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專題 > 熱點專題

師範語文教育學生學習心得體會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王崧舟老師在2019年8月4日《百家講壇》之愛上語文第十講中提到的。之前在語文課上也聽老師説過,但當時卻沒有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王崧舟老師關於愛上語文的講解,解開了之前我心中對語文產生的疑惑,使我慢慢理解了“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也真正感受到“文字背後見人心”的意藴。

師範語文教育學生學習心得體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語文僅僅只是一門學科,學習語文也僅僅是為了完成自己作為學生的一大任務。語文作為三大主課之一,看似備受關注,實則不然。學生學習的只是語文的基礎知識,瞭解到的僅僅是表面的一些皮毛,並沒有深入其中,也就很難做到理解語文,理解“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一理念。拿我自己來説,從小到大對於語文的學習,僅限於背背古詩、學寫作文、翻譯文言文,更深入些就是發現文章中的語言美,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每天在語文課上的認真聽講,也是為了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死板的教學方式,固定的考試內容,甚至讓我們都有了“答題模板”,只需要根據文章更改一部分內容就可以做到“完美”答題。這樣的捷徑對於考試或許是實用的,但這也造成了不主動思考的惡習。因為這些捷徑的存在,很少有人會主動鑽研語文,深入探索語文的奧祕,也就很難感受到真正的“語文美”。

作為一名學習師範類語文教育的學生,我一直有些迷茫,不知道工作後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教學生,也不知道到底應該教會學生些什麼,總感覺死板的教育並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想要採取新的教育模式卻又摸不到頭緒。品讀王崧舟老師的講解,讓我有了一些想法,我認為教師應該將“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一教育理念融入實際教學中,指引學生在學好語文的同時學會做人。

“文字背後見人心”,語文在實際運用中總是承載着人們所要表達的情義理趣,學習語文其實就是學到文字中所表達出的情義理趣。古代人們喜歡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自我,仔細品讀每一首詩詞,不難發現其中藴含的文化之美、思想之美和人性之美。如鄭燮的《竹石》,看似歌頌勁竹,實則含蓄表達自己不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如曾鞏的《詠柳》,看似描寫隨處飄飛的柳絮,實則諷刺某些政府官員的自以為是;再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看似稱讚落花,實則讚頌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熱心人……細細品味,每一篇小詩詞的背後,都隱藏着做人的大道理。

今人喜歡通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情義理趣,有時候,文章帶給人們的震撼要遠遠大於言語。魯迅先生曾立志學醫,以醫救國,但是在看透我國國情後,魯迅先生放棄了原有的計劃,轉而學文,以文救國。魯迅先生的文字鏗鏘有力,直接點明當時的國情,分析現狀,激起人們對國家危亡的高度關注,呼籲人們為美好生活而奮鬥。那時候,有多少人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字而突然醒悟,又有多少人是通過魯迅先生的文字而明白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魯迅先生的文字猶如一盞明燈,指引着人們正視現實,勇敢邁出改革的第一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語文的魅力,不只是靠學生自己去發現,也要依靠老師的正確引導。在未來,作為教師的我們,將秉承“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一教育理念,教書、育人兩不誤,努力做好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