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文祕 > 新聞報道

自然之道的評課稿

《自然之道》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以下是小編帶來自然之道的評課稿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自然之道的評課稿
自然之道的評課稿 範例1

《自然之道》是四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中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現對自己本課教學設計評析如下:

一、把握文章的主線,抓住文章的核心問題開展教學。

在這節課上,我抓住了以“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為經線,前後聯繫;以“我”和同伴以及嚮導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緯線的教學主線開展教學,橫向貫通。

本課圍繞着“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一中心句,從“愚在哪裏”,“蠢在哪裏”,“痛在哪裏”,“悔在哪裏”,“悟在哪裏”這幾個版塊進行教學。

教學本課我又以綠龜的命運為主線索,緊緊聯繫“我和同伴”及“嚮導”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展到震驚與後悔;“嚮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展到發出十分難過的悲歎。

因此在學完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後。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精心為學生搭建的可供學生生動活潑主動進取全面發展的平台。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説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説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麼,這個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

堅持與文本的對話,讀中感悟,讀中促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教學活動中的對話,是建立在“文本”話題之上的。教師必須通過“文本話題”,激活孩子的相關知識和生活體驗,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積極對話。通過對話交流,獲取來自文本的信息和來自學習同伴的信息,從而進行知識的重新建構,形成新的能力品質。因此,我的教學活動的着力點是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在《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設計這樣兩次對話:假如你就是在現場的作者和他的夥伴,回頭想一想,當時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學家嚮導,回頭想一想,當時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讓學生換個位置去感受,當課文學習到後面的內容,即嚮導和作者以及同伴們奮力拯救幼龜後,帶着震驚與深深地自責讀嚮導説的話,相

信此時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當然,在這一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如在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鋪墊。有一些過渡也不夠自然。同時在幻燈片的設計上要注意鏈接時,考慮學生的問題生成。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節課,就要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設計進行“精雕細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鍛鍊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自然之道的評課稿 範例2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國小四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針對王老師的這節課,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析:

一、從教學思想上看

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執教者能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真正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中,能給學生足夠的閲讀時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將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

二、從教材處理上看。

執教者能夠深刻理解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讓學生對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後還讓學生走出教材,走進大自然。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感受自然規律。

三、從教學程序上看。

本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教師抓住了本文的主線——“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礎上理清了本文的線索——以人物情感變化為線索。然後緊緊地抓住這條線索展開教學。

四、從學法指導上看。

執教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通過反覆閲讀,圈畫重點字詞,聯繫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歸併法概括文章內容等多種學習方法。比如,能聯繫上下文,明確嚮導的身份,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老師能適時地點撥:聯繫上下文是閲讀文章的一種方法。由於實例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教師不是教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

最後,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如果在課文結束時,能引領學生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就更好了。

自然之道的評課稿 範例3

近幾年,在學區裏,我也曾經聽過林老師多次的示範課,每次都是收穫多多。她的教學特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教學環節非常的緊湊。

2、語言非常的簡練。

3説話乾脆利落。

4、目標落實,教學效果好。

今天這堂課雖然不那麼完美,但也有不少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

二、教師注重字、詞的教學,善於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在初讀課文時,老師讓學生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老師先出現幾個重點詞語“爭先恐後、魚貫而出、愚不可及”等讓學生填空,歸納課文內容。這樣做既理解課文內容,又培養同學們的概括能力。

三、教師善於抓住重點詞句深層探究自然之道,引發思考,在表達交流中,解決疑問,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啟示,在入境體驗與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義,觸動學生心靈,受到啟發。

自然之道的評課稿 範例4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而《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島旅遊,看到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讓其把幼龜抱向大海。後來,成羣的幼龜得到外面安全的錯誤信息魚貫而出,結果成了食肉鳥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後悔。文章通過以上事例告訴我們瞭解和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願違,好心反而容易幹壞事。也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與自然和諧相處。

3月24日,有幸聽了姜慶華老師上的《自然之道》第二課時,收穫頗豐。下面就談談我對本堂課的看法:

首先,教學目標明確,姜老師緊緊圍繞本單元的主題,既提出了雙基訓練要求(1、學習課文3---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結合朗讀、對話、想象、感司等到手段來體驗情境從而領悟文章內涵),又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達成目標(2、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規律的教育,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態平衡的觀念。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在這樣明確的目標指引下,教學活動才會有的放矢。 其次,教學流程清晰。整堂課的教學大致分成了四個板塊:一、 聽寫導入,引發閲讀期待;二、研讀文本,探討愚不可及;三、學習5---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四、追索原文,昇華文章中心。板塊式的教學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有利於形成教學小高潮。

其三,姜老師特別注重雙基的夯實。課程伊始,姜老師沒有像一些公開課那樣華麗登場,而是紮紮實實地進行本課生字詞的聽寫,並及時糾正和指導易於寫錯的字,相信這樣的訓練,這個班的孩子寫錯別字的概率會大大降低。此外,姜老師聽寫詞語不僅僅停留在會寫,而且還引導學生運用新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做法顯然提升了教學的效率,可謂一箭雙鵰。

其四,教學設計新穎,教學方法多樣,課堂氛圍民主。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姜老師緊緊抓住主要問題“為什麼説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開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姜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聯想上下文以及比較句子等方法,理解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整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姜老師能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真正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中,能給學生足夠的閲讀時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將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

最後,提出有兩點不大成熟的建議:1.時間的安排前鬆後緊,第一個板塊內容是否可以安排得更緊湊一點;2.本課為本組課文的第一課,課文後面“綜合性學習”提出“走進自然,並從中有所發現有所啟示”的要求,是否可以課前佈置學生觀察大自然,學完本課內容,設計相關的拓展練習,以更深入理解本課主旨——要尊重自然規律,否則就會事與願違。這些只是我個人意見,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自然之道的評課稿 範例5

《自然之道》是一個令人深思,很有教育意義的文本。整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展開,通過我們救了一隻幼龜卻害了幾十只幼龜的事例,告訴我們大自然中萬物的生長都有其特殊的規律,通過“我們”的內疚、後悔來警醒世人做事不可莽撞,應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規律。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課堂是否也應該遵循“自然之道”?根據我自己的理解,課堂的“自然之道”應該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面對這樣一個文本,我們到底如何去解讀?如何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呢?彭華麗老師的課對學生的學段目標把握非常的準確,在她這堂課中體現出來的許多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好好地去思考、去借鑑:

一、以生為本,讓學生學有所得。

我們老師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要體現的就是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能力——即教學生學會學習。

彭老師在《自然之道》的教學中,時時處處體現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如: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引導孩子們邊讀邊圈畫重點字詞;運用六個四字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還有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等等,特別是理解“若無其事”這個詞時,

老師先讓學生讀,讀完便問:你為什麼這樣讀?學生説出自己的理解後再讀,老師又及時告訴大家:對,這樣就是“若無其事”。

二、善於捕捉、有效設計訓練點。

於永正老師曾説:“用語文的方式解決語文問題”。所謂“語文方式”就是讀、説、寫、思等方面訓練。本節課所謂“語文問題”,就是文章中人物內心的情感體驗、碰撞與變化,以及兩者之間的對比,進而體會“自然之道”的內涵---好心辦壞事

彭老師就是從語文的基本方式出發:逐一對學生進行了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學,就是通過抓關鍵詞,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揣摩幼龜和嘲鶇的心理,繼而體會幼龜的“小心翼翼和危險”,進而進行了讀的訓練。

課堂教學的“自然之道”我想就是“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本”。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王崧舟老師説:所評之課不過是觀照自己靈魂的一面鏡子。在評課中,你在發現他人的課的同時,也會發現一個新的自己。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