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6篇)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

蘇炳添,一個活在劉翔陰影下的男人,但是他從未放棄,堪稱勵志楷模。對於他屢創佳績,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天條件和家庭原因,蘇炳添從小生長在農村在泥地亂跑加上比他大9歲的表哥是鎮裏的短跑冠軍,成為了他早先的追逐目標,在有沙子的跑道上跑出了11秒的成績,下來就是他的性格和習慣,外國記者採訪在活動區熱身的蘇炳添時,蘇也説了這麼一個詞“腳踏實地”接受國內體壇記者採訪時,蘇炳添曾説到:“我每一年都有在進步,07年到現在每年成績都始終是往上走的,沒有掉下去過,所以我已經很滿意了。”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6篇)

蘇炳添的短跑之路開始於他的中學時期,還沒有系統地訓練,就一路過關斬將,可謂是天賦異稟,從校田徑隊到廣東省田徑隊,在廣東省田徑隊蘇炳添在原中國田徑100米記錄創造者袁國強的麾下接受訓練,成為了一名專業的運動員,開啟了他走向亞洲,走向世界的里程。他的出現無疑是劉翔退役後中國田徑的又一顆璀璨星。

20__年國際田聯男子100米鑽石聯賽尤金站他9秒99的成績,成為首位在歷史上突破10秒的黃種人,也打破了張培萌10秒的世界記錄,這個驚喜,提升了國人對田徑賽場的關注,他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證明了亞洲人在田徑賽場上具有先天劣勢這不是真的。在今年的世界盃期間,20__年6月23日,傳來了振奮國人的消息,蘇炳添在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100米決賽中,以9秒91奪冠,刷新了3天前謝震業剛在法國巴黎創造的9秒97的全國紀錄,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保持的亞洲紀錄。

成為了最快的黃種人。正是由於他的熱愛,追求,魄力與堅持成就了今天的他。蘇炳添説過賽道上的對手只有自己,0.01秒的進步都值得全力以赴在喜人的成績背後,天賦之外,就是執着的努力,他每天訓練兩小時,遵循了那句勵志欲堅不欲鋭在兩個小時的訓練時間,他要求每個動作都要做到最標準,細小到關節。他被稱為中國田徑隊——最嚴苛的運動員之一。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

奧運會百米飛人大戰,最終還是來了。對蘇炳添來説,創歷史地進入到百米飛人大賽的決賽了,更加重要的是,半決賽他的成績是第一位的,所以也是出現在黃金跑道第六道,也就是説,蘇炳添出現在百米決賽的C位上。這樣的現實,證明了蘇炳添的速度與實力。這樣的蘇炳添,最終也是獲得第六名的成績。不得不説,很是炸裂了。

對蘇炳添來説,這一天內2次跑進10秒大關,這絕對是一個奇蹟了。半決賽的舞台,他跑出個人和亞洲最好的成績,9秒83,比此前的個人記錄、中國記錄和亞洲記錄,都是要好很多的。這樣的蘇炳添,也是厲害炸了。作為體育迷,對於這樣的蘇炳添,也是紛紛感歎:蘇神。

雖然,最終的蘇炳添並沒有獲得獎牌,但第六名的成績在中國田徑的歷史上,足以載入史冊了。也因為這樣,很多人懷念劉翔,直言他是中國田徑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沒有之一。這樣的説法,還是很客觀的。對體育迷們來説,這時候才知道劉翔的厲害,才知道劉翔的不容易。劉翔的存在,幾乎是黃種人的傳奇故事了。

對於這樣蘇炳添,人民日報也是直接點贊:“不是奪得獎牌才值得慶賀,超越自我就能贏得尊崇。從第一次跑進10秒,到跑進奧運決賽,蘇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跑贏了時間。這是中國驕傲,也是亞洲榮耀。奔跑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風采。致敬中國速度,致敬每位創造歷史的英雄!”

這樣的點贊,還是很直白的。對人民日報來説,他們的點贊,是至高無上的一種肯定。這樣的肯定,或許沒有太多物質上的東西,但絕對是最大的認可。對很多人來説,都希望得到這樣的認可,但對多數人來説,都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也沒有足夠的機會。而對蘇炳添來説,則得到了這樣的官方認可,這價值與意義非常不一樣。

同樣的,賽後的蘇炳添也是很滿意的,不忘自我點贊一番,“對我來説,通過這麼多年來的努力,自己終於可以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面,我覺得我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也完成了歷代的前輩對我們的祝福。”這樣的點贊,沒有任何的問題,對運動員們來説,自信一點也是很有必要的。

而除此之外,蘇炳添也是放出了狠話,“今天是一輩子最好的回憶。今天的成績應該説沒有讓大家失望,希望在幾天後的接力比賽中繼續帶來中國速度。”這樣的蘇炳添,這樣的説話,則有些霸氣了。那就是,對蘇炳添來説,他還是有些不甘的,他還是希望能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展現更好的自己。而接下來的接力賽,或許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3

説到體育,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一些耳熟能詳的運動員,如蘇炳添,孫楊,張繼科……大家一定是某一位體育明星粉絲吧!我的偶像就是以速度著稱,號稱“亞洲飛人”的——蘇炳添。

蘇炳添,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中國國家田徑隊隊員,是中國田徑的主力軍。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號稱“亞洲飛人”。20__年2月6日,蘇炳添以6秒43奪得國際田聯世界室內巡迴賽男子60米冠軍,並刷新亞洲紀錄。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的兩大體育盛事嗎?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就是20__年俄羅斯世界盃和雅加達亞運會。

蘇炳添在雅加達亞運會中有一張精彩絕倫的比賽——男子100米決賽。

比賽開始了,蘇炳添風馳電制,如箭離弦般地衝向終點。他拼盡全力,因為他知道,自已揹負着使命,有13億雙眼睛在盯着他,為了金牌,為了自己和國家的榮譽,衝啊!蘇炳添,你可以的,你是“亞洲飛人”。果然,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獲得了雅加達亞運會男子100米冠軍,並刷新了亞洲紀錄,他是我們國家的驕傲。

自從這場比賽之後,我更徹徹底底地迷上了蘇炳添,成了“蘇粉”。我愛“亞洲飛人”蘇炳添。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4

他身着一身紅色運動服,足蹬一雙白色運動鞋。鳴槍響過,他在第一道出發,起跑穩健,如一道紅色閃電,劃過海沃德田徑場。9秒99,衝過終點,他緊盯着大屏幕,攥緊雙拳仰天長吼。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北京時間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他以9秒99的成績奪得季軍,超過日本名將伊東浩司和中國名將張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亞洲本土運動員最好成績,創黃種人百米新歷史。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年後,弟弟也降生在這個家裏。一家四口,日子安穩,其樂融融。

上國中時,蘇炳添的老師喜歡留下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留堂補課,成績不理想的蘇炳添,幾乎天天被老師留下來“開小灶”,這讓他非常苦惱。為了避開補課,他主動申請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在體育課上向來都是活躍分子,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很強,教練楊永強看到他的這些優勢,同意把他帶入田徑隊。

此時的蘇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歡騎摩托車,那種風馳電掣的快意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條件限制,他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泥巴地裏,跑啊跑啊,像一個追風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歲的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了正規的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賽上奪得第一名,成績用秒錶計時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寧德寶看中。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曾萌發了不當運動員的念頭。20__年,他在田徑隊的成績屬於中等,但有一段時間成績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現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棄。

有一天,他坐在賽道旁,看着在賽道上飛跑的身影,心裏五味雜陳。他多麼喜愛奔跑啊,可是現在,他為此猶豫不決。

兩個剛剛訓練完的隊友説笑着坐到他身邊,沒有注意到他隱藏的痛苦,一個説:“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嗎?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回答。

“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贏家……”

隊友的話對蘇炳添觸動很大,是啊,只要堅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麼,對自己來説就是勝利的。很快,他調整了心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績一點點好起來,並進入了國家隊。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5

蘇炳添的成績舉世矚目:20_年8月26日的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運會紀錄;20_年2月21日凌晨舉行的20_國際田聯室內巡迴賽中跑出6秒49的成績奪得冠軍……那賽場上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奔向前的他也因此獲得了“亞洲飛人”的稱號。

當我們驚羨蘇炳添這些驚人成績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成績的背後浸透了蘇炳添奮鬥的淚泉,灑遍了蘇炳添犧牲的血雨?

蘇炳添每天都堅持進行訓練。每一次訓練時,他總是先慢跑熱身,接着做小步跑,踢腿等準備活動。一切都準備就緒後,蘇炳添換上了釘鞋,細心地用捲尺進行起跑器的調試,隨後蹦跳了幾下,深吸幾口氣,便來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單膝跪地,做好準備。他兩隻手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呈八字,緊緊地壓在起跑的白線後。大約過了幾秒,蘇炳添後腳猛地一蹬,頓時像一支離弦的箭般衝了出去,步頻越來越快,直到衝過終點才慢慢減速,整個跑步過程令人歎為觀止。跑步結束後,蘇炳添拿出一個小型攝像頭,上面記錄着他跑步時的視頻,只見他在觀看過程中不斷歎氣,不斷搖頭,嘴巴還不時嘀咕幾句,並且要反反覆覆看很多遍,訓練才結束。

蘇炳添專注訓練,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永不放棄,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這幾點,恰好是我沒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遠是我的榜樣,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記得奧斯特洛夫斯基説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完美地詮釋了蘇炳添的一生,保持專注、努力拼搏,永不放棄,是打開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也是永遠指引着我們前進的動力與信念!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6

在前不久結束的雅加達亞運會,中國隊可以説是戰果累累,我們記得每一個運動員取得勝利的時候的樣子,我想大家對於蘇炳添應該不陌生吧!這個成為了許多次的亞洲第一人,一次比一次優秀,一次又一次讓人對他刮目相看!每一次槍聲響起,每一次的起跑,每一次咬着牙在跑道上不斷加速,每一次衝破終點從嘴裏長吐一口氣,見證着他每一次的成長,誰都不是一出生就懂事,誰都不是一出生就帶着某種天賦,上天給予我們的不足,是告訴我們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彌補,那樣才會成就更加強大的自己。蘇炳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逆襲的人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蘇炳添是一個80後,看似成熟穩重的他,其實在國中的特別調皮,他不喜歡上課,更不喜歡做作業,就因為此事,還受了老師的懲罰,為了逃過懲罰,他報了學校的田徑隊,也正是因為他的這個逃避,讓他在跑步方面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成為國人所稱讚的年輕人。

經常好動的他在一次比賽中,跑出了11.72的好成績,這對於一個小孩子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正因為這一跑,他被中山市體校的老師發現了,從此他進入了一個正規的訓練課程。進入正規訓練的蘇炳添成績不斷的提高,跑進了10秒之內,成為亞洲第一個人,黃種人在體質上與黑種人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我們大家心裏,黑種人的耐力強體質好,田徑賽場上黑種人的天下,但是29歲的蘇炳添告訴我們,田徑成績的好壞與體質無關,但是與努力成正比,事實上正是他説的,努力是克服所有困難和障礙的最好方法。

本次亞運會的第一名,正好填補了他在各項大賽中的空白,為他的事業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筆,更增強了國人對田徑這個項目上的信心,也是為許多後輩做了榜樣。母校暨南大學與蘇炳添達成協議,讓他回到學校做副教授,我們想想,從一個愛逃課,不寫作業,各種調皮的事都做,到如今的副教授,説實話,不羨慕是假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只有通過努力才會成就自己,越努力越幸運,所謂幸運都是通過自己換取而來的,從未有天上掉餡餅的説法,這些説法都是空虛有的,人的一生要有許多目標,我們通過實現目標的過程來提升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夏天我們要感謝這個大男孩,因為他讓我們這個夏天格外清涼,因為他的努力讓我們震驚,他的逆襲讓全世界人肅然起敬,希望他在以後的路途上繼續強大!繼續勇往直前,續寫傳奇人生!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7

8月1日晚上八點五十分東京奧運男子百米飛人大賽正式上演,由於蘇炳添半決賽以九秒八三的成績成為了首個在奧運會闖入決賽的亞洲人,這場比賽自然引起了全體中國人的極大關注,我也聚精會神地全程看了比賽,八人蔘賽,氣氛緊張得空氣像要凝固,讓我想起了觀看劉翔參加一百一十米爛倫敦奧運會決賽有極為類似的心情,因為實在太緊張了有一名選手搶跑,本次比賽對搶跑是零容忍,這名運動員被直接罰下失去了比賽資格,決賽只剩七名運動員發令槍再次響起。

七名運動員如離弦之箭射向向終點,蘇炳添雖然拼勁全力還是始終沒有取得領先,最終以九秒九一取得第六名的成績讓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寫上了奧運會百米飛人大賽的成績單,我沒有感到意外只是能夠理解這個結果,恰恰就是蘇炳添自己的選擇,是他根據自己的實力現實地選擇了讓自己最好的狀態以最好的成績九秒八三確保能夠進入決賽以實現零的突破,而不是留在決賽真是一場精彩的比賽,向這位三十一歲的老將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8

戰鬥英雄張富清,深藏功與名,紮根深山數十載,絕口不提當年勇。95歲的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來刻意塵封功績,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隊,他保家衞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這樣的感人事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所指出的,“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

人生數載,功名利祿難以迴避。有的人把功名看得很重,利慾薰心;有的人把榮譽當作炫耀的資本,躺在功名簿上睡大覺,殊不知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張富清老人一生淡泊名利,用他的樸實純粹書寫了他的精彩人生,給後輩們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課。可以説,老英雄張富清既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了自己的不足,也是一個標杆,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深藏功與名,在淡泊名利中堅守信念。古人云“舉世紛紛名利逐”,但無數共產黨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榮名利祿過眼雲煙”。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富清眼睛濕潤道:“一想起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一個排、一個連的戰士,都倒下了。他們對黨忠誠,為人民犧牲。比起他們來,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證件去顯擺啊?”唯有在戰火紛飛中經受住生死考驗的英雄,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不為名利所誘惑,不為功名所束縛,才能將榮譽看得如此雲淡風輕。於張富清們而言,在黨和人民的事業面前,比追逐名利更高尚的,乃是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共產黨員堅守信念,堅定信仰的崇高涵養。

深藏功與名,在初心使命中奉獻自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戰爭年代,張富清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立下赫赫戰功;和平建設時期,他本可以回陝西老家,但當聽到“在湖北,恩施地區最艱苦,最缺乏人去建設”時,張富清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恩施州來鳳縣工作,為黨工作,為人民造福,把餘生獻給了來鳳,獻給了這片貧困山區。此後幾十年,“人民功臣”張富清勤勞的身影,先後出現在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等單位工作,工作挑最苦最難的幹,默默無聞,且在各個崗位上留下了“政聲人去後”的清譽,以無私奉獻綻放人生、燭照他人。真正的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9

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連日來,彭士祿院士深藏功名、矢志報國的先進事蹟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傳承紅色家風,矢志科技報國”的高尚精神,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呂娜説,作為一名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彭士祿院士的校友20__年我承擔了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並由此有了與彭士祿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接觸和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我逐漸懂得了彭士祿院士面對國家需求時那種奮不顧身的投入,對待學術研究的嚴謹求實。彭士祿院士與老一輩核動力人一起頂住壓力、互教互學,實現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他們那一代核潛艇人的墾荒牛精神,必將激勵當代科技工作者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呂娜説。

中國核動力院原科技委祕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胡明剛説:“彭士祿院士任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分會理事長期間,參加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十分關心學術發展。他與人和善,談吐幽默沒有一點架子,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中國核動力院員工周茂和邱彥回憶説:“彭士祿院士等創辦了一本填補我國核能動力領域空白的學術期刊--《核動力工程》。他在任主編期間不僅明確了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還不辭勞苫,嚴謹求實,為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核能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等多篇論文,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科研生產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張威説,彭士祿院士的事蹟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彭院士的身上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他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品質,更應該學習他淡泊名利、愛黨愛國愛民的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我國在科研方面發展迅速,但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侷限,我們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依然如同彭院士説的那樣,“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

“我們學習彭老,首先學習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一生不計名利,無私奉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奮鬥終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國傑説,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以彭士祿前輩為榜樣,做熱愛黨、熱愛祖國、充滿幹勁兒的孺子牛,在教學和科研的本職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助理李際鵬説,彭士祿院士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作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肩負的責任化作進步的動力和奮鬥的激情,講好包括彭士祿校友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故事,教育激勵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新百年新徵程中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成為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李際鵬説。

清華大學核硏院青年教師周湘文説:“彭士祿院士隱姓埋名30餘年,開創了我國的核動力事業,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能夠參與到高温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倍感自豪和驕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清華大學核硏院博士生髙羣翔説:“彭士祿院士是核工業領域的前輩,我還記得他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夠永遠守望我國的核潛艇事業,他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和落淚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全意為推動行業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這就是我目前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心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__級博士生許卓頤説,彭士祿院士身為革命先烈之子,傳承紅色家風,在選擇專業時毅然以國家之需求為己任。在他的眼裏,共和國的國防事業重於自己的生命。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於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正是前輩們無私付出的努力,才給了我們今日安穩無憂的生活,才有了我國今日重新崛起的基礎。

學習了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蹟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專業20__級本科生楊澤楷表示,面對爭議與困難,彭士祿院士挺身而出,保持純粹的科研態度,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的擔當與毅力。“作為一名北航核物理專業本科生,我將接過時代重任,努力學習,認真科研,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拓荒牛的精神,為國家的核物理事業添磚加瓦。”楊澤楷説。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__級學生常寧説,彭士祿院士用一生踐行着愛國奉獻,讓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從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最終實現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突破。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將彭士祿院士的精神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不畏艱難挑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奮鬥傳統,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__級本科生呂傳翰説,彭士祿院士的事蹟是老一代科學家赤心報國的最真實寫照,“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這是彭士祿院士對祖國立下的誓言,也是對我們年輕學子的鞭策。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彭士祿,男,漢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廣東海豐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黨的早期領導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年幼時父母犧牲,8歲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投入監獄,此後顛沛流離,幾經輾轉到達延安,在黨的培養下成長成才。上世紀50年代,他響應黨中央號召,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原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科技顧問,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__年3月在北京逝世。彭士祿同志個人成長和家庭發展,歷經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見證黨的建立、鞏固、發展的百年奮鬥歷程。

他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始終保持着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許國、科技報國,求實創新、敢於拍板,踐行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錚錚誓言,為我國核動力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躬耕不止,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彭士祿同志的先進事蹟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特別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彭士祿同志是紅色家風的優秀傳承者,是科學家精神的傑出踐行者,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從黨百年奮鬥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把個人成長奮鬥融入黨和國家事業。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

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

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

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

……

一串串數字

拼湊出盲人中醫師朱麗華

不平凡的人生

朱麗華生於1957年10月,1994年10月入黨,現任浙江省盲協副主席、嘉興市政協委員、嘉興市盲協主席,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四十多年前,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雙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鑽研中醫推拿技術,成為嘉興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並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近年來,朱麗華同志榮獲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道德模範”等諸多殊榮。

9月22日,嘉興市委書記張兵對朱麗華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朱麗華的事蹟十分感人。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心有大愛、樂於奉獻,自己失去了光明,卻給許多人帶去了光明,她以自己的模範行為,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嘉興人文精神,值得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認真學習。”

10月10日,中共嘉興市委印發《中共嘉興市委關於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決定》,在嘉興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活動。《決定》指出,朱麗華是嘉興市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秀代表,值得嘉興市黨員和有關幹部認真學習:學習朱麗華同志堅守初心,一心向黨的政治品格;學習朱麗華同志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頑強品質;學習朱麗華同志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朱麗華同志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崇高追求。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有人看不見光,內心卻澄明如鏡。

她是一個盲人,最喜歡海倫·凱勒的這句話:我要努力把別人眼中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把別人脣上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

她叫朱麗華,是嘉興的一名盲人中醫師,一名有24年黨齡的黨員。從醫33年來,她憑藉一雙靈巧的手,不僅讓自己的生命變得豐盈,也將更多微笑掛在別人脣上。

資助貧困生480人次、捐款333萬元、帶動100多名殘疾人就業……

“我沒有視力,卻不能沒有事業。”今年62歲的朱麗華,依然起早貪黑,忙碌在診所。她的抽屜裏,靜躺着一張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

喝着南湖水長大,朱麗華的一言一行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如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她先後獲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10月10日,嘉興市委作出決定,在全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活動。

“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來”

20__年,朱麗華見到了仰慕已久的殘疾人楷模張海迪,兩人述説人生、暢談理想。牽着張海迪的手,朱麗華一臉燦爛。瞬間定格,朱麗華將這張合影擺在診所進門最顯眼處,“每天‘看’幾眼,人就會特別有力量。”

熟悉朱麗華的人都知道,笑容一度從她臉上消失。朱麗華曾有一個多彩的童年,還是田徑好手,能跳善跑。然而,兩次意外奪走了她的光明。

18歲,朱麗華徹底跌落無盡黑暗。“當時覺得人生迷茫,躲進房間虛度光陰。”在朱麗華最無助時,一台收音機成了她最好的夥伴。1983年的一天,張海迪的聲音從廣播裏傳出,她自強不息的故事瞬間點亮了朱麗華的內心:我一定要重新“站”起來。

1985年,在嘉興市民政部門和殘聯的關心下,朱麗華參加了省第一屆中醫推拿培訓班。“就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樣,重新喚起了我對生活的希望。”朱麗華邊學盲文,邊練技能。

機會來之不易,她愈加珍惜。“剛學推拿手法時,常因用力不當而拉傷手臂。”朱麗華回憶道,一隻手臂受傷,綁上石膏,靠另一隻手臂繼續苦練。

努力不被辜負。一年後,學成歸來的朱麗華進入嘉興市福利院醫務室工作。為提高專業水平,朱麗華每天夜以繼日撰寫3篇專業論文,受到了業內肯定。

“困了就往頭上抹風油精,蚊蟲也不來叮咬。”朱麗華記不清熬過了多少個不眠夜,1998年終於拿到夢寐以求的中醫執業資格證書,成為嘉興首個盲人中醫師。

從33年前福利院一間房、一張牀,到如今擁有自己的推拿診所、20個牀位、十幾名員工。“盲人一樣可以成為家庭的頂樑柱。”朱麗華説這話時,滿是自豪。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站”起來的盲人,不只朱麗華自己。

按、捏、揉、顫……推拿室裏,李其忠的雙手一起一落,乾脆利落,手法熟練,不時與患者輕鬆交談幾句。

這分淡定來之不易。李其忠的生活一度幸福美滿,1999年一次意外導致雙目失明。“當時兒子只有3歲,工作也丟了,人生一下陷入黑暗。”李其忠回憶道。

李其忠忐忑撥通朱麗華電話,沒想到她一口答應收其為徒弟。20__年,李其忠重拾生活勇氣,成為麗華推拿診所的一名員工。

朱麗華的手温暖過每一位診所員工。每接收一個新徒弟,朱麗華都會手把手耐心教學,幫他們儘快掌握推拿技巧。

“一定要視病人如親人,是朱老師跟我們説過最多的話。”在李其忠眼中,朱麗華太拼了,身患腰椎間盤突出等職業病,診所依舊全年無休,從未給自己放過一天假。

“你沒出去旅遊過麼?”記者問道。

“我看不見美麗的風景,患者的一聲謝謝,就是我最好的風景。”朱麗華説。

在朱麗華眼裏,別人的事都是大事。員工陳永明患嚴重的心臟病和強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惡化,各個醫院的醫生都連連搖頭。朱麗華卻不願放棄,將陳永明接到診所為其推拿治療。

一個月、半年、兩年……漸漸地,陳永明彎曲的身子舒展開了,不用枴杖也可走路。“現在我負責診所的收銀,月工資漲到4000多元。”陳永明獲得了“新生”。

越來越多的盲人走出黑暗。朱麗華創辦的麗華推拿診所招收殘疾人,不但安排吃住,還免費教授推拿技能。截至目前,共有100多人在朱麗華幫助下走上了就業、創業之路。

有人不理解,問朱麗華:“你每培養一個徒弟,就可能多了一個競爭對手。”

朱麗華的回答很簡單:一個共產黨員不能只考慮自己。幫助一名盲人掌握一項技能,也許就改變了一户家庭、一羣人的命運。

在嘉興市殘聯理事長聞人慶看來:“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長期做好事卻很難,而殘疾人就更難了,朱麗華的情懷鼓舞我們,不忘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這是張海迪姐姐寫給她自己的,也是寫給我們所有殘疾人的。”朱麗華説這話時,滿是憧憬。

“心中有光,生命就不會黑暗”

至今未婚的朱麗華,卻擁有上百個“孩子”。

正在浙大讀研的朱麗霞就是其中之一。“朱阿姨,我馬上就能自己賺工資啦。”緊緊拉着朱麗華的手,朱麗霞開心分享自己的生活。

20__年,朱麗霞考上浙江大學,卻因家庭貧困而一籌莫展。朱麗華得知後立即伸出援手,每年5000元的資助,讓朱麗霞順利完成本科學業。

資助貧困生,朱麗華總是很大方。1991年,朱麗華從廣播中第一次聽説“希望工程”,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拿出了140元資助雲南兩名貧困學生。

“盡我所能幫助別人,就是我最大的心願。”朱麗華説,她已資助貧困學子480人次。

8月14日,嘉興市紅十字會助學儀式現場,握手、問候、遞上紅包……朱麗華給29名學子分別送上8000元助學款。

為了參加這次活動,朱麗華特地穿上價格最貴的短袖花襯衫。這是她3年前花100元買的,只在重要場合穿。

朱麗華對自己的摳門出了名。一件白大褂可以穿10年,20多塊錢的一雙鞋一穿好幾年,出門寧願多轉幾趟公交也儘量不打車。

“自己少花一元錢,就能多捐出去一元錢。”朱麗華白大褂上的黨徽,熠熠生輝。南湖革命紀念館籌建時,她月工資只有58元卻捐款116元,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籌建時又捐款1萬元;20__年,她響應抗震救災號召,為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救災建設捐獻了10萬元。

沿診所長廊徑直向前,走到底就是朱麗華的“家”。20多平方米的房間裏,擺有一張桌子和兩張牀,她和另一名女員工一人一張。

20__年4月27日,朱麗華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心中有光,生命就不會黑暗。”朱麗華説這話時,滿是堅定。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説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

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各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改革開放前,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當時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分別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而在改革開放後,“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1981年,在日本舉辦的世界盃上,中國女排同樣以七戰全勝的戰績,先後戰勝美國、日本等世界勁旅,首得世界冠軍。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中國女排隊員在賽場拼搏的身影,讓無數國人熱血沸騰。

比賽結束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鄧穎超在《體育報》上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文中寫道:“各行各業人民羣眾都要學習中國女排精神,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將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此後,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中凝聚締造了“女排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

袁偉民受到了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他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袁偉民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強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比賽中的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

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裏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袁偉民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協作”,説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着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成為中國女排不斷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傳家寶”。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今天,我觀看了《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視頻,孟佩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

故事中講:孟佩傑她是一個不幸的孩子,5歲那年,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把她交給別人領養,從8歲起,她負責照顧癱瘓的養母,養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離家出走,她只能與養母相依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撐起這個家庭,擔當起重任。她每天起早貪黑,幫養母穿衣、洗漱、換尿布、喂早飯,然後才安心地一路跑着上學。晚上回家後,幹家務活,服侍養母睡後,她才開始做功課。她在艱苦的生活中勤奮學習,考上了大學。由於放心不下養母,她竟下定決心:帶着養母上大學!

正如頒獎辭中所説:“在貧困中,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裏,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着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了四千多個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正是她的這種精神,成為養母生存的勇氣。想想我自己,我覺得很慚愧。現在的生活條件已經非常優越了,但我卻只想着吃好的,穿好的,多玩會,我又常常和媽媽頂嘴,老讓媽媽生氣,媽媽因為我又長出了幾根白髮。

今後,我應該想孟佩傑學習,做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不讓媽媽生氣,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我是從廣西的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一句樸實的話語,透露出的卻是“準90後”女孩黃文秀對青春的無悔選擇。興許,在偌大的體制當中,身為第一書記的她僅僅是為基層默默奉獻的“路人甲”之一,甘於放棄更優厚的待遇,把本屬於獨自內心深處的“鄉愁”變為為當地羣眾解憂濟困的實招,這是黃文秀最為質樸的“初心”。

紮根一線撕下女孩“文弱”的標籤,不懼怕入户連吃“閉門羹”,實地勘察跑項目、做方案,在職責範圍內為農户申請產業獎補,看似一樁樁不起眼的“小事”,卻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了心頭的“大事”,一年“駐村期”,她用心用情書寫下了平凡卻偉大的“實績”:實現88户418人脱貧,完成屯內1.5公里道路硬化,新建4個蓄水池,安裝17盞路燈,集體經濟增收6萬多元。為實現心中的“小目標”,黃文秀秉承的是共產黨人艱苦奮鬥、踏實做事的優良傳統,堅持用“土”辦法挨家挨户進行遍訪,帶領羣眾學習別村的種植經驗發展特色產業,在積“跬步”中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用篤定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鍍金”只“打鐵”。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沒有書生氣的黃文秀,用實際行動走到了羣眾“心裏”,用心幫扶、用情交流、用智突圍,在革命老區的她,堅信“山溝溝”也能有“好兆頭”。拿起書本可以出謀劃策,撲下身子可以兩腿沾泥,作為一名具備高學歷的“第一書記”,黃文秀從沒有“高高在上”的驕傲感,更沒有把一線作為仕途的跳板,而是像體温計一樣,實時監測着各個貧困村、貧困户的動態情況,掌握貧困羣眾的第一手信息,為實施精準扶貧創造了可操作條件。打鐵需要鐵打的人,在城鄉間奔忙,在村屯間穿梭,把脱貧作為奮鬥事業的她牽住了百坭村發展的“牛鼻子”,把常人眼中的“艱苦”化作幹事的熱情,堅信只有帶領村民們一起衝破交通、產業和教育的屏障,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子”,如今步入百坭村,道路平坦了,用水清潔了,產業興旺了,晚上也亮堂了……往昔破舊的村貌換了個模樣。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女排世界盃第七輪,中國隊3:0完勝美國隊。9月23日的這場比賽,不僅一掃今年世界女排聯賽江門站中0:3失利的陰影,女排的姑娘們也找到了抑制對手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嚴肅示人的郎平,比賽中不時地露出了笑容。1981年世界盃,初出茅廬的郎平跟隨中國女排站上了世界盃舞台,同樣是對陣勁敵美國隊,同樣是關乎獎盃的焦點戰,郎平和隊友們同樣創造了七戰七捷的成績,最終拿下了中國“三大球”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時至今日,國人對中國女排的關注,可以説超過了眾多體育競技項目,不只是因為比賽的“含金量”,更多的是因為“女排精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的比賽,舉國關注、萬人空巷。30多年後的今天,再次感受這樣的氛圍,再次因女排精神而心潮澎湃。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永不言敗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詮釋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不畏強敵、奮力拼搏,這比“五連冠”本身鼓舞人心。從某種意義上講,女排精神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引領社會文化的時代符號。從郎平的燦爛笑容裏,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的女排精神。眾所周知,在3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女排經歷輝煌、低谷和重生。重振女排精神,比衞冕世界盃更為重要。新一代中國女排的首要任務,不是急於出成績,而是用女排精神激勵隊員刻苦訓練,用女排精神凝聚力量,用女排精神創新先進技術,這才是中國女排重振雄風的動人力量。對於全社會而言,傳承和創新女排精神,是對中國女排最好的褒揚。為女排精神注入新的內涵,喚起億萬國人的精氣神,在面向未來的進程中,展現出強大的中國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連日來,老英雄張富清的先進事蹟引起強烈反響。張富清同志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為大家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學習張富清的奉獻精神,在平凡崗位上恪盡職守,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不僅要學習張富清的精神,更應該用張富清精神指導工作,在本職崗位上腳踏實地為退役軍人服好務、盡好責,把黨和國家的温暖送到退役軍人的心中。張富清同志的先進事蹟深深觸動了基層工作人員,要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崗位,履職盡責,用實際行動服務羣眾。要以張富清為榜樣,堅守為民情懷,認真履職盡責,把百姓的事當自己的事,把百姓當親人,踏實做好信訪工作。

老英雄張富清在成就偉績後保持低調品行,在獲得驕人功績後保持不驕不躁,在轉業後保持奉獻精神,值得所有建行人學習和看齊。學習張富清精神,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戒驕戒躁、腳踏實地,把工作做在實處

要把向張富清同志學習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黨員幹部不忘初心、履職盡責、無私奉獻的精神,做到工作完成有信心,政策解答有耐心,服務管理是真心,任務完成有決心,真心實意為人民羣眾服務。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學習心得體會3

近期,總書記對__洋縣籍革命英雄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深深感動於張富清同志一生淡泊名利,堅守初心,為黨和國家付出自己的一生的寶貴精神。突然想起來,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的確,人的一生極為短暫,那麼就應該把有限生命作出更多對社會和人民有意義的事情上。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革命老前輩的寶貴品格,將是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在目前脱貧攻堅進入深水區,做好自己所從事的精準扶貧工作,好好的帶領村上的貧困户脱貧致富,是我的追求和目標,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國家現在的繁榮昌盛,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個像張富清同志這樣的先進人物的默默付出,才贏得了我們在國際舞台上的一席之地。見賢思齊,主動對標,讓自己的青春無悔,砥礪奮進,櫛風沐雨,讓自己的人生更出彩。同時,也應該主動去影響身邊的同事,主動宣傳各種先進事蹟,感染身邊人,讓身邊的同事也一心工作,不要在渾渾噩噩的混工資,畢竟人生短暫,總是要做點對黨和人民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經歷了許多讓我們感動的事情。胡忠、謝曉君夫婦,藏區支教讓我們在原有美麗的心靈從黑暗中慢慢地走出來;72歲老黨員楊喜洲義務植樹讓我們擁有大自然的清鮮空氣和大自然的環境;阿里木慈喜助學讓山區的孩子們過上好日子;張平宜跨越海峽的愛讓那些沒有自信的孩子們恢復自信。大家都很疑惑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們如此奉獻自己?胡忠、謝曉君夫婦——他們堅守藏區12年支教。在去四川藏區福利學校支教前,他們夫婦倆都是成都中學的老師,一個月的'工資也有幾千塊。直到20__年,胡忠看了一篇關於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一所孤兒急需老師的報道,動了支教的念頭,得到妻子謝曉君的大力支持。3年後,妻子帶着3歲的女兒也來到了這個貧窮的山區支教。一教,就教了整整12年,妻子謝曉君儘管生病,也不去醫院檢查,而且還帶着疲勞的身體去上課。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長,不留下任何可怕的陰影;他們放下白髮蒼蒼的父母,不是不敬孝道,而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快樂地學習知識,能更好的回報社會,讓更多的孩子來孝敬自己的父母。他們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

更不是衝動,而是不悔的扶擇。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並蒂雪蓮,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更是我們中國兒女的驕傲。現在的社會,總是有着許多污濁之氣,但感動中國的人物卻是給我們刮來一陣清風,讓我們沐浴在美德之中。其實,身邊還有許多的感動,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些捨己為人的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幫助盲人過馬路,把一張紙條丟到垃圾箱裏……這些事情並不足以堪稱偉大,但是以温暖我們的心靈。他們的事蹟都是普通的,極微小成偉大的事業。我們都在細小處體會到偉大的人格。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王婭的事蹟,得到了西青區上下的高度關注。記者們密切跟蹤記錄着王婭善人善舉的點滴。在繁重採訪工作中,我們總是願意擠出一點時間去記錄她。我們多希望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把她的故事寫得生動,把她的鏡頭拍得美麗。終究,我們來不及對她説謝謝,來不及與她擁抱,來不及了。今天,我們赴王婭最後的約。

記者的眼睛,一直為尋找西青的美睜開,記者的眼睛,也被王婭真情打動而輕輕閉上。鋼鐵意志鑄成的新聞戰士,不會在大雨滂沱的報道中流淚,不會在幾百米的高空中恐高流淚,然而今天,我們都哭了。新聞也許會過時,紙張泛黃,影像模糊,網頁丟失……但王婭的精神會永遠在我們的報道中湧動。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66歲的王婭是一名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生活條件一般的她,持續捐資助人近30年。去年3月,王婭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可她卻做出了一個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放棄治療,捐出她唯一的房產用來繼續助學。2月16日,王婭去世。按照她的意願,親友們為她辦理了遺體捐獻的手續。

王婭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她要在死神降臨前加快捐資助學的腳步。一生都在為慈善盡力

王婭生於1952年,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後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後,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xx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她持續不斷的愛心捐贈足跡。

20xx年,王婭偶然看到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成立基金會,捐助甘肅貧苦學子的報道,深受感動。她馬上搜索網絡瞭解到,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主要捐助甘肅貧困學生完成高中學習,一次性捐款額為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學費。

王婭立即給基金會發去電子郵件,詢問賬務公開情況。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陳章武的一句話堅定了王婭通過基金會捐資助學的信心。“他説‘我們沒有專職人員’,就這一句話,我就告訴陳教授,我終於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給捐了。”

隨後,王婭很快將6000元助學金打入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賬户。

甘肅靈台一中的高一學生白雲成為了王婭的捐助對象。20xx年3月,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陳章武第一次見到了王婭,王婭也第一次見到她資助的學生白雲。

陳章武回憶説:“那天在拍攝現場,我想請王婭女士作為愛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鏡,可她堅決不同意。王婭女士跟我講,見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不要讓孩子們有什麼負擔。”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女排奪冠了!這久違的一刻,我們淚流滿面。

缺乏大賽經驗、傷病困擾團隊、整體實力不佔優……一支不被看好的球隊,一羣年輕的姑娘,在小組賽不利的情況下不斷逆襲,面對一支支世界勁旅,一球一球地搶,一分一分地拼,硬是把對手逼向死角拼出勝利,走上奧運最高領獎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幕,讓每個觀戰的國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中國女排奪冠,比一些項目奪金更能觸動我們的淚點,最重要的就是那曾令無數人感動和敬佩的女排精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勇奪“五連冠”後,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團結奮進、為國爭光。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經歷了10多年的低谷,中國女排卧薪嚐膽,在郎平主帥的帶領下再現傳奇,人們無不讚歎——女排精神又回來了!

面對如潮讚譽,郎平卻説,中國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傳承。她説:“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不是説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

的確,時至今日,我們總願用女排精神來褒獎一代又一代取得輝煌成績的女排姑娘,贏球説是女排精神的迴歸,輸球便説缺乏女排精神,彷彿欠佳的戰績會給女排精神失了色、抹了黑。這種將女排精神與比賽勝負捆綁在一起的功利心態,不僅漠視了姑娘們的付出,也對女排精神造成了傷害。

比賽總有勝負,賽場上本來就是實力的比拼、精神和意志力的對決。技不如人的情況下,選手們通過無所畏懼、勇爭一流的拼搏精神實現爆冷,也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們越來越明白這一道理,“唯金牌論”的光環也已逐漸散去,我們已經懂得不必以勝敗論英雄,只要運動健兒勇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沒有奪金摘銀也值得尊敬和讚揚。同樣,我們也不應以勝負輸贏論及精神。真正的精神,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意志、一種傳承。它是永不言棄的拼搏、追求卓越的執著、心無旁騖的專注。正如郎平所講:“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締造於上世紀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不僅成為了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更因契合時代需要,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整個國家鋭意進取的精神動力。近年來,女排精神漸漸受冷,有人説女排精神過時了,那個靠拼搏精神取勝的時代過去了。這無疑是對女排精神的曲解和誤讀。

20__年,重新執掌中國女排的郎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奮鬥精神永不過時》,文中稱:“在實現自己夢想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應發揚永不放棄的精神去戰勝它。只有具備這種為夢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各自的領域裏取得成就。”兩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再次傲視羣雄,重返世界之巔,憑藉的不正是這種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永不過時的奮鬥精神,和對這種精神一直以來的堅守和傳承嗎?

經過一代代中國女排的傳承和發揚,今天,新一代中國女排正以新的姿態展示和豐富着新時期的女排精神。除了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集體主義精神,這其中還有求新求變的不斷創新、開放包容的博採眾長、淡定自若的成熟心態等閃爍着科學化、職業化、國際化光芒的科學精神。這些都將成為中國女排新的瑰寶。

歲月輪迴,精神永駐。新時期女排精神所藴含的深刻意義、所煥發出的持久魅力,已成為融入各項事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煙草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大力學習弘揚女排精神。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四大難題”日益凸顯,行業發展面臨着嚴峻複雜的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困難,迫切需要我們學習弘揚百折不撓的女排精神,堅定信心、奮勇拼搏,勇敢面對困難與挑戰,匯聚起磅礴的力量,在實現行業“十三五”“兩個略高於”發展目標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要學習女排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越是在困難面前,越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氣神,“一分一分咬牙頂”,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克難關、創佳績。學習女排團結奮鬥、共創佳績的協作精神,統一思想認識,發揮集體力量,共謀發展之策,同做添磚加瓦之事,聚焦各項目標任務,努力實現行業“十三五”良好開局。學習女排腳踏實地、苦幹實幹、追求卓越的專注精神,努力發揮潛能,激發創造激情,保持戰略定力,努力把挑戰變機遇、壓力變動力,將行業“十三五”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學習女排與時俱進、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舉措、創新的手段,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的增長點,不斷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時代精神是綿延不絕的文化血脈,是發展創新的興業之魂。讓我們以歷久彌新的女排精神為激勵,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實現煙草行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雖然喜歡四處亂跑,蘇炳添其實一直是個乖寶寶。蘇媽媽回憶,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很乖,性格很温和,很少和別的孩子發生什麼糾葛。國中進入學校田徑隊,蘇炳添並不像別的體育生那樣張揚,一直都顯得安靜低調。楊永強教練回憶,蘇炳添在學校田徑隊的時候,從來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而且非常自律。即便剛剛入隊,還沒有成為正式隊員,蘇炳添也從來沒有把參加訓練當做可有可無的隨便試試,對教練佈置的任務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這種自律的態度一直伴隨着蘇炳添成長。表哥蔡健發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省隊教練也大讚蘇炳添的自律能力,在省隊、國家隊都是統一的飲食,有嚴格規定,但放假回家,很多運動員都會放鬆對自己的約束,而蘇炳添回家之後也是嚴格按照飲食要求,滴酒不沾。

除了很自律,蘇炳添即便拿到全國冠軍也沒有絲毫的驕傲自滿。有機會回家,會一如既往地看望家人、啟蒙教練。沒有時間回家,也時常會通過微信、電話和大家聯繫,彙報一些訓練、比賽的情況。

現在,蘇炳添不僅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及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賽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進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今天小編向大家推薦一位記憶大師---湯世聲老師

他是“最強大腦”導師,專注高效學習方法11年

如果您的孩子記憶力不好、學習靠死記硬背、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20__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候選者近日公佈,天津的王婭入圍21人(團隊)候選名單,這是天津人的光榮!

今年春節過後,王婭的故事傳遍津城千家萬户,無數人被這位心存大愛的普通女工感動着……王婭用微薄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直到生命盡頭仍將個人的“全部”捐獻給社會,充分詮釋了忘我的志願者精神。

今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聆聽了社區志願者們的“志願故事”,為社區志願者們點贊,稱讚他們是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王婭正是天津奉獻愛心、奉獻社會的志願者中的優秀代表。

我們身邊的志願者們,或許同王婭生前一樣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也許他們只是一次次俯身撿起垃圾,也許他們只是給養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服務,也許他們只是對社區貧困家庭噓寒問暖……但他們用一個個看似微小的行動,體現着新時代的志願者精神,匯聚一顆顆愛心,凝結成巨大的愛的力量。

這一年就要過去了,王婭雖然離開了我們,但王婭的精神卻始終與我們同行,讓我們為王婭點贊。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今天晚上,我們一家人看了《感動中國》。看完後,我對獲獎者的事蹟非常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殘疾人劉偉。他雖然小時候失去了雙臂,但他依然頑強地與命運作鬥爭。他開始努力學習游泳。在經歷了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後,他終於學會了游泳,還不斷刻苦訓練提高技術,最後成為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的冠軍,還開始了備戰殘奧會。對我們而言,奧運會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他卻在我們認為遙不可及的比賽中似乎已勝券在握了。不幸的是,他因為訓練過度而得了病,因此不能再游泳,但他依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又轉學鋼琴,並在一年的時間內達到了七級的水平。他每天彈七個小時,練完後腳都磨出了泡,但他依然堅持着。我學了兩年鋼琴,卻只考過六級,還就此放棄了。而劉偉失去了雙臂,卻以驚人的毅力以比我快整整一倍的速度擁有了七級的水平。這也激勵我一定要繼續學琴,不能輸給條件比我差的殘疾人。

其他人物的事蹟也同樣感人。平凡女孩孟佩傑八歲時就一個人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還照顧着她癱瘓的養母;最美媽媽吳菊萍冒着骨折的危險接住了從樓上掉下的幼兒,即使事實上她真的左臂骨折他也不覺得後悔;黨的幹部楊善洲植樹造林七萬畝,使寸草不生的荒山變成了綠樹成蔭的山林,最後卻把價值三億元的山林無償交給了國家;忠厚的胡忠一家拋棄了富裕的城市生活,去邊遠的西藏支教……

我們雖然不能像他們一樣感動中國,但可以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感動身邊人。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約會在中央電視台如期播出。通過投票等多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評出年度人物事蹟,在晚會現場陸續與觀眾見面,分別用他們不同親身經歷講述了感動中國真實故事,用感動力量再次喚醒了心靈春天。

感動是人類最直接一種情感。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人,時時感動着我們。他們是宋兆普、黃大年、王鈺、鄧迎香他們是一個人,他們是一羣人;他們是一種精神代表,他們在用一種心靈力量,喚醒沉睡春天。

我們常説,好人就在身邊。“感動中國”人物也都來自我們身邊。它傳遞出了中國人好人觀,行善觀。“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裏,我們感動中國觀後感與往年一樣,感動中國總影響着千千萬萬中國人。在這些感動人物中有國之大器精英,也有百姓草根凡人,但卻都以不同偉大事蹟感動着這個民族人民。又是一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我內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撞擊與神聖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背後,我收穫不僅僅是文字上樸實與感動,更多是內心中無法言喻那份震撼與動容。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對感動中國中是教師職業感動人物也會有更多感觸。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裏佩服和尊敬人物。他是學生口中“莫爸爸”“校長爸爸”,是廣西都安高中原校長。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裏瑤鄉,有着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孩子。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家,將瞭解情況一一記錄在冊,並用自己微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大學夢。

然而,自己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面對數量眾多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瑤鄉兒女走出大山。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最後因積勞成疾,莫振高於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命運。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老師用生命譜寫出了人民教師關榮與偉大,讓我們看到了國人一種從物質至上到精神至上轉變。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感動中國》晚會1月20日在北京錄製,馬旭的頒獎詞由策劃劉凱根據集體討論的意見執筆撰寫。

對於馬旭,我們強調以最樸實的形式來表現,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們就是非常樸實地把她的事蹟呈現出來,不説大話、空話、套話。

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中)和白巖鬆、敬一丹商量給馬旭頒獎環節 “感動中國”欄目組提供

白巖鬆和敬一丹20xx年來一直是《感動中國》的主持人,今年敬一丹已經退休了,很少主持節目,但是對於《感動中國》她非常認真。這次,正在照顧生病母親的她,專程從外地飛回來主持節目。白巖鬆和敬一丹的主持詞都由他們自己親筆撰寫。他們説,雖然每年主持很多節目,但《感動中國》一直是他們最期待、最看重的節目。他們的主持詞、現場採訪,全部都是他們獨立完成的,他們不希望策劃團隊代勞協助。欄目組每個人都是這樣,為《感動中國》傾盡全力,以一種神聖的心態來參與節目製作,傾盡各人專業能力的最大限度來完成每一個環節。

和馬旭面對面:老人的質樸、倔強讓節目組成員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