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67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檢討書2.96W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日常生活中的遊戲各種各樣,教師可以創造性的把遊戲移植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數學遊戲中長知識、長智慧。如在教學10的組成的時候,設計了“給鴿子找家”的遊戲,改變了以往的數字的組成的教學方法,而是採取了將知識溶入到遊戲中,因為我認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對於10的教學我就嘗試的開放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10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在新授中,有如在練習中設計了給鴿子找朋友的遊戲。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不知不覺在遊戲中得到了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67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本質上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新課程下提倡多樣化的,現實的、主動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具有應有價值的、終身受用的知識。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在10的分解和組成時,讓學生同桌合作一人記一人分,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再讓學生上台分等多種活動使學生對10的組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10的認識教學反思10的認識教學反思。最後通過多種活動師生遊戲、生生遊戲;你説我説一起組成10。

允許學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一節課下來,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但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改進和研究的問題: 1、“10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與8、9的認識其中有一點是不相同的:沒有安排10(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的序數意義的教學,因為學生對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已比較熟悉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10的序數意義還要不要拿來當作新授部分來講還是點到為止呢?新課程下的教材如何來正確把握,如何讓教學在第一線的老師來挖掘這個有效素材呢?這是我從事新課程教學幾年來的一個困惑。2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時,能讓學生順着數和倒着數。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擺10個小棒。並將它們捆成一捆,讓學生了解“10個一,可以組成1個十。在處理這個難點時,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忽視了10還是個計數單位的教學。

這節課圍繞課標體現趣,新,活三個特色。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為此,在新課開始時,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動機,利用聽音樂,配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在引導學生觀察參與的同時,適時激疑9的後面是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的認識

10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這種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達到學習的最佳境界。

2.以遊戲形勢結束,寓教於樂。

練習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學完10的組成後,在找朋友與拍手組10的遊戲中鞏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而且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寓教於樂。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上了《6和7的認識》後,我更加體會到興趣對於孩子們學習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我以“趣”為中心,設計課堂教學。

一、創設新穎、有趣的童話情境。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説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尺子、數金魚圖,還有利於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小棒圖。

由於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説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繫,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説,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設計了“七個小矮人”這一眾所周知的童話形象引入本課,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6和7的認識》。

二、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正確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外,關鍵的一點是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1、動腦的樂趣。

在學生已經擺出6個圓片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擺出7個圓片。讓學生們猜一猜,擺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樣擺的。通過學生動腦操作、敍述,使他們充分感知6與7的聯繫。

2、在遊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中我設計了“聽口令做動作”這一遊戲使學生明確基數與序數的區別。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快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在基數序數意義的區別這一環節。雖然我讓學生以活動形式,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二者的區別學生只是浮於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學,如果讓學生對“前6名同學蹲下 ,第6名學生舉手” 進行反覆強調就可以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的明確二者的區別。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因,就應該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就設計了“生活中的數”這個環節讓學生仔細地看,充分地説,使學生不僅認識6、7這兩個數,還體驗到生活中原來有那麼多的數,為什麼平時我們沒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學生的重視,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思維不拘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思維得以拓展。

為了讓學生理解並掌握6的組成,我進行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觀察第一幅圖,讓學生説説:一共有幾個氣球,小朋友的兩隻手上分別有幾個氣球?通過交流認識到6可以分成5和1或者1和5,比較發現這種兩種數的組成兩部分交換位置而已,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對。觀察第二幅圖,讓學生怎樣對數的分與合來表示。第三層次觀察第三幅圖後説説怎樣對數的分與合來表示,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這裏只能把6分成3和3呢?

在學習7的組成時,我讓學生動手去把7個方塊,自己去分一分,説一説,並通過板書寫出7的分與合,學生由於受到經驗與思維的限制,學生不可能有序地説出所有的分成,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序地排一排,讀一讀。

可以説教學6的分成是通過情境圖的逐步的觀察與思考獲得的,而7的分成是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獲得的,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經歷一個類推的過程。

在複習6、7的組成之後進行新授內容時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紮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減法和加法的教學過程一樣,先培養學生理解圖意,學會列減法算式,之後根據六的分解進行計算。學習7的減法時,模仿6的分解,根據7的分解,列7的減法算式。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10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8、9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課本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與8、9的認識主要有兩點不相同:一是沒有安排10的序數意義,因為學生對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已比較熟悉了;二是將10的組成提前到寫數前面,這樣既有利於在教學中利用1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組成,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集中練習10的書寫。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教材先讓學生擺小棒,並根據擺的過程填10的五種組成,然後又讓他們推想出10的另外四種組成,這樣逐步加深學生對10的組成的理解。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選擇兒童身邊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於理解和接受。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因此我在設計“10的認識”這一課時,力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從舊知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3.巧妙設計遊戲,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在上課時的導入部分,我選用了小朋友熟悉的現在是幾月份引人,讓學生知道10,通過寫10 觀察10,明確10與其他數寶寶的不同。接着我又先用了小朋友喜歡的小精靈聰聰的問題引出10的序數和大小比較。我還讓學生認真地去觀察畫面上有什麼數學知識,物體是表示10的,然後抽象出用點子圖來表示,在抽象出10,在用珠子撥一撥,是學生感受到9添上是10,10去掉1是9,接着在直尺上認一認,達到數型結合的思想,還認識直尺,還讓學生動手動口用10説一句話或做一個動作,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並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在10的分解和組成時,讓學生同桌合作一人記一人分,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再讓學生上台分等多種活動使學生對10的組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後通過多種活動師生遊戲、生生遊戲;你説我説一起組成10。允許學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一節課下來,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但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改進和研究的問題: 1、“10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與8、9的認識其中有一點是不相同的:沒有安排10的序數意義的教學,因為學生對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已比較熟悉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10的序數意義還要不要拿來當作新授部分來講還是點到為止呢?新課程下的教材如何來正確把握,如何讓教學在第一線的老師來挖掘這個有效素材呢?這是我從事新課程教學幾年來的一個困惑。2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時,能讓學生順着數和倒着數。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擺10個小棒。並將它們捆成一捆,讓學生了解“10個一,可以組成1個十。”在處理這個難點時,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忽視了10還是個計數單位的教學。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學生只有學好這部分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後面的分數除法的計算和應用題。

一、課前的思考與預設

針對本課內容,看似簡單,實質內涵非常豐富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大多數基礎薄弱的現狀。認真思考了本節課中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力爭能讓學生聽的清楚,練的活潑,學的輕鬆。所以課前思考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本課的知識點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倒數的認識”即對倒數的認知與識別。如何能夠讓學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數的意義呢?以及如何找準一個數的倒數呢?

2、本課的關鍵點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倒數的意義教學,進行了仔細的剖析,把意義分為幾個部分:“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這三個部分,看起來簡單,但是每個部分再仔細推敲,就發現“怎麼才能得到1;幾個數,是幾個什麼樣的數;“互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類似的思路可以遷移的事物嗎?這些方面對學生清楚理解倒數的意義非常重要。

3、本課的着力點

基於對關鍵點的認真思考,發現“互為”一詞比另兩個關鍵點更難理解,難説的清楚。因此,必須在這個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氣,因為理解這一關鍵點是學生掌握倒數意義的標誌,也是幫助學生能識別“倒數”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課的深化點(預設)

基於對倒數的意義的思考,發現定義中的“兩個數”這一關鍵點的外延非常豐富,兩個怎樣的數呢?能不能 都是整數?能不能都是分數?能不能都是小數?……有沒有特殊的數呢?比如整數都有倒數嗎?小數都有倒數嗎?分數都有倒數嗎?因為整數中有0、1這樣特殊的數,還有負整數。小數中有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無限不循環小數。它們有沒有倒數這樣的情況課堂中學生會出現這些疑問嗎?出現瞭如何處理呢。如果不出現又如何處理呢。

二、課堂的實施與體會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課的導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合作探究學習

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找到倒數的意義,並與學生一起剖析,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小組合作討論:0和1的倒數問題,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練習形式多樣

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每人出題同桌互説”,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也在課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課後思考與感悟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教師在教學中應相信學生的能力,並積極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學中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 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

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0和1有沒有倒數”環節,充分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羣策羣力解決問題。為深入淺出的理解“互為”,我舉例“互為同桌”,“互為朋友”,讓學生覺得“互為”就在身邊,對於理解關鍵點,就能引起共鳴。

在練習中,緊緊圍繞關鍵點設計了三條判斷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明白成為倒數的條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與不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但有少數學生對於倒數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顛倒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兩個數的乘積為1這一本質條件,於是他們錯誤的認為小數和帶分數是沒有倒數的。後來,雖然大部分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討論,明白了小數和帶分數也是有倒數的,但是在找倒數時還是出現了0.5的倒數是5.0, 1 的倒數是1 錯誤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感覺有些困惑,為什麼教材僅在整數和真、假分數範圍內教學倒數呢?後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數和帶分數的倒數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是否需要補上相關的內容呢?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説一説,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資料是百分數的好處,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個性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大部份學生都直接或間接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

一、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組織學生討論足球運動員參加罰點球比賽,就應選什麼樣的隊員去比較適宜,由於學生上學期已經學會計算可能性的大小,學生很熟練的算出了三名運動員罰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誰的罰中次數佔罰點球總次數最高的過程中引出了百分數,此時,學生已經隱約之中感悟到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是為了比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學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數的含義,也初步感受了比較數據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

二、密切聯繫生活,理解百分數的好處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並非一無所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數”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介紹自我生活中見過的百分數,再出示一張調查記錄單,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説一説收集的百分數的好處,並讓學生選取典型的例子彙報,讓學生説説這個百分數所表示的意思。

三、關注學生知識的構成過程

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構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教學資料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麼作用,百分數的好處是什麼,而是透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好處,然後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四、練習有層次、有拓展、有坡度

在最後一個換節我設計了拓展聯繫,學生在理解百分數的基礎上,透過想象,説一説你還想到了什麼,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例如上半年完成了任務的60%。學生想到了還有40%沒有完成;上半年的進度很快,他們的效率很高;他們先緊後鬆。又如我國航天發射七次,都成功了。那裏面沒有百分數,學生説出了裏面內含100%;我國的航天科技十分先進,我為我們國家感到自豪,對學生也進行了必須的思品教育。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因此,教學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讓學生在動手、思維的過程中探索、創新。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選擇兒童身邊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於理解和接受。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對此,談一談我在執教《6和7的認識》一課時的幾點做法。

一、 生活需要數學,讓數學走進生活。國小生年齡雖小,但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也會有着數學因素的內容。如果我們教學時讓數學走進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數學因素,並充分應用於教學,就能化難為易,使學生接受認識。周玉仁教授曾經説過:"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在孩子們眼裏,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因此,要聯繫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1、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為了激發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因,首先就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就設計了“生活中的數”這個環節(片段二),讓學生仔細地看,充分地説,使學生不僅認識6、7這兩個數,還體驗到生活中原來有那麼多的數,為什麼平時我們沒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學生的重視,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思維不拘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思維得以拓展。

2、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其實,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幫助學生學數學,並不需要我們刻意去設計。例如本課中,教材就利用了一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片段二)。這雖是一個普通的情景,但藴涵着濃烈的師生之情,以及講衞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齊心協力互相幫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讓學生體會這種和諧的氛圍,再進入主題,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在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的同時,也注重生活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體驗。這樣設計遠比開門見山直接數數、認數效果要好的多。

3、讓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更要應用於生活,從而體現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在學生對6和7的序數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後,設計了“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片段三),這個環節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通過這個遊戲,既加深了學生對基數、序數意義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特別是在第3個問題拋出時,學生的發散思維令人吃驚,有的學生從老鷹開始數,有的學生從雞媽媽開始數,還有的學生是倒着數的,出現了多種數數方法,而這些靈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師引導學生髮現遊戲中也有數學問題,併成功地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把整節課推向高潮。

總之,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承。只有密切聯繫生活和已有知識經驗,才能學好數學。而學好數學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創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與能力。"生活經驗 (解決)→ 數學問題 (獲得)→ 數學知識(解決) →實際問題"。

二、 數學學習需要活動,讓數學活動進入課堂。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做遊戲,在《6和7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以活動貫穿始終,有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活動,有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片段一)、還有培養觀察的能力、協作精神的數學遊戲,通過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活動中促進發展,在活動中得以鞏固,在活動中加強應用。但是,活動的頻繁安排有時也會使課堂顯得雜亂。試講時,我安排了擺小棒、數算珠、塗點子圖、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反而使學生眼花繚亂,減弱了活動的熱情。

因此,我捨棄了數算珠的活動,將塗點子圖、填尺卡設計成小組合作學習,既節約了時間,又豐富了活動的形式,並將小組合作學習緊接在“擺小棒”的環節之後,使操作活動相對集中,避免雜亂,零散。另外,數學活動具有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如果失去了數學思考,活動則毫無意義。我設計的這兩個活動主要想讓學生通過塗、填等活動感受6、7的大小關係,滲透知識點的教學。新課程改革象一股春風,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為教師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鑽研,努力探索,為新的課程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採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説理。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後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裏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説説是怎麼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為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説: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為是我的手臂粗後,我卻説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並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説生活中的事,激活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藉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於國小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於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採用打比方等方法,藉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説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説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國小生來説,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1、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可任由教師任意塗抹。在幼兒園的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在學生的已知的基礎上進行8和9的認識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説,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基於此點認識,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可教學設計始終是一種設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學生説出了媽媽給我買了4個蘋果,爸爸又給我買了4個蘋果,我一共有8個蘋果。因為一開始,沒有對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問題作適當的評價,致使後面每個小朋友站起來都這樣類似的説。可見國小生的模仿性是很強的。在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及時評價,恰當評價。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學生藉助他人的幫助和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由此可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無法幫學生思考,無法代學生體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現實的,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8和9的認識”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活動素材,並給學生獨立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究和討論交流等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數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 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沒有處理好板書。我完全是按照學生的回答來板書的,沒有系統性。7〈 8 9 〉8

8〈 9 8 〉7

7〈 9 9 〉7

如果當學生自己選擇了兩個數,並且運用〈 或 〉説出了一個式子。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還是這兩個數,你還能用另外一個符號來連結嗎?這樣,可能學生就會比較有序地説出,也可以從對比中發現兩個數的關係。一次選擇就讓學生會用兩種符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板書也不會讓人感覺很亂。

7〈 8 8 〉7

8〈 9 9 〉8

7〈 9 9 〉7

3、師生互動,關係融洽

新課程帶來的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課堂單一的數學知識的傳授的角色,逐步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轉換。本節課主要體現在多元化的生生、師生評價。如在出示直尺圖後,我讓學生也來噹噹小老師,看着直尺上的數,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幾個問題。學生在互問互答完以後,我會提醒提問題的學生,“你覺得他回答的怎樣?”“把掌聲送給××!”通過送掌聲的活動,給學生以極大的鼓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裏充滿了掌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4.幾點不足和一些困惑

對於8和9,學生都已經認識,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寫。在教學完8、9的基數與序數意義後,我又獨立放了單獨一塊內容教學8和9的寫法。到底這還有沒有必要教,或者放在這個地方教合不合適,還值得探討。

另外對於評價機制,我自問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但在上課時,獎勵上也有些不公平。如在做摘蘋果的練習時,我是一道題獎勵一個蘋果,但沒有考慮到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些很容易的題目,學生也是得到一個蘋果,而有些很難的題目,也是一個蘋果。獎勵要體現公平,在一堂課上,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長此以往,如果獎勵不公平,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本來獎勵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如果不公平,反而會適得其反。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觀察乘積是1的幾組數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倒數,主要是為後面學習除法作準備的 , 在教學中,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後學習分數除法掃清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這節課我主要圍繞“導入、探究、深討、練習、小結”這幾個環節進行。

在導入中通過一個小故事中的對聯,藉助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聯繫為切入點,由文字構成規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在學生知道什麼叫倒數後,讓學生根據倒數的意義舉例,通過學生的舉例進一步理解“乘積是1的兩個數是互為倒數”這句話。同時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在“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這句話中哪幾個詞比較重要。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理解:“互為”、“乘積是1”、“兩個數”。對倒數的定義作深入的剖析。

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帶分數、小數的倒數一般先變形,再換位。並且讓學生小結出求倒數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小規律.在探討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綜觀全課下來, 覺得整節課教得比較紮實,該傳授的時候做到了適當的傳授,練習也有層次感, 對於兩個特例“1”和“0”,教學中沒有專門由老師提出,而是在學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自我感覺處理得較好。

學生的積極性在家長聽課當中也充分的得到了發揮, 平時不做聲的孩子當天也敢積極舉手發言了,充分的調動了孩子回答問題的慾望。

在設計中,感覺練習的設計還是缺少了難度,缺少了靈活性的題目,對“倒數”的運用練習設計不夠豐富。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觀察乘積是1的幾組數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倒數,主要是為後面學習除法作準備的 , 在教學中,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後學習分數除法掃清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這節課我主要圍繞“導入、探究、深討、練習、小結”這幾個環節進行。

在導入中通過一個小故事中的對聯,藉助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聯繫為切入點,由文字構成規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在學生知道什麼叫倒數後,讓學生根據倒數的意義舉例,通過學生的舉例進一步理解“乘積是1的兩個數是互為倒數”這句話。同時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在“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這句話中哪幾個詞比較重要。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理解:“互為”、“乘積是1”、“兩個數”。對倒數的定義作深入的剖析。

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帶分數、小數的倒數一般先變形,再換位。並且讓學生小結出求倒數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小規律.在探討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綜觀全課下來, 覺得整節課教得比較紮實,該傳授的時候做到了適當的傳授,練習也有層次感, 對於兩個特例“1”和“0”,教學中沒有專門由老師提出,而是在學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自我感覺處理得較好。

學生的積極性在家長聽課當中也充分的得到了發揮, 平時不做聲的孩子當天也敢積極舉手發言了,充分的調動了孩子回答問題的慾望。

在設計中,感覺練習的設計還是缺少了難度,缺少了靈活性的題目,對“倒數”的運用練習設計不夠豐富。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我在教學“6、7的認識”時,創設了很多情境,引導同學們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起6、7的數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我創設學習情境:拿出一面小鼓,請同學們聽鼓聲感知數數,用鼓掌來表示正確的個數。老師先敲5下,學生拍掌次數與它同樣多;再敲5下,讓學生拍掌次數比它多1下、2下。問:最後兩次 拍了幾下?這樣,全體學生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感受到了6、7這兩個數概念。

接下來,讓同桌合作,分別拿出6、7根小棒,在課桌上任意擺圖形,擺完後,用數字卡片標出用了幾根小棒。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跟同桌一起擺出了各種漂亮的圖案,有:花,向日葵,六邊形,七邊形,路等等。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從圖抽象到了數,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思維,體會到了用數學的樂趣。

在區分基數和序數時,我首先請一組同學在講台上站一排,從左右兩邊分別報數,請左起7位同學向前一步,第七位同學出列;再請從右起6名同學右手,第6名同學蹲下。再請每組的同學分別排一行,每位同學輪流象老師這樣指揮。這樣,在活動中,區分了幾和第幾的意義,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同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發散性。 

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中,感受到了認識數的樂趣。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倒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倒數主要是為後面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的。因為一個數除以一個分數的計算方法是歸結為乘這個分數的倒數。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對之後學習分數除法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我是六年級數學組第一單元的把關教師,本課又是我的單元課,所以在課前,看了不少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覺得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最終根據我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教學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題。

在本課的引入中,我通過談話讓學生了解對比相互的反義詞及位置交換,再通過讓男女學生計算小黑板不同的兩組乘法算式,觀察積的特點與算式中兩個因數的特點,直接對倒數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更明白了只要調換分子與分母的位置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分數。然後讓學生對具有這樣特點的兩個分數起名,學生不約而同的叫它們倒數。為了使學生深入瞭解倒數的意義,我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並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倒數的兩個數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進行調換”、更讓我高興的是學生能注意到“倒數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學生的這一發現,我引導他們很快就總結出了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在強調重點時,學生髮現在數學上還有像倒數這樣的情況,如約數和倍數,倒數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讓學生在碰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心理,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為了符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上讓學生以生問生答的形式進行,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開始是提出整數、真分數、假分數,接着想到帶分數、小數,進一步想到兩個特例1和0, 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學生們出現了小小的“爭執”。有人認為:“0和1有倒數。”有人認為:“0和1沒有倒數。”對於學生的“爭執”我沒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導他們互相説説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學生們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它本身。並且在説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0乘任何數都得0,不可能得到1”這兩個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內容,學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結論,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我覺得,這樣做不僅增添了課堂活力,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的過程,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更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本課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生自己進行了充分的辯論,讓我驚喜萬分,感到十分高興,我覺的是本課最大的收穫,在學生的辯論在,連我都充滿了激情。我想,在教學中需要我充分預設,放開手腳,這樣定能讓我的課堂煥發精彩。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進行我充分的準備,教學效果不錯。現在就這一課的教學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結合情境,引導操作

在教學的過程中風結合主題圖,創設教學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打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的解題方法。把教材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畫面,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兩道不同的算式。

二、獨立操作,形成概念

第一個環節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第二個環節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式計算。這樣做,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到看直觀的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時間,又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用數字的意識。

三、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認知的規律,合理安排教材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 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然後再用練習題進行鞏固。

四、由易到難

在鞏固“6、7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在情景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並學會選擇相應的數學信息,解決問題。

1、先以生動、美麗的“秋遊”的故事情境出現,讓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大膽地探索,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感受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明確大括號和問號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2、許多學生在觀察了插圖後都能較快地用算式表示出圖意,由於是生活中的實景,學生容易理解,所以能較快地列出算式。但學生只能簡單地將物體的數量與數字相對應,合起來用加法做,而吃掉、用去等都用減法表示,所以在觀察完主題圖後,引導學生從主題圖過渡到板書上,一方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學生更清楚地將物體的數量與數字相對應。另一方面豐富了板書的內容。

當然,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如:

1、在引導觀察説話時,對於學生説不上來的問題,沒有給足夠的時間思考,引導也不夠耐心,學生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2、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時間安排不當,導致後面的教學有些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了。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更加註意避免以上的錯誤重現。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8

10是一個特殊的數,既是記數的結果,又是記數單位,在計算中以10來進位和退位,也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所以,“10的認識”是認數教學中關鍵的一課。本節課中,我努力體現以下幾點:

一、 從動手操作讓孩子理解10個一是1個十

10個一是1個十是建立新舊計數單位聯繫的重要內容,也是為孩子後續學習所需要的至關重要的內容。教學時我讓孩子數小棒,邊數邊擺當數到9時停頓以下在擺一個,問孩子:有幾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這是馬上指導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讓孩子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給孩子10個一是1個十,有了直觀的小棒及捆小棒的過程作依託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後又用計數器,知道孩子邊撥珠邊數數,進一步鞏固滿十進一的十進制關係。

二、 通過實際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學生列舉了很多與10 有關的例子,如:10 個手指、10個腳趾、10個同學站一隊、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過讓學生感受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數學就在身邊。

三、設計利用刻度尺,讓學生認識數的順序,引導學生在直尺上認識數。讓學生知道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後面),接着我設計了小朋友喜歡的水果圖,讓學生説説喜歡吃哪些水果,體會從左數排第幾,從右數排第幾……. 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多種感官,形成並強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數意義和基數意義。

四、最後我特意設計了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的情境,課件展示,讓學生倒數10、9、8……(發射)。這樣不但讓學生體現在我們生活中10以內數字應用很廣泛,增強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9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説一説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説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裏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 “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 “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0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説一説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説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裏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 “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 “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67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1

在一次校級上課比賽中,我執教了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資料。課後,學生喜笑顏開,而且還不停地念着“是百分之幾”?聽課老師也談論着課堂的精彩。應對這兩種情景,對於執教老師的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冷靜反思,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

一、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從百分數概念的引入(出示超多內含百分數的素材讓學生感知)——概念的構成(在解決推選足球選手的問題中構成)——概念的強化(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例如: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49·8%。)——概念的運用(創設問題情景:同學們估計一下,聽課老師對這節課的滿意率為多少?),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予學生。

在《黃愛華與活的數學課堂》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務必是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換句話説,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從學習目標的擬定到評價,我都是讓學生主體參與。“同學們,對於百分數,你想了解些什麼?”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主

動學習的慾望。“我想明白什麼叫百分數?”、“我想明白百分數在什麼時候用?”、“我想明白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這一系列的疑問經過整理後,不就是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嗎?在課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學們,課已經上了大半,此刻自我評價一下吧,你已經到達了百分之幾的學習目標?”;課後,我再一次讓學生用百分數評價自我的知識目標的完成狀況,並用百分數描述自我的情感態度:愉快%、緊張%、遺憾%。整個課堂,我力求讓學生在必須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主動的發展。

本課總體設計,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經歷“在實例中感知,在思辨中發現,在運用中理解”的學習過程。在這一愉悦的課堂中,學生潛力得到了發展,個性能得到了張揚。

標籤:反思 教學 精選