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赞美地方的散文美文:青湖魂

“青湖洲苦悠悠,三年两不收……”这歌谣是昔日水患给青湖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实写照。青湖,地域名,是安义县管辖青湖洲的一部分。

赞美地方的散文美文:青湖魂

青湖全境如一只长葫芦,上有沙洲,因洲上有青草和小湖,湖水清澈见底而得名。随着时代的变迁,湖水被岁月的风雨抚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东、西两条潦河像母亲的双臂一样怀抱着青湖。解放前,因为没有堤坝阻拦,加之河水水位与村庄地势基本持平,只要天下大雨,河水就漫上村庄,淹没庄稼,青湖人民饱受水灾之苦,颗粒无收,只有吃野菜、草根、米糠充饥,有的甚至四处乞讨……

青湖地处偏僻,与永修县交界,有“守边关”一说,加上交通极为不便。出入和运输主要依靠小船摆渡。小伙子到了娶亲的年龄自然讨不到媳妇,做父母的急得团团转,这么办呢?总不能打一辈子光棍呀!那时不知谁立下了一个规矩:青湖的姑娘一般不外嫁,要嫁就嫁给青湖的小伙子,尽管这样,还是有小伙子娶不上媳妇,无奈之机,父母只好四处托媒婆找合适的人家换亲(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嫁给女方的兄弟,女方的兄弟娶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如此联姻,青湖人亲连着亲,走到一起大多数是亲戚关系。

这样的苦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半年(下半年很少涨水),青湖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在荒芜的田间地头种上粟,那场面真够壮观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田野里人头攒动,到处是晃动着忙碌的身影,像是一幅繁忙的劳动画卷一般:男人弯腰,双手握锄头,用力引沟,女人则钩着头,不停地往沟里撒粟种子,像蜻蜓点水一般;男人吃公家饭的,则由女人引沟,小孩子撒种,那头像小鸡啄米一样上下点动着。毕了,抬着头,拍拍身上的灰土和酸疼的腰,朝远方张望片刻,长长地舒一口气,继而又低下头,用双脚拨土给粟种盖上薄土。有一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贫穷的现状:青湖洲苦悠悠,有女莫嫁青湖洲,粟米饭餐餐有,大米饭要等到腊月二十九。

1935年,尽管潦河边上修筑了堤坝,但是由于堤坝修得低而矮不坚固,每逢涨水或发春水,堤坝时常倒塌,庄稼同样遭殃,可是勇于和自然灾难作斗争的青湖人不甘心呀,庄稼淹了,又重新耕种,种了又淹,淹了又种……青湖人民还是吃不饱肚子,过不上好日子。

解放初,青湖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每年冬修,大兴水利,出现了“红旗招展,万人修堤”的壮观场面,男女劳力用肩膀担,用土车推……声势浩大,空前无比。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回荡在潦河上空,传得很远很远。冬修“两头摸黑”,够辛苦的。他们通常早上6点钟出工,天还没亮,还得做好中饭吃的菜,一般是豆渣、萝菜,家庭条件好点的有干咸鱼,用竹筒装好。出门时,一头挑着劳动工具,一头挑着竹筒和餐具,冒着凛冽的寒风,踩着“咔嚓咔嚓”的冰块,相互吆喝着同伴,向堤坝上走去。“开饭啰!”中饭时分,只见两位壮士用竹杠抬着,满甑冒着热气和香味的米饭大摇大摆地走来,一边走,一边吆喝着。他们听到吆喝声,纷纷放下工具,依次排好队,走近甑边,盛好了饭,把扁担一横,坐在堤坝上,一边沐浴着暖阳,一边端着大碗,大口大口,有滋有味地吃着喷香的甑蒸饭。吃着吃着,天空中传来了叽叽喳喳的叫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群的鸟儿在天空中盘旋、嘶叫……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甑蒸饭是何等的诱人啊!收工也是6点钟,天,几乎暗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直钻进衣领里,热汗瞬间变冷汗,令人周身发抖……此后,每年冬修堤坝时,不断加固、护坡,青湖人民再也没有受过水灾了,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过上了幸福而快乐的好日子。1979年青湖修通了连接万埠的公路,后来加铺了沥青路面,通了班车,并连接了永修城山到涂家埠的公路,青湖人终于结束了望河兴叹的历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生产、生活和地理条件磨砺出青湖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形成了青湖人鲜明的个性。

青湖人敢想敢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如春雨一般滋润着青湖大地,不甘贫穷、勤快俭朴的青湖人,纷纷背起背包,腋下夹把雨伞,汇入创业大军的滚滚洪流中,走南闯北觅财路,从事煨汤、铝合金加工……后来有人这样评价青湖人,“一个背包一把伞,跑遍全国当老板”。青湖人常说,穷没有根,富没有骨。我们就不信那个邪!青湖永远穷下去?!他们凭着一股敢想敢闯、不甘落后的倔劲、闯劲、拼劲,商海搏击,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腰包渐渐鼓起来了,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口,村容村貌旧貌换新颜。青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界对青湖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青湖小伙子深受外镇、外县,甚至外省姑娘的青睐,姑娘们都说,青湖小伙子不仅人长得英俊,而且敢想敢闯,像一个男子汉!

青湖人亲善亲和。青湖人有一个共性,有人碰上急难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乐善好施,倾力相助。客人来访,主人热情有加。男主人递烟倒茶,女主人立马系上围裙,快步走进厨房煮汤热水,款待客人。青湖人积极倡导尊师重教,扶贫济困之风,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20xx年青湖有识之土,率先创立青湖助学、奖学基金会,用于奖励会考、大学联考青湖籍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乡贤达人、创业人士,倾力倾情,慷慨解囊向基金会捐善款。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青湖籍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主动把第一个月工资捐给基金会。捐资助学在青湖蔚然成风,日益成为青湖一张靓丽的名片。到目前为止,基金会收到善款30多万元,发放奖金15万余元,受益学子163名,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青湖人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大到村居之间、邻里之间,小到兄弟、姐妹之间、妯娌之间极少有口角是非,脸红耳赤之事。青湖人做生意素来推崇“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的理念,以诚待人,崇尚和谐,追求文明,家风民风淳厚。20xx年春节,青湖村成功举办了百家宴,全村1300多位村民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个亲热劲,俨然像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一样。

青湖人勤耕勤读。青湖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怕苦,不怕累,用勤劳的双手耕耘、播种、收获。青湖是夹沙土壤,土质肥沃,俗称夜潮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种植水稻、蔬菜、萝卜、尤其是棉花。聪明、勤劳的青湖人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水稻、棉花。几年工夫,把一个穷得叮噹响的青湖打造成一个远近闻名的“棉花、鱼米之乡”。有道是“青湖是个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青湖人重视教育,他们有一句口头禅: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穷怕了的青湖人,时常教育他们的子女:要好好读书,读好了书,学到了知识,才可以建设好青湖。学子们在父母的激励下,一个个埋头苦读,奋发向上,学风日渐浓厚。青湖区域虽小,但人杰地灵,俊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1000多人,涌现了一批令青湖人引为自豪的榜样人物:早期中共安义县委主要领导人之一袁觉苍、国家军用红外技术专家刘上乾、模范军医陈大新、北大学子张功球等。

有人说,是潦河水滋润了青湖这块神奇的土地,赐给了青湖人灵气。

也有人说,是青湖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奇迹,改变了青湖人命运和面貌。

更多的人则说,是党和政府给青湖人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岁月如歌,今非昔比。如今,青湖人早已告别了“苦悠悠的日子”,享受着“甜滋滋的生活”,一代代青湖人发扬“青湖魂”精神,扬帆远航,用汗水、用智慧、用勤劳编织更加动人、更加美妙的青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