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總結(通用3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總結 篇1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説,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總結(通用3篇)

對於“小吃貨”的我來説,怎好錯過,如此“饕餮盛宴”呢,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我還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國1》。我記得有一集是介紹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魚,讓我對西湖醋魚有了深入的瞭解:西湖醋魚作為杭州派別中的代表菜,要選用西湖的鯤魚作原料,烹製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讓魚兒排泄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廚師烹製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三四分鐘是燒得恰到好處的時間。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彷彿透過屏幕,我已經聞到了它的酸中帶甜,外焦裏嫩,肉質鮮美,恨不能馬上咬上一口嚐嚐,看到這裏,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來。作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紀錄片,蒐羅到中國從南到北的萬種美食,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感動的瞬間,總有觸動淚點的瞬間。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在介紹中國傳統的美食,還是在介紹美食所承載的文化:不僅是美食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觸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追逐花期的養蜂人:跋山涉水採集野生香菇的老漢:特別是一個叫白馬佔堆爬上高高的樹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時品嚐時的甜,更多讓我感受的是苦澀,他們的辛苦:還有那些手工割麥的麥客們……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牽掛着我們的味蕾,也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的淚腺,我原來還對《舌尖上的中國2》的廣告詞有所懷疑,不甚理解,為什麼要準備好紙巾擦口水和淚水。直到看了以後,才有所明白……

感動和幸福其實是一體的,有過感動我們才會發現,幸福彌足可貴:簡單而淳樸,真實也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總結 篇2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麼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幾個深夜,讓無數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為紀錄片,它不同於以往的影像素材裏,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 “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輕鬆快捷的敍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係已經達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國》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樸的表現手法展現那些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 對於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羣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為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3)轉化的靈感 由豆腐、到酒、到醬,再到泡菜,那芳香濃郁的味道令人難忘。一罈罈、一罐罐的發酵,敏鋭又果斷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礙,營造了條件,把握了機緣,經歷了失敗。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術,轉化的靈感是最大的智慧!

4)時間的味道 醃臘、風乾、糟醉、煙燻,藴藏着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鹽的味道,它來自時間,也來自人情。它已經在漫長的歲月裏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等感情交雜在一起,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滋味,哪個是情懷!

5)廚房的祕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變化到菜式的變化,水火本是兩家人,對立卻又互相牽制,對於廚師而言,水火關係的調控,是他們技藝的展示。而廚房的祕密無非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6)五味的調和 甜苦鹹酸辣,五味是評定一道“藝術”的關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穫,是被認定的喜悦與幸福,不僅僅是對一道菜,更是一位廚師,一種文化的認可;苦是苦盡甘來,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鹹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認同;酸是不堪糾纏而難以言説的苦難,然而在菜裏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畫龍點睛”之筆;辣是堅韌與果斷,尤以川菜聞名。

7)我們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糯稻、海蔘、河蟹、芋頭、青稞,農田還是菜園,不同地域的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看天!”從餐桌迴歸大地,頗似頭尾呼應的手法,也為《舌尖上的中國》畫上圓滿的句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關係到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不同於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廚師等級,不分國界的,但是請別在接納他國美食文化的同時,丟棄了屬於你自己的鄉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總結 篇3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着自己獨特的風味小吃。提到美食,大家一定會想到四川成都,因為它有着“吃在四川,味在成都”的美譽。其中最令我垂涎三尺的就數水煮肉片了!

水煮肉片屬於川菜系,麻辣,是這道菜的特色。在四川,家家户户都會做這道菜,當然,也是我們家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道菜。它不光好吃做法也很獨特。

做水煮肉片,配料是關鍵。有碧綠的生菜,乳白的豆腐,晶瑩的豆芽和金燦燦的土豆,還有花椒和小米辣。首先把豆腐放入鍋中,然後再把去皮的土豆放進去。等過了三四分鐘後,再將豆芽和生菜放入鍋中。這樣,第一道程序就完成了。我們開始第二道程序。把切好的小米辣,姜,幹辣椒,花椒放入另一個鍋中加油翻炒,等小米辣炒至金黃色時再加入肉片和一碗高湯煮沸,第二道程序也好了。現在只差最後一道程序了,就是把兩鍋合二為一,這樣美味的水煮肉片就做好了。

做好的水煮肉片把菜和肉的顏色都匯聚在了一起,可好看了!乳白色的湯上飄着金黃色的油,湯中浸泡着白色的豆腐,深綠色的生菜,淡黃色的土豆,晶瑩的豆芽和鮮美的肉片,再加上金黃色的小米辣點綴,就像綻放於春天的花朵。

水煮肉片不僅看相好,味道也好。

吃水煮肉片就是一種享受。咬一口肉片,那湯汁立刻從嘴裏溢出來,流進我的嘴裏,瞬間感覺到舌頭上的每個味蕾都張開嘴巴盡情地吸允着美味的湯汁,那香味充斥到每個細胞裏,等肉片裏的湯汁滋潤過每一寸味蕾後,又伴着肉片從喉嚨裏滑下去。三五下水煮肉片就進了我的肚。味道好極了!

第一次吃水煮肉片時,它的味道就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裏。雖然它隱與民間,但是仍掩飾不住其熠熠的光輝。

“舌尖上的中國,味蕾中的精靈。”用這樣的的句子來形容水煮肉片,不帶一點兒浮誇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