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獨唱團讀後感(精選17篇)

獨唱團讀後感 篇1

“千呼萬喚始出來”到底是什麼一種狀況?幾近“難產”的獨唱團的誕生過程給了我們最生動的解釋……幾百上千萬中國人一年以來的期待和等待,終於見證了雜誌的誕生,並且據説破了網絡書店的“最速訂購完畢”記錄及“最快翻印”記錄!中國新一代的理想主義分子們,GO GO GO!

獨唱團讀後感(精選17篇)

我於雜誌正式發佈的第一天在書店訂購,正好趕上,隔了一天想再多買一本送人就已經斷貨。本以為能以極速讀完,但雜誌的內容很多(用的都是小小號字體印刷),而且關鍵的是,正如韓寒説的那樣,雜誌承載不起理想主義者們的期待,雜誌不是我們期待中的新時代下的新青年,而只是帶點理想主義氣息的文藝雜誌,文藝味如此之重,寫實如此之淡,以致幾度令我興致大掃,不得不放下雜誌,而繼續我最近的近代史研習。

本來以為兩三個晚上可以讀完,卻斷斷續續用了3周才勉強把雜誌看完,實際上所有文章都值得一讀,只是我不大喜歡太文藝的類型,因此這麼多篇文當中,説得上喜歡的只有韓寒和老羅那兩篇寫實一點的文章(藉此機會還把新的和5、6年前舊的老羅語錄重温了一遍,還是既睿智又幽默的),此外,“所有人問所有人”這個欄目也十分有創意,很喜歡。

獨唱團成不了新青年,不是雜誌或雜誌團隊的問題,籠統地説是“時代的問題”,具體地説,原因大家都明白。宣傳部也十分的聰明,知名度如此高的雜誌終於誕生而沒有被扼殺難產,既能大刀闊斧地刪減控制內容,重要的是又避免了“限制言-論。自-由”的惡名,我們甚至可以看出韓寒那篇文章裏被刪減的痕跡(比如主角如何保釋出警局,我估計應該又有一番有趣的描寫)。

現在這個“和平”、拘束的年代畢竟不是90年前的那個動盪、散漫的年代,雜誌目前能做到的或許已經是這個時代“被允許”的最大限度的了,還是韓寒那句話,“只能在這個又痛又癢的年代,寫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

獨唱團讀後感 篇2

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朋友那裏借到了韓寒的獨唱團。據説這本原本要開創中國文學新紀元的雜誌,在出版第一期後就宣告夭折。第一期50萬冊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絕唱,一本難求,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韓寒是很火的人,似乎從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火的不行,如今十年過去,他的風頭沒有減弱的跡象,似乎愈加強勁。然而我對他的關注也就是最近兩年的事情。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他的三重門,爾後又專門找來了零下一度,接着開始關注他的博客,到他的1988出版,幾乎是第一時間找來閲讀。讀韓寒的書,首先感歎的是他的才華,敍述言簡有力,很多大道理都在他似乎調侃的味道中娓娓道來,讓人印象深刻。其次感歎的是他敏鋭的洞察力,韓寒不過三十出頭的人,可是他對社會洞察的深刻性與批判性是很多所謂的大師不能匹級的。再次感歎的是他的憐憫心,韓寒的文字總是在不經意間對這個社會的某部分羣體表達了極大的憐憫。1988絕不是簡單的寫一個妓女,而是隱藏了他對處於社會底層人們的極大關懷與憐憫。與此相對應的是,是他對這個社會不公與殘酷的無情批判。

獨唱團是一本由十幾篇文體不限的文章組成的雜誌。這類文學性的雜誌我是很久沒看過了,小説也是十年沒讀了。但看這個獨唱團,卻深深的被吸引了。十幾年前讀小説的那種激動與感觸重新被找了回來。我對國內小説有一種很大的偏見,認為過於矯揉造作,情節有太多的虛構色彩,使得這樣的小説讀幾頁就再沒興趣讀下去。當然國內也有寫的很好的,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鐵凝的一些作品。獨唱團裏面的作品無論是小説還是雜文,無不給人真實的感覺,讀來讓人覺得暢快淋漓。讀裏面的文字,彷彿身臨其境,裏面所説,所寫似乎自己也曾經歷或感受過。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不僅把這些感受寫出來了,更主要的是把一些共性的東西給展示出來,讓看的人不僅產生共鳴,而且能引起反思,相當於給自己照了一次鏡子。我自己在讀到看那,這人時,就相當的受益。此外,這本雜誌的十幾篇文章看似雜亂無章的堆砌在一起,但展示的領域卻相當的廣闊,裏面既有對當代社會現實的深刻描寫,也有對不同人羣心理與需求的深刻刻畫,可以説這本雜誌是一本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作品,看這本雜誌,能豐富很多人生閲歷。

這本雜誌是相當的幽默,裏面很多的比喻都用的十分的精到,有錢鍾書的味道。我開始看時是在從杭州回北京的飛機上,讀到精彩的地方,忍不住笑出來,引的機艙的人齊刷刷看過來。這符合韓寒的一貫作風,本雜誌就這麼十幾篇文章,但可以説韓寒在選擇時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整本雜誌雖然由不同的作者寫成,但風格是一致的。這就是韓寒的高明之處。

再一次為韓寒的創造力才華感到欽佩。

獨唱團讀後感 篇3

真正開始閲讀卻是當天晚上回到家裏蹲大使館時。文章是第一篇綠皮火車。是一片我很喜歡的文章。盲人的作者回憶了從孩提時代到青春期再到少年期的和坐火車有關的經歷,最後以睡夢中通過火車到達一些自己從沒去過的地方作為尾筆,文學味甚濃,讓人久久回味。火車是作者的一個情愫,是貫穿作者一生的難以磨滅的回憶。這種懷舊讓我感動。我童年也搭過綠皮火車,當時的火車的車窗是可以向上拉開的,火車飛馳時從外面逃進來的自由的風至今也歷歷在目。

隨後這本書被我帶到了辦公室,只要有閒暇的時間,當我覺得對着電腦很累時,我就會拿出來接着上次看到的頁數嘗試繼續消化一些內容。第二篇文章是秋菊男的故事,標題很美,但內容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作者又是回憶了自己的童年——20xx年前的事。大概説自己被人騙了,想申訴卻無人受理,最後只能通過召集一羣死黨像小混混一樣恐嚇了那個騙了自己的人,而其後作者內心又感到很內疚的一個故事。嘛,故事還行,是一片記敍文,但是語言糞青了些,字裏行間都能看出作者真正無非是想表達中國人無錢打不起官司這麼一個主題。語言比較幼稚,而且很不優美,而且濫用成語,讀到最後讓我感到有點想吐。

之後,我只會久久嘗試推進幾頁了,但通常都不會超過1篇,因為這些文章真的很乏味。它有點像口香糖,開始嚼的時候津津有味,但越嚼味道越淡,到了最後便變得味同嚼蠟了。

林少華的為了破碎的雞蛋還不錯,畢竟文字功底擺在那裏。蔡康永的髒話到底髒在那裏嘛…我不喜歡最後一段,感覺有點像是為了結尾而寫結尾的感覺。摩托日記……看得出作者是個摩托車迷,裏面出現大量摩托車型號,對我來説倍增陌生感,看到一半就沒看了。

其實看到這裏,大概可以為這些文章作個小結了。寫的好的文章也好,寫的差的文章也好,除了林少華那一篇之外,其他都有着一個共同的主題——懷舊。我想哪怕繼續接着看下去也只能是這樣,因為從後面那些寫真就能看出些端倪。這些文章都是在緬懷回憶中的一些情愫而已,有人喜歡綠皮火車,有人喜歡摩托車,有人喜歡一羣大爺混在一起。僅此而已。再也沒有什麼真正有思想深度的東西。

我想,能為那些80年以前的人拾回一些回憶,為80年以後的人創造一些回憶,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了吧。這樣其實也不錯。但怎麼説也好,心裏總覺得有點失落。也許是因為期望太高了吧?打着韓寒旗號的雜誌,就算不用怎麼宣傳都會有很多人踴躍購買的,這就是韓寒2個字的價值。然而這本書讓我失望了,至少它對不起“獨唱團”這3個字,何為“團”?為什麼要“獨唱”?難道這僅僅只是比喻一個文學的小圈子,讓很多人來紛紛懷念自己青春期一些好玩的回憶而已?

其實,整本書我最喜歡的是卷首韓寒的那一段:“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閲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願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歷程。”是啊,本來這就是一本冒險回憶錄罷了,是我想的太深奧。

獨唱團讀後感 篇4

那個瘦巴巴的老太太,真是可憐憐又慘兮兮。

有人警告我説,不要讀張愛玲的作品,心裏會很彆扭。其實,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個時代,都是那樣的。新舊交替,舊的抱殘守缺,新的蠢蠢欲動,實力相當,所以撞擊出一種近似變態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這種狀態還可以自圓其説,美其名曰:歷史的印記。

曹七巧一輩子不容易,也不快樂。她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她受了一輩子苦,也讓她的親人跟着受了一輩子苦。我想罵她,用最毒的話咒她,可是,她該咒誰呢?

誰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過幾天爛漫洋溢的日子。上街買菜,接受年輕小夥的愛慕。然後為了錢財去了姜公館,受着所有人的冷眼,還要守着死人一般的丈夫。她乖張暴戾,可是她不這樣,早就死了。

最不能讓人原諒的應該是她毀了兒女的幸福吧。可是這更能説明她有多恨自己不堪的一生。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館,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報復,能得心應手的只有她的兒女了。

誰也不怨,都是時代進步的犧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後的月亮有什麼不同?三十年前的人或許走不到三十年後,就算走到了,心態也會變了,三十年後,還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輪嶄新的新月,時間遠去,留下的只能是回憶。

曹七巧死了,再怎麼頑固的醜陋,也隨着舊時代一起遠去了,未來路很長。一切都在慢慢康復。我相信結尾那個傳説是真的,也相信長安會幸福,不會像她娘一樣,我們總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嗎?

獨唱團讀後感 篇5

這幾天,我重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寫戰爭筆觸雄偉,描寫日常家庭生活細膩感人。

什麼是戰爭?德國的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指出,戰爭就是一場大規模的決鬥;它是一種暴力行為,意在強迫對手服從己方意志;它是嚴肅的手段,為達成嚴肅的結果。在我看來,很少有什麼正義的戰爭。戰爭是殘酷的,表現在一個方面就是會有大量的人員傷亡,包括士兵和平民。

安得烈公爵在第一次受傷後,幸運地活了下來;但是幸運沒有光顧他第二次,他拋下七歲的獨子,死去了。安德烈公爵的死很令人難過,他的兒子本已在出生時失去母親,然後又失去父親。雖然有姑姑照管他,但那姑姑在心底承認,對他沒有對自己孩子那樣的感情,雖然她也為此感到抱歉,並且想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一個曾經那麼依戀和愛戴哥哥的妹妹,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後,還是要把重心放在自己家裏。這也許就是人之常情?

索菲婭是另一個令我同情的人物。她是一個孤女,自幼寄養在姑媽家。她愛她的表哥尼古拉,愛得堅定不移、毫不動搖。然而她沒有財產,不能挽救已現頹勢的貴族家庭,因此她的姑媽始終堅決反對。尼古拉的感情變化莫測,從來不能給她一個,而她還是不計後果地拒絕了另一個追求者。索菲婭美麗、堅韌、通情達理,她為這個家庭做了很多犧牲,這是她的優點還是她的弱點?她知恩圖報,阻攔了想要和人私奔的娜塔莎,保護和挽救了那個險些自毀一生的丫頭。這個輕浮的娜塔莎不斷地陷入戀愛,她為了一個面孔漂亮、頭腦愚蠢的傢伙放棄了和安德烈公爵的婚約,前者根本沒有打算對她負責,後者為她再受打擊。安德烈公爵在妻子難產死後一直心情冰冷抑鬱,他因為娜塔莎而再次萌生的柔情和對生活的希望又破滅了。

娜塔莎最後嫁給了安德烈的朋友皮埃爾,一個性情温和寬厚的富翁,生了一堆孩子。尼古拉娶了安德烈的妹妹,一個有錢的伯爵小姐。索菲婭一直未嫁,她儘自己所能為家裏每一個人出力,卻從得不到感謝。而娜塔莎對嫂子説,索菲婭是一朵謊花,不會結果。她忘了和索菲婭從童年時代開始的情誼,對她的陪伴和好處,顯得無情無意。這很令我傷感。

一部《戰爭與和平》寫盡眾多人物的悲歡離合,托爾斯泰作為一名文學巨匠,對人物的描寫十分細膩準確,使人宛如親見。我認為是托爾斯泰的作品使他偉大,而非他的人品。他曾和女農奴生下一名私生子,還把他的私密日記拿給妻子看,使妻子想要“燒了他的日記和過去”。他曾經嫉妒陀思妥耶夫斯基娶了一個好妻子,因為後者的妻子對後者的寫作事業幫助巨大;他令妻子不斷生孩子,卻拿這事來責怪她“只會生孩子”。和這樣的男人相處,一定很不容易。

獨唱團讀後感 篇6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老舍的名着———《駱駝祥子》。

可能是由於知識,經驗不夠的原因吧,我還沒能完全看懂,就是看了個大概,雖然駱駝祥子奮發向上,但到了後來,什麼都沒有。我從中瞭解到了在當時混亂的社會裏,人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

駱駝祥子的正義,他的誠實,他的厚道,使他陰陽差錯的認識到了很多人,有從朋友到夫妻的虎妞,有騙錢的警官,還有樂於助人的……

在老舍的筆下,出現了很多北京市民階層的人物形象。如小商人,小職員,巡警……

小説大概是通過一個洋車伕的苦難史,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好體面,自食其力的洋車伕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駱駝祥子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着。後來,經過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着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虎妞對他那種推脱不開的‘愛情’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難。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墜落。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產這個悲劇的原因。

現在的社會穩定,經濟也在不斷髮展。作為青少年,有書讀,而且到處都有人維護着,鼓勵着。所以我們不能辜負新中國對我們的期望。至少,我們要學習駱駝祥子奮發向上的精神。

獨唱團讀後感 篇7

我們的記憶中,住着許多公主,白雪公主,美人魚公主,天鵝公主,灰公主,……童話裏的公主大多善良、歷盡磨難,但仍保持着一顆美好的心靈。而同樣有着“公主夢”的小姑娘薩拉也同他們一樣,在經歷許多磨難後,仍保持着一顆美好的心靈……

薩拉。克魯是一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英國女孩,雖然母親早逝,但年輕英俊的父親給她的愛足以彌補失去的母愛。在父親的庇護下,小薩拉在印度的一座大房子裏歡樂健康的成長着,過着小公主般的生活。突然,變故發生了,薩拉父親投資鑽石礦失敗,因病身亡,財產也分文不剩。一夜之間,薩拉就從一個眾人寵愛的富有尊貴的小公主,變成了一個無依無靠、一文不名的小姑娘。但薩拉沒有竭斯底裏,沒有怨天尤人。她默默躺在淒涼的黑暗中,獨自度過了失去父親的第一個晚上。而發生在薩拉身上的變故,足夠摧毀一個孩子的心靈,但堅強的小薩拉,卻忍受了一個成年人都未能忍受的痛苦。小薩拉是一個堅強的、樂觀的“小公主”。失去了財富的薩拉,馬上被銘欽女士從豪華套間趕到了破敗的閣樓,她不再被允許穿那些昂貴的衣服,也不再被允許和昔日的同學們一起同桌上上課或吃飯,每天必須做苦工……但薩拉卻以她那充滿魅力的想象克服了一切困難:把破敗的閣樓時兒想成英雄受難的巴士底監獄,而隔壁的貝基則是獄友;時而又想成公主的宴會廳:木柴在燃燒,蠟燭在閃爍,美食琳琅滿目,樂隊在伴奏。銘欽女士儘管無理的責罵吧,他不知道他在對一位公主説話……後來,學校隔壁住進了一個有錢的紳士,紳士發現薩拉就是他苦尋多年的好友的遺孤。在薩拉的努力下,她繼承了爸爸來自鑽石礦的遺產,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做了一位真正的公主。

積極的人生態度,讓薩拉在逆境、貧窮中活的精彩出色。她美好的的天性,不但沒有被逆境改變,反而比順境中顯現得更淋漓盡致!

獨唱團讀後感 篇8

今天我讀了《卧薪嚐膽》這篇文章,感觸很深。我對掉以輕心的夫差感到氣憤,對忍辱負重的勾踐感到佩服,也為遭人陷害的伍子胥感到無奈。

我為夫差氣憤,他雖然經過了十年奮鬥,卻前功盡棄,聽信了奸臣之言,不但殺父之仇未報,還糊塗的對勾踐一步步放寬,最後竟將勾踐放回了國。這明顯已是放虎歸山了。自古有一句名言:對敵人善良,就是對自己殘忍。這樣一來,忍辱多年的勾踐終於能血恥了,他祕密訓練軍隊,不斷增強國力。最後,勾踐強大了,消滅了吳國。

我佩服勾踐,他雖然和吳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但最後還是聰明地買通了吳國的大臣,靠着堅定的信念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件事還是伯懿惹的禍。從古到今,戰爭中最可怕的不是面對強大的敵人和軟弱的戰友,而是軍隊中有狡詐的兩面派。古代忠臣大多數都是被奸臣害死的,例如抗金英雄岳飛和反秦時期的陳勝……

我為伍子胥感動無奈,伍子胥是一個令人佩服、滿腹經綸、名留千古的人。他才華橫溢,本應為吳國打下整個天下,成為霸主,但是,因為伯懿的出賣和夫差的固執,沒有消滅越國,真是讓人感到不甘心。而且最後,還被夫差賜死,真是讓人感到哀傷。本應強大的吳國就這樣毀滅了。

一個國家的領袖,不但要愛護忠心耿耿的忠臣,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能聽信奸臣之言,否則這個國家就有可能會滅亡。

獨唱團讀後感 篇9

《我們永遠不分開》這本書是辮子鬱雨君姐姐是兒童文學作家。主人公蘇婷寶的舅舅為了賭博把外婆的房子輸掉了。外婆只好在小阿姨和媽媽家住了。外婆綽號叫老薑茶。老薑茶很喜歡蕾絲。這是一個暑假,小薑片【蘇婷寶】去快樂老家住。快樂老家裏有七裏伯伯的美食實研室、家吼爺爺的唐老鴨鬧鐘、通訊錄爺爺的氣味瓶。蘇婷寶在學校裏是個倒黴蛋,抽血被抽成擠血、奶黃包被坐扁、連爸爸媽媽吵架也是因為她。

在學校裏,婷寶幾乎把全班的練習冊扔到垃圾桶裏。最後,家吼爺爺像是踩了個急剎車,一切都要過去了。

獨唱團讀後感 篇10

《藤野先生》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此文感人肺腑,讓我感慨萬端,回味無窮。為什麼呢?因為作者的一顆愛國心,一段師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

《藤野先生》一文回憶了作者在仙台留學期間的生活,記敍了作者與教師的相識與相處,還有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中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傍晚時分在學跳舞的喧鬧。這是魯迅厭惡不已的,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兒,他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為魯迅添改講義,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子裹腳。在這諸多片斷中,我看到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教師,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遇到這樣的教師,也難怪魯迅説:“在我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一文不僅僅只回憶作者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師生情,也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由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愛國、救國。

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時,他本以為他的夢很美滿,預備畢業回來當個偉大的軍醫,可當他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不仁。這時,他才深刻認識到,學醫能夠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他發現,要想拯救人的靈魂,僅有用文學來當武器。於是開始提倡文藝運動。

我讀《藤野先生》所讀取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血薦軒轅”的報國之心;對於中國人的熱愛,對於中國的熱愛——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為了拯救中國人的靈魂而從文,而不是以自我個人利益為目標。

我讀《藤野先生》所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和懷念之情;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魯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即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住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

《藤野先生》記敍的確實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獨唱團讀後感 篇11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20xx年1月韓寒上市的最新著作,在此新作中當然少不了韓寒一如往常的鍼砭時弊的風格了,例如書中的《來,帶你在長安街上調個頭》、《什邡的釋放》、《我和官員的故事》等文章都很明顯的體現了韓寒的文風。在這本被韓寒本人稱為“第一次深入剖析自己”的書中收錄了著名的韓三篇——討論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與此同時,此書中也談及到了韓寒的感情、家庭、教育,也分享了一些他的個人經歷和收錄了一些他的專訪語錄。

《我所理解的生活》一書中省略號隨處可見,韓寒在《我的20xx》中給出了關於省略號的答案——“至於寫作,在新年裏,我希望我能寫的只讓我自己更喜聞樂見,不再討好除了我女兒以外的任何人,想寫就寫,不想寫的就一個省略號。”是啊,一個作家要能夠寫出自己的風格要的不就是一顆隨心所欲地心嗎?在這個紙醉金迷的時代,迎合的笑臉到處都是,“喜新厭舊”的人們不就渴望能夠看到這樣真實的面目嗎?不然,韓寒也不會有“他是現今中國唯一一個敢説真話的人”的稱號了。

韓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這樣寫道: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謠以外,去造其它一切東西……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養活自己,養活家人……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我想這應該也是大多數國人的生活追求吧,在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隨心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我個人比較喜歡此書中《寫給每一個自己》這篇文章,喜歡這句“紅燈永遠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的前程的,是你的才能。”不管你身處何處,身從何職,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讓自己足夠優秀。然後,任這個世界腥風血雨,淡然處之。

《碎片》是由韓寒監製的“一個”的開篇語,看到“要知道我小時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兩個小時,而現在未必有看兩秒的心境”不知道你是不是感同身受,但生活的確如此。在這樣物慾橫流的年代,誰有時間仰望星空波然不驚地去思考呢?可以説是難於上青天吧。是的,這個世界在翻天覆地地改變,驚動了心底的靜湖泛起漣漪。為了生活,或者是更直截了當的説是為了生存吧,我們開始陪這個世界胡鬧,卻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哪怕“我們知道的、得到的總是越來越多。”

讀一本書,其實也是在讀一個人,讀一顆心,一個用文字表達的人總會情不自禁的將自己表達出來。這是韓寒所理解的生活

獨唱團讀後感 篇12

在寒假裏,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叫《魔法師的帽子》。主人公有姆咪爸爸、姆咪媽媽、姆咪特羅爾。 姆咪一家是是個大家庭。從他們冬眠醒來,奇怪的事情就一件接一件的發生。小吸吸和姆咪特羅爾一早醒來,就在一其玩耍,當他們來到山頂,小吸吸無意中發現了一頂圓筒帽子,他們就這樣找到了魔法師的帽子,可他們沒想到這頂帽子會使整個姆咪谷出亂子、

魔法師的帽子在姆咪家當了個紙簍子,一天早上,姆咪特羅爾把自己吃沒了的蛋殼扔到了紙簍子裏,奇怪的事發生了,蛋殼竟然變行了。蛋殼變成了五朵小云彩,停在了台階上,姆咪一家看到了這一切,非常驚訝。在夏天姆咪一家在玩捉迷藏,姆咪特羅爾為了不讓小吸吸捉到自己戴上了魔法師的帽子,往下拉,別人就看不到自己了。可是當他把帽子拿下來時,竟變成了一隻耳朵很大、眼睛很圓、尾巴長長的怪物。他的夥伴、爸爸、媽媽都認不出來了,最後姆咪特羅爾還是變回了原形。姆咪一家都覺得這個帽子有古怪,便拿可惡地蟻獅做實驗。結果蟻獅變成了一隻“癩蛤蟆”。

最後一章講了小嗅嗅離家去南方遠行。某甲、某乙把手提包還給了姆咪媽媽,為某甲、某乙開了慶祝大會。在大會上某甲和某乙打開了神祕的手提箱,裏面放着姆咪一家用魔法帽換來的紅色的寶石王。但這顆寶石正是魔法師苦苦尋找的寶石王,魔法師立即來到晚會。但是某甲、某乙不同意。魔法師只好向在座的小動物每人實現一個願望但最後魔法師還是得到了一顆寶石。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裏面有着珍貴、特殊的友情。如果沒有這種友情,某甲和某乙也不會把手提包還給姆咪媽媽。如果沒有這種友情,斯諾爾克也不會痛打,罵姆咪特羅爾的人。友情,金錢也買不回!

獨唱團讀後感 篇13

在愉快的暑假,我讀了一本想象力豐富、有趣的童話故事---《黃瓜國王》,它還是以第一人稱敍述的。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復活節星期日,“我們”在廚房發現了一位自稱庫米奧利二世黃瓜國王的奇怪客人,他出身於“我們家”地下室的樓梯裏頓家族。被臣民趕出來,請求避難,而他就引起了爸爸的照顧,而爸爸就對“我們”視而不理。他的到來引起了一系列的家庭吵鬧,令到復活節也沒有按傳統過,這一來讓子女和父親的關係跟加緊張。“我”和姐姐終於忍不住跟媽媽和爺爺説出了對爸爸的不滿,和“我”與哈斯林格之間的矛盾。最後哈斯林格對“我”改觀了,“我”和姐姐、尼克一起阻擋了黃瓜國王的陰某,把他遠遠地送走了,永遠也回不來!但是爸爸因為這件事造成意外。

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很切合生活實際。在其他一些國家,如果當地的人們不贊成總統管制,就推翻他,選擇自己心目中的總統。我看的這本書就是這樣,黃瓜國王就是因為這樣被臣民趕出來的。我最深刻的片段是:“我”和姐姐反對爸爸幫助黃瓜國王對付庫米奧利人,説出黃瓜國王的陰某,而爸爸默不作聲,整晚沒有回家睡覺。回到保險公司的地下室,看個究竟,看黃瓜國王是不騙他,到了今天早上才給他的同事發現,患了中度腦震盪。我覺得爸爸很笨,這麼容易相信別人,不過都提早發現了。

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什麼事情要從多方面去考慮。

獨唱團讀後感 篇14

無論被家人們怎樣訓斥,我都不曾頂過一次嘴。他們的一兩句訓斥,於我而言,如同晴天霹靂般強烈,簡直令我發瘋。別説頂嘴了,我甚至認定這些責備正是萬世一系的人類的所謂“真理”,而自己則毫無踐行此真理的能力,因此恐怕自己已經無法與人類共處了。所以我連與人爭執和自我辯解的能力都不具備,若是別人説我什麼,我就覺得對方説得對極了,都是自己做錯了,總是默默地承受着對方的攻擊,內心感到極度的恐怖。

當然,沒有人在遭受別人責備與訓斥時,會覺得愉快,但我從生氣的人們臉上看到了比獅子、鱷魚、巨龍更可怕的動物本性。平時他們都將這些本性隱藏着,可一旦遇到機會,就會像那些温順的卧在草原上睡覺的牛,突然甩動自己的尾巴抽死肚子上的牛虻一樣兇狠。突然看到人類在生氣時暴露出來的這種醜惡本性,我總是感到毛骨悚然般的戰慄,一想到這種本性或許是人類賴以生存下去的一種資格,便對自己幾近絕望。

我對人類總是感到恐懼,終日戰戰兢兢,對於作為人類一員的自己的言行沒有絲毫自信,於是我將自己獨有的煩惱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裏,竭力將這一憂鬱和敏感隱蔽起來,一味裝出天真無邪的樂天個性,使自己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滑稽的異類。

無論做什麼都行,只要能讓他們發笑,這樣一來,即使我處於他們所説的那種“生活”之外,也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了。總而言之,自己決不能礙他們的眼。我是“無”、是“風”、是“空”,這樣的念頭日甚一日,我用滑稽的表演來逗家人發笑,就連比家人更費解、更可怕的男傭和女傭們,我也不遺餘力地逗他們開心。

獨唱團讀後感 篇15

今天,我看完了《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機》一書。

上冊書説到旺卡先生將巧克力工廠交給查理後,坐大玻璃升降機回查理家,帶他的家人去參觀。

就在大玻璃升降機上升的時侯大玻璃升降機飛得 太高了竟然飛入了太空,遇到美國的太空旅館,然後他們進了去,突然,電梯裏出現一個又一個的黏黏的怪物,接着他們回到了 大玻璃升降機裏,走了。旺卡先生説:“它是太空中最可怕的外星蠕蟲克尼徳,他們準備返回地球時,巨大的克尼徳向大玻璃升降機衝去,但是失敗了,弄得屁股一片紫色。但是,它們還繼續進攻,大玻璃升降機飛入大氣層,它們全部都完了。正好落在巧克力工廠。在書中我發現查理既勇敢又樂於助人,總是想辦法解決困難,我要向他學習。

回到工廠,旺卡先生髮明瞭一種吃了能年輕 20 歲的巧克力”旺卡維他“。喬治娜姥姥吃下 4 粒後,她本來 78 歲,吃了 4 粒年輕了 80 歲,所以她在負數歲人地帶,現在是負 2 歲。旺卡先生又發明了一種能變老的巧克力,把它弄為液體,裝入一個能噴出東西的瓶子裏。然後,查理 和旺卡先生坐大玻璃去負數人地帶救喬治娜姥姥。見到她後,把液體的巧克力噴到喬治娜姥姥身上,她立刻不見了,回到了真人世界。喬治娜姥姥已經 358 歲了,應該吃 14 粒年輕的巧克力,也給其它的老人也服用了巧克力。我也要像旺卡先生學習,因為他很聰明,發明了很多東西,也非常滑稽、可笑、機智,在最危急的時候,他總能想出應對的方法,而且遇事冷靜,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只要機智勇敢,肯動腦筋想辦法,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就一定會成功!

獨唱團讀後感 篇16

阿長原是魯迅家的一個保姆,可在魯迅先生的眼中,卻不是把她當保姆看待的。魯迅先生並不是擺出有錢人少爺的身份講述家裏的傭人,而像是講述一個有意思的朋友,無半點身份地位的優越感。在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以真誠的筆調向我們介紹了他童年時的好夥伴—阿長。

説起阿長,魯迅便先實在地説自己不喜歡她。因為她喜歡“切切察察”,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在年幼的魯迅眼裏,這當然是一個不怎麼親切的形象。而且她總喜歡管自己,“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説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這有些像我們,同樣不喜歡打小報告的人。對於她謀害隱鼠,魯迅頻頻提起,還有些記仇呢。這麼誠摯可愛的話,魯迅就像一個貪玩調皮的孩子。不喜歡阿長,還有原因“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阿長真是一個有些邋遢的人,難怪魯迅煩。這麼質樸的筆調,魯迅和阿長真是打打鬧鬧又親密的好朋友。

不可否認,阿長身上當然有好的一面,它不僅是魯迅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師,教給他一些人情世故,為人處事的道理,比如説吉祥話。魯迅以謙虛的態度説自己的“保姆”對他的教育,這實在是可敬的。另外,阿長也教給魯迅社會的黑暗,讓他對世界有更深的認識。

阿長也是一個可愛的人,她膽小,提起長毛軍還會拍着胸脯説“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另外,她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傳統遵循者,這在她教魯迅的“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中可以看出來。

令魯迅難忘的,還有阿長送給他的山海經,這也説明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超越了主僕之間麻木的關係,他們真真是好朋友。

阿長身上也有可貴的品格,魯迅也説“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

文章最後,魯迅對他的這位朋友阿長表示了誠摯的敬意。也告訴我們,友誼沒有侷限,我們要真誠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任何人身上都有珍貴的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獨唱團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鸚鵡螺號”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為在海上見到了一條獨角鯨,出於對航海安全的考慮,也是在公眾的呼籲下,由美國派遣了亞伯拉罕·林肯號對“海怪”進行追逐。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教授受邀參加了這次追逐行動。結果,追逐怪物的戰艦反被怪物追逐,並遭到“海怪”的兇猛襲擊。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助手康塞爾,以及一名捕鯨手尼德·蘭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後便被尼摩船長軟禁在這艘神祕的潛艇中,之後便開始了海底兩萬裏的環球旅行,並發現這是一艘名為“鸚鵡螺號”的潛艇。最後,他們設法逃走,重回陸地。

在旅途中,阿龍納斯一行人遇到了無數美景,同時也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例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他們的船擱淺了,遇到當地土着人的攻擊,尼摩船長用他連接在金屬梯子上的閃電擋住土着人進入“鸚鵡螺號”;在南極他們被困在厚厚的冰下,潛艇極度缺氧,但潛艇上所有人輪流用工具和開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蓋砸開,逃上大海;在大西洋“鸚鵡螺號”被章魚所困擾,他們拿斧頭和章魚展開肉搏戰,一名船員慘死;在北大西洋“鸚鵡螺號”遇到一艘英國驅逐艦的炮轟,除那三位“俘虜”外個個義憤填膺,用“鸚鵡螺號”的衝角把驅逐艦擊沉;在印度洋的珠場和鯊魚展開過搏鬥,捕鯨手尼德·蘭手刃了一條兇惡的巨鯊。他們眼中的海底,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髮。經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龍納斯終於瞭解到神祕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聯繫,用海底沉船裏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鬥爭。

讀完這本書,我十分佩服偉大的儒勒·凡爾納了,它給人類帶來了“鸚鵡螺號”——這艘與人世隔絕,卻與人世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神祕潛艇,他憑藉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現了深海兩萬裏行程的奇幻旅程。我感歎道:“他真是太厲害了!”

凡爾納所描繪的那些人物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也是令我十分敬佩的。“鸚鵡螺號”艇長尼摩又是個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類,蟄居海底,而又隱隱約約和陸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種特殊聯繫。凡此種種,都給小説增加了一層神祕色彩。既是小説,人物當然是虛構的,作家給鸚鵡螺號艇長取的拉丁文名字,更明白無誤地指出了這一點——“尼摩”,在拉丁文裏是子虛烏有的意思。但這並沒有妨礙作者把他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讓讀者覺得可信的人物。

尼摩船長的熱於創造、遇事鎮冷、遇到困難不屈服的精神是我們當代中學生應該學習的。現在的我們都是温室裏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受到一點小困難就容易退縮,就容易放棄,今後走向社會,將會有更多的坎坷和艱辛在等着我們,我們要有尼莫船長的不屈不撓、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就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