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有关于家的美文:谢谢了,我的家

编者按: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它承载着温情的往事、感人的场景和难以忘怀的记忆。下面我们来看看《谢谢了,我的家》美文。

有关于家的美文:谢谢了,我的家

戊戌年正月七年级,隆隆的鞭炮声余音未消,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欢乐之中。当日下午,田氏家族田彝煌门支大家庭老少四代、数十口人,聚集在本村村室里,以特殊的方式召开了一次家庭会。大家欢聚一堂,相互祝福新年,共同追忆、缅怀先祖们的高尚德行和品性,讲述田氏家族历史及优秀家风,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后世子孙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和传统文化的情怀,使今年的春节过得别开生面,意义非凡。

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过午的斜阳将暖融融的柔光洒满大地。这个大家庭参会的男男女女每位成员脸上,个个洋溢着幸福和愉悦的笑容。

此次活动,是从家乡田楼的村史拉开帷幕的。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主讲人田启义,乃为归德田氏二十二世、田彝煌之长孙、我之胞兄。他虽年逾七十,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他饱含激情地讲述: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所居住的田楼村,是从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台办事处(原虞城县谷熟镇)田老家迁徙而来的。约在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由归德田氏十四世祖登在此盖楼建庄,并以其父“理”之号“南田”为庄名,曰“南田楼”。后来逐渐简称为“田楼”。自此,在这里安居生活,繁衍生息,至今近250年,繁衍了11代子孙。“田楼”就成为登之后裔的老家和故乡。

村庄是最朴质的心灵家园,是停留在乡愁里的驿站,它承载着温情的往事、感人的场景和难以忘怀的记忆。有庄才有家,没有村庄,就没有家。家像一只船,停泊在村庄温馨港湾里。田楼,生养我们的故土,我们可爱的家乡。

自登公建田楼起,至我祖父田彝煌这一代,整整六代人,分支出十几户人家。这些人家均以农为生,没有读书做官者。但田氏家族仁义慈善、勤奋节俭、团结和睦、忠孝传家之风,却代代相传。那就是说,为人处世心地善良,忠君爱国;在家尊敬孝顺老人,关心疼爱子孙,兄友弟恭,谦逊有礼,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夫和妻柔,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成为家庭的主旋律,传家宝。

家风的传承,关键是文化的传承、思想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作风的传承,体现出较高的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

我的祖父是这一门支的第一位读书人。他的幸运,来自曾祖父的开明之举——创办学堂。曾祖父虽说没文化,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但他开明达理,思想进步,打破传统观念,办学兴教。请来教书先生,在家设立学堂,让子孙读书学习。我的祖父、父亲、二叔等几代家人,都在这所学堂里读书学习。知识改变了现状,文化成就了祖父。祖父读了几年书,成为村里甚至周边村庄中的文化人,具有了为他人做事的能力和资本。平时常有人找他帮忙,有人请他写文书,有人找他写喜帖,有人让他调解矛盾,有人请他提亲说媒,有的请他操心料理红白事,还有来讨教学问的。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推辞。特别是每逢过年,一入腊月,就有人陆陆续续来找他写春联。不管再忙再累,他都是喜颜相迎,满口答应。他一个人又是裁纸,又要磨墨,还要书写,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从不草率了事。字体写得端庄工整,像字帖一样。写好放在堂屋里的桌椅上、地面上晾干,屋内散发出淡淡墨香。然后还要嘱咐人家,哪是贴堂屋的,哪是贴偏房的,哪是贴神主楼的,哪是贴牲畜槽头的,还有厨房、农具、桌椅、粮囤、水缸……一一交代清楚,唯恐人家贴错了闹出笑话。那时候我年纪小,不知道祖父写的什么,也不懂得祖父为什么为别人义写春联,而从无怨言。后来我慢慢懂得,祖父虽然写的是春联,但是,传播的是文化,宣传的是真善美,感染的是人心,交往的是人脉,传承的是美德。那淡淡墨香,是缕缕书香的具体体现和延续。

自祖父之后,我们这个家庭的后世子孙们,不论男女,都入校读书学习。到目前为止,大中专毕业生达二十多人,有的还是研究生,有的还是出国留学生。当年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的启福兄,深知文化的重要和失去读书机会的痛苦,自己省吃俭用,打工挣钱,供应五个子女上学,培养出四位大学生,其中还有一位研究生。土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既是这个大家庭的骄傲,也是田楼村的荣耀。

孝,是家风的主要内容。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在这方面,可以说我的父母堪称典范。父亲姊妹七个,其中弟兄四个,姐妹三个,他排行老大。自幼上学,随后参加革命工作,离开了故土,成为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几十年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像焦裕禄那样:心里时刻装着的是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五十四岁主动请求离职休养,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老家,喂起牲口,养殖牛蛙,安度晚年,从不给组织找麻烦,直到光荣离休。父亲刚参加工作不久,爷爷得了肝炎病,无钱医治,父亲卖掉自己心爱的手表,为爷爷买药治病。平时省吃俭用,每月26斤的伙食标准,还要尽量省下来几个馍票,等回家看望有病的爷爷时,能买几个白面馍给爷爷带来,让爷爷吃上一个饱。那不仅仅是几个馍呀,那是做儿子的一份真诚孝心啊!每到逢年过节,父亲因在外地工作,有时候不能回家,总要往家里寄些钱来。那时工资低,除去生活费外,几乎节余不了钱。多时寄10块,少时寄5块,已是不错了。那时候大家庭已经分了家,父亲仍然把钱寄给爷爷,从来不把钱寄给领着我们这个小家过日子的母亲。母亲知书达理,宽宏大量,没有因此生过气,也不向爷爷讨要。爷爷给就花,不给不花,给多少就用多少。在她心目中,爷爷是长者,花多少都是应该的。若为此与爷爷争要、吵闹,那是对长辈的不尊,天大的不孝。

爷爷和奶奶过世早,家里三个姑姑和四叔尚未成人,这个大家庭的重担无形中落在了身为老大的父母肩上。不仅祖父母的后事由我父母操办。接下来,三个姑姑相继结婚嫁人,也是我父母为之操心办理。奶奶去世时,与我大妹妹同岁的四叔才两岁,我母亲就一同抚养他们两个,白天抱,晚上搂,与自己的孩子一样拉扯。四叔九岁时,爷爷又病逝,三个姑姑都已远嫁他乡,父母就把四叔接到俺家,与我们一起生活。吃、穿、住、上学、盖房、结婚等,全由我父母照管,直到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建立家庭。父母看待四叔比我们姊妹都重,特别爱戴他。经常对我们说,啥事都要让着四叔,不要与四叔闹架。就连割草用的铲子也得由四叔先挑。在兄弟姊妹之间,父母“老大”当得非常板正,事事处处甘愿吃亏,有好处就让,有苦有难就主动承担,不攀比,不推诿,从不与兄弟姐妹争东争西,争这争那。受到姊妹的尊重及村里人的赞誉,就连周围十里八村没有不称赞的,把母亲说成“嫂母娘”。不仅对待家人如此,对待乡邻同样也是如此。与人为善,说话和气,乐于助人,帮困济贫,是村民及乡邻公认的。20xx年母亲去世时,庄里人自发地为母亲举行“追思会”,缅怀、颂扬她的高贵品质。这在田楼及邻近村庄是绝无仅有的。

身教重于言教。优良的家风及长辈们的德行,对后世子孙产生重大影响。整个大家庭一代代续写着“孝”之篇章。在诸多的“孝子贤孙”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所我的大妹。俗言道:床前百日无孝子。可是,大妹照顾护理我们的父母何止百日,而是整整九年啊!先是父亲患脑血栓病,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就连起床、穿衣、吃饭、喝药、大小便、休息、睡觉等全由大妹照管,有时候还要擦屎刮尿。大妹不嫌脏,不怕累,照顾的无微不至。就这样熬过了四个春秋。父亲离世不久,母亲又患脑血栓卧床不起。还没来得及喘息的大妹,再次来到母亲的病床前。生活起居,喂饭喂药,送走一个个黑夜,迎来一个个黎明,陪伴着母亲整整走了五个年头。直到母亲寿终正寝,走完她九十的人生之路。大妹耗费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而更多是孝心与精神!这是对先祖美德和家风的继承,是对父母恩德最好的回报!

其实,对父母尽孝,不一定非要给予多少贵重的物品及钱财;不一定非要买很多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有时候,也就是常回家看看,陪着老人说说话,聊聊天,谈心、拉呱,或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和急办的事情,他们也就足矣。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陪伴,也是一种孝道。

有文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定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我们成功举行这次特别家庭会,让家人,特别是后世子孙了解了村史、家史,懂得了家规家风,加深了对传承美德及家风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启迪、教育、洗礼、震撼年轻一代的心灵。会后,在北京工作的一位晚辈,在微信中这样写道:“昨天下午,在父亲的带领下很荣幸参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家庭会议。父亲、小叔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和丰富的语言讲述了田氏家族优秀的传统家风,听后很受教育,受益匪浅,也被他们深厚的家族情怀,责任担当所感染感动。父辈们告诉我们田氏传统家风最基础的就是对长辈尊敬,平辈之间团结互助,对幼小要爱护,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NA。同时希望年轻的一代们,通过学习,从阅读古典书籍中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懂得吃亏,就是要有大局、全局观念,舍小我、小家,为大我、大家;要有孝道,尊敬父母,孝敬老人,以身作则为子孙后代作榜样。田氏家族的优秀传统家风要代代薪火相传,美丽的中国梦需中华民族儿女共同努力!传承田氏家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有新气象新作为!由衷为父辈们点赞!

读者这位晚辈的微信,回想起当时会议的情景,再追忆前辈们的美德和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我激情难耐,如同喷泉一般,从心底迸发出感慨之声:谢谢了,我的家!

标签:美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