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大綱範例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經濟社會方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已有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結合高校的發展實際,如何理解高校的科學發展,高校在發展中存在哪些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和做法,如何實現高校的科學發展,這些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是必然遇到的,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人在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一些思考,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大綱範例

第一要義是發展,首先必須有發展,才談得上科學發展,胡錦濤同志講“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離開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意義了”,因此,不考慮如何實現發展,而大談科學發展是沒有價值的。那麼,什麼是高校的發展,或者説怎麼樣才能説高校是發展了?我們應首先分析什麼是發展。發展是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即是發展。現在大學排行榜、高校教學水平評估,評價高校發展無非是從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進行考察,但具體落實起來卻是一些數字化指標,如,學位點的數量、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數量,論文、課題經費數量等等,圍繞這些數字化指標,各高校展開了競爭,誰達到了相關指標,就説明這所高校有了發展。不可否認這些數字化指標可以從一定方面反應該高校或單位的發展情況,但一定就能説明該高校或單位確實發展了嗎。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思考,我認為,一個單位的發展應分為顯形的發展和隱性的發展,所謂顯性的發展,就是指標誌該單位發展的一些顯性的數字化指標,隱性的發展是指不能用數字和指標顯示出來的發展,一個單位的發展應該是顯性發展和隱性發展的整合,應該是整體的發展、全面的發展,才是實實在在的發展和真實的發展。一個單位的發展是這樣,個人的發展也是這樣,我們經常評價一個教師或一個幹部的發展現狀,主要以他個人職稱職務是否晉升、工資津貼是否提高、有無榮譽稱號、有無獲獎等等,這些在一定方面反應了他的發展情況,但決不是他的全部,甚至有的並不名副其實,平時我們看到某一個人是教授職稱,但他的個人水平真的與教授相符嗎,平時我們看到某一個領導幹部,他的真實水平與其職務相稱嗎?可以做這樣的比喻,就像一座海中的冰山,海平面上是顯露的冰山,海平面以下則是未顯露的冰山,要想知道這座冰山的全貌或真實大小,就要清楚海平面上下所有冰山的情況。而在實際工作中,不論是單位還是個人,一味追求單位和個人的顯性發展,甚至把實現顯性發展作為終極的目的去追求,這樣的現象相當普遍,由此就會造成急功近利、作風浮躁、學術腐敗等不良現象的滋生和蔓延。不可否認,單位和個人的顯性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從某些方面反應發展的程度,在實現真實發展的前提下,追求顯示發展的一些外在數字、指標和榮譽是必須的,特別在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競爭的激烈使機會比黃金還重要,實現了顯性的發展,爭得別人的認可以和尊重以及取得相應的地位,就等於把握了機遇,你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發展也會越來越快,從這個角度説,實現顯性的發展是我們實現真實發展的手段,而決不是目的。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決不能忽視手段的重要,一個單位或個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有一種爭先創優的精神,在腳踏實地工作的同時,還要善於推銷自己,讓別人認可自己,決不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高校的發展和教師個人的發展都有一個全面發展的問題,都要避免兩種極端傾向,一是蔑視追求顯性的發展,二是一味追求顯性的發展。在當前,重要的是我們要警惕把追求顯性發展作為終極目的,忽視單位和個人真實的發展。所以,當前強調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我們在追求外延擴張和顯性發展時,一定更要重視內涵和真實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大學如何體現?現在形成共識的是大學培養以育人為本,學生為中心;大學教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因此,以人為本在大學實際上是圍繞兩個主體進行的,一是學生,二是教師,做到兩個“實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實現、教師發展主體的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我個人認為,在當前,重要的和緊迫的是如何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知識的“滿堂灌”。如今我國的基礎教育已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中學教學的理念、方法、師生關係已悄然發生着根本性變化,而大學卻還在固守着自己多年的教學培養模式,重在灌輸知識的現象很普遍,應該來一次大學的“新課程”改革。因此,要真正落實學習過程中的“以學生為主體”,就要下力氣進行大學教學的改革,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機制。以學生為中心,還要有效落實大學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的辦學理念,大學的本質或生存價值是培養人才,當然還有其它功能,如,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者不可偏廢,但三者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個人認為三者不應是並列的關係,培養人是中心、是目的,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是圍繞實現培養高質量人才而進行的,相對於前者,它們應是手段而非目的。我們假設一個高校如果沒有了培養人才這一功能,只進行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那麼它就不能是高等學校,而只能是研究所或公司,而如果一個高校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功能體現的不理想,但重視瞭如何培養人,那麼,該高校的本質就不會發生變化,只能説不是很理想的高校。現在的情況是,在大學的辦學理念上,雖然理論上和口頭上認識到了大學應該以育人為本,但實際工作中,往往更強調了科研和如何服務社會,原因一是沒有從根本上深刻認識大學功能,二是大學的評價體制和機制再作怪。評價大學的辦學好壞,科研的指標和服務社會的指標更是顯性和容易實現的,而大學培養學生的質量則缺乏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指標,這樣就會導致大學把科研的指標和服務社會的指標和評價作為目的。由此,造成這樣的現象,大學以完成多少科研論文、課題數量、經費數量為最終目的,而很少思考如何把完成這些工作與培養學生對接,高校的教師以完成多少教學任務、科研論文、申請課題數量和拿到多少經費為最終目的,很少考慮自己教學的效果和如何把科研成果和服務社會的成果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實際上,我們深入思考一下大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目的是什麼?大學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知識的創新,為國家和社會科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如果僅限於此,該機構就是一個科研院所,大學更重要的目的是如何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從而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那麼就需要把進行科研的方法、手段以及前沿成果等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科研的過程中來,要大力推進科研成果向教學的轉化,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恰當的內化和融合到教學過程中去,形成教學中有科研,科研中有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社會服務也是這樣一個目的,讓學生學會如何把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來,而不僅僅把為企業和社會作出多少貢獻作為終極目的,否則的話,就與公司沒有差異了。因此,高校應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對科研和服務社會如何與培養學生對接進行研究和探討,實現通過高水平科研和高質量的社會服務推進教師創新素質的提高,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素質。

如何使教師成為發展的主體?現在大學熱議的話題是大學的分類評價和管理,高質量的大學是一個模式嗎?中國有幾千所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不應“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高校,如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等等,由於其功能有不同側重,不應是一個評價標準和體系。實際上針對每一所大學內部,也有一個教師分類和評價問題,高校中教師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之間學歷背景有差異,個性、特長和興趣有差異,職稱有差異,發展條件有差異等等,有的教師可能擅長教學,有的擅長基礎研究,有的擅長應用開發等等,要體現教師發展的主體性,就要有“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觀念,應該使每位教師發展成為他們所能夠成為的最出色的人,教師成功的模式應是多元化的,學校的評價標準不應是單一的。當然,這裏説的教師的分類評價與管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概念,即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都應有所涉及,只是教師有所側重,而不是隻搞一方面,而不涉及其它方面,高校單純搞某一方面的教師是不存在的,否則就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這裏強調的是儘量突出教師的某一方面特長,同時要兼顧其它。另外,要有效落實教師發展的主體,還要轉變觀念,即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觀念,強調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是以教師的發展為前提的,在觀念上要剔除教師的工具理性,樹立教師的價值理性。

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如何在高校有效落實?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加強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和學院應有比較具體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方案,應定期分析師資隊伍現狀,目前應加強師資隊伍的有計劃培養。要統籌兼顧教學與科研、服務社會,統籌兼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統籌兼顧重點與一般,統籌兼顧教師與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