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红卫村小组 基本情况

勐伴镇红卫村小组基本情况

红卫村小组 基本情况

一、生态环境

红卫小组录属 勐伴村委会,地处山区,与老挝接壤。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纯补,有着独特而纯朴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村庄组成了和睦的大家庭。自然资源丰富,与自然保护区直接接壤,是灰版河的源头,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为山川、河流、瀑布,肥沃的土壤,适宜的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春冬温暖、夏秋湿润凉爽,为反季节和无公害蔬菜的适生地,素有天然生态空调村之美称,是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天然宝地。适宜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到处长满各式各样的植物,奇花异草,古树等千姿百态,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植物及草本药材上千余种,有些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物种。在这片优美生态绿洲上镶嵌着两颗明珠——绿水金珠、绿水银珠。这两颗明珠被人们誉为红卫瀑布,堪称勐伴双杰,悬挂于村庄两旁,流淌着清澈的甘泉、哺育着全镇约1/3的人口,且源源不断的注入白象山水库,为勐伴灌溉注入新的生命。红卫受传统优良民族文化影响,群众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意识强烈,至今生态环境仍然保持优美,勤劳的村民一直守护着村旁森林,使这片森林里生长着檀木、望天树、树蕨、鸡毛松等珍贵植物旺盛生长、不受破坏。适宜的地理环境还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家族,珍稀动物主要有大象、蟒蛇、长臂猿、犀鸟、獭猴和世界上最小的偶蹄动物鼷鹿等与人们和谐相处。只要你到丛林中走一走,随时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珍惜动物,有攀爬嬉戏的猴群,成群结队的大象、树梢栖息的鸟群……真会令您陶醉并沉浸于动植物王国里。

二、基础设施建设

红卫小组距离县政府 44 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滞后,到镇政府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部分硬化,但路面狭窄。该村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全村没有图书室、卫生室,无路灯,农户住屋以窜架板板房为主。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63亩,其中人均农田地面积1.43亩。

三、贫困现状

全村有农户90户、393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18 户、口67人享受坚果苗148株,现已脱贫。基础设施薄弱,农户房屋简陋而破旧,人均收入低,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和蔬菜种植为主,现在仍然贫困。

四、 特色产业

红卫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5.00公里,距离镇5.00公里, 国土面积3.31平方公里,海拔821.00米,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水量1600.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橡胶、砂仁、西瓜等农作物。有耕地618.00亩,其中人均耕地1.60亩,有林地4260.00亩。有农户90户,有乡村人口393人,其中农业人口393人,劳动力2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8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5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无工业污染。除粮食、蔬菜种植收入外有土鸡放养、蜜蜂山养、肉鱼田养和野生菇采摘等。土鸡放养为本村典型的养鸡模式,家家户户都到山上搭建鸡圈,圈舍分散,多点建舍分散林下养殖,养鸡少则几十只、多则几百只、几千只。这样养殖的鸡芳香可口、色味甘醇,滋补效益好,是药用的首选食材,受远近广泛消费者青睐。蜜蜂山养也为本村创新的特色养殖,村内养殖蜜蜂最多的一户在生态林里有200多个养蜂点,每个养蜂点生态优美,天然奇花异草,为蜜蜂酿蜜提供优质的保障,生产出来的蜂蜜光亮透明,色香四溢,口齿留香,回味无穷,是广泛消费者的首选食材和药材,吃过的人赞不绝口。肉鱼田养是本村生态养殖的一种模式,地处河流源头,远离污染,采用传统喂养方式,以青饲料喂养无工业饲料,出产的鱼肉质鲜嫩、色味俱佳、垂涎欲滴、其味无穷。野生菇采摘也为该村另有的特色,到夏秋季节村民们纷纷上山采摘蘑菇,因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生长出各种珍惜蘑菇,如红菌、白参、鸡枞等,有的远销外地,有的为食桌增添风采。

五、历史文化

红卫以勤劳智慧的彝族为主,创造和延续了子光辉灿烂的彝族文化,它不仅成为彝族自身的灵魂与精神支柱,更是彝族人民道德规范和发展致富的领航灯。在彝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引领下,红卫人民兢兢业业,勤劳致富。文化传说:很久以前,彝族聚居地出现一条巨蟒,兴风作浪,危害庄稼。两位彝族青年勇敢地站出来,带领彝家人民向巨蟒开战,巨蟒见势不妙,逃回山洞。人们见状便抓住时机,急忙找柴在洞口烧火不让巨蟒复出,人心齐、泰山移不久便烧起熊熊大火,人们的火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洞口填平。还怕压不紧巨蟒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巨蟒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巨蟒的头、皮、骨、筋制成三玄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山歌以示纪念,被称为三跺脚,一直延续至今。

六、民族特色

红卫房屋建筑以仿橄榄式并融入民族独有的建筑特色,窜架板板房,外形美观,工艺精湛,抗震强等特点。住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或休闲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板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彝族服饰类型多样,原料多系自制的麻布,也有外地购入或自制的棉布,色彩以黑、红、黄三色为主,至今仍然保持传统的手工缝制做法,一针针一线线流露出彝族人民手工的精美与绝妙,款式美丽大方,热情奔放,闪耀着炫丽的民族光彩。在服饰中独树一帜。男女服饰都以右开襟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嵌美丽的花边,男装下装裤脚以大小分为大裤脚、中裤脚和小裤脚三种。鞋为彝族传统刺绣文化的绣花鞋,鞋底以千层布一针针缝制而成,鞋帮绣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形式及图纹包括符号象形字刺绣、文化刺绣、历史刺绣、各种图腾刺绣等。

红卫人民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在过年过节时都要宰猪杀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有杀年猪的食俗,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自制豆腐、糍粑,喝坛坛酒。红卫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

红卫村民小组

标签:红卫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