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踏白船的好文:三塔踏白船

本站:踏白船是浙江的非遗项目,是一件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三塔踏白船》。

关于踏白船的好文:三塔踏白船

踏白船,是浙江省“非遗”项目。目前,它作为嘉兴端午民俗活动的保留节目,年年举办。不过,它的活动场所从传统的三塔塘改在了南湖。

20xx年10月22日,我应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邀请,接受了他们要我收集、充实、整理、撰写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遗产名录《三塔踏白船》申报书的工作。申报书中除各级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外,我撰写了其中的1,申报项目简介中的录像片内容 (概述)和申报项目简介。2,基本信息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3,项目说明 (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其本内容、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传承谱系)。4,项目论证 (其本特点、主要价值、濒危状况)等项目。

“非遗”申报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案工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它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20xx年10月,“三塔踏白船”批准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文系项目简介中的录像片内容 (概述),它类似录像片的“剧本”,为摄制者提供场景、分景、背景及配音解释词等素材。以此向人们展示三塔踏白船的形成、赛制、历史盛况及现状的基本长镜。

申报项目简介

录像片内容

概述:

嘉兴,水城绿都,风光旖旎。

迈步在这里的街巷村坊,会让人留连忘返。清晨,若穿过绿树怀抱的范蠡湖公园,缓步踏上西丽桥,江南水乡的氤氲扑面而来。整洁的三塔路,雪白的长围墙,犹如好客的主人张开的双臂,欢迎游人的光临。伴路平行的河流波光粼粼,它就是名扬天下的京杭大运河,这河段,嘉兴人俗称它为三塔塘。沿路西行,不远处,一座花岗岩牌坊临河耸立。牌额上“状元及第”四个字耀眼夺目,驻足凝视,对嘉兴文化之邦的崇敬,就会油然而生。视线穿越牌坊,隔河的“通越阁”壮丽高矗,在绿阴掩映下,蓬荜生辉。越韵吴风之史脉,仿佛沿着这一湾清洌,源源流淌起来。路侧围墙上的“运河文化”壁画长廊,却似回应人们对嘉禾文脉的向往,一幅幅地引人入胜。

迎面一棵棵高大的香樟树,纵向排开,把三塔路分隔成往返两道。树影北侧又一座牌坊面河而立。随风飘然的梵乐,轻轻地回荡在路口河面——嘉兴颇具传奇色彩的血印禅寺,映入了眼帘。走近古刹,看那牌坊有些苍老,然而,西侧立柱上的血印和尚人体影迹惟妙惟肖。岁月漫漫,它默默地守望着三塔塘的风雨变迁。

一过越秀桥立交通道,眼前的路开阔起来。远远的第三座牌坊横跨路口,它拱斗挑檐,四柱三顶的建筑格式,更显气宇轩昂。“茶禅夕照”的牌额迎着太阳,摧人稍稍加快脚步,扑向那牌坊后的三座宝塔。

这就是著名的嘉兴三塔。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它的历史,就能知道三塔的由来:塔初建于唐代,据《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有沉溺,人们推测“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于是运土填潭,建三塔以镇之。”三塔面河背城,旧时舟楫遥见塔影,遂谨慎行驶。以塔镇妖,只为传说,塔高似航标,提醒船家安全行舟才是建塔的真谛。我国古人既在河口营造风景,又便人行船的才智,让人叹为观止。

三塔一带旧有茶禅寺,岳王祠等,香火旺盛,信众云集。

走到三塔旁高高竖起的护塔石柱边,摸一摸那一道道手指深的凹槽,发人深省。这是船家的纤绳长年累月摩擦而成的。纤夫们的辛劳,可能没有歌曲“纤夫的爱”中所唱的浪漫,但百舸争流的三塔塘,是一幅么多浓郁的水乡风情长卷。

三塔是嘉兴的“图腾”,“文革”遭毁。世纪之交,它又重建。嘉兴的老人望着三塔,忘不了踏白船的狂欢。

三塔塘边土生土长的郁顺林说:“小辰光,啊哩(哪)一年勿看踏白船呀。”

杭州迁居嘉兴的钱一鸣说:“1953年,我有幸看到三塔踏白船,闹猛来,可惜就这一次。”

三塔里居民沈阿龙、陈福寿等说起踏白船,七嘴八舌道:“老早看三塔踏白船格人多煞”,“塘边格麦田都踏光”,“旱踏、水踏、女踏,名堂勿少”……

104岁的东栅寿翁张亚飞说:“东栅格水会顶顶好看,伊拉格踏白船到三塔比赛,总归杜(大)出风头。”

嘉兴天真照相馆业主朱德徵用老照片“说”:“三塔踏白船的场景永载水乡史册。”

真的要感谢照相术,是它给今天的人们留住了踏白船精彩的记忆。凝视这珍贵的画面,上世纪四十代,三塔踏白船的壮观场景,犹能身临其境:背衬着大树的三塔,虽已无塔刹立顶,但其沧桑的风貌,刻录了它们年代的久远;挺立的护塔柱,面河向塔,让船家的纤绳在塔前擦脊而过;沿岸的看客人头攒动,翘首以盼踏白船的出发;泊航的船只上,船夫或闲坐,或持篙,或迎友,随时启程;刚刚赶来的船儿,摇着橹,挥着桨,急切向岸……可以想象,倘若开赛的号令一响,几分平静的三塔塘,将被搅得天昏地暗。如果另有此景老照片,必似一幅船飞人跃,气吞山河的水墨画卷。

面对三塔,面对大运河,让我们放飞思绪,“走进”老照片这泛黄的画面,去感受踏白船的天地:旧时的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那一天,三塔塘里的船只都会落帆收纤,停航泊舟,让道于一年一度的踏白船竞渡活动。如此兴师动众之举,足见踏白船的影响力之大。是日,四里八乡的农船纷至沓来。平日里为农家载物把渡的木船,那天,巧装改饰,成了船夫们大显伸手的赛艇。船艄搭上了木板横“跳”,船尾支上两支琵琶橹,两人一组,同摇一橹。船舱帮口两边竖起了四五排或五六排桨架,人手一桨,合力齐划。讲究村坊名声的,还穿起了统一的服装。船头插上一面村坊号旗,也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红、黄、蓝、白、黑的彩旗。那一刻,三塔前河道里,船船列队,头东尾西,如箭搭弦;船夫们神情肃然,握橹持桨,跃跃欲试。“砰——”只闻上一年竞渡优胜船上把橹者脚蹬船舱平箕板声一响,率先起橹摆桨,众船随之如箭齐发,脱弦而去。转眼间,从三塔下到血印寺前的延河两岸,成了欢乐的海洋。塘堤边,看客振臂,叫声四起;赛船中,船夫奋力,橹晃桨舞;水面上,船飞波涌,号旗猎猎……。

踏白船比快名“旱踏”,竞险为“水踏”,女子参赛称“女踏”。赛手们个个英姿飒爽。摇橹出“跳”吊绷汉招人显眼,他手拉橹索,脚蹬“跳”端,随着船只一左一右的强烈摆动,一次一次地“踏”入水中,整个身子一晃一晃地悬向河面,若是女子则裙边辫梢浸入水中,其狂其险,令人叫绝;更有甚者,船头那位指挥者在面对众船夫呼喊鼓劲的同时,他不停地站立蹲下,时不时地用力将身子狠狠跌向舱中备下的砻糠麻袋包,飞速的赛船突受冲击,船尾顺势翘起,船头猛然下压,贴至水面。刹那间,指挥者仰天平卧甲板,其头竟然触到船头溅起的浪花。“好啊——”岸边看客跺脚挥拳齐声喝彩。水乡人弄船嬉水之力之胆识,三塔塘里表演得淋漓尽致。

起伏的船儿,越来越快,如一个个巨大的脚印,在水面踏着白浪奋勇前进。水声、水花;橹声、橹影;人声、人潮,呵——大运河沸腾了,踏白船疯狂了,水乡人陶醉了。

摇船,是农家的一种信手可拈的活。丝绸之府的嘉兴,蚕茧盛产。有道是“茧好半年粮”,乡乡村村桑林连片,家家户户用心养蚕。相传早年有一季,南湖一带遇天大旱,桑叶枯萎,春蚕无以为饲,农家心急如焚。此间,有一女子背井离乡,在湖州见桑盛蚕好,她连夜急步回家,唤乡民飞舟买叶救蚕。春蚕得救了,而那女子因劳累过度不幸身亡。后人逐尊之为蚕花娘娘。

阳春三月,水乡人经过一冬的休身养息,三月十六日踏白船的竞渡,不但为唤起新一季农忙的准备,作一场“救蚕如救火”运桑叶的实战练兵,也为纪念蚕花娘娘的无量功德,参加一次丰富的民俗活动。那一天,人们兴高采烈地摇船到三塔塘,茶禅寺前供上祭品,祭祠蚕花娘娘,祈祷稻熟茧壮。然后,摩拳擦掌,参加踏白船竞渡。赛后,在塘边埋锅烧饭,四乡人共聚野餐,尽兴而返。于是,正如清同治间嘉兴知府许瑶光的《南湖八景》中“汉塘春桑”所云:“处处春溪处处桑,绿荫底护古时塘。鸣鸠唤醒黄梅雨,知否江村四月忙”那样,嘉禾农家忙春耕,忙养蚕了。

三塔塘平静了,帆影纤夫又奏起了悠然的清流船曲。一闹一静,周而复始,一直延续到1953年的春天,为庆祝农村合作化,嘉兴人又把踏白船摇到了三塔塘。盛况空前的竞渡,从三塔到烟雨楼的河道里,把新时期的民间活动推向了高潮。自此,踏白船和嘉兴的清明水会、端午龙舟一样,渐行渐远,慢慢搁下了橹,放下桨,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三塔相伴的踏白船,是江南水乡难以抹去一道美丽而动感的风景,它给世世代代的嘉兴人留下了永恒回味。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嘉兴市“南湖文化节”的开展,三塔踏白船又以新的形式在南湖出现。三塔的重建,又引发了三塔边茶禅寺、岳王祠复建的动议。三塔塘将重现嘉兴名胜风景之秀丽。如果有选择地在几个乡镇专门造几条木制传统农船,训练一批专职的踏白船赛手,时时在三塔塘作表现,则不但传承了民间踏白船活动,还可张扬嘉兴船文化、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必将有力地推动嘉兴旅游市场的拓展。

原汁原味的三塔踏白船,期待它重现美丽的水乡。

公众号:南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