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心得专题

中国时评:全面深化改革让民生从理想走进现实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民生”从理想走进现实

中国时评:全面深化改革让民生从理想走进现实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xx同志以宽阔的视野深刻分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民日报11月21日)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于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改革,犹如走出一条曾未有过的路一般,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牵涉全局的工作,需要我们把握规律、突出重点。笔者认为,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用好“民生”的天秤,重点突出共享和民主,最终达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佳境,看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靓丽。

一要突出“共享”。“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重视民生,解决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xx提出共同建设、成果共享的民生新理念,无不显示了新时期我国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民生要突出“共享”,一是要处理好民生问题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国家与人民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总体上来说都是一致的,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35年来,2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障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城乡居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待遇差别较大;户籍制度改革呼声很高,但进展还不尽如人意,人们对共享发展成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二是要“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因此,我们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共享发展成果和公平正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更要分好“蛋糕”、用好“蛋糕”,要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生产条件、生态需求的民生水利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二要突出“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我国自古就有“天下之权,惟民主是”、“国积民而成、民为国之主、国由民治理”主民主理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深刻地认识到,民主是实现民生的途径、手段和保障。民生的每个目标、每项内容、每个环节无不渗透着民主因素。只有通过各种民主渠道了解民情、民意,党和政府才能从人民群众那里得到第一手信息,从而正确判断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并从时间上分清民生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科学确定解决民生问题的先后次序和途径方法,真正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实行民主,才能不断提高包含物质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民生水平;离开了民主这个基石,民生的大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二是人民群众不但是民生建设的目标群体、受益群体,更应该是民生建设的参与主体。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詹·拉·洛威尔曾说,“民主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实现民生,不是以政府极端强势、压倒一切、主导一切、自己说了算的方式来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善与发展,而是应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为前提,以充分发挥这些主人翁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起点,以最大限度为民谋利、造福民生为基点,把事关国家和地区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务加以公开,让人民、专家、领导发表意见,共同承担起国家主人的责任,共同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

古人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但这些从来都不是停止改革的借口。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调整步伐,怀着“为民务实清廉”的真心,带着“民生、发展、复兴”明确的目标,更加关注“共享”与“民主”,整装前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者:贺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