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精選24篇)

檢討書2.31W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的結構很特別,是由兩封信組成的。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瞭解課文中所提到的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二是學習書信的格式及語言特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精選24篇)

學習略讀課文,老師要敢於放手,才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過,為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我還是提煉出了兩大問題:一、張國強為什麼要寫信給柯巖?二、柯巖是如何分析這一問題的?然後,學生進行充分的閲讀和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果從整篇文章來看,重點應放在第二個問題。但我認為,如果學生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張國強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就不能理解第二封信的深意,更不能瞭解柯巖在回信中的那種真誠、委婉、耐心。所以,當學生彙報第一個問題後,我請他們談談從這封信中,他們瞭解到什麼。有的學生説,他了解到張國強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他的作文獲了獎;有的學生説,他了解到張國強有點自以為是,因為他有了點成績,就以為別人都嫉妒他;有的學生説張國強看不起人,因為他説別人沒什麼了不起的。至此,其實學生已經化身柯巖,對張國強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就為學習第二封信做好了鋪墊。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書信的格式,我讓他們去發現,去歸納書信的幾大要素。同時,佈置了一道作業:張國強收到柯巖的信後,他會怎麼做呢?效果又怎麼呢?展開想象,並以張國強的身份給柯巖回一封信。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花了較多的時間在內容的分析上,所以缺乏拓展閲讀,這在略讀課的教學中可以説是比較大的遺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由兩封書信組成,一封是張國強寫給柯巖老師的信,另一封是柯巖老師的回信。本課的教學要求是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不足,不要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相比。

因為這樣做沒有可比性,而且也改正不了自己的缺點,也就不會進步了。這篇課文重要的一點要讓學生學會書信的寫法,而這篇文章中恰恰出現書信和回信兩種格式。這樣,帶着例文學習寫信和回信的要求,學生的興趣很高,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寫信的格式。而且我想本次習作也不用多費心了,學生基本上都能抓住來信的要點,來充當知心姐姐幫助王虹解決問題。不足之處:對要求認讀的詞語,沒有讓學生多讀幾遍,沒有結合上下文理解大意。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由兩封書信組成,一封是張國強寫給柯巖老師的信,另一封是柯巖老師的回信。

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是本課的教學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不足,正如人們常説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能夠欣賞別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會進步得更快。

對於學生來説,前面已經瞭解了自己的優點,再學習本課就順理成章了。由於學生準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我在教學時,根據兒童的認知歸路,以學生的探究為切入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認識自己的不足,並由此找到榜樣,學習他人,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不斷進步,為培養學生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奠定基礎。同時也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夠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4

《比的意義》這一內容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理解比的意義,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比值的概念,正確的求比值。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探索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並建立比的概念。

教學的關鍵:理解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繫。

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比的前項和後項不能調換位置;因為時間原因,求比值的練習不夠充實。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5

《果園機器人》一文是一篇閲讀課文,內容十人簡單,只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作用。因此學生對課文內容很容易理解。

教學時,我超越文本,只用了二十分鐘讓他們自瀆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其餘時間則放在拓展上,首先是讓他們説説看見這個果園機器人,你是不是覺得他還有什麼缺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請你們説説自己的想法。此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馬上紛紛發表觀點:有人説機器人靠吃蘋果充電太浪費了。如果是我設計,我就讓他們吃綠葉。還有人説要設計一個會開車的機器人,讓它把蘋果運回家……總之,學生的想法讓機器人有了更大的改進。第二個拓展則是與口語交際相結合,讓學生大膽想象,説説自己想發明什麼樣的機器人。

本節課,雖然對本文理解花的時間不多,但我覺得通過這兩個有效的拓展,學生更加懂得了科技的發達,懂得了這是個科技社會。我們只有從小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本領、將來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6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從數學角度出發而進行的一種數學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從現實情境中得以萌發和滋長,這就是新教材編者的意圖。有人説,老教材的應用題千題一面,學生成了解題的工具,試想,在老教材中我們就沒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嗎?關鍵是如何是根據新課程的理念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三個有一定關係的數量的理解對於學生今後用數學來解決問題是最基礎的部分,那麼這一知識本身讓一年級的學生來理解,他們的思維的起點及認知的基礎在哪裏呢?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是通過大量的生活事實及學具的操作中的觀察開始思維活動的。因此,對於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作為教師,一,對學生的看圖能力要着點進行培養和訓練,特別是看圖的順序、看圖的角度上加以輔導。事實上,根據一幅圖中的三個數量可以編出三道不同的題目,也就是説根據一幅圖編出的題目會有兩個不同的變式,而後者往往是逆向思維的,不同的看圖順序和看圖的角度都決定了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因此,結果加減法的教學進行看圖説法能力的訓練。第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要由扶到放,先讓學生在情境中看圖時,根據順向思維,發現一些基本的數學現實,即看懂圖的意思,學生就能夠提出數學問題。而通過提問來指導看圖的過程便會給學生的思維起到相應的枴杖作用,如問你們看到了樹上有幾隻小鳥?飛走了幾隻?你們可以提什麼問題呢?再次要有低要求到高要求,就是逆向思維的訓練,指導學生説出相應的變式,這種能力要在今後的訓練中同樣要加以指導和訓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7

作者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寫“我”堵住樹洞裏的小山雀,而另一隻山雀站在樹枝上不時地尖叫。“我”想象它是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護和傳送“信息”。這是兩隻多麼友好、聰明、有趣的山雀呀!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從中體會山雀的聰明、可愛,從而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與愛護之情。

課後,我想:一直以來,我們老師都把精力放在組織課堂教學上,卻很少去精心設計作業,其實作業設計也不容忽視。今後佈置作業也得動動腦筋,多花點心思了。不然很多學生是不會認真完成的。如果在教學這課之前,我能這樣對他們説:“明天我們要學習《山雀》這一課,到時我要請同學來表演課本劇,你們想不想表演?想表演那可要把課文讀熟、讀好喲!你們回去可以先和爸爸媽媽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到時,我們看看誰是最出色的小演員,好嗎?”如此一般地“哄”學生讀書,定能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因為這種形式是學生平時最喜歡、最感興趣的。

我相信,如果每次作業我們都能精心地去設計,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8

從現在開始》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人們的擁戴。讀着《從現在開始》,除了忍俊不禁之外,還感受到濃郁的現代氣息。現代社會的人們,在享受着高度的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受到自然和人為的各種限制。人們總在爭取自身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空間。在兒童幼小的心理,他們活潑好玩,無拘無束的成長,是他們追求的生活理想,然而面臨社會的壓力以及教師和家長的束縛,他們失去童年的樂趣,以及自我的個性。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要尊重別人,這是和諧相處的重要條件。

教學這篇課文,我們在把握語文基本訓練的同時,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通過“教”的方式引到學生“學”的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情景的創設、朗讀的體驗,對話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熱愛生活,尊重他人。教學的難點在於,以學論教,順學而教,根據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緊緊的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強調在朗讀中感悟

課堂上,“讀”佔鰲頭,學生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個別讀,齊讀,自由讀,引讀,表演讀,充分顧及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讓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自行發現,自發建構起來。讀完之後説説為什麼這樣讀,這樣讀有什麼好處?説出朗讀後的個性化感悟、體驗和感受。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活動物,以聲傳情,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角色的心理,讀出人物個性,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獅子大王的王者風範,貓頭鷹大王的神氣,袋鼠大王的激動,小猴大王的和氣、乾脆、機靈等等。但也有讀得不夠好的地方,有但今後加強、改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9

回聲這種現象每個同學幾乎都碰到過,只不過有些同學不清楚這就是回聲。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就對同學們説:“小時候老師很喜歡鑽到空房子里拉長聲音大聲地叫,你是誰?誰在學我説話?然後總能聽到令人興奮而又好奇的回答。你們碰到過這種情況嗎?有什麼感受?有的説我趴在缸裏喊喂的時候也能聽到喂的聲音。我連忙問:“你們聽到的聲音就是……沒等我説完,已經有學生説了這就是回聲。我連忙板書課題並説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這樣,我通過聯繫學生平時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拉近了學生與課文內容的距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願望,自然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中。

大多數學生對回聲的瞭解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認識層面上,有的甚至還沒碰到過這種情況,對回聲的形成更是不明白。為突破這教學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的方法,通過演示青蛙媽媽投石擊水和小青蛙在橋洞下面的叫聲,讓學生理解了回聲是怎樣形成的。

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貫穿於全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孩子們的朗讀熱情。例如:師生互讀、齊讀、默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經過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能根據小青蛙對回聲的認識的變化,讀出不同的語氣。由讚美到奇怪到歡樂。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0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説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註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係,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後,不僅使人“ 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歎為觀止。

這節課,學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説明的寫作方法。②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卓越技藝。

要想達到上述的學習目的,就要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説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湛;然後以空間為序具體加以説明;(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背。)最後概括總結。第三段是重點段落,應抓住人物的神情,隱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兩膝,歷歷可數的念珠等細節,來體會雕刻品的精細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進而領會本文的準確、簡明的語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1

1、 在時間準備中不夠充足,也沒有提前試講,當真正上課的時候,感覺有點緊張,特別是當課件亂了的時候,變得慌亂起來,心理素質不過關,這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因為作為一個老師緊張是要不得的。

2、 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嚴謹,課堂常規還有待加強。在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強,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3、 教學目標沒有完全落實,尤其是有感情朗讀、背誦這兩個目標上引導得很少。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語文課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在朗讀上。在整堂課的學習上,我讓孩子們進行朗讀的環節比較少,目標中的有感情讀,似乎在整堂課中都有所忽視,沒有真正落實目標。

4、 在課堂評價的實施和運用中,我不能適時地為學生作出最適當的評價,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較為單一,評價缺乏實效;

5、 在自主感悟的過程中也存在着“引導過多”等問題,在讓孩子主動認知方面還沒有真正放開。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大膽“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後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而沒有“會學”。

6、 沒找到着重點進行訓練,沒有注意到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還不是低年段教學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點詞語上,我更多的是灌輸給孩子們“這詞語什麼意思”上,我覺得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們去理解,並相信他們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2

這篇課文,講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藴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説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閲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頻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着、鋪着、披着”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着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台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3

《春雨的色彩》一課時,我針對學生年齡特點,採用在情境中讀、自由讀、分角色讀、齊讀等讀書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春雨的顏色,春雨的形象,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春雨的輕柔、細小,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另外,關於春天的歌曲有很多,在學習課文的過程當中,學生們都會產生思想共鳴,我提示他們,你們誰能唱一首關於春天的歌曲呀?其中一個女同學站起來説:“老師,我會唱春天在哪裏。”下面的同學看着我,幾個孩子已毫無顧及地哼唱起來。看者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樣子,我笑了。她的精彩表演使大家的情緒空前高漲。而後孩子們一起唱,配上動作,邊歌邊舞。“春天在哪裏呀,春天在哪裏,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裏。這裏有紅花呀,這裏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天真稚氣的歌聲在教室裏迴盪,講台上站滿了一羣手舞足蹈、興致昂然的孩子,當然還包括我這個老師,多麼歡快的時光呀!

課堂中的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雖然我的教學設計之中有這個環節。但是沒有想到課堂氣氛會如此熱烈,是孩子們的興之所至感染激發了我,讓我感悟到,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與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學情納入即興創造的成分,甚至可以超越目標設定的要求。我想,這樣的課堂會使我們的孩子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智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4

在課文的教學中,我由“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為什麼不由得臉紅了?”為突破口,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對話,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走進林園園的內心世界,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課後我進行了拓展練習,為了防止孩子們一味的批判林園園,我將文中的泡泡語“我想對林園園説……”換成了“如果你是林園園,看到李麗沒帶綠鉛筆,你會怎樣做?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心裏話,進行説話訓練。讓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

本課的教學,我感覺識字教學比較到位,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如:小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的比較紮實,書寫美觀、格式正確。但也存在着許多不足:

1、在引導學生讀好對話時,引導還要細緻一點。在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原因。如“小聲的説”“吞吞吐吐”等詞,是訓練低年級學生通過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的好機會,可以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教師範讀或讀得好的學生的朗讀,很容易就能讀得準確。

2、在設計“讀讀説説”這一環節有些脱節,如課後練習的“讀讀説説”我若是放到學生在理解了人物對話後直接引出“讀讀説説”效果會更好一些,也順理成章的進行了語言提升這一訓練。

3、有些環節我忽略了課堂的生成,流於形式。如在處理人物對話時,沒有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

4、在讀人物對話時,教師雖然注重了提示語的指導,但學生讀的並不是很到位,教師應進行必要的範讀,才能讓學生掌握方法、技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5

《大海啊,故鄉》是蘇少版第10冊第六單元內容,歌曲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音樂平易而親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該曲採用了四三拍,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情感。

本課目標在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情緒、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關注音樂元素,關注音樂自身的律動和強弱規律為樸實的歌曲插上了愛的翅膀。但單純的技術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所以在教學中我用了幾朵浪花來表現切分節奏、附點節奏的強弱規律,形象的浪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6

一、識字寫字。

本課圖文結合十分緊密,我就採取“圖、文、字”結合的辦法呈現生字,採取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讀、記。寫字時,把重點放在“絞絲”的書寫上(紡、織),告訴學生,“絞絲”的關鍵在於寫好兩個“撇折”: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第二個折要寫成“提”。

二、朗讀指導。

本課有些句子比較長,我就重點注意指導讀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三、專業術語的理解。

1、由於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已經不是難點。本課詞語較多,還有許多專業術語,教學時我採取了以下方法。“興致勃勃”是個成語,先讓學生查成語詞典自學,然後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接着讓學生仿照文中例句説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引人注目”也是個成語,可以採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2、幾個專業術語作為簡單略講。如,雜交水稻:一種產量特別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種莊稼的土地。濕度:水的多少。光照:太陽光的照射。吐絮:這裏是指棉桃剛剛張開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幫學生理解意思。如,把糖放在水裏,即糖溶解在水中。但是現在的孩子逐漸遠離農村和農業,對農業技術的認識微不足道。因此,學習本篇課文時,儘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學生學習起來依然興趣不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7

一、 突出“命運的不幸”。

我請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感悟恩科西的不幸表現在幾個方面,學

生們朗讀課文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幸表現在:1.無法改變命運的不幸;2.失去親人的不幸;3.遭受社會歧視的不幸。學生們在總結時對恩科西充滿了同情。想想自己吧!年齡與自己差不多的恩科西是多麼的可憐!

二、 突出“頑強抗爭”。

學習第三部分,我讓學生帶着“恩科西如何與不幸頑強抗爭?”這一問題邊默讀邊畫出相關的語句,並作上批註。學生充分閲讀後發表看法,總結出“熱愛生命、坦然面對、頑強抗爭、關心他人、夢想未來”幾點。至此水到渠成,正因為恩科西勇敢、樂觀、頑強,所以他被稱為“艾滋病小鬥士”是名副其實的。

三、 突出文章的中心。

課堂結尾部分,結合對領導人曼德拉評價話語的朗讀,動口説一説,動筆寫一寫。讓學生既對艾滋病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同時又能在品析課文時學習小主人公頑強抗爭的精神,正確面對自己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災難,樹立一種堅強的人生觀。切實達到突出中心,昇華主題的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8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19

作為一名新教師,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使我有了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課後各位領導以及各位老教師的評課就更使我受益匪淺。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以及會讀寫100以內的數之後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開始前,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簡單複習讓孩子對於新的知識不是那麼的陌生。在聽了各位老師對我的課程點評之後發現這節課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首先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是很充分,在課堂進行當中對於自己課件的熟悉程度不夠深。

其次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對於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的不完整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

最後就是對於課程中出現的“百數圖”中規律的研只是浮於表面,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時,這次講課的過程當中我還意識到自己的板書很不到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20

在本堂課的學習中,學生遇到困難有二:

一是如何比較完整地記錄食物和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提出分類的問題;對於前一個問題,我是要求學生根據三餐來記錄。由於食物的種類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進行整理,並且整理的內容可為下個階段的學習利用,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確定教學策略。

二是學生分類中遇到的困難。課前估計學生分類的標準和名稱更多來源於生活中對食物的分類,學生分類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分類標準不統一;分類後的子項不是並列關係;分類後的子項有重疊現象;分的類數不多。鑑於這樣的情況,我在教學中採用三個層面的活動,逐層指導加深:

第一次分類: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分。

第二次分類:統一標準的分類;師生共同確定分類標準體系。讓學生明確標準的層次性。

第三次分類:讓學生按照統一的標準展示彙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21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的朗讀可以為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把課文讀熟之後我便讓他們找找看,課文要告訴我們歡慶什麼?這對孩子們來説不成問題,主要是讓孩子們跟文本來個課堂上首次的整體接觸。意料之中,孩子們都説是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然後我就讓孩子們將目光聚焦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我一一板書在了黑板上。於是,我進行了課堂上的第一次説話訓練,把黑板上出示的詞語都用上,完整地講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官文晨是第一個舉手的孩子,這孩子上課思維總是最活躍的,她説:“田野、楓林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緊接着,文若蘭説:“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來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有了兩句的示範,孩子們便躍躍欲試。

之後,我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就讓我們好好學習這些大自然的生靈是怎麼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吧!”那麼,田野是怎麼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的呢?孩子們説:“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我讓孩子們説説獻的意思,孩子們説是“送”,那為什麼不用送而用獻呢?孩子們都説不出個所以然,我舉了領導慰問人們時,人們都會給他獻上鮮花,好不容易,萬唐奇點出了“獻”有尊敬的意思!“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旗幟”是“旗子”的意思,孩子們也明白。欣喜的是孩子們説楓林舉起的火紅的旗幟就是它的樹葉,説很多很多的紅色的樹葉看過去就像火紅的旗幟。“藍天飛着潔白的鴿子”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22

整堂課我自己感受最 大的缺點就是一直處於一個提出問題,然後找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我作為這堂課的引導者,並未給他們的發言作出明確的點評和總結。還有一點就是對學生的引 導不夠到位。主要體現在課堂開頭,概括故事情節部分,缺少對學生概括故事內容方法的點撥,所以導致學生概括不到位,也因此耽誤了後半部分內容的時間。到最 後本應是整節課亮點的辯論賽因時間緊迫而草草收場。

在這堂課的準備過程中,辦公室的幾位老師都給出了很着力的建議。特別是唐老師,對我們新上崗老師的悉心指導和誠懇意見,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也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們的關心和鼓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23

關於《春曉》這首詩的教學,課後,教研組組織了課後研討。現將參加研討的老師們的反饋歸納成以下幾點:1、準備比較充分,設計完整,教學程序環環相扣;2、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特別是識字方法的指導,處理的比較好;3、對於詩句意思的教學,採用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滲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詩歌的朗讀,教師進行了指導,也想讓學生能多讀,但沒有很好的引導,效果不好;5、生字的書寫沒有指導好,只進行了板演,沒有書空,學生掌握的效果一般;6、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時要適時進行表揚激勵。

我的反思:能根據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並能按既定的教學思路基本完成教學目標。本節課的目標是通過讀的指導,在學生熟讀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本課的5個生字,並會背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時,能在一開始就從指導讀詩入手,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充分估計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接受能力,雖然有部分學生能按指導進行朗讀,但還有一部分學生仍停留在“唱讀”階段。識字教學階段,教師很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識字效果也比較好。但在寫字教學上,教師指導沒有到位,多數學生對於筆順不甚了了,僅能靠已有的經驗書寫。研讀古詩時,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潛移默化的滲透詩歌的情景,對於學生研讀古詩有一定的幫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思總結 篇24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閲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閲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説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閲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