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心得专题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_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_第一范文网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_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_第一范文网

今天的报告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我个人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几点体会。第二,对“十二五”时期乃至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这预测包括三种情景,一是在现有发展方式没有发生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未来发展情景是怎样的,二是在发展方式转变较快的情景我国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三是如果我国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进展都不理想,国际环境继续恶化,我国发展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学习“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几点体会

第一,提出主题和主线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征。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除个别年份外,以往的五年计划、规划建议通常没有提出鲜明的主题和主线。

“九五”计划建议没有提出主题和主线,但“九五”计划建议有一个特征是鲜明地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九五”计划建议的突出特征,我们现在讲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轨、转型都是从“九五”计划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沿袭、发展来的。

“十五”计划建议中有主题和主线的提法,即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没有提出主题和主线,但当时曾培炎副总理做了一个辅导报告,这个辅导报告指出“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主线是发展的转轨。

当前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环境所迫,形势所逼。

我国现在面临的国家安全态势对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方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家也知道我国的战略资源对外依赖度比较高,像石油这样一些战略性资源主要依靠海外市场,我国陆上石油50%是从中东运过来的,海上石油90%的运输得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两个通道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就只能回到煤炭时代。最近京藏高速公路堵车20多天,被堵车辆绵延上百公里。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反思,京藏高速公路大堵车不是一次两次了,半个中国的卡车都到内蒙古拉煤,能不堵吗?我也不从更多的角度讨论这件事儿,只是说这件事情又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太粗放的一个例证,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平常我们就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问题。国家安全态势如此严重,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如何突围?胡总书记讲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次冲击,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冲击,暴露出非常深刻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人民期待,全党共识。

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遇到了住屋、教育、看病、养老、交通、生活环境等很多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人民热切期盼政府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更高、生活质量更好,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应该切实按照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来考虑、部署和推动。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之前中央发了一个调研提纲,让我们到各省、各地区去调研,包括主题主线、主要目标、重大任务、重大举措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从各省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家的看法非常一致,这样就形成了全党共识。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三是实践昭示,行动指南。

近两年全国各地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地的领导普遍反应说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跟当地的发展是真正结合在一起了,比如过去要关停污染大、能耗高的项目时领导班子内部形不成共识,一些领导担心关停之后本地的就业、税收出问题,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班子的意见得到了高度统一。只要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实践就能取得进展,反之问题就暴露得更加明显,比如现在我国社会矛盾集中、多发、复杂,有的还相当尖锐,如果不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处理,这方面会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下降幅度也达到了世界的中等水平,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讲的不够,我们通常都在讲我国跟美国、日本、欧盟相比能耗水平高,当然这样比较能够看到我们的差距,但这样比就容易使一些人看不到我们采取措施后所取得的成效,所以我认为这样比是不够客观的,还要跟同等发展阶段、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一段长时期内做比较,这样才能看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及我们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增强我们坚持这条道路的信心。不能为了强调某一件事情,为了领会某个精神,就把过去说的一无是处,把负面的东西讲的很到位,却忽略了正面的东西,这不是客观的分析态度。

为什么要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温总理对此做了四点说明。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近年来有一些人认为,现在我国社会发展有很多不足,“经济腿长、社会腿短”,是不是应当以社会发展为中心?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发展为中心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领域不如经济领域发展快,这些反思是必要的,但因此认为我们现在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略了社会建设则是不准确的。温总理讲的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推进。

二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机遇也很多,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总体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能不能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直接关系到2020年能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机遇稍纵即逝,错过了以后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许多目标、措施、任务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进行考虑和部署的。

四是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邓小平当年讲过,发展以后可能比不发展时的问题还要多,现在发达地区遇到的问题比欠发达地区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而不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

如何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国际环境?

目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比如黄海军演、钓鱼岛争端等都很突出,虽然局部挑战更加严峻,但总体大环境没变。

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西方政治家都在担忧经济全球化的逆转、停顿,因为很多国家出台了贸易、投资保护的政策,但很多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全球产业转移在加速,投资规模在扩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一些低端制造业从中国向周边低成本国家地区转移,但向中国转移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增加,这是2010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外经部对1500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2、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加快。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预测2010年底全世界将有400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签署,其中90%以上是自由贸易协定。3、科技革命导致了技术和资本流动加速。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其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在当今国际经济版图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占的份额明显上升,这些国家的话语权也在提升。由此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再调整,出现了20国集团、77国集团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的多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在上升,这是一个好的态势。

其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着新的突破。现在很多国家组成战略联盟,联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这样做是为了规避风险,同时加强了合作,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增长放慢。虽然今年很多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预期调高了,比如国际货币基金今年初的预期是增长3.2%,7月份调高到4.5%,最近又调高到4.8%。但发达国家美日欧盟三大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出现了反复,尤其是5月份的欧洲债务危机导致了欧盟经济增长严重放慢,美日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必然导致世界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放慢。

其二,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美日欧盟主要经济体提出了振兴制造业、扩大出口等计划,扶持本国制造业出口。法国明确提出法国制造战略并且提出七大振兴战略性产业,其中包括食品工业。而食品出口、轻纺工业出口是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一旦发达国家缓过劲儿来了跟我国形成新的竞争,我们原有的市场可能会丢掉。美国提出五年内将出口翻一番,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日本也提出了制造业振兴计划,大家都清楚这些国家的技术力量、研发力量。中国制造要保持自己的市场优势,必须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三,气候变化、资源和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动不动就把这个祸水引向中国,说中国是第一排放大国,能耗也越来越大,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高起就是由中国和印度这些发展中大国的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不愿意用“崛起”这样的字眼,我们以为我们壮大就安全了,但恰恰相反,越壮大别人越打压。在这样情况下,讨论到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就把中国当成出头鸟来打,对此我们要有一个长期的应对准备。比如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继续粗放就会越来越多授人以柄,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可能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营造出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其四,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一些不良资产和有毒资产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水有多深我们还不知道并且很难预见。2、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明显。美元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全世界各国的结算工具和储备货币,一国货币主导其他国家主权的局面没有改变,未来还会发生震荡。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美元资产贬值,这将是“十二五”时期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3、多极化趋势存在变数。发达国家数量少,价值观也比较一致,容易抱团。而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不一致,目标不一样,国家体制也不一致,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要求也多了,这些不同导致发展中国家很难在国际政治中形成一个声音。我们要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起,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同时也扩大我们的发展空间。4、国际市场震荡频繁,并且迅速地传导到中国国内,有些我们可以预见,有些我们没法预见。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内的经济率先反弹,各方面的指标都比较好,已经进入稳定阶段,但前段时间我国股市却往下掉,这是很反常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如何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国内环境?

一是国内环境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大,要素组合优势比较明显,微观经济活力和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增强,政治稳定,党和国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是内部挑战也很突出。这里我列了八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投资消费关系失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明显,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国际收支不平衡,社会矛盾复杂多发,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较多等,这些我不一一展开讲了,主要讲以下两点。

其一,投资消费关系失调。2010年投资拉动对当年gdp增长贡献8个点,消费拉动的贡献是4.6个点,这是1986年以来消费对当年gdp贡献最大的一年,进出口贡献的是负3.7个点。不难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消费,所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进一步失衡,这就给“十二五”规划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继续发酵,而我们既要扩内需,又要调内需结构,就是调整投资消费的关系,调高居民消费在经济总量当中的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在看要完成这个任务还是相当困难的。要提高消费是很不容易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党和政府提出投资消费双拉动。比如,以前七户人家的总电表是15安培,通过城乡电网改造把照明电改为动力电,每一户的电表是30安培,通过投资拉动了家用电器的消费。即使如此消费增幅只有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经济增长仍然是靠投资拉动的。2010年、2010年我国的消费实际增幅是16%—17%,剔除价格上涨因素,用了10年的时间才翻了一番。而投资一年就可以增长几十个点,所以在应对经济短期波动时,要想扩内需,最见效的就是投资,但这给投资消费关系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使二者的关系更为平衡一些。

其二,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最近在讨论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要结束了,拐点即将出现,不过也不是马上就结束,至少还有5年的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学界的测算结果显示,到2015年、2016年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高峰结束,但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很大,在拐点出现之后每年仍有700—800万新增劳动力要就业。

现在很难雇佣到熟练技工,随着产业的转移,这种问题还会进一步出现,比如东部的制造业转到中西部,中西部的农民工就不到东部去打工了,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XX年对东、中、西三大地带2700个村的调查,74%以上的村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再向外转移了。那么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还有1亿多,他们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这些人是很难出来打工的。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意味着以往靠低成本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也就是吃人口红利的增长模式要转型,否则我们最多再坚持5年,如果到那个时候再转型代价会更高。

第二,关于主线的重要概括。

五中全会有许多新的提法值得我们注意,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本身的事儿,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此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不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就可能是一种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发展。这些概括都是比较有新意、有高度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远的不讲,从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我们可以反思以下四点。

一是投入结构太粗放。主要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都在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所以我国经济处于回调期,也就是调结构,加快优胜劣汰,这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危机冲击下,外需骤降,内需回调,这两者的叠加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一下跌到6%,同时暴露出产能过剩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就要扩内需、调结构,但调结构容易被忽视,扩内需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原来环评不能上马的项目又重新申请审批,而确实有一大批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上去了。

二是内需结构不协调。前面讲了,投资消费关系失衡,问题在于不是消费自身增长太慢,而是投资增长太快,经济增长也太快。经济增长快于消费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收入分配格局出了问题,发展的成果没有更普遍、公平地被全民分享。但客观地说,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关于这一点讲的人比较少,我觉得这也是不公正、不客观的。

我们一定要准确刻画我们的问题,不要大而化之地说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得给人们描述清楚了,找得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那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我们的问题就是相对于增长更快的投资和gdp速度,消费增速相对慢。1990年到2010年中国老百姓实际消费年增8.3%,而同期全世界消费增长平均只有2.9%,发达国家才2.3%,因此国际上那种中国消费不足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三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这是导致内需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程度不够,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大动作、大决心、实招儿,内需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大家知道现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当中所占的比重低于政府和企业的比重,工资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这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当有一些措施,比如工资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两个同步就是一种政策导向。

四是出口增长太粗放。附加值低,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下,能耗高、排放大,这是我国出口增长粗放的集中表现。通俗地说,就是几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所以我们要下决心转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粗放的出口增长模式代价很高,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弱化,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提升出口增加值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关于出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而是中国的出口太粗放了,这个问题一定要刻画准确,否则政策导向会出问题的。比如2010年、2010年最困难的时候两千万农民工回流,靠的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所以温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讲,出口是中国扩大发展空间、解决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中央的政策是积极扩大内需,努力和稳定拓展外需,但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要从依赖外需转向依赖内需,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党的正式文件里也从来没有这个说法。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内外需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内需,出口从来不占主导。中国的内外需比例与许多国家的发展趋势相当类似,即全球化导致各国内需比例下降,外需比例上升。中国出口不仅拉动投资,也拉动消费。

中国出口依存度高有复杂原因。出口额不是增加值,重复计算导致依存度高估(我们测算约高估50-60%,美国学者估计为35-50%),此外还有国际产业分工、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海外投资少等因素影响。

中国出口价值占世界比重低,加工贸易对拉动国外gdp的贡献远远大于国内,据我们计算,我国1元加工贸易增加值拉动国内gdp仅为0.3元,而拉动国外gdp高达0.7元,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增加值是在国外实现的。中国制造实为世界制造。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七大报告里提出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向一、二、三产协同拉动,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三个转变概括来说就是需求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要素投入结构的转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涵盖了这三个结构性的转变,同时又包括了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转变。

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概括,过去我们讲发展方式、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不落到改善民生上来,特别是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候与改善民生的联系比较少。现在我们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包括收入分配要更加公平,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不成功、成效大还是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状况。

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中包括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五中全会里面没有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低碳经济的理念有合理、科学、先进之处,但低碳经济的提法背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因此我们不可简单地将它用在我们的正式文件里。我看到中科院的一位院士说,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70%是煤炭,现在让我国减碳排放的绝对量,就我国的能源禀赋结构以及我国的发展阶段而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如果要中国减碳排放绝对量,征碳关税,我们等于是作茧自缚。我通常不讲低碳经济,但赞成借鉴相关的低碳技术。

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弄得我们很被动。怎样通过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经验,既符合我们的国情,又能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而没弄清楚就照搬是不冷静的。

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这五点坚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条脉络,比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又有了新的进展,体现了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跨越危机、引领未来,协调发展、惠民利民,强化动力、助推转型的特点。

第三,关于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措施。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这里突出了“两个衔接”,即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相衔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没有出现一个数量指标。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任务和重大举措我就不展开说了。

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第一,基准情景。

这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征、发展方式为基础,并考虑最有可能的一些变化,包括人口、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等,从而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也提供了与其他情景比较的参照系。

在基准情景的各项设定下,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今后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会逐渐放慢。“十一五”期间平均经济增速预期接近10%,预计“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为7.9%左右,2016~2020年经济增速为7%左右。这只是我们的测算,是一种参照。

增长的来源有三个: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体制改革、效率改进、结构优化等。“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增长的贡献会逐渐降低,同时资本增长的贡献也会逐步放慢,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会提高或者保持稳定。

根据这个基准情景的测算,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按2010年价格计算,我国gdp总量达到51.86万亿元,合7.46万亿美元。到2020年,gdp总量达到72.83万亿元,合10.48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133.69万亿元、美元19.2万亿的规模。XX年年,美国和日本的gdp分别为13.75和4.38万亿美元,其人均gdp在4万美元左右。

根据基准情景测算,我国人均gdp在2014年接近5000美元,2015年超过5000美元(5371美元),2020年超过7000美元,2025年接近1万美元,2030年约为1.23万美元。

到“十二五”末,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35万元,比XX年年增长近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200多元,比XX年年增长近60%。城乡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2015年城乡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4.29倍上升到4.61倍(可能高估),2020年将提高到4.9倍左右。当然,这不符合我们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要求。

到2015年,预计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5.3%提高到47.5%,这个可能高估了,5年提高12个点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政策力度不到位,就很难做到。到2020年居民消费比重提高到48.3%。这是通过一个模型测算出来的数据,按照我们的研究,我认为“十二五”末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会这么高,但到“十三五”末也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居民消费比重的提高幅度应该比“十二五”还要大。

大家都很关注如何调整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希望调高起征点,为什么财税部门不采纳这个建议?现在收入差距大不仅仅是由工薪收入差距造成的,还有经营收入、财产性转移收入等方面的因素,这些收入还没有税收调节手段,瞒报经营收入也很难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调高工薪收入起征点,只能影响到主要靠工薪收入的这一部分人,却影响不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经营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这样一来,对于东中西三大地带来说,如果调高起征点,收入低的人没有少交多少税,而收入高的人却能少交很多税,低收入的中西部地区和群体没有怎么受益,反而是高收入的地区和群体受益了。所以,调高起征点对于调节区域收入差距作用也不大。应该采取个人所得税专项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完善财产税,比如遗产税等。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基准情景下的产业结构有什么变化呢?制造业内部高能耗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比重将长期基本稳定,因为转变发展方式转的不大到位,2010、2015、2020年大体维持在44.2:55.8。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会较慢,再过10年才能与第二产业持平,一、二、三次产业构成2010年为10.4:48.8:40.8,预计2015年为7.8:47.3:44.9,2020年可能为5.7:47.1:47.2。现在第三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7000美元是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期,我们现在已经到了4000美元,这是一个机遇。我个人认为从结构调整情况看,这个基准情景是非常不理想的。

基准情景下的能耗和碳排放怎么样呢?大家知道我国在国际上承诺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40%—45%,我们要在国际上兑现这个承诺,这不是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数的减少,这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的。要兑现承诺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否则我们在国际上就没有信誉了,这虽然是个经济问题,也会对我国在国际政治环境中的形象产生影响。

第二,发展方式转变较快情景。

假设关键领域改革快速协调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效率改进的贡献增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景中,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质量和效益较好,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人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现在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把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往前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增长的贡献与基准情景下的一样,资本增长比基准情景略高一些,但也在逐步放慢,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综合成效。

在发展方式转变较快情景下,我国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二五”期间可达8.4%(模型测算结果,仅供参考),比基准情景高0.5个百分点。按2010年价格计算,到2015年gdp将达到53万亿元(7.63万亿美元),2020年为75万亿元(10.79万亿美元),分别比基准情景高1.18万亿和2.14万亿元人民币。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高于基准情景,综合反映了技术创新、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人力资本的提升等各种因素的贡献加大。

在发展方式转变较快情景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快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4.29先提高到2015年的4.39和2020年的4.45,但到2030年降低到4.04,城乡收入差距显著低于基准情景中的4.61、4.9、5.03。

居民消费增长更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0.1%(可能高估)上升到2015年的49.7%(可能高估)和2020年的51.9%,高于基准情景的47.5%和48.3%。

在发展方式转变较快情景下,高能耗产业比重将逐步下降,低能耗产业比重相应上升,2010 年为44.2:55.8,2015年为44:56,2020年达到43.6:56.4。第三产业比重会较快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即可超过第二产业,这就比我们原来预想的在“十二五”末持平更为积极,也就是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更加明显。一、二、三次产业构成2010年为10.4:48.8:40.8,2015年预计为8.2:45:46.8,2020年将达到6.1:43.1:50.8。

在发展方式转变较快情景下,到“十二五”末期,预计能源消费总量为35.5亿吨标准煤,比基准情景减少5.7亿吨标准煤。到2020和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40.39亿和51.1亿吨,比基准情景分别少13.6亿和33.1亿吨。2015年碳排放强度将由2010年的2.44吨/万元gdp 下降到1.80吨/万元,到2020年排放强度将降低到1.36吨/万元,比XX年下降55.7%,下降幅度将明显高出我国的国际承诺。这样一来我们就主动了,在国际道德评判中我们就站在了高点上,可以充分证明中国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

第三,风险情景。

我们就不再给大家讲很多具体的数据,其主要情景设定是城市化放慢,国际环境恶化,改革和技术创新乏力,效率改进的贡献减弱。

预测结果为:由于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放慢,慢于基准情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三产业增长慢于基准情景,制造业中高能耗产业比重上升,低能耗产业比重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势头难以遏制,居民消费增长慢于基准情景,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较差。尽管经济增速放慢,但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却较快,能耗和碳排放的强度都显著高于发展方式转变较快的情景。

这三种情景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数量化的或者说多角度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关于发展方式定性的研究很多,到底怎么衡量发展方式转变了没有,还缺乏定量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也不是最精确的,只能按照现有的最好的方法即情景分析法进行一些测算,告诉大家我们要努力争取哪一种情景、避免哪一种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