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文祕 > 寫作指導

怎樣寫會議發言稿大綱

一、會議文件涵蓋的範圍甚廣,舉凡國際會議實踐中形成的書面文書都可歸屬其中。按會議的進行順序可分:

怎樣寫會議發言稿大綱

(一)會前文件。會前文件是指會議開始前形成的文件,數量最多,也是與會準備過程中重要的參考材料。舉其要者略加介紹:

1.會議邀請書——會議組織者向潛在的與會者發出的邀請,內容涉及(甲)會議的名稱、日期、地點、主題,(乙)與會者的範圍、人數、層次,(丙)會議的報名、費用等有關事項。有的國際會議在發出正式邀請前,還預發一個會議通知書(請參見第五章“會議通知”一節)。這往往是與會者最早獲得的關於會議全面情況的直接信息。被邀者可據此確定是否與會,並按照要求進行與會準備。

2.與會須知——往往由會議組織者會同會議承辦者共同準備,旨在向與會者介紹與會期間必須知悉的情況及知識,包括:

會議所在國的基本情況(國土、民族、宗教、行政區域、首都等);

會場服務設施與項目(旅行、旅遊、通訊、醫務、外匯、郵電);

當地的氣候、電壓、市內交通、購物去處;

會議所在旅館的平面圖、會議廳室及會議祕書處辦公室的位置、房間號、電話號;

外國使館及國際組織機構的電話號;

組委會的情況。

3.議程草案——即會議的臨時議程,包含議程項目(議題)及審議順序。

4.議題註釋——祕書處準備的關於各個議題的説明,一般採取簡介的方式,客觀介紹各個議題的主要內容、中心環節及其他有關情況,俾使與會者能快速瞭解議程的全貌。有時也有提示討論內容之意。

5.背景材料——關於會議突出問題的參考材料,一般由常設祕書處的有關部門或特聘的專家撰寫。此類材料多具專題性質,內容包括:問題的起源、發展經過、當前情況、發展趨勢、各方態度、爭論焦點及政策建議等。由祕書處名義準備的材料,一般較為客觀,以個人或小組名義撰寫的材料,多代表一個方面的看法。背景材料是會前文件中較有實質內容的部分,應是與會者仔細閲讀和研究的重點。

6.會議日程——關於大會及各委員會討論各個議題及有關活動的日期、時間和地點的一覽表。與會者經常需要查閲以掌握會議的進程和準備與會。但預定的計劃經常有變。為使與會者能及時準確掌握會議的進展及可能的變更,有的國際會議還發布“每日活動日程”作為補充。

7.初步與會者名單——根據會前報名情況,由祕書處編制的名冊,於會議開始時分發與會者。名冊按國家分列,每個代表團團員的名次按各團提供的名單刊印。正式的與會者名單在稍後時間按正式註冊時登記的情況編制。與會者名單開列了各代表團成員的姓名、職務和在代表團中的身份,是瞭解各國代表團的陣容和開展交往必不可少的參考材料。它也可包括國際機構、民間組織及當地外交團等與會者及祕書處官員的姓名、與會身份。

8.代表全權證書——派出國家或機構證明與會代表身份的文件。國家級代表的證件可由外交部部長簽署或由國家領導機構出具。一般的格式為:“謹證明……(機構)指派……(人氏)為出席……(國際會議)的代表”,或“……(機構)茲指派……(人氏)為……(國家)出席……(國際會議)的團長,……(人氏)為代表,……,……及……(人氏)為副代表”。有時,國際會議的組織者也向與會者寄送空白的證書格式,由與會者填寫後寄回。例如:……協會出席……會議的代表由下列人員組成,全部成員均為協會會員。

代表/觀察員

名單如下:

1.xxx(團長)

2.xxx

3.xxx

4.xxx

5.xxx

(協會負責官員)

xx(簽名)

日期

9.證件、請帖、表格——嚴格地講,這些不屬於會議文件,但可歸入“文書”之類。各種證件,特別是身份證,是證明與會人員身份的文書。身份證分門別類,來賓、代表、觀察員、記者、工作人員等的證件都有區別。許多國際會議要求與會人員隨身佩帶。因它們也是出席會議和參加社交活動的准入證。請帖(邀請出席儀式、宴會、演出等)種類繁多,有會議印發者,也有各代表團印發者。其中以開幕式請帖最為重要與講究(請參見附錄一、6)。至於表格,也是形形色色。代表報到、要求發言、登記返程航班、索要文件等都可能使用。(發言報名單,請參見附錄一、9)

(二)會際文件(會議期間產生的文件)。與會者必須認真加以閲讀和研究,以瞭解會議的進展和掌握存在的問題。會際文件包括:

1.主席的開幕詞和閉幕詞、來賓的講話及各方的賀電(信)。這些文件具有一定的禮賓性質,但從字裏行間人們也不難體察有關方面和人士對於會議的期待、重視和評價,特別是主席的閉幕詞往往具有總結性質,尤受各方重視。

2.祕書長等執行機關領導人的工作報告。工作報告回顧一個時期來的發展形勢和工作成就,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麪臨的困難,並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和要求代表決定的問題。工作報告是對上屆會議各項決定執行情況的交代,也是對本屆會議討論的引導。對工作報告進行評議是與會代表應盡的職責。

3.代表發言稿。這是會議文件中數量最多和最重要的部分。代表是國際會議與會者的主體。他們的發言代表了成員國的聲音,最受注意。會上仔細聆聽他們的發言,會下將發言稿細加研究,就可從中瞭解與會者關心的焦點、人心的向背和事態的發展方向。代表發言紛紛云云,浩似煙海,閲讀時應去粗取精,抓住關鍵。一些重要國家代表的發言,以及有見解和有新意的發言,尤要細加琢磨。國際機構代表、主旨講演人、討論小組成員有份量的發言也在此列。

4.決議草案及其修正案。有些國際會議形成決議,表達在一些事項上與會者的共同認識與要求。這些決議先以草案的形式出現,各方繼以修正案加以補充修改。這些草案及修正案均應書面提出,以使與會者能從內容到文字細加研究。國際會議形成的決議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一定的約束力,因此,一字一句都往往要經過反覆的討論和磋商才能達成一致。認真研究決議草案及其修正案是每個代表團必於重視的。

5.報告書、宣言及主席聲明。這三者形式雖有不同,但都是會議成果的反映和記載,有的還可能具有歷史文獻意義。

“報告書”是對會議進程客觀的綜合性反映。

“宣言”代表與會者對重大問題的共同意志,往往較“決議”的層次更高,觀察面更廣,影響力更大。

“主席聲明”多用於表達某些不能達成一致但為多數與會者所贊同的意見。

除主席聲明由主席自撰不需取得與會者同意外,報告書及宣言都要經過會議反覆推敲,字斟句酌,意見一致後才能履行通過手續。

(三)會後文件。會後文件包括會議記錄、對會議有貢獻人員的致謝信及關於後續行動的往返信件等。

關於會議決議、報告書及記錄,下一章將進一步討論。

以上均是公開的會議文件,大部均可在赴會前或在會上獲得。與會者應仔細研究這些文件,使自己隨時處於有準備的工作狀態之中,並在此基礎上充分參與文件的審議,從而貫徹自己的政策主張,為會議的成功作出貢獻。

二、如何閲讀會議文件

國際會議文件素以多如牛毛著稱,確實存在質與量的關係問題。文件太少或過簡,不能滿足會議需要,太多和過繁也令人望而卻步。許多長篇大論往往被束之高閣,最後被原封不動地送進了廢紙簍。國際會議的文犢主義應大力克服,文件應少而精,重質而不求量。

儘管人們不斷呼籲,由於種種原因,包括國際機構養了一批以寫文件為職業的官員,空泛含糊、拖泥帶水的官樣文章比比皆是,但國際會議又不能捨棄不用。因此,與會者從現實出發就應研究如何快速和高效閲讀文件。這裏簡要介紹幾種方法:

(一)瀏覽。這就是説把全文從頭到尾過一遍,採取一目數行的粗讀方法。在瀏覽過程中注意捕捉需要的信息。譬如説,你手中是一份關於經濟發展的文件,而你的關心重點是外貿,那麼在快速閲讀中注意抓住同外貿有關的詞彙,如貿易、投資、市場、外匯、進出口等。遇到此類詞彙時放慢速度,以發現所需材料,再加細讀。因此,這裏講的瀏覽並非指對全文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提倡點面結合,既快速通讀全文,又注意抓住重點。

(二)讀摘要。有些國際會議考慮到與會者不能從頭到尾閲讀一篇重要然而篇幅甚長的報告,往往搞一個摘要,介紹其中精華。與會者只需閲讀摘要,便可見概貌。如有時間和精力再回過頭來通讀全文。有時會議組織者沒有或未及準備摘要。如代表團自己有條件,也可選擇重點文件自搞摘要,供領導人蔘考。摘要不是評論,應當是純粹的原文的觀點和材料,讓閲讀者自作判斷。摘要可簡可繁,根據文件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力量而定。

(三)讀前言和結論。前言是寫作者對於全文的概括介紹,結論則是作者得出的論斷和建議。兩者集中反映作者的基本思維和中心論據。通常兩者篇幅都較適當,文字也較精煉。是粗線條瞭解全文的捷徑。沒有時間讀全文者不妨一試。

(四)讀重點章節。一篇文章面對許多讀者,而讀者的興趣也各不相同。前言和結論很可能不能滿足對某一專題較感興趣的讀者。此類讀者應選讀文中有關章節。文首的目錄是重要線索,按圖索驥可以找到所需部分。有的文件還在文末附有索引,將有關內容按條目歸併,讀者可以方便地按頁數找到各個出處。重點章節集中論述某個問題,可使讀者深入瞭解作者的認識。索引則為便於讀者尋找分散於全文的同一個有關的內容,有助於讀者瞭解作者在不同的情景下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

(五)讀黑體字和標題。黑體字或斜體字是作者或編者以特殊的印刷字體標出,希望讀者重視的部分。通讀黑體字也能使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全文的精彩部分。閲讀標題更是一個“偷懶”的辦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瞭解全文的主要內容。標題是對內容的畫龍點睛,是內容最精粹的體現,有經驗的讀者多少可以從通覽全文大小標題中,窺見文件的覆蓋面和深度,並初步掂量出價值來。

以上講的都是在時間緊張,精力不濟的情況下,粗讀文件的方法。如果它的某些內容能引起你的興趣,不妨隨時做上記號,待抽時間再細加品味,或有需要時回溯查考。

三、發言稿的類別

代表發言時所用文稿為發言稿。發言稿是事先寫好、經過仔細推敲和斟酌的文字稿。有時也稱“有準備的發言”(prepared statement)。重要和正式的發言通常都用發言稿,以保證準確性。祕書處及有關代表團也會主動索取各代表的發言稿作為文字依據。許多代表團還把重要的發言稿廣為散發,以擴大影響。發言稿也常常是新聞媒介寫報道時的重要依據和參考。發言稿具有特別的嚴肅性、代表性、準確性和可回溯性,使它成為國際會議的重要文件。有時,發言稿上也印有“以發言為準”的字樣,表明發言人還可能作臨時改動,文稿僅供參考。

國際會議的發言稿種類頗多,常見的有:

(一)一般性發言的發言稿。即與會代表在大會一般性辯論中,説明本國基本立場和觀點的發言稿。它多半是政策性發言,闡明代表團對形勢的分析、對會議主題的評述、對討論問題的認識,以及介紹本國情況、貢獻、經驗等。一般性發言的發言稿是代表團在國際會議上最重要的講話稿。這種講話槁講究氣勢、邏輯性和説服力,因而實際上就是講演稿。但不論稿子寫得如何娓娓動聽,能否引起重視,關鍵還在內容。技巧再高,若僅是重複已知的觀點和事實,就不會引起多大的興趣。反過來,即使文字平平,但有真知灼見,也會備受重視。在國際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的發言常常能道出許多發展中國家想説而不敢説的話,因而,代表講完後,前來祝賀和索取發言稿者甚眾,這就是以敢言取勝。一般來説,重要國家代表團的發言、包含嶄新論據及建議的發言、反映重大立場變化的發言更能引起注意。過分渲染自己的成就和貢獻,或過多地反映國內政治需要的發言,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二)關於具體議題的發言稿。這種發言是各國代表團就某個議程項目進行評説的發言,較多反映務實精神。其內容包括評論會議文件、提出具體主張、介紹本國做法、宣佈行動綱領和承擔國際義務等。由於此種發言往往涉及實質性問題,各國代表在擬定發言稿時都較慎重,在措辭上力避使人產生誤解,而且注意突出本代表團希望會議重視的內容。例如,某國準備加入某個協定,主辦某個國際會議,或做出某種財政貢獻,便可能在其發言中提及,以便記錄在案。發言不宜長篇大論,也應力戒泛泛而談。在同一個會上,不同的議題可能由不同的業務單位擬稿,發言稿的風格、體裁可不強求一致,但對同一問題的政策主張和提法應統一口徑。

(三)關於決議草案的發言稿。在國際會議上提出決議草案,應由提案國代表作解釋性説明。發言稿一般均簡明扼要,旨在爭取會議給予支持。如提案國有多個,往往由最初的倡議國代表作介紹性發言。在討論中,各國代表表明贊成、反對或保留,並申述理由,也可能提出修正案,對草案的部分內容作文字上的修改,甚至提出針鋒相對的反決議。提出修正案時,不能僅作原則性的聲明。特別是重要的修正案,應提出具體措辭,交祕書處印發各代表團考慮。

(四)投票前後的解釋性發言稿。國際間利害關係犬牙交錯,一個決議案寫得再巧妙也是眾口難調,何況某些決議的本意就是為了譴責某種行為,或為某種行為打掩護。在十分複雜的情況下,贊成、反對、棄權三種基本態度,不足以説明所有國家的立場,更不能反映某些國家採取某種曖昧態度的苦衷。為了迴避矛盾,有的國家乾脆不參加投票,在投票者中,投贊成票者可能仍對決議案中的某一部分有所保留,而投反對票者也不想得罪有關的國家,投棄權票者可能也很想表白棄權的原因。因此,投票前後,有關代表團作解釋性的發言,是其立場和態度使然,毫不奇怪。如有人能把國際會議上,投票前後各代表五花八門的心態加以披露和描繪,定能寫成一本內容十分精彩的《現代國際官場現形記》。

(五)關於“程序問題”和“程序性動議”的發言稿。此類問題很多是臨場發言,但有關代表團也可能估計到形勢的發展,預做了準備。發言要求主席立即對違反議事規則的行為做出裁決,一般措辭上都較簡短有力,對人,對事有極大的針對性。(關於“程序問題”和“程序性動議”,請參見第六章)

(六)禮儀式的發言稿。國際會議上可以爭得臉紅耳赤,但每個代表都要表現出彬彬有禮的君子風度。因此,有許多發言雖無實質內容,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支持某人的提名、祝賀主席的當選、自己當選後表示感謝、閉幕時感謝東道國等,均屬此類。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對創造和諧的氣氛和體現友好感情,有一定的作用。此類發言稿應表現熱情、誠懇和儘可能具體,避免給人“例行公事” 的印象。

四、如何寫發言稿

這是一個大題目,非三言兩語所能講清。對於國際會議的發言稿理應提出較高要求,因為它有國家的屬性。這種要求又隨發言人身份的高低、會議重要性的大小及會議性質的正式與否而差異。有些演説家不需發言稿,記下的講演同就是很好的文章。國際會議的發言者則不同,他們不但要嚴正表明自己的立場,努力説服別人,更重要的是,還要坐下來討論和爭辯,爭取達成共識。因此,不能像一般演説家那樣,僅需鼓脣弄舌而已。國際會議上的發言須具有最大的嚴肅性和務實性。特別是使用發言稿更能體現深思熟慮和較為鄭重的態度。

對國際會議的發言稿,應提出以下要求:

(一)緊緊扣題。即是説發言稿的中心內容要緊緊環繞會議的主題和討論中的議題。在有準備的發言中切忌“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然而,變相的“離題”卻不少見:侃侃而談,不着邊際;各言其是,互不交鋒;僅講大道理,不接觸實際;借題發揮,顧左右而言他;或者僅表態,不説理,是否都屬不扣題之列?議題就是討論的焦點,如果與會者都統邊而走,如何能討論起來?更不用説達成共識了。國際會議發言稿,要儘量開門見山,切中要害,做到一棒一條痕。

(二)觀點清楚。有時為了某種需要,發言要故意含糊其詞,讓有關方面去揣測。但在多數情況下,國際會議是公開的討論,要表現最大的誠意,對某一問題究竟是贊成、反對、保留,觀點要明確。含含糊糊,油嘴滑舌,使人不得要領,等於什麼也沒有説。這種發言人們會不屑一聽。即使為了故意含糊,也必有所暗示,使人感到愚中有智,而不是聽後茫然若失,不知所云。

(三)材料準確。在發言稿中經常要引用一些材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材料使用前要反覆核對,防止差錯。特別是涉及第三國的材料,使用時更要謹慎,儘量是官方公佈的。如材料有誤,有關代表進行糾正、反駁,就會貽人口實,使自己處於難堪境地。數字容易發生差錯,多一個“o”和少一個“o”,相差十萬八千里,引用時更要核實。引經據典時,要把出處弄清楚,最好是查對原文,防止以訛傳訛。觀點雖正確,但材料有誤,就會使發言稿大為減色。

(四)言簡意賅。古話説“要言不繁”。在國際會議上,發言稿嘮嘮叨叨就俗不可耐。言簡只是指文字表達要精煉,意賅才是核心。要做到言簡意賅,首先要思路清楚,層次分明。長話短説,不以詞害意也屬必要。除論據充足,事實確鑿外,發言稿寫後還應從文字上反覆修改,去掉繁言蔓詞。有的國際會議限定大會發言時間,例如世界勞工組織就嚴格執行15分鐘的規定。為在較短時間內把問題講清楚,尤其要注意言簡意賅。

(五)儘量口語化。國際會議發言稿不同於文章,首先是供耳聽,然後才是目間的,因此,不能之乎者也,一片書面語言。更使人難聽者是過長的句子。有的發言稿,一段話七八行,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句號。長句套短句的構造在西方文字裏較多,中國人寫發言稿不能模仿,否則,常使人讀不成句,聽起來也頗費神。文筆好者往往寫短而有力的句子。

寫國際會議講話槁首先要講構思。構思便是思考運用什麼論據,從哪些角度,分多少問題來構築講話稿的骨架。政府的方針政策、上級領導的指示和集體研究的結論是構思的主線。會議文件、與會代表的發言稿和會下活動得到的信息是思考的線索,平時多方積累的材料和通過實踐形成的觀點,則是填補骨架的肌肉和筋絡。關鍵是:如何在主線的指引下和思考線索的啟示下,發揮寫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把肌肉和筋絡有機地填補在骨骼上,形成完美的肌體。構思是第一步,是搭架和佈局的工作。構思做好了,成文、修改、定槁便不會太費事,至少不會出現大的反覆。

國際會議的發言稿大體上有三種寫法:一種可稱之連篇式;另一種為列點式;第三種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混合式。它們主要適用於中、長篇的正式發言稿。

(一)連篇式。由若干意思連貫、前後銜接、環繞一個主題展開的部分組成。寫法上高屋建瓴、一氣呵成。這種寫法往往要求具有較高的邏輯性和較強的説理性。

以周總理1955年在亞非會議上的補充講話為例,就可以找到全文清晰的脈絡,包括: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

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在這個會上用不着來宣傳;

中國很可以在會上提出召開國際會議討論台灣問題,但並沒有這樣做,以免會議陷入爭論;

亞非國家中雖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但都是從殖民主義統治下獨立起來的,沒有理由不可以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團結和支持。

這是一篇邏輯性亟強、緊扣“求同存異”的主題,高屋建領,從不同側面以實例正面化解一些人的疑慮,擲地作金石聲之作,讀後予人蕩氣迴腸之感。

(二)列點式。全文也是圍繞一箇中心題目而寫,但各個組成部分既有一定聯繫,又各個獨立,自成門庭。毛選中的《論十大關係》便是很好的範例。

試以“家庭”為題,擬一列點式的發言稿的提綱:

1.國際社會應對家庭的重要性給予充分重視;

2.貫徹有關國際會議決議時,應考慮到不同區域和國家的特點和實際情況;

3.應給予農村貧困家庭以特殊的關注和服務;

4.從法律上保障各家庭成員的平等權利和確定各自應盡的義務;

5.提高廣大公眾對家庭重要性、功能與問題的認識;

6.搞好精神文明建設,以有助於家庭生活的穩定。

這幾點大致上就把我國在家庭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説清楚了。

(三)混合式。以上兩種寫法比較適合主題單一的發言稿。許多時候,發言代表要借國際講壇闡述對當前突出問題的看法或回答外界的有關議論或疑問。這些問題不一定同討論的主題有直接聯繫,但時機與場合又十分重要,必須利用,因此講話稿有時就須納入其他有關問題。這種講稿多用混合式,即以列點式分述各題,各題又以連篇式加以闡述。例如,1993年擬定一篇亞洲太平洋經濟會議的講話稿時,適逢八屆人大會議結束,講稿就及時介紹了會議的成果。恰好那時傳言四起,説中國已是世界第三經濟強國,引起某些國家的恐慌,發言稿就不得不以較多篇幅強調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半個世紀才能按人均達到世界中等發展國家水平。這樣就在主要論述亞太地區經濟之外,又兼帶討論了其他問題,形成綜合性的大會發言稿。

五、宣讀發言稿須知

寫發言稿是學問,宣讀發言稿也不簡單。有時人們發現一篇寫得較好的發言稿卻被念得七零八落,委實可惜。有時台上念稿人無精打采,台下人也報以昏昏欲睡。

國際會議上宣讀發言稿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全文宣讀。即從頭到尾,一宇不漏地按照發言稿宣讀。如發言稿寫得精彩和有氣派,論據充足、觀點新穎、材料翔實、語言生動,聽起來也蠻有滋味,否則就容易陷於呆板。

(二)讀稿插話。基本上念全文,但在原稿之外,在適當部分,又離稿作口頭補充。此種方式不拘泥於事先準備的稿於,而可隨情況變化和聽講對象,臨場補充,顯得較為生動,又可表現讀稿人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三)讀重點段落。許多時候,發言人並不全文宣讀講稿,而僅是跳躍式地宣讀其中的重要段落,並用自己的話加以説明與補充。這種方式既可保證重要問題的表述準確無誤,也能發揮發言人的主觀能動性。它聽起來不那麼沉悶,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方式。

(四)讀頭尾。為了免去讀、譯兩道程序佔去雙倍的時間,有的發言人僅讀發言稿的頭尾,其餘部分由翻譯代為宣讀。在發言時間受嚴格控制而發言稿又較長的情況下,往往不得不採用此種方式。請翻譯代讀,並不會降低發言人的身份或發言稿的價值,有時直接效果更佳。關於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的補充發言,曾有以下的記載:“為節省時間,總理的發言除首尾兩段外,其他都由譯員浦壽昌用英文宣讀。年輕瀟灑的浦壽昌,講得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語,一下於震動了全場。”

宣讀發言稿應有心理準備。要克服緊張情緒,不能有怯場的表現。緊張主要來自缺乏自信。有人説應當構築這樣的心理狀態:確信自己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所講內容瞭若指掌,自己的發言值得聽眾花時間給予關注。

念稿也有技巧問題。技巧掌握得好壞,對效果影響甚大。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掌握意羣。一個句子是由不同意羣組成的。同一意羣的字應念在一起,否則聽眾便無從瞭解。例如,“和平共處”四字應一起念,不得念成“和平”、“共處”。這是普通知識,無需多講。念稿人有時並非由於文化程度低而念破句。主要是由於事先沒有仔細讀稿,不知擬稿人的思路。

另一種情況是,沒有考慮聽眾常借意羣間的停頓來掌握髮言人的思路。滾滾而流的宣讀,常使人得不到要領。因此,念他人擬的講稿事前應多練習幾遍,最好用筆把意羣斷開,讀時就流暢多了。

(二)掌握速度。念稿速度要適中。國際會議上,經常發生的問題是,發言人往往念得過快,致使同聲傳譯跟不上。許多人不知其中底細,以為自己念多快,翻譯也能譯多快。漢語是由單音節的方塊字組成的,而西方語言大都是多音節詞。念一個漢語句子所需時間,往往比念一個外語句子短。有些人還有越念越快的習慣,中間別人遞條提醒也往往無濟於事。如讀者看電視,定可發現,在聯合國會議上中國代表念稿時速度甚慢。其實,發言人往往帶着耳機,監聽同聲傳譯的翻譯,並據此調整自己念稿的節拍。引用數字、使用引語、涉及高度技術性內容時,速度尤應放慢。

(三)掌握音量。念稿時不須聲嘶力竭,也不要輕言細語。每個人發聲時音量不同,聲音宏亮可以使沉悶的會場為之一振,音量較差者則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形象,不要予人氣質微弱的感覺。説話對準和靠近話筒,是克服這一缺陷的辦法之一。

(四)注意表情。不要埋頭念稿,連頭也不抬。唸到重要句子時把目光掃一下聽眾,更能表現你的尊嚴和自若。念稿過程中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儘量把你的憤慨、喜悦、惋惜、同情表露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念稿同念台詞一樣,也是一種藝術。但國際會議不是舞台,更要講究態度嚴肅,舉止大方,切忌矯揉造作,也不宜手舞足蹈。赫魯曉夫在聯大講演時脱皮鞋拍講台的表演已成天下奇聞,常人一般不會出此醜態,但過多的動作仍不適宜。

六、沒有發言稿的發言

在上面的“讀稿插話”和“讀重點段落”裏,已經討論了脱稿發言。實際上,不用發言稿的發言,即所謂的“即席發言”,在國際會議上大量存在。國際會議上情況千變萬化,再詳盡的發言稿也不能涵蓋一切。許多場合,用發言稿既沒有必要,也不恰當,例如:

(一)展開討論時,與會代表進行面對面的探索。這種應權通變的交談,不是任何人能事先設計的,只能隨討論的深入而自然展開。它不可能也不必要用念稿來進行。

(二)短兵相接時,刀光劍影,快速反應是基本要求。此時,當事人沒有時間作過多的思考,更不用説用發言稿了。

(三)討論細節時,務實是主導思想,求得協議是目的,協商是手段。討論很可能是漫長的,詳盡的,無拘束的。用發言稿甚不合適。

這些即席發言是否都是毫無準備?非也。

(一)許多中、長篇發言也可不用稿子。但發言人往往有個提綱,列出要點,起備忘作用。有時甚至將要句寫出,以求準確。這種方式比較靈活和非正式,更能體現發言人對內容的把握能力。

(二)不少即席講話也可爭取思考時間。一是將自己的發言稍予推遲,利用別人發言時間,進行構思;二是利用連續翻譯的過程(關於連續翻譯請參見第九章),略加思索,可適當記下關鍵字,起提示作用。

略有準備的發言較毫無準備的發言有更大的把握性。所謂有準備不一定表現於寫好發言稿,主要是指事先有所構思和措辭。脱口而出雖瀟灑,但也隱伏出錯的危險。

國際會議上,正式表態有其需要,因而,發言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國際會議的發展趨勢來看,務實精神和協商解決,越來越佔上風。虛文浮禮正在消減,非正式討論、磋商和私下接觸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上升。可以預計,以念發言稿為主要與會方式的時代終將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