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化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化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1

3月13日 我參加了區實驗優質課暨國中化學新教材培訓,特別是聽了畢笑誼、單玉鳳、陳海燕三位老師關於新教材的培訓讓我收穫頗豐。面對新課程體系及新課程理念,化學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另外還應培養和提高以下幾種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新課程需要,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化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一、理解教材和駕馭教材的能力

教學的根本依據是課程標準。因此在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來用好教材。擁有知識不等於就能駕馭教材,教師要在全面領會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從學科系統的角度出發,下大力氣去深入地鑽研教材、理解教材。只有認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由淺入深、通俗易懂地向學生解釋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科學、正確地傳授知識。同時還要善於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做到心中有數,遊刃有餘,靈活掌握和支配教材,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

二、根據課程目標體系和教材內容選擇教法的能力

選擇科學合理的教法,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注意領會每個課程模塊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把握課程模塊的特點,依據學生情況及教學條件,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三、增強探究意識,強化探究實驗教學的能力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就要強化學生探究意識,開展探究性實驗。它既是求知的過程,又是創新和實踐的過程,對教師和學生的能力培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新課程改革中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作為課程目標之一。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焦點,也是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重要標誌,是新課程理念及體系有效實施的保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實現這一整合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能決定了信息技術應用的程度和效果。

五、懂得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互聯網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庫,其豐富的教學資料及信息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面對新課程,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信息意識,要善於從網絡資源中汲取各種課程資源,拓展課程內容,擴充學生視野。新課程體系中很多知識,需要通過教師和學生從網上查閲相關信息,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後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完善,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重新構建交互式學習環境已是勢在必行。可以説,新課程體系實施後,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教學信息源,課堂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學場所,學生可通過網上教學平台在網上與教師、同學交流、溝通,以較好地掌握教材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

面對新課程,化學教師需要具備的教學能力還很多,比如協作教學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科研能力、課程開發與課程實施能力等。只要我們積極努力的投身於新的課程體系,踐行課程改革,勇於探索、創新,一定能夠走在課程改革的前列,適應新課程教學實踐的需要。

化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2

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正式啟動,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如何迎接新課程新挑戰,實施有效教學。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新教材教學談幾點體會和認識。

一、對人教版化學新教材的認識

(一)注重學生學習化學素養培養。新教材採用研究型學習法。如學習“元素化合物”一節,通過活動探究形式討論金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教給學生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即:觀察、實驗、分類、比較等科學研究方法。即:觀察物質的外觀性質→預測物質的性質→實驗觀察→解釋及結論。這樣體現了對學生能力培養,教給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貫穿始終。新教材要求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為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收集利用更加廣泛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形式和內容統一,使教學形式多樣、方法新穎,體現特色。

(三)化學生活化特點突出。化學新教材對知識的學習目標定位在知道、説出、舉例、瞭解、認識等第一和第二層次上,對於應用、設計、評價、靈活運用、養成、具有、樹立等要求很少。學生參與的活動內容多,重視與生產、生活的緊密結合,體現了化學來自於生活,服務於生活,使學生親近化學,感到學習化學的快樂,體現了“化學從生活中來,化學到生活中去”的特點。

(四)圖文並茂,信息量含量豐富。教材中的圖示、圖表豐富,如,在教學“物質的量”1moL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時給了一個表格,表中列出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在不同條件下的體積等數據,提出討論題,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和歸納的方法,總結出摩爾質量和氣體摩爾體積概念。這樣的實例很多,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助於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加強教學研討,領會新課程意圖

(一)深入學習研討,樹立教學新理念

通過課程培訓、集體研討等形式轉變教學觀念,在集體備課上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在教學上統一進度、統一練習和教學深度,在教學方式上體現特色, 靈活多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新課程理念, 如,學習“氯氣相關性質”時,為弄清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性實驗:將新制的氯水分別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幾種試劑中,觀察有什麼變化,並用有關的離子方程式解釋出現的現象。再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並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發,教師適當點撥,最後在廣納眾議的基礎上得出結論。這樣,不公課堂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扮演着引領、點撥、適時給予指導的角色,讓學生自己不斷髮現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讓學生談想法,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從而真正做到從以教學中心轉變到以學生學習為中心, 從被動學習到學生的主動學習,生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

(二)親自動手實驗創設情境,進行實驗興趣化教學

化學實驗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問題情境,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讓學生驚奇、詫異和不解,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提出一系列的新問題,渴望對新問題探究和解決。如,在學習“氫氧化鋁”性質時,先讓學生舉例Al(OH)3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然後順勢提出如何製取Al(OH)3。通過學生實驗後,讓學生交流實驗現象,並提出問題:為什麼NaOH溶液過量時Al(OH)3沉澱會溶解? 為什麼兩種試劑滴加的順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它們是怎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怎麼寫?如果把NaOH 溶液改為氨水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嗎?Al(OH)3沉澱溶於酸嗎?該用什麼方法制Al(OH)3等等,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探究下去。總之,實驗教學能夠很好的激起學生學習化學興趣,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三、新課程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一)對教材使用的困惑

在課改化學教材中,一些內容過淺,知識點較零散,新教材一學年的內容基本把原來教材三年的內容都涉及到了,很多內容不容易講透,不利於學生形成學習化學的知識體系,加之大學聯考改革方案還未出台,因此,實際教學定位很難把握。如,“元素化合物”知識舊教材用了六章的篇幅,分佈在兩冊教材中,而新教材兩章就講完了。很多物質的化學性質在新教材上只介紹了部分。如,SO2的化學性質,新教材只介紹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漂白性,而未涉及還原性和氧化性,如果只作瞭解就行,但問題是相關知識又在各種配套練習中大量出現,如果不在教學中加深講,學生就不會做題,並且大量的方程式在練習中會經常出現,學生記不住,寫不來,使學生覺得學化學很難。

(二)對教學過程實施的困惑

以活動探究進行教學的形式很好,但有些探究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一是學生實際能力達不到,如,“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完成後,接着是活動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還原性,讓學生探究Fe―Fe2+―Fe3+轉化,在此以前學生沒有接觸過Fe的性質,所以預測不可能到位,以致大部分學生探究實驗不知所措。二是探究實驗過多過頻,實際教學時間安排不過來。在高中化學必修1中,活動探究13個、觀察與思考12個;化學必修2中,活動探究17個、觀察與思考9個。要完成這些探究內容又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間不允許,所以,很多探究就只有由老師代勞,很難全部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三)對化學科評價體系的困惑

目前,針對新教材的大學聯考方案尚未出台,教學內容和課後練習也不配套,因此在化學教學的“度”上很難把握。雖然我們化學教研上作了研討交流,但還是不放心,因為大學聯考真正要求到什麼程度説不清楚。因此,在課程設計、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時間上都難免套用以前的大學聯考模式,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必修選修內容混亂出現,習題偏離正常軌道。因此,有關方面應儘快出台與新課改相適應的大學聯考方案。

化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3

3月18日,在長春市南湖區二實驗國小語文教師培訓中,教育專家精彩的講座,使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淺。尤其對教授關於字理識字教學講座的學習,感觸頗深。相信這堂講座對於一、二年段的教師幫助最及時。講座中通過一些分析舉例,對字理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除此之外,二實驗國小教師精彩的示範課,還體現了許多有效的識字教學方法,寓趣於教,反映了培養低年級國小生識字興趣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培養低年級國小生識字興趣呢?通過這次培訓學習,對此,我有三點體會。

一、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形成需要

在趙春華老師的示範課《青蛙寫詩》中,老師根據看圖學詞學句的教材特點和教學要求,教師先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再從讀句學詞入手指導學生學習生字,這就使識字成為閲讀的需要。需要是興趣產生的基礎。當學生把識字當為自己的一種需要的時候,就集中注意力,積極而又主動地去識字。教師還創設問題的情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觀察圖畫,瞭解字義的基礎上,又將識字迴歸到課文中,不僅是變換角度,加強學生對字義的理解,而且能促使他們產生求知慾望,使學生自覺地識字。

二、生動活潑,增加情趣

識字教學如果不講究方法,只讓學生機械反覆,他們將感到枯燥泛味,產生厭倦,注意力難以集中。兒童喜歡新奇,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直接形象的教學方法,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良好的學習情緒。識字教學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識字活動作為學生識字興趣的激發點,才能使學生對識字本身發生興趣。

講座中也指出,把抽象的文字符號形象化。漢字源於古老的圖畫式的表象符號,經過漫長的歲月才逐漸發展成今天能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識字教學可以根據字形結構的特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或聯想,把漢字這種抽象符號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地聯繫起來,使他成為可感知的對象。為此,可以用圖畫輔助教學,讓學生觀察簡筆簡畫的構圖,聯想到象形、會意、形聲等構字方式。也可以析形索義,指導學生把字形和字義聯繫起來,用生動的評議描述,既幫助學生牢固記住字形,又加深對字義的理解。還可以根據字形、字義的特點,編順口溜或猜字謎等,活躍課堂氣氛。

引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在識字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讀音、解義、析形,特別是在分析字形時,讓學生邊觀察邊説邊寫,使他們儘可能有多種感覺器官參加活動,這是保證學生更好地掌握識字教材的條件之一。

三、掌握識字方法,鞏固興趣

識字教學要引導學生掌握識字方法,還要本着“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精神,讓學生反覆實踐,熟練掌握。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而且能鞏固提高識字興趣。在《青蛙寫詩》一課中,瞭解字義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豐富表象,並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用生字組詞在分析字形時,引導學生以“字”帶“字”識字,温故知新,聯繫熟字,掌握生字構字的部件組合的方式,提高識記字形的自覺性。這樣進行教學,讓學生參與識字活動,指導他們運用已學的識字方法,對生字的音、形、義進行分化認識,整體掌握,達到識字教學的要求。低年級國小生初步懂得怎樣去識字,就能激發不斷探索的熱情,併成為自覺識字最有力的動機。

總之,教學藝術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使教學成為情感、個性活動的過程。藝術性的教學猶如磁鐵一般,吸引着學生全部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貫注、樂學不疲。

化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4

4月18日我校進行了識字寫字教學展示活動。全校教師積極參加了此項活動。第一節執教的的是一年級的張滿紅老師講的《識字一》。教學有關單人旁的字。上課伊始張滿紅老師落落大方激情導入,成功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順利的把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當中。然後帶領學生識字、寫字、鞏固識字。最後欣賞名人書法。我覺得這環節執教者能把那些字是誰寫的,是哪個朝代的人等做一下簡單的介紹,對培養學生熱愛中國的書法,讓學生喜歡上寫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節是張麗萍老師執教的二年級的識字課《識字二》學習有關花的一下字。這節課張麗萍老師講的很精彩。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和老師一起行雲流水一般識字、寫字、積累內化、總結昇華。總的説來這是很成功的一節課。

第三節是我執教的三年級第九課《趵突泉》。在這一課來我們認識7個生字,會寫12個字,我指導書寫了六個生字。從總的來説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把課進行到底,學生配合的得也很默契。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覺得識記字形這一部分很精彩。在平時的識字教學中我也特別注重讓學生識記字形,與其讓孩子枯燥的寫呀寫不如讓孩子用巧妙的方法記住字形。時間久了孩子們自然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如“幽”字不好寫還不好記,但有個孩子是這樣記住這個字的,他説“兩個老幺在山上聊天。”非常形象,一下就把這個字記住了。還有“遊”字,有個孩子説“一個孩子帶着帽子去方正湖游泳。”我這一節課,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整個課堂氛圍有些拘謹,老師更是緊張,有些怯場。因為緊張板書實在是不敢恭維,另人感到深深的遺憾。

第四節課是四年級的姜影老師指教的《捅了馬蜂窩》一課,這節課我覺得她的板書設計很少有趣值得學習。第五節課是王佳老師執教的五年級的寫字課,但由於有事耽誤了沒聽到很是遺憾。

我認為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我聽完各位老師的課後收穫頗多。原來識字課也可以講得如此精彩,內容可以如此豐富。大家也藉助這樣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彼此切磋學習,取長補短。對提高全體老師的教學技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學生來説也是一次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我們的班的於謹銘同學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就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這對一個孩子來説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啊。

化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5

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少年要有廣闊的胸懷,知天下事,有較高的道德標準。就幼兒園而言,德育教育已不再是單純地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科學、愛勞動,培養幼兒誠實、勇敢、不怕困難等良好品質,而應該進一步幫助孩子學會共處、學會同情、學會關心、學會競爭、學會分清是非、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形成互相協作、嚴守紀律,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良好行為品德,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發展。

在幼兒園經常使用説服、榜樣、將故事和獎懲來對幼兒進行德育,他們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外到內地把一定的思想、認識或觀念賦予幼兒,而不是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實踐而得到的正確觀念,更不是讓幼兒運用智慧和經驗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產生的認識,用意動搖,不牢固。

本次培訓使我從新認識了幼兒,傳統的教育觀,把幼兒當作一個接納知識的“容器”,一個被動的接受者。隨着教育觀的不斷改變,幼兒的一個自主的、又能力的學習者的觀點,被我們逐漸認可,而現在我知道了,幼兒不僅僅使一個學習者,而是一個有能力的思考者、思想者。他們有自己分析事物的邏輯,有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我們無可比擬的大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新認識幼兒:從一個“容器”到有能力的學習者,到有能力的思考者,在這一過程中我獲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靈感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