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公文寫作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通用7篇)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1

針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中央、國務院提出意見,要求各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日,區政協常委一行在區政協主席孫永發的帶領下,對我區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情況進行了視察。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通用7篇)

仁和區自20xx年開始進行深化農業和農村體制改革,近年來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農民增收、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上下功夫,通過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涉農資金整合打捆試點項目等建設,使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脱貧攻堅首戰告捷,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

政協常委一行通過實地查看、聽取情況介紹、座談交流等方式,瞭解了位於上城的烏拉葩地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運行情況、總髮鄉板橋村火龍果基地建設情況和平地鎮邑度酒莊建設情況。

視察中,委員們建議,要把握市場消費導向,進一步優化農業供給產品結構,培育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要積極推進農產品多樣化發展,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要加大農產品深加工扶持力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要運用好電商平台,用現代化營銷手段銷售農產品;要進一步強化農業供給物質支撐,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大力發展“康養+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在活力;要毫不鬆懈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推進以“四個好”為目標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2

3月中旬廣州客户又從網上訂了一批貨,現在葛根茶、葛根水餃、葛根美容產品供不應求。有了政府的獎補資金,我今年打算擴大規模再種植800畝葛根。”被老鄉們稱為“葛根王”的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魯塘鎮長塘村種植户李忠友説,按照政府今年出台的獎補政策,他不僅自己可以擴大生產,而且擴種的葛根項目可帶動30多個貧困户脱貧致富。

讓李忠友喜笑顏開的好政策就是北湖區今年2月區委經濟工作會上出台的《關於加快農業“三六九”工程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按文件精神每畝獎補200元,獎補上限不超過10萬元計算,李忠友今年就可得到當地政府10萬元的財政獎補資金。北湖區農業局負責人介紹,區財政每年統籌安排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資金20xx萬元,鼓勵李忠友這樣的農業大户發展生產。據悉,這種以出台文件形式對區內現代農業進行獎補在郴州尚屬首創。

與廣東毗鄰的北湖區是湖南現代農業強區。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區決定在全區實施農業“三六九”工程建設,即突出抓好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三大環節;強力推行土地流轉支持、生產設施補貼、品牌創新獎勵、銷售平台對接、金融貸款貼息、基地建設獎補6項措施;重點打造休閒農業產業、油茶、食用菌、小水果、高山肉牛、觀賞類特色養殖、葛根和雪蓮果、稻田冷水米和禾花魚、蜂業和油菜9大特色產業。

好政策激發了各企業和羣眾的生產積極性。從今年2月出台“三六九”工程政策後,全區種食用菌增加300萬袋,種油茶增加1.2萬畝,種葛根增加2100畝,種雪蓮果增加近1000畝,這些項目有望為貧困户年增收近千元。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3

為深入推進廣陵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培育一批示範典型,總結推廣一批好的做法經驗,瞭解掌握廣陵區農業結構調整的載體、主體、產業、業態、品種、品牌等。近日,廣陵區農委農開科組織人員完成廣陵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特色類型和示範典型報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廣陵區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城郊型農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新形勢下,廣陵區必須立足於廣陵農業資源稟賦特點,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註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4

20xx年,孫吳縣繼續堅持實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發展戰略,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市場導向和農民意願,瞄準需求和消費,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爭把農業優勢調強、佈局調優、效益調高。

圍繞優勢作物調結構。這個縣以食品大豆為主攻方向,以北緯49生態農業公司牽頭組建的種植合作社聯合社為主體,以蛋白含量在38%以上、油脂含量在18%以上的大豆為主要品種,推廣標準化種植30萬畝,輻射帶動50萬畝。推進以食品大豆為特徵的“豆三”品種,在大連期貨市場上市,提高市場價格,實現優質優價。同時,推動大豆產業提質增效,引導農民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雜糧雜豆、馬鈴薯、飼料作物等高效經濟作物。

圍繞特色種植調結構。着重加強與省農科院、哈醫大等科研院所合作,規範品種和種植技術規程,規模種植漢麻10萬畝,做強中國最大優質漢麻種植示範區。同時,發展大果沙棘、食用菌、北藥等林產特色種植作物,20xx年實現沙棘種植5萬畝,加快沙棘系列食用菌種植。引進龍育萬物藥業公司,建成北藥種苗種植基地,帶動北藥種植1.5萬畝。做大做強黑森菌業,力爭年產食用菌包保持在20xx萬袋。

圍繞規模養殖調結構。建立“黑河重挽”種馬站,建成兩個部級標準化養殖場,同時,做好“安格斯牛”產業文章,與鑫茂華商、海爾集團進行深入合作,放大“3+X”模式的優勢,加大政府獎勵支持和貸款擔保支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推進規模化養殖,建成犇旺、丁字山、宏順等5個標準化養殖小區,爭取用三年時間使基礎母牛達到3萬頭,五年時間實現肉牛養殖規模10萬頭,把該縣打造成全國安格斯肉牛養殖第一縣,並形成系列肉製品加工的產業化格局。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5

20xx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市農業發展呈現出多個亮點: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91.12億元,增加值451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310.6億元,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26%。農業產業化經營率64.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45元,增長7.9%,連續6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注:本文所有數字均不含辛集)

我市農業工作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着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向可持續發展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績。

由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

我市是糧食生產大市,糧食常年播種面積1000萬畝左右,總產450萬噸左右,佔全省產量的1/10強,素有“北方糧倉”之稱。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放在農業農村工作首位來抓,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突出綠色、保障供給”的基本思路,抓政策、穩面積,增投入、夯基礎,重科技、強服務,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全市13個縣(市、區)被列入河北省糧食生產大縣和糧食生產核心區,初步形成了東部平原優質專用小麥、東南部優質藥用玉米、東北部優質飼用玉米及西部山區綠色小雜糧四個優質糧食生產區。

20xx年,有效克服“7·19”強降雨災害,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糧食總產440.4萬噸,12個糧食生產大縣取得“十三連豐”。立足縣域優勢產區,20xx年,按照整鄉打造、全縣推進的思路,在抓好藁城、趙縣兩個部級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範縣的基礎上,全市建設40個市級千畝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範方,着力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

和糧食生產一樣,我市蔬菜生產以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為帶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端蔬菜示範園創建為重點,通過發展新型日光温室大棚等高端設施,推廣高端優良品種和標準化集成技術,加強適合設施蔬菜田間管理的新裝備應用,加快蔬菜產業高端化發展步伐,蔬菜產業發展勢頭持續向好。

20xx年,我市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力爭達到134.4萬畝,佔蔬菜播種面積的56%以上。高端蔬菜達到75萬畝,高端蔬菜產品比重力爭達到25%以上,形成2小時供京津精細果菜保障基地。

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持續發力

20xx年11月,我市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成為全國三個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省會城市之一。我市堅持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主要抓手,立足省會資源稟賦優勢,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確立了建設京津冀生態型現代都市農業的主題定位和保障京津農副產品供給的功能定位,確定“一環兩帶兩片區”的現代農業總體佈局。

“一環”即環城區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環,依託環城區位、交通、信息、技術、資金優勢,建設一批農業高效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市民休閒觀光於一體、產加銷遊有機融合、發展特色鮮明、經濟效益突出的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園區,打造現代農業硅谷,引領全市都市現代農業提檔升級。“兩帶”為滹沱河特色農業開發帶和西部山區生態農業建設帶。以生態風景林、設施果蔬、觀賞花卉、休閒漁業為主導產業,發展集生產體驗、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文化創意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園,打造省會規模化、特色化、田園化休閒度假區。“兩片區”即“東北部現代農業園區示範片區”和“東南部現代設施農業生產示範片區”。

據統計,“一環”、“兩帶”、“兩片區”現代農業園區分別達到83個、62個和116個。全市現代農業園區達到261個,總產值123億元。

由物質投入向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

立足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和市場需求,我市農業生產以穩定糧食產量和糧食產能,調整種植業區域佈局和調整農作物品種佈局,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兩穩、兩調、兩提”為目標,優化區域佈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推動形成糧經飼統籌、一二三產融合的新型現代農業結構。

堅持走“調、改、轉”發展路子,研究制定了《石家莊市種植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指導全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有力有序推進。20xx年,完成籽粒玉米調減任務25萬畝,其中改種青貯玉米21萬畝,改種雜糧、馬鈴薯、蔬菜、食用菌、油料、中藥材、林果等4萬畝。示範推廣雜交谷5萬畝,打造千畝以上市級中藥材示範園37個。

市農科院建院40多年來,共取得科技成果221項。近年來,依託趙縣試驗基地建設了承接“京津冀”農業科技合作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該園區現在已有20多家京津國家級科研單位、科技企業、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入駐。測土配方施肥、一噴綜防等關鍵技術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20xx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90.6%。全省全程機械化現場觀摩會議在我市趙縣召開,我市農機深鬆作業還代表河北省接受了農業部檢查,得到充分肯定。

由粗放經營向可持續發展轉變

突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圍繞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持續發力。我市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目標,以集成推廣節肥、節藥、節本增效“三節一增”技術為重點,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強節水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藝應用,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紮實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農藝節水項目,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同時,為加快推進家庭農場、專業大户、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我市先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積極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20xx年市政府拿出2700萬元農業規模經營資金,用於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户、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26.45萬畝,佔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5%,居全省前列。家庭農場發展到了1325家,實體農民合作社達到3636家。市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達到205家,省級示範社111家,國家級示範社17家,市級示範性家庭農場204家,省級示範性家庭農場52家。20xx年,我市將基本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30畝以上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30%,家庭農場發展到1600家,實體農民合作社達到3800家。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圍繞“舌尖上的安全”持續發力。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大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20xx年,農業部例行抽檢4次,抽檢產地平均合格率全部為100%。在部省市級現代蔬菜產業園、標準園開展質量追溯試點建設,20xx年,在“三品一標”認證基地將建立質量追溯試點50個。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我市將全面貫徹中央、省市各項部署,堅持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引領,主動調整結構、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着力打造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農產品加工和物流轉移承接基地,奮力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6

)“這是我們種植的近1000畝紅花草,再過幾天就要把它翻埋在田地裏腐熟作為種植水稻的底肥。”日前,重慶梁平區安勝鄉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負責人李平凡向電視台記者如是介紹。

據瞭解,自20xx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落户安勝鄉龍印村、金平村以來,該基地就積極探索,努力尋找種植有機水稻的路徑和方法。他們先後啟動了溝渠修建、小田改大田、安裝誘捕器等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現代化生產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20xx年,該基地在水稻收割後,按每畝稻田種3斤紅花草籽的要求,在1000餘畝田地裏種植了紅花草以保持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今年,該基地又投資30餘萬元建成佔地10餘畝的黑斑蛙飼養場,將陸續把飼養長大的黑斑蛙投放到田地裏捕捉害蟲。

“通過在有機水稻田地裏施有機肥、農家肥的方式可以減少或不使用化肥,通過投放黑斑蛙、安裝誘捕器等方式可以減少或不使用農藥,從而達到有機水稻的種植要求,實現水稻種植方面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安勝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劉良學説。

據悉,截至目前,水稻種植基地的紅花草已開始挖埋,10萬隻黑斑蛙正在飼養中。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7

今年以來,東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以切實有效的舉措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東區出台《都市現代農業獎勵扶持辦法》及實施細則,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專項基金,突出休閒、度假、康養為特色的農業農村工作,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全力打造攀枝花城市後花園和花園式會客廳。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鼓勵企業主、專合社、種養大户集中連片發展,增強立新養殖等特色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做響希望農業主題公園、弄弄溝生態體驗農莊等“康養+農業”品牌。加快密地現代商貿物流園區、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輻射川西南的農產品物流集結地;推動農業經營主體和電商企業融合對接,逐步實現“買周邊、賣全國”。研製“冬棗標準化栽培技術”提升安國棗等特色農產品品質,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技術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積極發展林光互補、林養互補等模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20xx年,東區將力爭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6655萬元,同比增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