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2篇)

檢討書7.76K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1

1、認真研讀教材不可少,還要做好聽課總結。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有的僅僅是理論知識,欠缺的是教學經驗。針對這一點,我就應該多聽師父和老教師的聽課,課後認真總結他們上課的優點和不足,重點學習他們是如何組織課堂,如何引領同學們思考,如何設置問題進行有效提問,從而來提高課堂效率。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2篇)

2、深入瞭解學生

俗話説:“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就像雕刻家在面對一塊石頭,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細細的琢磨,這塊石頭像什麼,質地是什麼,有什麼缺陷等,然後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只有瞭解學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剛剛和他們接觸不到一個月,我必須多和同學們交流,不緊要了解同學們對原有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應該瞭解她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更清楚同學們會在什麼地方出問題,易犯怎樣的錯誤,這樣才能更準確的判斷出同學們的學習障礙,這樣在與同學們交流的時候才會讓同學覺得老師説的對,才會新服老師,才會發自內的去想學這門知識。

3、豐富教學形式,抓住課堂

對於不同類型的課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和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幫助同學們從原有知識模型的基礎上反思新知識,給學生時間思考、給學生時間討論才更有利於教師抓住關鍵點,找到突破點,從而讓教和學處於最優狀態。還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化學課不僅要利用多媒體,更要充分利用實驗,讓事實説話,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出結論,這樣會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4、充分利用好課前課後的短暫近距離

在課前和課後或是新聞輔導時間,走到同學們中間去,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這樣和學生近了他們才會信任老師,才會和老師更交心交流,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互動。

作為青年教師雖然自己現在問題很多,但是隻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辦法,多和別人交流,多學習,肯定會不斷成長!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2

班級的紀律依然不是很好,我採取的“感動方式”沒有感動他們,倒似乎感動了部長。他對我説:“最近170班的紀律好些了……”部長的話,讓我在風口浪尖上看到一線生機!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願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成長的蜕變,就是痛並快樂着……然而,當這疼痛果真排山倒海襲來的時候,我卻無法用緩釋的膠囊來鎮痛。我終究是一個平凡到近乎平庸的人,貌似堅強的外表下是一顆脆弱得不堪一擊的心。我瞭解自己性格上致命的軟弱之處——水漲船高,兵敗山倒。可是他們為什麼不肯給我一個崛起的機會?!我不知道他們會怎樣,我也不敢希望他們會怎樣。最近班裏的種.種情況讓我堅持的意念有了動搖。充其量,我是一個好人,但我不是聖人!我一直的堅持現在成了我的一廂情願,這不是天下最大的諷刺麼?班級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虛設的概念,三年以後就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了!我像一個傻瓜一樣為了這虛無縹緲而寢食難安,到頭來不過是一個笑話……我也曾經是一個學生,我在我的老師面前誠惶誠恐、恭恭敬敬,因為在我看來那是我的長輩。可是現在的學生,完全沒有了這種意識。一個我用盡心思感化的學生,竟然在犯錯誤之後公然頂撞我!這缺少作為人最起碼的素質,而天地間最偉大的事業莫過於去做一個人!“人才”,“人才”不成“人”,又怎麼能成才?我冷笑着選擇了冷戰,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説不清是情緒把事態嚴重化,還是事態把情緒惡劣化。是什麼讓一切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張愛玲的話或許是最好的回答——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你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迷茫、困惑、失落、心如止水……

起起落落,生活就這樣過了近一個學期。面對未來,我充滿了矛盾。是進是退?我完全沒有了感覺。何寶榮那句“不如我們由頭來過”的話對黎耀輝有致命的殺傷力,我的這句話對於他們而言,卻只是一顆過期的阿司匹林。不僅沒有使心中的花朵長開不敗,反而加劇了它的死亡帶給我的陣痛。痛到麻木,痛到無所謂痛……

過分張揚自我的年代裏,人們反而迷失了自我。人生的悲劇在於,覺醒的時候也就是失落的時候。我為他們感到悲哀,也為自己感到悲哀……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3

班級的紀律依然不是很好,我採取的“感動方式”沒有感動他們,倒似乎感動了部長。他對我説:“最近170班的紀律好些了……”部長的話,讓我在風口浪尖上看到一線生機!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願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成長的蜕變,就是痛並快樂着……然而,當這疼痛果真排山倒海襲來的時候,我卻無法用緩釋的膠囊來鎮痛。我終究是一個平凡到近乎平庸的人,貌似堅強的外表下是一顆脆弱得不堪一擊的心。我瞭解自己性格上致命的軟弱之處——水漲船高,兵敗山倒。可是他們為什麼不肯給我一個崛起的機會?!我不知道他們會怎樣,我也不敢希望他們會怎樣。最近班裏的種種情況讓我堅持的意念有了動搖。充其量,我是一個好人,但我不是聖人!我一直的堅持現在成了我的一廂情願,這不是天下最大的諷刺麼?班級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虛設的概念,三年以後就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了!我像一個傻瓜一樣為了這虛無縹緲而寢食難安,到頭來不過是一個笑話……我也曾經是一個學生,我在我的老師面前誠惶誠恐、恭恭敬敬,因為在我看來那是我的長輩。可是現在的學生,完全沒有了這種意識。一個我用盡心思感化的學生,竟然在犯錯誤之後公然頂撞我!這缺少作為人最起碼的素質,而天地間最偉大的事業莫過於去做一個人!“人才”,“人才”不成“人”,又怎麼能成才?我冷笑着選擇了冷戰,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説不清是情緒把事態嚴重化,還是事態把情緒惡劣化。是什麼讓一切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張愛玲的話或許是最好的回答——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你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迷茫、困惑、失落、心如止水……

起起落落,生活就這樣過了近一個學期。面對未來,我充滿了矛盾。是進是退?我完全沒有了感覺。何寶榮那句“不如我們由頭來過”的話對黎耀輝有致命的殺傷力,我的這句話對於他們而言,卻只是一顆過期的阿司匹林。不僅沒有使心中的花朵長開不敗,反而加劇了它的死亡帶給我的陣痛。痛到麻木,痛到無所謂痛……

過分張揚自我的年代裏,人們反而迷失了自我。人生的悲劇在於,覺醒的時候也就是失落的時候。我為他們感到悲哀,也為自己感到悲哀……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4

我深知課堂40分鐘是教與學最重要的環節。一堂課能否上好,關鍵在於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也就是備課是否充分。教師只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才能較好的組織課堂教學,於是在課前我認真鑽研教材,仔細鑽研新課程標準讓我更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所在,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層次分明。認真鑽研課本則能更清晰的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學的內容。尤其本節課是複習課,我更應該讓同學們覺得脈絡清晰,在理清知識點的同時掌握複習的方法,能將知識由點到面形成知識網絡圖。

當然初衷是好的,可整堂課下來卻讓我很失落。同學們對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都忘了,上的雖然是複習課,但對他們來説好像是新授課,他們不知道相關的知識是怎樣聯繫的,不知道該怎樣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整堂課就是我一個人把知識點弄得很熟很透,對他們似乎沒有什麼幫助。

課後李老師給我提了很多建議,讓我更具體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她交流過後也讓我受益匪淺。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5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自己課前的範作進行展示及現場演示,給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和感受,將複雜的任務進行拆解,把蛇化龍的製作要點簡化為“加”、“減”、“換”三字訣,減少學生對操作任務的畏懼感。但由於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不強,在給定的15分鐘時間裏完成的內容相對較少,導致展示評價時底氣不足,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手工製作方面還需要有意識地增加鍛鍊的機會。

通過本次研討課,我感受頗深。例如,課前的預想還應更寬泛些,給學生的範例參考應更多樣性些,應更不吝於對學生的語言鼓勵,板書的設計應更用心些,與教學要點緊扣。一次研討收益良多!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6

《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材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了人生的一種體驗:第一次真好!告訴人們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並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文章卻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就一定要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而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篩選信息和口頭表達能力,基於此,在教學中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問題的發現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學習內容上以整體理解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以“點撥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這堂課對我的啟發也很大,作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沒有一個完整訓練體系的基礎上,一定要抓住所給文章的特點找准入口進行作文教學,教學要結合學生實際,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7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且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易於接受。

課堂上在出示課題之後,我就問學生:“讀了這個題目有什麼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説開了: 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他們的呢?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質題的內容。於是,我讓孩子自己帶着提出的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接下來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説短語,説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後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

以讀為本為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裏摸着,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説話、學着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8

在音樂和聲情並茂的範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學生們想象並感悟着家鄉的美麗、温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彙報蒐集的關於《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個別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彙報納蘭性德家鄉温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裏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後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後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穫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後,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9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到底什麼是幸福,學生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故事的基本點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導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課一開始,我與學生交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説自己過生日時父母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説自己生病了,媽媽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説每當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説了很多,越説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孩子只知道接受愛,不懂得去給予愛,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裏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同學們,《幸福是什麼》的童話故事中,對於幸福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別人給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給予別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課前你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淺層次上的,現在學完課文之後你對幸福又是怎樣理解的呢?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説一説自己對幸福的感受。之後我讓學生聯繫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説説自己對幸福的看法,自己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有一次在路上幫助了別人,人家對我説謝謝時,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説我在家裏幫媽媽作家務時,媽媽誇我時,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感受比課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純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感受,一直把這種通過幫助他人或勞動來獲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個懂得感恩、對社會有用的人!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呼風喚雨”和世紀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課文的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找出20世紀有哪些科技成就,並藉此進行拓展,讓學生説説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成就,學生即可根據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來回答。

教學這段時,我注重學生的感知,以學生的讀、説等實踐活動為主,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再由此引導生聯想過去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進一步學習文章的第3自然段,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説説“農耕社會”是個怎樣的社會,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騰雲駕霧”是什麼樣的本領,猜想一下古時候的人們還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幻想。然後結合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説説在近一百年中人們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和幻想變成了現實,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的偉大,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之後,便讓學生帶着驕傲,自豪的情感朗讀本段。

建立此基礎後,學生應該能明白是誰在“呼風喚雨”,靠什麼“呼風喚雨”,體會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引出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波蘭特羅素説的話,交流:在新的世紀裏,科學技術還會創造怎樣的奇蹟?還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學生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最後出示一篇練筆,完成本次教學。

上完本課後,我認識到自己在上課時的語速過快,沒有給足孩子思考的時間,對於説明文裏説明方法的運用沒有落實的教學當中,教學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一、本課教學設計的一些淺顯的再認識: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學生們學過的寫景的文章不少,但是從來沒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來形容景色的美麗。課後靜下心來重新審視這篇課文的題目,感覺我這節課的導語設計的太平淡了。沒有最大化的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在作者看來一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裏一切意念遍都淨化了,單單地剩下了一個字——野。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去體會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設計的意圖:創設情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共同點,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貼近生活,讓教材“活化”是學生所需。天性愛玩的孩子們上課伊始就暢談遊山玩水的感受,情緒必然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她們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也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教學時,從全文的角度設計問題,如:課文寫了索溪峪哪幾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採用了怎樣的寫法?引導學生從佈局謀篇的角度去考慮,瞭解課文的組織結構,從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然後找出作者介紹了索溪峪山哪幾方面的美。然後用師生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佈局謀篇的方法。

在讀文之後,適時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圖片,美圖的欣賞給了學生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課後自我反思時發現,這部分內容處理的還是太粗糙了,還可以再細緻一些。例如:可以把圖片的賞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內容分別出示,品讀完“驚險的美”這部分內容,立即出示圖片欣賞,然後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讀表現出索溪峪的山驚險的美。這樣安排更細緻,效果更好。

2022繼續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我今年擔任的一年級二班的語文教學,共有學生61個,面對這麼大班額的學生,要檢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生字情況存在一定的困難,我採用了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麪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以上幾點僅是我個人粗陋的觀點,希望同行能給我多提供點更寶貴的經驗,讓我在識字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標籤:反思 教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