他工作能力不足的他,只能守着自己的修鞋铺,过着拮据的生活。

泰来县残联的领导和村干部经常到他家里宣讲政策,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也经常告诉自己,残疾不要紧,关键要自己看得起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吃饭。村里建了幸福大院后,经县残联领导沟通协调,搬到了新房子,饮水和住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县残联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江桥镇幸福之家——“残疾人就业基地”的车间工人。刚开始到车间务工的有些不适应,编一个筐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工作不熟练,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他的收入水平。他无数次想过放弃,想要回到自己的修鞋铺。经过村支部书记、残联领导、驻村工作队同志的数次动员开导,坚持了下来。从开始延长工作时间,再到加快工作节奏,他慢慢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乐趣。如今,他已经从柳编初学者成为了整个残疾人就业基地技术最好的样板师傅。现在的每个月都可以通过柳编收入近20__元,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柳编也燃起了他对新生活的希望。

收获了劳动成果,明白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残疾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致富,实现稳稳的幸福。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2

,男,中专,42岁,23岁的那年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的视力。他在家里人耐心的开导和妻子细心的呵护下,慢慢明白了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首先要有对家庭的责任感。一次偶然的机会,家里叔叔带着他寻求残联帮助,参加市残联盲人按摩培训班。毕业后,先后在吉林省白城市及xx市从事按摩工作。20xx年,在宽城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家里空闲的房间开起了盲人按摩店。开店期间,通过到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的参观学习,按摩技术更加精湛,按摩的人越来越多,在宽城小有名气。先后被评为市级残疾人专门协会委员、县盲人协会主席;获得省、市级优秀残疾人荣誉证书;在20xx年分别参加省、市技能比赛,分别获得第三名、第一名。

他说,今天的成就是党和政府的关爱才换来的,现在有能力帮助更多彷徨无助且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他将按摩技术传授给16名残疾人徒弟,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自立。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3

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也如期脱贫。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帮助残疾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持续下去,成为各地必须答好的新试题。

“现在有了工作,日子越过越好了。”在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一家康复器械公司,39岁的残疾人刘丽(化名)正忙碌着。刘丽家住隆回县六都寨镇,曾是边缘易致贫残疾人。在当地残联帮助下,她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还享受了低保、医疗保险代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政策,实现稳定脱贫。

刘丽的故事并不鲜见。据统计,目前,脱贫残疾人年收入是脱贫人口年收入的81%。加之大部分残疾人劳动能力较弱、看病康复支出较大,与其他群体相比,致贫返贫风险较高。

为此,各地建立健全相关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防止残疾人致贫返贫筑牢“堤坝”。

在贵州,省残联借助“贵州扶贫云”防贫监测预警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动态跟踪核实残疾人相关情况。目前,贵州省30355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中,已消除30309人的致贫返贫风险,消除率达99.85%。

在河北,该省7067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和6975名残疾人边缘易致贫户被纳入监测范围。河北省残联通过定期与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摸清残疾人需求,提供精准帮扶。

在山西吕梁,当地政府为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代缴意外伤害保险,有效防止残疾人因意外伤害返贫或致贫,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感。

“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残联,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手段,动态掌握需要帮扶残疾人家庭情况,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做到残疾人致贫返贫‘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表示。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4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幸福之家——“残疾人就业基地”中,肢体残疾人正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手里的活儿,心神专注,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通过劳动,现在的他不仅为自己赚取了基本的收入,也让他收获了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但是两年前的他,却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发生这般变化。

,59岁,肢体三级残疾人,40年前因一次意外摔伤后摘除左侧膝盖骨,腿部落下残疾,左腿膝盖部位向后弯曲成一把弯刀的形状。前些年,他依靠修鞋维持基本生计,随着社会发展,居民修鞋需求日益减少,生意也明显不如从前,其他工作能力不足的他,只能守着自己的修鞋铺,过着拮据的生活。

泰来县残联的领导和村干部经常到他家里宣讲政策,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也经常告诉自己,残疾不要紧,关键要自己看得起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吃饭。村里建了幸福大院后,经县残联领导沟通协调,搬到了新房子,饮水和住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县残联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江桥镇幸福之家——“残疾人就业基地”的车间工人。刚开始到车间务工的有些不适应,编一个筐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工作不熟练,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他的收入水平。他无数次想过放弃,想要回到自己的修鞋铺。经过村支部书记、残联领导、驻村工作队同志的数次动员开导,坚持了下来。从开始延长工作时间,再到加快工作节奏,他慢慢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乐趣。如今,他已经从柳编初学者成为了整个残疾人就业基地技术最好的样板师傅。现在的每个月都可以通过柳编收入近20xx元,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柳编也燃起了他对新生活的希望。

收获了劳动成果,明白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残疾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致富,实现稳稳的幸福。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5

今年23岁的是双乐乡钟鹤楼村一组人,读九年级时,因不明原因造成失聪,被评定为听力一级残疾。在父亲李作清、母亲陈均英乐观地积极引导下,性格乐观上进,自强不息。

20xx年3月,从养殖4只大耳种山羊开始,走上创业之路。为提升羊肉质量,坚持采取绿色生态养殖,从不喂颗粒饲料,采用粮食和草料饲养。弄草料、打粮食、喂羊、打扫羊圈,从不喊一声苦和累。20xx年,和家人多方筹措资金24万元,建成了350平方米的标准化羊舍,并注册成立了“三台县家庭农场”,通过自繁自养,发展山羊90多只,母羊60多只,毛收入近4万元,纯收入2万多元。如今,养殖山羊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影响和带动了村里4户农户跟着一起发展山羊养殖。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6

在一个农家的鸽舍内,一只只灰白相间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食,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一个蹲在地上的残疾人认真地给他的“宝贝”投食,这个人就是小姜。

小姜是沙县夏茂镇大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72年出生的`他,由于青年时代遭受失恋的打击,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也因为治病买药的花费,导致家中贫困,面对困境,小姜一度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肉鸽的养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自强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县、镇残联的关心下,通过康复治疗,小姜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家庭困境,家中年迈老母亲需要赡养,自己今后的生活还要继续,小姜并不甘于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无所事事。20__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朋友养鸽赚了一些钱,他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想试试看,于是用身上仅剩的几百元从朋友那低价回收了20几只肉鸽回家饲养。没有钱建鸽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当鸽舍,自己安装鸽架,干活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酸脚麻了才肯休息。为了养好这些鸽子,他经常到朋友的养鸽棚取经,学习养鸽技术,从不会到会,边养边学。就这样鸽生蛋,蛋成鸽,从20几只到170多只,一年养鸽收入从不到1000元到现在上万元,通过肉鸽养殖摆脱贫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准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养鸽子,小姜不断摸索学习,他熟练掌握鸽子各个阶段的主要病害与防治,肉鸽养殖有老鸽、中鸽、乳鸽三个品种,一只老鸽能卖50元、一只中鸽卖30元、一只乳鸽卖20元。老鸽价格高但养殖周期长,小姜把重心放在养殖幼鸽上,幼鸽价格虽低但养殖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增加养殖收入。解决养殖种类问题,小姜不满足于小镇圩场销售,精准分析市场,针对县城医院患者康复对肉鸽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从而“转战”人口更为密集的.沙县县城医院周边。“我不去菜市场卖鸽子,那里卖鸽子的有好几家,竞争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县医院门口推销,那里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几十只的订单量,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我这里订鸽子了。”说起卖鸽心得,小姜讲得头头是道。

残联帮扶,助残创业就业

“我与母亲一起生活,她身体不好,平时我就靠卖这些鸽子补贴家用,这些年沙县残联帮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谢。”残疾人创业就业,需要各级残联助力,20__年开始,沙县残联了解到小姜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实行创业就业帮扶,连续三年,每年补助5000元创业就业资金给小姜购买幼鸽和鸽食,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入。对于其他人而言,养殖170多只鸽子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对于小姜来说,这却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20__年,沙县残联也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住屋修缮改造工作,将小姜的住屋纳入修缮改造名单,为其改善居住环境,让他可以更专心地养殖鸽子。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7

小明,男,1971年出生,大唤起乡人,视力一级残疾,创办了围场益康盲人按摩中心。

从一出生就是失明,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经介绍,他到北京学习按摩技术,经历三年苦学。学业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他自己跑办相关手续、找场所、准备资金,克服各种困难。因为服务态度好技术水平高,客户多了起来,按摩中心也一点点扩大了。自己创业成功后,他尝试帮助残疾人,招收条件具备的残疾人学徒,传授给他们按摩技术,对家庭困难免除学费并给提供食宿。这几年,共招收残疾人学员18名。现大部分学员独立创办按摩店,也将爱心进一步传给他人。

他不仅帮助残疾人,还到敬老院给老人免费按摩。在汶川地震后他主动捐款。他常说,我虽然看不见蓝天,但我心中总是拥有不灭的太阳,它时时激励着我向上、向上,永不停步,我的帆船就要在黑暗中起航!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8

家住美丽的龙树镇梓江河边,认识他的人都会说他“老实、本份、能干、是个好人”。1965年4月出生在本地农村的他,父母都是勤劳本份的庄稼人,家中排行老二的他与父母和兄弟姊妹关系都很好。他夫妻和儿子一家三口人日子也过得开开心心。然而生命的历程中,有阳光相伴,也有阴云密布;有一帆风顺,也有步履坎坷;有欢声笑语,也有以泪洗面。

谁料晴天会霹雳,20xx年10月夫妻俩在浙江打工时,妻子在下班买菜的路上出了车祸,肇事者逃逸。而后经过7个月的医治,花去17万余元的医疗费,欠下3万余元的债务,才基本康复,总算捡回一条命。医院高额的费用让原本平凡的家庭倾尽家产,妻子保住了性命,但双手却不能像以前一样正常的干活,行走也不方便,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20xx年初夫妻俩回到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供儿子继续上大学,同时照顾妻子,尽快还清欠债,没有像有的夫妻那样“大难来时各自飞”,而是以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担当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中的大梁。于是带着妻子再次外出打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欠债就还得差不多了。这时,儿子从四川大学毕业了,妻子也得到较好的恢复,一家人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到20xx年5月在上班时突然得了急病,住进了医院。医院的病危通知书发到妻子的手中,这个不幸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妻子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他”。银行工作的儿子和儿子的女朋友轮流请了假照顾他们。妻子和儿子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凑够了医药费,给他做了手术。经过两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终于出院了,但老天却让他留下了一条腿不能正常行走,一只手臂不能活动的脑梗塞后遗症。

为了减少经济开支,儿子把他们送回了老家,但老家的房子是20xx年修了一层还未完工的房子,暂时无法居住。决定在场镇给父母租了两间房子暂住,并且留下来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

在单位多次催促无法返回单位上班,便失去了高薪的工作。说,生养之恩大于天,是人就应该知恩图报。工作没有了可以再找,父母没有了是再也找不回来的'。我宁愿与父母一起讨口要饭,也不愿拿着高工资失去父母。儿子的女朋友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有了看法,想离开。一度感到非常彷徨、苦闷、绝望,但妻子和儿子一直在他身边鼓励他。妻子说:“没有什么事比活着更好,只要我们都还有一口气,只要我们能够勤劳,就不怕过不上好日子。儿子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必须好好活着,要加强锻炼,努力去恢复,决不能当懦夫”。儿子说:“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迈不过的坎儿,我们必须自强起来”。慢慢地想开了,不再因为残疾而沉沦下去,靠着信念和妻子的鼓励以坚韧不拔的恒心与病魔抗争。

于是,夫妻俩一边面对着善意的询问,一边顶着嘲讽的目光,抛开戏谑的话语,相互搀扶着,一蹶一拐地开始了坚难的康复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他与妻子两人终于丢掉了拐杖。

这时,夫妻俩决定不能只靠儿子和扶贫帮扶,我们必须自强起来要自食其力。于是,一人一只手一条腿做农活搞养殖,一只手一条腿做饭洗衣。从此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再还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不再怕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没法干重活就把活分零干,实在没法了才去请人干。遇赶场时没人和车愿意载他们赶场,夫妻俩就走路去,对别人的嘲笑从来就置之不理。

随着他们夫妻的自强不息和扶贫政策的落实,在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和村社干部的帮扶关心下,7亩地的庄稼丰收了,50只鸡养起来了,儿子外出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儿子的女朋友也更加亲近他们了。在一家人和准儿媳的努力下,家里两层的房子也修好了,20xx年也顺利脱贫了。

是有福的,老天没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却给他了一个善良的妻子。妻子也常说“自从嫁给他,没有受过半点委屈,行动不方便时,是他顾我生活起居。能嫁给这样一个有担当的、能自强的、心疼我的男人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相依为命白头到老”。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19

初夏时节,草木繁盛。5月10日下午,蚌埠市固镇县城关镇残疾青年小魏,冒着高温在自己的艾草地里忙活。31岁的小魏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小陈左手先天发育不全,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夫妻俩通过种植艾草和加工、销售艾草系列产品等,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者,成功脱贫致富。

虽然身患残疾,但小魏没有意志消沉。他20__年考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药学。毕业后,他在亳州市帮人售卖中药材,期间尝试经营经典中药汤剂的'网店,但收入始终不高,加上幼小的孩子需要抚养,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当时是帮朋友选种植项目,自己试种了3亩艾草,效益还不错。”小魏告诉记者,当地有个传统习俗,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买艾草放在门边,所以鲜艾草总是供不应求。20__年端午节,小魏和妻子载着鲜艾草到家附近的菜市售卖,一个早上就卖完一车。去年端午节,他专门雇了乡亲帮忙,到县城的几家菜市场售卖,还统一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更受市场欢迎。

“一年的'净收入能有6万元左右。”小魏给记者算了一笔艾草种植账。他种了7亩地艾草,艾草一年可收3季。第一茬卖鲜艾草,能卖1万多元;后面两茬加工艾制品,能卖2万多元,这样比单纯只卖艾叶能多赚。夫妻俩不怕苦不怕累,加工足浴包、艾枕、香包等艾草制品,通过网店等渠道销售。

小魏夫妇发展艾草种植产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还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无息贷款。夫妻俩开了一家实体店和两家网店,销售艾草产品等。小魏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他正在注册自己的品牌,延伸艾草产业链,要开发更多艾草衍生产品,稳扎稳打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效益。

“残疾人创业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还要选准合适的产业项目。”固镇县残联理事长对记者说,小魏夫妇的创业经历,值得其他残疾人学习。

残疾人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篇20

在人生最美的年龄遭此病变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家人和社会。不屈服病痛的精神和超人的意志力以及丰富的知识使他成为了生活的强者,强烈的信仰坚定了他的心智,使他更坚强,历时10年他坚持不懈,自学国小、国中、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参加成人大学联考,通过电大汉语文学专业学习,最后成为一名家庭辅导教师,他这20多年来辅导过的学生数以千计,虽是残疾人但因其积极的人格魅力,在他那里接受辅导的学生便更是受到激励,在学生和家长中得到一致好评和尊敬。

对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学生不仅主动提出免辅导费更是包食宿,受父母等家庭因素影响,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回馈社会。

母亲,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工作者,是全国模范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父亲是“南下”老干部。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回馈社会,向他周边的人们传递着正能量。

他的事迹被《江油报》、《绵阳日报》报道,江油电视台专门为他拍了故里写真《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优秀青年》,《四川工运》杂志根据他的事迹写了报告文学《廿载砥砺为一搏》,他的事迹还被收入了中国作协和世界文库出版社编纂的《中国英才》。

他的作品曾发表于《中国残疾人》、《三月风》、《读者》、《青年文摘》、《英语学习》等报刊杂志。他还当选为首届和第二届江油市残疾人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父母病故后,一直由他爱人照顾。妻子付发翠是一个质朴而不善言辞的人,多年来她不仅要照顾日常起居,操持家务,照料两个孩子,还得在外打打零工贴补家用,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夫妻始终相濡以沫,携手同心。儿子杨云帆,生于1999年,为减轻家庭负担也,职高毕业后外出务工。女儿林付琴,20xx年出生,现就读于江油职业中学19级财经3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儿女早早的为家人分担家务。20xx年,当时就读于江油市花园国小六年级的女儿,被光荣地评为国小组“绵阳市孝心少年”,她的事迹被拍成微电影《爱我就抱抱我》在绵阳和江油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