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檢討書2.25W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2

一、審讀題目促思維

在學生預習課文,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讀分析,先板書“瀘定橋”三字,設問:

瀘定橋架在什麼地方?它是座什麼樣的橋?紅軍為什麼要奪瀘定橋?

利用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並小結: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紅軍必須用“飛”一樣的速度跟敵人搶時間,同時必須從敵人手中把瀘定橋“奪”過來。

二、板書要點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課文的段落層次是閲讀的基本要求。本文緊扣課題中的“飛奪”展開故事情節,圍繞“飛奪”依次講了“為什麼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教學時根據課文敍述的先後順序,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奪橋”戰鬥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並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同時教師予以講解指導。講讀課文時從“時間緊”“路途遠”“敵我雙方賽跑”三個方面弄懂“搶時間”這部分的內容,從“橋險峻”“敵猖狂”“紅軍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險”這部分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藉助板書,藉助板書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三、精讀重點悟中心

“飛奪”二字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課文中“搶時間”“攻天險”這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教學“搶時間”一段,先要求學生明確“搶時間”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學生了解紅四團行軍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冒雨行軍”一段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回想當時當地的情景,以加深對紅軍戰士崇高品德的認識。同時設置如下思考題: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大雨澆滅了火把,敵人宿營了,紅軍為什麼還繼續前進,這説明了什麼?

因此領悟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攻天險”一段,具體要求學生理解紅軍攻奪瀘定橋的經過,指導學生按照:發起總攻→二十二位英雄冒着炮火前進→三連戰士邊前進邊鋪橋→勇士們穿過熊熊烈火→消滅守橋的敵軍這一過程進行創造性複述,從而體會紅軍戰士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3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着認真地寫。之後,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裏?”有的問:“瀘定橋是什麼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找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後,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後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之後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鉅,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後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本篇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關心世界大事,培養熱愛和平的感情。在把握了單元教學目標,就不難把本課的思想內涵定位於”一個熱愛祖國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這個思想內涵的把握很重要,因為它決定着教材內容的取捨,教學內容的分割,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這樣,教學設計是有方向的。

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那麼語文課在把握這個內涵時必須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實施,只有這樣,工具性才能得到體現。所以設計時,我才求突出四個特點:

一、 設計主線,重在人物感悟,不在於情節,主要抓兩個點進行教學。一是我的愛國情誼,二是麪包店老闆的態度轉變。在自由朗讀課文4到12自然段後,以一個大問題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究竟我是怎麼做的?勾畫出我的行為的句子,研讀體會,感悟是我的愛國情感促進老闆態度的轉變,而老闆的態度轉變又襯托了我的愛國情感。

二、咬文嚼字。本文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中國留學生不説一個字,也沒直接寫我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我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如”猶豫”、”凝望”“趔趔趄趄”等,這些無言的動作實際上更為有力的表現出我的深沉的愛國之心。在這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上,嘗試採用尋找一個角度,串起一組詞語,激活課文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的語文不幸中理解詞語,從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內心。

三、朗讀指導。課文很長,主要幾個情感強烈的點來指導,而不是面面俱倒。如老闆前後態度變化的句子,如描寫我心理活動的句子。指導時突出層次感與理解的深度推進。

四、感悟説話。泡泡裏的問題是“這時候,你想對面包店老闆説什麼?”我沒有直接用這問題,而是換了“這時候,你想對這個中國留學生説什麼?”這個問題較之老闆個説的話來比較直接,孩子更容易説起,説好了此處的説話,對老闆説什麼就容易多了.孩子有的説:“我真佩服你,你真是一個愛國的人.”“你愛國旗,愛國家,維護我們祖國的尊嚴,我真欣賞你.”“你捍衞了祖國的尊嚴,真是一個愛國的人!我要向你學習.”這是明説的,他用了個“捍衞”這詞,真讓我表揚了他一番,把這詞語寫在黑板上.呵,閲讀面廣的孩子就是會用詞.”我太感動了,你不顧自己肚子多餓,還是堅持維護祖國尊嚴,真令人敬佩呀!”......孩子説了很多,説完了,我才用書上的泡泡問題“你想對面包店的老闆説什麼?”此時孩子們就能夠説出來”中國留學生的行為令人敬佩,而你的行為也是,你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中國人,我也佩服你.”“我欣賞你,麪包店老闆,因為你幫助了一個急需幫助的中國人.” “老闆,謝謝你!你幫助了一個這麼愛國的人,説明你也非常愛國,值得我們敬佩!” “老闆,謝謝你!你是一個善良的、充滿愛心的人,你救了一個愛護國旗連生命都不顧的人,值得!”“我想你肯定是非常敬佩那個留學生才救他的吧!”……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5

語文是充滿詩意的,是最富文化內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學科,那霎那間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畫,無不展現了語文的魔力,所以有人説,語文課堂應該是我們傳播詩情畫意的主陣地,文本傳遞給我們的每一處知識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們要用詩的語言去催發這含苞欲放的花朵,讓她們詩意地開放在孩子們的心裏。在《梅花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試圖從詩意語文上尋找突破口。

一、 吟詠梅花,詩化入題。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所以我有意識地選取了《詠梅》,這首詞中帶有偉人胸襟的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具有明媚開朗至剛無慾的品格。隨着詩畫同步欣賞吟誦,孩子們一下子被梅花的俏麗,被“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意境所吸引。

二、 個性閲讀,詩化語言。

文中每當讀到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些句子都是需要讓學生帶着感受來讀的,也只有這低緩,深情的句子才能讓學生在詩意的朗讀中感受到外祖父的一顆赤子之心。

三、 鄉愁結題,詩化中心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帶來的同樣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節課結束之際,隨着動情的配樂朗讀,孩子們對於華僑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牽掛、眷戀之情感受頗深。我想,此時此刻,牽掛着祖國,愛着祖國的已經不僅僅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6

本課在前課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古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太陽的運動和投影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就利用這個規律來計算時間,在當時計時的工具叫做日晷。

本課教學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利用第一課的知識製作簡易的太陽鍾。課本上介紹了兩種太陽鐘的製作方法。如有時間,教師應該讓學生嘗試這兩種方法,然後比較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計時準確。

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工具具有感官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7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

古詩詞之美首先在於它的音律美,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動聽。所以學古詩詞必先朗誦。 教學《長相思》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初讀詩,咬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詩,注意停頓,讀出節奏感;三讀詩,讀出印象;四讀詩,讀出大意;五讀詩,讀出情;六讀詩,讀出境。

朗誦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多樣的示範讀、比賽讀、配樂讀、表演讀等淺層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的語言美,在這種美的薰陶下發自內心的美美的朗誦,讓人陶醉的朗誦。

如“山一程,水一程” 寥寥數字,山高水遠,長途跋涉的孤寂無聊的軍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讀出詞的大意時,我抓住作者“身在何處”與“心在何處”作為突破點,體會到作者身與心分離的那種思鄉之情,而後,又讓學生在老師的範讀時想象作者故園的美好景象。一方面“身”在風雪交加的軍旅,另一方面“心”在温馨的家園,鮮明的對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此時讓學生有感情地去讀,就可謂“意到情成”了。

古人寫詩詞“貴在含蓄”“意在言外”。學《長相思》這首詞,從讀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體會詩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與詩人同喜同憂。我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壎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教學古詩詞,必定要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走近詩人,與詩人對話。

體會意境時,我運用了語言描述、配圖配樂吟誦等多種方法,誘發想像,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出生動鮮活的畫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應的情感及審美陶冶。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8

重視了對語文知識的傳授。作為八年級學生,對於生字詞仍還處在積累階段,如果淡化了字詞,學生的字詞積累就不夠,語文的基礎知識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製”的“炮”和“煨燉”這兩個詞的注音,學生雖然預習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錯了。作者介紹,它屬於語文的文學常識的內容,瞭解了作者,有利於把握作者的風格,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時加大積累後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堂課上,我較為巧妙地把二者有機地融於課堂中,使語文知識得到落實。

創造了輕鬆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導入部分,通過顯示大量的過年圖片:貼“春”字、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熟悉的場景,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回憶,學生的話匣子隨之打開,講過年的情景時津津樂道。歡樂的氛圍隨“圖片”而“潛”入課堂。在品讀細節階段,我都給了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他們個人的感受和獨特見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環節中,有一位學生找到了這一句“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但在朗讀的過程中卻把“偷偷”這個詞讀掉了,我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就此因勢利導,問“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嗎,為什麼?”這一問立即調動學生髮言的激情,馬上就有學生給出了滿意的答案。於是我又問“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再次調動學生的回憶,課堂氣氛因而更加熱烈。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9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一篇生動形象而富有情趣的童話故事,教學本文要抓住小駱駝、小紅馬的具體表現,激發學生自主閲讀的興趣,誘導他們主動地掌握相關的動物常識,自覺地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形成和提高健康的審美情趣。同時,還要結合本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積累課文語言,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我在教學中作了一點嘗試:

1、構建對話平台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教師必須努力營造寬鬆、自由、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與學生平等對話、自然交流的平台。揭示課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推測故事應告訴大家的一些主要內容,如“我什麼時候什麼原因曾經感到自卑?什麼時候什麼事情又讓我感到應該自豪?我值得驕傲自豪的本錢是什麼?等等。

2、運用圖示導讀

這裏所説的圖示有兩中意思,一是圖畫,二是圖表。圖示導讀的最大優勢是直觀想象,容易給人留下具體實在又深刻的印象,在引導學生認識駝峯、腳掌和眼毛並把握各自特點時,完全應該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形狀及特點。導讀小駱駝的駝峯、腳掌、眼毛的特點及其作用時,可以讓學生填寫圖表:

部位特點 用處

駝峯像兩個肉疙瘩 貯存養料

腳掌又大又厚 防止陷進沙子裏

眼毛兩層 遮擋風沙

看了這樣的圖表,駱駝的駝峯、腳掌、眼毛有什麼特點,又有什麼作用,就容易讓人一目瞭然,而且印象深刻。

3、指導拓展延伸

童話故事的教學,要善於憑藉課文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豐富、充實課文的內容,拓展課文的空間,深化、昇華課文的主題。“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他會怎麼説,怎麼做?”這道題明確地提示我們,在學生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了有關動物常識,品悟到故事所藴涵的道理後,還應該讓學生“續寫”。續寫的指導還是應該從課文內容出發,引導學生設計有趣的合理的場景,緊緊圍繞小駱駝的駝峯、眼毛、腳掌的特點和作用來展開,拓展延伸尋求合理基礎上的自主、創新。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0

《母雞》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對比與《貓》的寫作手法。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為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教學主要藉助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導讀的方式多樣,富有變化。

如學生談到第8自然段,老師問“這一段哪一個字揪着你的心?”引導學生抓住“毒”字,聯繫下文在書上畫出毒打的詞語?

接着教師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着了。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

“孩子們怎樣的打是毒打?”引導學生抓住“揪”、“拖”、“戳”等詞進行解讀的同時展開想象。當學生説到老闆娘拿魚嘴直戳凡卡的臉,師再次點撥:同學們,摸摸自己的臉,説説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當學生逐漸明確凡卡的信不會寄到爺爺手中,而爺爺即使收到也不會來接他時,我引導學生輕讀——“我們怎麼忍心驚擾她的美夢,讓我們輕一點,讓可憐的孩子的夢做得更長一些吧!”學生在輕輕地讀,悲傷卻是沉甸甸的。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2

《趙州橋》是介紹著名的橋樑建築——趙州橋的説明文,文章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我以生字詞為重心,並帶入文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能夠初步理解簡單句子的意思;在朗讀課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時收集信息。

在理解課文時,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為什麼説趙州橋是一個‘創舉’?”學生能夠用查字典的方法,比較“創舉”和“創造”的異同;也能夠用舉例子的方法説説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述,如,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談談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並在理解這句話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激發出自豪的情感。

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語言來描述,並出示了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如果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3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十分費時光費精力很不容易。年代雖已久遠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學生在理解圖案精美時,體會會更深。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3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抒情文章,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三亞落日這一美妙絕倫的景象,表達了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用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瞭解文章的結構,還精讀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課時是第二課時,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與方法,一方面通過反覆吟誦,感悟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過賞析交流,體會比喻句和擬人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受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三個比喻句,體會三亞落日的美輪美奐,並在此基礎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除此之外,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的方法理解詞語,如理解“温和”時文中的近義詞“柔和”,理解“醉醺醺”時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碩大無朋”時可結合課文內容或查找工具書等方法。

此外,《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所以,本課我讓學生找出比喻句、擬人句,感悟三亞落日的美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優美。此外,練習用“先……然後……再……最後”把一件事按順序表達清楚。( 勵志天下 )

本節課研究的一個主題是“現代化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在一開課的時候,首先用一組三亞的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再以一組落日的圖片,帶給學生一種視覺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第3、4自然段的時候,將自學邀請投在屏幕上,能使學生在自學時更加明確學習要求,從而更好地自主學習,這就比傳統意義上由教師口述,學生操作有效果。有時我們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話,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記不住,最後,以《永遠的邀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來總結昇華,讓學生回味無窮,繼續陶醉在美的藝術享受中。

課後,肖迪老師、信息部的老師們及我校的王虎校長、李定教導對我這節課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肖老師對這節課的總體評價是:朗讀加強,練習穿插,圖片結合。她認為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這個部分,我在引導時,僅侷限於第三自然段,其實還可以聯繫第四自然段中的“頑皮地蹦跳”等,這樣更能提醒文章的整體性;在學習“醉醺醺”這個部分,出示的圖片不夠恰當,因為“醉醺醺”是一種狀態,用圖不好解釋,而且圖釋容易固定學生的思維;在出示的其中一張落日圖中,要處理下載時其中的字眼;在範讀“我瞪大雙眼”時,先用敍述的語氣,不要突然讀得高亢,這樣更能體現層次感;“生怕”這句話的情感是否串到結束語,放到總結中,把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感體現出來,深化主題;最後的總結句“哦!這就是三亞落日!”應該用一組聯繫性的圖片把三亞落日呈現出來。我校的王副校長建議,在學生自學時,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指導朗讀時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導學生複述落日的變化過程時,可以讓學生先抓住關鍵詞説話,如果學生有困難再出示“先……然後……再……最後”這個句式引導。李定教導提出落日的美還更應該觸發學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輪美奐”這個詞通讀全文,讓學生體會這種意境的美,還可以學生拓展想象,落日還會像什麼?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的意見我虛心聽取了,要想上好一節課,還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4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 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範朗讀由於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後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勵志天下 )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5

本文是一篇“運用記敍的框架,藉助對話來介紹科學知識”的科學小品,主要談了北極旅鼠身上的幾大奧祕。北極旅鼠和一般的老鼠沒有多大差別,“但人們研究了好幾個世紀,卻始終解不開它們的奧祕”。或許是自然正用一隻無形的手控制着這一切,本文揭示出自然的奧妙無窮。由此我們也真正體會到《敬畏自然》中所論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義不止於此,旅鼠保持種羣數量的方式也給我們人類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也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學習這篇文章,一要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一般説明文在寫法上的不同,二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求知慾和探究學習的慾望。三要與其他課文相參照,把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作全面深入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6

一是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感受鮮花的美麗。再讓學生進行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初步瞭解“花鐘”不同於一般的時鐘。另外,我設計了鐘面,讓學生根據花開放的不同時間把這些花填入鐘面並根據學生的閲讀期待,從最有趣的鮮花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

二是突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閲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閲讀。

不足之處:

一、在學習中,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培養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重這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具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由於急着趕進度,所以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本班學生的朗讀水平較低,以後要多加強本方面的指導。

三、由於本課容量較大,導致教學內容不能完成,學生的小練筆來不及,所以沒有做到讀寫結合。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7

1、發揮想象,昇華人物特點。

在完成了上述的三個板塊教學後,我留給學生一個當堂完成的寫話作業——晚上,小女孩的一家人又談論起愛因斯坦。想一想,他們都會説些什麼呢?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愛因斯坦有了全面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必然在他們的寫話中有所體現。學生都能想象得到小女孩在經過和愛因斯坦的一段相處之後對愛因斯坦也有了全面的認識,她更多的認識到了愛因斯坦的偉大。小女孩的家人則更多的通過小女孩的眼睛看到了一個走下了神壇的愛因斯坦。於是,一個立體的愛因斯坦就站在了小女孩的一家人面前,也站在了我們大家的面前。人物的特點也適時地得到了昇華,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2、存在的問題

“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因生活經驗、個體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對於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異。在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時,我發現有的孩子還沒能全面的、立體的認識愛因斯坦,還停留在類似於小女孩初次遇到愛因斯坦時的感受。針對此況,我並沒有否定,而是傾聽,並且引導他自己分析,然後再針對學生的意識情況輕聲進行個別交流。學生在老師的輕言細語中和老師再一次回味了課文,最終也認識到了自己對愛因斯坦的認識還不夠全面。

另外學生在朗讀方面還存在這一些問題,比如讀書時添字漏字、字序顛倒等情況時有發生。也許是和第一課時隔的時間長了些的原因(第一課時是上週五上的),但細細想來,應該跟我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有一定關係。心中老想着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讓他們讀得還不是很多很透,這才造成了學生讀書時也偏急了些,於是結結巴巴、反反覆覆的情況才會出現了好幾次。

這堂課是上完了,但是課後的事情還沒有完。只有不斷地總結、反思,才能讓自己的課越上越好!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8

一、精講少練,降低難度,把時間還給學生

九年級,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期間,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但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常常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得不償失。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補充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最忌在會考前夕還四處抓各地模擬題或重點中學的試題,然後照單全收,當珍寶似的發放給學生,反覆叮囑學生去做,其實這隻能向學生顯示老師的底氣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學生的集體恐慌。另外,學生水平不同,重點中學的試題也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望着一撂的衝刺、押題試卷,我們就是在這種勞而無功的失敗情緒中度過。因為我們弱化了學生自學的能力,消磨了本該可以運籌帷幄的寶貴時間。所以我常常在這三個問題上自省:為什麼會考語文知識和考點越來越細、越來越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會考語文試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必須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激情、興趣,鞏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與此同時還要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我們把知識嚼得稀巴爛了才喂到學生的嘴裏,這些精神食糧對年輕的學生來説是食而無味,脆生生的食物會更具有誘惑力、新鮮感和挑戰性。比如,筆者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文言文實、虛詞的整理和句段翻譯上,並佈置了大量的練習題,但因把學生所有的語文課堂都剝奪在練習、講評上,而課後學生又不可能在語文的複習中再花費時間,所以學生自主消化知識的時間喪失了,結果一個月消耗戰下來,雖然老師用心良苦,但學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沒有一點長進。指導方向對了,但教學手段卻錯了,而這樣的錯誤依然在繼續。

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教學重在引導。漢語言內藴深廣,語文課堂上我們傳授給學生的只是九牛一毛,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管理的生命在於“導”,在於“啟”,即引導學生投放精力,安排時間,催生主體慾望,激活學習激情。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這才是成功的九年級語文教學。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級後,由於要進行專題性的複習,難免有些枯燥乏味,學生常悶着不説,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學生,常常有重理輕文、重英輕文的思想。課下用在語文的時間是少之又少,這就要求老師向課堂要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上樂學語文,並把學習語文的時間延伸到課外。

1.必須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教師居高臨下地兜售知識,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其實大部分教師優於學生的無非是在經驗上,真正進入知識的操作階段,在思維的拓展度、靈敏度、準確率等方面很多老師都不及學生。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把學生當作朋友,當作學習的合作者,在課上、課下允許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唱對台戲,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無所謂“師道尊嚴”。若能在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間的激烈辯論、師生間的良性辯論,筆者想,此時收穫的就不僅僅是課堂氣氛活躍的表面效果了。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更需要教師具有不怕“丟面子”的勇氣。

2.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去學。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因此,要用靈活的教法去激勵自主學習的興趣。

3.教師要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④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就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地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提高。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和服務員。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9

一、關於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設計,我作如下設計。(1)、知識與能力:瞭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革命的過程;《權利法案》的頒佈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等基本史實。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英國革命的背景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

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討分析,培養學生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提取教材和老師教授教材中顯性、隱性知識依據史料,從具體史實出發,推導出相關結論,完成從“史實”到“史識”的學習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學習中,認識民主和專制鬥爭的殘酷性、複雜性和反覆性。通過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光榮革命”的學習,讓學生感知適時的、有分地的妥協與讓步,是處理階級與階級、車與國、集團與集團之間關係的一種理想方式。通過對克倫威爾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傑出功績的講解,讓學生明確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感覺到目標的設計是備課過程中最難的一個環節,雖然上完這個內容,我還是捕捉不到本節內容的中心和靈魂。

2、教學過程的設計,我還是依據老辦法,以講述法為主,原因之一是師生之間的瞭解不多,二是學生已經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記筆記的被動學習狀態,自主學習習慣沒有養成。要在短時間內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很難的。

二、關於教學效果

1、我是以複習舊課的方式導入的,在上第一個班的時候,我個別提問第一個同學“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她不暇思索便回答“記不得了”我再問第二個同學“人文主義的含義是什麼”他的回答跟第一個同學一樣。我讓他們翻課本,找出答案。這個環節浪費了不少時間,又由於開頭的不順暢,整節課氣氛一直都很沉悶,這是一大敗筆。

2、講革命爆發的原因時,議會與國王的關係學生不易理解,老師也沒有講清楚。

3、記得趙亞夫説過,“要關注歷史人物,要講得豐滿,有血有肉。”“以事帶人的理論再好,如果太重‘事’而太薄‘人’歷史教育的血肉也就流失了,留下來的骨架雖然可以支撐歷史教育,但已經沒有了流動的、鮮活的思想和感情。……這等歷史教育造就沒有頭腦的歷史捍衞者。本節內容的一個重要人物克倫威爾我沒有講好,只是簡單羅列其事實,再進行簡要評價,枯燥乏味,沒有血肉。

語文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20

一)、揭示導入新課

你的家鄉在哪兒?你喜歡嗎?想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

二)、初讀課文,劃出生字,並找找課文寫了哪些人的家鄉。

(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課文,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初步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

)

學生讀後,找到了“濤濤的家鄉在海邊。山山的家鄉在山裏。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青青的家鄉在草原。京京的家鄉在城市。

”(課文的段落結構相似,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內容。學生的思維力有一定的發展。

)

三)、再讀課文,你喜歡誰的家鄉,找出來好好讀一讀,説説你為什麼喜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學生非常高興,顯得興趣極高,但讓他説説為什麼喜歡時,顯得有些詞不達意,或乾脆啞口無言。説明這個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只讀了兩三遍,生活經驗不豐富,還不能深刻的理解課文,必須反覆朗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並結合課文插圖,全方位理解課文。指導朗讀重點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那麼……那麼……”這種句式,表達了小朋友喜愛家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