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星星的新朋友反思回顧(精選5篇)

檢討書8.34K

星星的新朋友反思回顧 篇1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 標》理念,我採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 夥伴中的首席。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完成教學任務,在上述教學方法指導下引導學生掌握“讀、想、劃、 畫、議”的學習方法.通過讀,達到有所思、有所得、認真思考,劃分重點詞句,議出問題,把握訓練重點。

星星的新朋友反思回顧(精選5篇)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 體作用,已是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國小語文教學既要讓學生學會知識,又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就必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作用,而主體的作用,必須通 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發揮最佳教學效益。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呢?

學 習目標是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習行為和內部需要的中介,在教學活動中有着導向、調節和標準功能。只有幫助學生在自願、自主的基礎上建立具體、適當的學習目標, 才能產生積極、持久的活力。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學習目標提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把學習的具體要求和應達到的程度告訴學生,讓他們心中有數,這樣就容易 被學生接受。其次,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不僅可以強化教學本身,也是培養學生閲讀定向能力的主要手段。

在 學生初步感知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學習這篇課文應達到哪些目標,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確立了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定 向,即:(1)認識人造地球衞星;(2)人造衞星的功能;(3)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教育。這樣,既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指明瞭方向,又能夠增強學 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星星的新朋友反思回顧 篇2

《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S版第三冊第四組中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童話的形式介紹了幾種人造地球衞星及其作用。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採用了自主合作、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掌握“讀、想、劃、畫、議”的學習方法.通過讀,達到有所思、有所得、認真思考,劃分重點詞句,議出問題,把握訓練重點。

整節課下來,感覺到:大膽放手地讓學生愛怎麼學就怎麼學,既輕鬆了教師自己,也活躍了學生的學習氣氛。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一定要對課文的內容熟悉,並要抓準文章的中心,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導向的作用,才不會讓學生偏離課文重點。

星星的新朋友反思回顧 篇3

1、這篇課文以童話的形式介紹了幾種人造地球衞星及其作用。全文語言簡潔,適合兒童閲讀。形象的畫面,奇妙的想象,易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遐想,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現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2、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引導學生掌握“讀、想、畫、議”的學習方法,理清文章脈絡,瞭解各種人造衞星的功能。

3、教師在教學《星星的新朋友》時,先讓學生圍繞以下思考問題預習課文:(1)“星星的新朋友”在文中具體能指什麼?(2)在文中,星星認識了幾個新朋友?他們分別有什麼特點?

4、教學時,可設計三次讀:(1)自由通讀全文,邊讀邊找:課文描繪了星星的幾個新朋友?這些新朋友分別有什麼特點?(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提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語句和問題。(3)有選擇地朗讀課文片斷,挑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和段落讀一讀,並説出為什麼。

5、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再對文中典型的句子進行對比讀、欣賞讀,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領悟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星星的新朋友反思回顧 篇4

本課作者用極富詩情畫意的語言寫出了濟南神奇而美麗的泉水,重點寫了做著名的四處泉水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趵突泉。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泉水的美而神奇是教學本課的重要任務。

文中大量的四字詞語,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賦予泉城以詩情畫意。我巧妙編輯把四字詞語創作成一首讚美泉城的詩,這樣讓泉城詩韻更濃,學生在讀中感受泉城的詩情畫意。“字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學會運用,朗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代替作者講話。”今天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理念。通過反思我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問題,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我還得花費一番功夫,四年級,現在做起還為時不晚。

總之這節課,我基本做到讓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課後反思還有一些環節做得不夠實,以後繼續強練教學基本功。

星星的新朋友反思回顧 篇5

我是懷着忐忑不安的心上這節見面課的。一來我剛調到新的學校,對環境還不太熟悉;二來我幾年沒帶語文了,任教學科改來來去,似乎對語文教學的套路又陌生起來;三來我家鄉方言重,勉強説普通話又很不自然,而我總想讓課堂顯得自然親切,不故意雕飾,不為了公開課而公開課。於是,我在接到學校上見面課的通知後,對文本和文本所延伸出來的知識作了大量的準備。

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為父親的作者沒有選擇迴避、敷衍,也沒有教條式的説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由於這篇課文是篇略讀課文,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可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因此採用學生自學與研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老師適當提示。課前,我利用朝讀佈置學生自己查找作者的簡介,自己熟讀課文,掌握課文的生字詞,並且要求他們自己蒐集有關愛情的故事、古詩、名言警句。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愛情這種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不良現象。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上,通過課前一系列的問題突破重點:如你瞭解童話中的愛情故事嗎?你敢描繪一下你心中的愛情嗎?你能説出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嗎?本課的難點是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理解愛情真正的內涵。在難點的突破上,針對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又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對早戀的敏感,使他們不願就這一話題發表看法。課中,我們只能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從身邊最親的人父母身上認識什麼是愛情,名人又是怎麼理解愛情的,這些活動中,去突破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必須是在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文本的輪廓有個瞭解,對作者層層推進的寫作有個瞭解。文本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彼此都有聯繫,他們共同來解釋“愛情”。我用“讀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從而引出“文中作者對待女兒的問題的態度如何?”“作者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説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麗婭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説明了什麼?”“五十年裏,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瞭解文本。在文本的解讀和把握上,我認為至少要達到這麼一個標準,就是學生閉上眼睛要知道文本的大致內容,能夠把全文寫了什麼清晰地説出來、回憶得出來。課上,我把對文本的把握的幾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瞭然。也可以説,這些(包括課前要求預習達到的目標)是這節課最起碼要掌握的知識。

另外,課上,我試圖極力通過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的討論,引導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反正,這節課是這麼設想的。至於課上對課堂的把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和效果,我總感覺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説開始講愛情故事這個環節,也許學生不敢説,不能大膽的説,用的時間太長;還有起初的“童話中的愛情故事有什麼內涵?”這個問題放在開頭,我是想通過學生熟知的童話感知愛情,突破重點的學習。但由於我對班上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陌生,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這些都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特別是影響了後面對早戀問題的討論,後面的探究顯得十分倉促,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聽課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來。並且上完課就能夠感受出來。至於評課中有人説的“到底是把文本的探究和學習語文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探究愛情的真諦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探討了很多年,各科教學都有這個疑惑。我還是那句話,對文本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學生閉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節即可。一節課也就40分鐘(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節課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只能是蜻蜓點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這又是何必呢?僅是演給觀眾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