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30篇)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7月15日下午,烏魯木齊市新市區人民法院機關黨委組織各支部黨員認真學習在建黨95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院班子成員參加所在支部學習並進行領學,廣大黨員學習講話精神,暢談心得體會,堅定理想信念,掀起“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新高潮。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30篇)

分組學習,全面領會精神。以支部為單位,組織全體黨員集中學習講話內容,不能參加支部集中學習的黨員安排補學,並將講話內容發至本院網站和微信羣,方便大家平時自學。組織黨員進行討論,交流學習心得,加深學習效果,促進對講話精神的領會。

班子領學,督促學習效果。班子成員分別參加所在支部學習並帶頭領學,擬定學習提綱,突出學習重點,帶領黨員幹警將講話精神學深學透。

結合學習,踐行“兩學一做”。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法院隊伍建設,從思想上、工作上和行動上將講話精神落實到法院各項工作中,保持共產黨員應有的本色,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不斷改進司法作風,充分發揮司法職能,切實提高司法公信力,爭做合格黨員和公正法官,依法維護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

立足本職,貫徹講話精神。“七一”講話深刻闡述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八個方面要求,關鍵在於信仰問題。作為法院幹警,要立足本職,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樹牢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結合法院工作實際,把握司法為民和公正司法主線,把黨員義務履行好,把法官職責履行好,不斷提高審判執行工作質量和效率,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通過學習,廣大黨員幹警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紛紛表示要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理論聯繫實際,切實改進作風,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政治覺悟上有新提高,思想認識上有新進步,工作目標上有新定位,精神面貌上有新氣象,執法辦案上有新作為,樹立司法公信力,推進審判執行事業不斷髮展。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熱電有限公司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通過報紙、微信、QQ羣等宣傳方式,在公司迅速掀起了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熱潮。要求公司廣大黨員幹部要把魏德友的感人事蹟作為“兩學一做”的生動教材,進一步深化對黨章黨規的學習。學習他堅定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和高度自覺;學習他“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質;學習他“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執着堅守。大家紛紛表示在今後工作中要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深入學習實踐,以黨章、黨規為準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嚴守政治紀律,立足本職敬業奉獻,為企業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魏德友同志的先進事蹟,沒有轟轟烈烈,雖然細小平常,但平凡中見偉大,生動體現了當代兵團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是我們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烏魯克司法局黨支部高度重視此次學習,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程,立即着手安排此項學習,制定詳實的學習計劃。經過一週的系統、全面的學習後,幹警反響強烈,對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堅定了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形成了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通過學習要求局機關各科室、各司法所幹警認真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是通讀魏德友先進事蹟全文。通過會議領學、幹警自學的方式通讀魏德友同志的先進事蹟,以加深幹警對魏德友同志的認識。二是召開專題座談會。組織召開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會,通過討論加深對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理解,形成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三是撰寫心得體會。要求全體幹警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撰寫一篇心得體會,加深印象,進一步提升幹警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成效。

同時,利用這次學習先進事蹟為契機,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深入挖掘、積極選樹、廣泛宣傳身邊典型,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特別是我們年輕一代幹警,要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堅持艱苦創業、矢志戍邊的兵團人,為推進團場事業、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力量。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像老魏叔那樣永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魏德友52年戍邊的故事引發持續熱議

亞心網訊(記者張豔芳於兮)“一位老人,戍邊半個多世紀,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啊!”7月29日,在微信朋友圈裏瞭解到魏德友的故事後,喀什市第28中學教師迪力木拉提?阿不都艾尼感慨地説,“我要把老魏叔的故事講給更多孩子聽,同時,也要像老魏叔那樣永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魏德友是一名老黨員。1964年,他從北京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52年來,他和妻子劉京好一直堅守在毗鄰中哈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着祖國的邊境線。“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半個多世紀,這樣的生活從未改變。他們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這幾天,魏德友的故事,經過《現代快報》製作的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推出後,迅速引爆網絡。H5專刊閲讀量超過600萬次,點贊量超過90萬次,76歲的魏德友一夜之間成了名人。很多網友轉發相關報道,並積極參與到現代快報社發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邊”網絡活動中,以自己的方式為老魏叔點贊,向老魏叔學習。

“魏德友像一棵樹,把自己深深‘種’在邊境一線,他的生命堅守與熱血擔當令我們崇敬。”吉木薩爾縣老台鄉黨委書記樊衞強説,一諾無悔,不改初心,魏德友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理想信念堅定、甘於吃苦奉獻的時代精神,為大家做出了榜樣。

在烏什縣依麻木鎮庫爾幹村,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住庫爾幹村工作組成員在工作之餘,用手機閲讀了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大家都為被魏德友深厚的愛國情懷和甘於奉獻的精神所打動。“在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下,共產黨員特別需要發揚這種精神。”大家表示,要向魏德友學習,沉下身心、紮實工作,把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去極端化”、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魏德友52年戍邊的故事,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北塔山牧場廣大牧民中迅速傳播開來。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自己的家鄉,把祖國的邊境線、綿延的北塔山守衞好。

在位於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境內的老爺廟口岸上,常年工作在這裏的哈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各族幹部職工也紛紛點贊轉發了H5頁面《無人區?52載守邊人》。“每看一遍他的事蹟報道,就為之感動一次。魏德友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哈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惠俊紅説,“我們要學習魏德友老人的這種精神,立足本職,加快推進老爺廟口岸向多渠道、多領域、多元化綜合型口岸邁進。”

“魏德友老人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以及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讓我們肅然起敬!”得知魏德友的事蹟後,新疆公安邊防總隊昌吉邊防支隊庫甫邊防派出所副所長努拉哈曼?阿合江深有感觸地説,作為一名邊防官兵,更應該像魏德友一樣,紮根艱苦地區,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雖然成了名人,但是每天清晨,魏德友起牀後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升起家門口的五星紅旗,然後,趕着羊羣去巡邊,他説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在這裏一直幹下去。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7月26日,二師三十三團下發《關於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通知》,號召全團所有黨員幹部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該團以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為契機,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為在廣大黨員幹部中樹立“學”與“做”的標杆,該團各黨支部多舉措掀起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熱潮。積極開展學習交流、專題研討,撰寫心得體會、思想彙報。全體黨員幹部結合自身實際,對照魏德友同志的優秀品質找出問題,做出整改措施。切實做到了帶着問題“學”,針對問題“改”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堅定了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提高了黨性覺悟;進一步增強了黨員幹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正確政治方向。

同時,該團通過各類形式廣泛開展關愛幫扶老軍墾,為老軍墾排憂解難活動,深入挖掘、積極選樹、廣泛宣傳身邊典型,教育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做像魏德友同志的合格黨員,展現當代兵團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英雄!”

“致敬!”“感動!”“功臣!”這兩天,一位巡邊老人引爆網絡,成為網紅。他就是76歲的魏德友。在中哈邊境5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他和老伴守了52年,走了近20萬公里!他用自己樸素的方式詮釋着家國情懷。他的故事因《現代快報》製作的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驕陽似火的7月,《現代快報》記者不遠萬里從南京專程來疆,走進無人區、走進守邊人魏德友的家,進行了一週的深入採訪。

7月26日,《現代快報》製作的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以及系列全媒體作品引爆網絡,引起數百萬網友的共鳴。人民日報客户端、央視新聞客户端以及央廣新聞、光明日報、騰訊、新浪等新媒體終端紛紛轉載,並在微信朋友圈裏被頻頻刷屏。不到30個小時,《無人區?52載守邊人》的點贊量超過60萬次,總閲讀量高達590萬次。

由現代快報社發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邊”網絡行動,也得到了網友的廣泛響應,並從客户端、微信,延伸到了微博、網站。

24歲響應號召,從北京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半個多世紀,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餘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餘隻,未發生1起涉外事件。這是怎樣的付出和情懷?

就在網友們熱烈討論究竟什麼才是“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時,魏德友用一輩子的堅守,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然而,魏德友卻認真地説:“我其實就是個普通人,什麼也沒做。我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在這裏一直幹下去。”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近日,新華社等媒體對魏德友同志的感人事蹟進行了深入報道,引起強烈社會反響。7月15日,兵團黨委組織部、兵團“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協調小組發出通知,對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兵團黨委領導批示精神,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廣泛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提出要求。

通知指出,魏德友同志作為一名入黨33年的老黨員和老軍墾,以紮根艱苦偏遠邊境地區半個多世紀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和高度自覺;生動詮釋了兵團黨員幹部“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質;生動詮釋了兵團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執着堅守。

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把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

學習他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與兵地各族羣眾互幫互助、和諧相處,樂觀向上、低調淳樸的生活態度,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要真心實意為老軍墾老同志排憂解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精神上關懷,使老軍墾老同志始終感受到黨的温暖。

要以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為契機,深入宣傳中央和自治區黨委對兵團事業、對兵團老軍墾、對兵團黨員幹部羣眾的關心關懷,深入挖掘、積極選樹、廣泛宣傳身邊典型,教育和激勵兵團廣大幹部羣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堅持艱苦創業、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為推進兵團事業、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力量。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與蘇聯邊境事件頻發,國土安全受到威脅。

當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魏德友同許許多多的兵團人一起,沿着邊境線放牧、種地,肩負起巡邏守邊任務。

駐守在離邊境線4公里的連隊牧業點,魏德友的雙手在粉碎草料時一不小心被捲進機器,拔出時左手食指只剩下半根。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他的雙手留下了嚴重後遺症,至今一碰到水或泥土,皮膚就會嚴重皴裂,疼痛難耐。

儘管如此,魏德友依然牢記並堅守着兵團人的使命,經常在放牧途中與當時的蘇軍擦肩而過。

1982年的一個冬日,草原上白雪皚皚、寒風刺骨。魏德友騎馬沿着沒有邊境設施標記的“爭議區”放牛,發現一架飛機在上空盤旋。他迅速卧倒在地,睜大雙眼死死盯着。

飛機一離開,魏德友連忙跑到盤旋區域搜尋,發現了兩串朝向境內的腳印。他快馬加鞭到連隊彙報,並奉命和連隊其他人一起展開地毯式搜索,將可疑人員逼退回邊境線以外。

上世紀末,中哈戰略伙伴關係不斷深入,兩國開始實地勘界、劃界、定界。

兵團人堅持在邊境線上種地、放牧,為兩國和平解決“爭議土地”問題,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中國領土”依據。

20xx年,中哈國界勘定,在劃歸我方土地的“確權會議紀要”中有這樣一段表述:“經過各有關方面的協同配合和艱苦工作,完成了中哈邊境15個爭議地段的界定工作,其中包括巴爾魯克山區域內310平方公里……是中國的領土。”

這310平方公里,是共和國屯墾戍邊史上光輝的一頁,是兵團人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忠誠。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高興得一夜沒睡。”現在回想起來,魏德友仍有些激動,“這些年的堅持終於有了回報,我覺得值了。”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1964年年初,魏德友響應中央號召,從北京來到塔城地區,成為九師一六一團原兵二連的一名“新兵”。

為了築牢國防屏障,原兵二連沒有設在外逃邊民遺留的農牧作業點,而是進駐到荒無人煙的薩爾布拉克草原。

薩爾布拉克,哈薩克語,意為“鹽泉”。因為土地鹽鹼化嚴重,這裏草木不生,雖叫草原,實為一片戈壁荒灘。

兵團人有令必行。面對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荒灘,全連男女老少齊上陣,掄起坎土曼、鐵鎬、鐵鍬,開荒、種樹、掏地窩子。

“當時,我一天靠着兩個黑麪饅頭,開一畝多地或挖二三十個樹坑。”魏德友笑着説,“大家手上的繭結了一層又一層,有的拳頭都握不緊,但個個鬥志昂揚,發誓戰天鬥地。”

兵團人的到來,讓沉寂多年的“鹽泉”開始有了莊稼地、林帶、草場,草原變得熱鬧起來。

魏德友也開始明白,兵團人肩負着屯墾戍邊特殊使命,這使命是兵團成立的初衷,也是兵團安身立命之本。

他很慶幸當初作出了正確的選擇,為自己是一名兵團人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1967年,魏德友回山東老家結了婚,把妻子劉景好帶回來,先後養育了4個孩子,踏踏實實地在草原上安下了家。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一位老人,戍邊半個多世紀,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啊!”7月29日,在微信朋友圈裏瞭解到魏德友的故事後,喀什市第28中學教師迪力木拉提·阿不都艾尼感慨地説,“我要把老魏叔的故事講給更多孩子聽,同時,也要像老魏叔那樣永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魏德友是一名老黨員。1964年,他從北京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52年來,他和妻子劉京好一直堅守在毗鄰中哈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着祖國的邊境線。“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半個多世紀,這樣的生活從未改變。他們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這幾天,魏德友的故事,經過《現代快報》製作的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推出後,迅速引爆網絡。h5專刊閲讀量超過600萬次,點贊量超過90萬次,76歲的魏德友一夜之間成了名人。很多網友轉發相關報道,並積極參與到現代快報社發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邊”網絡活動中,以自己的方式為老魏叔點贊,向老魏叔學習。

“魏德友像一棵樹,把自己深深‘種’在邊境一線,他的生命堅守與熱血擔當令我們崇敬。”吉木薩爾縣老台鄉黨委書記樊衞強説,一諾無悔,不改初心,魏德友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理想信念堅定、甘於吃苦奉獻的時代精神,為大家做出了榜樣。

在烏什縣依麻木鎮庫爾幹村,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住庫爾幹村工作組成員在工作之餘,用手機閲讀了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大家都為被魏德友深厚的愛國情懷和甘於奉獻的精神所打動。“在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下,共產黨員特別需要發揚這種精神。”大家表示,要向魏德友學習,沉下身心、紮實工作,把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去極端化”、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魏德友52年戍邊的故事,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北塔山牧場廣大牧民中迅速傳播開來。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自己的家鄉,把祖國的邊境線、綿延的北塔山守衞好。

在位於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境內的老爺廟口岸上,常年工作在這裏的哈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各族幹部職工也紛紛點贊轉發了h5頁面《無人區·52載守邊人》。“每看一遍他的事蹟報道,就為之感動一次。魏德友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哈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惠俊紅説,“我們要學習魏德友老人的這種精神,立足本職,加快推進老爺廟口岸向多渠道、多領域、多元化綜合型口岸邁進。”

“魏德友老人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以及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讓我們肅然起敬!”得知魏德友的事蹟後,新疆公安邊防總隊昌吉邊防支隊庫甫邊防派出所副所長努拉哈曼·阿合江深有感觸地説,作為一名邊防官兵,更應該像魏德友一樣,紮根艱苦地區,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雖然成了名人,但是每天清晨,魏德友起牀後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升起家門口的五星紅旗,然後,趕着羊羣去巡邊,他説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在這裏一直幹下去。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8月9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報道了一位76歲的老黨員在無人區守邊52年最近成了“網絡紅人”的事蹟,講的是魏德友老人1964年從北京軍區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至今,在塔城地區裕民縣中哈邊境屯墾戍邊52年的故事。魏德友的事蹟報道出來後很快引爆網絡,人們紛紛將他的事蹟轉發到朋友圈,不到30小時,H5的點贊量就超過62萬次,總閲讀量高達590萬次。

老魏叔(魏德友的暱稱)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嗎?沒有。他每天都重複做着一件簡單而普通的事——放羊、巡邊,他做的事情容易嗎?不容易。因為那是一片無人區,與他為伴的,除了他的老伴和一百多隻羊,就是茫茫的草原,冬天大雪過膝,夏天“十個蚊子一盤菜”,除了手電筒和收音機,沒有任何電器。昔日戰友陸續返鄉,邊防戰士一茬接一茬地來,又一茬接一茬地走,就連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而魏德友卻選擇留下來,獨自生活在空曠的草原深處。52年來,魏德友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堵截臨界牲畜上萬頭(只),勸返臨界人員千餘人次,至今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看到這,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力量讓他如此堅定、義無反顧地留守邊疆?

慢慢在他的事蹟中我找到了答案。當記者採訪老人,問他成了“網紅”之後有什麼感受,他説,自己什麼也沒做,成名不成名無所謂,當有人帶着東西來看他,他説這些都無所謂。可是有一樣事情對他是有所謂的,那就是當有人破壞國家財產、侵犯祖國的邊境時,那是絕對不行的,因為“大沙漠也是祖國的一部分。”我忽然明白了,是保衞祖國疆土的執着信念和強烈責任支撐他留下來,他把這份“工作”當做一生的事業來經營,把它看得無比崇高和偉大、比做什麼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他説,我不會離開這裏,我要一直守下去。

“一輩子為祖國戍邊”,這就是支撐老魏叔不為都市繁華所動,和老伴苦守無人區的信念,這是一種極其強大的精神力量。憑着這種信念,他戰勝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寒冷、寂莫、簡陋、單調,做了一件別人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信念至高至尚,因為它摒棄了“小我”,彰顯了“大愛”——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大愛,他用無聲的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種信念至善至真,因為它摒棄了世俗的金錢、地位、權勢、名利、安逸,彰顯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唯不爭,方無人能與之爭”。老魏叔的身上充滿了正義、無私、善良、樂觀、奉獻、淡定等各種優秀品質,充滿了使社會風俗向好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這就是一位又老又土的老人為什麼能迅速“網紅”的原因所在,因為這個社會什麼時候都喜歡這種正能量,什麼時候都需要這種正能量。

反之,和老魏叔比起來,現在一些人包括一些共產黨員,不是和別人比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而是比誰穿名牌、開名車、住豪宅,還有一些人工作不累、生活安逸,卻每天都在報怨,報怨工資拿得不如人家多、家庭條件不如人家好、晉升提拔不如人家快等等,和老魏叔比起來,我們是否感到汗顏呢?捫心自問一下,從老魏叔的身上,我們是否醒悟到了什麼?是否應該改變點什麼呢?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年8月12日凌晨4時41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89年生命歷程永遠定格的時刻。作為作物遺傳學家,他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作為華農老校長,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作為一個身上仍留有傳統風骨印跡的知識分子,他在臨別之際捐出880餘萬元畢生積蓄......斯人已逝,風範長存。

盧永根出生的上世紀30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飽受戰亂苦難的時期。1941年,香港淪陷,他被父親送回鄉下避難,也因此對侵華日軍之殘暴、紛亂戰火之無情,有了最直觀的認識,也為他日後的革命之路埋下了伏筆。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在黨組織安排下就讀嶺南大學的盧永根,成為華南農學院的首屆學生。正是在這裏,他遇到了自己學術上和人生中的重要導師,華南農學院首任院長丁穎。

1956年,時年68歲的丁穎在盧永根的鼓勵支持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盧永根也始終傳承着丁穎的學術思想,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生了重要作用,還培育了30多個水稻新品種,累積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是盧永根的座右銘之一。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極力説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面對家人的百思不解,“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是盧永根唯一的回答。

1983年起,盧永根開始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校長,一干就是12年。上任之初,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盧永根: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南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回憶道。

1987年,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人才斷層困局,破除論資排輩風氣。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温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早已在各自領域耕耘出一片天地。

“回顧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幾點體會:要把教學科研工作看作一種事業;教師和科學工作者的魅力在於人格力量;教師和科學工作者也要講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斷努力學習。”在本報20__年10月30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中,盧永根寫道。

__年3月,87歲的盧永根和夫人徐雪賓將十多個存摺內的畢生積蓄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户。算上每筆轉賬輸入密碼、簽名的時間,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而當時的盧永根,已是一名尚在住院治療的癌症患者。

880萬9446元,當看到盧永根顫顫巍巍地掏出用牛皮紙包裹着的一疊存摺時,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大勝熱淚盈眶。這是華農建校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獻身科教業,桃李競芬芳。嚴謹為治學,潛心研稻香。平生唯節儉,一世恨鋪張。老病捐積蓄,精神播遠揚。”華農總會計師蔣育燕的詩,滿是一位後輩的質樸情感。

盧永根夫婦住的房子,依然是華農的房改房,位於五層,還保留着上世紀的裝修,室內的陳設也非常簡單。原來夫婦倆都是自己打掃衞生,近年來才請了個鐘點工,定時到家裏幫助清理。“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説,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

“作為中科院院士的傑出代表,盧永根矢志報國的崇高理想、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嚴謹求實的治學風範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詮釋了追求真理、造福人類、服務國家的科技價值觀,彰顯了中科院院士稱號的榮譽所在。”在給盧永根的慰問信中,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寫道。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8月5日上午,全省學習宣傳許帥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省人民會堂舉行。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省領導鄧凱、段喜中、徐濟超、龔立羣等接見報告團成員並出席報告會。

報告會上,報告團5名成員分別以同事、朋友、父親、護士和記者的身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深情講述了許帥同志的先進事蹟。整場報告樸實真切、感人至深,報告人幾度哽咽,台下聽眾幾度淚下,現場多次爆發熱烈掌聲。

高曉兵、鄧凱等在接見報告團成員時,詳細詢問了許帥的身體狀況和治療情況。高曉兵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許許多多、千千萬萬像許帥這樣優秀的基層黨員幹部。希望報告團成員用許帥的精神講好許帥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瞭解許帥的先進事蹟,感悟許帥的高尚品格,弘揚許帥的擔當精神。鄧凱指出,許帥是我們身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生動典型,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時代楷模。希望全省黨員幹部發揚許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許帥現任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他創新探索“公開招標購買服務、醫助結合站內照料”救助管理模式,紮實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20xx年12月,在被確診為胃癌四期的情況下,他仍以樂觀、豁達的態度與病魔作鬥爭,以樂於奉獻、只爭朝夕的勁頭履職盡責。20xx年6月,省委授予許帥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xx年7月,民政部授予許帥“孺子牛獎”。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五年之前,“90後”這個詞的色彩在社會中或許並沒有那麼鮮明奪目,甚至還一度被貼上了“自私、另類、特立獨行”等貶義的標籤。隨着近年來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優秀90後人物,“90後”不再是讓人失望的詞語,而是能夠肩負起社會的新力量。而前不久最美90後教師陳瑩麗的事蹟,再讓我們心懷感動的同時,也為其他的教師作出了表率。

2019年3月底,一次腹痛就診,陳瑩麗被意外查出罹患肝癌。由於癌細胞已擴散,上海專家建議她家人放棄手術。因家人的善意隱瞞,陳瑩麗雖然覺得病情不輕,卻不知自己已身患絕症。可她的身體實在虛弱,儘管記掛着學生,還是很不情願地向學校請了病假。

陳瑩麗是鎮安學校僅有的兩位社政老師之一。就在她請病假時,另一位老師請了產假。學校從城裏借調來的代課老師分身乏術,幾堂課後便離開了。眼看再過一個月——6月17日、18日,就是會考的日子,不知陳瑩麗真實病情的校領導找到了她。

陳瑩麗面臨着人生艱難的抉擇。她作出的決定對自己過於無情:忍受病痛,重返課堂。家人試圖勸阻的一切努力,都沒有起效。120公里,是從陳瑩麗家到鎮安學校來回的距離。這條長長的路,承載着一個鄉村教師的堅持。

在衝刺會考的最後一個月裏,陳玉臣開着車,往返接送身體每況愈下的女兒。

從辦公室到教室,不過10米。但是,最後一個月裏,扶着牆、弓着身、捂着肚子……原本朝氣蓬勃的陳瑩麗走得越來越吃力。面對同事的詢問,她總是笑着回答:“沒事,我在吃中藥了。”這也讓同事們輕判了她的病情。

6月14日,是九年級(1)班也是陳瑩麗生命中最後一堂社政課。“那節課上,老師説:‘我聲音小,響不起來,希望體諒一下。’”學生盧曉琪的印象裏,當時陳瑩麗臉色蒼白,臉頰凹陷,瘦得脱了形。那天,全班學生都很安靜地聽她講評了最後一張卷子。

當他們再得知陳瑩麗的消息時,已是噩耗。最後一堂課之後,陳瑩麗的病情迅速惡化,撐了一個月,還是走了。

26歲,正是人生中最美的年華,但是誰的26歲又會比陳瑩麗老師更美麗呢?“任何東西,都要有點靈魂”,這是陳瑩麗老師生前的口頭禪,或許正是這句口頭禪,才支撐起她那瘦弱的身軀重返講台,將教師的職責履行到底。同學們的會考成績也許會有高有低,但是我們相信有陳瑩麗這樣的老師,每一位同學都會傾其所有去交出一份讓自己也讓陳老師滿意的答卷。

生如夏花之絢爛,在最美的年紀將自己獻身給教育事業,你的愛崗敬業、你的樂觀豁達將會為一批又一批的教師做出榜樣,你的堅持、你的執着會鼓舞所有的90後向你學習,你並沒有離大家遠去,在大家心裏,你永遠活在那個最絢爛的年紀。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現播州區團結村),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大山遮得嚴實的村莊,缺水是草王壩的窮根。千百年來,這裏的人祖祖輩輩吟唱着一首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

村裏有一位老人叫黃大發,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較勁,他用36年的時間幹了一件事——修水渠。

黃大發,1935年出生於草王壩村,23歲光榮入黨,這一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意氣風發的黃大發撂下了“狠話”:修水渠。於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裏,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民修渠,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可現實無比殘酷。他們不懂技術,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少水泥,溝壁上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沒有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脆弱的溝渠被衝得稀巴爛……

壯志未酬誓不休。為此,黃大發四處求教,自學水利技術。一聽説哪裏有在建的水庫溝渠工程,就立刻揹着乾糧匆匆上路,前去“取經”。

1992年的春天,黃大發帶領村民一頭扎進深山開工鑿渠。日復一日不停歇,黃大發每天帶着200多人的隊伍進山,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後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終不負。1995年,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溝邊,人山人海,鞭炮聲、鼓掌聲,不絕於耳,殺豬擺席、搭台慶功,好不熱鬧!這是草王壩村民們最高興的一天,千百餘年的夢終於實現了!大夥簇擁着黃大發上台講話,站在台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個字都説不出口,眼淚順着黝黑、皺褶的臉龐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頭多,苦幹就能把貧脱,打巖引水造梯田,窮村變成金銀窩。”如今的草王壩,村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在這次疫情之中,有一個名字,每一次聽到都會覺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相信他,是因為在__年前的那場SARS戰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__年後,已經84歲高齡的鐘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國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説鍾南山是個英雄,但是作為英雄鍾老這一輩子都做了什麼?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輩中國的科研英雄,從之前的鄧稼先到現在的的袁隆平、鍾南山,年輕一輩的科研人員他們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品質,在新的時代他們能不能成為這樣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鍾老這一輩子很有傳奇性,像網上流傳很廣的那些鍾老年輕時候的事蹟,他曾是個體育健將,曾經榮獲過全運會400米欄冠軍,雖然這對很多人來説已經是足以拿來自豪一輩子的成就了,但是對於鍾老來説,這只是他人生的一個小小的插曲!

鍾老的絕大部分成就都在醫學領域的,鍾老首次證實並完善了隱藏性哮喘這個概念,這個觀點後來被聯合國衞生組織編寫到哮喘全球防治戰略採用;另外鍾老還系統的分析了我國慢性咳嗽病因,他闡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經炎症機制,再就是證實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營養不良問題,然後他又提出並補充了基礎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對這些一頭霧水,不過沒關係,這些都是很專業的問題,咱們外行也沒有必要了解,其實我們從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觀的瞭解鍾老的貢獻,他主持完成了國家973計劃,即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而且他還是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還有就是863計劃、xx科技攻關等等這類水平的10來項重大科研項目!

所謂的973計劃呢,就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這個項目的定位就是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你看這個定位,就知道這個項目的分量了!

另外呢,還有863計劃;863計劃呢,其實就是80年代的時候,美國正在跟蘇聯打冷戰,然後提出了一個星球大戰計劃,可能很多朋友也聽説過,咱們國內的幾位老科學家也向國家提出建議,要追趕世界高新技術,然後當時是小平同志親自批示,然後就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也就是863計劃,不過無論是973計劃還是863計劃,在16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新的計劃取代這些,那就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的時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伍淑清此次赴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言,身份為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監察顧問。“這個協會成立於1993年,目的是為了安排香港各界別的婦女在1995年時到北京參加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早在1994年,就已經拿到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諮商地位。” 伍淑清介紹道,她與何超瓊主席去日內瓦是自費的,完全是代表婦協的民間行為。

“我們9號到了日內瓦以後,10號聽了大家發言,11號何主席去做過兩次發言,每次就是90秒一分半,總共三分鐘,兩次發言大家都很重視。”伍淑清回憶道。

據記者瞭解,伍淑清原本也有一次正式發言的機會,但她主動讓給了何超瓊,為的是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的發言可以講述得更從容,一氣呵成。

“這是我們用香港民間的聲音在海外告訴大家,香港究竟發生的情況是怎麼一回事。”伍淑清表示,很多時候一些香港媒體和外國媒體關於香港的報道不夠準確,影響了海內外公眾對香港真實情況的理解,“去做這個澄清的事情,我們覺得義不容辭。”

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聲後,伍淑清本人及美心集團隨即遭到了激進示威者不同程度的攻擊,甚至惡意報復。對此,伍淑清表示,一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些網絡的攻擊。“去聯合國之前,因為中華基金中學反對學生,就有一些網絡開始攻擊我和學校。去聯合國時,何超瓊主席的發言文字傳到網上,也招來了對何主席以及我本人的攻擊,甚至同時也將美心集團拉了進去。”

“美心是一個企業,養了幾萬個工人,後面有不同的股東。我不是美心的股東,我也不是在美心工作,根本美心集團跟我是沒有關係的。”伍淑清直言不諱,稱目前藏在網絡後面的那羣人別有用心,就是想從不同維度打擊香港企業,計劃給香港的管理造成白色恐怖。

“現在很多香港朋友為了保護自己不發聲,特別是你看我們商界,很多朋友有很大的企業都不敢發聲,因為怕被打擊,這是很可悲的。” 言及此,伍淑清憂心忡忡:“香港一些大的企業都不敢惹這些網絡,害怕這些網絡。如果將來繼續有這些‘’和網絡暴力影響香港,人家也不來港投資了。外資企業也覺得香港不安全,也走了。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情況。”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教師操着民族和人類的命運”。人們給予教師的讚美同樣毫不吝嗇,“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辛勤的園丁”、“任勞任怨的鋪路石”、“默默奉獻的人梯和渡船”……但是,教師沒有辜負人民賦予他們至高無上的榮譽。

“5,12”汶川大地震,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同行,在地震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撐起生存空間的教師們,每讀一次他們的事蹟都使我們熱淚盈眶,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師愛的最高含義,用行動樹立了一塊無字的師德豐碑。5月12日,汶川地震中最牛的校長葉志平,校舍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創,但由於平時的多次演習,地震發生後,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衝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織站好,用時1分36秒,無一傷亡,創造了一大奇蹟。還有許多許多……同行們你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愛與責任,什麼是新時代的師魂。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他們在危難時刻,堅守崗位、忠於職守、不畏艱難險阻、奮力搶救學生的拼搏奉獻精神令我們欽佩。許許多多的教師,他們在地震過後,在不知自己親人生死的情況下,甚至有的已經失去了親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廢墟中尋找着自己的學生,這種忘我的精神怎麼不令人敬佩呢!同是教師的我們,儘管我們沒有遭受如此的災難,我們要以他們為楷模,把自己的愛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幫助他們渡過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個個難關,積極健康的成長。通過學習我要把英雄教師的崇高精神融在心裏,大愛無言。昨天,他們還是普普通通的老師,拿着微薄的工資,日復一日地在做着雖然神聖卻毫不起眼的教書育人的工作。然而今天,他們就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段永遠不倒的愛之長城,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上了一堂無聲之課,點亮了通往未來的希望之路,用他們的行為告訴孩子們如何面對苦難學會堅強。所謂“一日為師終身如父”,哪裏還需用語言去做矯情的表達?

我們要向葉志平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事業的崇高精神;學習他堅定信念、愛崗敬業、勇於進取的拼搏精神;學習他攻堅克難、以人為本、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立足本職工作,以大局為重,把為教師服務作為自己工作的宗旨。深入教學一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努力創新,以適應現代教育需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説,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温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着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着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裏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着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説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裏?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裏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説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着世界,關注着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無論在民族中學還是後來的女子高中,教學質量一直是張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學時,曾經有一個班令老師們頭疼,張桂梅卻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為看住那些晚上總想跑出去的學生,她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們漸漸接受了張桂梅,感覺“就像在家裏,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男生們不知道,他們粗重的鼾聲、夢話和腳臭,常常讓張桂梅睡不好覺。她甚至從下午開始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在宿舍裏鋪了兩張牀,一張自己睡,一張留給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為了隨時關照學生,她睡覺不脱衣服。有個和張桂梅住在一起的學生,始終不肯和她多説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打飯時,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她沒有住院就又回了學校。每天早晨仍然5點起牀,但要靠學生抱起來;夜裏很晚睡下,還要忍着疼痛和學生聊會兒天。3個月後,這名學生抱着張老師大哭起來,説一定不會辜負張老師。

如今,張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腫塊,頭上還有骨瘤,她的肺出現了問題,嘴脣經常沒有知覺,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牀,喊吃飯,喊跑步,喊睡覺……“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張桂梅説。

為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着學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髮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學生們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捨得吃兩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

她至今還在用一部老式諾基亞,手機裏存着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説智能手機容易壞,怕換手機後這些電話號碼會丟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別人買給她的。她去參加黨的xx大前,華坪縣委給她7000元置裝費,讓她買套西服去北京開會。她卻用這筆錢為學校買了台電腦。

她把獲得的3萬多元獎金,捐給了災區;5000元的勞模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撥給她治病的兩萬元,她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把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身上。

她把自己的xx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的榮譽證書,全部捐給了縣檔案館。她説:“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20__年的這個新年是安靜的。

有人在朋友圈中自嘲:過了一個標標準準的虎年。人們鑽進洞裏,趴在窩裏,靜觀其變,等着外面的怪異、兇猛的大貓何時能走掉。

封城,隔離……學校停課了,電影撤檔了,連走親訪友、拜年串門都被禁止了。這個新年過得再安靜不過,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中國人的共同災難,一場殘酷的戰鬥,動輒帶來不計其數的傷亡和生命逝去無法挽回的哀傷。

然而,似乎隔離病毒的同時,也隔離了愛與温情。與人接觸時,最關心的莫過於你是哪裏人;新型冠狀病毒被説成_,帶着些許歧視的意味;湖北人、武漢人成為避之不及的對象。但是,事實上,這場戰鬥中沒有局外人。為了控制病毒的傳播,封城也實屬無奈的必要之舉,隔離與不接觸是有利於防控的理智做法,隔離不僅是為自己更為他人負責。

病毒無情,戰役殘酷,但人間有愛。春晚臨時增加央視主持人的朗誦,“科學防控,堅定信心,就是抗擊疫情最好的疫苗。”“隔離病毒但不會隔離愛,因為愛是橋樑。”傳達了愛與希望,“我愛你們,不止今天而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過年,過關,愛都是最好的橋樑,加油,武漢,加油,中國。”一字一句,發自肺腑,説到了每個人的心坎裏,讓這個冷清的新年有了別樣温情。

距離我們不遠的武漢的戰場上,一場“戰疫”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們不顧自身被感染的危險,堅守在一線,護士們剪去了長髮,毅然出征。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一邊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當夜登上了去武漢的高鐵。他們是這場“戰疫”中的逆行者,扛起責任,負重前行。

災難之下,卻也最見人心。有人趁着混亂,大賺橫財,於是口罩從一角錢一個漲到一元一個,十元一個,甚至40元一個,更甚者虛假售賣口罩,實施詐騙;有人為求保官,欺上瞞下;有人驚慌失措,避之不及。所幸,有鍾南山院士那樣的人,左手對抗災難,右手托出希望,成為這場“戰疫”中奮勇直前的逆行者。

我們亦是逆行者。生於“非典”,大學聯考於“新冠”,我們註定是與眾不同的一代,也會是創造歷史的一代。我們除了是這場全民參與的疫情防控戰的局中人,還將面臨另一場戰鬥——大學聯考,停課無疑是對高三學生致命的打擊。距離大學聯考僅剩不到一百天,我們面對的將不只是外界激烈的競爭,還有與自我的對抗,寒假學力喪失,自控力下降……每一項都可能影響最終那場戰鬥的結果。

但是,我們願做這戰鬥中的逆行者,無畏艱難,為美好明天奮勇拼搏!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20__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在這個病毒肆虐、舉國抗擊的關鍵時期,不少黨員幹部主動請纓,奮戰於抗“疫”一線,為我們築起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但不幸的是,他們中有一部分英勇殉職,將生命定格在了戰“疫”一線。他們默默無聞,有的甚至找不到一張像樣的照片,但他們的事蹟足夠偉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緬懷與致敬。

人民警察為人民,母親生日留遺憾。“打擊犯罪是人民警察的天職,保障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山東省泰安市公安局泰山分局民警李弦從警以來始終堅守的座右銘。疫情發生後,李弦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無聲的戰鬥中主動作為、靠前作戰,時刻堅守在違法犯罪案件網絡偵查最前沿。超負荷的工作使他明顯感到身體不適,連續三天頭痛得厲害,領導同事們都勸他回去休息,可他只是趴在辦公桌上,用雙手按壓一下太陽穴,繼續堅守崗位。1月21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也是在母親生日這一天,李弦在加班開展疫情網絡公開巡查執法和案件研判時,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不幸因公犧牲。這位年僅37歲的人民警察將其寶貴的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天。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李弦默默無聞地譜寫了新時代人民警察為人民的壯麗詩篇。

人民軍人為人民,退伍依舊鑄忠誠。“單位疫情防控工作任務重,隊員們都堅持在防控一線,我作為中隊領導,還是一名黨員,不能掉隊,我身體扛得住,疫情結束後我再請假休息!”這是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城管局大通街道中隊副中隊長陳在華婉拒愛人勸説時説的一句話。陳在華是一名退伍多年的老兵,退伍後他始終保持着軍人的作風,在工作中他始終英勇無畏、衝鋒在前。疫情發生後,他第一時間返回工作崗位,帶領協管隊員,取締了轄區內所有活禽交易市場,關停了所有飲食攤羣點,積極宣傳着疫情防控科學知識及政策。連續奮戰多日,每天工作都在10小時以上的他,身體出現了問題,突發了心梗,2月3日,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48歲的寶貴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天。這位城管戰線的“老黃牛”,將初心和使命融入在平凡的工作中,給我們留下的卻是偉大的身影。

人民幹部為人民,已報春風知有你。“只要是工作上的事,從來沒聽她講過條件、説過一個不字。”這是同事對吉林省長嶺縣前七號鎮黨委副書記姜娜的評價。在疫情防控期間,姜娜負責宣傳工作,從1月26號開始她就堅守在一線,為了讓防控知識宣傳到每一家、每一户,她及時組織人員發放宣傳單、利用大喇叭廣播,事無鉅細,每一件都親身參與。2月4日,立春,雖然風還是那樣刺骨,但春天正悄悄向我們走來,而這位41歲的人民幹部卻在去卡點檢查併發放藥品的路上,遭遇車禍不幸犧牲,將其寶貴的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天。19年紮根農村,她堅守初心、踐行使命,一個月20多天跑村屯,她只為羣眾早脱貧,温和謙讓,身邊人從她身上感受到的,從來都是温暖,這就是姜娜,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她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刻在心頭,把對人民羣眾的關愛放在心上,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人民幹部的使命擔當。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危急時刻,無數個李弦、陳在華、姜娜這樣的黨員幹部,衝鋒陷陣,用自己的辛苦付出甚至是生命來換取着國泰明安。正是他們的付出,讓我們堅信疫情終會過去,春天必將到來,這些英雄值得我們永遠緬懷與致敬!(原標題《致敬!那些將生命定格在“疫”線的英雄》)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在這萬物復甦,恰是一年好時光的季節,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進程中,湧現了一批批勤勞工作、紮實能幹的好同志。而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熱工事業部更是努力探索、團結一致,將爭先創優的內涵詮釋的淋漓盡致。

過去的20__是我們單位不平凡的一年,是探索和奮鬥的磨礪,更是一幕風雨同舟、攜手共進的征程,在黨的號召下,在“爭先創優”的氣氛中,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忘的日子,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艱鉅的任務,在我們單位滿載豐收的碩果時,背後湧現了一批批踏實勤幹、具有先進模範帶頭作用的員工。他們明確責任、規範制度、嚴謹操作,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盡力,保質保量。

如果有人問,最美的員工是什麼樣的?我會自豪地告訴他,最美的一線員工是在電建工作熱控儀表安裝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了幾十年的唐波同志。唐波同志的經歷是一部勵志的典範,在父親退休後,唐波同志頂替父親的崗位進入到公司上班,當時的他才十幾歲,沒有學歷,沒有經驗,完全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便已投身於電建行業,從最基礎的工人做起。由於自己尚淺的資歷和底層的崗位所侷限,遇到不懂的技術問題,唐波同志虛心地向老師傅們請教,日復一日,他的專業技術水平並不比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們差,在工作之餘,還買很多的專業知識的書籍,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努力充實自己。在上班時間,他認真工作,只要施工現場有需要,他隨叫隨到,即使在寒冷的夜晚,被叫到施工現場也沒有一句怨言,任憑值班熬夜,也從未耽誤工作。唐波同志不挑剔,哪個崗位需要人,他都毫不猶豫地頂上去,從不計較工作輕重與辛苦。同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公司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常言道,是金子無論放到哪裏都會發光,是響鼓無論放到哪裏都不用重錘。哪怕是一個最底層的工人,只要肯下功夫,總有閃閃發光的一天。唐波同志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踏着一個個實幹的腳印,不怕吃苦的勁兒,他從最初的底層工人提升到熱控事業部主任。可是他卻絲毫沒有驕傲自滿,仍然對我們這些剛進入電建行業的新人不然其煩的講解問題,當我聽了一次又一次還是茫然時,他就會給我們畫圖讓我們便於領會。有時,我就會問“唐大師,你會不會覺得我們老問你問題,勞你一遍遍的講解,你煩不煩啊?”他卻嘴角向上一揚笑着説“我還就怕你們不問呢?”

從工作的嚴謹到生活的悉心,唐波同志無處不在綻放着自身的榜樣和能量!誰都知道電建工程都在偏離城鎮的地方,當我們一個個嘴饞的時候,他總是會親自下廚給我們做上一大桌的好菜,吃的我們一個個的油嘴滿面,甚是滿足。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唐波同志表現出來的對工作的熱情和激情,他的勵志經歷,都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和效仿。在未來的工作中,大家應該拿出唐波同志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和不熄滅的激情為公司再創佳績,也為自己唱響生命輝煌的讚歌。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袁隆平同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羣眾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台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説,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作、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他還是傑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為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對於這位偉大的、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創造了無限財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評價他的身價何只千億,可他每月的收入連工資加補貼也只有幾千元。依其貢獻,他應該擁有更多的錢,但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樂呵呵地説:“要生活和生產,錢是重要的,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用等於沒有錢。但是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一個原則。穿那麼好乾什麼,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見得你的地位就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樸實直白,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有人評價他説:

“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峯;腳踏實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鍥而不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心憂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身處教育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讚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我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除了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外,更應該讓大家都來學習併發揚光大他做人的態度和奉獻的精神。

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説:“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着眼一步一個腳印。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誠信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但生活中有些人卻不講誠信,破壞了生活中的美好。在我的記憶裏,有一件不誠實的事讓我至今後悔難忘。

那是幾年前的一個週末,我和爸爸、媽媽來到海邊玩。那天陽光明媚,大海碧波盪漾,在沙灘上的人快樂地追逐着、嬉戲着,我正躺在沙灘上曬太陽。這時,一個小男孩從我眼前走過,他的脖子上掛着一串貝殼,五顏六色,各種各樣,漂亮極了!我一看就喜歡上了,走過去對那個小男孩説:“小朋友,你那串貝殼真漂亮!我很喜歡,送我好嗎?”那個小男孩聽了使勁地搖了搖頭。我又説:“那我買下來吧!多少錢?”那個小男孩説:“我這串貝殼不賣!”我聽了以後,生氣地説:“有什麼好神氣的,不就是一串貝殼嗎?”我想:沙灘這麼大,也許我也能找到一串漂亮的貝殼呢!可是,天不隨人願,一個上午我也沒找到幾個像樣的貝殼。

我失望極了,又遇到了那個小男孩時,我乘那個小男孩不注意,把他的貝殼拿走了。過了一會兒,我聽到那個小男孩站在海灘上哭,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地説:“嗚嗚……媽媽,我對不起你,嗚嗚……”我聽了覺得很奇怪,“不就是一串貝殼嗎,幹嗎哭哭啼啼的?”我去問那個照顧小男孩的老奶奶:“他丟了一串貝殼,為什麼這麼傷心呢?”那個老奶奶聽了,流下了眼淚,説:“這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爸爸又在廣東打工,那串貝殼是媽去世前給他的遺物,他看得比生命還重,每天都要到海邊去清洗。”我聽了,不由得呆住了,“什麼,那串貝殼居然是媽給他的遺物。”我走開了,再看着那串貝殼,心情像針刺一樣難受。我拿起貝殼,跑去把它還給了小男孩。小男孩拿到貝殼,開心地笑了,我也從心底笑了。

這件事雖然過去很久了,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時時提醒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正如文學家高爾基説:“人類最不道德的就是不誠實”。生活中唯有講誠信,才會和諧美好,我永遠記在心裏了。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勞模精神是什麼?這是我聽完勞模報告後腦海里蹦出的一個問題.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先進的精神,這種精神源於我們身邊每一個身份普通、崗位平凡、業績突出的勞動者,這種精神成為了推動社會前進的源動力,引領着無數人戰勝苦難、不懈創新、勤勉開拓.這就是勞模的精神.近年來,

80後的我們都逐漸步入而立之年,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要在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創造價值的同時,懂得用勞模精神指引前進的方向,要學習勞模,做服務社會的先鋒.

每個時期的勞模,都是時代的精神符號和力量化身.隨着時代的發展,勞模被賦予着越來越多的時代內涵和元素,但無論是生產者還是創業者,無論是比表現還是比貢獻,無論是講精神作用還是講經濟效益,勞模的核心價值都是始終不變的:一種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一種對職業、對社會、對國家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艱苦創業精神、忘我的勞動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新時代的勞模精神”既包於其中,又彰顯之.學習勞模精神,就要學習他們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習他們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不斷追求一流的技術水平,幹出一流的工作業績,創造一流的工作效率;學習他們勇於攀登、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用新技術創造新業績;學習他們互幫互學、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用真情凝聚人心,用實幹激勵人心,用先進思想鼓舞人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努力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7

66歲的魏德友,在塔城薩爾布拉克草原堅守了52年,為國守邊防,他用實際行動鑄成了邊境線上“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 魏德友的事蹟被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報道後,也在我縣幹部職工中引起強烈反響。

8月 10日,哈拉布拉鄉政府機關幹部職工圍坐在一起學習了魏德友的先進事蹟。今年76歲的魏德友是一名普通黨員,也是一名老軍墾戰士,52年如一日紮根兵團,屯墾戍邊,無私奉獻,用忘我的精神詮釋着“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他和妻子劉京好堅守在毗鄰邊境線的一片,守護者祖國的邊境線。“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是魏德友半個世紀生活的真實寫照。魏德友巡邊護邊的先進事蹟感人至深,催人奮進。大家紛紛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質可歌可泣,堅定的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欽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8

__是民大醫院為數不多的男護士,春節期間正好在心內科值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後,醫院大年三十便成立了隔離病區,專門收治疑似、確診病患。曾在ICU病房工作3年,有護理危急重症患者及傳染病人經驗的__便想着前往防疫一線工作,但苦於心內科沒人替班。

正月八年級,休年假的醫護人員全部返院上班。一下夜班,__便找到護士長、科室主任,口頭請願前往一線。

“我也要到隔離病區的崗位去。我是男子漢,應該有擔當和責任。”正月九年級,還沒得到消息的__拿着“請戰書”直接找到了院護理部。

正月初四,__如願被分配到隔離病區。但隔離區護士長__一直在重症病房,無法為他安排工作,__只能在外圍做一些服務工作。

“護士長一出來,請第一時間讓她跟我打電話。”當天下班時,__留下了手機號。

“我是__。馬上有一個呼吸機插管病人,你在ICU工作過,現在需要你,你多久能趕到?”當晚_時_分,在家中待命的__終於等來了期盼已久的電話。

“10分鐘內到。”掛斷電話,__快速出門,8分鐘後出現在__面前。

儘管有心理預期,進入隔離病區後__的第一感受是“比想象中嚴峻”,他迅速調整心態,開始戰鬥。

“進病房時穿得裏三層外三層,口罩、帽子、護目鏡、手術衣、防護服等一樣也不能少。”__説。由於全身上下裹得嚴實不透氣,口罩戴久了有時感覺出氣困難,還會留下勒痕。難受的時候,“恨不得一把將口罩抓下來”。

儘管護理工作繁瑣辛苦,但對患者的細緻照顧不會減少。護理中,__儘量多和患者説説話,給他們打氣。

“兩名患者治癒出院,我要把好消息告訴每一名病人,讓他們看到希望。”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9

8月5日上午,由省委省直工委、省民政廳聯合舉辦的全省學習宣傳許帥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省人民會堂舉行。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高曉兵,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省委副書記鄧凱,省人大會副主任段喜中,省政協副主席龔立羣,省委副祕書長、省委省直工委書記李恩東,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王戰營,省民政廳副廳長劉清民,以及我市市委、宣傳部部長常保利,副市長劉建發親切接見報告團成員,對許帥同志的家屬致以崇高敬意,對報告團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謝,並與省直單位、中央駐豫單位的1200多名機關黨員幹部共同聆聽報告。

許帥今年37歲,現任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他奮勇爭先、鋭意進取,創新探索“公開招標購買服務、醫助結合站內照料”救助管理模式,紮實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工作,帶領安陽市救助工作走在全國前列。20__年12月,在被確診為胃癌四期的情況下,他仍堅守崗位、勤勉工作,以陽光、樂觀、豁達的態度與病魔作鬥爭,以樂於奉獻、敢於擔當、只爭朝夕的勁頭履職盡責。20__年6月,省委授予許帥“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__年7月,省總工會授予許帥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__年7月,民政部授予許帥“孺子牛獎”。

報告會上,許帥的同事吳青山、好友馮琳、父親許宏剛,許帥在市腫瘤醫院住院期間的管牀護士張龍琳,跟蹤報道許帥事蹟的《安陽晚報》記者李杉先後走上講台,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從不同側面講述了許帥的先進事蹟。整場報告感人至深,催人奮進,贏得聽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0

白曉卉,生前系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副主任、主任技師、研究員,在山東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檢測工作中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

時間回到3月8日。那一天是國際婦女節,白曉卉早早給自己的學生們準備了巧克力,放在實驗室公共區域的桌子上。

臘八節的粥,冬至的餃子,元旦的電影……儘管工作很忙碌,課題節奏很緊張,但大大小小的節日,白老師和她的禮物從不會缺席。

一起過完節,還沒走出辦公室,白曉卉就接到了省衞健委支援通知,要作為領隊與5名具備豐富核酸檢測工作經驗的同事組成山東省立醫院支援威海疫情處置檢測隊。

匆忙交接好手頭的工作,白曉卉拎起自己的電腦包,衝還在實驗室的同事和學生們揮了揮手,“我走了,你們也早點休息!”

疫情之下,核酸檢測成為一個高頻詞彙。作為目前判定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金標準”,人們對樣本採集的過程已然熟知,卻不知道報告上的結果,就出自這羣“離病毒最近的人”。

標本接收、錄入、試劑配製、核酸提取、加樣、上機檢測、審核結果、發放報告……自20_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白曉卉就和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的檢驗醫師們就奮戰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

3月9日凌晨4時,抵達威海後,白曉卉立即前往威高諾潤檢驗所查看實驗室條件,指揮所有運抵的儀器設備試劑裝配調試工作。當天下午2點,即作為第一組投入到核酸檢測工作中。

“大規模核酸檢測的時間,成千上萬的標本被送到實驗室,時間緊、任務重,每次檢測工作都要持續數小時。”

封閉的實驗室裏,機器一直在運轉,檢驗人員從採集來的樣本中一一提取出核酸片段。口罩和護目鏡緊緊壓向口鼻,厚重封閉的防護服裏,汗水早就浸濕了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