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通用19篇)

檢討書3.35K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

在本課時裏,我首先在《我心永恆》的背景音樂下,用三幅科學探索悲劇圖片以及南極風光,簡潔鄭重的用語言解説,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這一點我認為作得比較成功,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導學方面: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通用19篇)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為什麼藴含着偉大,是不是矛盾了?當時作為教師的我沒有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説出他們想知道的,或者説讓他們提出疑問在我的引導下逐步去解決。解決問題時,我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朗讀、評議,在讀與説中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還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從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同學們認為課文悲劇的故事中藴含着偉大不矛盾。因為斯科特他們探險雖然犧牲了,雖然他們有死亡之悲、失敗之悲、作證之悲、世人之悲,但這悲劇後面體現着為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他們始終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這悲中正展示他們“偉大”的魅力所在,所以這是一場“偉大的悲劇”,讓學生知道這種精神將成為“ 永恆”,激勵着後人前赴後繼。我認為這樣指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達標方面: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課時,我在這方面也較為注重,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對課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加以評價——他們認為是惡劣的環境讓我們的英雄犧牲了,同時也關注了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難的一個事實,肯定了主人公為人類作出的貢獻,知道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生存價值觀以及怎麼樣正確對待失敗,並在閲讀中體會到了一種精神的永恆,令人感到欣慰。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2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傾聽學生的想法,善於採擷集體智慧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本課時有不少學生髮言,他們雖然不一定説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質疑時有學生就問了“斯科特等人為什麼要去探險”、“他們可以不死嗎”、“他們的悲是因為他們死得悲壯嗎”、“他們的偉大是因為他們面對死亡很坦然”……,在一節課上學生能夠有着這麼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應該説學生的思路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同時也完成了生與文本的對話。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所以學生活動尤為重要。本課時,我採取了學生同桌2人討論、前後四人討論由一中心發言人發言的討論,同時讓學生單獨有感情的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全般齊讀等朗讀方式增強課堂氣氛。活動中學生基本能夠作到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併發言,聲音洪亮,情感較為豐富。

個別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在對“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有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仍然不能夠表述完整,對記敍要素也存在不怎麼理解的情況;自主活動討論時也有少數學生無所事事,存在不願意動腦筋、拿別人現成答案的現象;做筆記的習慣還沒怎麼養成。這一切都還有待進一步強化訓練。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3

《偉大的悲劇》是新課標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探險為主題,通過不同題材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敢於探險的勇氣,集體主義觀念和為所熱愛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從內容上講,本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的故事。教學結束本課時後,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反思。

該課時所教內容較多,沒很好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甚至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比較生疏,這也許是我的預習工作沒作好的緣故;學生自主質疑時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導致還有學生想提問而沒有機會,我也因此喪失了和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在體會文章語句的情感過程中,我忽略了對不同學生應該施以不同的閲讀指導的原則,在比較閲讀上有待加強;另外,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我還有人類 1911年首次踏上南極大陸的錄象給學生看,但很遺憾我只有忍痛割愛了,只有等下課以後才有時間了! 2、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接受狀況:

本課時是在學生自主質疑的前提下師生共同完成對課文的理解的,因此學生對課文知識以及相關內容掌握較到位,特別是對“悲”和“偉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師上課前所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者説思想來理解課文內容,完成了師生的對話。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4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

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5

要在備課上下功夫,除了備知識,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也就是説,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 參與者,應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 主體,也應該是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填塞轉變為關注學生 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講台是神聖的,每一個走上講台的人都肩負着育人的重任,這是一份厚重的責任和使命,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將不斷地進行反思,隨時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真正尋找一條“知 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兼顧的教學方式。學習從反思開始,對我來説, 惟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6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説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閲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説“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説“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7

課後我一直在思索,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幾天後的一箇中午,一份音樂雜誌上的一段話使我茅塞頓開:雙線交織,缺一不可。雙線,是指以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為“顯性”的“明線”和以音樂知識與技能為“隱性”的“暗線”。如果課堂教學缺少明線,則容易扼殺學生走進音樂的情趣;如果音樂課堂缺少暗線,整堂課則看似“花棉襖”,其實“一團草”。所以,音樂課堂教學應該牢牢把握“雙線交織”的原則,從而逐步達到“音樂審美”和“雙基”的雙向目標。

根據國小五年級的認知情況和教材分析可以得出,本課的“顯性”目標是愛的教育,“雙基”目標是幾個休止符處的處理。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的同時,應該創設形象生動的、適合五年級學生特點的音樂實踐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明線”(這一點是做到位了)正因為過分關注於這“顯性”目標,忽視了隱性目標的設計到位,如可安排隨音樂節拍傳遞愛心、四分休止符的節奏遊戲、聽辨帶有休止符的旋律、分組討論、創編、歌表演等等。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務必注意每項活動都要緊緊圍繞所確立的“暗線”——休止符的韻律感覺而進行。否則,就導致“盲目的、散亂的活躍”,價值和成效過低而失去音樂課的意義。所以我認為音樂課必須要突出音樂的特點,凸顯音樂性。“萬變不離其宗”,只有緊緊抓住音樂本位,以音樂為載體,以豐富的音樂藝術內容,絢麗多彩的音樂表現形式為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主要目標,主要內容和主要過程.緊緊圍繞音樂特性,展開音樂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音樂性”這一生命的活力。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8

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讚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苟、全神貫注、持之以恆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閲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後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苟、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裏”之間的關係;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四是培養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恆的品質。我認為這四個目標的是符合單元的訓練目標的,也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目標的定位做到了準確。

教學流程的設計科學清晰,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魚游到了我們的心中。整個教學過程隱含着內容和情感的主線,內容主線是魚游到了紙上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游到紙上,由此而展開學習小女孩的那句話——“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以及描寫青年畫魚的動作和神態的段落。情感的主線隨着內容的主線而行走,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苟、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讚歎之情一步步加深。兩條主線既齊頭並進又相互交融。圍繞着這兩條主線,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詞析句積累語言,抓住課文中語言的生髮點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9

《媽媽的賬單》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通過學習,讓同學們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由於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親都把自個的兒子當成寶,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無私的愛,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也該回報一下父母親,這是課文的重點。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自個反覆默讀課文,仔細體會到小彼得的媽媽的賬單上是0芬尼,藴含着媽媽對小彼得的無私的愛。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也談談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愛,孩子們的興致很高。有的説:“我的鞋子壞了,是媽媽帶我去買。”有的説:“我發燒了,是媽媽帶我去吊針。”還有的説:“下雨了,是媽媽給我送來了雨衣。”……後來,我又問:“你為媽媽做過什麼?”課堂裏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過一會兒,有幾雙小手舉起來了,有的説:媽媽下班回來,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説:我幫媽媽按摩。……幾個同學説完後,課堂又出現了沉默,看着同學們低下頭的樣子,我知道他們在思考、在慚愧……後來,我笑着對孩子們説:“沒關係,今天回去後再好好幫媽媽做一些事,要以實際行動來幫媽媽做事,反對只説空話。做個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説:“好”最後課堂在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中結束。

我認為自己在上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觸發了學生的情感,讓情感成了溝通老師與學生,學生與父母之間的紐帶,引導他們朝着真、善、美的領域去發展,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0

當我懷揣着對青春花季的美好回憶,懷揣着讓我的學生們懂得成長,學會成長的美好願望開始上課,課堂上我盡情地釋放着自己,與故事中的主人翁同悲同喜,與我的學生共聲共氣。當我站到講台上的時候,《城南舊事》一書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一下子就牢牢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爸爸的花生落了》一文就在英子對童年的無知與困惑中,悄悄拉開了帷幕。一切都在按教學計劃正常的進行着。英子逃學賴牀不起的倔強與反抗,被爸爸強而有力的大手鞭打得面目全非。

英子內心的懶惰與懈怠,對學習的妥協與退讓,被爸爸無情的“家庭暴力”剔除得一乾二淨,又被爸爸一件夾襖兩個銅板的關心温暖,融化得無影無蹤。這時學生告訴我,成長就像一棵小樹,需要陽光雨露,也需要狂風暴雨。這是成長的必然經歷。此時此刻我的心中暗自竊喜,看來學生對成長的理解還比較深刻。似乎學第一課時對成長的膚淺理解,還像初春的河水,僅僅融化了一層層薄冰,而今天不僅冰雪消融,那即將洶湧着的義無反顧朝前奔流的河水也初見端倪。我嘴角流露着掩飾不住的笑意,在課堂上盡情地流淌。真正的成長其實並不難,我們要學會在別人的故事中對照自己,堅定自己,完善自己。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1

教學過程中,學生初讀感知課文以後,我出示練習,讓學生填一填,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品讀句子,感受品質”這個環節時,讓學生通過讀文本,找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聯繫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每天天還沒亮,我們還在呼呼大睡呢!”“這位父親真勤勞、真堅強!”“我太感動了!”“開闢這一塊菜地真不容易!”最後總結課文,昇華主題 。學生懂得了:在父親的菜園裏收穫了勤勞、自信、堅強;課文中父親的精神很值得學習;今後的學習,也應當要勤勞、認真……

雖然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銜接自然緊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得到訓練、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身上許多不足,發現了自己課堂上的盲點。如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沒有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在引導學生時,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同時,沒有捕捉住學生精彩發言進而展開有效生成。雖然我的預設實現了,實現教學的第一步,但沒有抓住學生這個資源,進行生成教學,而這才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教學的制高點。 這將成為以後我的努力方向。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2

恐龍的滅絕有哪幾種説法。 交流反饋:你們找到了哪幾種説法呢?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生便將相關內容讀了下來,以讀代答。而我便作相應的總結,凍死,餓死──既反饋檢查了學生的朗讀情況,又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説法,有了一個整體上的把握,而且形式新,學生興趣高。這樣的形式還包括我後面出現的 :你是從哪裏讀懂恐龍被凍死或餓死,學生都可以以讀代答。這體現了一個“構建以朗讀感悟作為主線推進的閲讀教學新模式。”以讀為主,縱向推進,將朗讀感悟作為一堂課的主線來推進閲讀教學的進程。無論是全篇課文還是一個段落,均從讀入手,以讀為主來組織教學。以讀代講代問,學生以讀代聽代答,以讀書促思促悟,通過準確到位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內容,感悟事物事理。

以上就是我對《恐龍的滅絕》這堂課的一點點教學反思,這次研討活動,得到了教研員、名師及學校領導的指導和幫助,在這裏我也非常感謝他們,真的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好的一次學習機會,讓我真正明白,當一位好教師,是要靠磨出來的。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3

傳統的字句串講這種單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雖然有它的優點,也就是對於重難點的把握較準確,但是也帶來課堂氣氛沉悶,學習興趣不搞等反面影響,如何使教學方式生動起來,多變起來,真正做到使學生由厭學到願學到樂學,養成良好的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這堂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想一改過去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貫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早就瞭然於胸,但事實上,是否真正地把這一理念滲透融入到每一節課,實在需要靜心反思。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4

《從現在開始》這個故事中,獅子王讓動物們輪流當萬獸之王,結果只讓貓頭鷹,袋鼠,猴子三個動物走馬上任後就終止了。因為獅王認為猴子的方法最好,於是也就不管沒輪到的動物有沒有意見,這個決策是不是公平,就馬上把這事給定了。

很多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扮演各種小動物,然後老師當記者採訪他們在接受貓頭鷹,袋鼠這兩位臨時大王的命令後的感受,學生們各抒己見,真正讓他們體會到了"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被採訪的"各種"小動物很多,但往往忽視了去採訪一個人:猴子!可以肯定,當貓頭鷹神氣活現地宣佈"白天休息,夜裏做事"這一決定後,深受其苦的小動物中就包括有猴子,此時,他一定也在思考,這種只關注自己生活習慣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當然,此時,也有一個人物也值得采訪,這個人也是讓大多"記者老師"忽略的人,他就是袋鼠!此時的袋鼠會想些什麼呢推測袋鼠的想法也有利於理解他上任時是用激動的語氣宣佈的:"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跳着走路。"對於這兩位臨時大王的決定,猴子是深受其苦的,叫苦連天的人中一定有他,他也一定參與了大家的議論紛紛,經歷了這兩星期的"水深火熱"的生活,瞭解了很多的民情民聲,猴子上任時才作出了他的英明決定:"從現在開始,每個動物都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5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為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為,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為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度、對待錯誤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繫,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6

在教學中, 我讓學生一邊看田園風光的圖片,感受我們的田野的美,一邊欣賞音樂,在流動的旋律上反過來感受歌詞的含義,體驗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讚美。

在學唱歌曲部分,讓學生要能夠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在學唱歌曲時,要了解連線符號以及它的意義。還要要注意弱起,和歌曲的的各種符號,唱熟歌曲後,要注意歌曲的情緒及演唱。

這首歌曲的節奏富有特性,整體的從容舒展,自始自終的弱起節奏和每句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賦予音樂動力感和抒情性,與歌詞的語言節奏結合也十分貼切、吻合。學生難以把握的是第三樂句“無邊的稻田”中的“無”要唱兩個音,不能和“我們的田野”的節奏混淆。

學生在演唱中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接受歌曲感性刺激的同時誘發情感上的反映,從而加深對歌曲作品的理解,這樣能提高歌曲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7

《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講得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並在工作之餘消遣磨鏡片,做成放大鏡,突發奇想發明了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個有趣的故事,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他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官場,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啟發學生在玩中也要細心留心觀察。

我講這節課時,是由學生對於玩有什麼看法討論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進而引出列文虎克的玩的例子,讓學生進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鏡中,模仿他的玩,邊玩邊體會在玩的過程中應注意什麼、學習列文虎克什麼。最後體會列文虎克的發明是多麼了不起,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也應該怎麼樣。在寫作時要注意引號的使用。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8

一、課前遊戲鋪墊巧設伏筆。上課前我讓學生在白紙上畫出自己的手印,並引導觀察這手印像什麼。這一設計,一方面為理解“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提供思維借鑑,使這一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遊戲的形式,暢所欲言的氛圍又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奠定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一下子就把學生從課間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過來。

二、電化激趣導入新課。大理學家朱熹認為:“教人未見興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我樂意,我喜歡”的心境下和老師一起活動,能使整個課堂的教學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隨着錄像播放,我説:“下雪了,下雪了!大樹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個白雪的世界!孩子們,厚厚的雪地在召喚着你,你最想做什麼呢?”這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裏,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借學生興奮之時,我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小動物們會在雪地裏做什麼嗎?”進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重點,巧用電教。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他們的熟悉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裏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同時,瞭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這段時,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鬆的讀出了文章的基調。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畫家們的作品感染的時候,我巧妙設問:“他們能輕輕鬆鬆的畫出這樣美麗的畫,這是誰的功勞呀?”接着我回頭來學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導孩子就讀出了“下雪啦,下雪啦!”的高興、欣喜、若狂之情。

偉大的悲劇反思總結 篇19

一、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我打破了傳統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講解的教學方法,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而這一主線正是詩人情感發展的逐漸深入,如何讓學生體會詩人的這一系列情感變化呢?我主要採用了讓學生自讀自悟、交流彙報,再及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眼,如抓住“一水間”“只”“數重山”體會詩人“離家近——很想還”,抓住“又”字體會詩人“離家久——早想還”,抓住“何時”體會詩人“思家切——不能還”。並通過板畫貼圖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係,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教學至此,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麼詩人離家近、離家久、思家切卻不能還呢?然後讓學生猜測詩人不能還的原因,最後教師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此時便會油然而然對王安石為了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的那種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並深深地體會到詩人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

二、咬文嚼字學推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一詩句不僅寫出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話。於是我抓住“綠”字進行延伸教學,使學生不僅為詩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還為他咬文嚼字的創作作風所感染,在王安石煉字的故事及教師過渡語言的激勵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對“選字練習”“自由填字”的推敲,確實有了學生獨特的見解。通過這一教學,相信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一定不會忘記要“咬文嚼字”。

標籤:反思 悲劇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