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通用21篇)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

我最崇敬的人就是袁隆平爺爺,國際上有許多家機構高薪聘請袁隆平爺爺出國工作,但是他都婉言謝絕了。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通用21篇)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以來,不畏艱辛、執着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峯,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爺爺説:“科學研究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這個是關鍵。搞科研,應該尊重但不能迷信,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您一生的縮寫。袁隆平平爺爺,您是一位科學巨匠,一顆閃耀在科學天空中的巨星。作為一名普通的少先隊員,我對您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敬。

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於祖國和時代的貢獻。”

爺爺,您的一席話深深地教育了我,您是我最崇敬的人。今天,我是天真浪漫帶着紅領巾的少先隊員;明天,我將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我一定以您為榜樣,好好學習,為祖國作貢獻。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2

作為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袁隆平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多年來,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全年畝產達到1530.76公斤……

在揭陽,也有這樣一片水稻田,因與袁隆平院士結緣,憑藉院士工作站的技術力量,成為創造“水稻神話”的“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時間回到20__年1月5日,市科協牽頭揭陽市燦邦農業有限公司(簡稱“燦邦公司”)與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簽訂共建“揭陽市鄉村振興燦邦院士工作站”合作協議,採取“政府推動,院士參與,企業管理,市場運作”模式建站,開展優質高產雜交水稻品種選育、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等工作。同時,袁隆平團隊計劃在揭陽開闢超級稻試驗田,篩選水稻品種,並對當地的產量、土壤、氣候、抗性進行全面的考察和評估。

20__年10月26日,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專門召開會議,協調推進鄉村振興院士工作站順利落户揭陽。

20__年1月26日,廣東山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趙偉攜旗下子公司——廣東燦邦農業有限公司領導班子一行,應邀到海南省拜訪了袁隆平院士,雙方就推進院士工作站建設等進行了交流和會談。在本次會談中,袁隆平院士表示:“揭陽是個生態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温控條件特別適合水稻生長,希望工作站和揭陽的農民、技術員合作,努力攻關,共同努力實現超級稻在揭陽畝產超過1000公斤,晚稻實現800公斤,兩季一畝地能夠產1800公斤!”

20__年3月2日,燦邦公司以位於揭東區新亨鎮大坪埔鄉後的農場為實踐基地,與當地農民簽訂關於燦邦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揭陽實施超級稻“湘兩優900”的種植合作協議並交付種子,標誌着袁隆平院士在揭陽開發實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工作的落地。

20__年5月,廣東省科協授予燦邦公司“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的牌子。

20__年7月25日,在揭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基地裏,金色稻浪一望無際,袁隆平院士提供的超級雜交稻“湘兩優900”,品種優質,在科學的種植和管理下長勢良好,農户喜獲豐收。儘管當時由於雨水原因,早稻收割比計劃晚了近一個星期,但產量卻沒有受影響,濕谷畝產平均達1000公斤。

20__年,市科協推薦燦邦公司向省科協申報建立了“廣東省科技專家工作站”,繼續與袁院士團隊合作,為社會做貢獻。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3

袁隆平同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羣眾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台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説,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作、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他還是傑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為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對於這位偉大的、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創造了無限財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評價他的身價何只千億,可他每月的收入連工資加補貼也只有幾千元。依其貢獻,他應該擁有更多的錢,但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樂呵呵地説:“要生活和生產,錢是重要的,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用等於沒有錢。但是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一個原則。穿那麼好乾什麼,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見得你的地位就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樸實直白,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有人評價他説:

“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峯;腳踏實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鍥而不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心憂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身處教育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讚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我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除了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外,更應該讓大家都來學習併發揚光大他做人的態度和奉獻的精神。

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説:“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着眼一步一個腳印。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4

一直有説我們的老校長,布衣院士盧永根,可是對他的青年時期其實並不是太瞭解。今天有幸觀看時代楷模節目,瞭解到了盧院士的青年時期。他對黨和國家的熱愛,持續了數十載不變,向我們展現了什麼是初心不忘,他那感人的一生,令我久久難忘。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盧永根院士見證了華南農業大學的風風雨雨,一生簡樸,兩袖清風,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獻給了母校,去世後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事業,始終以中共黨員的高標準要求自我,即使是卧病在牀也不忘過黨組織生活,這種一心為黨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去貫徹。如今,盧院士雖離開了,但精神永存。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5

為盲人造光:讓他們活得有尊嚴

經歷過痛苦和絕望,才知黑暗中的那一絲光亮何其珍貴。

上午9點左右,位於嘉興市區和興北路353號的麗華推拿診所內,已經忙碌起來了。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朱麗華説,隨着推拿診所的名氣日增,讓自己好好活着對她來説已不成問題,但她明白:“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意義。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於是,她希望用診所“造光”,為更多盲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師,我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是啥模樣。”在福利院相識後,盲人吳阿姨與朱麗華已相伴28年了。“從斜西街‘征戰’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師走到哪裏就把我帶到哪裏,比自己親姐妹還親。”

吳阿姨説,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生活上有了穩定的依靠,還擁有了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1991年,朱麗華開始收徒弟,而“盲人”是她收徒的唯一條件。一旦接收,不但包吃住,還免學費。如今,100多人在她手把手傳授下走上了就業崗位。

“朱醫師,就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每當有人不解發問時,朱麗華總會淡然答道:“賬,不能這樣算。安置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影響一大片。人活着,有的東西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再説,我無兒無女,能走到今天,是黨和政府培養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6

9月7日,是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國家領導人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為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為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生活。海德格爾説過:“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90後”袁隆平曾經稱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興,喜好自在,專長鬆懈。袁老就是這樣熱愛着生活,一不小心還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詩的田野”,廣大基層黨員幹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花費心血去適應、去提高、去改變。在工作之外,也要顧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以苦為樂”,開心過好每一天。唯有此,我們才能不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鬥終身!

最後再次祝袁老生日快樂,早日實現自己的生日願望,而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奮鬥和努力,以另一種方式去守護袁老深愛的偉大祖國!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7

黃大發,男,1935年1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

他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為解決草王壩村山高石多、缺水嚴重的問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靠着鋤頭、鋼釺和鐵錘,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兑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錚錚誓言,為改善山區羣眾用水條件、實現脱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他堅守初心使命,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無論是在村幹部任上,還是離任後,他心裏始終裝着羣眾,千方百計帶領村民發展生產。村裏缺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羣眾期盼什麼,他就謀劃推動什麼。村裏通水後,他又先後組織了通電工程、通路工程,徹底改變了村民用電和出行問題。他説: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在黃大發精神的感召下,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發展中藥材,種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發展精品水果產業,養殖肉牛、生態豬、蜜蜂等,羣眾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__年底,該村順利脱貧出列,全村建檔立卡人口全部脱貧。

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時代楷模”等稱號。“七一勛章”獲得者。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8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原黨支部書記,歷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從“將軍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紮根牧區40載,是帶領牧民脱貧致富的“最美奮鬥者”

廷·巴特爾同志是開國少將廷懋之子。1974年,年僅19歲的廷·巴特爾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毅然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機會,來到偏遠閉塞、生活艱苦的薩如拉圖雅嘎查下鄉插隊,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輸、不認輸的韌勁和紮根草原、建設邊疆的志向,憑着“心裏裝着百姓,讓牧民過上好日子”信念,紮根牧區,艱苦奮鬥,譜寫了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壯美詩篇。

廷·巴特爾剛插隊到嘎查時,嘎查牧民生活困難,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當時牧民沒有磚瓦房,土房也很少見,牧民住在蒙古包裏,睡覺就蓋一件皮襖,看到這些,廷·巴特爾心裏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爾擔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後,心裏就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改變這個狀況。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礎母羊,籌集數百隻母畜建起集體“流動扶貧羊羣”,每100只羊為一個“流動扶貧羊羣”,承包給貧困户飼養,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歸貧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歸嘎查集體,這項措施產生了明顯的扶貧成效,獲得了錫林郭勒盟“科技發明獎”。為了激發貧困户脱貧內生動力,廷·巴特爾讓牧民給貧困户打分,對好吃懶做、勞動表現不好、家庭不和睦、不愛護草場、不參加義務勞動的扣分,對積極主動、吃苦耐勞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決定先幫扶誰後幫扶誰,通過獎勤罰懶的辦法,先後有24户貧困户實現由輸血式脱貧轉變為造血式脱貧。

1997年,草場承包到户,作為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把最好的草場留給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嚴重的、誰也不想要的草場留給了自己,總計5926畝的草場大部分被白沙地覆蓋,牧草稀疏,大風一起,白沙氾濫。為了提高牲畜生產效益,同時防止自家草場進一步惡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場推行“圍欄輪牧”,在當年生態最差的草場上養出了最肥壯的牲畜,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明顯改善了草原生態。在他的引導下,圍欄輪牧、科學放牧、持續發展成為嘎查牧民的共識,得到普遍推廣。

為了實現穩定脱貧,他積極開拓集約化產業發展路徑,組織嘎查“兩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發展奶製品、風乾肉加工、生態魚塘等特色產業和“牧民之家”旅遊產業,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當初的40元達到20__年的1.88萬元,翻了幾百倍,牧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9

近日,習總書記對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黃羣、宋月才、姜開斌三位同志的英勇犧牲作出重要指示,3名勇士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廣大黨員幹部要以黃羣、宋月才、姜開斌同志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履職盡責、許黨報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危急時刻,黃羣、宋月才、姜開斌三位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共產黨員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他們用自己的英雄壯舉向我們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忠誠與擔當。面對颱風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無懼,為保護國家重點試驗平台壯烈犧牲,用寶貴生命和熱血踐行了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們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時代楷模,是全體黨員學習的榜樣。

學習黃羣等三位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們在國家需要我們的關鍵時刻,舍小家、顧大家,不畏艱險、挺身而出的優秀品格。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當碼頭的重點試驗平台出現險情的關鍵時期,他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國家財產的損失,3位勇士的抉擇和舉動是崇高的,是值得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深思和學習的。

學習黃羣等三位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為了祖國的財產勇於獻身的優秀品格。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動力,是指引一個人前進的方向。古往今來許多優秀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夠最終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志向遠大,信念堅定。犧牲的三位勇士中,黃羣51歲、宋月才61歲、姜開斌62歲。三位勇士已經年過半百,宋月才、姜開斌更是已經到了退休年齡,本該可以安度晚年,但是他們為了自己心愛的事業,到祖國需要他們的地方去,日已繼日,不辭勞苦,只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始終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心裏想着羣眾,做一個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

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新徵程需要新擔當。我們要向黃羣等三位同志學習,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幹好本職工作,強化責任擔當,用生命去熱愛生活,用生命去書寫對黨和人民的神聖責任。

我與黃羣同志接觸並不多,最初的印象是他的樸實和低調,直至犧牲在崗位上後,他忠誠事業、勇於擔當、永不言棄、勤勉敬業的優秀品質,更令我由衷敬佩。雖然黃羣超同志離開我們已逾百日,但每次回想起來,他的音容笑貌似乎愈加清晰。作為同批進疆的援友,我為擁有黃羣超這樣的好同事而感到自豪,也為失去這樣的好戰友而無比悲痛。通過認真學習黃羣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心靈受到一次震撼,靈魂得到一次洗禮。見賢思齊,對照“三嚴三實”教育要求,對照自身存在的不足,我認為要從黃羣超同志身上學習以下幾個方面的優秀品質。

一是學習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深悟援疆意義。他曾經説過,“不是每個人都能來援疆的,我們做到了。”這句話充滿着一個援疆人發自內心的自豪和驕傲,也源自他對“援疆為什麼,進疆幹什麼,離疆留什麼”的深刻理解和努力踐行,真正把自己的人生、事業、榮辱與新疆的穩定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進疆工作兩年,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需要堅持初心不改,堅決克服自身思想上存在的優越感、施捨感、過客感、為難感,把援疆當事業看,把新疆當家鄉看,堅定國家使命意識和建好新疆信念,做到咬定青山不放鬆。

二是學習他們勇於擔當的精神,克服躊躇不前。

引進浙江多胎多羔湖羊項目是一項風險極高的工作,不像援建學校醫院既有成熟技術支撐,又能創造外在形象。他放棄簡單的建設不做,卻冒着風險搞養殖產業,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不是一般常人所擁有的。到柯坪向他取經借鑑時,他曾跟我説,“等我搞成了,請大家一起吃全羊宴。”這是何等的氣概和勇氣。隨着援疆工作長期深入推進,找到接地氣服水土、適應百姓需求的項目越來越難,這時更需要援疆人向黃羣超同志那樣,有敢於創新、捨我其誰的勇氣和擔當。

三是學習他們永不言棄的作風,力戒心浮氣躁。

他曾説過“哪怕身體透支,也不讓工作欠賬。”不論在什麼崗位,他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一流的工作標準、過硬的業務本領、紮實的工作作風、嚴明的政治紀律,踏踏實實、鍥而不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堅韌和定力。面對身邊的讚美、組織的關愛,要學習黃羣超同志從不沾沾自喜,依舊踏踏實實,榮譽面前不爭功、失誤面前不推過的紮實作風,把名利放在一邊,一如既往地安心援疆、專心幹事。

四是學習他們一心為民的品格,堅守公僕情懷。

黃羣同志牢記黨的宗旨,時刻將羣眾掛在心間,走遍了柯坪的每個角落,摸清羣眾所急所盼所需,還自掏腰包結對幫扶當地貧困學生和家庭,用真情換信任,用誠信換融合,展現了大愛無疆的情懷。援疆幹部作為民族團結的使者,需要摒棄故步自封、閉門造車心態,要經常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與民族同志打成一片,牢固樹立同心同德、民漢一家的思想,帶着感情和責任援疆,當好兩地交流交往的使者。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六○研究所原黨委委員、副所長黃羣,某試驗平台原負責人宋月才,某試驗平台原機電負責人姜開斌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羣、宋月才、姜開斌3位同志面對颱風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無懼,為保護國家重點試驗平台壯烈犧牲,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對黨忠誠、恪盡職守、不怕犧牲的優秀品格,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們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時代楷模。廣大黨員幹部要以黃羣、宋月才、姜開斌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履職盡責、許黨報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楷模綻放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黃羣等3名同志壯烈犧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履職盡責,許黨報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面對颱風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無懼。3名勇士黃羣、宋月才、姜開斌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8月20日出現險情,第七六〇所副所長黃羣、平台負責人宋月才、平台機電負責人姜開斌,在對平台進行加固作業過程中不幸被狂風巨浪吞噬,墜海犧牲,試驗平台安然無恙。3名共產黨員,用生命譜寫了初心不改、信念當先、許黨報國的壯歌。黃羣、宋月才、姜開斌等同志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視同志生命高於一切,在危急時刻,危急時刻,緊要關口,他們用鮮血染紅黨旗,用鮮血擦亮“共產黨員”稱號,我為同是共產黨員而感到自豪:正是一個又一個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努力拼搏、奮鬥,乃至犧牲,使黨旗更加鮮豔,使共產黨員在人民心中發出了光彩,他們是時代的英雄,他們是全體共產黨人的驕傲!斯人已逝。我們除了緬懷英雄的光榮事蹟,更應該繼續傳揚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需要共產黨員勇敢地站出來,在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關鍵時刻,勇往直前不退縮。共產黨員的覺悟和意識,不僅在平常時候存於點滴,更在關鍵時刻迸發能量。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要向黃羣、宋月才、姜開斌三位同志學習,學習他們的堅定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動力,給我們指引人生方向,照亮前方道路。古今中外許多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夠最終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志向遠大,信念堅定。學習他們不怕犧牲的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把自己當作一個人民的公僕,一名人民的勤務員,時時刻刻想着羣眾,保護人民羣眾的利益,不怕犧牲,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着眼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發展對黨員的新要求,堅持以知促行,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0

“我身後都是老百姓,我要守護我必須要守護的人。”這是江西省安義縣新民鄉向家坪社區黨支部書記何致忠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經常掛在嘴邊、願意跟人分享的話。這句簡單而樸素的話道出了他作為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顯現了他在危難時刻和急難險重面前的責任和擔當。何致忠作為千千萬萬抗擊疫情黨員幹部當中的一員,他在抗疫路上的點點滴滴,可以從“一日三餐”中窺探出奧祕。

一個饅頭,一碗稀飯,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選擇了吃住在社區,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加一碗稀飯,十分簡單。快速吃完早餐後,他就前往社區內為居民張貼宣傳單,仔細核對湖北入贛返鄉人員的信息、收集返鄉人員的體温記錄。由於他只有一隻手臂,當鄉里領導考慮到他身體情況,想把他安排到二線去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時,何致忠堅定地説道:“如今疫情形勢如此嚴峻,儘管我身體殘疾,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必須義不容辭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從未因這點累而抱怨,因為他的心裏已經紮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信仰、對社區居民愛大於天的感情。他的奉獻付出只是廣大黨員幹部在疫情一線的一個縮影,正是這些黨員幹部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讓黨員本色在戰役火線越擦越亮,讓黨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線熠熠生輝!

一碗蛋炒飯,一勺豆腐湯,是抗疫路上的“營養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後,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給自己做了個蛋炒飯,又做了豆腐湯。他常説,這個搭配是最有營養,最養生的。吃完午飯,他又做起了“配送員”。“何書記,給我帶點幾斤肉,回來給你錢”“何老闆,給我帶條魚回來”……“收到,晚上我就給你買過來,明天給你們送過去”,他答應道。每天下午4點去買菜,5點左右去送菜,晚上還要守夜班,有時候睡眠不足4—5個小時,可他依然樂此不彼。他説,“以前服務大家總覺得累、覺得苦,但現在覺得很快樂、很開心、很光榮。”社區居民都説:“我們書記雖然是獨臂,但是他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衝在前面,我們就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幹部在疫情一線詮釋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用行動撐起了戰勝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麪,一根火腿腸,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點,才把社區羣眾需要的東西給準備好。又想起了要對返漢人員進行測量體温,又急忙跑去了給他們測量體温並記錄。雖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測體温、勸返羣眾”,要經過無數次的反覆的核查,但他從不馬虎,堅持做到一絲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麪加一根火腿腸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對他來説最幸福的就是在帳篷裏和親人視頻對話,在街道社區為居民採購就是日常……親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卻説道:“疫情當前,我必須衝在一線,報答國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懷。”人們常説,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這場只許勝利的戰役中,哪裏有疫情、險情,哪裏最困難、最艱苦,哪裏就有黨員幹部的身影。他們默默堅守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踐行“守初心、擔使命、戰疫情、保平安”的神聖職責!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1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與蘇聯邊境事件頻發,國土安全受到威脅。

當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魏德友同許許多多的兵團人一起,沿着邊境線放牧、種地,肩負起巡邏守邊任務。

駐守在離邊境線4公里的連隊牧業點,魏德友的雙手在粉碎草料時一不小心被捲進機器,拔出時左手食指只剩下半根。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他的雙手留下了嚴重後遺症,至今一碰到水或泥土,皮膚就會嚴重皴裂,疼痛難耐。

儘管如此,魏德友依然牢記並堅守着兵團人的使命,經常在放牧途中與當時的蘇軍擦肩而過。

1982年的一個冬日,草原上白雪皚皚、寒風刺骨。魏德友騎馬沿着沒有邊境設施標記的“爭議區”放牛,發現一架飛機在上空盤旋。他迅速卧倒在地,睜大雙眼死死盯着。

飛機一離開,魏德友連忙跑到盤旋區域搜尋,發現了兩串朝向境內的腳印。他快馬加鞭到連隊彙報,並奉命和連隊其他人一起展開地毯式搜索,將可疑人員逼退回邊境線以外。

上世紀末,中哈戰略伙伴關係不斷深入,兩國開始實地勘界、劃界、定界。

兵團人堅持在邊境線上種地、放牧,為兩國和平解決“爭議土地”問題,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中國領土”依據。

20xx年,中哈國界勘定,在劃歸我方土地的“確權會議紀要”中有這樣一段表述:“經過各有關方面的協同配合和艱苦工作,完成了中哈邊境15個爭議地段的界定工作,其中包括巴爾魯克山區域內310平方公里……是中國的領土。”

這310平方公里,是共和國屯墾戍邊史上光輝的一頁,是兵團人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忠誠。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高興得一夜沒睡。”現在回想起來,魏德友仍有些激動,“這些年的堅持終於有了回報,我覺得值了。”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2

一線天,因兩壁夾峙,縫隙所見藍天如一線而得名,又因景觀奇特而聞名。疫情發生以來,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平均6個社區工作者守護着一個社區,每名社區工作者面對350名羣眾。1:350,這些在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前方要戰“疫”,後方要守護羣眾,你們和你們一樣在戰“疫”一線的工作者才是最美的“一線天”。

近日,總書記在調研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華里社區強調,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在這場戰疫中,能否守住社區這道最有效的防線,關鍵看你們。有你們堅守,所有社區就會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雲裏石頭開錦縫,從來不許嵌斜陽。”在戰“疫”一線,你們如磐石一樣堅韌。常説,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兒。其實,在戰“疫”一線的你們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煩,只是你們從不怕!

戰“疫”一線不怕苦,因為你們把這“苦”默默地落到了心底。越是飽嘗苦難的民族,越能理解災難的意味,我們是從苦難中走出來,一往無前的民族,你們的“根”就紮在這樣的民族之上。越是歷經滄桑的國家,越懂得自強的重要。在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度,除了勇往直前,沒有退路,你們的“腳”就踏在這樣的土地上。在戰“疫”一線的你們,呈現出了“中國人”的脾氣,“中國人”的硬氣和“中國人”的志氣。面對1:350,只有強大的內心才能盛下這樣的“苦”,只有堅定的意志才能容納這樣的“苦”,只有舉國的同心才能戰勝這樣的“苦”,這在你們身上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你們身上彰顯得更加直截了當,在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不屈的意志,中國昂然的毅力,中國驚人的品格。平生多磨礪,天地由我行。我們知道,你們把這“苦”默默的落在了心底。

戰“疫”一線不怕累,因為你們把這“累”漸漸地用到了極致。疫情就是命令。生長在這裏就會堅決地守好這裏的每一寸土地,這是你們對命令的“迴應”。防控就是責任。工作在這裏,就會勇敢地守好這裏的每一塊陣地,這是你們對責任的“回答”。累過極致,就不感覺累了。為了打贏防疫阻擊戰,無論風雨,你們連軸轉、“開夜車”。每天醒來就同時間賽跑,排查、預警、管理、服務,恨不得如哪吒有個“三頭六臂”,腳踏風火輪,化作“千手觀音”,驅除這場“疫”魔,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過了白天與黑夜。眾人捧柴火焰高,是源於來自不同層次,不同力量的累積。正如慶幸的是,我們處在可以讓數據“跑步”的時代,很多地方已經運用這些技術,把社區工作者和一線抗“疫”工作者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脱出來,讓你們集中精力、輕裝上陣,心無旁騖戰鬥在第一線。

戰“疫”一線不怕煩,因為你們把這“煩”悄悄地躲到了靜處。基層一線是羣眾的“天然”防線。記得在做村官時,一位退休的老村官告訴我,把基層工作做好,一個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羣眾的思想工作,要“耐”煩。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要想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一方面,要堅持嚴防死守,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忽視任何一個角落;另一方面,要贏得羣眾的理解和支持,要安慰羣眾的膩煩心理,要安撫羣眾的牴觸情緒,追本溯源,就是要“耐”煩。只有“耐”煩,才能守住這“天然”防線。反求諸己,在戰“疫”一線的工作者也有“煩”,更需要安撫、安慰,只是你們在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把這種“煩”悄悄地帶到了角落裏,看一下家裏人發來的信息,刷一下朋友圈,甚至是低聲的抽泣幾聲,第二天黎明,你們還是接着幹!

“何人仰見通霄路,一尺青天萬丈長”,矚目仰望,你們就是那萬丈青天!

相關文章:

1.20__疫情新聞觀後感

2.20__觀看《在戰“疫”中成長》電視節目有感心得體會5篇

3.20__抗擊肺炎疫情的國中作文5篇

4.20__《在戰“疫”中成長》觀看體會精選範文5篇

5.20__年高中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作文五篇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3

3月2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鍾揚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鍾揚同志,1964年出生,博士,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__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植物學家。曾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鍾揚同志是中組部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幹部。10多年來,他每年堅持開展青藏高原野外考察和生物多樣性與適應性進化研究工作。為了完成科技部下達的“青藏高原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保存”項目,先後15次自費進藏,克服生活困難和高原反應,在xz採集大量野生植物標本和DNA樣品,為我國西南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和xz多樣性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從事科研教學30多年,為國家生態文明作出巨大貢獻。

20__年9月25日,鍾揚教授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年僅53歲,這位偉大的植物學家雖然離開我們已經半年多了,但是鍾揚同志走了,他的精神卻還在,鍾揚説過,“人不是因為偉大才善夢,而是因為善夢才偉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於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開花結果,也要把種子播撒在大地。

教育部近日發佈通知,追授復旦大學教授鍾揚“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並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鍾揚同志學習。鍾揚同志從教三十年,十六年來在xz為我們的未來採集了四千萬顆種子,“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鍾揚老師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的精神種子還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從鍾揚身上看到了一名優秀教師那種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事業為重的高尚品質。今後我一定要以鍾揚同志為榜樣,不忘育人初心,努力拼搏進取,學習他忠誠於黨、科研報國的崇高信念,學習他愛崗敬業、潛心育人的高尚師德,學習他心繫民生、造福人民的至誠情懷,學習他不畏艱險、鋭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求真務實、敬業奉獻的人格風範。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4

我叫__,今年57歲,是__區__鄉__村第四居民組的一位普通農家婦女。36年前嫁給本村村民馬金良,自從踏進這個家門後,我就努力用我樂觀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把這個家打造成一個幸福和睦、充滿温馨充滿愛的小康之家,期間有多少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詮釋着“孝”和“愛”的傳統美德,展現着一個農村婦女的博愛仁慈、善良真誠的美麗形象。

36年前,當我來到這個家的時候,我就把公公婆婆當成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對待,只要公婆樂意和我們一起,我就讓他們和我們一起生活。我始終認為孝敬老人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自己生前對我們做兒女的諄諄教誨。二十年前公公因病去世,剩下婆婆孤單一人,我就義不容辭的擔起了贍養婆婆的義務。十幾年來,我們婆媳互敬互愛、和睦相處,而婆婆現在年齡大了,正是需要我的時候,也是我報答她的最好時機。

婆婆今年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婆婆的飲食起居越來越不方便。我就堅持每天給她提尿盆、倒尿盆,吃飯的時候婆婆坐到哪裏我們就把小桌子搬到哪裏。婆婆患有多年的膽結石,牙齒也快掉光了,每天做飯我就專門至少給她做一道清淡的、煮的爛一點的飯菜,以便老人的咀嚼和消化。只要是在農閒的時候,我每天會為她做不同的飯菜,包子、餃子、菜卷、油餅、菜盒子,她想吃什麼我就為她做什麼。近幾年,婆婆不僅腿腳不靈便,耳朵也很聾,經常是答非所問,你説東,她説西,有時候一句話要在她耳邊説好幾遍她才能聽清楚,每次我都會不厭其煩地給她説好幾遍。考慮到她的心裏承受問題,對家裏的事情我從來都是隻報喜不報憂。婆婆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常給我發火,嗓門很大,我有時委屈的趴在牀上暗暗流淚,但一想起父母生前的教誨就一次次的原諒了老人。幾十年來,我從未和她吵過一次架,紅過一次臉,因為我的心裏始終裝着一個大寫的“孝”字。去年冬天,婆婆由於上火引起下半身深度炎症,我就親自給她清洗和換藥,還要配合電烤和輸液,我堅持每天三次洗換,不厭其煩。看着病牀上難受的婆婆,我心裏也一樣的心疼和難過,和丈夫守護在牀邊兩天兩夜。經過我們的精心照料,婆婆如今早已恢復了以前的陽光和開朗。

不知道多少年了,婆婆的頭髮都是我親自給她清洗、修剪。婆婆一生身寬體胖,很難買下合身的衣服,我就從集市上扯下布料,有時自己做,有時送裁縫鋪,常常一做就是兩三件,便於老人替換。一年四季,婆婆從裏到外的衣服都是由我一手打理。這麼多年,我最喜歡看婆婆穿上新衣服的樣子,她一穿上新衣服逢人就誇,佈滿皺紋的臉也能笑成一朵花。看着老人開心的生活,我的心裏也十分高興。

也不知道多少年了,為了讓婆婆開心我們就開始為老人家過起了生日。從起初的一桌、兩桌到現在的三桌、四桌,每年給她過生日我都要忙乎好幾天,買菜備肉、清洗盤碗、準備桌椅。生日當天,婆婆所有的兒女晚輩都來給婆婆祝壽,這一天是老人最開心的一天,看着兒孫滿堂,老人臉上常常笑成了一朵花。每次忙完老人的壽宴,儘管我都累的腰痠腿疼,但我從無怨言,看到婆婆臉上的那一朵花,我覺得什麼都值了。我想對老人説:老孃,你的幸福就是我們的幸福,你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衷心祝福您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在多年的生活中,我不僅孝敬老人,也時刻和鄰居們和睦相處。婆婆脾氣特別不好,説話有時候很粗暴,常常得罪人,每次我都給對方賠禮道歉。由於我的詼諧幽默、誠懇熱情,鄰居們也都原諒了婆婆,常常化干戈為玉帛。

自從進入這個家,我不僅孝敬老人,也和丈夫的兄長姐妹搞好關係。尤其是我的二大姑姐,她出嫁到我的鄰村上馬村,丈夫好多年前就因病去世了,剩下孤兒寡母兩個人相依為命,家境又特別貧寒。我們給莊稼買藥時總會給她家買一份,有時候親自送過去,有時候讓別人捎過去。為了增加她家的收入,我還經常給她兒子找工作,聽説哪裏打井缺人,哪裏蓋房要工人我就迅速聯繫他。外甥有什麼事不願意給她舅舅説也會給我打電話溝通,孩子信任我把我當成他的親人我心裏也倍感欣慰。有時候,二大姑姐家裏急用錢,我們手頭不寬裕也常常資助他們,以幫他們度過難關。

多年來,我始終覺得照顧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我老公也是一個孝順的兒子,我也常常被他的孝心感動。我們夫妻倆幾十年來相親相愛、相敬如賓、互相關心、互相體貼、同心共建和諧家園。

人們常説,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我用近40年的行動踐行着孝道,我只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盡了自己應該盡的義務。我相信:愛是可以傳遞的,我的愛已經沉澱在已經去世多年的公公的靈魂裏;沉澱在和我相伴廝守多年的丈夫心裏;沉澱在深深愛我的三個子女的行動中;沉澱在我同胞姊妹六個的心坎上。今後,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繼續為我們這個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孝心和愛心,讓這種樸實無華、尊老敬老的精神在中國大地世世代代傳揚下去。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5

4月26日,大方縣民政局組織全局幹部職工在大會議室集中觀看了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蹟的報道,通過此次學習,大家被老支書黃大發“全心為民,克已奉公,苦幹實幹”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和鼓舞。

據瞭解,黃大發在任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期間,為徹底改變村子極度缺水的狀況,帶領全村羣眾對懸崖峭壁發起了挑戰。雖歷經失敗,但老支書毫不氣餒,通過學習科學技術,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跨3個村的“大發渠”,徹底解決了當地缺水難題,增加了當地的糧食產量,改善了羣眾的生活。

黃大發老支書為此所做的貢獻,是當代的愚公精神,是時代的楷模。開展此次學習活動,旨在鼓勵全局廣大幹部職工學習大發精神,不怕困難,不怕艱辛,結合民政工作崗位,苦幹實幹,將“大發”精神的種子播種在全縣民政系統。

基層是個大熔爐,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輕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優秀的基層幹部。36年,黃大發同志毅然選擇了留下來鑿渠,帶領村民一步步實現着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將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無悔奉獻於草王壩村,沒有轟轟烈烈的光輝事蹟,只有那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黃大發的平凡和偉大,他被譽為“當代愚公”,就是對他最高的褒獎。黃大發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專心鑿渠,難道他就不知道鑿渠的艱辛。黃大發選擇了鑿渠,就意味着選擇了艱險,簡單的兩個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語上的輕描談寫,更需要他在行動上去落實。

愚公精神,在黃大發同志身上得到了發揚光大。他選擇了釋放無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對繁瑣單調的基層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驗。惡劣的自然環境,物質上的匱乏,並不是精神上的空虛,他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村民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千百年來靠天吃水的歷史,這種精神就是不畏艱險、克難攻堅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鑿渠生活中,黃大發同志默默度過了36年寶貴時光,面對失敗,勇於跟班學習;面對危險,率先站出來;鑿渠不止,奮鬥不止。他從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小夥,變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鬥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

雄鷹痛苦再生,獲得了30年搏擊長空的新的利器。當人們仰望長天,讚美雄鷹的時候,大概沒有想到它的這番苦難。36年的鑿渠生活,在黃大發同志的身上始終釋放着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引領着草王壩村人奮勇前進,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脱貧攻堅的不屈之路。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6

隨着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國肆虐開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打響了!

疫情無情人有情,隔離病毒卻隔不了愛,在中國傳統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人們顧不得團圓,拋妻別母,棄子離家,冒着重重危險,衝往最危急的前線。五十多支醫療隊,志願者紛紛馳援武漢……

一張張給上級的“請戰書”,一條條給親人的寬慰信,一顆顆救死扶傷的滾燙的心。那個除夕之夜,我們可愛又可敬的“白衣天使”,邁着最堅定的步伐踏上征途,他們的背影讓無數人淚目。醫者仁心,他們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敬業行動為公眾的安全保駕護航。疫情緊急時刻,他們責無旁貸堅守在第一戰線,無論身處何方,不管月上梢頭,哪裏有需要,他們就第一時間出現在哪裏。有太多人明明已經懷揣着激動的心在回老家的路上,但一個電話,他們又屹立在工作崗位上,有時候甚至忙得連親人的電話都顧不上接!

時間就是生命!許多醫務人員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一整天來不及喝上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戰鬥的一個月時間裏,幾乎沒有脱下白大褂;有的連續幾晚都沒有睡覺;有的人都用上了紙尿褲,就是為了爭分奪秒醫治感染者;甚至有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如此嚴重的疫情面前,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他那冷靜無畏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動,令人讚歎。他曾説: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衝上去?

雨點冰冷,機器轟鳴……在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工地上,燈火通明,上百台挖掘機、推土機正在熱火朝天地忙碌着,為了能接收更多的患者,他們一刻也不敢停歇。

疫情嚴重,物資短缺,有人捐款,有人捐物資,人人善舉,小我獻出大愛,涓涓細流匯聚成一股戰勝疫情的磅礴力量!

抗擊病毒的一幕幕情景讓我們感動得潸然淚下。感動,更要行動,在國家危難之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找起社會責任!

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凝心聚力,眾志志城,人人奉獻擔當,各個從我做起,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攻堅戰!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7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抗洪救災的第一線,再到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每一名黨員幹部用責任和行動去守護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真的想説一句:幸得有你,讓黨旗更鮮豔,讓黨徽更耀眼。

疫情防控,幸得有你,春暖花開氣象和。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就在最緊急最危險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必須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羣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在這個時候,正是需要我們黨員站出來!”鍾南山院士面對黨旗的莊嚴宣誓,關鍵時刻,醫護黨員先上。一身軍大衣、一個帳篷、一段段硬核喊話,黨員帶頭值守,村居黨支部構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織密織牢羣防羣治網,與時間賽跑,村居黨支部勇向前。無論是醫院前線還是村莊防疫,無論是路口值守還是志願隊伍,我們都能看見黨員在一線,黨旗在飄揚,黨徽在發光,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以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精神。

抗洪救災,幸得有你,風雨同行休慼共。近期南方地區暴雨成災,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汛情就是命令,災情就是號令,黨員幹部帶頭衝在前、幹在前,是戰勝汛情的重要力量。在暴雨洪災中,挨家挨户搜救被困羣眾,背起老人,抱起孩子,為羣眾塔起生命的“人梯”、搭建起臨時家園。他們肩上抗的是生命、是希望,更是共產黨員的信仰和擔當。“國有難,操戈披甲;人有危,眾士爭先”,風險面前,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黨員幹部的身影,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黨員幹部的腳印,真真切切地成為羣眾的主心骨、帶頭人、中流砥柱,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確保把人民生命安全落實到實處,讓人民羣眾安心、放心、暖心。

精準扶貧,幸得有你,恩澤百姓俱歡顏。在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黨員幹部在這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擔,使得人民羣眾生產生活恢復往常,也使脱貧攻堅工作恢復到正常軌道上來。面對接下來難啃的硬骨頭,要穩固脱貧成果,黨員幹部必須時刻牢固樹立責任擔當,攻堅克難,帶頭衝鋒。始終謹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心服務羣眾,用心謀劃發展;始終站在羣眾的角度上,把羣眾的“小事”當成急事、難事來辦;始終懷揣一顆為民的初心,貧困户是否吃飽穿暖,他們掛在嘴邊、記在心裏,貧困户的住房是否安全、醫療能否保障、孩子教育有無困難都是他們的牽掛。“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點亮銀河”,幸得有你,帶領羣眾乘風破浪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披荊斬棘掀開鄉村振興新的篇章。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8

3月8日晚,接到山東省衞健委支援命令,白曉卉再一次作為領隊,與其他六名具備豐富核酸檢測工作經驗的同事組成山東省立醫院支援威海疫情處置檢測隊,其中四位隊員是在剛結束支援河南核酸檢測工作不久後,再次與家人分別踏上抗疫征程。

白曉卉作為支援威海疫情處置省直檢測隊領隊,帶隊於3月8日22時赴威海支援核酸檢測工作,3月9日凌晨4時抵達威海後隨即前往威高諾潤檢驗所查看實驗室條件,指揮所有運抵的儀器設備試劑裝配調試工作,14時即作為第一組投入到核酸檢測工作中。

為了儘快遏制新冠疫情發展,核酸檢隊每天四個班次不分晝夜不間斷工作提高標本檢測速度。為了減少穿脱全程防護服次數避免浪費時間,核酸檢隊工作6小時全程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常常是一個班次結束後回到房間已經精疲力盡,一覺醒來又再次投入到下個班次的“戰疫”中。

3月20日6時45分,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臨牀專家初步診斷繫心源性猝死。

記者瞭解到,除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白曉卉還針對遺傳病、腫瘤、感染性疾病進行分子基因層面上的診斷。從醫10餘年,她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項、省級課題3項,發表SCI論文50餘篇,授權專利3項。

“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勞動者。”白曉卉曾説,“作為醫生,我願意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用心守護患者健康。”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是神聖的醫學誓言。白曉卉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顯了責任與擔當。白曉卉,一路走好!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19

9月25日上午,一場重要會議在福建省福州市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主席台上,福建省公安廳黨委委員,福州市政府副市長、公安局局長,一級巡視員潘東昇的座位卻一直空着。

“我就坐在台下,多麼希望潘局只是去接電話處理緊急事情,馬上就會回來,可他一直沒有回來。”回憶當天的場景,福州市公安局副局長施玉安數次哽咽,“我一直感覺他沒有走,還在指揮我們戰鬥……”

當天12時35分,潘東昇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倒在了會議的安保維穩工作崗位上,經全力搶救無效,因公犧牲,年僅57歲。

從警37年,潘東昇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三等功1次,20__年榮獲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個人嘉獎。10月14日,福建省委發佈決定,追授潘東昇“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進一步引導和激勵全省黨員、幹部振奮精神,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毅然選擇人民公安事業

20__年8月22日,在福州市閩侯縣荊溪鎮桃田村龍山會議紀念館,參加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時,潘東昇鄭重地在留言簿上寫上了一句話——“永葆對黨的無限忠誠!”

這句話既是潘東昇對福州公安隊伍的深情寄語,更是他一生的執着信念和動力源泉。

1984年,潘東昇以全班第一的成績,從福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軟件專業畢業。“當時,國家信息化產業正處於起步騰飛階段,不少同學勸他下海經商,老師也勸他出國深造,但他毅然選擇了人民公安事業。”潘東昇的大學同學和摯友郭建回憶説。

面對同學們的不解,潘東昇説:“是黨培養了我,人民警察是為羣眾做事、保護一方平安的崇高職業,我想加入這支光榮的隊伍。”

從福建省公安廳的科技信息化專家到三明市公安局局長、福州市公安局局長,潘東昇在公安隊伍一干就是37年。

“我對潘局印象最深的,是他到任福州後上的第一次黨課。”福州市公安局二級警務專員黃作璋説。在課堂上,潘東昇扳着手指給全市民警算“政治賬”“經濟賬”“感情賬”,脱稿講了兩個多小時,告訴大家要忠誠、乾淨、擔當,珍惜這身警服。

潘東昇是這麼要求別人的,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

“無論你在哪一個應酬上看到我,你都可以直接上來打我兩巴掌!”福州市公安局鼓樓分局局長林能響回憶説,在一次全警大會上,潘東昇拋下這句響亮的話,要求大家隨時都可以監督他。

作為省會中心城市公安局局長,潘東昇麾下萬名公安民警,利益牽扯方方面面。但在今年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中,卻沒有收到一封關於他的舉報信。

在潘東昇心裏,只有個人的乾淨,才有做人的底氣、做事的硬氣、做官的正氣。

“老百姓邁進公安機關大門就是警情”

接處警工作是公安機關打擊犯罪、維護治安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民警與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一項工作。

“老百姓有時會反映民警在接處警中存在推諉扯皮的情況,雖然已經要求‘首警責任制’,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福州市公安局法制支隊支隊長宮偉説,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潘東昇多次深入基層調研接處警情況。

“我認為,老百姓從邁進公安機關大門那刻起就是警情,哪怕是門口的一棵大樹倒了,只要是老百姓向警察反映的,我們就要接警。”潘東昇説。

從20__年7月開始,福州市公安局推出了接處警“首接首移責任制”,從源頭上解決基層一線“誰接警、誰處警”問題,大大提升執法質量和效能。

20__年1月至9月,福州公安機關接到羣眾有效報警近93萬起,羣眾對公安民警接處警滿意率達97.94%,位居全省前列。

羣眾看公安,關鍵看破案。如何實現民生案件快偵快破,這也是潘東昇經常思考的問題。

他帶領福州公安在全國省會城市首開先河,建成一體化運行、集約化管理、24小時實戰化研判的合成偵查中心、合成情報中心,對有力震懾犯罪、快偵快破案件起到重要作用。

以“兩搶”(搶劫、搶奪)案件為例,福州市“兩搶”案件發案數從20__年的700多起減少到20__年的77起,破案率達100%。20__年,福州市治安狀況滿意度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位列前5名。

“儘量讓羣眾少跑腿、不跑腿”

福清市是著名的僑鄉,出入境證件的辦理需求非常大。為了小小的一本證件,羣眾經常要排隊、託人、找關係。為此,福清市公安局準備進行改革,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但在當時,全省乃至全國還都沒有先例。

時任福清市公安局局長的陳明俤為此專門請示潘東昇,潘東昇對他説:“凡是有利於羣眾的事情我們都要做。在服務羣眾上,我們就是要把‘有權力’變為‘沒權力’,儘量讓羣眾少跑腿、不跑腿,我全力支持你。”

按照潘東昇的思路,福清市在福建省首創出入境24小時自助受理服務中心,羣眾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從原來的7天變成“立等可取”。

心繫羣眾、人民至上。37年的從警生涯,潘東昇始終忠實踐行着“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宗旨。

在三明市的鄉鎮農村,騎摩托車不戴頭盔,曾經是一個普遍現象。“有的羣眾嫌麻煩,也有的是因為家庭困難不想花錢買頭盔,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很容易造成死傷的悲劇。”三明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肖敏回憶説。

20__年,潘東昇到三明市公安局任職後,大力倡導“管理要硬到不敢為、服務要暖在心坎上”的執法理念,引導民警們“處罰不是目的,一定要幫助羣眾把頭盔戴上去”。

此後,三明市公安局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頭盔行動”,推出了一系列羣眾喜聞樂見的管理新舉措,如從原來罰款100元到不予處罰但要求羣眾當場買頭盔戴上,還有的派出所購買頭盔讓羣眾臨時借用,並給困難羣眾送頭盔……

如今,三明市鄉鎮農村的馬路上,騎摩托車戴頭盔已成為羣眾的自覺習慣,交通安全意識越來越強。

“你放心,天塌不下來”

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老平房宿舍裏,一張窄小的木牀、一張破舊的桌子,被子潮濕散發着黴味……

20__年5月,潘東昇到三明市任職沒多久,就來到離主城區最偏遠的巖前派出所看望民警。當得知在全市96個鄉鎮派出所中,有一半以上的條件都如此簡陋時,他當即向民警們承諾:“我一定要給大家一個温暖的家!”

很快,三明市公安局全面推開“暖警工程”建設,擠出資金改造鄉鎮派出所硬件設施。現如今,三明市基層派出所都有了食堂、浴室、洗衣房、健身房、文化室“五大件”,民警宿舍有電熱毯、熱水器、空調、電視機“四小件”,營造了一個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環境。

潘東昇對民警的關愛,不僅暖在民警身上,更暖到民警心裏。

福州市公安局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潘臻穎曾在福州市羅源縣公安局任局長。她説:“每當在工作中遇到重要情況需要向上級請示時,潘局總會給我非常明確的指示,他從來不怕擔責任,還常常説,‘放手去幹,天塌不下來’。”

潘東昇愛民、愛警,也愛家。只不過,他對家人的愛表現得更深沉。

在處理潘東昇身後事時,民警發現他貼身使用的一個錢包,邊緣早就掉色破損,裏面還夾着一張老照片。

“這個錢包他已經用了30多年。裏面是我們一家三口的合照,他一直帶在身邊。”潘東昇的愛人袁秋榕説。

每次回家吃到熱乎飯,潘東昇都會對妻子説謝謝。看到別人節假日去旅遊,他也經常會對妻子説對不起。“他説退休後也帶我去旅遊,但他説話不算數。”

在袁秋榕心裏,潘東昇的食言又何止這一次。“他還經常跟我説,‘你放心,天塌不下來,因為我比你高,由我給你頂着。’可是現在,天真的塌下來了。”

一個人守護一座城,一座城送別一個人。潘東昇犧牲的消息傳開後,逾萬名公安民警、幹部羣眾為了再看他一眼,自發前往弔唁、哀思緬懷。當靈車緩緩駛過時,大家噙着淚水揮手、致敬,用普通話、福州話哽咽地喊出內心的不捨:“潘局,一路走好!”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20

有一位84歲的老醫生,為國家操勞了一輩子,和病毒戰鬥了一輩子,他就是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在20__年的抗擊非典中,他戰功赫赫,拯救了許多生命,連時任的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都説:“如果沒有鍾南山,抗擊非典的結果可能要改寫。”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個驚險的故事。

20__年11月,廣東佛山出現了第一個非典病例。這是一鍾可怕的病毒,很容易傳播,一旦被感染了就可能死亡,並且暫時無藥可救。病人一波一波地湧入醫院,醫護人員一批一批地被感染,躺在病牀上,一天天惡化。醫生對這種病毒措手不及。這樣的日子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鍾南山先生的出現,才開始慢慢好轉起來。有一位有權威人士宣稱:“病原基本可確定是衣原體,並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之後媒體開始大量報道,只有鍾南山堅決反對,並根據自己做出的實驗表示用抗生素無效。終於在他的堅持下,廣東在非典防治中沒有走更多的彎路,廣東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他還直呼“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如果不是鍾南山的堅持,也許非典的結果真的要改寫。

20__年12月,一種名叫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在中國逐漸蔓延,其中武漢最為嚴重。84歲的他一邊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掛帥出征。那急促又鏗鏘的步伐,那匆忙又堅定的背影,那疲憊又剛毅的眼神,給患者,給百姓帶來希望的曙光。

從那一刻起,我心中不經流過一股暖流,看到了醫務工作者堅守的背影。那幾個匆忙而堅毅的白色背影,給了我們戰勝病毒的信心。此時的醫院就是戰場,醫生就是英雄,此時此刻,這些白衣戰士們,正衝在前方,用自己的血肉,為身後的億萬人民,築起堅固的防護堡壘,保護身後的億萬人民。

這堅定的背影,這正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良知和勇氣。災難之下,最見人性。有些人趁着混亂,大賺橫財;有些人為了保官,欺上瞞下;有些人驚慌失措;有些人避之不及。但是,也有像鍾南山一樣的人,於危難中挺身而出,奮勇向前,左手對抗災難,右手托出真相,這樣的人,就是國家棟梁,是民族脊樑。

鍾南山先生,有一顆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熱誠,一身高超醫術,一片赤膽忠心,有這樣的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是全體國人的幸運。我相信,只要我們積極配合,這場災難會在我們中國人頑強的意志力中得以平息。加油武漢!加油中國!一定要打贏這場疫情狙擊戰!

學習鍾南山先進事蹟心得體會例文

十七年前的非典,橫行霸道,傲慢不羈地走遍全國。 你可曾想過,你帶走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你可知你的肆意妄為,令多少人惴惴不安?

儘管這樣,卻依然有人不畏不懼,挺身而出。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

短短十二字,落地有聲,鏗鏘有力。

十七年前,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站了出來。從非典出現到消失的一年時間裏,他始終戰鬥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他將自己的安危置外,不顧風險地救治病人、尋找治療的方法。在上級説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衣原體時,説非典得到控制時,他頂住壓力,説了真話。他説:

“非典的元兇不是衣原體,而是病毒!”

“我們頂多叫遏制,不叫控制!連醫護人員的防護都沒有到位!”

兩句話,猶如平地驚雷,響得叫人害怕。

非典消失後,他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和榮譽。他卻重歸於寂靜。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如今,新型冠狀肺炎的疫情蔓延至全國,來勢洶洶。耄耋之年的他不得不再一次出山抗擊疫情。他告誡我們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在説這句話的兩天前悄悄地去了武漢。在疫情面前,他同十七年前一樣,實事求是。坦然道出這次肺炎會人傳人,叮囑大家出門要戴口罩。

他,猶如在無邊陰霾中生出的絲絲光線,驅趕了黑暗。而人們只要見了“鍾南山”三字,便不覺惶恐,只覺心安。

他是“身着白衣,心有緞錦”的白衣天使;是實事求是敢説真話的剛正之人;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無雙國士。他是鍾南山院士。

令人更加動容的是,我們中國,有無數個“南山”。

他們在國難面前,在酷暑與嚴冬中逆着萬千車流,毅然選擇奔赴最前線。在那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勇敢交鋒,以自己的身軀為大家小家築起守護的長城。他們將自己放下,撐起萬家團圓,燈火通明。

你聽,那一個個熱血的心跳,那一次次跳動的脈搏。你看,他們是無畏的勇士,他們是逆行者。逆行者,永不被打敗。

人的一生是萬里山河,來往無數客。有人給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無光;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哪怕用微弱光芒,也要把天地開創,這便是中國的脊樑。

願鍾南山院士壽比南山,願我們可以常見“南山”,願南山之外更有南山。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023 篇21

一堂45分鐘的課,老師僅主講5分鐘,剩下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進行辯論這樣的課堂,難以想象,甚至令不少家長擔憂。然而,正是從這裏走出一批競賽尖子和學科苗子。在北京十一學校,有這樣一位老師叫王春易,她教的生物課,令全年級的學生趨之若鶩,獲得100%的滿意度;她把課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只用很少的時間串講疑難問題,學生的表現卻比跟老師作筆記的傳統課堂更加優異;她已是多項榮譽集於一身的模範教師,卻從未自滿,始終通過教學改革突破自我、實現超越……

王春易教過的學生都説,王老師的講解總是用“同學們,你們體會”作開頭。每當發現同學的課堂筆記和學習心得中的亮點,她就激動不已地展示給大家説:“你看!你看!真好!真好!”從不太理解到默契配合,從被動學習到享受學習,每一個從王春易的課堂中走出的學生都最終體會到,由自己主導的學習是多麼快樂!而這種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對於他們的未來人生又是怎樣的一筆財富!

這就是北京十一學校王春易老師的生物課,也是當今很多學校爭相效仿的課堂改革。王春易——北京市十一學校的一位生物教師。第一次瞭解他的事蹟是校長組織全校的教師共同學習有關她教育改革的先進事蹟,探路學習之後,我又在網上找了幾篇有關對她的報道的文章繼續認真學習、深入思考,對於她的做法和理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 紮實的教師基本功

要想成為一代名師,就要有紮實的教師基本功。當今社會,隨着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很多教師備課、上課用的教案和課件幾乎都能在網上搜索到,這就使得很多教師在上公開課前,不僅要對所上的課精挑細選,而且教案也大多是通過網絡搜索打印出來對其進行效仿,對於自己上的課很少經過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結果,課堂上生搬硬套的現象比比皆是。而王春義則不然,她專門講那些別人認為不出彩的課,對於她來説,一節公開課寫百頁手稿是常事,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磨課,一輪又一輪的創新,王春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隨便抽出其中一節課,她都可以講出彩。雖然,精彩的背後是王春易花了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但是經過自己的反覆磨鍊卻練就了一身紮實、過硬的教師基本功。

二.敢於否定自我的勇氣和魄力

“講課,沒有人能超過王春易。”師生和教研員都這麼認為。但20xx年和自己學生的一次聚會,卻讓王春易動了改變自己的念頭。因為已經上了大學的幾個學生來看她,抱怨大學老師的課講得不好,老師不標明重點,自己記一摞筆記也沒用。學生的抱怨引起了王春易的反思“教學到底是為了什麼?”。同時,十一學校也將20xx年確定為課堂成長年。校長李希貴提出一句口號:“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教師展示的地方。”這句話也更堅定了王春易改變的信心。

從此,王春易悄然地改變了原來反響極好的課堂教學風格。她提出,教師要從自我表演的“獨角戲”戲台上悄悄隱退,轉而讓學生在課堂上當主角。在她的課堂上,曾經有過的滔滔不絕的精彩講解沒有了,華麗的板書也不見了。只是在學生討論結束後,王春易才會不露痕跡地點撥一下。曾經,精彩的語言、形象的表達是她最得意之處,

但在這場教學改革中,她卻放棄了自己最擅長的講課,改變了多少年來既定的教育教學模式,這對於一個名師來説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啊!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質疑和困難,學生最初找不到自學的方法,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現在,課堂真的成了學生展示自己的地方。天平的兩邊,王春易最終還是偏向了學生,因為她相信能夠學會獨立學習的學生終將贏得未來。雖然,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但是看到學生的成長她是幸福的。我想王春義老師這種敢於否定自我,勇於挑戰自己,顛覆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學習。

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歷史的時針走到了20xx年,對於王春易來説,這是個特別的一年。這一年,學校提出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並將這一年定為“課堂成長年”。這次改革的大背景就是提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新課程改革,它希望學生們能夠像綠色植物一樣,主動地吸收陽光和水分。

這次改革使王春易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教育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她忽然意識到,自己需要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也許,我們真的需要一場革命,對課堂教學永恆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對習以為常的教學進行徹底反思。這一變革,使滔滔不絕的講解、填鴨式的灌輸、機械重複的訓練徹底告別了課堂。對於她來説,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

“從我自己的經驗和實踐來看,不是學生不愛聽的課要改,不是成績不好的老師要改,而是每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師都要改革自己的課堂,特別是那些愛講、會講的老師更要改。”王春易説。

其實,真正擋住我們腳步的是我們自身的習慣、每個人內心深處多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觀念、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它們幾乎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沒有人願意否定它,改變它。而今天,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必須做出改變。

這樣,學生的學習發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書本知識,也不是簡單地從書中找到現成的答案,更不是記憶老師強調的內容。而是通過閲讀,有了感知、認識、發現和好奇,一邊讀,一邊思考,一邊提煉核心內容,然後有了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獲得,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這種變革突破了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它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渠道,使他們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讓他們真正從課本和教室的狹小天地裏解放出來,如同魚入大海、鳥歸山林,廣泛而自由地攝取自己需要的營養。

因為熱愛,所以充實。因為付出,所以收穫。因為奉獻,所以幸福。“課堂永遠是我無悔的追求,我的生活因它而精彩,我的生命因它而美麗。”王春易老師已經足夠豐滿了,卻還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

這種趨於一般意義的“愛”成為穿越現代教育和當代教育的一種嶄新的符號,為當代中國教師提供了一種範式。從這個意義未説,王春易老師的探索具有十分深刻和深遠的價值。

“你看看吧,哪個孩子沒有創造性呢?為了考大學翻來覆去地做題,這不是折磨人嗎?本來是好苗子,能成為人材,可是,如果通過我們的教育,反而把學生的才氣磨沒了,興趣磨沒了,創造力磨沒了,怎麼能是真正的教育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永遠都不是學生的成績,而是他們快樂的成長,全面的發展!”

新境界:不能只憑知識來教書,要用整個的“人”去當老師

“我不希望學生心態浮躁,相反,我告訴學生,一定要從容學習,享受人生。”

要是每天匆匆忙忙,就注意不到生命的美好了,“校園裏花開了,枝條上鑽出小芽兒來了,小葉子一天一個顏色發生着變化,多美的一件事兒啊,為什麼不去感知它呢?”

“我覺得學習是一種心如止水、需要靜下來的事兒。不能那麼急功近利,唸了書就要有分數,用了功就得馬上看到結果。這樣的話,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該是一件多遺憾的事。”

“浮躁的心態,讓學生缺失了一種對生命的擁抱,對人性的熱愛,對夢想的嚮往以及對一切未知不屈不撓的激情。”

“教育的本質,就是將學生內心深處的向美、愛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發出來,加以培養和昇華。”王春易的理想是,讓學生如坐春風,如沾化雨,不知不覺受到薰陶,從少年時起,就和優美、善意融為一體。

做老師,就不能只憑知識來教書,而要用整個的“人”去當老師。

有人説,教育的藝術在於最大限度地激勵和喚醒。學校教育有陽光,才能照亮學生的精神家園;學生心靈有色彩,才能幫助他們去發現世界的美麗。北京十一學校正在努力實施着這樣的教育理念。

李希貴曾説,在校長眼裏,教師第一。而在王春易眼中,學生永遠是第一。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學習名師王春易好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理念、高超的教學技巧,讓我的學生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