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發言稿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精選13篇)

發言稿2.77W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居民朋友們,大家好!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精選13篇)

今天,是一個令人激動和難忘的日子。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在全區有關部門和駐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居民的熱情參與下,四方區端午節日俗文化大展示活動於今天正式啟動。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南山社區黨委、居委會及社區各羣眾組織,對各位領導、各新聞媒體、各位來賓以及居民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駐區各單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向全體居民致以節日的祝賀!

區委、區政府把四方區端午節民俗文化大展示活動的現場,安排在我們南山社區,是對我們的信任和鼓舞,也是對我們南山社區民俗文化的促進和支持。近年來,我們社區的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我們的好鄰居同樂會已經發展了18個分會,我們的包粽子比賽也已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且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我們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積極融合了民俗傳統的內容,挖掘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已經成為我們踐行“三個代表‘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 “友愛好鄰居,建設好家園”已經成為全社區居民的共識。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將舉行包粽子、書畫、手抄報、國際象棋、祈福荷包、五色祈福線等項目的比賽和展示,同時我們還舉辦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展示民俗文化》的專題宣傳欄。希望參賽選手積極努力、沉着細心、賽出水平、賽出風格,預祝大家取得優異成績。

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以這次活動為契機,積極唱響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健康向上、愛國愛區的美德之歌,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讓文明之花開遍南山社區,開遍整個四方大地!謝謝大家。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2

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年朋友們:

大家好!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飄香時。在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在這裏隆重舉行進慶祝端午節文藝活動。首先我代表特吾裏克鎮向大家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前來參加活動的來賓、老年朋友們致以節日的問候!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詩人節等。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華傳統節日還有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這些都是我們的節日。它凝聚着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部分,是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端午節作為我國人民對以愛國詩人屈原等為代表的愛國先驅表達緬懷之情、崇敬之意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週期性、民族性、羣眾性特點,深深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人們抒發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節日。

明天就是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了,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這個傳統佳節——端午節,文化社區積極響應,廣泛開展慶端午節文藝活動,緊緊圍繞“迎端午、送温情”這樣一個主題,組織轄區內各單位共同過組織生活,共同關愛老年朋友們。 引導大家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加深居民、各單位之間的感情,增加愛國情感,提高科學意識,共樹文明新風,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希望社區與駐區共建單位利用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佳節,積極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努力豐富廣大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要將熱鬧過節與科學過節、文明過節結合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羣眾性文體活動,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社區等羣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形象。

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閤家幸福!祝大賽圓滿成功。謝謝!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先給各位念一首兒歌,聽完以後,我要問一個小問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兒歌裏説的是什麼節日嗎?(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節。這一天,吃粽子,嘗鹹蛋,劃龍船,掛艾草形成了端午節獨特的風俗。今年的端午節是5月28日,本星期四。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説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説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19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19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4

同學們,再過三天就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19多年的歷史了。 2019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端午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我國法定節日,全體公民放假一天。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的習俗。

首先,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

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衞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衞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端午節還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爭當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5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6

上星期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個讓人難忘的六一節,這周我們又要迎來一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今天的國旗下講話當然也要説一説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説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有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孝女曹娥説,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説,龍的節日説,惡日禁忌説,夏至説,源於蓄蘭沐浴説,紀念介子推説,源於勾踐操練水軍説等,但我還是覺得是紀念屈原的説話比較多人認可一點。

據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7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今天是6月14。再過九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所以我今

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投汩羅江而去。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也許,這古老的傳説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記得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據《人民日報》報道,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送一份急件,説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吃粽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本文來自本站,你一定會説:“開什麼國際玩笑!”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衞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説:“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衞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説:“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吃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説給我們提了一個醒: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衞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端午之爭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有了一種憂患意識,並且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裏來?教化。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謝謝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8

在這秋風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千年的中秋之夜,想念自己的弟弟蘇轍,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唐代詩人李白也曾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佳句表達中秋之夜的思鄉情懷。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在這月圓之夜凝望天上的明月,立志報效祖國!衝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礙,回到祖國的懷抱,開創了中國的導彈航天事業……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學子在這美好的日子,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掛念祖國;還有很多有志之士,在這美好的日子裏,為了祖國的明天,為了人民的利益,放棄了與親人團圓的機會,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這天人們都以月餅為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一家人吃月餅,賞明月。寄託着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之意。那作為一名國小生在中秋佳節除了吃月餅還要幹什麼呢?

特別是作為一名潘家國小的學生,學校提出孝塑本心,雅行天下,我們應該從小孝敬長輩,感恩親人。給父母一個微笑,遞上一杯清茶,給親人一個問候,送上一盒月餅,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親人的關愛,我認為,這是更有意義的過節方式。

有的同學是外地學生,自己和父母親在潘家這邊讀書工作,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可能有的在安徽、有的在四川等省份,我們同學在節日裏,應該給自己的長輩打一個電話,送上温馨的祝福。向他們彙報一下自己在這邊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如果是本地的學生,我們同學要和父母親一起,帶上一份禮品,回家看看自己的長輩和親戚。

同學們,中秋最美是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最後祝全校師生身體健康,節日快樂。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9

成長路上,我們往往會埋怨自己肩負的責任太多太多。我們需要學會求知、學會上進、學會保護、學會珍惜……然而,就在我們放蕩不羈的青春年華中,就在我們張揚個性釋放活力的激情下,我們往往忽略掉了一種習慣——道德。

什麼是道德?道德是為了維護社會文明健康發展而促使人人必須養成的一種行為規範和準則。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人類文明的根本象徵在於控制慾望,這也是人類擺脱野蠻的標誌。而起先對於慾念的壓制來源於道德,這是一種來自人類長久社會中積累的理念,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而中國自古也以德育人,以德為美,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恪守人格,以“克已服禮”磨鍊品質。

但就在我們生活的空間,在我們菁菁的校園中,常常會感到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比如:雪白的牆壁上被鞋印沾污,洗手間裏的水龍頭“不辭勞苦”的滴着水,教室內的桌椅被刻上經典留言,投不中的垃圾被棄之於桶外,樓道里的壁畫也光榮掛彩,耳旁時不時飄過幾句污言穢語,身體殘疾的同學不僅得不到幫助,取而代之的是模仿與譏笑……舉不完的例子,理不順的無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着優良的傳統美德:我們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誠摯愛心;我們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諄諄告誡;我們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思。就是這些驚世名言,在經過幾千年歷史的更迭之後,仍能夠熠熠生輝,因此,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比如:給老人讓座、隨手撿一張紙屑、愛護一草一木、遵守公共秩序、少幾句污言穢語、多一點文明禮貌、拭去那些輕蔑與浮燥、獻一份誠信與愛心。唯有將道德內化為習慣,將他律轉為自律,我們的內心才會充實,我們的行為才會灑脱,我們的民族才會崛起!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10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本週星期四,就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被認為是我們中國人的團圓節。每到這一天,許多遠離家鄉的遊子,紛紛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樣詩情畫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樣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樣如水似鏡;中秋的月最圓,充滿濃濃的親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就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現在,我想問問大家:你們瞭解中秋節的來歷嗎?

“中秋”一詞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現,而中秋節的盛行開始於宋朝。為什麼叫“中秋” 呢?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而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八月半”、“月節”、等等。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過去,農民們在經歷了春耕夏耘的艱辛之後,舉行慶祝豐收的活動。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宋朝開始盛行過中秋節,到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主要慶祝儀式就是祭月。在先民們的心中,月亮是神祕而美麗的,温和柔美,充滿詩情畫意。傳説嫦娥奔月、吳剛砍桂,唐明皇夜遊月宮,得到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霓棠羽衣曲》。蘇東坡“把酒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月宮勝似人間,美似仙境。古代帝王為感激大自然給予的恩賜,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春祭日,秋祭月,設月壇以祭月。民間中秋祭月,是八月十五的晚上在庭院內擺上桌子,用盤子裝上月餅,上香跪拜。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月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則為他留上一份,表示閤家團圓。文人騷客,不惜筆墨,對月抒情,既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豪放,更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張九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相思。

同學們,在這美好的日子裏,你有何感想呢?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想家,想念爸爸媽媽。

是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同學們,父母給了我們無私的愛,我們應當學會感恩和報答。此次回家團圓,歡度中秋,要充分的體驗親情,真誠地向父母説一聲謝謝,幫助父母和家中的老人捶捶後背揉揉肩,幫助家裏面涮涮筷子洗洗碗,遞上我們充滿感激之情的家書,用這最傳統經典的方式表達我們對父母對親人深深的愛。演繹新時代的中秋故事,使我們對親情的體驗得到一次昇華。

老師們,同學們,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每個民族長期積累的文化傳承,傳統節日藴涵着民族的精神。藴涵民族的價值取向,藴涵着民族的文化根基。作為當代的學生,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後所藴藏的價值。“時尚的東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東西才能長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最後,祝大家,閤家團圓,中秋節快樂。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1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八(7)班的姜洲瀅。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爭分奪秒,備戰期末考試。”

風來了又走,花開了又落,又是一年繁華!時間如白駒躍過,期末考已經進入倒計時了。那麼面對期末考試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利用好時間。在接下來短短的幾天裏,我們要進入衝刺狀態。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利用起來。要合理的按照複習計劃進行復習,查漏補缺,決不可怠慢任何一個細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向期末考進軍。

其次,很多人在考試時總考不出自己的實際水平,拿不到理想的分數,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質不過硬,考試時過於緊張的緣故。還有就是把考試的分數看得太重,所以才會導致考試失利。人們常説,考試考得三分是水平,七分是心理,過於地追求往往就會失去。所以,考試時要保持鎮定,相信自己。

在考試時,考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在做題目時,要做到冷靜,細心。遇到難題時不要緊張,也不要花大量的時間在這道難題上。可以先把難題放一放,做後面簡單的題。等到試卷都做完了,再來想這道題。一張試卷做完後,一定要進行仔細地檢查。

誠信是人一生當中最基本的道德觀念,“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考場中我們要做到誠信考試。一個人考試作弊,不僅僅是治學態度的問題,更是個人思想品質和人格的問題,他拿到的是戴着面具的分數,丟失的卻是自己心靈的純潔。

最後,祝願同學們在期末考試中能取得好成績,用你的智慧和汗水去回報老師們和家長們。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12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文明就餐,從我做起》

“民以食為天,食以禮為上。” 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它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更承載着尊重勞動、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食堂和班級是我們在校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所謂“一粒米中見德行”,文明就餐不僅關係着每一位同學的身體健康,更是體現了學生素質和學校風貌的一面窗口。

那怎樣用餐才是文明用餐呢?

首先,我想説的關鍵詞是“安靜”。古人云,食不言,寢不語。從排隊進餐廳、到排隊打飯、入座就餐過程中我們都應該保持安靜。吃完飯,我們應該儘量安靜地收拾好餐具,安靜地離開。進餐過程中都要做到“食不言”,不可高談闊論。

其次,我想説的關鍵詞是“雅行”。同學之間就是兄弟姐妹,同學們應該等同桌到齊之後開始進餐,這是明禮的表現。進餐時吃相要文雅,坐姿要端正,進餐完畢,我們應該從容有序地將餐具擺放到指定位置,然後有序回餐桌。

第三個我想説的關鍵詞是“光盤”。提倡節約,杜絕浪費也是進餐禮儀的一項重要內容。朱子家訓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向來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總理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也會拾起來吃掉。一個國家的總理都能做到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在進餐時不“光盤”呢?那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校園做起,人人都加入到光盤行動中,不挑食,不浪費,方能做大事!

最後一個關鍵詞“衞生”。就餐前,要先洗手;打好飯回座位時,要小心翼翼端平,以防散落地面;就餐時,儘量避免菜湯噴濺到衣物上,以保持個人衣物整潔。餐後,餐餘垃圾倒入指定的垃圾桶,用抹布把桌面擦乾淨,個人使用的紙巾和其他,要記得收拾好帶走。

同學們,文明,就是在沒有人注意你的時候所做的舉動,文明就餐是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在這裏,老師衷心希望,也相信我們晨光的每個孩子都能做一個文明用餐的好孩子,讓禮儀之花開滿晨光校園!

2023年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篇13

大家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做自強自立的好學生》。

同學們張海迪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聽過的吧,這位三分之二軀體失去知覺而不向命運之神屈服的姑娘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譽為“當代保爾”、“80年代的新雷鋒”。我們也要學習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要爭取從以下幾點不斷完善自己。

1、在命運面前不低頭,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生活;

2、勤奮踏實,發憤成才,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勇於拼搏奮進,苦練本領,在困難和壓力面前不逃避、不放棄、不自卑,坦然與命運抗爭;

4、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積極向困難挑戰,發奮學習,在不斷學習實踐中增長見識,彰顯人生價值;

5、堅韌頑強,嚴於律己,勇於樹榜樣,面對困難不低頭、面對挫折不放棄。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勤奮篤學,自強自立,做學習和生活中的強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