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科利亞的木匣反思(精選5篇)

檢討書7.82K

科利亞的木匣反思 篇1

《科利亞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課文。課文清晰地表達了故事的脈絡,是圍繞着埋木匣、挖木匣,從中受到啟示的過程敍述的。

科利亞的木匣反思(精選5篇)

優化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就要以讀為本,把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的量降下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的閲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提出的重點問題只有四個,整課書的教學就是圍繞這四個問題展開的。這四個問題是:

1)課文圍繞着木匣寫了科利亞先做了什麼?後做了什麼?

2)科利亞和媽媽是怎樣埋東西的?

3)科利亞開始是怎樣挖木匣的?後來又是怎樣挖的?他為什麼開始挖不到木匣?後來又挖着的?

4)通過這件事,科利亞有什麼收穫?

每個問題提出後,教師都讓學生充分讀書、思考、討論交流,這就為學習效果的落實提供了保證。

科利亞的木匣反思 篇2

本課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強堅持到教室,全讓學生自學。由於年級低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和我一樣等待時間的過去。這篇課文學生要理解課文內容不難,就是通過文中故事感悟時間的變化。隨着時間的變化莫測,萬物都會變化,我眼看着學生像龍頭無首,東張西望的。於是勉強在黑板上板書了高爾基名言:時間最長而又最短……學生讀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學習中,藉此我出示了閲讀題:如果你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應按怎樣的順序講:科利亞是怎樣找到木匣的?從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麼?你又知道什麼?並提示重讀11—13自然段。

我的閲讀提示給了學生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再次認真讀課文,各抒己見,有的孩子説:“科利亞首先從媽媽的木匣沒有丟,還在原來的地方得出結論,自己的木匣不會丟,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學生説,科利亞的媽媽是大人,無論多少年步子不會變大,而科利亞就不同了,他的步子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步子變大,這樣根據原來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問:科利亞是你們這樣想的嗎?學生齊聲回答:“是”。我讓學生讀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詞,讓學生找出文中帶該詞的句子,並讀一讀,用“果然”一詞練習説話。佈置作業,讓學生把課文最後一段抄在筆記本上,注意冒號和雙引號的用法和正確寫法。這下要複述課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學生能理成順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而且有少部分學生在相關的自然段理了小標題。

科利亞的木匣反思 篇3

1.方法多樣,動情生趣

優化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來設計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動情化、兒童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在設計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如讀的方式有齊讀、個別讀、朗讀、默讀、自由讀、聽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形式,使學生在不同方式的讀中感受課文的語言。

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不但注重了多樣性,還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出科利亞兩次挖木匣是怎樣量步子的,然後説出為什麼開始挖不到木匣而後來挖到了。再如教師根據課文真實具體的特點,採用教師範讀、學生想象的方法,他們就像看動畫片一樣想象到了科利亞埋木匣的一連串動作。在教學中,這些方法使學生思維異常活躍,舉手發言非常踴躍,學生感到了學習的樂趣,課堂充滿活力,學生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許多精彩的語言脱口而出。

2.教給規律,教給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引導學生概括段意時教師要給以方法的指導。例如:教師抓住課文中寫媽媽埋木匣的一句話的概括寫法,讓學生讀中體會,使學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學生就順利説出第一段的段意。這樣點規律,教方法,教師的講就講到了點子上。

科利亞的木匣反思 篇4

《泉城》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國小課改最高年級的一篇課文。自課改以來,就嘗試着用新理念來講授課文,就是這樣,我每備一節課,就先在組內進行教研、備課,課授完後大家還要在一起研討,就是這樣,上完每一節課,我從中受益非淺。

本節課從選課到兩次授課,在組內經歷了無數次的研討,對於在課堂上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大家在一起,共同研討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為了解決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掌握寫作方法而選了本課,在學生一邊欣賞祖國美景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寓教於樂。

起初在設計本節課時,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合作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此主任張老師、本組組長王軼羣老師、屈鑫麗老師、王紅梅老師等,我們經常在一起進行教研、説課,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希望通過在讀中去感悟課文內容、品味生字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景色的感情。

科利亞的木匣反思 篇5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動物的臉》是一節國畫課,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設計了遊戲:你説動物特徵我們來猜一猜,其間還可以用肢體語言。這樣所有學生就能主動參與其中,充分感悟動物的不同特徵。

建構主義理論還指出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以前的國畫教學中我就講過用筆、用墨的方法,此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用國畫形式大膽表現動物的臉部。教學中我通過複習鞏固用筆、用墨的不同方式,可以使基礎知識紮實的學生掌握的更牢固,使認識不清的學生能夠重新學習、把握。如果只注重新知識的講授,就會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好的不斷進步,差的原地不動甚至是退步。所以這與孔子倡導的“温故而知新”是一個道理,只有為學生搭好了支架,學生才能不斷攀援以致於達到頂點。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其核心卻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動物的臉》一課要讓學生髮現國畫造型的特點,學會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創作。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對比觀察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説出誇張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這種探究方法要比教師的直接講授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由於圖片和作品的直觀性,所以只要能夠認真細緻地觀察,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找到答案。誰都有表現自我的慾望,你給了他機會,他就會樂在其中。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創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使每一名學生都主動參與,並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夠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