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xx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xx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它的本质和作用,对于如何推进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根本要求,并且写进党章修正案,作为全党的行动准则,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创新

一、 关于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

价值是指事物的用途和作用。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最初系经济学概念,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商品基本属性之一。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对主体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往往占有基础地位。在价值观中,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和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称为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在现实社会中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概括提炼出来,主要是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评价等。核心价值体系是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旦形成之后,它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它首先要回答,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发展目标的判断,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怎样看待社会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表明了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体系时,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它来统领人们的思想,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概括提炼出来,重点则是把现阶段我国必须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的本质要求集中起来,从不同层次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提炼出来。党的xx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党的xx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求全党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既有区别又是紧密联系的。其外延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围更大一些。但它们都是科学与信仰、真理与价值、规律与规范的统一,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价值反映,先进文化的价值体现和先进社会制度的价值内核,都是来自人民的愿望,服务人民的利益,维护着社会主义的主体价值,包含着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进步的价值准则。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成为首要内容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始终一贯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建国后,毛泽东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是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判断标准,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立国之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说些新话”,“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并深刻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时他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的基本观点。江x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要始终做到 “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在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要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x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xx大以来,以胡xx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胡xx同志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着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加大推进理论创新,认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理论阵地,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各项工作。在xx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党的xx大报告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基本内容的过程

“共同理想”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民族、党派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口号。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早在1980年3月《人x日报》评论员文章,曾提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通过大家的艰苦奋斗,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邓小平对理想建设非常重视,他指出:有了共同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共同理想”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全会提出了“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任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决议还要求正确处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此后,共同理想教育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x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并强调: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定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主要目标。胡xx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斗前行的向导。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胡xx同志为xx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共同理想教育。在党的xx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xx大报告强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基本内容的过程。

(1)、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始终重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问题。邓小平提出:我们国家的每个人包括娃娃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尊心,这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密切相联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发扬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提出“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江x民同志多次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全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在党的xx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报告提出了“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胡xx同志为xx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19年12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2019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2019年7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多次强调: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时代精神。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论述社会主义文艺问题,就多次谈到“时代精神”问题,要求社会主义文艺既继承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时期,时代精神成为党和人民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词汇,其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形成了革命和拼命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也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鼓励改革开放中“闯”的精神,“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党的十四大以后,江x民同志把弘扬时代精神的问题更加明确地提出来,并进行过多次阐述。在十四大报告中,他要求:全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谦虚谨慎、崇尚先进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后,江x民同志又提出了“64字创业精神”,尤其是对创新精神进行了重点论述,他强调:“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这是我们多年来推进发展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019年12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xx同志强调,要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xx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xx届六中全会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xx大报告强调用它鼓舞斗志。

4、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和纳入基本内容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的荣辱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腐、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江x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他还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分清正确与谬误、文明与愚昧、真善美与假恶丑。

2019年3月4日,胡xx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讨论时提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xx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完整的理论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的创新,体现在理想思维模式,理论体系和具体内容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第一次”上: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二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集合起来,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三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四是第一次提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提出,是我们党对当前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既言简意赅,又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成果。这些概括,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立在现实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来展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突出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最高层次的价值准则,统摄和支配社会主义其他价值目标,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一种创新。

四位一体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内容构成的完整理论体系。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导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指向和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基础;四位一体,结构完整。从特征上看,这个体系具有理论创新的一些明显特征,即突破性的发现革命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飞跃性的发展。而且又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统传,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又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不同群众和阶层的多方需求。从作用上看,这个体系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和发展道路,又将更好地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完整系统,既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它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体制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治体制上,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通过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制度是价值观的载体,价值观则是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依据,不同价值观影响下的制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是制度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深刻反映着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和发展道路,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二者统一起来,就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谐文化是一种与社会基础相契合,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实践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我们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实,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才能为我们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指明建设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新时期、新阶段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选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更好地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执政并且执好政,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前列,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党的建设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实践的先进性,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当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是把握了党的和先进性的真谛。党的xx届六中全会和xx大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科学涵义,指出了它的本质、地位、作用,并做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根本要求,号召广大党员和干部带头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和积极促进者。同时写进了《党章修正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哥达纲领批判》第6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写进党章总纲,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成为我们党永保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五)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武器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制和社会生活多样化,既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同时也赋予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和时代的新任务。党的xx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前提条件。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主导”就是要有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实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主心骨,唱响主旋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引领”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目的要通过“引领”使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思潮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的方向,更好地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为了最大限度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总之一句话,是我们凝聚力量,抵制错误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