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五)

SW39——《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五)

‖SW39—D0601→Q0609‖→‖SW45—Q0718‖迁移说明:

1、 所论“九气不同”,与《举痛论》主题无关,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摄生之一卷第二《九气》,独立成篇;

3、 《甲乙》置于卷一第一《精神五脏论》,与《本神》篇同论。然此九气,非独五志之气,亦论“寒、炅、劳”三气,故混于精神篇,有失偏颇;

4、 《类经》置于疾病类十五卷二十六《情志九气》;

5、 《素问悬解》置于卷六《气厥论》篇首,并云:“以上十段,旧误在《举痛论》。”

6、 从黄元御之迁出,从其厥症迁入方向,不从其迁入《气厥论》,何况原文为“帝曰:善”,足见此前必有所论,故黄元御删“善”而置于篇首,必有不妥。更据《玉机真脏论》SW19—D1903“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可知:“忧、恐、悲、喜、怒”五气均起于内因,均具有卒发性;“寒、炅、劳、思”与《厥论》之“酒入于胃”、“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同理,亦起于内因,亦具有卒发性。可见:“九气”卒发导致的病气异常,均“不从外,皆从内也”,均为厥症。故迁入本论本位,与《厥论》主题相合,义理相通。

D0601炅:热。

D0601气上:

1、《内经校释》注:“气上逆。”

2、《素问悬解》卷六《气厥论》注:“肝胆主怒,怒则肝气下陷,胆气上逆……胆木逆升,故气上矣。”

D0601气缓:《内经校释》注“气舒缓。”

D0601气消:

1、《内经校释》注“气消沉。”

2、《素问悬解》注:“肺气消烁。”

D0601气下:《内经校释》注“气下却。”

D0601气收:《内经校释》注“气收敛。”

D0601气泄:《内经校释》注“气外泄。”

D0601气乱:《内经校释》注“气紊乱。”

D0601气耗:《内经校释》注“气耗散。”

D0601气结:《内经校释》注“气郁结。”

Q0604恐则精却:

1、《素问悬解.气厥论》注:“肾主恐,恐则精不交神,后却而陷流,却则神气离根,奔逆阻格。”

2、《素问直解》注:“恐则肾伤而精却,却,退去也。”

3、据《玉机真脏论》SW19-D1903“恐,则脾气乘矣”、《宣明五气》SW22-C0103“精气……并于肾则恐”、《阴阳应象大论》SW05-Q0214“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可知:恐则精却,即恐就会肾精退却。

Q0604气下行:

1、 《新校正》云:“详‘气不行’当作‘气下行’也。”

2、 《内经校释》作“气下行”,并按:“气下行与帝问合,据改。”从之。

Q0605气不行:

1、《素问悬解》卷六《气厥论》注:“卫气不行,故气收矣。”

2、据《举痛论》SW39—Q0606“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可知:气不行,当指营卫之气不能流动。

Q0608劳则喘息……故气耗矣:

1、《素问悬解》卷六《气厥论》注:“劳伤气血,则喘息汗出,皮毛洞开,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2、《素问直解》卷之三《举痛论》注:“劳则气血皆伤,气虚则喘息于内,血虚则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气血耗竭。劳则气耗,以此故也。”

3、劳则肺叶频频扩张,气促而喘;劳则气血活,气血活则热胜,热胜则汗出;卫气关于肾,肾劳则肾耗精虚,故外有体汗出,内有肾精泄,二者皆外泄,故气耗矣。

Q0609神有所归:

1、 《内经校释》译:“神归一处。”

2、 “心藏神”,心为神之居。神有所归,即心神有所归属。

LS69——《忧恚无言第六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69—D0101→Q0201‖→‖SW39—Q0609‖→‖SW45‖迁移说明:

1、 原篇《忧恚无言》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甲乙》置于卷十二第二《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

3、 《类经》置于二十一卷四十五《猝然失音之刺》,独立成篇;

4、“卒然忧恚而言无音”之疾,实乃卒然“寒气客于厌”所致厥症,与《玉机真脏论》SW19—D1903所定义“九气”厥症相类,与《厥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101恚:hui4,据《说文》:“恚,恨也”、《广雅》:“恚,怒也。”可知:恚,即愤恨。

S0102气之所以上下:气者,真气也,空气也;上者,吸气也;下者,呼气也。全句为:喉咙,是吸气和呼气之器官。

S0104音声之扇: 《说文》:“扇,扉也。”扇,此言扇形状如喇叭。现代声乐理论认为:将口唇打开成喇叭状,可强化共鸣效果:其一,可音量放大;其二,使音色优美。

S0106悬雍垂:悬雍垂,小舌头状,发声器官。

S0107颃颡:颃,hang2,颈项之咽喉部位;颡,sang3,额部。颃颡,后鼻道,即鼻咽腔,是现代声乐理论中,重要的头部共鸣腔。

S0108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内经校释》注:“横骨,指附于舌根部的软骨……受意识所支配,而能控制舌头的运动。”

S0110重言:重者,重复也;是重言,口吃、结巴也。

SW40——《腹中论篇第四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0—D1201→Q1401‖→‖SW47—Q1201‖→‖SW45‖迁移说明:

1、所论与《腹中论》前后文意不属,主题不符,漏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六《奇病论》,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腹中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太素》置于卷第二十六《寒热》,即《素问.痈疽篇》后;

4、岐伯明示病名为“厥逆”, 迁入本位,与《厥论》主题相符,前后义理相通。

D1201膺:《说文》:“膺,胸也。”即乳膺部位。

Q1301须其气并:

1、《素问悬解.奇病论》注:“须其阳降阴升,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2、《素问直解》注:“厥逆,则阴阳之气不相交并,若火灸以治之,则无声而喑;砭石以治之,则烦热而狂。是厥逆之时,不可以治,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Q1301喑:哑、失声。

SW47——《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7—D0901→Q1201‖→‖SW45‖迁移说明:

1、 所论与《奇病论》主题无关,分类简误,当迁出;

2、 《甲乙》卷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中,将《论痛》LS53—D0601→Y0801节(消渴消瘅)、《奇病论》SW47—D0901→Q0901节(消渴)并论,录以奉考;

3、 据《论痛》LS53—D0601→Y0801可知:消渴症之形成,既有“数食甘美而多肥”之诱因,亦有“易怒……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先天体质之厥因,故迁入《厥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4、 本段SW47—D1101→Q1201,伯已明示“病名曰厥”,故迁入《厥论》本位,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SW47—D1101(太阴脉……此不足也)‖→‖SW47—D1101‖→‖SW45‖迁移说明:

1、 原位“此有余也”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 迁入本位,使“五有余”、“二不足”论述集中,充分必要。

‖SW47—D1001(口苦,取阳陵泉)‖→‖SW47—Q1001‖→‖SW45‖迁移说明:

1、“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原位D1001“有病”句后,显见窜简,当迁出;

2、《内经校释》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

3、《素问直解》云:“但治胆合穴之阳陵泉,无禆也,当治之以胆募腧。”

4、查《人体经络使用图册》,“阳陵泉”为胆经穴,而迁至下文Q1001“而口为之苦”句后,与“胆瘅”治则相合,义理相通。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