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精選22篇)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3月13日聆聽了集團公司董事長《關於創造優秀職業生涯的基本方法》和《激情管理》的專題講座,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實際,就如何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精選22篇)

管理是一門科學。既然管理工作是一門科學,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特別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更要注重學習,對學習要有熱情,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要熱愛學習、肯學習。只有不斷刻苦地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以適應管理工作之需要。作為企業的一名管理人員,我認為:一是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因為它是學習一切管理知識的基礎,只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學習好管理知識;二是要學習企業管理工作知識,特別是要隨着科學的發展、管理知識的創新,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管理知識,充實自己,武裝自己;三是要根據自己所從事的管理工作,學習專業知識,用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指導工作。本人在企業從事紀檢監察工作,這就要求我除了學習、掌握上述管理知識外,還要學習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專業知識。第一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第二要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第三要學習黨內法規、黨紀條款和有關規定;第四要學習行政法規和有關政紀條款;第五要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熟練掌握查辦案件的技能和技巧。只有學習、掌握了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才能駕馭管理工作,搞好管理。

管理是一門藝術。既然管理工作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特別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要熱愛企業,熱愛管理工作。只有熱愛企業,熱愛管理工作,才能對所從事的管理工作產生熱情,才能在管理的舞台上,盡情的表演。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説的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用心管理。作為一名從事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人員,我認為要做好管理工作:一要熱愛企業。只有熱愛企業才能時時事事想着企業,維護企業的利益;二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紀檢監察工作。只有熱愛本職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投入最大的熱情;三要敢於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在工作中敢於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秉公執紀,使違紀違規者受到處罰,以維護紀律的嚴肅性;四要用新的科學知識指導工作。在工作中要不斷的用新的知識和方法指導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質量不斷提升;五要發揚"高效、嚴謹、精細、務實"的企業作風。紀檢監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這就要求從事

此項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要發揚"高效嚴謹、精細務實"的企業作風,要有對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去調查、處理每一起違紀違規案件,在查辦案件過程中,要自覺地維護黨員和員工的合法權益,使每一起案件做到"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處理恰當、手續完備、程序合法",經得起歷史檢驗。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黨的真誠衞士"的稱號,才能不辜負黨組織和員工羣眾的信任;六要嚴格要求自己,帶頭遵守各項紀律和企業的規章制度。

學習使人睿智,使人增長才幹,學習是每一個人做好本職工作的源泉和動力,也是每一個人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因此,我們每一個管理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惟有不斷刻苦地學習,才能到達光輝的彼岸。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一直以來都想看看管理學方面的書籍,以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佔用了大量的時間,想看的念頭剛冒起來又沉了下去,前段時間,終於有機會接觸管理學這個學科領域了。我緊緊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系統的,全面的,深刻的學習了有關知識。“學然後知不足”,將自己學習《管理學基礎導學》的一些淺陋的體會流露出來,作為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管理學基礎導學》這本書主要闡述了社會各種組織內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論、方法和技術等,同時還加入了管理科學的發展和管理實踐技巧等內容。具體來説,它由管理與管理學理論、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計劃工作、目標管理、戰略管理、決策、組織結構設計、人員配備、領導、激勵、溝通、控制基礎和控制系統和方法這十三章組成。

通過這十三章的學習,讓我認識到: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越來越重要;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當今社會管理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管理的地位越來越受關注,管理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國家工作人員,管理學與我們息息相關,學好管理學對於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公務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首要職能就是計劃工作。為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努力使羣體中每個人理解羣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並有效地完成任務,我認為這就是計劃。計劃包括六個方面,做什麼,為什麼做,何時做,何地做,誰去做,怎麼做。如果能夠回答這六個問題,就説明你已經初步完成了計劃的制訂。計劃制訂,又稱計劃工作的程序,分為如下步驟:估量機會→確定目標→確定前提條件→擬訂可供選擇的方案→評價和選擇方案→制定派生計劃→用預算量化計劃。

戰略,是計劃的一種,它是指確定企業的使命和長期奮鬥目標,並制定行動方案,配置相應的資源以實現這些目標。在現代社會中,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戰略對一個組織,尤其是一個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指明瞭實現組織總目標所要採取的行動方針和資源使用方向,是專門為對抗競爭對手的優劣勢而制定的。制定戰略計劃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適應環境,把握時機,揚長避短,集中資源,量力而行。近年來,我國的兒童市場一直是企業所關注的對象,但是,一些比較有遠見的企業已經注意到另一種變化趨勢—人口老齡化。若干年以後,老年人的保健、老年人的娛樂、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將成為新的經營商機。因此,研究環境所帶來的機會,如行業結構的調整、行業核心技術和相關技術的重大革新和商業化、人口、自然資源、教育水平、環境保護方面的變化趨勢以及國家重大經濟政策的改變,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關鍵在於如何利用這些變化,不失時機地取得發展。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藉着楊老師的教育管理課程,我有幸拜讀了陳孝彬老師主編的《教育管理學》,覺得受益匪淺,讓我對教育管理學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接下來就談談我對教育管理的一些淺見。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對客觀世界和自我的認識不斷的提高。教育管理學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和特徵。陳孝彬老師主編的這版《教育管理學》就是在對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進行再認識的基礎上,保留其精華,更新過時的理論和方法,試圖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

本書從結構上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管理的一般原理,追根溯源,論述了教育管理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以及在當前背景下教育管理的性質、特點和理論流派。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則是從教育管理的兩個組成部分——教育行政和學校管理,闡述了教育管理諸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特點。教育行政部分着重闡述了教育管理諸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特點。學校管理部分則從微觀的角度,介紹和分析了學校中目標管理、質量管理、人事管理及其公共關係的管理的意義、工作和成果。新的時代呼喚着新的教育管理理論。相較於之前的版本,第三版增加了影響教育管理髮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説,主要是對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學理論的介紹。此外,還增加了對教育信息的管理和公開和學校建築管理兩個章節,力求反映教育管理學在這些領域的進展,體現其"在實踐中完善、在改革中創新"的特色。

教育管理學是以教育科學和管理科學為基礎的、與其他學科也有廣泛聯繫的一門交叉學科,是以一定的學校組織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構建學校和社區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建立和健全學校組織及其運行機制,優化辦學資源,調動全校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門現代科學。教育管理學的學科體系分為三個層次,教育事業管理、教育組織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員的自我管理。

粗略地通覽了這本書,作為一線教師以及學校管理的中層班子的一名成員,筆者和學校管理這一方面接觸得較多。筆者根據書中的教育管理學理論出發,結合本人在平日參與學校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現象,發現了我校(甚至説可以代表我區的一大部分的學校)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育管理者理念的落後

從管理智能來看,做好一個學校管理者時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智能結構,做到與時俱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教育工作者是對教育管理理念長期都不更新,對教育管理理念沒有創新思想,都懷着傳統的管理理念,幾乎沒有改變的思想。對一些不合理、不科學的教育現象也無動於衷。

2、教育管理中教師管理模式落後

(1)在對教師的管理中過於重視制度的剛性,缺乏人性化關懷。這些規章制度通常是組織最高管理者的意志體現,從一開始就沒有給組織成員以主人翁的地位,他們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2)在評價考核制度上過於注重績效和量化的指標。並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可以被量化,過於注重量化指標和績效,可能會扭曲教師本身的首要工作,而將其關注的重點放在量化指標的完成,而不是自身教學質量上的改進等。

(3)由於教師所處社會環境的變化,形成了對教育改革的挑戰,加之人事管理改革滯後,使教師流失、浪費等問題突出。同時,教師數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特別是教師職業的魅力下降,也成為妨礙教師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3、教育管理中質量管理觀念陳舊

當前有一部分管理者對於教育指導的質量管理思想較為陳舊,不清楚國內教育管理的變化。有部分教育管理者對教育質量的管理主要是以學業升學為主,往往對學生的體質、思想品德以及綜合素質等沒有相當的重視。這樣的教育可能符合前幾十年前的教育質量觀,但是已經拋離了素質教育的核心觀念,偏離了社會實際的需求。

閲讀了《教育管理學》之後,筆者似乎從中得到一些答案和解決的思路。書中認為現代的學校想要發展,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現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之中,當前的學校應該以現代教育管理知識武裝自己,所以依筆者拙見,中國小在教育管理上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出改變:

一、更新管理者的思想,以權變思想為指導,實現更加靈活多變的管理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就必須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智能結構。學校管理者的管理智能大致有五方面:

(1)概念的管理。學校管理者無論處理任何事件和人的問題,都能提出明確的指導思想或原則。

(2)決策論證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3)溝通和協調的能力。溝通和協調應該是全方位的,既要和教職工溝通,也要和自己的上級溝通。

(4)組織實施能力。學校管理者對學校各項常規工作都心中有數。

(5)自我反省和評價的能力。學校管理者就是通過分析和評價的工具來人事自我、完善自我,必要時還要重塑自我。

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管理智能和管理理念,才能準確抓住學校事物內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關係,從而預測學校進一步發展和對其進行控制提供依據。

權變就是權衡應變的意思。它要求我們一切管理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有高度的原則性,又要靈活地選擇管理方式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校本身的優點、弱勢、機遇和挑戰,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戰略管理方案,從而強化學校的環境適應意識,提高發展的能動性,擴大服務的能力和空間,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挖掘組織內外資源,提升學校內在素質。

二、以人為本,形成激勵教職工的工作熱情、責任感和成就感的管理模式

現代教育管理把教職工視為學校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學校管理的中心應該是賦予教職工強烈的工作動機、主動精神和創造才能的發揮。管理者採用心理引導的方式,讓教職工自我追求工作完善,由外邊激勵深化為內部激勵。這種變化實質上反映了管理主體觀的變化。因此,在教師管理中應遵循以人為本,並不是説放棄規章制度,放棄制度的約束功能,而是在制度的設計、選擇和實施中,增加適度的彈性,尊重教職工的需要,以對人性的全面把握建立健全的教師管理制度,使之更為人性化和科學化,將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有機統一在一起。

如果學校組織內部的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其聰明才智,展示其獨立人格,能夠為學校的共同目標努力,那麼學校將獲得一股強大的發展力量。同時教師本身能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對於考評等傳統激勵手段就會退居次要地位,而這也更能刺激教師的個性、自主性、創造性和潛力得到最大化的發揮,讓教師體會到幸福感。

三、改進教育管理評價機制,科學引導教育質量

努力提高教育質量是學校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校質量管理是以強化教職工的質量意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習的各項工作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設計、實施、檢查和分析,以取得較高水平成績的活動。但是學校的質量不僅僅是狹隘的學業成績質量,還包括德育工作質量、體育衞生工作質量、後勤工作質量等。然而在一線教師隊伍不乏只認學業質量的教師,這就讓我們的教育質量在教學工作中日漸狹隘甚至於扭曲。這種現狀讓一些教育工作者難免心寒。因此我們要科學引導教育質量觀。

由於學校育人的質量目標歸根結底是學校公眾利益要求的結果。而學校米阿隊的公眾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學校的質量管理應該是一點多面的,這個質量基準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為內容的發展性素質,這也是教育事業對高科技時代社會要求的迴應,也體現了對人的未來命運的真正關懷。為了實現這一美好的目標,我們可以從改變評價機制開始。

(1)關注形成性評價。

所謂的形成性評價是對教育過程所進行的評價,它的功能是揭示問題、改進工作。只有通過評價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實施質量的約束和保證,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2)評價內容向全方位發展

傳統的教育評價限於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等,範圍比較狹隘。現代教育評價充分注意到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改進各種因素對教育質量的影響,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管理。

以上就是本人對教育管理的一些看法和心得,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見,敬請批評指正。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在學習管理學知識後,我更深刻的意識到了一個企業或是團隊的成功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上課看的那幾期《贏在中國》,節目中的真人秀讓我看到了管理學的實際應用,而且會根據不同決策方法及手段進行分析。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學習管理學知識 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學習管理學知識是“活”的,不是“死”的,知識源於生活,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結合生活更好地理解知識。我們學到了對管理學知識計劃功能的理解,並能夠結合實際應用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職能。

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作為當代大學生,我認為管理學知識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知識對於我們現在的一些學生會工作乃至今後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決策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有人曾對高層管理者做過一項調查,要他們回答三個問題:“你每天花時間最多的是哪些方面?”“你認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在履行你的職責時感到最困難的工作是什麼?”結果,絕大多數人的答案只有兩個字:“決策”。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可以認為整個管理過程都是圍繞着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展開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指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於管理過程的始終。決策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計劃職能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決策不是一次性的靜態過程,而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如果發現偏差是由方案執行過程中某種人為或非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沒那麼大管理者就應該加強對方案執行的監控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已經出現的偏差不擴大甚至有所縮小,從而使方案取得預期的效果。

目標是一個組織的各項管理活動所追求的,是組織或個人期望的成果,也是組織或個人努力的結果。目標為所有的管理決策指明瞭方向,並且作為標準可用來衡量實際的績效,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目標成為計劃的基礎。如果一個組織長期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就會逐漸喪失自己存在的價值。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5

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本學期所學的高級管理學,分為七章,主要由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大部分組成,這四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而管理學中的有關團隊合作方面的內容讓我有了很多體會。

團隊合作指的是一羣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團隊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持、奮鬥的過程。通過團隊合作,可以調動團隊成員所有的資源和才智, 增強相互間的信任,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雖然團隊合作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學校教育體系對“團隊合作”的教育不夠重視,也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而在《高級管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小組分工完成PPT的形式,將“團隊合作”教育融入到了這門課程的教學中,讓我對團隊合作有了自己的認識。

這裏,我以小組做PPT的例子進行分析。老師剛下發這個任務時,我們組選了一個代表,我們都以為這個代表能將所有的事都完成,就沒有我們的事了。最後,發現僅靠一個人來完成這個PPT工作量有點大,於是我們小組課後進行討論決定每個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蒐集材料、有人專門製作PPT、有人專門負責對數據進行分析並製作圖表。在這個分工的過程中,我就學到了不少。首先,對人員進行分工,都是根據每個成員的長處進行分配的,計算機比較好的同學製作圖表,打字速度快的同學製作PPT,擅於收集材料的同學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所需的資料,而不是隨便進行分配的。其次,學會相互寬容,因為分工的每個部分內容有多有少,我們不能因為分配不均而抱怨,或者覺得吃虧,我們應相互包容。最後,團隊合作過程中溝通比較重要,在溝通中確定我們所要講的大概內容、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重點是什麼等內容,如果我們之間都不相互交流,各做各的,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做出來的東西也不是我們想要的。

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這個PPT完成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大致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為了完成任務,沒有做到精益求精。這主要是前期沒有做好準備工作,小組成員間也沒有進行交流,認為只要有人做就好了。

二是,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剛開始我們組準備做管理移植方面的,後來覺得難度有點大換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最後又改成了食品安全問題,這樣換來換去也會影響我們的成果。三是對高效團隊的特徵認識不足,楊文士在《管理學》一書中指出,高績效團隊的特徵主要有:有效的領導、靈活和適應、持續地學習、高效的工作程序、共同目標、相互信任和尊重、充分的溝通、取長補短。我們小組雖然進行了交流,但沒有達到有效的溝通,這與團隊合作中“個性過去突出”也有一定的關係。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獲益匪淺,並對管理學又產生了一些興趣。在老師的教導下,不僅增強了我們有關管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為我們以後開展集體或社團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次的小組合作,讓我明白成員優勢互補、團隊分工的重要性。以後,我們可以將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滲透到大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6

“管理是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學問,對這門學問的掌握,將使人受益無窮。”這是教材前言裏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普通上班族,我既是一個被管理者同時也是一個管理者,既要有科學嚴謹的態度去工作,又要有藝術能力去協調。儘管在平時工作中,自認為對管理工作也實踐得小有成績,但是通過系統化的理論學習,還是發現了不少現實管理中存在的偏頗和不足,可以説,《管理學基礎》的學習是一次對實際工作的良好梳理。以下是我理出來的幾點學習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管理最重要的是明確目標——計劃。

管理的職能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中國人有句俗話:良好的開端是成功是一半。可見“計劃”在整個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多重要,它必須是放在第一位的。呂老師講課的時候説到過中國文字的精妙之處,用在理解“計劃”二字也行得通,“統計”加上“策劃”既定的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小步驟,安排好適當的人員,也就是分工,每個環節都事先理清思路,理論上就能達到最終結果。

無論是大到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年度工作總結、部署、任務,以及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規劃;小到泡壺茶喝,洗水壺、放涼水、燒水、拿茶葉等一系列的統籌方法。這都説明一個管理的順序原則:先動腦再動手。我得到的最大啟示也就是:管理中事先考慮得越周全仔細,後面完成各種任務過程中就能少遇挫折,還有助於提高效率。

二、管理最關鍵的是把握過程——控制。

控制是對計劃的執行過程進行監督、檢查及糾偏。孫悟空神通廣大,但是對於佛祖來説,一切盡在掌握中。所以説這門《管理學》相當有用的地方就在於解析“控制”。在企業管理中,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人員控制、質量控制、成本控制、預算控制等等,這些人力資源、產品質量、成本預算等都是有着相互影響作用的,“控制”也可以用“牽一髮而動全身”來形容。

控制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去運作,比如説管理一個廣告部門,現在要迅速完成一本公司的宣傳畫冊,目標和計劃已經指定完成,下發到相關的每個部門成員,包括攝影師負責畫冊的圖片、文案負責宣傳文字的撰寫、平面設計負責圖文排版,他們每個人只知道自己會做的部分,但是工作又是需要同時展開的。任務下達之後,密切關注他們的進度。如果不聞不問,平面設計師可以推託等文案寫好稿子、攝影師拍好圖片提供給他,他再動手排版;攝影師也可以推託讓設計師先提供圖片拍攝腳本或者要求再動手去拍;文案也可以推託要求設計師提供版面數量再根據它填文案;這樣勢必會嚴重影響整個進度。這種時候單獨的去做某個人的思想工作就沒有效果了,得激發大家的團隊協作精神,發揮羣策羣力的功能,化控制與無形之中,設計師可以按照共同創意好的畫冊提綱安排佈局,攝影師和文案也可以分頭創作主題一致的稿子出來,這樣共同完成任務的時候,再加上適當的表揚和激勵,大家都會很有成就感。

當然,控制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是針對有效的管理,不用侷限在固定的模式,面對不同情況不同目的,可以有靈活的管理選擇。

三、管理最基礎的是自我管理。

管理者的技能包括技術技能、人際技能、概念技能。

有人説“世界上最難的事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管理者恰恰就經常在做這種“世界上最難的事”。還有人説“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我們知道高層管理需要全才;中層管理需要專才;基層管理也需要專才。還有《管理學》第一章裏就有寫到的管理者角色“精神領袖”。

要能辦別人不能辦的難事,要做大多數人眼裏的人才,甚至成為擁有人格魅力的精神領袖,説到底,還是先得從管理自己開始。我們沒有像拿破崙、達芬奇、莫扎特這些不可多得的奇才那樣,不但擁有不同於常人的天資,而且天生就會管理自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管理學》來掌握一些自我管理的技巧,或許在未來,我們也能學而有成,用來進行真正的管理呢!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公共管理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活動,它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運用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科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對國家和公共事務進行有效治理的管理活動;它是一門經過科際整合而形成的交叉性學科,是以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為宗旨的應用性學科。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規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統稱為管理學。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須具有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還要有解決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會辦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質。通過這半年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學到了前沿的管理學知識和理論,提高了對公共管理的認識水平。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計劃”這個詞。大到美國政府的火星探測計劃,小到我們身邊的一次週末旅遊計劃。由此可見,計劃幾乎無處不在。首先就一個學生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自己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計劃是任何一個組織成功的核心,它存在於組織各個層次的管理活動中。一個組織適應未來技術或競爭方面變化能力的大小與它的計劃息息相關。

在為羣體中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使每個人有效地完成任務時,管理人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努力使每個人理解羣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如果要使羣體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員一定要明白期望他們完成的是什麼,這就是計劃工作的職能,而這項職能在所有管理職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許多管理者總是強調日常的經營活動而忽略做計劃,這是造成他們日後到處“救火”的主要原因。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也只是在做無用工而已,所以他們都不願意做計劃。其實不然,我認為計劃是為了有備無患。做了總比沒做好。計劃包括確定使命和目標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標的行動;這需要指定決策,即從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確定行動步驟。作為計劃的一種——戰略則是意指確定企業的使命和企業的長期基本目標,並制定行動方案,配置相應的資源以實現這些目標。在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我們所制定的目標應有其明確的衡量標準,不能含糊不清。

二、增強了對具體事物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通過對國學知識、人治與法治等知識的學習,聆聽了大師們的教誨。特別是有的倡導道家,認為道家思想是當代領導必修之學問,有的又否定它,而獨尊儒學。在儒家與道家、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人治與法治上,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繫和關係?是的選擇和正確的嗎?如何把握一個事物好的方面和不利的影響,從而做出選擇。通過學習,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和相互依賴的關係,認識到在一些問題是和非的判斷上並不一定有明確的標準,為自己全面的理解公共政策,正確把握問題實質,更好的做好工作,穩妥處理各種問題提供了借鑑。

三、增強了對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解。老師講到:中國農業為了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大規模調整種植結構,從而造成了糧食種植面積的萎縮,為了糧食安全,又再一次調整了種植結構。她説:“調整種植結構有助於農業應對WTO挑戰,但關鍵要把握好一個度。”度的解釋就是合適、適度。在發展中,如何理解適度?在學習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與科技革命》、《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分析》和《管理經濟學》等課程後,認識到科學的發展必須是和諧和可持續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客觀規律,避免急功近利。

四、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有了冷靜的認識。在學習中,通過專家、學者對國情的分析和我國當前面臨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層面面臨的問題與矛盾、機遇與挑戰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五、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通過學習使自己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政府管理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世界很多國家產生過重要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是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源地之一。現代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始於19世紀的西方國家,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中國經濟和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公共事業的內容迅速增加,“公共”領域不斷擴展,舊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對公共管理的要求。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需要從更多方面融入全世界的政治、文化、社會和軍事關係中,這對中國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的公共管理活動提出許多未曾遇到的重大複雜的問題和挑戰。未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否順利健康向前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公共管理能力。因此,研究和學習公共管理學對於認識和提高我國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增強體制競爭力有着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通過學習使自己還認識到: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是做好工作的基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深刻理解了加強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論語》講:仁、義、禮、智、信,給我們講出了做人的標準。但有時為什麼在特定的條件下,會出現錯誤和不應有的失誤,通過對國學等知識的學習,找到了答案。歸根結底,就是缺乏境界和定力。《道德經》講:致虛極,守靜督。就是説達到無限的境界,要切實保守定力。要作到有定力,就要樹立良好的心態,抵住誘惑,經受考驗,寵辱不驚。有了定力,才會有境界和智慧,做事情,幹工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做事和做正確的事,才能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如果把定和境界看作是內在的,那麼智慧就是外在的表現,同為一體,互相依存,如同心口,內外一致。這也是加強個人修養的根本。

六、掌握了有效處理問題的工作方法。通過學習,掌握了諸多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特別是對危機管理的學習,對自己分管的宣傳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基層宣傳工作中,最難處理的就是負面新聞造成的影響。它影響面大,破壞力強,持續時間長,往往一篇負面新聞造成的影響會超過所有的正面報道,一旦影響形成,各種媒體會潮水般跟進,直到象最牛釘子户一樣演變成一場公共危機。

總之,通過學習公共管理學,使我不僅獲得了許多公共管理、創新思維、區域經濟發展等領域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前沿信息,更學到了教授們認真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和思維方法,極大的激活了自己的思維,開闊了胸襟和眼光,提高了履行公共職責、從事公共服務的認識水平,同時也樹立了新的管理理念,認識了公共管理在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大意義,做到了在一些問題的分析上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也使我認識到了自己很多管理方面的不足,我會再接再厲,爭取為進一步深造和以後的工作積累更全面的知識。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教育管理學是研究教育管理之學,而教育管理是管理教育的專門化活動或對教育進行管理的專門性活動。兩者既有聯繫,又有不同。不能將教育管理學與教育管理兩者混為一談。

一、教育管理的含義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教育規律,通過一定的管理方式對有關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達到為人類自身再生產從而使教育為一定社會服務的一種實踐活動。”由此看出,教育管理強調了管理的本質———協調。結合管理的本質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要全面理解教育管理的含義,有必要明確以下內容:一是教育管理歸根到底是人對人的管理,人決定着在教育管理中,由誰來協調,協調誰,它是教育管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對象性活動。這種對象性活動指向於協調教育組織與管理者、教師、學生、其他被管理者個人之間的關係,協調教育組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二是教育管理的過程與方式,這是協調活動的關鍵所在。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要採取各種方式和措施進行協調。協調是按照管理職能運行的規律,進行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這五個環節的實施過程,就是教育管理的協調活動過程,而每一項管理職能的發揮,都是為了促進協調。三是教育管理的目標。“教育管理對社會的適應和滿足,主要是通過教育工作的有序化、規範化、效率化來實現。這樣便於與教育管理相區別。當前教育領導的提法也比較流行,但其含義實際上已經被教育管理所包含。教育領導關注的是組織創新和變革,關注的是組織戰略問題,而教育管理注重照章辦事和組織日常運作的維持,關注的是教育組織中的具體活動。

二、教育管理學的溯源與進展!"世紀末教育管理學的誕生並非偶然事件。一方面得益於教育學迅速的發展。伴隨着學校教育事業的大規模發展,教育活動以相對獨立的姿態活躍於社會舞台,教育概念從簡單到多樣的跳躍式發展,教育學中的德育教育(教育管理隱含其中)發展到教育過程學、教育實體學、教育系統學,並逐步掙脱教育學的束縛,走向分化,出現了教育學交叉學科、教育學子學科和教育亞學科。此時,教育學的發展經歷了神化與習俗時代、哲學時代,步入了科學的時代。在生理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實證哲學、社會學的幫助之下,教育學者們在“科學”的旗幟下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他們主張按照自然科學的客觀性原則建立“教育科學”,形成了教育學科羣,出現了多學科的合作,形成了龐大的教育科研隊伍,出版了大量教育學的書籍和刊物。

可以説,思辨哲學的教育學、實驗教育學和文化教育學等流派的產生,為專門的教育管理活動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隨着機器大工業生產的興起,管理活動也逐步從經濟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項專門的社會活動,由此帶動了管理科學的繁榮。隨着管理實踐的日益豐富和多樣,脱胎於經濟學而側重企業管理和經濟管理的管理學逐步形成體系,並以一門獨立學科的身份躋身於科學大家庭。管理學依據其研究對象的不同延伸出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性質的管理學,如教育管理學、城市管理學等等。作為管理科學的一個支脈,教育管理學起源於美國的企業管理思想在學校管理領域的應用研究,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三、教育管理學的本質屬性———學科性在本世紀以前,各門學科基本是在實驗基礎上形成的經驗學科,每一門學科均專注於特定的研究對象,相互之間壁壘森嚴。本世紀之初,學科邊界漸次開放,研究兩種對象之間關係的二維交叉學科大量湧現。教育管理學的出現恰逢其時,彌補了其上位學科(管理學和教育學)之間的裂隙和空洞。隨着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補充,逐步形成了規範化的理論體系。進入$%世紀中期,作為現代科學意義上標準的教育管理學科,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涵蓋若干教育管理現象的統一理論體系的學科,甚至包容了古典管理和人本管理、現代管理和後現代管理、科學理性和價值理性、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這樣多流派、多觀點並列的理論體系的學科。就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來説,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教育管理過程和規律的學科。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9

通過這一段時間對《管理學基礎》的學習,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即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是經管專業的學生,我認為管理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生工作乃至今後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自從人們開始形成羣體去實現個人無法達到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組成羣體無非是為了集結個人的力量,以發揮集體的更大作用,這種羣體實際上就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組織”現象。所謂組織,是由兩個成兩個以上的個人為實現共同的目標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組織是一羣人的集合組織的成員必須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實現即定的長一組織目標。這樣的組織才能形成整體力量,以完成單獨個人力量的簡單總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項活動,實現不同與個人目標的組織總體目標。組織存在於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企業是一種組織,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標,而組織的使命和目標説明了組織存在的理由。

談其事,必先談人。那就先説説我自己吧。我的態度是沒有把它當做一門選修課,而是一門我的必修課。我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它對我來説就是一門專業課。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就一個學生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自己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在為羣體中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使每個人有效地完成任務時,管理人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努力使每個人理解羣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如果要使羣體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員一定要明白期望他們完成的是什麼,這就是計劃工作的職能,而這項職能在所有管理職能中是最基本的。

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且長期影響着人類社會。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且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學科,索然形成學派的時候較短;但是,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於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達、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累積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門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

有計劃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於其具體實踐並取得成效。任何目標,只説不做到頭來都會是一場空。

然而,現實是未知多變的,定出的目標計劃隨時都可能遭遇問題,要求有清醒的頭腦。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峯,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載着收穫、芬芳、失意、磨礪。一個人,若要獲得成功,必須拿出勇氣,付出努力、拼搏、奮鬥。成功,不相信眼淚;成功,不相信頹廢;成功不相信幻影,未來,要靠自己去打拼!

學習了這一段時間的管理學,帶給我很多心得體會,我也將會應用於今後的實踐中,取得更多的收穫。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人們對來自這種活動家的經驗加以總結,形成了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們可以從已有的文字記載中,尋覓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豐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紀末,隨着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管理理論才有真正出現。管理理論是對管理思想的提煉與概括,是較成熟、系統化程度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組織為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各項職能活動,合理分配、協調相關資源的過程。

在人類社會五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都在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活動,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過大腦思考,是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而進行的。併為了實現其目的而不斷努力,人類從數次的生產力革新、發展,歷經了數次工業革命,依次走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所以可以説人類是經過不斷的勞動、思考、合作,不斷髮展生產力中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生存在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人類自身必須與周邊的環境相互依存,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類就不斷的試圖改變周邊的環境,在不斷的失敗或成功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掌握各種生活和改造社會的技能。隨着人類知識的不斷完善,各種生活,工作的組織,機構,方式,制度不斷髮展形成一定形態的管理機構,逐步發展為管理系統,並使用於當今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雖然管理的制度不斷改革推進,但是再完善的系統也離不開人類的相互協作,無論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或信息瞬息萬變的今天,人類的各種特徵為管理學形成提供了客觀的條件。至此管理學應運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機構在一定範圍內通過計劃、組織、控制、領導等工作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人、物、財、時間、信息等)進行合理的配置後有效的利用,以實現組織預定的目標的工程。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就一個人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仔細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每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範圍之內並受其影響。

所以説管理充溢着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正在並將長期影響着人類社會。

提到企業管理,我們首先要講什麼是企業,企業的法律形式,企業的類型等等。

企業是以市場為主導,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自主經營,自盈盈虧,獨立核算,具備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具體可分為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和外資企業等等。

因此,企業管理是指:由企業經理人員或經理機構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盈利這一目的的活動總稱。

誰是管理者?什麼樣的人能稱為管理者?又或者有人會問:什麼是總經理,總經理是總(攬大局),經(始大業),理(事自若),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那些所謂的一些企業的經理,董事或一些職能部門的領導或一些政府部門的處長、部長、廳長等等。而這些觀點都是對的,但是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那怎樣定義管理者,根據管理學的概念,管理者應該是這樣的人,他通過協調其他人的活動達到與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目標,應此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協調一個部門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監督幾個單獨的人,還可能包含協調一個團隊的活動,具體到生活,一些經營的小部市門,或一個幾個人組成的商店的老闆,又或是一個家庭的決策者,大至大公司的經理,理事,董事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須達到幾種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話説:理念為“體”,能力為“用”,“用”不足可找人幫忙,無“體”則為無頭蒼蠅。企業管理者亦是如此。

在《易經》中有一種説法:生生之謂易,易是指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即是指變化,天地萬物隨時隨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規律下不斷變化的,在這些規律下產生了很多的思想、學派,管理學也隨之誕生(管理學是在人類活動發展、變化過程中孕育出來的)。

人類活動的一切表明“變化”的重要,缺少了“變化”世界、人類的發展將寸步難行。那麼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能否缺乏“變化”這一因素呢?回答響亮而肯定:這是不行的,企業管理宛若一條大河,而變化就是其流動的動力,河流缺乏了動力就變為一潭死水,如果企業管理缺乏了變化,那麼企業管理將無法正常,那麼,變化在企業管理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即一個企業圍繞着一個基本的企業理念、文化為中心不變,而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內,適當的改變企業的決策和戰略,即企業的權變關係(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企業根據國際格局、形式,世界經濟變化或國家的政策、法令調整,適當的改變自己的營銷管理策略、方法,以便更好的盈取經濟效益);或者在同一對象下,為達到企業的盈利目的,在法律範圍內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例如:有一個以銷售梳子作為盈利的企業要求自己的銷售員去一個和尚廟裏推銷梳子,開始第一個推銷員認為和尚怎麼可能買梳子呢?於是他懷着疑惑去了廟裏,而和尚沒有頭髮拒絕了他,結果一把也沒賣出;第二個推銷員去了廟裏見到和尚,説沒有頭髮也可以梳頭,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止癢,於是和尚們買了十多把;第三個推銷員去了,見到了和尚,他便對和尚説:你看香客們那麼虔誠的叩拜以至於把頭髮弄亂和香灰落在發上,為了表示寺廟對香客的關心,應該在桌上擺放些梳子,結果賣出幾十把;第四個推銷員去了廟裏,説明來意後又説寺廟都有很多虔誠的香客,他們燒香敬佛,寺廟應該有所回贈,特別是在梳子上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以便更好的留念,結果一次賣出一千多把,還達成了長期供貨的協議。這一例子告訴我們: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可以更好的為企業賺取利潤。

可見變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什麼在變,什麼不變(中心不變,規律不變,但方式發生變化,現象發生變化),即以不變應萬變。

首先,管理學新的發展是中外管理理念的結晶。

在古代的中國,存在着相當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學。比較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認為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道德教化,以仁愛治天下”;而道家學派提出的是“以道為中心,以德治國,無為而治”,老子是怎樣闡述這個理念的呢?他極力反對“有為”,他認為國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貧困;政府規定越多,社會越混亂。不能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謂“管理”。而他認為“無為”就是:不任意妄為,“無不為”就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而法家則認為管理應“以法為中心,依法治國”,其理念衍發了法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種種説法不一,眾説紛紜。在當今中國注重的是一種“和諧”、“含蓄”的管理理念,強調的是一個以情感為基調的傳統社會,尊重人,以人為本,強調人的重要性。在西方國家,同樣存在與中國頗為相似的觀點——哈佛大學教授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的霍桑試驗,即:“從人的行為本質中激發動力,不斷提高效率。”該理論注意到了人的重要,以人的本質出發,提出了“社會人的假設”,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梅奧與泰羅(以效率為中心,注意力只放在盈餘增加之上,不重視人,把人看為工具、經濟人)的觀點。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管理的概念也應該隨之發展,即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結晶、整合和發展。 管理學的新的發展在於創新。法約爾提出的觀點:把工業、企業,全部的活動做了科學的分類(技術工作、財務工作、會計工作、安全工作、管理工作),從而將管理活動從企業經營活動中分離出來並貫穿其中。繼而世界上較大的軟件公司甲骨文駐中國區總裁曾提出五力學説,即:學習力、創造力、發展力、執行力、競爭力。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企業裏的每一個人都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創造力,一旦企業的創造力得以提高,企業就能更好的在市場站住腳,以至於更好的發展。企業發展了,執行力自然會提升,如果上述的各種都得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會提高,從而進行五力循環。

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且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學科,雖然形成學派的時間較短,但是它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於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述或只是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實踐,只有在失敗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積累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偉大而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轉眼間,來到沈師已經一年半了,在這一年半內,我有幸聆聽了孫老師的兩門課。重温筆記,看着記得滿滿的紙頁,細數腦中閃爍的知識點,心中湧動的是欣慰,更是感動和尊敬。

這一年的時間,我學會了學習。一年前的這時候,我們沒有上過任何的專業基礎課,在困惑和空虛中度過了研究生寶貴生涯的六分之一時光,最後滿含遺憾踏上了回家的火車,甚至都對自己當初執意考研的堅持產生了質疑。3月份,孫老師《教育政策學》的第一節課就重新燃起了我學習的慾望,我不甘心在孫老師的課上做一個無知者,更不甘心自己理解不了哲學的世界。孫老師推薦的書,只要有時間,我就從圖書館借回來研讀,剛開始看的雲裏霧裏不知所云,硬着頭皮堅持看,最終想明白意思的時候,真有種農夫在秋收時節望着滿田飽滿的麥穗幸福而又欣慰的感覺。

這一年的時間,我學會了講課。從小到大我對講台都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感,站在講台,面對台下的人,無論人多人少,我都會大腦空白,更不要提像孫老師那樣侃侃而談了。看着複述的順序依次向自己接近,我的心裏也越來越忐忑,為了不在講課時候出醜,我會用錄音筆多次錄音來試講。最後,在我複述之後,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老師和同學們説我進步了,我在開心之餘更多的是感激,感謝名師的嚴格要求,才有了我在講台上的坦然,我會再接再厲,繼續練習。

這一年時間,我學會了認真做事。孫老師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對學術精益求精的態度和追求。跟着孫老師做事,絲毫不敢大意,學術上不敢有任何疏忽。他常常告誡我們,要會聽,要有目的的聽,特別是在課堂上覆述的時候,孫老師總是微微閉着眼睛,凝神細聽,貌似沒有聽,卻實實在在的聽到了心裏,在點評時候,再依次指出錯誤,不放過每一個毛病,就是怕我們之後給別人講孫老師的理論出錯而誤導了別人。我想,孫老師到今天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他認真的風格是分不開的。

一年的時間很短,卻讓我學會了很多,我相信,跟着孫老師學習,再過一年,明年的我會學會更多。非常感謝孫老師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做一個有智慧的人,讓我看到了更高層次的人生態度。非常感謝老師一年來對我們的培養,謝謝老師!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在這一學期的財務管理學習當中,老師將這門複雜的課程學習內容用最簡單明瞭的語言教授給我們,使我們從各個角度瞭解了財務管理這門課程.下面我將從課程內容方面對這學期的財務管理課程進行總結.

財務管理這門課一共是13章.我將其分成三部分進行概説---財務管理總論及分析 、財務戰略與資產管理、股利分配.

(一)財務管理總論及分析(1-3章)

這一部分包括本學期學習的前三章內容,首先是對財務管理的一個初步認識,什麼是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的目標,1)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2)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3)以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組織形式.其次是財務管理的價值觀念,這是貫穿本學期財務管理學習的重要內容,現金流量時間線,複利終值現值(1終值 FVn=PV(1+i) n次=PV×FVIFi,n ,2現值PV=FVn×PVIFi,n ),年金終值現值(終值FVIFAi,n=(1+i)n次-1 ÷i ,現值PVIFAi,n=(1+i)n次-1 ÷i(1+i)n次 ),什麼是風險與收益,證券估價(利用複利和年金計算債券和股票).最後是財務分析,對一家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管理第一步就是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這一章包括財務分析的作用,目的,內容分析方法,資產負債標,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的分析以及財務能力分析(1短期償債能力分析: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標準值2,速動比率=速凍資產∕流動負債=(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標準值1,;長期償債能力分析: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總額∕資產總額×100%﹍﹍.2營運能力分析3盈利能力分析﹍﹍)財務趨勢分析.

(二)財務戰略與資產管理(4-10章)

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之後,第二步就是對財務進行用途分配,,也就是財務戰略,首先應該瞭解的是財務戰略的分類, 分析的方法,如何選擇財務戰略,如何進行籌資預測;其次就是各種資金運用方式,長期籌資方式,這是一種企業經常運用的籌資方式,這一部分包括長期籌資的動機意義、原則、渠道、類型以及對股權性籌資、債務性籌資與混合型籌資做了詳細的介紹,瞭解了這三種最常見的長期籌資方式。短期籌資管理,這是一種籌資速度快、彈性好、成本低、風險大的運用資金方式,在這裏我們瞭解到短期籌資的分類、籌資政策類型、自然性融資、短期借款融資、臨時性短期融資、短期融資券的詳細內容。籌資之後應該就是對企業資本結構進行的管理分析,包括資本成本的概念內容種類,利用公式對個人資本成本進行測算)槓桿利益與風險的衡量(營業槓桿原理:DOL=(⊿EBIT∕EBIT)∕(⊿S∕S);財務槓桿:DFL=EBIT∕(EBIT-1);聯合槓桿:DCL=DOL×DFL=(EAT∕EAT) ∕(⊿S∕S))短期資本如何管理,管理原則、短期資產分類、短期資產的持有政策、以及對各種短期資產管理做的詳細的介紹,使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這些管理方式。那麼籌資並且分析之後該是什麼呢?答案是投資,這是企業獲得收益的方式,投資中企業最長運用的就是長期投資方式,在這一部分先是學習了長期投資的基本內容、然後是投資現金流量的分析,學習之後當然就要學以致用,接下來就是投資決策實務,現實中我們如何運用現金流量計算分析,如何選擇合適的投資時機,通貨膨脹對投資分析的影響。

(三)股利分配(11章)

利潤分配就是對企業所實現的經營成果進行分割與派發活動。向股東分配的股利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這裏我們學習了鼓勵的種類,發放程序,股利理論,政策及其選擇,政策類型股票分割與股票回購的具體內容。

以上就是我對這學期關於財務管理這門課程學習內容的一個總結.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光陰荏苒,轉眼間我們即將結束教育管理學課程的學習,在內心歷經百般錘鍊破繭成蝶洋溢着喜悦的同時,亦感到有一絲不捨。欣喜的是孫綿濤教授的每一堂課,所講授的每一分鐘都讓我們獲益匪淺,憂傷的是孫綿濤教授在我們研究生三年學習過程中所主講的兩門課程——《教育政策學》與《教育管理學》也即將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還記得孫綿濤教授在一年級伊始的學術論壇上講過研究生學習要“上得來,下得去”,我想如果沒有孫綿濤教授諄諄不悔的悉心教誨我們這些“入室弟子”是斷不會取得學術研究上的成績的。孫綿濤教授三十餘載如一日,孜孜不倦耕耘在三尺杏壇,細語瓊漿教導自己的門生,在老邁花甲之年仍筆耕不綴,時常工作到深夜。正是孫綿濤教授的勤勉勞苦,身教重於言傳,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學術磁場吸引着絡繹不絕來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孫綿濤教授卓越深厚的學識及其獨特的人格魅力無不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時而如涓涓溪水流淌滋潤心田,時而又如同萬丈瀑布應聲而落給人以心靈震撼。此般學習了《教育管理學》課程後,使我在思維品質提升、智慧人格養成上以及對人生真善美的理解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

第一,個人思維品質的提升。從孫綿濤教授的《教育政策學》到現如今的《教育管理學》,在經過一年的蜕變的疼痛後,我逐步有意識的培養自主學習探究能力,以提升自我的思維品質。孫綿濤教授每上一堂課總會指定一些參考書,正是從這些參考書中汲取知識的養分,反芻孫綿濤教授課堂所講授的內容,反思其內在的邏輯關聯,嘗試獨立的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特別是孫綿濤教授課堂上別具特色的課堂複述環節,一方面使自己掌握了課堂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我內在的邏輯思維以及學術言語表達能力。孫綿濤教授的《教育管理學》看似將紛繁複雜的教育管理現象凝練為教育管理學科論、活動論、體制論、機制論、觀念論以及人論,然而孫綿濤教授的六論恰如一面巨大的鏡子,透過教育管理學六論,社會其他現象也能一一呈現其中,我們通過孫綿濤教授的相關理論也能找尋出社會現象的諸多理論範疇。

第二,智慧人格的養成。孫綿濤教授認為智慧人格是人在智慧形成發展過程當中,在心理和行為上的一種穩定的結構。智慧人格的核心就是個體能夠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感到自由、愉快、幸福,而不是被他人左右,孫綿濤教授就是典型的學術和諧發展的人。通過智慧人格的學習,讓我更好的瞭解自己,同時也明白了人活着的目的之一就在於不斷追求智慧人格,在智慧人格中保持自我和發展自我。一段時間我曾經遭遇到一些挫折,是孫綿濤教授在關鍵時刻提醒我,告誡我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我想正是有舍才有得吧,選擇自身也是一種智慧人格的具體展現。問題的關鍵在於通過求知和踐行,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我智慧人格的昇華,豐富和完滿自我的人生境界。

最後,我還想説在孫綿濤教授的課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孫綿濤教授對真善美的執着追求。陶行知有句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孫綿濤教授就是這樣的一位最真摯、最樸實、最可親可敬可愛的學者形象。一方面他是大學者,有着令人敬畏的一面,然而卻又有諸多與常人一般質樸、真摯的情感傾注其中。如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獲得博士招生權後的喜極而泣,每當講課講到精彩激動之處不禁吟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有與同學作詩吟唱的雅趣,還有講到某種不好的現象也會當頭棒喝予以嚴厲的斥責……,關心學生的學習也關心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感情世界,孫綿濤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有血有肉,有着豐富感情以及遠見卓識的學者,思維邏輯深邃而又風趣幽默,卻也談笑風生皆學問;孫綿濤教授是一位可敬的長者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父親,在他的學術世界裏學生全然都是他的孩子……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對於這樣一位可親可敬可愛的人生導師,我自是萬分欣喜若狂。我愛真理,但吾更愛吾師。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謹祝孫綿濤教授身體康健,萬事順意。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在人類社會中,管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敗也管理。”雖然管理學是在人類社會開始工業化時才應運而生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是它發展得特別迅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空前巨大。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規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統稱為管理學。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須具有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還要有解決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會辦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質。

《管理學》這門課是本學期的選修課。作為一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當初我選這個專業也是基於對這專業的興趣,將來有意願成為一個管理者,雖然可能多數是管理公司,但是多多少少也會面臨人才問題,面對人才管理問題,曾聽説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也從側面説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就在於管理,因此,必須要努力學好這門課。 光陰似箭,時至第十二週,這門課也即將修完。

通過這學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管理就是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即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無論學習的專業是否與管理有關,都應該好好學管理學,看看管理方面的書籍,因為管理學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生工作以及以後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其事,必先談其人。先説説我自己吧,我是學管理專業的,對於我來説這是一門專業知識課,我有義務學好它,雖然我上課偶爾會發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麼説,我是一定會努力學它的。再説説另一個人,自然就是我們的老師了,她這學期給了我們六個主題,讓大家自己組隊根據話題,尋找資料,製作ppt,然後讓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這種教學方法讓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學習中獲得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老師和同學的距離也拉進了許多。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學習,我對管理學這們功課還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的,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對組織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我覺得管理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人際交往、自我發展等等,都會有意無意用到管理學的知識。不管將來會否從事管理事業,但可以堅信管理是生活各個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學分為六篇,主要由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部分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標主旨。而計劃是所有管理學職能中的首要職能,也讓我有比較深的體會。

正如哈羅德•孔茨所言,“計劃工作是一座橋樑,它把我們所處的這岸和我們要去的對岸連接起來,以克服這一天塹。”計劃工作給組織提供了通向未來目標的明確道路,有了計劃工作這座橋,本來不會發生的事,現在就可能發生了,模糊不清的未來也變得清晰實在。在日常生活中計劃是無處不在的。大到美國政府的火星探測計劃,小到我們身邊的一次週末旅遊計劃。由此可見,計劃幾乎無處不在。首先就一個學生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自己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計劃是任何一個組織成功的核心,它存在於組織各個層次的管理活動中。一個組織適應未來技術或競爭方面變化能力的大小與它的計劃息息相關。並且,計劃是指制定組織目標並確定達成組織目標所需的行動方案。計劃工作首先就是確立目標,然後,使今後的行動集中於目標,並預測和確定哪些行動有利於達到目標,哪些行動不利於達到目標,從而指導今後的行動朝着目標的方向邁進.沒有計劃和目標的行動是盲目的行動。計劃工作的基礎是確定目標,計劃工作的核心是決策,計劃的關鍵在於實施。管理的其他職能只有在計劃確定了目標之後才能進行,並且隨着計劃和目標的改變而改變。計劃在管理職能中是處於首要地位的。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也只是在做無用功而已,所以他們都不願意做計劃。其實不然,我認為計劃是為了有備無患,做了總比沒做好。

然而,制定計劃要具有預見性、針對性、可行性和約束性。就是在行動之前對行動的任務、目標、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預見性確認。但這種預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級部門的規定和指示為指導,以本單位的實際條件為基礎。計劃一是要根據上級部門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針對本單位的工作任務、主客觀條件和相應能力而定。總之,從實際出發制定出來的計劃,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計劃。可行性是和預見性、針對性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預見準確、針對性強的計劃,在現實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措施無力實施,這個計劃就是空中樓閣,反過來説,目標定得過低,措施方法都沒有創見性,實現雖然很容易,並不能因而取得有價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約束性,計劃一經通過、批准或認定,在其所指向的範圍內就具有了約束作用,在這一範圍內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必須按計劃的內容開展工作和活動,不得違背和拖延。

其實在生活中,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無論辦什麼事情,事先都應有個打算和安排。有了計劃,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計劃本身又是對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考核標準,對大家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計劃對工作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

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範圍之內並受其影響,所以説管理充溢着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且長期影響着人類社會。在學習管理學中,其實管理學的理論都不難,難的是要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雖然我們現在還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走入社會,走到工作崗位上去,但是我們可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發現管理的痕跡,或者觀察領導是怎麼管理別人的,常動腦,多思考,多為以後做準備。

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且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學科,雖然形成學派的時間較短,但是,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於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達、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累積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門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由於本人未能深入研究這門課程,只是相當淺顯的心得而以,以上便是我的心得。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通過對《管理學》這門課的學習,我思考了很多東西,也對一些東西進行了總結,下面是我對學習這門課後的感想和體會。

管理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可以説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悠久。

沒有學習管理學之前,一直以為管理就是小到對自身日常生活的計劃,大到國家對各個事物的領導與規劃。學習了管理學後才開始明白,管理學上所研究的管理是指發生在組織中的管理活動,是組織中的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對組織成員施加的影響的行為。

管理活動貫穿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項活動。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管理活動變得越來越重要,離開了管理,國家將無法運轉,社會將無法前進,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將停滯。因此,對於企業而言,管理的好與壞,管理的有效與否,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前景;對於社會而言,管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着社會的健康發展;對於國家而言,管理的好與壞,影響着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影響着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綜上所述,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企業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國家要強大都要靠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在21世紀,管理已經與科學技術一道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雙輪”,二者不可缺一。

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呢?

第一,管理者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職能,具體是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即首先確定組織的目標,制定戰略,以及開發分計劃以協調活動;其次決定需要做什麼,怎麼做,由誰去做;然後指導和激勵所有參與者以及解決衝突;再對活動進行監控以確保其按計劃完成;最後實現組織宣稱的目的!

在這裏,激勵是相當的重要,激勵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段使員工的需要和願望得到滿足,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其主動而自發地把個人潛能發揮出來,從而保證實現組織的目標的過程。而想要有效的激勵員工,就要掌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主要內容有:

1、生理需要,這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主要包括事物,水,衣服,住所,睡眠以及其他生理需要,對於企業而言,這就需要企業為員工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保證其基本生活;

2、安全需要,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那麼就會想滿足安全的需要,包括免受身體和情感傷害,這就需要組織為其員工提供安全,舒適地工作環境,能夠讓員工無憂的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3、社交需要,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地進行,這就需要組織給予員工一些關愛,讓他們感到有歸屬感;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權利、地位、威望等方面的需要,這就需要組織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提升一些優秀員工,讓他們得到晉升,使他們感覺自己努力的成果;

5、最後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髮揮自身潛能實現心中理想的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對生活的期望,這是的需要,這點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

在這五種需要中,組織要根據員工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戰略。

除了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外,還有便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來的。當行為的結果有利於個體時,這種行為就可能重複出現,行為的頻率就會增加,反之,則會消退並終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控制強化物來控制員工的行為。其中有正強化,負強化,自然消退和懲罰等方法。

最後,在實行激勵時,要注意的幾點原則,即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公平公正,差異化與多樣化的原則!

第二,要明確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扮演着10種角色,可以劃分為三大類:人際角色,信息角色和決策角色。

人際角色中包括首腦,和聯絡人。在這個時候,的是十分必要的,正式的賦予了強大的潛在的影響力。這讓我想起了從其他的書本瞭解到的形成源於三大類,一種是魅力型,靠自身的魅力形成的,毛主席時代就是靠自身的魅力與能力形成的;一種是傳統型,這是在規則和習俗的背景下產生的,世襲制是的説明;最後一種就是合法性,是靠一種社會制度產生的,例如民主選舉,這是目前各國都在走的道路,中國也不例外。但是對於企業來講,我覺的有個人魅力形成的更有利於在組織中的作用。

信息角色,其中又包括監控着,傳播者,發言人。在組織中要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在現在生活中,國家領導人是信息角色的説明。這就需要要善於上傳下達,對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很高。

決策角色,決策不論是個人的決策還是組織內的決策,都是很重要的,決策小到關係到一個人的命運,大到關係到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命運,不同的領導會做出不同的決策,不同的決策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是信息是決策的依據和基礎,從這可以看出,信息角色的地位的重要性。決策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要以科學的決策標準為依據,標準有:第一,目標合理,即制定的目標既不能太保守,也不能太空想,方案可行,第二,代價最小,這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談的,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的成效。不論是企業還是社會組織,這條原則已經成為制定方案時的基本原則了。第三,副作用最小,方案在實現既定目標的同時,可能會產生對其他方面不同成都的影響,這就需要既要謀得深,又要謀得遠。

最後,所要擔任的這幾個角色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是一個完整的形態,是一個整體!

第三,掌握必備的管理技能,具體包括: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術技能,指管理者掌握與運用某一專業領域內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的能力,例如,會計主管就必須懂得會計知識。

人際技能,是管理者處理人事關係的技能,要會觀察人,理解人,掌握人的心裏規律的能力,在這裏,那些能説會道的人就很佔優勢,從約哈鋭窗口理論就可以很好的證明,每個人的信息都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自己知道和別人的知道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不知道和別人不知道的,在第一種條件下,信息溝通是最順暢的,因此,要想提高的溝通能力和人際能力,就要增加自己信息的暴露區,要與別人多交談。

概念能力,就是指管理者觀察,理解和處理各種全局性的複雜關係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一種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

綜上所述,以上三種技能對於處於組織不同層級的管理者而言,其重要性是不一樣的,概念能力對於高層管理者最重要,對於中層管理者較重要,對於基層管理較不重要;技術技能對於基層管理者最重要,對於中層管理者較重要,對於高層管理者較不重要;人際技能對於所有層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大體相當。

學習管理學不光是學習管理學本身的東西,而是要將知識與實踐緊密的聯繫起來,將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這是我的體會,感謝老師,感謝管理學對我的改變。當我一次次在運用時間管理方法對生活進行安排,當我從原來的只做心裏的計劃到現在規律的每週每天做計劃,當我學會促進團隊中的溝通,激勵我的同伴,每一步我都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將來會更加愛好管理學,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實踐它,朝自己的目標堅定的走下去。感謝管理學改變了我,我將不斷向前走着,思考着……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我們這一屆兄弟姐妹們多是80後,在很多人眼中,80後背負着很大壓力,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我們內心總是徘徨與掙扎,我們大多數接受高等教育,但隨着時間的消逝以及我們心理的成熟,我們不得不深思,教育帶給我們的真正的是什麼?我們又真正的學到了什麼?

記得小時候,自己義無反顧的參加學校為響應黨的號召而舉辦的遊行,自豪而天真的認為自己為國家做出了一點點貢獻,冒着細雨喊着響亮的口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知道現在中國的教育有沒有實現像政策説的那樣,但我們必須明白,中國的教育投入仍舊徘徊不前,中國的教育還有很多不平等的現象,中國的教育停滯於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教育,仍是一個重要的尚未解決的問題.

究竟教育把我們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想,作為被試者都相當的清楚,我們可以説在考試能力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而社會的不斷髮展又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擁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不被這個社會淘汰.在中國佔了多年止風的“應試教育”也漸漸的被人們認為是“壞教育”的代名詞,我們一直在它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可以説,我們是應試教育的一份子,那麼,我們又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種兼有誇讚與批評的教育呢?

我個人認為,“應試教育”主要是指脱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違反教育教學規律的一種教育模式。在教育思想上,“應試教育”違揹人的素質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以考試分數作為人的全部評價結論。在教學上,“應試教育”的重點是解題步驟的訓練,以固定的解題程序替代學生的思考,學生的學習以記憶和背誦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可以説,“應試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的目的和性質。

儘管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確,但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卻看到目的與手段的分離,教育的手段被當成目的。同時,由於考試方法存在着嚴重問題,如由於現行大學聯考側重於書本知識的考查,大學聯考試題多記憶性題目,多選擇題等,能力測驗、分析型題不多。儘管記憶力也是一種能力,但它與人的多方面潛能,特別是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等相比,則顯得非常次要。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使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等機械的學習方法盛行。“考考考,學校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座大山,使一些學生變成了“書呆子”。

據報載,20xx年1月17日,當許多人臉上還洋溢着節日的氣氛時,在浙江卻發生了一起值得教育界及社會各界深刻反思的事情:浙江金華市第四中學一名高中學生因忍受不了學習成績名次和家長的壓力,竟打死其母親。這件事情發生後,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不少人,把它歸之為學生的負擔太重。當然,這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學生的負擔太重,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一個被認為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竟會幹出如此的暴行呢?難道只有負擔太重?這些問題不能不使我們做進一步的探討,也必然使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教育到底怎麼了?

事實上,近年來,由“學生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已經司空見慣,有不堪重負而患精神病的,有不堪重負而離家出走的,有不堪重負而淪喪墮落的,等等,等等。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與我們的“應試教育”有關,都以我們把教育目的看成是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人才有關。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市場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房地產公司面臨着轉型和調整。向土地要效益的發展思路導致企業管理者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企業外部,鉅額的土地增值收益足以保障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生存和快速發展,公司的內部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缺乏科學性,只有部分公司提出精細化管理的目標,只有少數公司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轉化為相應的流程、策略、制度等,而只有極少數公司的精細化管理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向土地要效益的思路要從根本上轉變,轉而向管理要效益。精細化管理指的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運用程序化、標準化和數據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同運行。

實施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比較突出的障礙在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中庸思維方式形成的企業文化土壤不利於精細化管理。在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人治大於法治的社會環境下,推進精細化管理會遇到無形的阻力。精細化管理最早是工業化的產物,要求對於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強調執行力。但是大多數企業內的人員將管理視作藝術而非科學,對於細緻規範的流程缺乏認真執行的動力和習慣。

二是,過度強調形式,過度量化,流程設計不合理,導致效率反而降低。精細化管理需要細化的流程來保障,但是如果設計的流程過於細緻,過於依賴數字來進行量化管理,那麼就會從科學性走向另一個極端。數字並不能表現出所有的問題,對數字的追求更不能解決所有的管理問題。精細化管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的同時,也會增加企業管理的複雜程度,如果超過一定的界限,就會適得其反。

三是,對流程設計的要求很高,如果流程設計的可操作性不強,執行環節就難以推進。精細化管理對於流程的設計和重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看起來完美的流程設計也許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硬傷,而能夠得到較好執行的流程設計往往並不是無可挑剔的。也就是説,流程設計需要的方案並不是可能最好的,而是最好可能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要充分立足於企業現狀,透徹分析企業問題。管理首先要強化相關的理念,培養一支專業的職業化團隊,形成重視規範的企業核心理念。精細化管理需要由職業經理人式的思維方式來構建企業文化,通過組織設計、績效管理等手段來監督和督促精細化管理的實現,並且形成一個嚴格的執行體系。

其次,優化業務流程是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業務流程優化的目標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率,在各個環節和模塊之間,做出系統最優的組合。通過業務流程的優化,控制管理費用,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房地產公司的業務流程應當充分考慮房地產業務的特點,這裏可以運用的工具是業務流程價值鏈分析模型,針對性地找出企業價值鏈增值大的環節,進行鞏固和加強,分析和優化流程。

再次,項目管理信息化也是實現精細化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為核心業務搭建一個信息化平台,資源就會得到更好的整合,對節點的控制會更為科學有效。項目運營管理系統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集約性,在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藉助於信息化平台提升精細化管理的水平。

最後,精準營銷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體現。對於房地產公司來説,精準營銷重點是兩個方面:客户服務的精準化與產品設計的精準化。為了實現精細化的客户服務,需要對不同客户進行有效細分和研究,關注客户服務的每一個細節。在此基礎上,還把精準的客户服務反映到精準化的產品設計上。例如很多房地產公司都針對不同的客户,形成了特徵鮮明的產品系列,正是面向客户進行精準化營銷的一種嘗試。客户服務的精細化意味着從售前、售中、售後各個階段和過程都充分考慮客户的需求。例如,當前在房地產項目的設計中,普遍存在着會所的設計更多隻是為了推進銷售的問題,往往忽視了後期運營使用過程中的成本費用,設計階段也很少聽取物業管理人員的意見。在精準營銷的要求下,相關問題就應得到充分重視,客户的聲音也應得到充分體現。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8

這學期學習了管理學這門課程,我覺得自己收穫還是蠻大的。我自己也對有關管方面的知識很感興趣。上管理學的這門課,我覺得自己能學到很多知識,因為我學的是思政專業,平時上的都是很枯燥的理論課,上了管理學接觸到的都是離我們實際生活比較接近的知識,老師講課方式也很好,把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舉很多生活實例,播放一些有助於我們理解課本知識的視頻,也因此我能比較深刻地理解課本的知識,而不像以前的一些科目的學習,是左耳進右耳出,自己能對一些事情進行獨立思考,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剛上第一節管理課,王老師贈給我們的五句話:“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健康比成績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EQ比IQ重要——清華大學校長。”老師對這五句話進行了詳細的解説,那節課我聽得很認真,很入神,因為老師講得實在是太好了,很多話都説到了我們心坎裏去了,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對大學過去兩年的反思,以及對今後兩年大學生活的重新規劃。從第一節管理課開始,我就對這門課產生了興趣。從課本知識,到魯豫有約之“後大學聯考時代,我要我的大學”、“打工皇帝—唐駿”,時代光華管理課程—餘世雄,再到《贏在中國》等,從這一學期的學習下來,我覺得自己的知識面拓寬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下面將具體談談我對這門課學習的一些體會。

管理在現代社會作用有着無法替代的作用。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組織之中的,如工廠、學校、醫院、軍隊、公司等等,人們依賴組織,組織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形式。沒有組織,僅憑人們個體的力量,無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沒有組織,也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與繁榮。組織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獲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然而,僅僅有了組織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組織就必然有人羣的活動,有人羣的活動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組織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活動,簡而言之,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運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實際,對於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的,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我們要從中間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都不是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我認為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首先是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運作前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説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泰羅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説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説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羣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着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説,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

此外,我想再談談我感悟較深的一點,就是老師播放的餘世維講課視頻之一如何打造高效團隊。他的有條不紊的講述,讓我瞭解到羣體與團隊的區別,瞭解到團隊具有的自主性、思考性和合作性的特點以及很多具有反思的議題。團隊精神是從生活和教育中不斷地培養和規範出來的。研究發現,從小沒有培養好團隊精神,長大以後即使天天培訓,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因為人的思想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小時候如果沒注意到,長大以後再重新培養團隊精神其實是很困難的。餘世維教授的話讓我覺得中國的孩子相對於外國的孩子來説缺乏了必要的團隊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也可告知我們在學生中國小的教育當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向市場經濟轉軌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對我們的下一代弘揚團結協作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只有具備了這種“團隊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竟爭中長盛不衰。

團隊精神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來説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團體具有自動自發性,作為領導,在組建團隊時要了解每個員工的才華和能力,做到知人善任;人力資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沒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個人總是有長處的,高明的管理者善於從每個普通的員工身上,發現有價值的東西,並加以引導和開發。受人尊重的企業,能讓員工不斷學習,提升的機制等。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已沒有“獨行俠”,團隊精神在企業競爭與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與日俱增,加強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勢在必行,誰搶在前列做得好,誰就會成為勝利者。這要求企業與員工的共同努力,企業必須明白“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的道理,員工必須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的內涵。從而做到軟管理與硬措施相得益彰,有效地激發企業員工的團隊精神的發揮。

團隊精神無論是對於個體還是一個集體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從而才能形成這個團體的團隊精神。

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管理學也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發現問題的學科,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鍊,這也是我學習本學期的管理課程的最大收穫。為了進一步的學習,我也選了下學期的《管理心理學》,希望通過學習,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知識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9

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這是著名財經雜誌《經濟學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

7月22日,中國台灣德魯克管理學家詹文明先生前來海爾大學交流。詹先生曾師從德魯克,曾親自聆聽大師教誨;立志傳播大師樸素而偉大的思想。

詹先生了解到海爾CEO張瑞敏是大師思想虔誠的學習者,曾在兩年前與張首席晤面共同探討學習心得,並將海爾有關案例寫入他的新作《德魯克教你當領導》。

《海爾人》報記者藉此機會採訪了詹文明先生。

“我從德魯克那裏學的三件事”

“我從德魯克那學了三件事。”剛一落座,作為德魯克的學生,詹文明先生就説起了他最崇敬的老師。

“當然,這三件事還未完全學到。”詹先生説,“第一件,德魯克每天五點亮燈,九點半熄燈,真像中國古人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二件,德魯克每天用2小時閲讀大量的資訊,持續達60年。第三件,德魯克把個人收入的90%捐贈給非營利組織,僅留10%家用,長達半個世紀,令我動容!德魯克沒有祕書,沒有傭人,戴的手錶超過40年,穿的西裝超過50年!”

“喜歡德魯克的人,都有點‘怪’!”

“我覺得喜歡德魯克的人都有點‘怪’。”説完恩師的生活點滴,詹先生髮表了這一觀點。

“為什麼這樣説?”這一觀點讓人很感興趣。

“因為德魯克的思維與一般人都‘背道而馳’。”詹先生説,“我認識你們的張首席也已經好幾年了,我覺得他像德魯克。”

説到德魯克與一般人“背道而馳”的思維,詹先生舉了一個例子:做企業的,都認為公司的最終目的是賺利潤,但德魯克説“利潤是一種限制”。德魯克認為企業的目的是為顧客提供產品或服務,沒有所謂的“利潤最大化”,只有“合理的利潤”:獲得合理的利潤以抵償經濟上的風險,以便更好地服務顧客,所以利潤只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限制因素。“比如,現在原材料上漲,企業就不能把這個風險轉嫁在顧客身上。至於怎麼辦,這是企業你自己的事情。”詹先生説。

“德魯克這種與常人‘背道而馳’的思維是怎麼來的?”記者問。

“一是天分;二是宗教觀,德魯克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詹先生説,“心中無神,眼中無人。”

“但中國人沒有類似於西方的基督教……”記者説。

“我想,你們海爾信仰的神就是顧客。”詹先生説。

這的確是這樣,海爾的確是把顧客永遠放在心上的!心中有顧客,就會愛員工、顧客、股東!

“學習德魯克,不在學習,而在認知!”

對德魯克,中國企業界不乏推崇者。詹先生對中國企業家在學習德魯克方面有什麼評價?

“學習德魯克,不在學習而在認知!”詹先生説。

詹先生講了一個故事:1950年至1985年,德魯克先後到過日本23次之多,主持政府高級官員、企業CEO經營管理研討會。一次會上,有位社長問道:“我們來學習西方的管理有用嗎?”德魯克不假思索地回答:“沒用!”這位社長接着問:“既然沒用,我們為什麼還要來學呢?”

德魯克説:“除非你們能將西方的管理本土化,成為日本式的管理。”

詹先生説:同樣,現在中國企業家把德魯克的理念引進來,首先必須要能夠融入中國文化,如果一味照單全收,你吸收進去後會水土不服,因為價值和文化都有差異。

“張首席花了將近20xx年學習德魯克,效果為什麼能體現出來?因為他已經將其消化了,轉化成了中國式的管理。假設張首席沒有領會老子、莊子、儒家思想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怎麼能成其大?”詹先生説,“可是中國很多企業家沒有張首席這樣的認知,我看到的大部分企業家都是認為德魯克的理念好,就趕快用,用了以後效果不好,然後歸罪於德魯克。很多人認為學習是重點,其實不是,是認知,認知錯了,學習再好也沒有用。”

詹先生認為:“中國更多的企業家是要‘術’,而不是要‘道’,‘術’是工具,‘道’是靈魂。如果把德魯克的理念當工具來用,就會無用。但海爾是先賣信譽再賣產品,這體現了管理的真正精髓。”

“從謙卑做起,由感恩出發”

詹先生最近出版了《德魯克教你當領導》一書,第一章的題目是:“領導來自謙卑”。

為什麼説“領導來自謙卑”?

“我們需要從謙卑做起,由感恩出發。”詹先生説,“我們就拿海爾來説,要感恩誰?感恩國家:沒有改革開放哪有海爾;感恩顧客:沒有顧客哪有海爾;感恩員工,有了員工才有海爾的活力……有了感恩,自然就會謙卑。海爾做家電回收,就是以謙卑的姿態感恩地球和人類。但很多公司不感恩、不謙卑,只顧今天榨取利潤,可問題是那些錢剛好明天買棺木,埋葬他自己。所以德魯克説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第一步是先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好。”

有人“始終如一”,有人“始終不如一”

詹先生與德魯克的師生情緣,可謂是“一面相見、一生追求”。1997年,詹先生前往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德魯克管理研究中心進修,從此矢志不渝地學習、傳播大師的理念。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傳播,一些正確的理念沒有經過有效傳播,很可能就會誤導,這會對不起德魯克。”詹先生説,“第二件事就是樂意跟企業家們分享德魯克。可惜,交流過程沒有想象中的好!”

“是因為企業家天賦不到、不理解,還是不夠投入?”記者問。

“理解是一方面,更主要是在實踐。就是德魯克説的: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詹先生説,“恰恰張首席最厲害的就是實踐!”

“但是,我看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中國的企業家很忙碌?”記者問,“這種忙碌不是真正的實踐?”

“用德魯克的話説:在一個時間裏面僅做一件事;實踐必須要專注,專注才會去思考。問題是有的企業家在一個時間裏做很多件事。”詹先生説,“德魯克真正的厲害,不是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告訴你要思考什麼。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就會得出精髓所在。張首席可貴的地方,就是堅持目標始終如一,幾乎如痴如醉。有的人沒法跟他比,始終不如一。”

知道顧客的“不要”比知道顧客的“要”更重要

德魯克有一本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説的是管理者的“有效性”。詹先生也認為:“成功”無法複製,最多隻能學習成功者的“有效性”,也就是“做對事情的能力”。

“有效性是什麼?德魯克説就是做對事。”詹先生説,“但是,有效性必須從顧客的角度去思考。你認為對了,顧客不一定認為對。”

詹先生接下來的一段話,讓人思索良久,他説:“知道顧客的‘不要’比知道顧客的‘要’更重要!但企業統統都是問顧客‘要什麼’顏色、款式、功能,但是從來不問你不要什麼。比如現在的手機,功能一大堆,但真正用的沒幾個,顧客説‘我只要有3種基本功能的手機’,企業可能會説‘對不起,我們只有16種功能的手機’。”

大師95歲逝世,但他從來沒有“老”過!

對德魯克,記者有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1920xx年)出生的人,但他的管理思想直到21世紀,互聯網普及的年代仍指引着管理領域的革命。

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的人產生作品就限於一個時期,甚或有的人一輩子就一部作品,就很難再有超越了;而德魯克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一直到老都有創新思維,他甚至對全球化,互聯網將會帶來的影響都做了精闢的分析與預見。

德魯克的預見能力很驚人:

——1942年,德魯克寫道:企業團體將變得與國家一樣重要。今天的現實是:世界最大的100個經濟體中44個是國家,56個是企業。

——1985年,德魯克告訴花旗集團主席——沃爾特·里斯頓(WalterWriston)柏林牆將要倒下。里斯頓説如果這個預言不是出自德魯克之口,他一定會認為是無稽之談。1989年,當柏林牆真的倒下時,德魯克笑着説:“我不知道它這麼快就倒了。”

——在1999年,德魯克在評論互聯網的繁榮時説:“獲取信息的途徑並不是最重要的,組織、企業和每個人如何進行調整變革以應對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商業著作《企業重組》的作者——邁克爾·哈默説德魯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我雙手顫抖着翻開他早期的著作,因為我害怕發現他在幾十年前就預見了我最新的思想。”

大師活了95歲,但他從來就沒有“老”過!實在是令人欽佩之至!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0

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學習和採訪調查,我們小組終於在這次活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我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無法涉及的知識,不僅拓寬了知識面,而且也獲得了許多管理學方面的經驗,為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提供幫助,是知識與實際更容易結合起來。

從參觀公司樣品間的產品和設備,到聆聽管理人員的細心講述,從認真整理提綱和記錄實訓內容到蒐集資料整理採訪總結,整個過程就是一堂課,教給我很多東西。

首先,我明確了在管理職能中,計劃是管理過程中最基本的一項職能。公司部門經理章先生告訴我們,現代企業要想在市場機制下求生存求發展,那麼必須要擁有優秀的管理者。然而,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不僅要有卓越的眼光和與眾不同的洞察力,更要具備能夠規劃全局和協調各部門工作的能力。要對組織的未來環境和發展趨勢作出儘可能準確的預測,並根據可利用資源確立組織目標,制定出可實施方案和措施,為組織目標的實現作出完整的策劃。

其次,我瞭解到,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對市場環境具有敏感性。章經理説,雖然國家對中小型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逐漸加大,但像該公司這樣的高薪技術產業的發展支持力度還不夠。所以,在實際銷售過程中,以訂單模式經營,善於發現和捕捉市場機遇,通過開發新產品引導消費。通過開展公共關係活動,取得公眾和政府的支持,都是極其重要的策略。

還有,在關係方面也是頗為重要的,作為管理者就更要處理好各種關係,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和公司內外的關係,等等。即將步入社會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和運用這些處理好各項關係的知識。不僅要對身邊的人尊重,而且更要平易近人,管理者只有做到讓大家信服,才能夠跟員工跟好的溝通,達到目標和任務完成的最佳效果。

除此之外,章經理還説,企業要靠人才,一個人單槍匹馬不可能把企業做強做大,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人才,企業才有生存能力。人才並不僅僅指學歷高,學歷高的人素質不一定就高,能力不一定就強,最重要的是,作為企業員工,你是否能夠為企業帶來效益。所以,我認為作為大學生,我們的確有必要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不應該僅僅侷限於知識的框架,但也不可忽略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二者能夠優化結合才是最好的。

最後,我明白,在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上,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集思廣益,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哪個部門或級別的員工,只要提出了對企業管理優化有用的建議,都值得采納和吸收。同樣,在生活中也是如此,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實踐出真知”,這次實訓的確帶給我很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東西,希望以後能夠多從這種實踐採訪中汲取知識,提升自己,理論結合實際,完善知識系統。既為更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做充分的準備,也對以後的學習生活提供參考。所以,我認為在學習的基礎上多參加實訓和鍛鍊也是很有必要的。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1

一直以來都想看看管理學方面的書籍,以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比如考級考證,做兼職,參加社會實踐佔用了大量的課外時間,想看的念頭剛冒起來又沉了下去,所以,這門課還沒有入門,直到時間的車輪輾轉到了現在。 前段時間,終於有機會接觸管理學這個學科領域了。我緊緊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系統的,全面的,深刻的學習了有關知識。"學然後知不足",基於此,本人鼓起勇氣抬起怯懦的筆,將自己學習《管理學概論》的一些淺陋的體會流露出來,作為一個引子,希望大家能夠參與到這個話題的討論上來,共同進步、共同提高。這種討論是雙贏的,一個人在教導別人的時候,往往自己學到的也最多;一個人在試圖協助別人開發自我潛能的時候,也能充分發展自我,這也算是"教學相長"的一個特例吧! 《管理學概論》這本書主要闡述了社會各種組織內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論、方法和技術等,同時還加入了管理科學的發展和管理實踐技巧等內容。具體來説,它分為三大部分,緒論、管理職能、管理技巧和管理方法。由概論、西方管理思想發展史、組織的環境和目標、計劃職能、組織職能、控制職能、領導與激勵、決策、衝突處理,時間管理這十章組成。 通過這十章的學習,讓我認識到: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越來越重要;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當今社會管理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管理的地位越來越受關注,管理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當代大學生,管理學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學好管理學對於今後步入紛繁複雜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本書,讓我體會最深、最感興趣的是計劃職能這一章,一方面是因為它是管理學理論的基礎,是本書的重點內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寫得很精彩。當然,這並不代表其他章節就寫得不精彩,其它章節同樣寫得不錯。所以,《管理學概論》這本書,它讓我在看完第一遍後,有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衝動,甚至N遍,每次看後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觸、新的收穫。 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一個職能,管理職能中的首要職能就是計劃職能。為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努力使羣體中每個人理解羣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並有效地完成任務,我認為這就是計劃。計劃包括六個方面,做什麼,為什麼做,何時做,何地做,誰去做,怎麼做。如果能夠回答這六個問題,就説明你已經初步完成了計劃的制訂。計劃制訂,又稱計劃工作的程序,分為如下步驟:估量機會→確定目標→確定前提條件→擬訂可供選擇的方案→評價和選擇方案→制定派生計劃→用預算量化計劃。計劃制訂的步驟適用於大多數場合。例如許多在廣東非珠三角地區讀書的大學生準備到珠三角就業,那就可以根據這些計劃步驟來為自己做準備。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珠三角就業的機會有多大以及由此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其次,我們就需要設定各方面的目標,如選擇城市以及從事的職業。再次我們需要詢問所在的單位有沒為職工購買失業、養老、工傷、醫療四險,能否享受住房公積金,在購車貸款方面有什麼優惠政策。無論哪種情況,都有幾個可供權衡的方案。因此,學生們可以就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崗位的利弊進行評價,選擇適合自己的城市、單位和崗位。在被某個單位錄用並簽訂就業合同後,我們就需要制定派生計劃,包括選擇食宿,兼職,進修等等。最後,我們還需要將這個計劃轉換成預算,這些步驟都是一個計劃的體現。

管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2

通過這一學期對《管理學概論》的學習讓我對管理學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

通過學習,知道了管理者與領導者的區別。以及合格的領導者應具有的性格屬性。而且領導的特點與所處環境的影響,如何達到最好的領導功效。

在這一門課的整個學習中,最讓我影響深刻,給我無限啟迪的應該是博弈論。老師當時説了一個流傳廣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話説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A和B,並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都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後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兒東西。於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審訊。這個時候,聰明的警官找他們談話,分別告訴他們説:“你們的偷盜罪確鑿,所以可以判你們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個交易。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麼你會作為證人無罪釋放,他將被判20xx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們都將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無罪釋放,你被判無期徒刑,終身囚禁;如果你們都不招,各判2年。” 當時我認為,既然兩個囚犯最好的結果是都不招供,兩人都只被判2年,那麼,兩個囚犯都選擇不招供就是這個博弈的最終結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稱為“困境”正是因為這個博弈的最終結局恰恰是最壞的結果,即兩個囚犯統統招供,結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樣,都需要有2個前提假設:囚徒A和B兩人都是自利理性的個人,即只要給出兩種可選的策略,每一方將總是選擇其中對他更有利的那種策略;兩人無法溝通,要在不知道對方所選結果的情況下,獨自進行策略選擇。囚犯“思想搏鬥過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內心活動是這樣: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將牢底坐穿,招了最壞坐20xx年,還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無法串供,風險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馬上被釋放,也是招了合算。因此,無論囚犯B是坦白還是沉默,囚犯A採取坦白的策略對自己更為有利。同樣,以上推理也適用於囚犯B。結果兩個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之所為被稱為“困境”,正是在於:如果A、B二人都保持沉默,則都只被判刑2年,顯然比兩人都坦白的結果要好。兩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選擇,這對他們個人來説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們個體理性的選擇。A與B的任何一人單方面改變選擇,他只會得到更加不經濟的結果。而在其它的結果中,比如兩人都不坦白的情況下,都有一人可以通過單方面改變選擇,來減少自己的刑期。可是兩人經過一番理性計算後,卻選擇了一個使自己陷入不利的結局。

而後,老師再説了一個智豬博弈的例子則更讓我訝異。通過矩陣分析可知,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智豬博弈”的結論似乎是,在一個雙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競爭環境中,有時佔優勢的一方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有悖於他的初始理性。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誰先去踩這個踏板,就會造福全體,但多勞卻並不一定多得。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着做那隻坐享其成的小豬。而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又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為了避免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淪為“大豬”,懂得智豬博弈對於個人並非是件壞事。

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習到的管理學知識只是冰山一隅,但是他使我對這門知識有了感性上和理性上的認識,豐富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它培養了我對管理學的興趣,學到的知識對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對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