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精選17篇)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

《第七天》是當代著名作家餘華於20__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説。小説以時間為線索,記錄了主人公楊飛在七天內的所見所感,寫出了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一些現象,有房屋強制拆遷,對官僚主義的批判等等,大多數還是發生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一些很細微的事情,並從這些末梢中提煉出了很多東西,有愛情,親情,社會情,當然,還包括一些很曖昧的,我們都説不清的東西,比如我們這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還有很多,下面請我一一道來。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精選17篇)

以前我一直在尋找可以全面闡釋21世紀社會的作品,現在,我找到了。 並且不負所望,這部小説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從我讀完這部作品,到現在,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們社會的這些變化,還有相對應的我們個人的變化。我個人認為,餘華的這部小説,闡釋了三大主題:親情,愛情和社會情。

小説的開篇就是一個已經死去的人,面對一個霧氣朦朧的世界。身邊每天都發生着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人出了車禍,有商場發生火災,還有人跳了樓……然而,在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楊飛回憶了他的養父楊金彪——一個樸實善良的鐵路維修工人。他的生母在火車上意外產下了他,並從廁所掉了下去,而單身漢楊金彪撿到了他,從此他就養着這個孩子。把這個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裏,給他餵奶粉,喂水,甚至於織毛衣。讓我最感動的是其養父為了他放棄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這個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楊飛丟在河畔街,所以當他看見這個小小的人兒用樹葉把自己全身都蓋住,用來保護自己的時候,他反悔了,自責了。這種對良心的檢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説,這種品質,是彌足珍貴的。這種愛,是大愛。是隻有親情的力量才可以創造出來的愛。

主人公還回憶了自己生前的愛情。李青是他的妻子,確切的説,是前妻。他們曾經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們公司最善良最有氣質的女孩。楊飛靠着自己的誠實,善良,正直的品質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裏度過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曇花一現的生活。但李青終於為了自己的夢想離開了這個家,也離開了她唯一的愛情,跟一個美國留學回來的博士結了婚,她開始創業,開始變得大紅大紫,可最後的最後,她同樣死於自己的夢想。在死後與楊飛見面的時候,她説,我一生結過兩次婚,丈夫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可以説,李青代表了這樣一種人,他們為夢想而生,為夢想而死。但我卻反倒覺得李青一生最幸福的時候是擁有愛情的日子。你們覺得呢?所以,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所謂的夢想,對我們和這個社會而言,到底有沒有價值,或者狹窄的説,是不是我們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它值不值得我們捨棄一切去追求?或許到最後我們才發現,不是生活太難,是我們太過貪婪,忽視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導致生活的不幸福。

小説還寫了一種愛情,鼠妹(劉梅)和伍超的愛情。伍超在一家理髮館門口看見了劉梅,那種感覺,用小説的話就是“我再也見不到比她更好看的人了”,所以伍超也去了理髮店做了一名洗頭工。他們二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特別底層的一些人,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福利和保險,每天為了生存拼搏。這樣兩個男女相愛了,一起帶着他們對生活更美好的嚮往,努力工作着,生活着。他們也是有夢想的。伍超在洗頭之餘還學習理髮,夢想成為技師,這樣收入會更多一點,生活就會更好一點。可還沒等到那一天,夢想就破滅了。他們一起帶着生活的尊嚴開飯了一家餐館打工,這時,他們有了新的夢想——等伍超學會炒菜以後,他們就自己開一家小餐館,幸福和睦的過日子。可之後的一件事,讓他們的這個夢想也破碎了。顧客對鼠妹動手動腳,伍超出氣不成反被打的滿臉是血,這一次,是為了做人的尊嚴。就這樣,夢想不斷被打破,可他們沒有屈服,即使要飯他們一樣堅強的活着,這個時候感情是他們活下去唯一的支撐,當這個支撐破碎的時候,鼠妹就跳樓自殺了。原因是伍超騙了他,欺騙終於讓他承受不了這樣無望的生活。後來,伍超從老家回來後,為了給鼠妹買棺材,賣了腎,得病死了,去了什麼地方呢,去了一個地方叫做死無葬身之地。

伍超説:“她對我太好了,跟了我三年,過了三年苦日子,我們太窮,經常吵架,我經常發火,罵過她打過她,想起這些太難受了。我不該發火,不該罵她打她。再窮再苦她也不會説離開我,我罵她打她了,她才哭着説離開我,哭過之後她還是跟我在一起。”這就是鼠妹和伍超的故事。

小説還提到了一種情——社會情。小説在看似無望的社會裏,給我們提煉了這樣一種價值觀。比如主人公的養父楊金飈,生前兢兢業業,勤奮,努力的工作在鐵路一線上,不求更多的回報,樸實地做人,做事。並且,在他死後,他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以他自覺地當起了侯燒廳的工作人員,這時候,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實現,所以,最後他是幸福的,是滿意的。還有李月珍夫婦,也都是非常善良的人。李月珍奮力給二十七個嬰兒尋找真相,她死後終於和這二十七個孩子生活到了一起。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

讀完這部小説,我們會思考,小説中每個人物都有夢想,楊金飈的樸實工作的夢想,鼠妹和伍超好好過日子的夢想,李青的夢想,譚家鑫夫婦的夢想,這些人的夢想在生前的社會都得不到實現,或者説,即使實現了,對他們個人而言也是不幸福的,是沒有價值的。在他們死後,到了死無葬身之地的時候,他們的夢想全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我們通過這些內容,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為什麼,看起來很容易實現的夢想,在現實生活中就這麼難?到底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過錯,還是個人的追求有偏頗?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2

這應該算是有生以來讀的餘華的第一本書了吧。

説來也慚愧,作為一個文科生,餘華先生的諸多名作只知名字,從未深入拜讀,看過《第七天》這部小説,便已經抗拒不了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就像蒼涼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將我淹沒,然而在經歷了生命的窒息之後,又覺得自己獲得了心智的重生,藉着作者的筆鋒再度輪迴,品味着一個又一個苦辣酸辛五味雜陳的生命歷程,他的作品在快餐式的文學創作中,實屬罕見。

看過很多熱門IP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對於《第七天》,剛讀的時候就會有種特別的遺憾,這樣充滿矛盾的情節如果想要搬上熒幕,廣電大佬們肯定會對此火冒三丈,費勁全力的阻止它的面世。畢竟,餘華所講述的世俗規則,對普通人來説,是義憤填膺 ,對於為官為商者,卻是無地自容。

生命的盡頭是什麼?

我想餘華應該是厭惡這個社會的,所以他才會覺得死去才是生活的開始,可能原本我們所謂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死亡才是純淨的活着。

餘華把死去的靈魂的人性描繪的無比善良美好,好像每個靈魂在他們的空間裏是沒有仇恨和紛爭的,這也許是對的,畢竟人心原本都是善良的。

小説主人公楊飛不幸去世之後,並沒有去往安息之地,而是飄蕩在若隱若現的虛幻世界中,他將自己過往四十一年的的人生濃縮成了七天,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回顧與之相關的人和事,重現自己的人生軌跡。

生死也就像片葉子,出生到墜落,樸實無華,卻總有一個根讓你有生之年都附着在那,親情,或愛情。

小説一開始在我腦中的畫面是天空飄揚着雪花,中間混雜着滴落的雨水,周圍清冷孤寂甚至還滲着白慘慘的迷霧。楊飛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孤零零的遊蕩,任憑回憶席捲而來。

然而在故事的最後,那畫面變得越來越明亮温柔,就像一個飽滿的生命終於可以解脱,去往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

在小説中,他死後的第一天,本該去殯儀館燒了自己,然而殯儀館不是他命定的終點,連死對他來説都是一種奢侈,世上更無人為他買一塊安息的墓地。貴賓區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區的魂且能往山間水邊安息,而他,註定只能漂泊。

他死後的第二天,本該與他永遠深愛的女人在死亡的時空裏永遠相愛,然而這個為了一己私慾的女人擁有屬於自己的墓地,他們活着無法相守,死後仍然無法相守。正如女子活着時投入他人懷抱時對他的承諾:我仍然愛你,而他輕輕回覆的卻是我永遠都在愛你……

他死後的第三天,重温了與養父的快樂時光,養父的胸膛是他最温柔的搖籃。這個年輕的男人最終還是為了他付出了一生的時光甚至放棄了愛情和婚姻……

他死後的第四天,邂逅了那個與男友淪為鼠族的洗頭妹,在浮華城市的地下,他們像老鼠一樣生存。這對戀人曾共許一生,然而嚴酷的生活給不了他們斑斕的愛情,一個洗頭仔一個洗頭妹,不是互相勉勵助力彼此的事業,而是在無窮無盡的爭吵中維繫着愛情的温度直至死亡。

他死後的第五天,遇到了一對生前的死仇死後的摯友,他們一個是暴力執法的警察,一個是被警察踢碎睾丸的賣淫者,也許唯有死亡才能化解仇恨令眾生平等,兩人終究泯斷恩仇,在這個平等之地上過着形影不離的生活。在這個平等之地上,他還見到了自小哺育他的媽媽,因為醫院隨意丟棄死嬰的醜聞讓她成了一個遊魂,在這個平等之地,她成了二十七個死嬰的母親……

他死後的第六天,又一個亡魂捎來了鼠妹愛人的訊息,那個聰明勤奮想憑藉自己的雙手在大城市為鼠妹撐起一個温馨的家的男人,賣掉一顆腎為他心愛的女人買墓地。再沒有怨恨的鼠妹終於可以穿着眾亡魂為她織就的婚紗去那個沒有新郎的家安息了……

他死後的第七天,終於在殯儀館見到了他早已化為枯骨的父親。死亡也無法割斷這濃烈的親情。他最後對父親説:我會常來看你。然後便去了那眾生平等的終極淨土:死無葬身之地。

這七天裏,他還遇到了許許多多的魂,看透了光怪陸離的事,社會不公階級分化權錢交易情色勾當。

有人説這本書的色調太冷太灰暗,我卻從中讀到了光明。就像書中描繪的那樣:那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裏人人死而平等

明從暗起,淨自穢生,願這世界充滿光明,不要讓死亡成為眾生平等的惟一淨土,生而平等,死亦平等……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3

這個時代的人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毫無節制的毀壞大自然,最不可饒恕的是毀壞世道人心!我選擇做一個邊緣人,遊走在理想與現實的邊緣,生活在城市與鄉村的邊緣,我漠視社會,害怕大都市,遠遠地避開人羣。唯一相信愛情卻沒有愛情。用我自己的方式告別平凡卻並不優秀。

很多時候,我如梗在喉,想説想呼籲,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到底哪裏不對了,真要有人要靜下來聽我訴説,我説不出,責怪一切都是自已的偏執,大家都這樣,大家都生存在同一個社會,大家都活得挺好, 而你自已也不賴,每個人活在自已的世界裏,痛並幸福着!可是,我還是認為這個社會真的有問題,於是我明白了,是人心,是人心被毀壞了,是人心向這個滾滾的機械化的寵然大物妥協了,佛家説,一切皆空,全在一念之間,心妥協了,關進罈子裏也能快樂,何況還有這麼一個精彩的五光十色的大社會,所以芸芸眾生麻木的過着自已的一生,很多不合理,很多古怪荒謬,都可以視而不見,當下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的生活是自主的,這樣就夠了,變態的社會自有變態的生存道理,自有合乎生存的愛的準則。

看吧!我嘮叨了那麼一大段也説不明白心中明瞭的那一個道理,相信讀者也看不明白,這就是讀者和作家的區別,時常對某一位作家懷着感恩的心理,他們都説出了我想説的話,走在我認知和行動的前面。比如眼下我要説的餘華和他的《兄弟》。

《兄弟》上部,我的眼淚一直都沒有停過,幾次哭出聲來,要放下書,撲在桌上痛哭出聲,餘華的小説就是這樣,憋着一口氣,悲傷的喘不過氣來,讀完一氣呵成,那個我沒有經歷過的年代,那個年代給我切身的體驗只是,我埋怨那個年代沒有讓該受教育的我的媽媽得到應有的教育,我的媽媽在該讀書認字的年齡學校不開課只教唱紅衞兵之歌,因此我的媽媽是個文盲不會讀書認字,因此我的媽媽總是給不了我想要的愛,她的愛令到我喘不氣來,卻一丁點都不是我想要的,這就是餘華第七天讀後感代溝,互不理解!

讀完上部,我禁不住罵道:這幫文~時的畜生,人性本是醜陋的。我想餘華也完成了對我 的一次教育吧,儘管文~年代的事我早就從各種海外文章中有過更多的瞭解,也早已和餘華一樣有深刻的認知。

上部儘管人性都被扭曲了,混世太保當道,人的精神都被摧毀了,多恐怖的年代!可以想像在那個物質貧乏心靈又被極度摧毀的生活裏面,人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還要持續之久,人們沒有意識到原來這只是一場錯誤,人們只是被動的接受,以為這就是生活,每天被人,忍受非人道的身心刑罰這便是生活,生活在裏面的人們誰能想到那只是一場十年浩劫呢,人們以為就那樣一輩子了。可就是在那樣的一個恐怖沒有一絲希望的年代,我在《兄弟》中,仍能時常感覺到人性的温暖與善良,李蘭和宋凡平那動人的愛情,李蘭在丈夫死後七年不洗頭的忠誠,宋凡平為了信守愛的承諾要去上海接李蘭拼了命;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情,讀着讀着時不時也令讀者感動。

對比下部吧!上一代人的人間慘劇我們都明白那是時代犯的錯誤,那是政治的迫害。而在下部裏,兄弟兩人各自不同的悲劇又是因為什麼呢?是誰給造成的呢?我們説這兄弟倆的命運真是悲哀呀!哀哉!哀其不幸也哀其不爭, 不爭氣的爭!

我用差不多與上部相同的時間讀完了下部,因為餘華在下部裏,省略了很多細節的刻畫,更多的是在平平的敍説整個時代的故事,幾乎是一目十行了。餘華用黑色幽默的寫作方式再現了這個時代的荒謬古怪滑稽和醜陋的現實世界,他所描寫的現實恰是我眼中的,所以我感激他道出了我想説的話。

哦!所謂億萬富翁就是這樣發家的,餘華用李光頭這樣一個人因為撿垃圾發家真是妙極了!這個社會的財富是過剩的,不停的生產,商品過剩,就是這個商業科技高速發達的社會,有些人沒有飯吃,有些人為了孩子的學費要去賣血,有些人卻富得錢對他的意義只是一個數字。富足的人們把完好的商品扔進垃圾箱,而窮人的孩子還要忍受寒冷和飢餓。這就是現實世界。真實存在的現實世界,只是在餘華的筆下放大了,愛情銅臭化了,紅燈區普及化了,美女都一個樣了,單純的女子變成虛榮的追逐富貴的蕩婦,金錢決定着一切,人們像蒼蠅追逐腐屍一樣撲向金錢,種.種的種.種讓曾經堅不可摧的兄弟情誼千瘡百孔,愛情何嘗不是?

評論説《兄弟》的社會意義勝過了文學意義,我很贊同,而這正是我尊敬餘華的主要原因,一個作家若是沒有引導社會道德的使命感不可能是一個好作家,好作家不會脱離社會埋頭寫作,好作家所應作的事就是洞穿這個社會的千瘡百孔,引導人們更清楚地去看,去感知,我們都是迷茫迷失的一代。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4

餘華是我頗為喜歡的一個作家,他的創作風格很獨特,既有魯迅似的深邃辛辣,又有錢鍾書似的幽默。最早接觸到他的作品是高中時看根據他的小説《活着》改編的電視劇《福貴》,後來上大學第一次買小説,就買了一本他的小説集,集中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十八歲出門旅行》《在細雨中呼喊》《活着》《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小説。

距離他創作出長篇小説《兄弟》後的七年,他精心醖釀出了《第七天》這部在“在絕望的荒.唐中反升華,在死亡的永恆中得永生”震撼人心的小説。有人説:餘華把七年的光陰濃縮為七天來度過,未免也太短暫了!但我個人覺得獨具匠心的藝術家總能在短時間的表演中給讀者和觀眾帶來一生的思考和觸動。

今天下午我大塊朵頤的讀完了《第七天》,覺得它與之前的作品風格迥然不同,以至於有些評論者認為它很荒.唐,並認為它 是餘華出道以來最差小説。“更有”毒舌“稱此為小説中的《富春山居圖》 。別人怎麼想,我不管,我個人理解是餘華創作出了現實主義的鉅作《活着》這部代表他人生高峯的小説後,他一直希望突破自己,找到另一種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而 《第七天》無疑就是一個新的嘗試。它 藉助《舊約·創世記》開篇的方式,講述一個人死後七天的經歷。這個人沒有墓地,無法安息,在生與死的邊境線上遊蕩,然後來到一個名叫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那裏聚集了很多沒有墓地的死者……那裏人人死而平等。” 我的理解是人生是孤獨的,死後也是孤獨的,但死後當孤獨與孤獨相遇,大家圍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而且人人平等時,那便是永生!

《第七天》是一部充滿哲理的小説,同時也是生活在此在世界芸芸眾生的圖像。餘華以其精湛的藝術構思和駕馭陌生化語言的能力將近十年來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濃縮在這篇小説中,極像一個冷靜而又客觀的旁觀者在揭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他寫的故事不再是遙遠的平行空間裏發生的故事 ,而是直面生活,如拆遷、墓地漲價、女強人的孤獨與愛情、 死嬰、賣腎、iPhone4s、理髮店 洗頭工悽美的愛情 、 火災、車禍 , 枉死的 袖管上戴着黑紗 的老人。彷彿我們置身於一個絕望的境地,生是無望,死後也無望,以致作者 思緒裏突然出現 了這樣 念頭,“我怎麼覺得死後反而是永生。”它超越了魯迅在 絕望的同時 不 放棄希望,在絕望中,反抗絕望 並昇華為希望的詩句 “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這種虛妄,它貫穿於小説的始終,成為小説的主線,唯有死亡才能夠消解它。同時也比唐代詩人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創然而淚下”的詩句更獨孤的絕唱!比莎士比亞“生存還是毀滅”更具有震撼力的表達 。也即是我讀出的“ 在絕望的荒.唐中反升華,在死亡的永恆中得永生”的主題!

而這個主題,恰恰説明了餘華隨着人生閲歷的增加,隨着思考深度的遞增,也像其他的作家一樣趨向於宗教的懷抱,他的宗教就是他的作品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即它心中的天堂,那裏——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裏走來走去。 那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裏人人死而平等。 它的名字卻叫“死無葬身之地”!而這個地方只有死後才能抵達,多麼荒誕,但荒誕的背後是血淋淋的現實。

《第七天》的出版,讓我再一次見證了餘華作為一個資深作家所具有的創作潛力,他總是與底層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 ,藝術化的展現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表達出他們的心聲,這也許這 就是他創造力的源泉!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5

這是一個比《活着》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餘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聖經裏面的創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後,才發現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着了《舊約創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裏的見聞和回憶。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餘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於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着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温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鬥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業買房結婚然後相濡以沫努力過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説文風很緊湊,快速有力,不點綴不渲染,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裏,堵着喘不出氣。活着的世界裏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殯儀館裏,沙發坐的貴賓區穿的都是工藝極致的蠶絲壽衣,每個都在兩萬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葉紫檀,每個都在六萬元以上,刻着富麗堂皇的圖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區,卻會有人因為在同一家店買同樣的壽衣比別人貴了50塊而唉聲歎氣。當然,還有沒有壽衣沒有骨灰盒沒有淨身沒有化粧的人……

然而作者意圖並不在這裏,餘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着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裏,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裏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裏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裏構建出來的暖巢,於殘酷現實裏流露真實的人性温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6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個個身份,一個個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將你困在生活這個大牢籠裏,掙脱不得。思特里克蘭德卻在做減法。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脱去一層又一層的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了。

總有這樣一個朋友: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餬口,不愛説話,但如果開口説話,也多半無趣無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事實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你自己沒準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象這個近似於一杯白開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後等你再聽説他的消息時,據説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我覺得這件事情要是放到現實生活裏,他沒準兒就會被冠以瘋子的稱呼,但確實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瘋了,瘋的不輕啊。但是我覺得是生活中缺少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們視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蘭德對話中説,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這樣做的話,地球就不要轉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蘭德説的那樣,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就算敢想,卻是不敢做的。因為愧疚,內心的愧疚,對於家庭的愧疚、社會責任的愧疚;因為害怕,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會以怎樣的言語傳到陌生人的耳朵裏、害怕自己會變得窮困潦倒,成為眾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現在已經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後,他拋開自己已經擁有的身份、地位,離開了自己結婚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100塊錢。如果到這裏,你以為作者是要説一個追尋夢想,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功的勵志故事的話,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齡了,他不是20出頭的小夥子,是40歲!環顧四周,40歲的人們在做些什麼呢?我不瞭解。中年的人們要麼依舊碌碌無為,但是誰也説不準之後會變成怎麼樣;要麼已經攀上事業的高峯,誰又肯放下塞到嘴邊的肉呢?説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讓人們畏懼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經得到的名利。

文中寫中年追夢的不只思特里克蘭德一人,還有那位老醫生,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峯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去到小島上當個小醫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説他的了精神病。他沒瘋,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夢想。這裏的夢想不是別人説的夢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人是可惡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但他們又很無辜,因為他們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們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思特里克蘭德的話來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們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後悔,要是自己也邁出了當時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後的人生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果説他們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們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誘惑,多麼妖豔,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處在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大眾。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都閃閃發亮,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象徵着理想與現實。滿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我不敢説我看懂了這本書,但是誰都有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不論是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都沒有什麼不對。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7

我喜歡兔子坡的原因是因為兔子坡這個故事能教給我做人的基本守則,以及一些道理,而且,它的名字真的是非常可愛。

我喜歡兔子坡裏面的新鄰居,因為它們以善良寬容的心靈使大家都喜歡上了新鄰居,也改變了對新鄰居的看法。

故事是這樣的。忽然有一天,小喬奇聽説新鄰居要來了,然後就對老爹和老媽説。整個兔子坡沸騰了起來,大家都在議論,這個新人家到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新的一家人就要來了!喬奇老媽擔心他們不是莊家人,不老實,搬來搬去的,像上次那個鄰居似的。而且現在整個坡也沒有一點菜了,要是想吃菜那麼就只能去十字路口的那個胖男人裏拿。但是兔子老爹很想測試一下他們到底是壞人還是好人,善良嗎?於是就在新來的一家人行駛的車前裝作暈倒了。新來的一家人不但沒有碾上老爹,並且還把老爹輕輕地放進了草叢,並在路邊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着:請愛護動物。老爹很高興,也放心了。

過了幾天,小兔子喬奇在玩耍的時候不小心受傷了,正巧被新來的人家看見了,新的一家人把小喬奇帶回了家精心調養。其他的小動物們都以為小喬奇被新來的人家搶走了,並且傷害了喬奇。虐待喬奇。於是小動物們開始報復,肆意踩踏新來的人家的菜園……新的人家又種了一遍地,並且在菜成熟的時候,把傷已經好了的喬奇帶出來,還把菜都割了一些,請小動物們吃個飽。小動物們被感動了,從此和這家人和睦相處。

我學會以後做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那樣的話太自私了,不要斤斤計較,如果他人傷害過你自己,不要記仇,可能中間是有誤會的,一定要寬容的對待他人,那樣的話別人也會寬容待你。而且對什麼事情都要樂觀,積極向上。而且做事的時候要先想,多聽,少問。要善良。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8

今天我走進了新華書店這個充滿着書香的城堡,開始了“尋書 記”,我漫無目的尋找着,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發現了這本書——《吹牛大王歷險記》。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吹牛”大王 敏豪生男爵。他是 18 世紀德國漢諾威地區的莊園主,也是一個語言幽默,樂觀開朗的騎士。

其中海上歷險之六的故事在我的印象裏最深刻。他又讓我想起了神話中的順風耳;童話故事中的飛毛腿;《動物大揭祕》中的水下神槍手; 知名卡通人物大力水手波佩。他們六人的冒險奇遇讓人興味盎然。這個故事講的主要是 順風耳飛毛腿神槍手 大力士五人巧妙利用自己的優點,幫助 敏豪生。

裏面還有很多故事。有的情急生智;有的誤打誤撞;有的大智大勇。大多膾炙人口。

在我認為敏豪生男爵不是一個吹牛大王,而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

新華書店彷彿就是一扇知識的大門每當拿着鑰匙開啟大門就會有新的發現。以後我還會多讀書,讀好書讓自己在邁一步階梯。變成一隻在天空中飛翔的鳥兒,變成一隻在瀚海里遨遊的魚兒。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9

工作之餘,我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書籍之中尤其偏愛的就是史書和古詩詞。最近在看《史記》,這書很厚,都是文言文,讀着挺費勁,但是讀進去了也很有意思。讀到《項羽本紀》時,裏面最精彩的一節就是《鴻門宴》了。《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的分水嶺,中國象棋也是由項羽和劉邦爭霸所演變而來的。

《鴻門宴》所敍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招賢納士,讓他統帥三軍,讓他“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欣賞,但也有一個歎惋——英雄短命;劉邦——我尊重,但他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由此可見,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0

《簡愛》是英國文學的一部經典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裏;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主人公簡愛身材瘦小,相貌平凡,無金錢、無地位,卻有着不平凡的氣質和非常豐富的情感世界。她在生活的磨練中,拋棄了女性天生的懦弱與嬌柔逐漸養成了堅強獨立的個性。她不會在表兄殘暴面前甘心被辱,而是據理力爭。即使結果不盡人意,卻始終如一沒有低頭;在魔鬼般冷酷的布洛克爾赫斯先生的折磨下,她不會表現出任何恐懼,而是從容的扛下來,獨立堅強的活下來。讀《簡愛》,我為幼年的她所受到的而悲憤,感同身受般的體會着簡愛那幼小敏感的心靈所受的傷害。我也為簡愛而傾倒。喜歡她在地位比她高的所謂上流社會人士面前表現出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喜歡她在面對愛時表現出的的那種自尊自強的精神,心中不禁感歎在距離她所處的年代進步了二百年的現代,又有幾個女子有勇氣為了自己的尊嚴而對一個心愛又富有的男子説不呢?簡愛就可以!在她的身上時刻閃現着一種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

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並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着血肉之軀跟你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説話,就彷彿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1

《易經·乾卦》開篇就説:“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其含義是天道循環,君子應當像天道一樣周而復始,自立自強,奮鬥不息。這其中也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業發展的根本。

我出生在中原大地,伏羲發明先天八卦的地方就是我成長的故鄉。我記得每年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是這裏的淮陽太昊陵廟會,每天會有上萬甚至幾十萬羣眾前來祭拜和逛廟會。那個時候的我看到了太昊陵的伏羲塑像,他儀表非凡,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手持先天八卦鏡,彷佛天神一般。從那時,我就懵懵懂懂接觸到了先天八卦,大人們常説先天八卦是先天之源,萬物之本;後來我隨着知識水平的提高,慢慢接觸到了後天八卦、河圖洛書以及各種版本的易經。

高中時讀過爸爸書櫃裏《周易》,感覺它就是一本算卦的書,全書就是六十四卦,而且全是文言文,理解起來非常難。大學時讀過圖書館裏的《易經》、《白話周易》、《周易全解》,又明白了它是對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註解,感覺《易經》非常全面,包羅萬象。在工作之後,自己在書店、朋友家讀過《易經的智慧》、《知行合一》,感覺又不一樣了,在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一個名稱,然後是卦辭,卦辭是解釋每一卦總的含義的。卦辭的語言比較深奧,但並不玄乎,因為卦辭中記錄的是當時人們關心的大事。古人關心的事情和現在人不太一樣,那時既沒有股市漲落的憂患,也沒有畢業求職的苦惱,他們最關心的事大概一是軍事,打起仗來是贏是輸、從哪個方向進軍合適等;二是行旅的事情,出門吉不吉利、往哪個方向走安全等;三是祭祀的.事情,祭祀某個鬼神有沒有用、選擇什麼日子獻上祭品等;四是婚姻的事情,與某氏族的人通婚好不好、什麼日子是好日子等。因此我看《易經》裏的卦辭,大多數都是解釋這幾類事情的吉凶的。六十四卦每一卦基本上體現一個主題思想,包含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人生智慧、憂患意識和理性思維因素,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於是,我真正明白了“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它“廣大悉備”,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三次通讀之後,最後的感悟太多,好像用語言文字表達不出來,以下是我的具體感悟:

易學則是中國文化的緣起,是中華文明的根,是我們民族的瑰寶。瞭解易經、易圖、易學,有助於我們掌握易學思維的基本方法,有助於瞭解中國文化的結構和中華文明傳承的脈絡,有助於我們分析成功、面對失敗,有助於我們的生活、事業和人生規劃,有助於我們認識歷史、分析未來、把握今天。同樣,易學在企業管理中也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易經》的核心講“三易”,即“簡易”、“不易”、“變易”。而這三者也正好是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國管理哲學的核心。因此,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一 萬事簡易——簡單如一

簡單管理是管理髮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資訊化、普及化,是“簡易”的路徑。只有瞭解企業組織的結構、規律,才有可能實現“簡單化”。

二 萬事不易——不變應萬變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週期,其產生、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可尋的,構成其有機生命的基本規律是相對不變的。也就是説探索社會基本成員,包括城市、政黨、政府、企業、團隊、產業、市場等所有組織系統,構成其生命系統的構和規律,是當代管理學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易學的“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河圖、洛書、64卦”等準數學模型,為研究系統組織結構和規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三 萬事變易——日新月異

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變化就是變易,“變易”是易經研究的主要內容,《易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傳”、“象傳”、“文言”等,核心思想講述的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易經》以“全息”、“系統”、“變易”的哲學觀和獨特的符號系統,為我們提供了“變易”的類數學模型;為我們研究企業、團隊等組織系統的生命週期,如何更好地把握變革管理,提供了科學的路徑。

《易經·乾卦》開篇就説:“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其含義是天道循環,君子應當像天道一樣周而復始,自立自強,奮鬥不息。這其中也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業發展的根本。

作為人應當自強自立,既要進步又要學會進步,在進步中掌握規律以最佳的狀態,藉助外力去達到完美的結果。卦辭又説“初九,潛龍勿用”,這裏的勿用不是沒有用,而是要如何用,它告誡人們掌握正確的方法,把握最佳的時機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企業的發展道理相同,通過對企業架構的分析,確立管理模式,合理統籌員工。特別是在一個企業的初期,對於自身能力的評估以及未來趨勢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要學會“潛龍勿用”,當時機成熟後才會“飛龍在天”大展宏圖。

易即變革,易即創新,易即發展,易即和諧,大道自然。通過研習易學,我們可以在繼承和迴歸易學思想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整合和突破西方辯證思維、系統思維、邏輯思維、科學思維、哲學思維的歷史侷限和知識缺陷,建立起更符合人性倫理、社會發展和生命運動的自然本源的易學思維、管理模式,進而探索自然管理法則,解析企業組織,建立全息的創新管理體系,為企業的戰略決策、組織變革、創新管理、危機管理、人本管理、情商管理、和諧管理建立起新的理論平台,為企業、政府等各類社會組織的成長、創新和發展,提供簡單易行、科學實用的組織診斷和管理模型,為全面建設創新型社會、和諧社會提供基本的戰略管理工具。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2

軟,讓心懷美好。

柔軟,讓人生靜美。

柔軟,讓世界春暖花開。

早就傾慕林清玄老師的文字,一本《你心柔軟,卻有力量》將林清玄老師温暖的文字送至我的身邊,催生出心底無限的力量。文字如月光,撒滿一室清輝,慰藉和熨帖佈滿傷痕的靈魂,從此面對順境逆境都心靜如水,順其自然。

這些“入夢、入魂、入心”的話語,是作者靈感的觸動,是作者來自夢想的追求,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囈語。一點一滴,一字一句,融合生活中的懸念、玄想和殘心,等待有緣的人共鳴和律動。當琴瑟共鳴的瞬間,精、氣、神渾然一體,用柔軟包容生命中的不完美,用柔軟寬慰人生旅途中的鬱結。緩和,緩衝,緩存,緩釋……超越的那一刻,找到另一個自我。

林清玄老師的文字,於卑微牽強的世間,尋覓到柔軟清淨的智慧之蓮,一切煩惱帶來的覺悟,滌盪所有的塵埃、霧靄和流嵐。小中尋幽,淡中得味,感知生活的價值和生命存在的意義。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歷練,我們也終將成為一朵智慧之蓮,為這個世界增添一份芬芳和一份嫵媚。

花瓣,美麗着這個世界;雲朵,飄逸在天空;柔軟,讓力量匝地有聲。原來最平凡的一切裏,才有着最奇絕的睿智呀!讀《修得一顆柔軟心》,教會讀者學會用柔軟包容用柔軟生活;讀《白雪少年》,在白雪覆蓋下藴藏、湧動、萌生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讀《在夢的遠方》,明白堅持的力量和神奇;讀《温一壺月光下酒》,化實物為無形,將無形轉化實物,一切都讓歲月來詮釋和明證吧。

樸素的語言富含哲理意味,平淡的文字綿延前進的動力。不管你相不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林清玄,陪伴你一起生長,走向成熟。我心永恆,我心曼妙,我心柔軟。柔軟撫平流年傷痕,化解浮躁和焦慮,生活中的美好漸漸浮出水面,隨水面的落花一起盪漾着,盪漾着。

我不太懂生活的禪意,但是我順從餓來吃困來眠的簡單之道。因為喜歡,我看到《你心柔軟,卻有力量》一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正有香盈袖,一如四五月的薔薇滿架綻放。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3

終於還是忍不住去關心這部小説,或許是張愛玲那種原始的貴族氣或許是她在背後深深埋藏的市井感覺。張的小説在描寫人物性格和故事的敍述上我更傾向於她的寫作風格,尤其喜歡她有些許玩世不恭的調調。小説裏很多經過深思熟慮的比喻和描寫讓人流連,不禁一遍遍地重複,彷彿自己被她高超的想象力包圍,然後靜靜地自己一個人思索,這個比喻所要表達的最後的含義,以及這個比喻與故事的戲劇衝突之間的內在聯繫等等。這種過程,似乎告訴自己你自己讀的不是一本書,一個故事,而是把自己融入到故事裏。

然後在故事的發生時,你可以參與進去。思考着與書裏所描述的主人公一樣的人生問題。你在張的小説裏可以處遇到這種比喻,以及類比,反比等等。張在這種敍事和描寫方式上更多的見於她的早期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等。小説裏敍述了主人公振寶生命裏舉足輕重的幾個女性,學徒時巴黎的妓女,英國的初戀玫瑰,情人“紅玫瑰”王嬌瑞,妻子“白玫瑰”孟煙鸝。四個女人在他生命裏停留的時間各不相同。在小説裏敍述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如果故事平鋪直敍下去的話,可以略去妓女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想象了,張為什麼會加入妓女的角色在故事裏呢?然後就是他的初戀玫瑰。小説裏,他説過自己“沒有想到她愛自己那麼深”,從而得出判斷,這個初戀的下場是他在心智未成熟的表現。

在回國之後,自己第一個遇見的那個讓他動心的女子,還有玫瑰的影子。於是他叫她“紅玫瑰”。紅是熾烈的,於是在他怯懦的表現後,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是不了了之。後來的妻子“白玫瑰”則是那麼完美,但是,振寶骨子裏那種不安分的感覺,“白玫瑰”無法給予滿足。而接下來的故事則“順理成章”的“白玫瑰”有了外遇。進而是振寶的報復。殊不知,其實都是自己在伊始就種下的惡果。最終的振寶在頹廢荒.唐之後,作者給了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但是這樣的男人,在現實世界裏是很難贏得讀者的欣賞的。

小説的精髓在於故事,但是張的這部小説貌似故事裏的衝突很少,而其當代人面對電視,電腦等眾多媒體的影響下能否對這樣的故事繼續感興趣呢?我們看到故事裏的情節在某個地方似曾相識,但是我們中還有一些人繼續關注着張愛玲的小説,繼續一次次的閲讀裏面的章節。而且每次似乎都有相同的興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張的小説對於我們每個人都不是陌生的,我們閲讀裏面的文字時仍然會為裏面的精言闢語叫好。這同時也倒出了很多當今社會裏的普遍現象,以及普通人的心理情結。我們説張筆下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這不為過,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身邊或者周圍的社會裏尋找到他的原型。於是小説裏面的對白,小説裏的信息指示也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了些許説教的味道。這種説教是側面的,或者説是間接的。習慣於説教的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在這種以故事為背景的形式下,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就不足為怪了。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4

最近幾天,我剛剛讀完了《最後一頭戰象》這一本動物小説。《最後一頭戰象》一共分為三個故事情節,分別是《最後一頭戰象》、《象母怨》和《雪豹悲歌》。

對於我來説,感想最深刻的是《最後一頭戰象》這一篇故事。因為我覺得故事中的老戰象——嗄羧非常偉大,非常值得人敬重和尊敬。使我對戰象嗄羧肅然起敬。《最後一頭戰象》這一篇故事向我們講述了戰象“嗄羧”在抗擊日寇的戰場上,幸運地存活了下來,被村民們用八匹馬拉回了寨子,還被好心的村民們治好了傷。也正因為它是當時象兵隊裏存活下來的一頭戰象,受到寨子裏村民的尊敬和愛戴,並受到特殊的照顧。所以,它整日在寨子裏優哉遊哉地閒逛:到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時間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在嗄羧要走向黃泉路之前,拿走了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戰象象鞍,從容不迫地走向了埋葬着從前和自己一起並肩作戰的同伴們的百象冢。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戰象嗄羧那生生不息的頑強的生命:它雖然是一頭象,被人類稱之為獸類,卻具有很多稱之為“人”的人所沒有的高尚情懷。在它即將辭世的時候,也不忘了這片它曾經灑過熱血的土地,特意跑到這兒來緬懷往事,憑弔戰友!這表現了一頭戰象那璀璨蓬勃的生命之火,唱響了一首悽美高亢的叢林之歌。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5

以前的報紙曾經報道一些天才孩子的故事:北京一個不足十歲的孩子竟然成功地改編了《西遊記》,且已交付某大出版社,正在出版;深圳一個父母均為打工者的兒童,竟把自己兩歲到六歲的經歷以日記體寫成長篇鉅著;南京一個兒童即將出版的著作也長達百萬字;而中國教育電視台報道的某個女孩子就更不得了,她國小沒畢業,九已經出版了一部專門研究美洲瑪雅文化的專著……文壇如此童星閃爍,儼然已呈現出小鬼當家的格局。

其實,像這樣的孩子有很多,有的四歲善棋,五六歲會對詩,還有六七歲就會與財主奸商鬥智,有很多都來自普通平凡家庭,如牛頓他來自一個貧窮家庭,但發表了萬有引力的觀點,愛因斯坦從小被認為腦袋有病,之後卻成為科學家,因為他們接受了後天教育,他們努力刻苦學習,方仲永跟他們比起來,差得遠。他父親利用他的天資來掙錢,還不讓他學習,一位即將成為國之棟樑的天才不見了,方仲永有“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真是可惜!本來他可以接受後天教育,成為一代名人,只因為他的父親貪圖一時的小利而毀掉了方仲永的美好前程,這怎不令人深思!

在很多有天資的孩子裏,是否有與方仲永命運一樣的孩子,沒有接受後天教育而泯然眾人?這不僅反映出像仲永父親一樣貪小利的人的存在,更寫出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自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一個人的天賦卓越超羣,如果放棄後天教育,失去學習機會,也必將墮為眾人,平平無奇。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6

:源氏物語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首先《源氏物語》成書於1000年前,那個時候世界上各個國家幾無交流,文學發展各自成體。當時的西方正在普遍建立封建制度,宗教運動,也是中世紀的黑暗年代,當時的西方人人自危,疲於求存,幾乎沒有什麼具備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留下。但是《源氏物語》出現了,紫式部即是開拓者,又到達了一定的高度,填補了公元1000年左右文學史的空白。其次,紫式部寫《源氏》的時候正好身處大唐影響後的日本,平安時代女性地位不高,寫作用漢字是男性的特權,女性一般多用假名,於是導致我們今天看來即便翻原著也覺得文字晦澀難懂,並且假名文風柔美細膩,語言環境愈發神祕,日本藝術審美趣味中的“物哀”與“幽玄”被書寫得淋漓盡致又如隔着重重霧紗見而不得心嚮往之。據説作為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文學大家川端康成也是在看過英譯本的《源氏物語》後才喜歡上這部作品的,他覺得原著生澀難懂讀起來艱難,而英譯本卻讓他感動得要落淚。東瀛民族善於以小見大,世界之大都不過是春之曙夏之夜秋之昏冬之晨,花草魚蟲皆有禪意。而中國深受儒家教義,胸懷世界,民族大義,宇宙蒼穹皆為我憂,所以《源氏物語》只源氏公子一人的情仇愛恨便已成鉅著,而《紅樓夢》則與亂世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餘下皆是野狐禪。

第三,紫式部書寫《源氏物語》當年,日本婦女並沒有權利擁有名字,眾人只知作者本姓藤原,“紫”是因書內女主人公紫姬而得名,“式部”是後來以父兄官銜為名以顯其身份,才被人稱為紫式部,可見當年女性地位之低。但是如同林黛玉一般,紫式部有幸出生於書香家庭,自幼便隨父學習漢詩與和歌,熟讀中國古代典籍,對白居易的詩有很深的瞭解與體會。在那樣的一個大背景環境下,紫式部以細膩獨特的女性視角寫下了男權社會上層貴族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悲歌也就可以理解她的無奈與喟歎了。説是女性悲歌,其實主角光源氏也是個可憐人,一生也輪迴在無常裏,找不到歸宿。其母親雖然深得皇上寵愛但是因為出身低下處處遭人算計,於是在源氏三歲時便不堪凌辱折磨含恨而去。

幼年成長中母親的缺席導致了源氏一生都在各種女人身上追隨母親的影子。《源氏物語》這本書被很多不瞭解的人詬病為“大叔推倒蘿莉”“蘿莉養成計劃”“百人斬”其實是與之有很大關係的。用佛洛依德的話來解釋就是俄狄浦斯情結,這種情結伴隨了源氏一生,兒時的戀母情節沒有得到良好的疏導最後才演變的如此花心,也害了所有女子。他追尋了一輩子的真愛,懂得欣賞每個女人的美,不論對方美醜貧富,他都可以為了每一段感情付出所有,痴於女子千嬌百媚,醉於女子風情萬種,敬於女子博學多思,但卻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猛一回頭,發現紫姬才是自己的真愛,可惜那時紫姬已經香消玉殞。這樣的男人放現代不能容忍,但是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來看,的確沒有什麼惡感。每一部經典作品都不應被因為一些狹隘的思想而被批判。讀源氏物語,能讀出日本文化中許多東西——知道世事無常,卻又深陷在世間看似繁花似錦的榮華富貴之中,不能自拔,很矛盾糾結的心理。蘿莉養成之類的,是情節。看客們看到了源氏養育紫上,最後娶她為妻的圓滿劇情。而這個故事最終是個悲劇:源氏年過四十,內心卻依然不滿足,而迎娶了朱雀帝的三公主之後,紫上發現多年以來自己認為很牢靠幸福的人生,居然什麼也不是,自己人生的三觀都是源氏教導出來的:女性要美麗温婉有才華,重要的是,要順從,要能夠忍受男權社會給予的一切重壓。但是,在三公主的問題上,紫上的世界觀完全崩潰。三公主是個呆板的13歲少女缺乏女性風韻,源氏對她不過爾爾。紫上一點也不嫉妒她,但就是這個毫無魅力的少女,居然毫不費力奪走了她擁有的一切。萬事,轉頭空。紫上因此而死。書中,能夠“順從,能夠承受男權社會給予女性的一切重壓”的女性,才有良好結局,比如用自己的一生去韜光養晦的明石之上,還有玉鬘這樣理智的不選擇愛情而選擇麪包的女人。紫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順從,就送掉了性命。朧月夜、六條等等這些反抗了女人都是悲劇。另一方面,書中描寫的日本民俗文化、上層貴族絲竹雅樂、平安時代風雅清麗、大唐影響下審美情趣甚至是借用的白居易唐詩造詞都能讓人感覺到作品的美感。順便説一句,《源氏物語》因進入西方世界較早,全球翻譯語言眾多,光是在中國形成影響力的幾個譯本便有錢稻孫譯本、林文月譯本和豐子愷譯本。個人偏愛更具女性氣質的林文月譯本,辭藻優美,和歌翻譯古風悠然,意境悽清。舉個小栗子 源氏欲見空蟬而不得的時候泣不成聲寫的和歌: 環露痴心仍重逢,豈料啼多袖已朽。 蟬翼單衫緣何棄,寒冬來時哭聲哀。 秋去冬來悽心苦,淚眼茫茫生死別。空蟬死後: 蟬衣一襲餘香在,睹物懷人亦可憐。 蟬衣凝露重,樹密少人知。 似我衫常濕,愁思可告誰? 桐壺更衣的絕命詩: 面臨大限悲長別,留戀殘生歎命窮。冷露悽風夜,深宮淚滿襟。遙憐荒諸上,小草太孤零。 縱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17

我喜歡各種動物,尤其喜歡狗,可從來沒想過狗可以像人一樣的生活和做事情。沈石溪的動物小説,讓我認識了好多勇猛、忠誠的獵犬,它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狗來了》這本書讓我認識一個寬容、樂觀、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狗先生,從它的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本精彩的童話故事吧:

狗先生老了,孩子們長大了離開了家,老伴也去世了,可是它一點也不悲觀、失落,而是要去看看外面廣闊的世界。狗先遇到了作弊的豬,正因為它有着豁達的性格,當大家都對作弊的豬人人喊打的時候,它不但原諒了騙錢的豬,而且和豬成為了好朋友,並盡力幫助豬當上了明星,這是多麼寬容、博大的胸懷啊!與豬分手後,狗誤入了一所學校,被熊校長當成新來的代課老師,狗只能將計就計。它教學非常靈活,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成為最受歡迎的老師。可好景不長,狗冒充老師的事被教育局發現了,警察也來追捕它,幸好有大家的幫助,才得以逃脱。因為這件事,熊校長也被開除了,它和狗開始了逃亡生涯。

狗是一個非常享受當下的人,就算在逃亡的日子,它也會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躺在草地上看雲彩,用大腦給一片一片羽絨般的潔白雲朵拍照,直到太陽消失,我彷彿也感受到了狗愜意的心情。狗住進了醫院,可它不為自己的身體病痛擔心,在自己餓得要命的情況下,還把食物讓給別人,當了解老公貓的病情後,主動承擔起了撫養老公貓孩子們的義務,當起了小貓咪們的養父,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一共有三十隻小貓啊!它們個個調皮搗蛋、古靈精怪。可是狗和好朋友熊先生給予了小貓們親人般的温暖與呵護,小貓們生活的快樂而幸福。

《狗來了》,它帶給我們很多的驚喜,它不但是個合格的木匠師傅,還能出色地用口哨吹出九首歌曲,還是位有證書的救生員和消防員,還有豐富的做飯、編織、航海和天文學知識,即使這樣,它還非常的謙虛,覺得自己懂得還太少,這説明狗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但要活出精彩,而且還要珍惜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多一份寬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狗,在如何對待朋友的問題上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在給別人帶來快樂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快樂,樂於助人的人更快樂。看了這本書,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會的、懂得太少,要多向身邊的優秀同學學習才行。讓我們閲讀經典,走進經典,閲讀優秀,走進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