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檢討書9.24K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

在這次活動過程中“能讓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目標。該活動是一個以遊戲為主的學習活動,幼兒在分東西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了數的分合關係;在交流分享中學習了記錄方法並內化數的分合知識:在幫玩具找家人時運用已有經驗解決了問題,並獲得成功的喜悦。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數學是抽象的,需要幼兒通過遊戲和操作去理解和掌握。活動中教師提供玩具讓幼兒操作,同時通過猜拳遊戲增加活動的趣味性。猜拳結果的不確定性使活動過程充滿挑戰,幼兒躍躍欲試;猜拳過程需要兩人的磨合,能鍛鍊幼兒的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

幼兒只有在生活和遊戲的真實情境中,才能逐漸體驗到數學的意義。幼兒只有在不斷接受挑戰和不斷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獲得自信心,體驗活動的樂趣。如“幫玩具找家人”的遊戲任務是讓幼兒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當教師問及怎樣才能知道氣球中的祕密時.幼兒充分運用已有經驗完成了任務,滿足感和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其實,玩具的活動遠沒有結束,教師可以在節日裏提供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玩具讓幼兒分類、數數,嘗試按一定的規律擺放玩具,統計不同特徵和種類的玩具,並進行各種有趣的遊戲。總之,教師應努力讓數學教育迴歸幼兒生活.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核心,將數學教育與其他領域的學習有機整合在一起,引導幼兒發現和解決問題.提升相關經驗,並逐步提高思維能力,感受學習的樂趣。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2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為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温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説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説,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89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説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3

我認為所謂的“單元導讀課”實際上就是每一組課文學習之前的“入門課”或者“鋪墊課”。用電影中的行話説:單元導讀好似電影首映式,精彩鏡頭給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場見見面,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們騰出一節課的時間,老師以引領的方式帶領孩子到“本單元”裏走一趟。大致瀏覽一下本單元的所有內容,明確其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培養學生建立單元整組的學習意識。帶着這種意識學習,對於學生更好的把握本單元大有好處,還可以滿足孩子們先睹為快的心理,引發閲讀期待,為課文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本單元的學習資料,這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單元導讀課對我及學校的老師來説都是一種新的嘗試。這課到底具體怎麼實施,環節如何設置,教材處理到什麼地步,都是單元導讀課所要關注的問題。本單元的主題是 “以誠待人”。故事對孩子們來説是教他們以誠待人,並對孩子們的成長有所啟示,所以這單元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是充滿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麼“導學、激趣”就是本單元導讀課的重中之重。其次,單元導讀課要注重整合性。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着“以誠待人”進行的:由講導讀引入本單元;讓學生統攬教材看一看本單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歡的故事讀一讀,對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語句讓你感受最深?這些都是圍繞着本單元的專題來進行的。所以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環節還是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無完美,所以這節導讀課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商榷。首先在單元導讀中明確提到“ 閲讀本組課文,理解重點詞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可是我在引領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的時候,卻忽略了“重點詞句”這一重要的目標,只提到了“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

通過這節課,我對單元導讀課有以下幾點認識:1、單元導讀課要區別於講課,單元導讀課要在於導,讓學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組課文,對單元主題和課文內容有初步的瞭解,淺嘗輒止,區別於講課。2、單元導讀課和單獨課文一樣,不能拘泥於一種形式,每組課文都各有特點,單元導讀課就要根據課文特點來進行設計,導出特點,導出味道,這樣才能達到導讀課應有的效果。

“單元導讀課”,是閲讀教學的前奏,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也是我們必須一直探討下去的。“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覆做;反覆的事情創造性地去做。”也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幫助。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盲童安靜在春暖花開的美景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來,慢慢伸出雙手,悄然攏住一隻逗留在花間的蝴蝶。小女孩的臉上充滿了驚訝,許久,小女孩子張開手指,蝴蝶撲閃着翅膀飛走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 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整個教學過程,我主要採取朗讀感悟的方法,讓學生走進安靜的內心,感受她對生活的熱愛;走進作者的內心,感悟他對人生的思考。在開課前,我佈置學生進行了一次盲人的體驗活動,讓他們閉着眼睛拿書本,寫字,走路,使他們感受到眼睛對生活的重要性,從而更深地體會到盲童安靜能攏住一隻蝴蝶多麼不易。體會她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可歎之處。在整體朗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引導他們入情入境,談出自己的感受;在體會到作者的驚歎之後,我要求學生想象安靜攏住蝴蝶時心裏會想些什麼;在理解“從未體驗過的地方”時,我讓學生想象那個地方會有些什麼,安靜此時的心裏會有怎麼樣的感受。這些想象既豐富了課文內容,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到安靜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開心靈對話,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安靜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我力爭成為學生閲讀的引領者,合作者,在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時,通過啟發、暗示、點評讓學生進入到語言中,與作者、與文本對話。在找出使自己驚歎的句子以後,我引導學生品析語言,體會用詞,在讀思想議中體會表達效果,增 強語言積累。例如,從“流暢”感受安靜對花園的熟悉,聯繫上下文“她整天在花香中流連”理解,感受她對春天的熱愛,從“竟然”體會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導讀句時,我圍繞“神奇的靈性”讓學生聯繫課文談出自己的理解,解決心中的疑問。這樣,在文本中自由地進出,在閲讀的基礎上深入地思考,培養了語感,訓練了思維。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5

“老師覺得你長得一副誠實的樣子,你能讀讀這句話嗎?我發現一個小男孩表情嚴肅地坐在那裏。“我了孃的話,沒有理會大毛。”“你讀的真不錯,讓我聽出了你的誠實與正直,你能再讀一遍嗎?”他認真地點點頭。“很好,你是一個誠實和正直的人嗎?面對蠱惑你會怎麼做?”“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我不會做。”他拿着話筒認真地説了一遍。“了不起,你能當做全場這麼多人的面大聲説一遍嗎?”他清了清嗓子大聲地説:“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當他説完的時候,底下聽課的老師們給與了熱烈的掌聲。我請他坐下去,我知道在這個孩子的心中,他已經懂得了人生的開關怎麼去操控了,按好人生的開關需要我們內心的那份力量。課堂上我的每一句評價的話,都想給學生他一份力量一份鼓舞,課堂上我也努力地嘗試着。正如姜寧老師評價的:“老師的評價語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既有鼓勵的,又有針對問題巧妙提出建議的,形式多樣語言豐富。”也許我沒有做得這麼好,但是我在極力地實踐着。

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從來就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之間交融促進,螺旋上升的。如何落實這一點呢?學習了大毛對我説的話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大毛的話對我來説是什麼呢?”“我覺得是誘惑。”“你説的很對,能用文中的一個詞嗎?和誘惑的意思差不多。”“是蠱惑。”“很好啊,老師把它寫到黑板上。”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書寫,“誒,這個蠱怎麼寫啊?有誰能提醒我一下。”“上面試個蟲,下面是器皿的皿。”班上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起來。“很好,那你們知道蠱是什麼意思嗎?”我轉頭問學生們。這個時候學生有點迷惑了,我笑着説:“大家剛才説的很對,把蟲子放到器皿裏。古時候人們把許多毒蟲子放在一個器皿裏讓他們互相撕咬,最後沒死的就是蠱,可想而知是多麼毒了吧,你們知道這蠱惑的厲害了吧。”學生們聽了點點頭。“孩子們,大毛的話對於我來説不僅是誘惑,更是什麼?”“蠱惑”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隨後請大家再讀讀大毛説的那幾句話,再體會別人華麗的“勸告”有時是蠱惑,是危險的。“那面對這樣的蠱惑,作者是怎麼樣對待的呢?他心裏怎麼想的呢……

課結束了,永遠沒有完美的課,課堂上留下歡聲笑語的同時也留下許多的遺憾。這節課希望給老師們能留下一些思考和印象是我的期望,更是我的目的之所在。對於語文教學,我也會一直思索下去,努力做一個勤奮的行者。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6

“角的畫法”一課教材上只是呈現了用量角器畫一個65°的角,按老教法老師只要教給學生如何用量角器畫出一個65°的角即完成了教學任務,然後可以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練習鞏固,而這樣的教學只能讓學生成為一名熟練的技工,而心智得不到開發,個性的張揚、創新能力的培養就得不到落實。如何激活教材,使課堂學習真正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怎樣體現學生的探究?我努力做了以下探索:

1.開發教材,為學生搭建新知遷移的平台。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於是,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創造方法。但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支持,“用三角板你能畫出哪些指定度數的角”這一活動應運而生。這一開放性活動,激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體悟了畫角的實質:先找到一個對應的已知度數的角,再畫。知其所以然了,更復雜的探究活動就有了方向:找到量角器上65°的角,先用活動角擺一擺,再設法把他畫到紙上去,再借助量角器畫出來。只有教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才能找到新知建構的生長點,才能巧妙地使學生的新舊知識遷移順利發生,從而使“自主探究”的學習成為可能。

2.開放時空,促進學生主動感悟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發揮、探究、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讓我們來畫一個65°的角吧!”挑戰性的問題一拋出,剛剛熱烈的課堂安靜了,學生進入了“心求通而不得”的境地。“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提供的學具,你能受到什麼啟發呢?”學生看到了量角器上的65°的角,學生自己找到了畫角的好幫手——量角器。寂靜之後的課堂,充滿着思維的碰撞。在相互的啟迪中,巧妙不一的各種方法誕生了。學生享受了自主感悟、發現、創造的快樂,課堂也因此充滿了生命的靈動。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7

依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閲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8

課文開始,我用課文的語句引入,請會讀的學生朗讀,看看作者發現了什麼。這樣孩子閲讀課文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很快進入狀態。接着圍繞問題再讀,邊讀邊思考。三讀,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四讀,讀出感情。

這樣整節課時時圍繞讀書做文章。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書中解決問題。

"讀"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讀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多讀的目的在於將課堂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感悟領會課文。本課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

1。聽讀。學習課文之前,可安排學生看課文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聽力,讓學生受到錄音或教師朗讀的薰陶。

2。自讀。自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讀熟課文。在學生自由讀前,要提出要求:(1)藉助拼音,仔細讀課文,不丟字,不加字。(2)讀的過程中遇上難讀的句子可作記號或隨時請教老師。(3)讀通課文後,標出自然段序號和畫出生字。對於課文中出現的難讀的字和較長的詞組,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如"炙"不少學生讀成"zi",等等。我都及時進行了糾正

3。細讀。所謂細讀,就是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邊讀邊進行字,詞,句,段的訓練。這一步是以"情"貫穿的讀。課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去引導,我這時適時引導:花開放了你高興嗎這一段應帶着什麼樣的感情去讀進行了朗讀指導。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讀了課文,發現了什麼讓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的最後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讓學生去讀。讀這一部分時,要讀得親切活潑。我設計了這樣的問話引導孩子:"孩子們,這位植物學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設計的花鐘可真有趣,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書聲讓老師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賽讀。經過教師的指導,多數學生能讀熟課文。這時,可安排學生分組比賽讀,每組選出最好的同學再比。讀完後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以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讀熟,讀出感情後,再進行背誦的練習。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9

歌曲《多年以前》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

本節課教師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森林的森林和自由飛翔的小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多種感官同時加入,完成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為了更好的表達出歌曲的情緒,作者在歌曲中頻繁的運用了力度記號,有“強”、“弱”、“漸強”“漸弱”,這些記號常常會被學生們忽視,導致歌曲學完後,力度記號的變化在歌曲中還是難以體現。因此在接觸歌曲之前,我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並掌握力度記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在後面的歌曲情緒處理環節,我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類破壞的畫面,讓學生跟直觀的感受到環境的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損失。將學生設定於特定的意境中,使其產生震撼與共鳴。看完畫面後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回到歌曲的教學中啟發學生感受作者運用這些力度所要表現出來的歌曲情緒。最後將音樂和環保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激發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0

國中語文教材中,小説教學,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藴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我是如下進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

一:從標題上看,討論主要人物。

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1看人物着墨的多少2看人物在小説中的地位和作用;3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着一個主問題進行閲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閲讀,發現後做好記錄,然後分組活動。並確定發言人。

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註。

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敍介紹,三是在遊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説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着菲利普夫婦的變化,並在他們一家中佔據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説的線索人物。我們帶着第一個問題閲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説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説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閲讀,就是理讀。並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説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三:作家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麼將“趕于勒”以插敍方式安排?②為什麼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後效果有什麼不同?

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覆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説“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台,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説人物形象。

1、品讀示範: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趕緊”,“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説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1

教完這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信,忍不住有許多想説的話。

一、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暢談愛情這個話題。

中學生的早戀似乎是個敏感的話題,家長老師們總是談之色變,對於孩子或是學生們更是堅決壓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暢談這個話題了,因為這是課文呀!我們要學習它,分析它,就要結合我們的生活,説出我們的心裏話,再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不必有什麼遮掩和躲閃,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在課堂上,在老師面前,臉不紅心不跳的大説特説了。

二、釋放的快樂和輕鬆。

學習這一課,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説説你所知道的愛情名言。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課堂也異常的活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身無綵鳳又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學生張口就來,其敏捷的程度,讓我始料不及,其一吐為快的輕鬆,讓我暗自慶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及時啊!在以往,這些個詩句,他們總是“欲説還羞”,但今天卻是自信從容,更少不了幾分表達的輕鬆和愉悦。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2

《隆中對》雖然是一篇自讀課文,可是課文長,難度大,重點多。要想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一直以來,國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後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在教陳壽的《隆中對》時,我一直在考慮怎麼避免這個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評‘對策’”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閲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閲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通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當然,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同所有上過的課一樣,這一課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學生概括諸葛亮對策的要點時,表現為語言不夠簡練,要點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對話所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老師再認真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引導語。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量彌補這一缺失,力爭把每一課都上到最好。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現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並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據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悦。

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數據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據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數據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更多的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數據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格的鈎碼、槓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槓桿由學生自己製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為阻力,實驗的數據不會類同就更有説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幾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槓桿這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槓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槓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這節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裏既牽扯到數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並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槓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並讓學生過關。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4

一、情境導入,恰到好處、精緻有效。

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情境創設上我用了一段關於海洋資源的影像資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興趣點,真切直觀,恰如其分。果真,學生們欣賞着美倫美奐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眼睛是充滿驚奇的,臉上是掛滿笑意的,內心是充滿了無限渴望的。因此,看過影像和圖片後,再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感,全然是來自於內心的真切感言,從而對新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與神往。

這樣的導課,新穎獨特,恰到好處的燃起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熱情。為整節課的教學作了一個精彩的開場。

三、思維拓展,活潑靈動,閃現課堂智慧的光彩。

在學生們對海洋世界的美妙神奇讚歎的同時,我又補充了關於海洋資源的更深廣的信息資料,作為課堂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時也把課文的思想內涵拓寬了、提升了,放飛學生的思維,進行想象訓練:還可以把大海比喻成人類未來的什麼呢?學生們又立即投入到信息碰撞與融合中,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有的同學説:“海洋是人類的大藥房,因為之前看到的影像片中,海馬都是人類的藥源,所以可以説他是個大藥房。”還有的同學説,“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大油庫,可以到海洋裏開採石油”。“海洋還可以是人類未來的大能源庫,還可以是大建材基地,也可以是大礦場”......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又一次彰顯了開闊的思維,善思的品質,靈動的智慧,而我在這裏也巧妙的點撥到,海洋處處都是寶,看來我們真的應該與大海和諧相處,因為,我們的幸福生活不僅需要豐衣足食,還需要藍天和碧海,並由衷的為學生們的奇思構想送上了掌聲。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收穫到的不僅僅有知識,還有鼓勵與信心,還有幸福的體驗,更有思想的啟迪。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5

以往總為了趕課,不自覺的就急於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學生也習慣於在參考書上尋找標準答案告訴我,這樣每一課的學習進展非常順利,然而學過以後學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等語文綜合素質依然停留在原地,沒有絲毫進展。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以後,課堂上我開始把時間充分的留給學生去概括、去體會、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許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是完全正確的,但我認為只要有計劃、有目的的持之以恆地堅持去訓練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會得以質的飛躍。

回看整節課,我與學生的語文學習之旅是愉悦的,注意了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教師角色定位準確,多媒體輔助手段效果很好。而遺憾之處卻也給了我最好的警醒和思考:讓課堂更多一些精彩的朗讀、讓小組合作更具有實效性、讓課堂的拓展更具有深遠意義……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6

集體備課,對我們這些來自一線的教師來説當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事情了,作為學校常規校本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學科組根據學校行事曆安排,每週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活動,或佈置學科教學任務,或研討某一課題,或展示公開課,或進行觀課評教等等,我們理解的集體備課活動大體如此。外出學習的機會,也曾就這個問題和同行們交流過,大家感覺彼此彼此,形式大於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結論。集體備課活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呈現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內容?就我的瞭解,基層的學校與學科組,不是不想做好這項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方法參照,長期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所謂集體備課活動,漸漸對一線老師失去了吸引力,僅僅作為簽名點到期終績效考核的依據而已。

有幸參加華師大“國培計劃(20__)——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學科帶頭人高級研修項目”,看到培訓手冊中羅列的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那種期待和嚮往,用當塗湖陽國中祖老師的話説“一新”“二爽”。第一次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是在三樓的微格教室進行的。全班50人調配分成5各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名博士做指導老師,全程錄像。還是有些緊張,當複印的文章發到每個組員手裏的時候,“我們先讀文本,隨後討論,形成討論後的副產品——

教案(教學設計),下午各組共同研討。個人記下個人讀文本的文本關節點,留待討論。5分鐘時間,開始。”隨着我們夢飛翔組指導教師步博士的一聲“開始”,我初步感受到“集體備課”原來是如此真的“去避”——拋棄一切的文本詮釋解讀,完全是自我讀文本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參,或者下載個説明應景啊,重要的是,下午還有5各組同備一課的集體研究討論。組內的發言是激烈的,細節、人物、形象、語言、主題情節、伏筆照應等等等等,每一個人的發言總會有人呼應反駁,每一次反駁總會帶來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駁,直到達成共識;要命的是,每一個都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發現了文本關鍵點,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還是強加在學生頭上的自説自話,你覺得這些能成為教學終點嗎?”,討論、反駁、補充,直到獲得每個成員認可,達成共識,形成共同備課的副產品——教學設計。8:30到11:30,我們竟然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轉,走出教室,已經是12:10。是的,雖然很累,但我們都覺得很爽,因為我們終於知道集體備課的初步形式,我個人概括為:細讀文本—成員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研學情、定起點—研體式、定終點,外加幾個梯度活動台階。我們期待着下午的“同課異備”的研究討論。

下午的研討活動更叫激烈!按照分組順序,次第上場。每組7分鐘時間發言時間來説明教學設計,一人主發言,一人補充説明,還要美女加野獸!哈哈!組內其他成員等待別人提問,直到你被人問的啞口無言,或者,你的回答讓人心悦口服,多難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蓮花,又是歡歌笑語,既有滔滔不絕,又有佶屈聱牙;五組還沒有進行完,兩個半小時的討論時間就被使用殆盡,哈哈,你説豈一個“爽”字了得,你還得加上一個“新”字!理越變越明,設計越改越完整;備課越充分,上課越從容!這個研討活動才叫真研究,這個備課才叫真備課!主持活動的博士不得不叫暫停,壓縮時間,強求完整。

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基於學情,明確終點,充分挖掘文本的每一個密碼;真實備課,真實討論,真正落實文本教學內容;這,就是集體備課留給“新”、“爽”。

大班幼兒教學反思 篇17

《果園機器人》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一篇體現電腦神奇的文章,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內容簡單,比較有趣。因為課文內容比較簡單易懂,因此我也不打算多花大力氣去講解這篇課文。

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把生字解決了,把課文讀通順;然後就是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本來我想讓學生再讀讀課文,説説果園機器人怎麼樣?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後來我想還是讓學生再讀讀課文拋個大問題給孩子們吧!讓孩子來説説自己讀了課文知道了什麼?學生交流説:“我知道了這個機器人很有趣?”“如果沒有電,機器人要‘罷工’。機器人會‘罷工’像人一樣,很有趣。”這時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罷工”,學生繼續交流:“沒有了電,機器人會‘餓倒’。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有趣。”“我知道機器人很聰明能幹。”師點撥: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找、讀句子理解了課文。

其實學生尋找理由的過程,就是把課文重點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了一遍。對於長文,略讀課文,我覺得要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要學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捨,善於突出重點。當學完後再讓學生説説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再商榷解決,對於重點的孩子們沒有提到的,這時我們可以發揮主導作用了,引領孩子們去理解。這樣使孩子們真正學到了知識,解決了孩子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應該説每篇文章都可以找到它的突破口和支點,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閲讀感悟,就能實現閲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學生在閲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