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專題 > 學習心得專題

吳大觀同志平生事蹟材料

簡介:吳大觀,男,1916年11月生於江蘇鎮江,1948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3月逝世。吳大觀同志是我國航空發動機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

吳大觀同志平生事蹟材料

吳大觀同志1916年11月出生於江蘇鎮江,1942年西南聯大畢業後,吳大觀被分配到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廠任設計課技術員,這個工廠是當時全國唯一的航空發動機廠。他用了兩年時間,潛心研究美國萊特公司的活塞式發動機整套技術資料,較全面地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工藝技術。

1944年,吳大觀被選送到美國萊可敏航空發動機廠以設計試驗工程師名義進行深造。在該廠學習期間,從零部件製圖到整台發動機設計性能計算,從部件試驗到整機試車,經過了系統的學習鍛鍊,僅用半年時間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發動機設計的全過程。他抱着抓緊學習的熱望,先後掌握了齒輪工藝、工裝夾具、刀具設計及其加工技術。而後,他又在美國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學習。學習期間,他見到噴氣發動機離心壓氣機葉輪和渦輪部件在車間加工,引起他的極大興趣,當時研製航空渦輪發動機在美國尚屬起步階段。通過美國朋友介紹,於1946年加入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sae)成為該學會會員,他作為業餘愛好者,開始研究噴氣技術,這給他以後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吳大觀在美期間,廣泛接觸公司各階層人員,在技術領導、工程師、車間工人中廣交朋友,並藉此宣傳中國。他兩次被當地教堂請去做抗日戰爭中中國婦女的抗日活動和中國兒童教育的報告。他揭露日本侵略軍蹂躪、殘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宣傳中國人民抗日的鬥爭精神。在美期間,他感到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極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拒絕美國有關單位的高薪聘任,於1947年3月毅然回到祖國。他沒有帶回貴重物品,僅有裝滿書籍和技術資料的兩個箱子。他唯一的願望是,把在美國學到的航空技術貢獻給祖國。

吳大觀回國後被安排到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廠廣州分廠做籌建廠工作。他看到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腐敗,已不可能再搞什麼航空發動機行業,不得已憤然離職。1949年,他來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系任專任講師,講授航空發動機設計及齒輪設計和加工兩門新課,頗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教書的同時,吳大觀參加了學生的反飢餓、反迫害、罷課罷教運動,參加演活報劇,做反蔣反內戰的宣傳。

1948年冬在地下黨的安排下,將吳大觀及其愛人、孩子和弟弟一家四口人送到解放區石家莊。吳大觀從實踐中認識到,發展航空唯有依靠中國共產黨。他到達解放區時,心情萬分激動,對自己的愛人和弟弟説:“我們現在到了我向往的世界,祖國的航空事業,祖國的繁榮昌盛全靠共產黨的領導,我要為它而獻身。”此後,聶榮臻親切接見了他,鼓勵他為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力量。從此,他走上了新的航空救國之路。

1948年12月,吳大觀隨解放北平的隊伍,參加了入城接管礦冶研究所的工作。1949年11月任重工業部航空籌備組組長,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他在局機關參加發動機生產管理,孜孜不倦地學習蘇聯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產工藝資料,抓工廠生產管理先進典型,在局領導下組織各廠交流。在蘇聯援助下,1956年瀋陽410廠試製渦噴—5發動機成功。

吳大觀不滿足仿製成功,他給航空工業局打報告,請求自行設計、自己製造發動機,並建立空氣動力研究和航空發動機研究機構,航空工業局很快採納了他的這些重要建議。

1956年,吳大觀調到瀋陽410廠組建我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設計室。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開始設計我國第一台噴氣教練機動力發動機。經他和設計室副主任多次分析研究有利條件和存在難點後,決定利用410廠剛生產定型的渦噴5發動機為原準機,用相似定律進行縮型設計殲教1飛機的動力噴發1A發動機。此方案可利用410廠已有的鍛鑄毛坯、工裝設備,不用增加任何新材料,就可製造出新的發動機。這是最經濟、風險最小的研製方法,也是研製週期最短、耗資最省、較有把握的設計方法。他以敢於拼搏,勇於創新的精神,與廣大工人日夜奮戰了210天,經過20小時的持久試車,首批4台發動機研製成功。1958年8月1日這4台發動機裝在新設計的殲教—1飛機上試飛。這台裝有噴發—1A發動機的國產噴氣教練機試飛成功,標誌着噴發—1A型發動機勝利誕生。飛機試飛的那一天,葉劍英、劉亞樓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慶祝大會。吳大觀總結那段工作時説:“新設計發動機方案的選擇,走什麼途徑,承擔多大風險,是設計發動機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噴發—1A研製初步成功給新機研製闖出一條路子。這次初戰告捷,他起了關鍵作用。1959年9月,他負責設計、試製的紅旗2號噴氣發動機上台試車,為慶祝國慶十週年獻禮。為此,航空工業局發來賀電。1961年8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設計研究所成立,他擔任技術副所長,主持二所的發動機研製工作和試驗基地的建設。吳大觀努力探索發動機研製方法和研製程序的新路子,他多次出國考察,善於借鑑國外經驗。他認為,研製發動機必須先抓試驗設備、測試儀器和測試技術,鑑於在研製過程中有大量的部件驗證和整台發動機調試,他向上級提出建議設計所必須建設相當規模的試驗基地。經批准後,他在所內抽調有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組建了試驗設備設計室。他多次宣傳“當前計算機技術雖然能解決發動機設計中很多難題,但是發動機最後設計成功,仍然靠大量的發動機試驗”這一觀點。經國家批准,二所開始籌建0307試驗基地,從而為發動機研製創造了必備的試驗條件。

在發動機試驗工作中,吳大觀還抓住另一個重要環節,即測試儀表和測試技術。他主張高精度的温度、壓力、振動、應??解決。這樣,即使受國際封鎖,也不會因此影響發動機的正常研製。他抽調一批技術人員,組成儀表設計試驗室和強度儀表試驗室。在研製初期,為解決應力測量問題自制了各種應變片、水銀引電器和滑環引電器。為了便於技術人員學習掌握電子技術,50年代末,吳大觀把他從美國帶回的6真空管長短波收音機拿出來,供他們裝拆練習。六院二所成立後,吳大觀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了測試儀表試驗室,與試驗設備配套使用。在試驗基地,他不停地進行着大批發動機部件試驗,為發動機研製立下了功勞。他反覆強調,設計力量、材料工藝技術和試驗設備是發動機研製的三大技術支柱,三者缺一不可。1957—1965年,他訪問了英國、蘇聯、法國、聯邦德國、瑞士等國。在第二研究設計所工作期間,他常常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沒有節假日,以所為家。長年的勞累,使他染上嚴重的眼疾。在吳大觀左眼手術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他又遭受摧殘。從那以後,他的左眼永遠失去了光明。他的母親1971年在北京病危,急電催他回北京,當時他剛從“牛棚”裏解放出來,得到調試發動機的工作機會,他向組織上請求,為了工作暫不回去。他説:“彌補丟失的工作時間尚嫌不夠,對母病更難以盡孝。”82歲的老母病故,他也沒有離開工作崗位。

六院二所成立初期,適逢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吳大觀在二所裏數他工資最高,在國家執行低工資制度下,他心中感到不安。1961年,他兩次給組織打報告,堅決要求把自己的工資降下來,未被批准。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資作為黨費上繳。從1963年起每月多交黨費100元,直到現在,30多年月月如此,累計多繳黨費近4萬元。有人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傻,多繳100元的黨費,現在哪有人嫌錢多?”可他回答説:“我們國家窮,困難多,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多繳黨費,我心裏就踏實些,黨給我的太多,我給黨的太少,實在慚愧啊!”在瀋陽的20多年裏,吳大觀經常深入基層瞭解和關心工人中的困難户,他常有三五十元或百元作為私人救濟,幫助那些家庭生活困難的同志,而自己卻省吃儉用。1971年,他補發了6000多元“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工資,隨即把4000多元交給了黨組織。

1972年底,葉劍英受周總理委託,主持召開航空彙報會議,吳大觀應邀來到北京。會議期間,葉劍英兩次單獨聽取他的工作彙報。

1976年6月,吳大觀任六○六所革委會主任,由於廠、所結合,每天要廠、所兩邊跑,工作過度勞累,他的心臟病復發。在療養期間仍不停止工作。1978年底組織上調他到西安430廠任副廠長兼任廠設計所所長。1978—1982年,吳大觀負責430廠英國斯貝發動機專利仿製工作,任斯貝發動機總裝、持久試車、部件強度考核和整機高空模擬試車台考核試驗的中方技術負責人。在他的組織領導下,把英國交來的斯貝技術資料,進行整理、清賬,把原來無人管理散失在外的英國培訓技術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按專題組織講課,提高了設計人員的責任感和技術水平。他經常説:“用人民的錢買來的資料,每個技術人員都有責任鑽研學習,整理好留給後人閲讀。任何丟失資料、不認真學習的行為,都是對人民的犯罪。”在斯貝發動機試製進入總裝試驗階段,吳大觀任現場總指揮,對加工質量,親自檢查,嚴格把關。在與英國專家組織聯合試車工作組進行150小時定型持久試車時,英方專家組織兩班倒,而吳大觀代表工廠僅一人,一個人頂兩班,甚至發燒39℃仍堅持工作,以致暈倒在試車台上,被領導命令送回家休息。回家後他感到與英方一起定型試車責任重大,兩小時後又出現在試車台上。

1979年底,斯貝發動機在430廠順利通過了150小時持久試車。1980年初,吳大觀為技術領隊帶領20多人的技術隊伍,將發動機送到英國羅?羅公司進行高空模擬試車和部件考核試驗。他嚴格按照合同規定,逐項進行試驗考核,碰到質量問題一追到底,及時解決。在英國的半年中,吳大觀帶領這支技術隊伍,技術上精心指導,工作上嚴格要求,學習上分秒必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我國的高空模擬試驗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並收集了一批技術資料,為我國今後自建高空台提供了技術儲備。這次斯貝發動機的考核工作,完全滿足了合同要求。吳大觀嚴謹的工作作風和令人信服的技術水平得到英方的讚譽。回國後,他把考核結果及得到的有關資料組織編寫,共出版11冊。

在四年多的時間裏,他與羅?羅公司的發動機專家進行了技術交流,系統研究了大批的技術資料,使他掌握了世界先進的發動機研製技術,同時使他在發動機的部件試驗、150小時持久試車、高空模擬試驗、低循環試驗等試驗技術方面深化了理性認識。他從中體驗到航空加力渦扇發動機的研製需要做大量的設計計算分析和試驗驗證工作。如果研製方法和研製程序選擇不當,則事倍功半,會走很多彎路。他認為,為了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減少故障,延長髮動機使用壽命,從方案設計、材料工藝選擇、部件試驗、核心機驗證機試驗、原型機調試、裝上飛機上天試飛到發動機定型後發動機使用壽命與壽命管理,都需要預先按通用規範定出型號規範,加強部件和整機的強度設計和試驗。經過反覆調試,把發動機故障儘量消滅在研製過程之中。這是吳大觀從1982年調到航空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工作以後,在中國航空學會動力分會、高等院校學術報告會上多次發表的發動機研製的幾個主要觀點。

1982年,吳大觀從西安調到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他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領導調到部機關工作,工作可以超脱一些,他卻利用這個機會,冷靜地總結在基層研製發動機的經驗教訓;分析研究設計工作的技術關鍵。他經常到圖書館查閲資料,閲讀期刊,從理論上充實自己,系統地研究航空發動機的新技術。他自學5年,鑽研並掌握了現代發動機新技術,做了上百萬字的筆記,寫了心得和建議。吳大觀現已年逾80歲,但他仍不斷學習新技術,充實自己。不懈的求索使他的航空發動機研製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常以“學然後知不足”這一古訓自勉。吳大觀少年因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以後注意體格鍛鍊,養成早起讀書的習慣。為了在有生之年,為黨和人民多做工作,他年過古稀仍堅持早晨5時半起牀,不論冬夏,跑步打拳,數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工作11—12小時,每年要去外地出差開會10多次,精力充沛。一次他在瀋陽開會,會議期間吳老臉上粘着膠布,人家問他原因,他解釋説這是早在跑步絆到樹根上把臉劃破了,他深有體會地説:“堅持每天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而且鍛鍊一個人的意志和毅力,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好的身體才能完成工作任務,才能堅持自我學習,不斷增長和更新技術知識。”

吳大觀到北京工作以後,仍過着儉樸的生活,每月繼續多繳100元黨費。近幾年他的工資增加了。為了救濟農村貧困地區失學兒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表示他對失學兒童的一片愛心。當“希望工程”工作人員給他攝像時,他仍然穿着平日那件穿了20多年的舊衣裳。他從1992年1月起,每年都主動繳納個人收入調節税。80年代初,他被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學院聘為兼職教授,學校多次請他講課,他現身説法鼓勵同學們獻身航空事業。航空航天工業部機關黨委還請他去給新黨員上黨課。他在430廠不到5年,3次被評為優秀黨員,來北京10多年,3次被評為部機關優秀黨員,一次被評為國家機關的優秀黨員。面對這些榮譽,他謙虛地説:“我欠黨的太多,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我還要再學習。”

吳大觀畢生致力於航空發動機科研、設計技術、試驗設備建設等工作。他借鑑國外技術規範並結合我國國情組織編制了我國自己的航空發動機標準規範。80年代初,吳大觀受部領導指派,參加了編制我國自己的規範工作。經過六年的努力,參考美軍標編寫出渦噴、渦扇、渦槳、渦軸兩本通用規範,1987年經國防科工委批准執行,至此,我國有了自己的規範。發動機研製有章可循,從而把發動機研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提高發動機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吳大觀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有關資料,組織翻譯美標發動機結構完整性大綱,強調從方案設計開始就應重視結構強度設計,必須扭轉過去重性能輕強度的偏向。在發動機研製程序方面,他主張必須嚴格按階段要求進行,設計試驗質量要嚴格把關,切忌光追趕進度而忽視計算分析和削減試驗驗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造成研製工作的混亂,從技術上保證發動機研製成功。吳大觀反覆強調,引進國外技術必須先吃透技術,知其所以然,使自己變成設計該機種的主人。然後才能進行改進、改型、避免盲目生產。否則一旦出現故障,就會束手無策。

新發動機的研製難度很大,雖然我們走過一段仿效國外走核心機驗證機道路,但是在工作中出現了重視氣動性能,忽視機械性能的偏向。吳大觀發現這個問題後,在查閲資料、反覆論證的基礎上,強調指出必須注意在核心機上做測量葉片的動應力的測量等工作,以免到整機上無法測量,致使對葉片強度失去控制。另外在發動機的預研與型號的關係上,曾一度思想混亂,吳大觀把預研和型號的關係,比為樹根與樹木的關係,如果沒有根深,就沒有葉茂,並撰寫了十多篇有關這方面的論文,引起領導和科研管理人員的重視。他對發動機研製方法和程序有獨特的見解,培養了中國幾代航空發動機設計人才。他為人正直無私,工作嚴肅認真,勤奮好學,服從組織,平易近人,在航空工業界被譽為德高望重的老專家。1992年,他被人事部批准為航空工業系統5位70高齡以上暫不離退休的專家教授之一。

吳大觀雖已是高齡老人,且多年左眼失明,身患冠心病,但他仍在職工作,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星期天、節假日也照常到辦公室工作,查閲、翻譯和審核資料,寫文章,提建議,一心撲在工作上。

吳大觀十分重視培養設計人員。從組織設計隊伍開始,他就對設計人員工作上嚴格要求,對一張設計圖紙、一份計算報告他都要審查,一旦發現問題必定把設計員找來一一指出問題所在,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返工。他要求新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經過考試合格後才能分配工作。設計員出差,回所後必須先交出差報告,經審查通過方可報銷出差費。

為了提高出國人員的素質,吳大觀親自開班教授英語,親自介紹出國工作學習的注意事項。他注重全面提高設計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設計人員在掌握本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還要了解國外的發展情況。規定設計人員每年要寫出一份國外發展動態的報告和部件發展情況的圖冊。這些措施激發了設計人員學習業務的積極性。從建所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設計人員學習熱情高漲,晚上辦公室燈火通明,指導員要到辦公室勸大家休息,即使這樣多數人還要學習到深夜。這種濃厚的學習氣氛與吳大觀的嚴格要求、身體力行是分不開的。

“設計所的科技檔案、科技信息和科技圖書資料是科技人員的糧食。”這是吳大觀在建所初期經常強調的一句話。這些正確見解雖然在“文化大革命”受到錯誤批判,但他始終認為發動機研製難度很大,這三方面是科研工作的基礎,也是設計人員掌握技術、更新發展技術的糧食倉庫,也是有系統有秩序地研製發動機不斷創新發展的基礎。他從建所開始,除了抓設計主體外,就狠抓這三個方面的工作。強調科技檔案必須用科學方法管理,這是研製單位技術儲備和數據庫的基礎。他説:“只有完整準確的科技檔案,才有可能研製出高性能的發動機來。”

吳大觀向來重視科技信息工作,他認為科技信息是設計人員的耳目,是為設計人員輸送新信息、使設計技術推陳出新的命脈,跟蹤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離不開科技信息。他要求科技情報部門要與外界有互相交流的信息網。他對於作戰飛機的動力方面的信息尤為重視,要求設計人員必須及時掌握。在他倡導下,設計單位負責人、總設計師,都特別關心這些科技信息部門的發展。技術圖書館,在一般單位認為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吳大觀認為圖書資料是否豐富,圖書整理是否有序,每日借閲圖書的人員多少是代表着這個設計單位的設計技術水平,並與能否設計出高質量的發動機息息相關。吳大觀調到430廠後也十分重視這三項工作,一再強調這種基礎工作只能加強不容忽視。

幾十年來,吳老對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方法和程序有獨到見解,培養了中國幾代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人員。他被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聘為兼職教授;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國務院和航空航天工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被人事部批准為航空工業系統5位70歲以上暫不離退休的專家之一;他多次被評為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