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1

角的度量,一直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跟以前相比,課中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過程也用歌謠的形式教給學生。可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是那麼艱難: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時更是如此),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尤其是反向旋轉的和不同方位的角)。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課後反思,發現是教學設計不夠合理、完善,沒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知識經驗的差別。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那些歌謠也沒能指導學生形成技能,只不過是比傳統教法多一些花樣,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太抽象。

課後反思的結果是: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為此,我重新設定了教學環節,決心讓學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後一個環節指導量角——有了以上的鋪墊,在量角時,學生自然會自覺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着旋轉方向不難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刻意區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無形中也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2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説: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説“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説:“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3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説: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説“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説:“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我們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擬訂了已下三條:(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度”和度的符號“°”;(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3)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並理解量角的意義。教學難、重點定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和方法,知道怎樣讀出角的度數。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較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這裏我製造了第一個問題衝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遊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並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為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複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麼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麼?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瞭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説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並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鍊,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課中關於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彙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 “度”, 用符號 ‘ °’ 表示”;“ 把半圓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記作 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彙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説,我採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繫”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二)讀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説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説,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5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我們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擬訂了已下三條:(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度”和度的符號“°”;(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3)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並理解量角的意義。教學難、重點定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和方法,知道怎樣讀出角的度數。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較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這裏我製造了第一個問題衝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遊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並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為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複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麼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麼?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瞭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説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並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鍊,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課中關於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彙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 “度”, 用符號 ‘ °’ 表示”;“ 把半圓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記作 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彙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説,我採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繫”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二)讀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説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説,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6

《師説》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教法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其主要課程內容有二:一是古漢語知識系統;二是以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串聯的五段式教學模式因此這一篇傳統文言名篇的教案基本上都是以“論證結構層次的梳理”“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等等組成。但我們的傳統散文尤其是《師説》中的精華部分難道是那些所謂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麼?我覺得不是。平心而淪,當我重新再看這篇《師説》時,印在我心靈深處的是那些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的精闢名言。所以在教授這一篇時,我將所謂 “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放到了一邊,而帶領我的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那些閃爍在中國人身邊的名言警句。於是我在課堂中引入了我最近的一些感悟。

案例一:這一段時間,我負責將學校老師的德育論文彙編成冊,在編錄的過程中,我發現引用率最高的名言即是本課的名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案例二:在講授《過秦論》時,我犯了一個錯誤講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我當時由於一個思維慣性將“甕”字的用法講成了名詞作狀語,課下一個同學來問時,我才反應過來應該是名詞做動詞,所以老師也不是什麼聖人,只不過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罷了。

案例三:辦公室一幫老師突然有一天説到一句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dú lè lè bù rú zhòng lè lè”這時就有另一個老師説這句話不應該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麼?於是爆發一場爭論,最後拿給所謂的權威——語文老師來判斷,但語文老師們的觀點也是對半分,最後還是上百度查詢了一下,確定其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所以,無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從這些鮮活的案例出發,學生會發現,文言文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不遠,在學習時也能調動起積極性,當然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有着較強的課堂掌控力,有極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這正是我缺乏的,所以在7班上這一課時,學生的參與度並不高。

課後我又進行了思考,那些案例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講他們的故事,談談他們對這些名句的看法,畢竟教這一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感受中國傳統散文的魅力。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7

1、教學中,我嘗試着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叭、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後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後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2、聯繫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句話的“出場”時,我安排地也是比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樣高興,但是更讓她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這正如爸爸所説的……”在讀、寫、背爸爸的話的基礎,拋出問題“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過動腦筋,卻變成了好事,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學生聯繫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本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

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學生自主活動方面還需拓寬,教師在教學節奏還不夠緊湊,整個課堂還是有“牽”的感覺,需加油!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8

注重練習題的設計,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練習題的設計應強調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容易進入陷阱的題目,在這些小陷阱中,讓學生愉快地掌握知識,突破重點和難點。例如:當學生得出“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時,我馬上出示:嘗試:(1)、4:5的前項擴大2倍,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該( )(2)、如果3:2的後項變成10,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前項應該為( )這兩題,如果學生會完成了,這個基本性質也理解了。再如:我出示的例1中的3道例題,把學生在化簡過程中將會出現的錯誤全部呈現了出來,學生第一印象的掌握,有助於今後的練習。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是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又常使學生難以理解,甚至望而卻步。因此本節課教師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用一系列的猜想來提高興趣,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從而引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有了興趣做支撐,後面的新課學習就積極主動。

總之,教學中我着力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力求使學生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方面得到均衡發展,但課中也存在遺憾,在以後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在知識點和概念上表述更準確。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1—5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學生對“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本節課中力求體現: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學,聯繫生活使學生要學,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會學。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同時,這是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新生,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沒有提煉為數學知識。特別對“0”表示起點知之甚少。所以這是一個難點。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對生活中的事物或動態、有趣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所以力求從生活實例引入,找生活中的“0”。

好的方面:

1、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數學含義,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能明白“0”的含義及寫法。

不足的方面:

1.在教學活動中,總是想把學生的思維定在自己設想的圈子中,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在教學活動中,我不能深入的瞭解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以至於有些環節脱離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10

本次活動由談話引入,幼兒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夢中的情景。在學習詩歌時候,我採用分片段的學習,小草—小花—白雲—小朋友的夢。本詩歌相對來説句式結構簡單、對稱,幼兒基本上都能朗朗上口。配上動作,一起來朗誦詩歌。最後,請幼兒對詩歌進行了仿編並且把仿編內容來朗誦。但還是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環節上基本流暢,但整首詩歌句式過於簡單,對於小班下學期的幼兒應該提升難度。

2、在仿編中只是説出了事物的一種顏色,比如:葡萄,不僅僅只有紫色也有綠色的。侷限了幼兒的想象力。

3、活動中一直都是用____愛做夢,夢是______的句式進行創編詩歌。目標有些偏離。

調整:

1、選材應該注意年齡段,多考慮。

2、目標三應適當調整:發揮想象力,初步嘗試用____愛做夢,夢是______的句式進行創編詩歌。創編時不要侷限幼兒想象力。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11

《愛什麼顏色》是北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是一首小詩。詩歌語言簡練,相同的結構段式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畫面,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教學這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理解課文。通過師生接讀、男女分讀、同桌互讀,小組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使孩子們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了“我的心”,明白了“我的夢”,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時也在朗讀中無痕地記憶了詩歌。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又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所以,模仿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在學完詩歌后,我還讓學生自由地討論交流自己喜愛的顏色及原因。在學生暢所欲言中相應指導,為讀寫小詩做好鋪墊。在學生理解、體會詩歌內容意境的基礎上,我讓學生仿造本課詩歌再編一段。我指導學生在充分想象,充分“説”的基礎上再去“寫”,並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鮮活的事物去描繪。雖然學生的思維侷限在“金黃”,“白色”,“粉色”,“黑色”幾種顏色中,但發言充滿童趣和想象力,一首首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便誕生了。

我喜歡潔白的顏色,

因為——雲朵是潔白的,

鴿子是潔白的,

將來,我要當一名醫生,

為病人解除痛苦,

我穿的那身神聖的衣裳

也是潔白的。

我愛潔白的顏色,

因為——白雲是潔白的,

雪花是潔白的,

我生活在農村,

我的心靈也是潔白的。

黒格爾曾説過:“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能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實、豐富,是一種生動的審美再創造。語文是科學的,是學生的思維之劍,那麼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想象,無疑是培學生創造性閲讀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讓學生仿編小詩,既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仿寫,可以讓學生領悟到許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語言,為他們今後的構思提供材料和模式,從而打下比較紮實的寫作基礎。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12

在課前我搜集了很多關於泉水的資料,有圖片和視頻材料,還有一些文本的材料也是關於中國的名泉。原以為這些足夠能夠幫助學生來學習和理解課文並且從中體會作者寫作的思想感情,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追根究底就是我在教學設計上考慮的不夠全面。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只設計了一課時就結束。在導入的環節中,我給同學們看我搜集到的圖片,他們發出了驚喜的讚歎聲,基本上達到了我的目的,充分的引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接下來就是認識生字詞,分段讀課文。就在讀課文這個環節上讓我覺得頭疼,感覺到很多同學在預習課文上做的很不好,課文讀的不夠流利,有的生字甚至還讀錯,在此耽誤了很長時間,到開始分析理解課文的時候已經過了20分鐘了,這個時候我就很着急。

學生已經知道了珍珠泉是個美麗有趣的地方,於是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出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呢,把這樣的句子或詞語在書上劃出來,讀一讀。可是由於剩下的時間太少了,我就沒有給學生太多讀書的時間就讓他們開始彙報,結果就可想而知,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只是感覺很生氣,就覺得學生讀書怎麼這樣不認真,讀了一篇文章居然會一點感想都沒有,就一問一答的下課了,這麼美的文章學生沒有感悟到它的美,我也覺得心裏不舒服,好像本來能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

現在想了想我又犯了以前常有的錯誤,就是沒有重視讀,學生讀的不夠到位,自然沒有太多的感悟,雖然我也在努力的改正這個毛病,可是有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着急了。而且我以後也要更加的重視學生的預習,因為這也直接關係到上課聽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